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打造造藝術家、收藏家、畫廊三贏平台(上)

【文/顏鈺倫】 
【圖/采泥藝術】
采泥藝術近期舉辦「扇形—行善」當代扇面展,引領觀者一同進入文人雅士之間,寄情於扇、觀賞與交流的生活文玩,呼應傳統文人墨客的精神內涵,並試圖藉由跨界設計與科技藝術,賦予傳統文化多元豐富的現代面貌。采泥,是台灣藝壇近年來新開張的畫廊,在畫廊經營環境愈趨挑戰的當下,采泥這一年來動作頻頻,以新進者之姿,為台北畫廊圈注入新活力。

采泥藝術事業負責人林清汶。林清汶身後作品即是藝術家謝貽娟(Jo Hsieh)的畫作和李光裕的雕塑作品。(攝影/杜鈞寧)

台北101的5樓貴賓室,是年消費滿101萬新台幣的101貴賓專享的休憩所在,許多實力驚人的消費者在信義商圈逛累了,這兒就是個休息的好所在。而從今年9月起,101貴賓室的牆面,委由采泥藝術負責布展一年,讓這些藝術收藏的潛在藏家,在悠閒享受下午茶之際,也同時品茗藝術品。
除了與台北101展開長達一年的合作,同時間,采泥藝術獨家代理的兩位藝術家李光裕和謝貽娟(Jo Hsieh)於台中中友百貨的時尚藝廊展出。活動力強的采泥藝術,去年成立於台北大直,繼Jo Hsieh先前的個展後,10月8日也將為她舉辦睽違十年的個人大型展覽。今年積極參與兩岸藝博會盛事的采泥,從台南藝博會、澳門藝博會、台中藝博會到高雄藝博會,未來11月的台北藝博會、12月藝術家李光裕的新作個展,代表著這家新畫廊的積極布局。
然而,在市場景氣不被看好的現在,采泥藝術不同於國內多數畫廊的經營模式,選擇以獨家代理的方式經營藝術家李光裕和Jo Hsieh,讓藝術家專心創作,共同提升藝術創作的純度。除了獨家代理藝術家,以印刷事業起家的采泥藝術,另一大營運項目即為文創禮品的開發。采泥創辦人林清汶,他,就是這一年來動作不斷的采泥推手。他,其實也曾開設畫廊,而今再度捲「泥」再起!
轉向「美」的事業跑道
采泥藝術的前身是早在1989年創立的「采泥藝術印刷」。畢業於文化大學印刷系(今資訊傳播系)的負責人林清汶,1988年認識的一群文化美術系的學弟在士林開了「采泥陶藝教室」,自己也投資了幾萬塊,隔年還是社會新鮮人的林清汶便決定自己創業,在這群學弟的建議之下決定先用「采泥」建立品牌。林清汶幽默地說:「起先覺得用『采泥』做印刷好像很奇怪——『踩在泥土裡』那不就動彈不得了?」但是其實「采泥」二字挺有意思的,「采」是指「繪畫」,「泥」則是指「雕塑」,因此林清汶就把「藝術」兩個字加上去,「采泥藝術」就成了林清汶的印刷的品牌。
林清汶如何從印刷產業,一腳跨進藝術產業?他有一位藝術啟蒙者——藝術家陳景亮。林清汶說:「我從印刷接觸到藝術,我要感謝陳景亮,真的感謝他,因為他帶我進入這個領域。」從1998年兩人合作了第一本藝術家陳景亮作品畫冊,對於剛創業的林清汶來說,陳景亮願意將作品畫冊交給當時沒有畫冊印刷經驗的他製作,是很大的信任與支持,這一本畫冊,就此開啟了林清汶的藝術之路。他,自此承接更多的藝術畫冊印刷業務,也實際開始購藏藝術品,成為一位收藏家。
當年,能讓藝術家陳景亮認為林清汶與其他印刷業者不同的原因,其實來自於與陳景亮畫冊印刷的三年前的一次經驗。這次刻骨銘心的「教訓」,讓林清汶從此不再把印刷業只當成一門生意,而是當成一個真正的「事業」。回到1995年,那一年,一位逾古稀之年的老畫家,帶著多年的老伴來到林清汶的印刷廠,想請林清汶幫他印製畫冊,老畫家認為自己年歲已高,或許這輩子再也沒機會舉辦下一次個展了,於是老畫家心中也將這本畫冊當作人生的最後一本畫冊般看待,夫婦倆人平時省吃儉用,拿著存下的一筆錢來到印刷廠準備印製畫冊。
直到畫冊印製出來後,老畫家來到印刷廠取畫冊,當拿到人生最後一本的畫冊時,林清汶當面看見老畫家翻開畫冊,那瞬間沉默失落的神情,讓他心頭一震。他回憶:「由於當時的技術還不是以電腦來處理畫面,只能以手工的方式處理,因此老先生的那本畫冊我沒有處理得很好」,沉默了幾秒鐘,林清汶回想當年:「我永遠記得,他看到那本畫冊時的那股失望的感覺,那給我的打擊很大,我覺得我好像壞了一個老畫家畢生最後的希望。」老畫家的這個經驗讓林清汶對待印製畫冊的心情有了巨大的轉變,他開始思考「老師為什麼要這個?這系列要表達的是什麼?」從此之後,每一次藝術家託付到他手上的畫冊,林清汶總是竭盡所能,透過印刷的專業全力表現藝術家所要傳達的精神與內容,而不再只是機械化的生產。
法國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說:「美學的生活,就是把自己的身體、行為、感覺和激情,把自己不折不扣的存在,都變成一件藝術品。」對林清汶的采泥印刷而言,印製每一位藝術家的畫冊,都當成創作一件藝術品用心經營。
※延伸閱讀:
打造造藝術家、收藏家、畫廊三贏平台(下)
【《典藏投資》2013年10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