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突破教育訓練的迷失與創新思維去做好年度培訓規劃

       最近幾次授課中問起學員,員工之於企業是「資產」還是「負債」?多數學員很直接的回答:是資產!接著詢問:請問各位的「企業資產價值」是多少?同學們就… 啞口無言!相信沒有人會告訴老闆,您是公司的負債,但對企業主而言,她們就不見得認為所有的員工都是其「資產」。於是員工之於企業,能力的量化就相當重 要,市場的變動與競爭壓力越來變動越大,每位經營者無時不戰戰兢兢,唯恐客戶砍單或大砍價,又期望員工能夠共體時艱同創未來,然事實並非
       全然如此!鴻海郭董面對記者問及無薪休假時,便心有戚戚: 員工可以隨時辭職,企業為何不能裁員!之感言。

       相信企業主找員工進來那一刻起,也希望能讓所有員工一同享有「榮華富貴」,然若同仁之「被利用或創造價值力」低時,自然只好斷尾求生或保命,而在此之前,相信企業主都願意投入一些資金來培育同仁,於是當我再度問起:「 教育訓練 否是福利?」時,多數同學是舉手!我回答說:覺對不是!因為同學認為是福利,於是當您在辦教育訓練時學員愛來不來,甚至於非工作時間上課還要求加班費,而員工又當作是福利,愛來不來!換位思考:若您是老闆,您是否願意花這筆錢?

       所以辦教育訓練絕對要是投資而非當做福利,否則員工訓練好了,結果跑到競爭對手那也未必感謝原東家對他的投資!另一個問題是: 如果訓練承辦人員,提了一個年度訓練案只要花10萬元,而另一人提出要花100萬,您是決策會會選哪一個?多數人選擇:10萬元,我則會說:如果老闆問 您:10萬元的效益為何?

       承辦人員回答:就現場主管及同仁的需求,整合後再與顧問公司議價之結果,我也不知道效益為何?我又不是她們主管,反正她們早晚會用到才會有此需求嗎!另一 個承辦則回答: 因同仁品質意識與品質良率都比同業低,因此我規劃導入系列課程(如六個標準差),則品質良率最少可提高5%,精算下來,一年可為公司節省至少 500~1,000萬之重工及材料損失,也可增加我門交其準時率及提昇企業形象,因此投報率將會>5,試問客官:您會選擇哪一個方案?所以辦訓絕不 是「經費問題」而是「成效」問題,因為老闆的眼睛是「$」做的!

       於是承辦人員如何結合「組織問題」、「人員職能落差」及「對各部門達成任務有助益」之課題,進行評估後,找出落差再進行規劃,不但容易讓成效顯現,也容易令其有立竿見影之效!

(摘自: 全民英檢 教學網)




參考文獻:
1劉育均 影響訓練遷移因素之研究:以某國營企業為例
2蔡新玄 輔助勞資團體辦理企業訓練
3林月珠 教育訓練的嘗試與設計

資料來源:吳盛金老師/顧問的互動網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84&News_Class_ID=0






英文翻譯之從簡單的開始

  初學英語的都知道紅茶要譯成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但分析起來茶葉是暗紅色的,絕對不是黑色的。但語言是按習慣來的,沒有什麽爲什麽的。

  所謂"循序漸進"就要求你從"簡單"開始。學習、使用英語都要遵守簡單原則。當年,我碰巧是從英語簡易讀物開始的。現在,書店裏有好多套把原著 簡寫成的"簡易讀物"。我先讀那些用500~800詞簡寫成的讀物,後來又讀用800~1500詞簡寫成的讀物,再後來就讀用1500~2500詞簡寫的 作品……我能讀進去,因爲我讀懂了;讀懂的感覺特別好。當一個人有了成就感時自信心就誕生了,並越來越強,也就産生了更大的興趣。外國的英語文學作品
  仿佛帶我走進了一個不同的國家,一個不同的文化,一個不同的生活,結識了一些不同的朋友。在走入另樣的文化、生活、人物,風俗的過程中就産生了一種強烈的神往,一種強烈的欲望。每時每刻都想讀!

  只有從簡單的開始,才容易入門,才容易産生"興趣",才容易把事情進行下去。英語閱讀應遵守"簡單原則",聽、說、寫都應從最簡單的開始,因爲簡單原則有巨大的優點:

  1、造就成就感,培養自信。
2、增加興趣。
3、語言朗朗上口。
4、易于學以致用。

  但是很多中國學生對簡單的語言往往不屑一顧,只求理解而不去嘗試著使用自己學到的東西。中國學生在學英語中最喜歡追求一個字--"難"。盡管學 了很多難的東西,卻不會"用"。而事實上,簡單的東西如能靈活、准確地使用才是真正重要的。比如從口語來說,人們並不是看一個人會說多麽難的單詞,關鍵在 于看他能否熟練運用最簡單的單詞、句型、語法來表達情感、思想。英語國家人們日常生活的交流是通過有限數量的單詞和簡單的句型來完成的。

  我們做外貿,就得跟老外溝通,語言交流不可避免,也一定會遇到産品術語的 翻譯 。大家千萬不能望文生義,逐字翻譯。專業詞彙非常重要,要是譯文有誤,老翻譯社外第一印象就是你不懂産品,推斷你産品不成熟,至少沒有出口過,要知道老外的邏輯思維很強。這樣,你在跟同行競爭中就輸在起跑線上了。

  要避免誤譯,只要把主打産品的其中之一翻譯准確,在谷歌上英文關鍵字搜素英美同行網站,這樣,所有産品名稱和産品描述都展現在你眼前,一下專業詞彙都被你學到了。同時在與老外客戶郵件往來中學到了許多專業知識,外貿出口的大門就這樣敞開了。

  再說black tea,可能老外原意black不是黑色,而是純的意思。你想加牛奶的咖啡叫white coffee,不加牛奶的咖啡叫black coffee,black應該有純的意思。Black還有原始的,濃的意思,是我們自己誤解了老外。


(摘自: 英文會話 教學網)



參考文獻:
1董崇選 再論翻譯的三要
2廖柏森 大學生翻譯學習型態與其翻譯能力之關係
3提升學習風氣與環境-以第二外語為例

資料來源:美容時尚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83&News_Class_ID=0




陸浩東托夢推薦,DRE第一本文集《指南》--二

【寶瓶文化/提供】
現代鹽酥雞則比較多元,應有盡有。有些攤子販賣薯條(Hand-G),那並不是手機的意思,而是台灣特有的品種,寒集。具飽足感,不應錯過。部分店家喜歡擅自將寒集撒上梅粉,是採購當時必須提高警覺來防範的事項之一。同時我也在此特別提出呼籲,請把撒梅粉的自主權還給我們。你吃芭樂撒胡椒嗎?希望你將心比心,多少先詢問一下。是可忍,孰不可忍,主權已經沒有了,自主權絕不能再搞丟掉。糯米腸和蘿蔔糕也有一些推崇者,它們是很有特色的食物,上不了面,是個配角,可是在食用上,卻又被當做主食,跟咱們社會上的情婦同病相憐。由此可知,鹽酥雞攤不僅僅是中華炸物料理的集成,還是世界局勢與社會現象的縮影。吃其雞,觀其象,卜其卦,思其春,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
南部的鹽酥雞攤較常出現三角骨部位,啃食起來異常痛快,也是必點單品之一。北部則多半沒有骨頭,這是由於北部有著較多的行政機關,雞就近受到政務官的潛移默化所致。而我國國土呈狹長型,從最北端到最南端之距離比其他國家來得遠得多,自然會產生許多包括口味在內的,極大的文化差異與隔閡,地理因素使然,南北之所以不能和諧,並不是政客刻意操弄出來的。
自從龍珠(章魚嘴)加入陣容開始,鹽酥雞攤有了全新的局面,地位一舉提升到海產店的等級,我於是總會點上一份,來鋪張地享用童年時無緣觸及的豪華,當一個揮霍的敗家子。然而由儉入奢易,這中國話說得真是沒錯,我很快就感到不滿足。那種高檔的珍貴食材,在鹽酥雞攤屬於進階品,入門型消者費不可貿然躁進。一旦接觸,由於很難再向上突破,人生會失去目標。
為此我消沉了好一段時日,幾乎有半個星期之久。後來為了重新振作起來,我背起行囊帶了三百元積蓄,搭客運,先南下再北上,因為我住台北,但也想要有離鄉背井隻身前去台北打拚的漂泊背景。客運一路向南,又向北,雖無翻山越嶺,倒也在高速公路違規換過車道,癟了幾台小客車,為這虛構的故事增加不少冒險性,非常感謝那位司機。最後抵達台北時,天色已經暗了下來,堅強的我獨自一人,佇立在木柵第三大的鹽酥雞攤前,也就是我家巷口那攤,泛著喜悅的淚光,望向一座座堆疊得高高的炸物小山,不自覺緊握了拳頭。鹽酥雞,I'm back.
我毫不猶務地將那三百元一把拿出,往攤子上一放,碰,只剩一百八十二元,奶奶的,來回票實在貴。可是我沒有時間悲傷,老闆看我這次身懷鉅款,趕忙堆起笑容,瞇著眼睛說:「錢毋通放那裡啦,油油啦。」我低頭一看,一百八十二元已經油了一百八,不花掉不行了。
「柳葉魚。」
那晚向老闆說出的這三個字讓我驕傲至今。是的,點完了鹽酥雞,我又加點了柳葉魚,也就是俗稱的喜相逢。我打算透過這道單品,重拾對鹽酥雞的熱愛。原因無它,柳葉魚把氣氛弄得熱鬧萬分,讓豪華再進階成奢華。有雞又有魚,你搞清楚,在五十年前,這可是年夜飯才有的規模。終於,我領悟出人外有人的道理,原來鹽酥雞的世界那麼浩瀚無垠,永遠沒有終點站。下一次,我還想加點炸湯圓,也推薦給各位,那是喜宴的菜色。找幾個不大相熟的假朋友,穿著隆重一點,互相說說客套話,都快成了國宴。
I'm sorry,剛剛類比誇張了一點,國宴是展示國力的,level不太一樣。當一個國家的國力,在軍事政治經濟體育衣食住行育樂各方面,一律展示不出來,或是像我國一樣,出於客氣,不好意思展示出來時,特別需要透過國宴來宣揚國威。縱然軍艦坦克數量沒人家多,火力沒人家強,可我們總一定能把國宴用的盤子設計得比人家都大,讓國際不敢忽視我們。
提醒各位外國朋友,鹽酥雞這等高級料理是不准講價的。對中國歷史有深入了解的知識分子都清楚,中華民族不僅童叟無欺,還特別崇尚團結與統一,堅持車同軌,書同文,雞同價。外蒙古當初就是不大合作,被咱們給轟了出去。現在上頭還想把西藏給踢掉,可他死賴著不走。因此你要發現誰賣的鹽酥雞價錢跟別家不同,儘管說一聲,我一定強烈譴責他。我認為價格必須守住,不過重量可以不一樣,反正不易察覺。但你不可以把義大利皮件商人騙錢的小伎倆套在我國攤販身上,先入為主,覺得天下攤販一般賊。那裡是歐洲,文化比較低,跟我們放一起比,等於是嚴重地污辱了我們。身為台灣人並不會為了A點零錢而失去國格,破壞了由前朝領導人及其家族所辛苦開創的,以億為單位的基本格局。
殺價行為確實地削減了咱們所剩不多的人格與國格,兩害相權取其輕,我決定化被動為主動,賞你一點優惠。經我多年奔走,串連全省從北到南一共兩家攤販,取得共識,他們初步同意,合理的範圍內,允許多要兩到三片九層塔。三九二十七,一共送你二十七層。我說地獄也只有十八層啊,你別不知足。最後附帶一個小知識,九層塔並不含致癌物質黃樟素,而是含有一種叫做丁香酚的有機化合物,目前對人體無害。而為了觀光好,即使過幾年發現有害,我們也不會講。
鹽酥雞好吃的要訣被各家視為不傳祕方,但,well,今天不藏私,節目尾聲,我要在這兒把它給公開出來了。不,別謝。原來計劃將這祕密和可口可樂配方一起曝光,可是想一想,加起來熱量太高,不妥當,先公布一半。
那就是好鹽、好酥,與好雞。
You are welcome.
Oh,by the way,據我所知,天婦羅的祕訣並不是好天好婦與好羅,um……想必在製作與烹調技術上,肯定是不同的。
※延伸閱讀:
‧陸浩東托夢推薦,DRE第一本文集《指南》--一
‧陸浩東托夢推薦,DRE第一本文集《指南》--三
‧陸浩東托夢推薦,DRE第一本文集《指南》--四
【更多內容請見《寶瓶文化》】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托福

