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生日快樂,華格納!—來自世界各地的慶祝活動

【文字/蔡育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博士生)】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早在2010年就以加拿大導演勒帕吉執導的《指環》開始為了這個日子暖身。(Ken Howard/攝;Metropolitan Opera/提供)


音樂史上,從來沒有一個作曲家在世時具有那麼大的權力,他掌握了音樂圈的所有資源,當時許多作曲家都曾遭受到他某種程度的打壓;此外,也從來沒有一位作曲家去世後具有這麼大的爭議性,全都因為他的政治與民族意識。追隨崇拜他的「華格納信徒」(Wagnerian),視他如同上帝;視他為洪水猛獸的「猶太人」,把他與德國納粹(Nazi)劃上等號,如同撒旦一樣——他就是華格納,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口中那個由德國人在民族意識下,所建構出來的崇拜對象。
今年,他兩百歲了,不論你愛他,或者你恨他,都不能不注意他!
來自拜魯特的生日禮物
從拜魯特節慶劇院(Bayreuth Festspielhaus)的曲目安排看華格納的生日禮物,事實上,的確不是什麼新鮮事。這個每年舉辦於七月下旬至八月下旬的「藝術節慶」,雖然是德國以歌劇為主題的三大音樂節活動中規模最小的,但從一八七六年成立以來,作為華格納歌劇的實踐窗口,拜魯特歌劇院從一開始就是為華格納歌劇而存在,在時間的累積之下,具有相當特殊的藝術價值。根據音樂節的「遊戲規則」,作為音樂節的中心主軸的《尼貝龍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每一次全新的製作通常會連續演出五年,每一年再搭配三部其他作品。五年後則休息一年不演出《指環》。今年的《指環》則是睽違兩年後的全新製作,共演出四次,其他的十四場安排的曲目則包括《漂泊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ander、《唐懷瑟》Tannhauser與《羅恩格林》Lohengrin等作品,相信是許多「華格納信徒」與歌劇迷所引領期盼的盛事。
來自歐美的生日禮物
除了德國拜魯特之外,歐陸各國所推出的活動也不勝枚舉。巴黎國家歌劇院(Opera National de Paris)於今年一月起至六月的「2013指環藝術節」(Ring 2013 Festival)為止,長達六個月連續演出華格納歌劇作品,並在六月中到月底演出全本《指環》。不僅如此,德國法蘭克福歌劇院(Oper Frankfurt)、柏林歌劇院(Staatsoper Berlin)、奧地利維也納國立歌劇院(Wien Staatsoper)、美國西雅圖歌劇院(Seattle Opera)、瑞士琉森音樂節(Lucerne Festival,演出為音樂會形式)與義大利米蘭史卡拉歌劇院(La Scala)都選擇以演出全本《指環》作為送給華格納的生日禮物。
英國倫敦自今年五月廿二日華格納生日當天,由皇家愛樂管絃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舉辦一場慶祝音樂會開始,接續在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巴比肯藝術中心(Barbican Centre)與皇家亞伯特廳(Royal Albert Hall)等舉辦為期七個多月的活動,包括音樂會、專題演講等。至於美國歷史悠久的紐約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 House)除了在今年二、三月間安排華格納最後一部歌劇《帕西法爾》Parsifal的演出外,早在二○一○年就以加拿大導演勒帕吉(Robert Lepage)執導的《指環》開始為了這個日子暖身,並在今年四、五月間演出三個循環後,為長達三年的活動劃下一個完美句點。
來自亞洲的生日禮物
相較於歐洲各國的活動,亞洲地區似乎就稍微冷淡。東京文化會館「東京.春.音樂祭」推出華納格紀念系列,包括《唐懷瑟》、《羅恩格林》、《紐倫堡的名歌手》與《帕西法爾》等作品,並以直到二○一四年《指環》全本的演出為整個系列活動的高潮。此外其他的演出活動則較為零星地安置在樂季安排中,例如日本「東京交響樂團」於十二月安排演出《紐倫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urnberg的前奏曲(Prelude)與第一幕。「讀賣日本交響樂團」於五月安排《唐懷瑟》〈序曲〉,以及《羅恩格林》、《紐倫堡的名歌手》的前奏曲與第一幕。
「新加坡交響樂團」雖然於九、十月分別安排管絃樂作品《齊格飛牧歌》Siegfried Idyll與《帕西法爾》的前奏曲,可惜但卻並未有任何華格納歌劇作品的安排。
來自台灣的生日禮物
從上述的內容看來,台灣對於獻給華格納的生日祝福,算是全亞洲最有誠意的。國家交響樂團(NSO)為大師所呈現的是《女武神》Die Walkure全本,在這個樂季的尾聲安排如此重大的作品,是繼二○○六年以音樂會形式挑戰《尼貝龍指環》全本後,首次以最為完整的演出形式演出這部作品。由藝術總監呂紹嘉指揮、德國華格納歌劇導演漢斯-彼得.雷曼(Hans-Peter Lehmann)執導。對於曾經擔任「柏林喜歌劇院」(Komische Oper Berlin)首席駐院指揮、「漢諾威國家歌劇院」(Niedersachsische Staatsoper Hannover)音樂總監的呂紹嘉來說,不僅是他執掌NSO首次以舞台形式演出歌劇,更為台灣的歌劇演出寫下全新的里程碑,是相當令人期待與享受的節目。
德國「柏林國家芭蕾舞團」(Staatsballett Berlin)六月訪台時,將由藝術總監弗拉第米爾.馬拉可夫(Vladimir Malahkov)引領演出瑞士編舞大師貝嘉(Maurice Bejart)改編自《尼貝龍指環》的舞劇《指環》Ring um den Ring片段;緊接著在今年八月登場的「臺北藝術節」,將由歐洲知名劇場演員安娜.蒂斯摩(Anne Tismer)、西門子音樂獎德國作曲家摩里茲.嘉格恩(Moritz Gagern)與旅德作家陳玉慧共同合作《華格納大爆炸》登場,試圖透過「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的概念打造華格納式的電音派對,則是歌劇之外,另一種體驗華格納的方式。
除此之外,長期研究「整體藝術」概念的知名劇場導演鴻鴻在華格納的生日當天出版他的專書《未來藝術革命手冊》,並將在下一個樂季(2013/2014)中,與「黑眼睛跨劇團」、「河床劇團」、「Ex-亞洲劇團」、「再拒劇團」合作,透過舞台劇呈現的《華格納革命指環》,實踐他對大師藝術觀點的看法。
除了「生日快樂」,還有……
今年適逢華格納兩百周年「誕辰」,正好也是他去世一百卅周年的日子,許多樂團在慶祝他的生日之外,也有不少樂團與劇院採取「冷處理」的態度,尤其是向來視華格納作品為禁忌的以色列,包括「以色列愛樂管絃樂團」(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等所有重要的樂團仍以「禁演」的方式表達堅定的立場。這迥異於世界許多樂團與歌劇院的紀念方式,起因於華格納生前曾有過的反猶太言論,加上作品承繼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以來的德國民族精神,使得二次大戰期間獲得希特勒( Adolf Hitler)的尊崇,加諸於華格納的家仇國恨,在他去世多年後的今天仍餘波盪漾,恐怕也是當年的華格納所意想不到的結果。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3年6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企業語言訓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