2013年7月19日 星期五

銷售恐懼症

【撰文/鄭乃銘】
『⋯在香港巴塞爾逛了二天之後,才深刻的發現原來畫廊老闆是很容易取悅的,取悅老闆的最關鍵手段只在於作品銷售得好。記得第一天進來的時候,或許業績還沒有真正開始動,幾位熟悉的老闆各個眉頭深鎖,笑得也極盡勉強,而他們或許也未曾察覺自己臉上的笑容如此僵硬吧!第二天再進入會場之後,情況確實有所改觀。昨天深鎖的眉頭,今天已經打開。笑容是那種壓抑不住的燦爛,態度變得親切到令我有點不自在⋯。我恍然大悟原來畫廊老闆與百貨櫃姐、精品旗艦店店員並沒有兩樣,在業績掛帥的金錢勢導之下,原來;大家都同時罹患了一種叫做銷售恐懼症的心理病』。這是一位藝術家臉書的內容,讀完;實在很難笑出來。
讀到臉書之後不久,我與這位藝術家碰到面,很自然就再聊到這事情上頭。我問他:你會不開心自己的作品被賣得好嗎?他的回答坦白也真誠。他說「這其實是很矛盾的。我一方面很開心自己的作品能被喜歡,但另外一方面卻又不是很樂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喜歡得很厲害;就是被搶購的那種感覺」。「前一陣子我接到一通陌生的畫廊老闆電話,這人的名字我自然是聽過,但卻沒有合作過。這位畫廊老闆老練的說明意圖,原來一位藏家想要我的作品,問我是不是能提供件作品給畫廊銷售。由於作品本身是有特殊場合與目的需要,因此我只能先允諾先把圖稿畫出來;再來看看是否合適。圖稿出來,藏家很滿意。但藏家則透過畫廊老闆來說,除了這樣一件之外,還要再購買另外三件作品。我聽得一點都高興不起來」。
「我的作品本來就是耗時又耗材,根本不是短時間能量產的。更何況原初希望的那件作品還只停留在圖稿階段,動都還沒動;甚至也不知道做出來之後是否如圖稿一樣的理想?怎可能又橫生出額外三件呢!我於是很委婉拒絕,言明如果可行等原初想要的那件作品出來再說其他吧!孰不料這話竟惹惱畫廊老闆,惡狠狠罵了我好久,尚且指桑罵槐牽累其他藝術家,全都被這位老闆罵得豬狗不如、難以投胎轉世⋯」。「這交易自然沒再有下文。只是,我確實不太明瞭的是,畫廊老闆在買賣過程當中,似乎比較會少考慮到藝術家本身的立場,會忘記藝術家並非是一間工廠、並非只是一昧接訂單生產的工廠」。
「畫廊與藝術家當然都得要生存,可是,藝術家如果只是一個生產工廠,但卻忽略品管而只是一昧提供給畫廊來上架販售,那麼產品到底流向到哪裡?畫廊未必那麼地在乎。而如果市場出現過多作品被丟出來,畫廊會願意來保護藝術家嗎?而如果藝術家只是死要錢卻不顧作品的素質,一旦那天市場盡是充斥著太多瑕疵品,那藝術家還有未來可行嗎?光一件瑕疵品就足以把藝術壽命給夭折的」!
一件質不優的作品就推翻所有努力,這話也許說得有點誇張。但潛藏在這話背後的藝術市場慣性弊病,確實也值得被拿出來研議。
亞洲城市的畫廊環境,存在一種變態又畸形的畫廊受檢方式,那就是檢驗一家畫廊的標準竟是依靠銷售來論定好或壞;而不是來自於經營出質優且具影響性的藝術家。這說起來確實夠令人匪夷所思。今年的香港巴塞爾亞洲入選的畫廊,在被挑選前階作業幾乎都吃進苦頭。原來是巴塞爾主辦單位非常嚴格與畫廊進行參展作品挑選內容。主辦單位希望參展畫廊要真正祭出具有原發性品牌畫廊的經營特質。這也就是說如果你是一間山寨版畫廊;盡拿別家畫廊苦心經營出來的藝術家來作為自己畫廊營運內容,只想享受現成市場利益卻不願花心思去推展,這樣的畫廊就算多麼會賣畫,斷不可能入選參展。
同樣道理,能入圍參展的畫廊,香港巴塞爾就會極力說服你拿出畫廊的看家本領以饗藏家。舉例來說,你是一家以經營具標竿性華人現代藝術家作品見長的畫廊,雖然你很想舉出年輕當代藝術家作品,巴塞爾主辦方也會想盡方法說服你能夠拿出代表華人現代藝術家的作品參展。原因在於,經營內容的獨特性與代表性,將成為主辦單位建構博覽會內容賣點之一。這個潛規則充分能看出巴塞爾尊重畫廊正確的社會價值,也尊重畫廊產生的市場機制。西方的藝術市場生態因為歷史久,對於商業價值的地位樂於給予肯定,但反觀亞洲城市畫廊則多少都有點惺惺作態強裝清高。原因或許是差在藝術家並非不希望自己作品能賣,但卻更渴望畫廊不單單只是在賣作品;也應當願意花心血來推展、經營自己的藝術未來吧!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3年7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