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

台灣古董派對 四月開趴

【文/陳啟正】
前陣子有在市場走動的古董玩家,應該都能明顯感受台灣古玩交易的冷淡低迷,不僅拍賣市場的成交金額急遽量縮,甚至近些年來進出台灣市場頗稱頻繁的大陸行家,也顯得零零落落。面對這種上氣不接下氣的疲弱景象,部分僅靠店面銷售的古董業者也只能「望洋興嘆」,意興闌珊地延後開店時間、或索性提早打烊回家休息。
「休息」對古董業者們來說,恐怕有著一種既期待卻又深怕受到傷害的複雜心情。事實上,休息可以讓人釋放壓力,藉由壓力的瞬間釋放,往往亦能將慣性怠惰轉化為再次向前的推進動能;但特殊情況下被迫休息,卻會讓人不知不覺陷入莫名的恐懼,以致心情變得喜怒不定,甚至進一步侵擾既定的生活秩序。換句話說,自主的休息或可以將壓力轉化為再次前進的助力,但被迫的休息卻很難逃脫面臨自我脫序的危機。
認真回頭檢視自己,無論是自主休息也好、或者是被迫休息也罷,在與當下環境的碰撞過程中,若有面對未來的心理準備,並且能充分掌握市場發展的關鍵脈動,那麼幸運獲得自主休息的業者,或因壓力釋放後的澄澈明淨,終能讓即將踏出的下一步獲致宏觀視野;而一時被迫休息的業者,只要能持續對未來抱持樂觀理念,則在一團泥濘中,亦能找到脫身再起的自救浮木。
希望總在未來!可預見的未來中,倘若持續能往正向的道路推進,論說未來市場發展,似乎就無需過分悲觀。根據筆者掌握的最新訊息顯示,農曆春節過後,約莫在2013年4月,台灣古董市場將有一番春暖花開的新氣象可期。其實,檯面上的台灣古董交易現況儘管未能盡如人意,但為催化市場的推進力量,檯面下部分古董業者的合縱聯盟等串聯活動卻始終沒有停歇。據了解,以「聚英雅集」為老班底,並且擴大結合其他八家新興實力業者,總計約15家古董業者所組成的第一屆台灣古董派對,預計將在4月中旬於台北華山藝文中心舉行,為類似香港行之有年的古董博覽會,期間台灣六家本土新興拍賣公司暨相關藝術媒體也將一同共襄盛舉,積極打造屬於台灣獨特風韻、且具有火車頭帶動效應的古董藝術週活動。
台灣古董派對暨藝術週活動能否成功活絡台灣古董經營生態,或許仍在未定之天,但台灣古董市場過去這幾年一方面受「聚英雅集」無限休會的急凍影響,另一方面更在中國大陸市場迅速崛起的衝擊下,確實給人盛況不復當年的感嘆。如今15家古董業者與六家本土拍賣公司成功整合出令人驚喜的新氣象,不啻為沉寂已久的古董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筆者以為,台灣古董市場能成功匯聚一股新力量誠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參與者猶須珍惜這股新力量的得來不易,而不是各有盤算地機關算盡,否則這股剛剛興起的力量,亦有可能在反作用力的牽引下,頓時化為烏有。
古董行家心中都很清楚,多數台灣古董業者向來各自為政,而過去提倡結盟的商家,其實心中所打的如意算盤都只是想概括別人的資源,以致很多頗有理想性的計畫,最後俱因利益分配不均而胎死腹中。筆者樂見台灣新興古董力量的崛起,同時如果還能再多花一點心思,積極建構台灣古董經營環境的基礎工程,整合眾人力量,改變諸多不合時宜的老舊陳規,那麼這股力量自然能夠有效活化停滯已久的古董市場,但要是參與者依舊只是各有算計,那麼這股力量就只能在眼前曇花一現。
新氣象的來臨不免讓人興奮,也期待這股力量能夠持續往良善的方向長遠發展,預祝台灣古董派對開趴順利成功!
【《典藏古美術》2012年2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全民英檢

2013年2月23日 星期六

陳國恩打造MIT品牌 門得揚春拍首航

【文/曾裕洲】

門得揚拍賣首屆拍品清乾隆〈白玉香薰爐〉一對,高8英吋,以和闐玉為質,布滿鏤雕蓮團花紋,工藝精湛。

近年在香港維多利亞港灣旁的國際會展中心裡,各種拍賣會、博覽會、展銷會等藝術盛事一檔接著一檔的舉行。反觀台灣,自兩大國際拍賣行出走以來,藝術產業猶如被連根拔起,各種藝術活動都像缺乏養分的植物一般,怎麼樣也無法成長壯大,許多有識之士都為此感到憂心。即將在台北舉辦首屆春拍的門得揚拍賣公司董事長陳國恩,就計畫以民間的力量投入,試圖在今年4月中旬為台灣藝術產業投入一股新的動能。
陳國恩指出,近年中國拍賣行激烈競爭,彼此搶人、搶錢、也搶貨,他在被各拍賣公司頻繁拜訪徵件之餘,不禁問自己,「為何台灣在拍賣行業的話語權是如此薄弱?明明台灣有貨、有藏家、也有買家,為什麼只是不斷送東西到大陸、香港,而不能在台灣建造一個好的交流平台?」他表示,台灣既是中華文化底蘊最深的地方,又是與世界文化接軌的自由開放之地,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最好的環境。目前兩岸交流也很熱絡,大陸藏家也願意來台參與拍賣會,正是一個很好的時機,政府應該有這樣的認知,培植這藝術方面的產業。
對於目前中國拍賣公司水準參差不齊,拍假、假拍、灌水、不付款……問題叢生的現象,陳國恩表示,「門得揚一定是玩真的,一定嚴謹制度化,不作任何拍賣規則之外的約定,這就是我的堅持。」對於拍賣公司的經營,陳國恩更直指核心:「拍賣最重要的就是東西要真,主導的人要有眼力,要有藝術涵養,要有很深的文化底蘊來支撐。門得揚委請了資深業內人士擔任各部門專家,並採取否決制,絕對會為客戶嚴格把關,讓買家非常安心。」
雖然距離春拍還有一小段時間,具體時程以及拍品內容尚未完全確定,但是陳國恩鈎勒的春拍輪廓已大致完成。門得揚首拍將以玉器、雕塑、高古文物、雜項等四大專場為主,做出有獨自文化特色的拍賣專場。陳國恩表示,「我成立這個拍賣公司,主要是想把自己對文物的認知過程實踐出來。我認為拍賣公司除了商業買賣以外,更肩負著文化教育的社會責任,因此拍賣之前我們會配合當季拍品做專題論壇,邀請領域專家與會座談,用網站或是期刊等方式把拍賣與藝術教育結合。門得揚之名源自英文Mandarin的英譯,就是希望能將台灣培養成中華文化藝術產業的重鎮,希望大家拭目以待。」
【《典藏古美術》2012年2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多益

2013年2月22日 星期五

張愛玲書信隨想/「張學」研究的一件大事

【撰文/陳子善】
十六年前,也即1997年4月,當張愛玲致夏志清先生的信札開始在《聯合文學》上連載時,我就意識到這是張愛玲史料一次極具意義的發掘,是「張學」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
研究一位已經去世的作家,除了必須面對他生前公開發表的作品,還應關注他出於各種原因未及問世的手稿。各類手稿,哪怕是未完成的手稿的發現,都有可能支持、改變乃至顛覆原來對該位作家的評價。而書信和日記,是應該把它們包括在廣義的手稿範疇之中來理解的,因為它們是特別意義上的一種創作,正如我一再引用的魯迅的一段話所指出的:「從作家的日記或尺牘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見,也就是他自己的簡潔的注釋。」(注1)具體到張愛玲,迄今所知她沒有日記存世,而她的前期信札絕大部分早已散失,那麼她後期寫給包括夏先生在內的友人們的大量信札,就顯得尤為重要和珍貴了。
按照夏先生的回憶,張愛玲1961年3月收到他寄去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初版本以後,就開始與之通信。儘管最初的通信未能保存下來,但張愛玲自1963年至1994年整整三十一年間致夏先生的總共118通信札,這次能夠得以完整地成書問世,確是極為難得的。單就數量而言,也已居現存張愛玲後期信札的第二位,僅次於張愛玲致宋淇夫婦的信札。
張愛玲致夏先生這麼一大批信札,談創作,談翻譯,談出版,談讀書,談生活,談友情,時間跨度如此之大,涉及面如此之廣,內容如此之豐富,夏先生的「按語」又如此之詳細,因而,可供進一步研究的線索是如此之多,均非三言兩語所能概括。
從發表《怨女》到改寫《十八春》,從自譯《金鎖記》到「改譯」《浪淘沙》,從翻譯《海上花》到「考證」《紅樓夢》,從創作《小團圓》到「擱開」《同學少年都不賤》,還有自評〈創世紀〉、〈浮花浪蕊〉等作品,張愛玲在信中不斷向夏先生通報,與夏先生切磋,甚至反覆再三,甚至具體到字、詞、句的探討。這些信札對研究張愛玲後期創作歷程,無不都是極可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對《小團圓》這部張愛玲身後才公開的長篇小說,她在1975年7月19日、1976年3月15日、4月4日、7月28日、1977年6月29日等致夏先生的信中就一再提及寫作進度和寫作中所遇到的困難,尤其值得注意。除了與宋淇夫婦討論《小團圓》,
張愛玲當時只有在給夏先生的信中才如此坦陳自己對於《小團圓》的想法。
對張愛玲後期真實的生活狀況,研究者一直所知甚少,張愛玲致夏先生這批信札中也有大量具體生動的反映。張愛玲1969年7月到美國加州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工作,後來與主其事的陳世驤產生齷齪,她在1971年6月10日致夏先生的長信中對此作了說明,這也是目前所能見到的張愛玲針對此事最為詳細的自我辯解。難怪夏先生在「按語」中要特別強調:「這封長信是愛玲兩年間在加大中國研究中心的工作報告,也可說是她在美國奮鬥了十六年,遭受了一個最大打擊的報告」。
儘管張愛玲致夏先生的這批信札是友朋間的交流,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親切隨意,但仍時有神來之筆。張愛玲1968年7月1日致夏先生信中有段話就很有意思,她說:「我一直喜歡張恨水,除了濟安沒聽見人說好,此外只有毛澤東讚他的細節觀察認真,如船,籃子。」確實,無論前期還是後期,無論私下還是公開,張愛玲始終對張恨水保持好感。
早在1944年3月在上海女作家聚談會上,她談到自己讀什麼書時就公開表示:「讀S. Maugham,A. Huxley的小說,近代的西洋戲劇,唐詩,小報,張恨水。」(注2)1950年代初,她在香港又對宋鄺文美說:「喜歡看張恨水的書,因為不高不低。」(注3)這次至少是第三次表態了。所以夏先生在「按語」中說:「真正喜歡張恨水的讀者,要數她自己,先兄濟安和毛澤東三人,這句話想是實情如此,但也富有幽默感。」
我以為,「張學」研究這些年來的進展有目共睹,然而不如人意處仍然甚多,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張學」研究文獻保障體系尚未完善。張愛玲致夏志清先生這批信札的整理、注釋和出版,正是為充實「張學」研究文獻保障體系作出了重大貢獻。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史料價值和研究價值將會進一步顯現出來。
注:
1.魯迅〈孔另境編《當代文人尺牘鈔》序〉,《魯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第429頁。
2.〈女作家聚談會〉,上海:《雜誌》,1944年4月第13卷第1期。
3.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著,宋以朗編《張愛玲私語錄》,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第60頁。
◎本文作者簡介
陳子善
上海市人。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中文學刊》主編。長期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著有《文人事》、《發現的愉悅》、《說不盡的張愛玲》、《素描》、《沉香譚屑:張愛玲生平和創作考釋》等,編訂周作人、郁達夫、梁實秋、張愛玲等作家作品集和研究資料集多種。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二月號340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全民英檢

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

如何透過自學來準備多益考試

多益 的考試分為兩種,第一種考閱讀、聽力。另一種考口說與寫作的部分(Speaking&Writing),這是兩種不同的考試,其中才剛發展的S&W考試對許多人來說比較困難,也有人選擇不考。
目前大多數人考的多益多屬於第一種閱讀、聽力的部分,所謂的閱讀包括字彙、克漏字、短篇閱讀,當然也包含文法在內,聽力則有看圖理解、簡短的對話或簡短的描述。
建議要考多益之前,首先要設定目標,也就是你期望自己考多少分,有目標,你才知道如何準備,離目標還有多少差距,報考之前一定要先"奠基",自學最起碼要 花3-4個月的時間讀完一本"教學類型"的多益教材,然後再買一本專門針對多益模考的教材,花2-3個月專門練習多益模考。

準備多益考試必須知道的技巧:
1.多多練習考題:熟悉題型、掌握題型,才不會在考試時失常。
2.充分掌握時間:很多人在考試時都做不完,所以平常練習速度一定要快。
3.累積量大字彙:字彙量非常重要,有時候最算不知道題目說甚麼,但是看到或聽到相關字彙,至少不錯得離譜。



參考文獻:
1增進您的英文閱讀、寫作、以及會話技能
2營造有利的全民英語學習環境
3賴怡秀 大學英語特色課程效益之研究-以多益課程為例

資料來源:Golden English 金學堂英語部落格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82&News_Class_ID=0

企業的教育訓練規劃

一、 教育訓練 是人力資源提升之手段、方法之一,其目的如下:
1、新進人員可在最短時間了解公司經營理念與企業文化,縮短進入新環境之適應期,並加速工作無經驗者之學習曲線。
2、對在職人員,則可提升個人價值與責任心,修正工作態度與工作觀念,以及強化專業技能,提升現有工作生產力與效率並作為生涯發展準備。
3、對主管幹部則可加強領導統馭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建立目標導向及企圖心,達成終身學習在職學習目標。
4、對整個企業則可經潛移默化中,建立與維持公司經營理念與文化,進而提升企業競爭力與企業長期發展。

二、有效之教育訓練
1、現代企業為了對應大環境變局,除了對產品改善、行銷強化、組織功能調整‧‧‧等外,對人的品質提昇就變成了企業立足的功課之一,而企業內的教育訓練又常因為沒有經驗,而弄得既勞民又傷財的窘況。
    企業內的教育訓練首要是以企業經營為導向,一切的訓練要配合企業發展為原則,其次要以企業內的人才職能發展為指標,要思考的是什麼樣的人才才能足夠對應企業的發展,所以對企業人才培訓就必須要系統化且具計劃性,而並非為「趕流行」及「救急式」為之。
    企業教育訓練最難的部份是在於執行面,如何鎖定需要的課程;如何選擇好的師資及教材;如何使訓練成效提昇..以上種種皆為企業教育負責單位的課題,尤其是 以師資部份更甚!因此外聘師資必須兼具實務經驗,使學員易於吸收與活用。內部具經驗者,則可以系統化傳承經驗,所以企業教育訓練可遵循下列幾項原則:
    1-1 方向、內容
    1-2 系統的盤點、企業員工的職能及設定企業發展的人才計劃。
    1-3 將職能轉化成學習科目,再系統的排序受訓者,並製作成年度計劃。
    1-4 培育內部師資,並結合外聘師資共同整合出系統,編撰到教材教案中。
    1-5 建立檢核系統,使每項訓練能植入員工的思維中。
        上述五個步驟,自企業決心展開訓練起,一般都需花上二、三年方可掌握效能,況且環境在變、人文在變,在這一切都在變的時代,任何計劃都必須隨機而變,方可達到最佳訓練效能。

2、探求績效未達成原因
經由績效考核,主管得知了員工的即時狀況,也必須如同球隊教練的角色,立刻探詢員工的問題與需求,了解究竟是什麼因素阻礙了績效的達成,是能力不足?是意 願不強?是資源不夠?是溝通誤解?還是結構的問題(工作流程或工作方法)?如果判定是能力不足的問題,主管必須進一步觀察及測試,究竟是哪一種能力不足? 是專業領域的能力?是管理能力?還是溝通協調能力?
接著思考員工能力的落差,是否可以用教育訓練來補足?需要哪一種方式的教育訓練?在職訓練較適合還是派外受訓較適合?採個人訓練還是團隊訓練?如果需要的訓練種類多,如何安排其優先順序?訓練後用何種評估方式,以測試是否該訓練對績效達成有所助益?
    如果影響績效的原因,判定不是能力不足的問題,而是其他的因素(例如:是意願的問題),則主管必須得建立一套誘因機制,以強化員工的意願。

3、教育訓練需求
許多企業在規劃教育訓練需求時,似乎都傾向以問卷調查得來,也就是向員工詢問個人需要何種訓練內容。國際品質認證ISO對於教育訓練,也是採行此種模式。但是,教育訓練的最終目的,是要幫助公司達到績效目標,而提升員工能力,只是中間的過程。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會計人員想學外語,可是該工作卻不需要外語能力,外語能力似乎無法幫助該員工達到公司的績效目標;或是業務人員想學電腦,可是業務人員 的績效不好是因為銷售技巧不好,不是電腦能力不好,提升電腦能力,無法幫助該業務人員達到績效目標。能力種類非常多樣,舉凡電腦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外語 能力等,如果員工能力的提升,不能幫助企業達成績效目標,最後還是浪費了公司資源。

4、須績效考核主導教育訓練
績效目標未能達成,如果是能力的問題,也就是說員工的「實際能力水準」與「期望能力水準」有所差距(能力落差competency gap),教育訓練就是要來彌補此能力落差。
    教育訓練的規劃,並非所有人的教育訓練內容都相同。如果想讓教育訓練的每塊錢投入,都能有其高槓桿效果的產出,就必須得讓績效考核來主導教育訓練。如果沒有績效考核作為基礎,教育訓練恐怕又將落個賠了夫人(訓練費用)又折兵(績效仍未達成)的結果。

5、教育訓練沒效果之原因
一般企業對於 " 訓練 " 投入的質疑,而這樣的質疑多源自於過去負面的經驗,為什麼在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成本卻看不到實質的效益呢?以下四個主要的盲點即是影響訓練績效的關鍵因素!
5-1  關鍵一:誤以為訓練是企業績效的萬靈丹,而忽略了組織整體的配合。影響員工行為改變及組織績效的因素包含了組織的願景、策略、組織結構、組織氣氛、組織文 化、領導風格、激勵機制、管理制度、員工個別的需求與價值、以及員工完成任務所需具備的核心職能等因素,這些因子彼此互相影響。假使忽略調整其他因子,單 從訓練著手,難以收到成效。

5-2  關鍵二:訓練策略沒有與組織發展目標結合。新競爭時代的訓練決
勝關鍵在於精確掌握了訓練的核心目的;亦即為「在企業達成營運及發展目標的過程中,運用教育訓練的專業技術,正確定義並解決企業問題,以協助組織降低管理 成本、提高組織績效」。因此,訓練活動的規劃思維必需建立於企業的發展策略的基礎上,當訓練單位明確掌握了企業的目標之後,才能進一步的思考訓練的策略與 做法。

5-3   關鍵三:訓練活動的規劃沒有與核心職能結合。如前所述,訓練的實施目的在於提升個人及組織的績效,因此,訓練活動實施後,組織內的成員是否已經具備達成績 效標準所需的知識?態度?技能?組織內員工的能力現況與績效標準的落差究竟有多少?又什麼樣的訓練方法可以解決以上的問題?這些都是企業訓練單位在規劃訓 練課程之前應該先釐清的議題。

5-4   關鍵四:沒有訂定訓練目標與學習績效評量方法。訓練單位的績效不在於舉辦了多少場次的訓練課程、以及有多少的學員參加?而在於解決了個人與企業哪些問題? 完成了那些目標?訓練單位可依據學習理論中成效評估四層次:反應層次、學習層次、工作行為層次、績效層次,針對組織期望與需求在訓練活動實施之前設定合宜 的訓練目標,並設計檢核方法以追蹤驗證學習的成果。提升訓練單位競爭力的方法就是訓練單位如何成為組織中受重視的部門?然而,以下的四個POINT在我們 向主管提出訓練計劃前必須先思考過。

(1)訓練單位是否知道組織或企業現在最重要、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2)訓練計劃與以上的問題相關性如何?
(3)訓練計劃實施後的效益是什麼?
(4)有沒有其他的訓練方法可以減少投入成本、擴大效益?
    當企業面臨如此競爭激烈且微利的時代,教育訓練的發展策略上也應以效益的考量,儘可能的運用資源,為企業創造最大的訓練效益。因此,教育訓練部門應摒棄過 去傳統式『大雜燴』的做法,重新調整思維,在學習績效為導向的前提之下,以『創新』、『實際』、『有效』的訓練策略為企業培養人才,因為『唯有與組織發展 的脈動密切結合,訓練部門才有存在的價值、進而才有貢獻的可能』。

6、實際之執行面:
(1)人事履歷資料記載:
1-1 事前須先做好人力盤點
1-2 詳細登錄各項教育訓練項目與參與之時數
1-3 制定人員職務必修通識課程與必修專業課程與年度參與教育訓練課程必須時數,作為日後人員升遷評估因素之必要條件,意即某人員未參加公司規定之必修課程與年 度必須時數,不得晉升管理職,或者已是主管級,但於公司規定時間內仍未達公司規定之必修訓練課程與必須時數,將予以降級處分。

(2)績效考核制度執行:教育訓練的配合度(參加課程數與參加總時數)與考試成績列為個人考核成績之必要因素,而考核成績直接關係一個員工之調薪與升遷。

(3)課程制定:
3-1 通識課程:如屬於公司經營理念、公司文化、工作態度、EQ等,屬於觀念性之課程,由公司訂定之。
3-2 專業課程:由單位主管建議或申請,經人力資源評估並尋找師資安排課程。
3-3 工作說明書(績效標準):透過職務工作說明書歸納出,所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品質及技能之訓練課程。
3-4 語文、電腦等個人成長或其他才藝課程:視預算與必要課程安排後,配合職工福利辦理。

(4)配合執行教育訓練心得、隨堂考試,與評量測驗(每6個月一次)
4-1 教育訓練課程結束,學員必須於期限內繳交心得報告
4-2 課程結束直接進行考試,並公布名次,不及格者須再安排下班時間參加課程或VCD教學,直至通過考試為止。

(5)每月由人力資源召開會議,檢討課程效果,提出改善方針與改進方式

(摘自: 英文會話 資訊網)



參考文獻:
1林月珠 教育訓練的嘗試與設計
2蔡新玄 輔助勞資團體辦理企業訓練
3實施員工教育訓練

資料來源:承宏電腦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81&News_Class_ID=0

2013年2月19日 星期二

夏霏/半熟戀人

【撰文/夏霏】
演講時,我常會遇到聽眾提問。即席問答最考驗的是,這些困擾聽眾經年累月的問題,我必須在聽到問題的當下做出最適切的反應。然而,幾次即席問答下來,我得到一個出現頻率很高的答案:「很抱歉,你面對的是一個『半熟戀人』。如此不夠成熟的戀人,要繼續,或結束,端看你夠不夠愛他。」
半熟戀人一號:我喜歡的人封鎖我了……
「想告白的時候被封鎖了,怎麼辦?」「約喜歡的人出去一次,當時氣氛還不錯,回來後對方卻變得冷淡、沒話講,沒多久我就被封鎖了,怎麼會這樣?」
兩性演講中讓我驚訝的是,竟然有為數不少的聽眾被喜歡的人封鎖的經驗。我個人以為,如果不喜歡對方,一開始就應該表明立場、拒絕單獨約會,不要讓對方有遐想和誤會。不過很多人答應單獨約會,可能是有好感、不排斥曖昧,甚至覺得「拗」一次免費的電影、飯局也不錯,所以就答應你的邀約。誰知道約會後發現你是認真的、你真的不是他的菜、對你某些行為反感,但卻不敢明確拒絕你的盛情,所以之後決定直接封鎖你比較快!
會選擇不把話說開就封鎖對方的,有幾個可能:他不擅長處理這種尷尬的局面,不想撕破臉,所以選擇逃避;他覺得你很煩,懶得想應對方式,乾脆封鎖。但無論是哪一種想法,這樣的人都是自私,不顧慮別人被封鎖的感受!好好說開、明確拒絕,不是可以節省彼此的時間嗎?
半熟戀人二號:不告而別
「戀人什麼都不交代就默默消失,代表什麼意思?」
我當時開玩笑地說:「可能農曆七月結束了,他要回到他的世界。多多念經迴向給他吧!」哄堂大笑中,化解了問題帶來的無力感,我才開始認真回答。
不想把感情釐清、交代清楚就搞失蹤的人,是幼稚的逃避行為。這樣的人,即使你們繼續交往,日後遇到棘手的問題(工作難關、經濟問題、婆媳問題),他也會採用逃避的方式來迴避問題。除非你做好隨時為對方善後的準備,不然早點放他走也是好的!
還有一個狀況是,對方因為不想打壞「看似和諧的關係」,不願意把事情說開,而選擇逃避。他心想「這樣才不會傷害你」,殊不知,被留下來那個人會陷入深深的猜疑、沮喪、自我責備之中,不告而別造成的傷害其實更大!
半熟戀人三號:你就是我的世界。
「喜歡的人有好多女性友人,我看了好生氣!(但我們沒有在一起啦!)」「我男友控制慾太強,連我跟男生聊天都會很在意。」「女友超愛吃醋,就算我跟同性朋友出去她也不高興,還希望我不要去社團,可以上課以外的時間都陪她。」
這類的提問有男有女,可見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占有欲不分性別。不過,在責備自己占有欲太強的時候,你可以靜下心來問問自己:「你喜歡這個人,是否因為他很有魅力?」
愛情防護員 夏霏
文字是呼吸;小說是人生;星座,是我的讀心術。十二歲開始創作,嗜創意、愛情、音樂、文字、電影。目前為專業講師、新浪星座專欄作家。
「想入霏霏」部落格www.wretch.cc/blog/fay88
‧看更多精彩文章
【完整內容請見《双河彎》2013年二月號;訂閱双河彎電子雜誌】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托福

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

伊通25歲雕塑五行展 25位藝術家協力跨年

【文/郭怡孜】
翻開現在活躍於藝壇的台灣藝術家展歷,幾乎每一位都曾經在伊通公園展出過,而這當初由莊普、陳慧嶠、劉慶堂所創立的藝術展出與交流空間,就要迎接它的第25年!

伊通公園的核心人物,左起劉慶堂、賴純純、莊普與陳慧嶠。

伊通公園不是畫廊、不是美術館、也不是非營利的藝術基金會,但是每一位關心台灣當代藝術的人,時不時都要來這裡看看展覽,與主持人劉慶堂或陳慧嶠聊聊,或許,還會不經意遇到藝術家或藝評人。來這裡看展覽,總要在一樓入口處牆面的壁龕讀一下展名,走上狹窄陡峭的樓梯,停駐二樓的小小空間看點作品,再往上走到三樓主展區,就像先是聆聽一首歌的序曲,然後再進入主旋律,拼出展覽的全貌,接著繞進隔壁櫃檯區,再看幾件作品,翻翻展出資料,即是完美的尾聲。
25年來的堅持
由幾位對當代藝術有著共同理想的成員,創立於1988年的伊通公園,舉辦過無數當代且具實驗性的藝術展覽,累積了豐富的重要文獻,已經成為台灣藝壇的重要一環。這裡不僅是許多藝術家展露鋒芒的平台,更是來自海外的藝術圈人士必訪之地。一個沒有財力作後盾,又不太能營利的藝術展演空間,走過25年,是一個奇蹟,也是經營者堅持不懈的成果。伊通空間的存在,是台灣文化界的驕傲。

黎志文《之間》.花崗岩、玄武岩.2012。

伊通公園除了作為當代藝術的展演場所,也經常透過正式的座談或非正式的聚會,論述關於藝術的種種。隨著歲月流轉,許多當初經常在伊通聚會的藝術界人士各擁一片天,或許仍心繫於此,卻無暇經常造訪,也就逐漸散了。約莫從2008年開始,劉慶堂有心延續伊通公園成立之初的討論風氣,遂以各種名義邀請藝術家與同好來到展覽空間之外的二樓,他張羅菜餚,下午泡茶、晚上飲酒,讓大家自在地討論、激盪關於藝術的各種想法,每個月更有固定的「三三會」。如此的交流與互相啟發,使藝術的涵養,自然地滲透到空間裡面,讓二樓的伊通生活空間,嚴然成為具有台灣在地特色的藝術沙龍。
五行概念 25位藝術家共襄盛舉
由王嘉驥與林賢俊的概念發想,伊通生活空間在2012年尾聲推出「水火木金土—雕塑五行廿五人聯展」,也是伊通生活空間,正式對外的第一次展出。呼應伊通邁入25週年,此次跨年大展邀請到25位藝術家共襄盛舉,包括夏陽、楊元太、林良材、董振平、黃銘哲、黎志文、蔡根、薩璨如、賴純純、姚克洪、蕭長正、楊柏林、徐永旭、陳正勳、林文海、梁平正、林鴻文、余連春、拉黑子、李真、甘丹、羅得華、張乃文、王志文與蔡宗隆,從資深到中青輩,幾乎是台灣雕塑界的一場巡禮。

薩璨如《幽蘭》.白大理石.2012。

最能融入生活空間,與居家環境產生對話的藝術形式,莫過於雕塑。然而在台灣,過去十幾年來關於雕塑的語彙和表現,相對缺乏討論,正如王嘉驥在展覽理念概述中所言:「自1990年代後期以來,『公共藝術』成為台灣雕塑家重要的生活與工作平台。反諷的是,台灣當代藝術對於『雕塑』作為純粹創作的探討,反而就此停滯。追問與探索『雕塑』本質及其議題的策畫展,也久已不見。」以此為出發點,伊通鎖定25位在雕塑創作上有所成的藝術家,每人提出3件作品,在伊通生活空間以一個月一檔的方式,連續3個月展出,盼望為伊通生活空間開啟與大眾更廣泛的對話,也期待在各式以文創或藝術衍生性商品為名的公仔泛濫的當下,重啟大家對純粹雕塑藝術的關注。
為了這此展覽,劉慶堂和王嘉驥拜訪了多位藝術家的工作室,劉慶堂說:「和這些人都是老朋友了,有些人很多年沒見面,藉這個機會一一拜訪,那感覺還是很溫馨。」而幾位旅居海外的藝術家也依約完成作品,越洋寄到伊通。連續3個梯次的第一檔展覽於2012年12月29日晚間舉行開幕酒會。此次展覽獲得專營威士忌的台灣愛丁頓寰盛洋酒贊助,劉慶堂笑言:「雕塑家大多比較粗獷、很有型,而且以男性居多,配威士忌剛剛好!」
本次展名「水火木金土—雕塑五行廿五人聯展」發想自中國傳統中的「五行」概念,一方面是向台灣早年成立於1975年的「五行雕塑小集」團體致意,一方面也從《尚書》〈洪範〉篇中,取其天地秩序之意。王嘉驥進一步依據雕塑的媒材特質,以五行為喻。因此,具有流動特質的「水」,用以指涉玻璃/琉璃或塑化類的材質;「火」代表需經過高溫燒製的陶與瓷;「木」即指木雕;「金」則指涉各式金屬材質;而「土」則對應於土中之石礦。
因應伊通生活空間的場地限制,同時切合經營者提倡生活美學的宗旨,「水火木金土」展出作品以45×45×45公分為體積上限,都是出自在雕塑創作上鑽研多年、相當成熟的創作者之手,濃縮藝術家對形體、風格及精神內涵的哲思與理念,延續伊通公園重視藝術家創作純粹性的傳統。在新舊年度交替之際,且讓我們順著台北伊通街那狹小的樓梯上行,推開伊通生活空間的門,感受對藝術執著不變的熱情。我們的生活空間裡,值得有一件純粹美好的藝術品。
【《典藏投資》2012年1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英文會話

2013年2月17日 星期日

人生,就是一場虛空的賭局/杜斯妥也夫斯基小說《賭徒》與卡斯多夫的詮釋

【文字/廖俊逞】

《賭徒》將旋轉式舞台分割為五,圖為其中旅館房間場景。(Thomas Aurin/攝;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提供)


俄國文學的特色,除了從苦難獲得解脫和救贖的道德力量之外,尚存在著另一個面向,也是它最迷人之處,就是一種無以倫比的狂熱和激情——對明知不可為卻堅持追求的偏執情感,對愛情如此,對賭的態度更是堅定。綜觀十九世紀乃至廿世紀的俄國作家中,包括普希金、屠格涅夫、杜斯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等撐起俄羅斯經典文學的作家作品中,有相當比例的篇幅,內容都脫離不了賭和賭徒。牌桌上看盡人生真諦,對俄國作家而言,玩賭寫賭的意義不光在賭博本身,而是一種近乎形而上的命運探索。
任由內心預感支配 狂熱賭徒不計輸贏
對賭的執著,是俄國作家一貫的風格,眾所皆知,杜斯妥也夫斯基好賭,可卻是十賭九輸輪盤運氣始終不佳。一八六四年,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妻子和兄長相繼過世,瀕臨破產的他,希望藉由賭博來還清債務,卻在德國威斯巴登輸光了所有預支的稿費,四處躲債,狼狽不堪。人生遭逢重大打擊的杜斯妥也夫斯基看似全盤皆輸,但在創作上,卻交出了兩部重要的文學作品——《罪與罰》和《賭徒》。其中,《賭徒》只花了廿六天即完稿,書中主角亞歷西.伊凡諾維奇可說是杜斯妥也夫斯基,甚至是典型俄國賭徒的縮影。
亞歷西.伊凡諾維奇總是不斷分析自己的賭徒性格,他認為要當贏家就應該保持理性,但是他卻仍舊傾向以非理性、福至心靈的預感決定輪盤的押注,甚至不時譏諷那些喜歡把一切風險機率都計算清楚的賭客,藉以顯示俄國賭徒的與眾不同。作為一位激情式的賭徒,亞歷西只要一上輪盤桌就會陷於狂熱的狀態,任由強烈的預感主宰他的輸或贏,換句話說,不論輸贏的結果他都接受,因為他臣服於自己內心狂熱的激情,完全不打算掙扎。
旋轉舞台分割為五 賭場居中揭露人性面向
曾數度改編杜斯妥也夫斯基作品的導演法蘭克.卡斯多夫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恐怕沒有再比作者本人更能理解賭徒的了,因為他自己就是個賭徒,不但是個物質上的賭徒,還是個精神上的賭徒,只可惜《賭徒》一作並不具療癒效果。寫完這本書後,杜斯妥也夫斯基的賭癮極端地大爆發。要不輸得精光,要不贏得一切,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把賭本全壓在極度的虛空中,將人帶向頹廢和荒唐。卡斯多夫強調,賭徒只有狂熱,沒有時間。沒日沒夜的狂熱行徑,這便是賭,就是一切:如同性愛、希望、未來展望等人生途徑,事實上是透過這些我們稱之為「賭」的虛假作為,得以在生命中延續下去。
將《賭徒》搬上舞台,卡斯多夫延續解構劇場的手法,穿插了杜氏的另一篇寓言敘事《鱷魚》與海納.穆勒的劇本《任務》Der Auftrag,並引述許多卡斯多夫對自己過去創意的自嘲。卡斯多夫的舞台一向壯觀浩大,繁複多變,《賭徒》將旋轉式舞台分割為五個空間:電影院、遊樂場、旅館房間、公寓住所及賭場。賭場被其他四個空間團團包住,宛如不易攻占的城堡。所有在賭場場景的演出便用攝影機現場轉播到電影院空間,猶如電視實境節目。隱藏式的空間,不但營造了神秘的戲劇氛圍,也烘托出賭場幕後不為人知的人性面向。
2013 TIFA─柏林人民劇院《賭徒》
2/28 14:30 3/2~3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3年2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英文會話

2013年2月16日 星期六

鼓勵身心障礙者參與藝文 慷表演團隊之慨?—身障法修正條文出爐 表演場館與團隊如何因應?(下)

【文字/朱安如、黎家齊】
將成本轉嫁到表演團隊身上,合理嗎?
表演藝術聯盟秘書長于國華表示:「場館單位若依據此法,將因優惠免費或半價而增加的成本落差,轉嫁到表演團隊身上,是極不合理的事。表演藝術團隊也是需要受到補助的族群,在立法過程中,卻顯然忽略了表演藝術團隊的聲音。這突顯修法人士對表演藝術的認識不足,欠缺思慮,導致修正法規的條文不清。假設保留了席次卻產生空位呢?成本差價誰來負擔?若是高價位的演出節目,主辦單位能否接受?條文訂定過程,曾找表演藝術團隊參與討論嗎?若表演藝術團隊無力執行,是否反而造成對身心障礙者的二度傷害?法規不清、無施行細則,是否形同中央主管機關的失責?」
修正條文的提案立法委員之一陳亭妃表示,環衛委員會上確實討論到,針對表演藝術團隊,此法規不該無限上綱,主辦單位只需事先告知席次限制,售完為止。然而,這些攸關表演藝術團隊成本考量的附帶條件,並未確切體現在的條文或施行細則當中;該期委員會記錄(註)中,也只看見「請教育部協調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提供身心障礙者友善之閱聽環境」的「附帶決議」,立法粗糙與草率可見一斑。
此法案立意雖好,但卻缺乏審慎考量,應需補充施行細則,以保障表演藝術團體及民設展演機構不至觸法,看似已是當務之急。其實,回歸之所以要修正條文的初衷,不難發現另一思考盲點:我們是否真能理解、接受身心障礙者真正的需求?表演藝術場館硬體設施高規格的限制,也來自於對演出更細緻、完善的追求。相對來說更應尊重身而為人感受細節的表演藝術領域,「提供身心障礙者友善之閱聽環境」從身心障礙者如何抵達表演場館位置,到觀賞的視野、高度等觀賞品質,就現有場館空間來說,確實需要投注龐大心力、經費,加以妥善規劃、改進,其實就算屏除表演藝術「演出座位與成本一個蘿蔔尚未滿一個坑」的生態實情,其他藝術展覽空間也是需要一個欣賞人流合宜的比例,若是無限地開放入場人次,相信也會對欣賞品質產生負面影響。相較之下,與其他風景區、康樂場所一視同仁,一味追求票面價格降低,這法條是否流於政府便宜行事的規避?欠缺全面性的思考與欠缺「美學欣賞」養成的基本概念?此外,公營、公設民營單位的成本落差由全民買單,民營單位的成本落差,則在沒有機會參與討論的狀況下,被立法規定需要自行吸收,這也是值得商榷之處!
法案通過前,各界皆不知?
內政部人員指出,相關事項都有轉知各部會,可是文化部卻表示會再了解、溝通,主管單位顯然不知情。另法令、草案都經過公告,內政部也表示民眾也可自由透過網路下載、複製包含完整立法研議過程的立法院公報,那為什麼由高學歷、高知識分子組成的表演藝術團隊們,卻仍然會說「不知道」?為什麼台灣社會裡大多數民眾,已經養成不主動關心立法院修法的過程及結果?──即使這些法令可能深深影響自身權益!
但話說從頭,其實談如何排除草案公告後,再透過第四權的力量,提醒公權力感到陌生而難以加諸考量的部分?已是太晚。這份自省,也在於台灣人行之有年對立法運作認知的有限與對非主流議題的漠然……當然,這又是另一個議題了。
註:立法院公報第101 卷第65 期委員會紀錄,請參考以下網址lis.ly.gov.tw/lgcgi/lypdftxt?10106502;0063;0099
※延伸閱讀:
‧鼓勵身心障礙者參與藝文 慷表演團隊之慨?—身障法修正條文出爐 表演場館與團隊如何因應?(上)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3年2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托福

歷史博物館「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特展」

【文/藍玉琦】
「門神門神騎紅馬,貼在門上守住家;門神門神扛大刀,大鬼小鬼進不來……」癸巳新春到,1月18日至3月17日來台北歷史博物館看「古韻新風—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特展」,河南博物院及開封市博物館所典藏的朱仙鎮木版年畫精品52件,尉遲恭、秦瓊、福祿壽、和合二仙、上官下財、大吉大利、戲金蟾、四霸天,伴大家過好年!

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套色五塊版,介紹套色順序。


朱仙鎮版畫距今已有800多年,最早興起於北宋,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的活化石、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並稱為「中國四大年畫」。《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末年開封城「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版、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貼子」,張貼年畫已是相當普遍的風俗了;至明清朱仙鎮木版年畫大盛,作坊曾高達300家,大有獨占市場之勢,至今日仍有作坊製作。

河南木仙鎮木版畫製作工具。


年畫本身為一年一度的消費品,除非人們有意識地去保存收藏,因而年畫歷史雖悠遠,但真正被保存流傳下來的卻很少。本展年畫作品分為民國和現代製作二類,並以「門畫類」年畫最具代表性,如:秦瓊、尉遲恭為主的武門神畫,與各類象徵吉祥如意的五子登科、福祿壽、九蓮燈等文門神畫。其次,神像的「神禡類」年畫中,主題則包括了灶神畫、天神畫與鍾馗等家喻戶曉的民間神祇。戲曲故事人物畫,則是朱仙鎮不同於其他三地的特有畫題,正如當地畫師口訣:「畫中要有戲,百看都不膩」。
朱仙鎮木版年畫畫幅不大,風格淳樸,線條粗獷有力,顏色強烈厚重,色澤鮮亮透明,構圖飽滿勻稱。題材多以人物為主,大都取材於歷史戲劇、演義小說、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並透過諧音、暗喻、象徵等手法,表達了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招財進寶、鎮邪驅魔等人心想望,同時亦蘊含了中國傳統忠、孝、禮、義等道德觀的文化內涵。魯迅曾評述:「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很好,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細巧雕琢。這些木刻很樸實,不塗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顏色很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除朱仙鎮,展覽中亦以圖像介紹了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河北武強、陝西鳳翔、四川綿竹、湖南灘頭、福建漳州等各地年畫之特色。
【《典藏古美術》2012年2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TOEIC

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

手的季節/指間逝水

【撰文/周芬伶】
人的記憶能推多遠?至多兩三歲,大多與哭與驚有關,於我最清晰的是手。
小姑姑喜歡摸我的手心說好軟好細,捨不得放開,有一天牽著我一起上學,把我藏在桌子下,直到被老師發現(其實不用發現,目標很顯著),那天小姑姑被老師責罵,黯然把我帶回家。原來上學不能帶寵物,我就像小姑姑的寵物。
小姑姑大我三歲,那年她六歲,我三歲。
我想小姑姑是太想有個妹妹,她是叔公的獨生女,而叔公早早離開人世。我們住同一個四合院,晚上常被嬸婆的夜嚎驚醒,白天的她美麗堅強,到了晚上她的心裂了,我們的心也裂了。
小姑姑跟嬸婆一樣有雙巧手,她家開裁縫店,生意好時不眠不休,小姑姑還未拿筆就會拿針,是店中的好幫手,作出來的衣服新潮又別緻,我母親開藥房幾乎天天作新衣,說是幫忙推銷,其實是樂當藥房的SHOW GIRL,天天換裝,許多人都為看她而來,母親走豔星路線;嬸婆則是清純玉女,她沉靜寡言少語,寫一手好書法又會打馬球。
生在一堆愛美的女人中焉能不愛美。
有天嬸婆仔細瞧我的手掌說:「哪,手掌合起來像個碗,以後珠寶穿戴不完。」彷彿是種羞恥的記號抽回我的手,是嫌醜吧,我遺傳母親的手掌,肥短厚實,夢想有一雙纖纖玉手,像大姊,那才是藝術家的手。
小姑姑的手單薄纖小,這雙手在鄉下也許跟許多女人的命運相似,手薄無膽勞碌一生,我的珠寶手在鄉下頂多嫁入富家作貴婦。
然而我們都到台北念書,學作現代都會女性,小姑姑在大學圖書館當館長,她的手摸過的書成千上萬,後來又念博士,讀書讀到雙眼下陷,眼眶發黑。那不完全是念書念出來的,可能是夜夜哭出來的,我讀姑姑的臉像讀天書。
如果手是天生,是原始,是本命,我們都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小姑姑的婚姻不美滿,白天美麗堅強的她,晚上鑽回童年的四合院,鑽進母親的哭聲裡。
姑姑躲起來不太見親人,還好有一雙聰慧美麗的女兒,她一定常摸她們的手心說:「好細好可愛!」然後一手牽一個帶她們上學。
我的婚姻沒比姑姑好,也躲著親人,可以體會她的心。珠寶手不是貴婦手,而是寫字手,寫的字不能說很多,但也有三十幾本,讀的書無法計數。
小姑姑的圖書館裡應該有我的書吧?不知翻到我的書會多看幾眼嗎?或者撫摸好細好滑的書頁嗎?我們的命運相似而不相同,但都與書有關。
當她摸著我細軟的手心,她摸到命運之未來了嗎?那一本又一本的書頁,多到快垮下來,也許是這一點點相似,她緊拉著我的手不放;命運展開它神奇的手,將我們拍拍打打,直至不認識自己。
看著自己的手回歸原始與本命,我漸漸不排斥肥短厚實的手掌,像嬰兒的手,也許多年前小姑姑也覺得了!
◎本文作者簡介
周芬伶
政大中文系畢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現任教於東海大學中文系。著有散文集《絕美》、《熱夜》、《戀物人語》、《汝色》、《周芬伶精選集》、《青春一條街》、《蘭花辭──物與詞的狂想》、《雜種》等;小說《妹妹向左轉》、《世界是薔薇的》、《影子情人》、《粉紅樓窗》等;少年小說《藍裙子上的星星》、《小華麗在華麗小鎮》等,曾被改拍為電視連續劇。散文集《花房之歌》榮獲中山文藝獎。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二月號340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翻譯

2013年2月12日 星期二

在路上/暴烈之城

【撰文/郝譽翔】
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門口,碰見一個兜售剪髮券的黑人男孩。「是第五大道的美容院喔。」他強調。我因有過一次在紐約剪髮的慘痛經驗,對此興趣缺缺,但男孩笑得比起美東的太陽還燦爛,加上價錢驚人的便宜,只要十元,一時間令人也難以回絕。
就為了他的笑容,我想,或許可以一試吧。我掏出錢來,男孩把券交給我時,卻鄭重叮嚀,只要剪髮就好,千萬不要染髮。我點點頭,正要離去時,男孩卻忽然叫住我,問可不可以摸一下我的頭髮呢?
然後他用雙指掐起我的一小撮頭髮,在陽光下輕輕搓揉,讚歎這真是不可思議,亞裔的頭髮好細好軟,簡直像蠶絲一樣。而他也歪下頭來,讓我摸他的髮,又黑又硬又捲,像頂了一頭鋼絲,還會刮手。他不禁羨慕地說,亞裔的頭髮真是造物者的奇蹟啊。
我帶著他的叮嚀和剪髮券,終於上美容院去了。畢竟位在第五大道,我在鏡子前坐下來時,難免一陣輕飄飄的虛榮,即使它美式的服務和裝潢,都遠不能和台灣相比。鏡中忽然出現一個身材粗壯的拉丁裔婦女,手拿一把大剪,不由分說喀嚓喀嚓,不出五刀,就把我的頭髮一直線剪平。我還不及回神,她就已經收剪,然後回身雙手壓住我的肩膀,神情嚴肅地問我,要染髮嗎?
不。我的頭搖得像波浪鼓似的,死命掙扎要從椅子跳下,但女人緊緊壓住我,大吼一聲:妳非染不可!
「染」的英文發音和「死」相同,「非染不可」聽起來,變成了「非死不可」,叫人頓時魂飛魄散,而我旅行多年,還從未遭受如此恐嚇。說完,女人拿出一把油漆刷,沾了塗料,滴滴答答地就把我的頭當成一堵水泥牆,來回粉刷。半小時過後,我乖乖交出兩百塊美金,從美容院走出,站在一條全球時尚尖端的第五大道上,彷彿惡夢乍醒一樣。
時尚與否我不敢確定,但如此理直氣壯,毫不迂迴的敲詐,倒也只有紐約才做得出來。朱利安尼市長尚未整頓時代廣場之前,我也曾因為想買一卷底片,卻被幾個比喜馬拉雅山還高的壯漢擋住店門口,硬逼著掏錢買了個鏡頭。這可是一座赤裸裸從不修飾遮掩的城市。
但我卻因此熱愛紐約,愛它的粗暴,它的狂野,它的不按牌理出牌,儼然是野蠻和文明的結合體。我愛它陰暗狂暴的角落,還勝過大都會博物館、百老匯和歌劇院。我愛在汙穢的地鐵中穿梭,看拇指大小新生的粉嫩老鼠,在黑黝黝的軌道中奔竄,啃食垃圾渣。火車疾駛而過,在礦坑似的漫長甬道和月台之間,掀起一陣灰撲撲的熱風,吹得我灰頭土臉。而中國人來到紐約的地鐵,竟也搖身一變成了藝術家,幫人素描,寫書法鳥蟲書的,還有演奏琵琶揚琴,拉二胡,地鐵的回音又特別好,聽起來竟比林肯中心音樂會更蕩氣迴腸。
就連從不提畫筆的我,也不禁被這座城市激發出作畫的慾望。搭地鐵時手上總捏著小本子,偷偷素描,畫眼前那些千奇百怪,扭曲變形,卻又大剌剌毫不畏怯的身體。地鐵震耳欲聾的噪音,彷彿是在重複第五大道美容院女人的喊叫:妳非死不可!一如張愛玲所說的蹦蹦戲的花旦,橫眉烈目,但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穿越文明夷然地活了下去,在荒原下,在斷井頹垣裡,到處都是他的家。
◎本文作者簡介
郝譽翔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現為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著有小說集《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初戀安妮》、《逆旅》、《洗》、《幽冥物語》及散文集《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等多部著作。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二月號340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全民英檢

2013年2月10日 星期日

編輯室報告/真相從一筆一劃寫出的信中浮現

【撰文/王聰威】
這幾個月公司裡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夏志清編著的《張愛玲給我的信件》,本書預計於三月初出版,這一期雜誌即以其為主題做全面性導讀。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一書內容最早在1997年四月號的《聯合文學》刊出,陸續刊載至2002年七月號為止,共刊出一百零三封張愛玲的信件、卡片以及夏老師的按語等等,倘若您是張愛玲迷,我想您早已在裡頭反覆追索有關張愛玲的生命細節,如此十年時光荒煙蔓草地過去了,其中的缺憾不由分說:「那些未發表的信件何時能夠讀見?」從夏老師現存1963年5月9日最早的信算起,至1994年5月2日最後一封信為止,三十一年之間,夏張兩人魚雁往返的信件,自然有所佚失,但佚失便佚失了,人生若無缺憾,反而不足以警惕我們珍惜片刻地活下去,所以或許可以請您更加珍惜,這期雜誌與《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一書,將首次公布十五封未曾曝光的張愛玲信件。
張愛玲寫過的信不少,也早有結集出書者,但論通信時間之長與信件之多,大概以夏張之間的來往最令人矚目,這當然是因為張愛玲之所以能一躍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中極為重要的文化象徵,更影響眾多華人作家的創作風格,必須歸功於夏志清老師1961年出版《中國現代小說史》的精確洞察。
因此對世事駑鈍如我,怎麼想也認為兩人情誼既然如此深厚,相知歲月如此之長,又是大文學家與大作家的身分,必定曾多次相會,何況1967年夏天,張愛玲自己一個人到紐約住了兩個月,不正好是可以彼此請益的時候嗎?我想要知道,身在當時文學現場核心的夏志清老師,他眼中的張愛玲是什麼樣的人?
正如同羅蘭.巴特在《明室》一書中寫的:「我無意間看到拿破崙的幼弟傑霍姆的一張相片(1852年攝)。我當時懷著從此未曾稍減過的訝異感,心想:『我看到的這雙眼睛曾親見過拿破崙皇帝!』」那樣的心情,於是我請了和夏老師私交甚篤的郭強生老師為我們採訪,他連續兩天在半夜打越洋電話給夏老師與師母,長長地說話。
「你們夏老師對張愛玲那真是盡心盡力。結果她到了紐約,你們夏老師要請她吃飯,她不來噯!」夏師母說。事實上,夏張兩人數十年間只見過兩三次面,夏老師對張愛玲的口音與打扮皆已毫無印象。
「那老師決定將這些書信出版,是基於甚麼考量呢?」強生老師問。
「To tell the truth。」夏老師說,「她真可憐,身體這樣壞,總是來信要求我的幫忙。」
無論是這次專輯或這本書,意義正在於此,透過夏志清老師的眼光,真正而長久地注視張愛玲謎樣的人生,讓痛苦與喜悅所包覆的真相,從一筆一劃寫出來的信件中浮現。
為了這書與雜誌,這幾個月來我們一直麻煩著高齡92歲的夏老師和師母,讓他們擔心。夏老師地位崇高,他寫給我的信,卻總是親切又慎重地以「親愛的聰威吾弟」開頭,然後耐心地寫長長的文章。師母寫來的信則是用「Dear聰威」,很可愛,接著還對我抱歉,說是害我們手忙腳亂……對身為編輯的我來說,這是無可取代的珍貴經驗──從他們那裡我學到了真正令人尊敬的態度與風範。
非常感謝。
◎本文作者簡介
王聰威
小說家、現任聯合文學總編輯。1972年生,台大哲學系、台大藝術史研究所。曾任台灣明報周刊副總編輯、marie claire執行副總編輯、FHM副總編輯。曾獲巫永福文學獎、中時開卷好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決選、金鼎獎入圍、台灣文學獎金典獎入圍、宗教文學獎、台灣文學獎、打狗文學獎、棒球小說獎等。著有《師身》、《戀人曾經飛過》、《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複島》、《稍縱即逝的印象》、《中山北路行七擺》、《台北不在場證明事件簿》等。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二月號340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全民英檢

2013年2月8日 星期五

怪醫豪斯瑪莉娜

【文/黃孫權】

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破週報總編輯 黃孫權

在影集《怪醫豪斯》(Dr. House)第七季的最後一集,一個按照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打造的角色出現在醫院中。她在表演時暈倒,進醫院後不肯透漏自己的病情,隨時紀錄自己的被醫療過程,企圖將療程變成一場行為藝術,對理性醫療物化過程的反抗。豪斯躺在另外一張病床上,透過電腦看著這位藝術家之前作品的紀錄,感嘆的說:「她不是瘋子。她的行為被一群白癡捧成天才藝術,因此她賺了大錢,那些花兩萬美元買她作品的人才應該被送去檢查」。後來,幾番衝突轉折之後,藝術家妥協了,由於愛情,答應了堅持不肯作的化療。藝術家的理由是化療會傷害腦子。而腦子就是她的一切,她的創作根源,不能繼續藝術活下來也沒有意義了,然而藝術家被愛情打動,人生除了創作還有其他的幸福。這回換豪斯生氣了,猶如被擊中死穴,豪斯對人生的依據剛好就是藝術家之前將腦袋視為高於一切凡俗生活的之上的那種價值。被藝術家打了這麼一巴掌,他生氣的責怪藝術家偽君子,這表示在愛情出現之前,藝術家所有的創作、生活都是沒有意義的。他當然是責怪自己,是他與美女院長千絲難斷的愛情折磨,他罵的是自己而非藝術家。
真實的瑪莉娜可比劇中的角色更具衝突性。影集中出現的模擬表演片段,是1974年作品《Rhythm 0》。藝術家在房間內放上告示,准許觀者使用桌上的72樣物件與藝術家進行強迫式接觸。物件包括:筆、剪刀、匕首、十字弓、灌腸器與一把有一顆子彈的手槍。藝術家完全被動地靜坐六小時。觀者的緊張與適度逐漸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崩解,觀者剪碎藝術家衣物並作勢開槍—這是藝術家最接近死亡的表演作品。這個系列還有眾所周知的1974年《Rhythm 5》,這也成了她當時在藝術圈鮮明的標記,其在地上以石油浸溼大型木造共產黨五星標誌,她點燃火燄,身躺五星旗中央,以作個人政治歷史背景與超凡式身體淨身,在火燄中心即刻因濃煙導致缺乏氧氣而失去意識,大火炙熱開始貼身,觀者與現場醫師搶入大火將藝術家救出。在1973年的《Rhythm 10》,她擺放20式短刀,任取一把飛快在五指指縫尖狠剁,在刺傷之時立換下一把短刀,重覆,並錄影。在重覆第20次之時,藝術家播放錄影,並記住短刀在桌面敲打的輕快旋律,重覆實驗。
1977年《巴爾幹巴洛克》(Balkan Baroque)在「威尼斯雙年展」所作現場表演為她贏得了金獅獎。連續四天每天六小時,她哼唱悼念歌曲,蹲坐如山的淌血火紅牛骨之間,從牛骨上刷洗下微存的血末,作為藝術家對世界戰爭與殘忍暴行的低喃抗議。
在台灣上映的《凝視瑪莉娜》(The Artist is present)記錄了她2010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的作品。我們看到藝術家從年輕嬉皮的生活走向「時尚行為藝術家」的過程,12年的小巴生活,與藝術家男友烏雷(Uwe Laysiepen,簡稱Ulay)交織愛情與創作的生活,最終在長城下畫下句點。在這個有著85萬人參觀的展覽中,瑪莉娜將自己的眼睛變成眾人的「自畫像」,每一個人都可從專心無礙的相互凝視中得到歇息、停止、專注。有人落淚,有人藉著道具表達心聲,有人排了16小時後到了藝術家面前脫掉洋裝想向藝術家致敬而被保全請出場,有人重複排隊共與藝術家對看了21次;而她與前男友在對看後,兩人緊握雙手盡棄前嫌。每個人都想要看到自己。而藝術家則忍著三個月每天七個半小時不動不吃的身體極限。觀者在這不動的身體上找到自己,在藝術家的眼睛發現自己的慾望,身體是容器,藝術是容器,也是全部的意義。貝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作為此展的策展人,同時也是瑪莉娜的前夫則言:「演戲,刀子是假的,血是番茄醬,行為藝術則相反,刀子是真的,血也是。」
瑪莉娜作品不僅死亡與自殘,也是理解自己精神與肉體在存活邊緣的高度自由感,身體就是媒介並且統合了意識、知覺與理性。對瑪莉娜來說,藝術家為改變人類觀點與現存社會集體意識而存在。有趣的是,豪斯的憤怒是來自身體的不適與對平庸之人之惡的不滿。但相反地,這身體的痛苦帶來他自由恣意的行使,不也是瑪莉娜行為藝術的主旨嘛?對豪斯來說,藝術家也是一般人,人就是一個有保值期的細胞與廢物的大皮囊而已,也正由於此,瑪莉娜的作品剛好是發現大皮囊的意義與自由之可能。
【《典藏今藝術》2013年2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英文會話

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鼓勵身心障礙者參與藝文 慷表演團隊之慨?—身障法修正條文出爐 表演場館與團隊如何因應?(上)

【文字/朱安如、黎家齊】

演出場館的輪椅席相當有限,未必能滿足想觀賞表演的身障者需求。(黎家齊/攝)


去年十一月三十日,立法院三讀通過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的修正條文,包括:
第五十九條 身心障礙者進入收費之公營或公設民營風景區、康樂場所或文教設施,憑身心障礙證明應予免費;其為民營者,應予半價優待。
身心障礙者經需求評估結果,認需人陪伴者,其必要陪伴者以一人為限,得享有前項之優待措施。
第一百零四條之一 違反第五十九條規定者,經主管機關令限期改善,仍不改善者,予以警告;經警告仍不改善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其情節重大者,並得公告其事業單位及負責人姓名。
其中「文教設施」,包含了劇場、音樂廳等表演藝術演出場館。乍看之下,依此法規,身心障礙者似乎憑證得以免費至兩廳院、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城市舞台、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至善廳、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等公營場館欣賞演出;至新舞臺等民營場館,則應予半價票優待。
然而,內政部社會司身心障礙福利科科長宋冀寧表示,多數演出是由表演藝術團隊承租(公營、公設民營及民營)場地進行演出,法律認定其為租賃關係,因此納入「民營」的範疇;半價票的成本落差,應由表演藝術團隊吸收。若是公共營造物委託某個民營表演藝術團體經營管理,契約期間,全數演出節目都由該表演藝術團體承攬,並無另外租賃的民營樣態,則應算在「公設民營」的規範之內。
表演藝術場館的因應與難處
為因應此條文,各表演藝術場館針對身心障礙席及輪椅席的免費發放與優惠要點,也紛紛進行內部討論與調整。
兩廳院自開幕之初,便於每月固定期間,提供身心障礙席(國家劇院每場十三席、國家音樂廳每場十九席)與輪椅席(國家劇院每場五席、國家音樂廳每場六席)的免費索取,至多每人每月可領兩張(包含陪同人員在內,需求評估從寬認定),發完為止。由於修正條文並未註明數量上限,目前兩廳院正研擬新增條文,在前述票券發完後,若還有身心障礙人士及其必要陪同人員希望觀賞演出,可於節目演出當日(最遲於演出卅分鐘前),憑證明文件於演出場地售票處領取尚未售出的免費票券。預計於今年三月一日開始實施,確切細則以正式公告為準。
綠光劇團公關李彥祥表示,有接獲社教館城市舞台的正式來函,說明場地設有十二席身心障礙席(包含輪椅席與陪同人員)。這十二席,若為社教館主辦節目,將提供身心障礙者免費索取;外租團體則須遵行法規,出售半價票。超過十二席的部分,以表演藝術團隊自行認定為準。
高雄市文化中心管理處演藝活動課辦事員林志祥,以至德堂為例說明:民國九十九年三月前,每場演出提供八張免費票券供身心障礙者索取。當時,這八張免費票券相當熱門,甚至引起領取糾紛與陳情案件。其後按照相關法規,一律半價辦理。目前遇到兩大問題:一、舊版身心障礙手冊沒有註記陪同者的需求評估,在手冊全數更新前,若無註記者,需要提出相關文件證明,顯示陪同必要才可領取。二、身心障礙席沒有數量限制,但輪椅席受限於硬體空間,以至德堂為例,至多只有八席。去年郭金發演唱會上,輪椅觀眾就超出八席。有不清楚輪椅席定義的觀眾,幫長輩購買了一般席次票券入場,進場才發現,輪椅無處可放。現場工作人員雖然協助背、抱進一般座位,但若就緊急狀況的安全考量,包括輪椅擺放空間、身心障礙者的疏散,都可能形成極大的問題。
溯及去年十月,立法院衛環委員會(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針對本條文的修正過程,其中多以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為例,討論「公設民營單位的收費標準,該視同公營抑或民營單位」。然而,表演藝術票券,其性質顯然不同於參觀展覽或風景區的門票。展館、園區的容納人數有其彈性,但表演場館空間的硬體限制極高,不同座次價位也不同,如何認定身心障礙席的座位,是否也會形成另一個難題?
※延伸閱讀:
‧鼓勵身心障礙者參與藝文 慷表演團隊之慨?—身障法修正條文出爐 表演場館與團隊如何因應?(下)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3年2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多益

7大心法讓你晉身成訓練規劃達人!

身為企業內部的學習推手,除須確保員工擁有合適的技能與能力,以達到最佳工作效率外,也要確定花費的訓練投資,的確能改變整個企業組織氣候與競爭能力。這些目標,都有賴內部 教育訓練 規劃者作縝密的評估與設計。然而,一位優秀的教育訓練規劃者,應該擁有哪些本領,才能有效地抓準企業整體需求,讓課程發揮最大效益,協助組織向上提升、出奇制勝?各方專家開出7大致勝心法,讓你順利成為訓練規劃達人!

心法1:保持熱情特質 樂於服務創新
若將企業比喻成一輛車子,教育訓練就像是「定期保養」工作,讓個人與組織能隨時保持最佳狀態。從事人資訓練工作長達18年,目前擔任緯創資通行政暨人力資 源教育訓練資深經理的邱倉木明白指出:「熱情,是從事教育訓練工作的最大原動力!」教育訓練人員本身的人格特質,在教育訓練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他表 示,教育訓練人員該具備的任何一項專業能力,都可透過反覆學習而熟能生巧,但前提是,「必須建立在對教育訓練有足夠熱情的基礎上,」邱倉木說,熱情,不但 深切影響著教育訓練的品質,也影響公司同仁對待教育訓練的態度;若缺少熱情,就算滿腹經綸,只抱持著任務完成就了事的心態,絕不可能締造出好的訓練效果。
此外,邱倉木也說,除熱情外,優秀的教育訓練者,也須具備旺盛學習力,良好的吸收與轉化本領,樂於分享,勇於創新等性格,「這些與學歷、經驗並無直接相關,但與本身特質關係密切,」他說。

小叮嚀
擔任教育訓練規劃者應熟記:態度的重要性絕對不遜於專業。要有服務的熱忱,寬廣的心胸,成功不必在己的度量。而這些,並不與念了一肚子企管財經書籍,或是與擁有好幾張專業證照劃上等號。

心法2:充實專業知識  找出訓練需求與重點
身為教育訓練人員,必須針對企業各單位的工作職掌,依據所需相關知識與技巧,作有系統的蒐集與分析,進行綜合評價,以找出訓練需求與重點。所以教育訓練 者,必須多充實經營管理知識,瞭解產業動態,並精通組織行為,使員工培訓在企業文化塑造過程中,能充分發揮影響力。政大企管系教授蔡維奇認為,一位良好的 教育訓練規劃者,首先要對「學習理論」有足夠瞭解,才能在五花八門的課程中,精準判斷現階段員工究竟適合哪些課程,用什麼方式上課才有效果,並吸引員工暫 時放下手邊業務全心投入,而非抱著輸人不輸陣的趕流行心態開課。
曾任職於中鋼、信義房屋人資部門,現任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理事長林燦螢則認為,一位好的教育訓練規劃者,必須具有將問題「複雜簡單化,簡單複雜化」的本 領。所謂「複雜簡單化」,是指「分析與研判能力」,例如在與同仁的短暫訪談中,便能立即掌握員工的訓練需求;而「簡單複雜化」則是指「計畫與組織能力」, 如將員工共同缺乏的某項職能,延伸規劃為一整套教育訓練計畫的本事。

小叮嚀
教育訓練規劃人員若有機會,也應多參與主管會議,瞭解公司重要的經營管理問題,參加研討會,多與業界人士交流,如此一來,才能擴展視野,具有事業經營概念(Business Sense),進而能為企業提供量身訂作的訓練服務。

心法3:具備出色的溝通協調技巧
身為教育訓練規劃人員,良好的溝通協調技巧更是必備能力。邱倉木指出,教育訓練人員須扮演溝通者角色,不但要耐心傾聽對方需求,更要主動溝通,兩者間其實 是衝突的,故如何拿捏分外重要。再者,由於工作須溝通的對象相當多元,包括部門主管、員工,以及外部顧問或講師等,因此須具備「能與同行暢談,又能用非技 術性語言,向非同行者解釋」的能力。
在溝通過程中,教育訓練者除須探尋組織需求外,還須判斷部門主管提出訓練需求的可行性,「不同部門,立場與看法也會不同,故教育訓練人員還要扮演協調角色,找出組織的最適當需求,」邱倉木說,唯有耐心傾聽、耐心溝通並能提出解決方法,才能創造雙贏,

小叮嚀
持續不斷地有效溝通、協調,教育訓練才能獲得決策者肯定,並與各階層充分配合,達到事半功倍效果。

心法4:創造主動學習的環境
教育訓練人員除須具備訓練專業知識與技能外,還必須多瞭解「人性面」。因教育訓練單位扮演的是協助角色,若要敦促員工不斷學習,就須洞悉員工想法,並透過 生動趣味課程與建立制度,提升員工學習意願。「所有的激勵與學習,都以自我激勵、自我學習的效果最好,」林燦螢比喻,正如同可以將牛牽到河邊,但卻無法強 迫牛喝水;但若讓牛跑了一圈後感到口渴,要牛喝水也不是難事了,「故教育訓練人員應先創造學習的環境,才能有效提升員工的學習需求,」他點出洞悉並順應人 性的重要性。
林燦螢以其實務經驗建議,「創造需求」的過程可分為課前、課中與課後3階段:
(1)開課前的「暖場」很重要,如可利用公司內部刊物等管道,刊載產業新知、課程綱要等訊息,誘使同仁產生好奇感,推升員工的上課意願;
(2)上課方式儘量活潑,除專業知識成分極高的課程外,亦可用雙向互動模式,取代傳統單向授課,尤其技能性課程,可用實際練習代替。如講師訓練課程,可用V8將學員上台的狀況加以拍攝,讓學員立即得到回饋;
(3)而在上完課後,教育訓練者應找機會請教主管及學員本人,檢討課程不足處加以修正,並探詢日後開課的需求意願,為下一階段的教育訓練預作準備。

小叮嚀
與其苦思如何創造員工最大的學習成效,倒不如以引導的方式,讓員工自己認為有加強進修的必要。

心法5:貫徹職能於訓練課程中
依據Hellrigel等學者的定義,職能(Competency)指的是一組知識、技能,行為與態度的組合,能夠幫助提昇個人的工作成效,進而帶動企業 競爭力。職能可分成核心職能、專業職能、管理職能與一般職能,每個企業對不同職位者有不同的職能要求,但員工對於自己應具備哪些職能卻未必很清楚,故一位 好的教育訓練者,應讓員工瞭解屬於自身職能的相關訊息。以中鋼的教育訓練中心為例,其人資單位便整合出一套以職能為導向的e-HRD系統,任何員工只要透 過這套資訊系統,即可獲知自己在目前職位上,應具備哪些職能、還需接受哪些訓練,如此便能建構出一張專屬於員工自己的學習地圖,協助員工主動學習。
在有了學習地圖後,教育訓練人員不應只扮演催促員工上課的傳統角色,而應從旁予以指導建議:以何種課程為優先?今年的受訓重點該放在哪裡?透過「年度功課表」的設計,協助員工有系統地進行學習。

小叮嚀
越來越多企業體認到職能重要性,將職能注入企業教育訓練課程,已成為目前不可抵擋的趨勢。教育訓練人員應多方瞭解本身企業應具備的職能條件,讓職能系統地導入受訓內容之中。

心法6:課程設計兼顧實用與未來性
除幫助員工瞭解所需為何外,教育訓練規劃者在設計課程時,考量層面還應該兼顧實用性與未來性,「教育訓練不僅要重視短期技巧面的即學即用,針對中長期的知識與態度,也應有完善規畫,」蔡維奇指出,充分掌握「訓練需求分析」原理,也是不可或缺的專業能力。
就實用性來看,教育訓練人員最好不要一下子推出太多課程,並強調日常工作就是加強學習效果的最好機會,「OJT(On Job Trainning,工作中訓練)是比較適當的訓練方式,當課程內容與工作實際應用愈符合,效果就愈好,」有著深厚實務經驗的林燦螢建議。
而在未來性方面,一位成功的教育訓練規劃者,必須要有超越現實看問題的能力,瞭解公司業務發展方向,並透過這種眼光幫助員工成長。如台灣全錄因90%股份 為日方所有,為培育海外人才,便針對旗下員工推出赴海外進修兩年的訓練機會,進修期間薪資年資照常;平時全祿也鼓勵員工循企業外管道(如夜間部課程)進 修,並予以經費補助,提供未來正向成長的機會。

小叮嚀
員工的教育訓練,最好能結合「企業經營發展」與「員工生涯規劃」兩方面,除滿足員工個人需求外,也符合企業長遠利益。

心法7:與單位主管保持良好互動
    蔡維奇表示,單位與直線主管在教育訓練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角色。透過與部屬日常接觸中,主管對員工的觀念態度、工作士氣、公司忠誠度、突發狀況應變能 力,以及所缺專業職能都最為瞭解,所以進行教育訓練需求課程調查時,主管是最好的消息來源。而在進行訓練課程績效診斷時,也適合交由主管來作分析,即使由 HR設計績效問卷,裡面除要有員工自我評量外,也必須保留主管觀點,才能得到更加客觀的評估成果。
邱倉木也從自身經驗現身說法指出,近年他所引進的訓練課程中,在數量與內容上並未如往常多元,但各級主管滿意度卻比以前高,「因為這些課程都先請各部門主 管參與討論、制訂及審核通過的,更貼近員工實際狀況,也與公司策略方針直接關聯,」他說,當課程切合公司與員工發展所需,主管重視度便會提高,推動教育訓 練也更事半功倍!

小叮嚀
在瞭解教育訓練需求時,針對員工進行問卷調查,雖也可獲得部分解答,但若能與各單位主管直接溝通,會更直接有效。

(摘自: 英文會話 教學網)



參考文獻:
1蔡新玄 輔助勞資團體辦理企業訓練
2林月珠 教育訓練-對「知能取向」的省思
3台灣地區職場教育訓練發展之探討

資料來源:人才資本雜誌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80&News_Class_ID=0






中小型企業教育訓練方式

中小型企業 教育訓練 如下:
1、口述傳授:
   最常見主管或資深員工利用嘴巴描述如何區分產品,作業注意事項,傳授中常會遺漏,由其產品種類複雜,若無圖文並茂的手冊來教育新員工,這樣要花很多時間才 能了解公司產品及各產品差異處,由於對產品一知半解,在作業上出問題機會就大了,問題源頭都在教育訓練上做的不夠,無論教材或師資都有問題,想節省教育員 工的時間與費用,應建立員工教育手冊,及制定良好的教育訓練規劃。

2、個案討論:
   當有問題發生主管和當事者及大家討論如何因應,但如何記錄做成教育範例,讓日後新人避免日後再重犯,是中小企業應重視課題,將問題分門別類,制作成經驗資料﹝經驗庫﹞,這樣會大幅提升員工專業知識的水準,贏得客戶的讚賞。

3、師徒制教育:
   一般偏向技術性工作仍保持師徒制教育,一對一邊作邊學,學習時間較長,缺少完整技術KNOW HOW,事實上,只要有好的教材與案例,一年就可當師父﹝水準﹞,當然要學得更深的技術是要當事者全心全意投入。

4、參加研討會:
   參加研討會也是獲得知識好方法,看看別人了解自己,綜和專家及同行的看法,調整自己的觀念與作法,也了解自己的水平在那裏,避免變成井底之蛙。

5、同業觀摩:
   這種機會較難得,學習他人管理及生產製造優點,事實上同行有生意競爭的顧忌,也可以參加經濟部中小處辦理跨業交流活動,到不相關行業參觀,因無牽涉同業機密反而可獲得更高的管理知識與技巧。

6、員工在職進修:
   中小企業員工在職進修,通常由公司出資或分攤讓員工上電腦課、外文、會計或相關技術課程。讓員工方便作業及提升企業的水準。

7、相關行業展覽會:
   這是充電好時機,由其展覽會場大家渾身解數,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多問、多留心看產品及相關資料,便可了解這家公司水準在那裏,及流行趨勢與發展,所謂高手過招便知有沒有。

(摘自: 英文會話 教學網)



參考文獻:
1洪榮昭 人力資源發展:企業教育訓練完全手冊
2蔡新玄 輔助勞資團體辦理企業訓練
3實施員工教育訓練

資料來源:承宏電腦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79&News_Class_ID=0





2013年2月6日 星期三

聞人悅閱──小小的寂寞,小小的惆悵

【採訪/鄭政恆】
評論人的癖好,就是什麼都解讀一番,當聞人悅閱傳來電郵,說我們就在中環的交易廣場美國會所見面吧。我立刻想,經濟交易和美國紐約都是《掘金紀》(2011)的重要線索,好不好由這兩點開始談呢。後來想想,這樣未免太過主題先行了,於是我又找來《聯合文學》331期的「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專輯」,讀一讀張婉雯的文章〈聞人悅閱──流離遷徙下的「太平」〉,作為準備。
婉雯集中於聞人悅閱最早年的兩本小說:《太平盛世》(2003)與《黃小艾》(2005),看得很仔細,說得也準確:「作者不斷從成長的七、八○年代支取養分,那裡頭有杭州的生活,有讀書時代的朋友;有菜花田,有爺爺奶奶和他們那年代的防空洞。聞人悅閱帶著這些經驗看紐約,看曼哈頓,看台北,看在這些城市之間流離遷徙的男男女女。」我立刻想,如果要訪問聞人悅閱,不如細說從頭,然而結果我們的討論還是不著邊際,無拘無束。
●過去的回憶
聞人悅閱的小說有一種特殊的真實感,角色有血有肉,好像可以在現實世界裡將他們一一找出來,我也不禁問小說是不是都建基於真實體驗。聞人悅閱說:「小說本身都是虛構的,但有一些個人情感與經驗融入其中。」她將自己的小說歸類在寫實一方,正如《黃小艾》就是「一部理想化的寫實小說」,早年的作品更多反映出少年時的心情與回憶,因為小說要在中國大陸出簡體字版,她重讀自己的作品,還是有所感動。
中篇小說〈太平盛世〉以九○年代初的杭州、九○年代末的北京和世紀轉折之間的紐約為時空場景,聞人悅閱一方面展現人物的交往、性格、成長和心理,另一方面也為社會和時代的轉變,刻下面貌的見證。這兩點自〈太平盛世〉到《黃小艾》再到《掘金紀》,可謂一以貫之,作者風格及主題早就老實呈現。我說,你是早熟的作家,聞人悅閱謙稱,「一切一切包括寫作手法,都是順乎自然吧。」
早熟不是沒有理由,聞人悅閱小說中茫然若失的蒼涼,大可令張愛玲迷從中找到祖師奶奶的鼻息。〈太平盛世〉不是有如此的記述嗎:「我們這一代的人,即使沒有看過張愛玲的書,也聽到過她的名字。
她的名字是在九○年代初的時候又開始在中國大陸出現的。看見這樣陰柔華麗的文字在當時是相當陶醉,簡直有開天闢地那樣的喜悅」,很明顯,從張愛玲到聞人悅閱,可以找到清晰的連繫,擴大來看,她們都是在言情文藝小說的大傳統中,進行認真的探索,發展路線上又有許多標誌,先有張恨水和張資平,再有張愛玲,中間經過亦舒、梁鳳儀和施叔青,然後是聞人悅閱──他╱她們的作品或偏向大眾流行,或偏向藝術深度,風格並不一致,路線曲折,但隱約可見。
我們談到喜歡看的書,聞人悅閱首先提到張愛玲,說喜歡她的散文多於小說,早在國中時就讀到,已經很欣賞。聞人悅閱一如其名,看書也雜,她點出村上春樹和海明威,欣賞後者的簡練,近期就在看美國新作家Justin Tussing的成長小說The Best People in the World。
●掘金的世紀
從《黃小艾》到《掘金紀》,恰恰在中間的還有一本《小中尉》(2008),是聞人悅閱寫給自己孩子的兒童文學書(後來大女兒知道寫的就是自己呢),《小中尉》師法《小王子》,用童真的目光和筆法去刻劃外在世界的種種,童話和現實互為表裡,這本小說的任務就如貓下士的工作,就是「陪北鼻玩,教他們做人的道理」,「以幫助北鼻完成向現實世界的過渡為己任。」
《小中尉》以後,聞人悅閱回到長篇小說的創作,沿著《黃小艾》的「理想化的寫實小說」路線,寫出《掘金紀》──大概是到目前為止她最出色的小說。小說中角色對感情與財富的焦渴,就如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在〈現代文化中的金錢〉(Money in Modern Culture)一文中說:「貨幣給現代生活裝上了一個無法停轉的輪子,使生活這架機器成為一部『永動機』,由此就產生了現代生活常見的騷動不安和狂熱不休。」貨幣令人想起金融和經濟學,但在齊美爾眼中,卻可以看出現代文化的特色、個體自由的形成、都市人的精神心理──這些元素在聞人悅閱手中,就成為小說的敘述內容、角色的精神心理、都市人的眾生面貌。
難怪有讀者對聞人悅閱抱怨,想從《掘金紀》學到一點投資的伎倆,卻是如入寶山空手回。我想這位讀者可能誤會了,《掘金紀》不是一般的金融小說,甚至恐怕是反金融小說,小說所肯定的不是物質財富,而是展現出追求財富對人內心世界或感情關係的一些傷害,作者更回過頭來肯定一些良善正直的價值。
聞人悅閱說我們處於掘金的世紀,一如封面上的芭蕾舞者都手執鐵鍬了,芭蕾舞者理應是不吃人間煙火的仙子一般模樣,這時也參與到掘金大業之中。而聞人悅閱自己從掘金的商業世界裡,看到人的內心世界,感觸甚多,她嘗試從難免醜惡的現實裡尋索美善的蹤跡,展現人心中慈悲的一面──「看到世界醜惡的事情不是太難,但要看到美好光明就比較難了。
議論、抱怨甚至批判之後,一切都沉澱下來,我們還要一路走下去,這是對人生的一點責任,一分熱情。」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聞人悅閱的小說裡,有對理想的追尋,她也為了潛隱問題的大都會,加添上一點美好的可能。
我又問,為什麼你會讓《掘金紀》裡的人物角色穿插出現,如網絡一般的敘事結構,以三個朋友為軸心,再擴大到IT業的大人物、慈善家、女明星、有志青年、陽光少女、畫家等等,不同層面的人物,在廣闊的地域版圖上遊走不定,教我想起Fernando Meirelles的電影《移城別戀360》。她說,「也許我在紐約是讀電機工程的,後來才到商學院讀金融。人物在小說裡互相穿插,就像電路板上的線路與圖面吧。」電機工程可能有一點男性化,跟文學和書本又好像沒有緊密的關係,但聞人悅閱告訴我,她的父親就是研究《考工記》的專家。這個不簡單的家學淵源,好像打破了工科與文科的區隔。
●寂寞與惆悵
聞人悅閱的短篇小說集《小寂寞》即將出版,上部的三篇小說,她特意點出〈彈琴唱歌跳舞〉和〈聖吉尼斯.路易斯的中國公主〉兩篇,前者建基於香港的生活觀察,以1997年為參照點開展的不同人生,刻劃兩個女子不著邊際的旅程和心理狀態。後者相當獨特,聞人悅閱用比較超現實的未來寓言故事筆法,寫接受了大量移民的美麗天堂島國裡唯一真正居留的移民,被稱作聖吉尼斯.路易斯中國公主的女孩,而她所有的親人都居住在遙遠的她從沒去過的中國。
關於這篇小說,聞人悅閱說,「過去的中國人去國離鄉,大概是為了生存吧。現在的中國人卻爭先恐後申請別國的護照,也許是自己缺乏安全感,希望追求心裡的安定,事實上即使有錢或者申請而得的身分,也不會帶來本質的安全感,全球社會又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食物安全、基因改造、核電事故等等。這就是一種悲哀吧。」
至於《小寂寞》下部的三篇小說,都以聞人悅閱故鄉杭州的名勝美景為背景和題意。上部的重點是時間,下部的重點是空間,但同歸於輕盈的小寂寞、小寥落,正如她在《小寂寞》的跋中說「人們希望的,永遠比能夠得到的要多一些;被物質寵壞的人想要的,大概是特別的記憶,可是無法擺脫的永遠是那淡淡的一點遺憾和寂寞。」
為什麼在聞人悅閱的小說裡,總可以散散落落地找到寂寞的感受?我再一次想起齊美爾,他在〈大城市與精神生活〉(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一文中說:「從理智化和教養的意義而言,跟封閉小城鎮人的瑣碎和偏見相比,今時今日的大城市人是『自由』的。因為彼此的矜持、漠不關心和大範圍的精神生活條件,個人感覺到自身個體獨立性的影響力,這種感覺沒有比在熙來攘往的大城市中更強烈的了。因為,身體的親近和空間的狹仄,使精神的距離一目了然。明顯只有在如此表面的自由下,沒有人比大城市中擁擠的人群,更感覺到那麼的寂寞和荒涼了。
此處一如別的地方,將人的自由作為愉快經驗,反映在自身的感情生活中,根本不必要。」聞人悅閱的《小寂寞》與齊美爾的探索,可謂不謀而合,她自己說:「小寂寞是一種心情,不是了不起的事兒,因為生活本身自管自地在繼續走下去。」
●面前的計畫
聞人悅閱自小就以成為作家,為個人的第一志願。即使到紐約求學的歲月裡,她還是經常到公共圖書館看中文書,保留對中文的感覺。後來果然成真,她在2002年獲得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首獎,至今寫作十年,手頭還有不少寫作計畫,也給我們稍稍預告一下。正在著手的長篇小說《琥珀》是關於個人與國家的慾望,時間軸更往上推延至三、四○年代,跳出《太平盛世》至今的經驗範圍,她正為大背景進行研究工作,衣食住行一一涉獵,她說那個年代比想像中多元,現實可能比作家筆下的小說更精采呢。另一本散文集《小惆悵》,跟《小寂寞》對應,關於生活、時光飛逝下的情感。
聞人悅閱在香港住了八年左右,期間跟朋友黃寶蓮、文念中開過一間名為3Boxes的咖啡室書店,辦過展覽和沙龍,她的兩個孩子也在香港長大和讀書。聞人悅閱在香港寫作,都是自己靜靜地進行。也許在這個比較安定的小城裡,文藝創作總是個人而不張揚的,也是單純的,就像我們都很喜歡的美國導演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表面上歡快的天真世界,影片裡總有令人憂鬱的小片段,幽默之中又有幾分惆悵,不論是天才和狐狸一家、踏上旅途的三兄弟、離家出走的小孩,導演眼中的角色,都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種種問題,但一顆單純的心常在。
◎受訪作家簡介
聞人悅閱
筆名悅閱。紐約Cooper Union大學電機工程學士,紐約大學商學院金融碩士。寫作是童年時代的第一個夢想,在理想交互更替的成長歲月中保存了下來。2002年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著有小說集《太平盛世》、《黃小艾》、《掘金紀》,童話《小中尉》,散文集《紐約本色》。即將出版短篇小說集《小寂寞》、散文集《小惆悵》。
◎本文作者簡介
鄭政恆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現職於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著有跨媒體詩集《記憶前書》,獲得第十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推薦獎,另合著有《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主編有《2011香港電影回顧》、《讀書有時》,合編有《香港文學的傳承與轉化》、《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小說卷》、《香港文學與電影》等。「記憶後書」專欄見於《人間福報》。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一月號339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多益

2013年2月5日 星期二

編輯室報告/最久的一份工作

【文/王聰威】
2013年1月,這是我在聯合文學工作的第五個年頭了,想起來真是不可思議,這居然已經是我工作過最久的一份工作。但為什麼這份工作會成了我做最久的工作呢?我想跟各位說一件只有內行人才知道的事。
這兩年,許多有志於出版華文文學的出版社,若非改變出版方針以求獲利,要不然就乾脆關門大吉,我們很容易把這現象直接歸咎於整體出版市場的景氣衰弱所致,我卻覺得這只是表面原因。
姑且不論是否真心喜歡文學,但在面臨華文電子書市場逐漸成型,與翻譯書獲利下降的情況下,打算投入華文文學創作的出版社其實變多了,但甚至與錢無關,最重要的問題往往是:找不到作家,也就沒有作品可以出版,特別是缺乏具有影響力的作家支撐,太過勉強做的話,通常只能草草收場。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得知林文義老師以《遺事八帖》得到2012年台灣文學獎圖書類散文金典獎時,我幾乎激動得的難以自已。
懷著公事與私誼的兩樣心情,我們這一期做了林文義與台灣散文專輯,也特別把他拉進攝影棚裡好好地拍照,他一邊跟我們聊天,一邊讓我們擺佈姿勢取景,還說自己上鏡頭經驗豐富,怎麼拍都行。
「聰威,我跟你說喔,以前就有人不屑地對我說,我都是靠臉才會紅的喔。」
他說。
「什麼啊!」我反駁說,「我才是靠臉才紅的啊!」
我當然知道他對《遺事八帖》的出版有多麼重視,不用說,這本大散文無論在企圖心、視野的深度與廣度、架構完整性,都是近年散文出版品中難得一見的大氣魄、大開闔,其中文筆雄強柔美兼具,內容論辯與抒情並陳,既論公也談私,時而輾轉纏綿,時而豁然開闊,彷彿長途行旅路經斷崖峽谷、長江大河,又逢田園村落,雞犬相聞,得以一窺作家心靈的全覽式風景。我認為這書不僅是他個人創作四十年的定音之作,更是當下散文書寫的顛峰作品之一。
只是這書對我個人的意義卻不僅於為他得獎而感到激動,我感到激動是因為林文義老師從我到聯合文學任職起,便全心全意地支撐著我,持續地將他最好的作品交給我們出版。我剛任職的時候,誰也不認識,一點人脈也沒有,只能說幸好有個聯合文學的招牌亮著,但他的作品卻有太多人想要出版,我想他大可以不管我的,會有人捧著更好的條件請他去出書,可是他最終仍將《遺事八帖》交給我,就像交給我一整個到目前為止的創作人生。
正是因為他,以及和他一樣的幾位老師、作家願意這樣支撐著我,叫我好好幹下去,所以我才有可能做這份工作這麼久,雖然這是我個人的小事,但倘若您了解這一行實際運作中,有情與無情的程度,或許也會有一點點同意我的想法與感謝。2013年就這樣開始了!順利的話,還可以繼續讀到我的「編輯室報告」……對了,不如就先打個廣告吧:
千呼萬喚,(有嗎?)整整四十二期加上我個人編輯術大公開之「《聯合文學》史上最強編輯室報告」即將結集出版了,敬請期待!(拜託了!)
◎本文作者簡介
王聰威
小說家、現任聯合文學總編輯。1972年生,台大哲學系、台大藝術史研究所。曾任台灣明報周刊副總編輯、marie claire執行副總編輯、FHM副總編輯。曾獲巫永福文學獎、中時開卷好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決選、金鼎獎入圍、台灣文學獎金典獎入圍、宗教文學獎、台灣文學獎、打狗文學獎、棒球小說獎等。著有《師身》、《戀人曾經飛過》、《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複島》、《稍縱即逝的印象》、《中山北路行七擺》、《台北不在場證明事件簿》等。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一月號339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全民英檢

2013年2月3日 星期日

雙括號裡的『台灣館』(上)

【文/呂佩怡】
1895年成立的「威尼斯雙年展」以其獨特的分類方式,分為主題館與國家館,主題館由策展人規畫展出,國家館則以國為單位,代表一國之形象與呈現其藝術發展現況。國家館的設計架構延續19世紀的博覽會模式,強調透過和平方式做國際競爭。博覽會展示機制正呼應當時帝國主義殖民擴張狂潮,以及在此之下對建構民族國家的熱衷。若威尼斯雙年展國家館的機制淵源於此,在21世紀的當下,「國家」概念已異於過往,「國家館」被賦予的意義是如何?各國家如何思考與看待這樣的國家館機制?對「台灣」這個具有雙重意義之地:對內是一主權獨立之國家,對外不被國際社會承認,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個雙括號裡的台灣館?本文將在回顧與分析1995年參展以來九屆的『台灣館』(註1),並在此基礎上討論第十屆(2013)的台灣館提案為何受到如此大的爭議。
台灣製造.製造台灣(1995-2001)
1995年台灣第一次參與威尼斯雙年展,以「中華民國在台灣—台北」的名義成為國家館之一,入大會目錄,在綠園懸掛國旗,這是台灣在艱困的國際環境中以「彈性外交」而得到罕見的成績。媒體報導多用「期待自我的發聲」、「國家代表隊」、「成功出擊」等詞彙,反映當時台灣內部對此事件的觀看角度,也可得知台灣館成立之初所擔負的「代表台灣」政治任務比藝術涵量更受人矚目。『台灣館』做為國家館出現於威尼斯雙年展,呼應自解嚴之後全民對台灣主體性追求之渴望,『台灣館』之成立也具體化「新台灣人」之新國家的概念,以藝術展覽得到某種精神勝利。
在展覽結構上,第一與二屆由評審團直接選取藝術家,其中的差異除了本土與國際評審比例的調整之外,更重要的是對於展覽的想法之改變,1995年評審「幾乎是把重點放在如何『選拔』藝術家」與「如何產生組成一個最具說服力的聯展組合」;而1997年評審團以「如何建構一個展覽」作為考量重點。由此,推向1999年台灣館轉向策展人提案機制的進程。雖然此三屆在組織結構不盡相似,但展示台灣的方式是相似的,這一點從展覽名稱可茲證明:「台灣.藝術」(1995)、「台灣.台灣:面目全非」(1997)、「意.亂.情.迷:台灣藝術三路線」(1999),另外,不論是展覽論述或是文宣設計皆致力突出「台灣」二字,強化宣揚台灣印象。展出的作品也企圖以片段「在場」具台灣特色情調之作品推衍至台灣藝術「不在場」之全體風貌。總而言之,代表台灣的『台灣館』,對內以文化召喚民族主義,形塑台灣想像共同體,對外則以台灣做為新國家的姿態出現,期待台灣被世界看見與認識。
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數千飛彈對準台灣,之後由具台獨色彩的民進黨執政,海峽兩岸煙硝味濃重。次年第四屆『台灣館』參展遭受中國打壓,從大會「國家館」(national pavilion)中除名,改為「平行展」(collateral event),參加名稱也被迫改為「Taipei Fine Art Museum of Taiwan」。然而,這屆推出的展覽是在原認定『台灣館』做為「國家館」路徑下的製作。(註2)此屆徵選模式改由12位評審組成評審團推薦策展人,高千惠的「活性因子」獲選,評審團的想法為:「台灣館在理念的訴求上,對內希望有學術性史觀的建立或延伸,對外則傾向以渾沌的、當下的、現象性的面貌呈現,而幾乎是佔多數的意願,不要去強調台灣」。雖然評審有不要強調台灣的共識,也實際將提案的副標題「台灣製造」改為「人的精神工坊」,但選出的五位藝術家來演繹這個展覽有類似上屆風格:展現台灣藝術五線路,外加上北美館臨門一腳推出「新寶島康樂隊」做為開幕活動,使第四屆展覽與前三屆有著相似的以視覺震撼為策略的「台灣製造.製造台灣」。這正是我認為有必要將第一到四屆放在一起討論的原因。
※延伸閱讀:
雙括號裡的『台灣館』(下)
【《典藏今藝術》2013年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全民英檢

2013年2月1日 星期五

劉益謙+王薇 百億人民幣的價值?

【文/吳亞男】

龍美術館創辦人劉益謙、館長王薇。夫婦倆致力打造的龍美術館,於2012年年底盛大開幕。

2012年12月18日,眾人引頸期盼的龍美術館盛大開幕,熱鬧程度可謂2012年年底最大的藝術盛會。儘管作為私人美術館,龍美術館的成效尚待評估,而帶著嚴格檢驗的心情前去的我們,在見到劉益謙與王薇夫婦的豐富館藏,以及他們為與公眾分享藝術所付出的努力,即便美術館仍有需要稍作調整的空間,但誠如成都當代美術館館長呂澎所言:「中國藝術未來的力量必定來自民間。」而龍美術館,肯定是其中一股中堅力量。
這場2012年末最大的藝術盛會,吸引了逾兩千位各界名流參加,除了上海政商代表,藝術圈人士幾乎全員到齊。館方招待貴賓住宿在不遠的四顆星酒店,酒店與美術館間都有接駁車可搭,慶功晚宴熱鬧非凡。

龍美術館是去年年底中國最受注目的私人美術館,其豐富館藏來自於劉益謙、王薇夫婦的一番心血。

龍美術館開幕典禮前一天,北京保利執行董事趙旭在微博上發了一則帖子:「龍美術館倒數計時,感慨萬千,最大中國民營美術館,私藏價值百億人民幣(以下幣值同)的中國頂尖藝術品,將於明天在上海第一次展示給全球熱愛藝術品的人們,今天發覺我的朋友劉益謙真偉大!」劉益謙在開幕記者會上則對此回應:「我收藏近二十年,還真的沒計算過我到底有多少件藏品。趙旭說有100億,我也真的沒概念,大家可別被趙旭忽悠了!」輪到王薇發言時,只見平日豪爽的她帶點哽咽連說了好幾次謝謝:「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只能說謝謝大家。」
龍美術館位於上海浦東新區羅山路2255弄210號,鄰近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以及上海磁浮列車站。龍美術館前身為一大賣場,兩年前被劉益謙以2億買下,後續的資金投入約1億,直到龍美術館開幕,劉益謙已經投入近3億。美術館駐立於湯臣湖庭花園別墅區入口處,這裡是1平方米要價3.33萬的高檔住宅區。選址於此,也符合王薇早先在採訪中所說的概念,「讓大家有機會進入館內欣賞藝術品,教育中國富人有能力買藝術品。」開館前,外界的「圈地」說法也隨著開館後煙消雲散,眾人在見到硬體設備與藏品之後,幾乎一面倒地認同劉謙與王薇夫婦為文化事業付出的心血。
1F 栗憲庭☓呂澎
立足當代 找回失落的歷史
龍美術館藏品規模和規格堪稱是中國私人美術館之翹楚,其中中國傳統藝術、「紅色經典」與當代藝術最具特色。美術館展區規畫也依類別區分於每一樓層。第一層大廳處展出由中國重要藝術評論家栗憲庭所策畫的「新裁──龍美術館開館邀請展」,總計邀請15位深具代表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為「龍美術館」開館特別提供近期新作,其中周春芽新作《豫園一景》巧妙地將劉氏夫婦置入畫中,相當有趣;旅法藝術家嚴培明也為了慶祝開館特地創作一幅名為《龍》的大尺寸作品,黑白油彩道出一貫的嚴氏風格,具有張力且面目模糊﹔岳敏君則展出他近期創作的空場系列《向井岡山進軍》,另外還有丁乙的《十示2012-9》、展望的《假山石》等藝術家作品。將當代藝術展示於一樓大廳,顯示館長王薇的愛好。執行館長黃劍表示,一樓大廳原本設計容納800人,沒想到愈做愈大,目前已可容納1500人。不過由於空間太大,也導致牆面展示的當代藝術作品視覺衝擊力減弱。
再往裡走的展間是呂澎主持的「新續史──龍美術館現當代藝術館藏展」,呂澎認為:「國家與地方美術館很少收藏民國時期與1980年代開始的現當代藝術。戰爭、政治運動以及缺乏美術史書寫的現實,讓1949年之前的民國油畫不是大量遺失,就是淹沒於民間的角落。」因此「新續史」所提供的是一個粗略的藝術史線索,在某種程度上是「尋回遺失的歷史」。
「新續史」展出從1917年至今百餘幅民國繪畫及當代藝術作品,呂澎為此編了一本《新續史》畫冊,其形式跟風格都與他所著的《改造歷史》相當類似。畫冊中以1917年為起點,每一年或每個年代各選出一位藝術家作品為代表,1917年以徐悲鴻的《仕女》為始,一直到2012年的歐陽春的《多產畫家》,總計展出將近300件作品。誠如呂澎所說,的這只是一段粗略的歷史記憶,「龍美術館」將其展出的意義在於提供學者們一個研究的對象,以學術來完整這一段中國藝術史。
2F 陳履生
紅色經典 那年我們追的毛主席
二樓展示「紅色經典」作品,由陳履生主持的「革命的時代:延安以來的主題創作展」,這對非中國大陸讀者來說是比較陌生的版塊。「紅色經典」,是一個後文革詞彙,最初在1980年代用來指文革中出現的樣板戲;後來在1990年代被懷舊情緒驅使著的人們,廣泛延伸推廣到以它指稱在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指導下的創作,為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政治運動和工農兵生活的作品。
龍美術館的「紅色經典」收藏涵蓋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等各個歷史時期,包括靳尚誼《毛主席視察上鋼三廠》、陳逸飛《踱步》、沈嘉蔚《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等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名作。開幕當晚,毛澤東外孫女毛東梅與其夫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一同現身,巧合的是,在中國以模仿毛澤東出名的一名男子突然現身,引起眾人爭相合照,相當逗趣。
3F 單國霖☓趙力
比美國際 鎮館之寶排排站
中國傳統藝術的展區位於三樓,這裡是常設展區,硬體設備按照國際規格「龍章鳳函──龍美術館中國傳統藝術館藏展」由單國霖及趙力主持。在這裡可看到包括書畫、玉器、瓷器、青銅器、古代家具等各個門類的古代藝術精品,如宋徽宗《寫生珍禽圖》、吳彬《十八應真圖卷》、乾隆御製《水波雲龍寶座》、乾隆青花《海水紅彩龍紋如意耳葫蘆瓶》等國家級的作品,數量跟質量足以與很多省級國家美術館媲美。《典藏投資》在現場詢問眾多嘉賓,全館哪一件作品最足以撐起龍美術館「鎮館之寶」的稱號?答案幾乎來自中國傳統藝術展區,尤以《寫生珍禽圖》、仇英的《人物圖卷》、唐寅的《金閶送別圖》、乾隆御製寶座最為熱門。
雙「龍」獻藝黃浦江
參訪龍美術館的豐富典藏後,龍美術館確實站穩了中國私人美術館之首。但過了第一關,王薇接下來要面對的是美術館未來的長久經營之道,並將美術館的四大核心——館藏、展覽、學術及教育版塊,加以發揮;此外,浦西的「龍當代美術館」也將於2013年年底開幕,王薇指出:「黃埔江兩岸,兩座私立美術館交相輝映,必將成為上海城市文化的新地標。」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典藏投資》2012年1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日文檢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