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烏克蘭鋼琴家莉西特莎 網路世界的福「音」傳播者

【撰文/古曉梅(留俄美鋼琴博士、華僑大學廈門工學院音樂系教授)】

常穿梭於世界不同音樂廳,莉西特莎親身體驗了「音樂無國界」的合一性。(Gilbert Francois/攝;國家交響樂團/提供)

從鋼琴家范倫提娜.莉西特莎(Valetina Lisitsa)開朗的笑聲和開懷的健談中,散放著一股無與倫比的親和力,就像她在 Youtube 上高度的點播率一樣,使人隨時可以聆聽她從音樂中和大家對話、交流、平易近人,而不是高坐於顯赫音樂廳台上的演奏家。
出生於一個平凡的家庭,在所有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下開始接觸幼兒才藝訓練課程,三歲前就被帶去上芭蕾、體操、游泳等等課程。如此幼小的年紀,如何知道自己未來人生的方向和學習的目標?天賦異稟是無法被隱藏或埋沒的,小小的莉西特莎在所有這些課程的表現都差強人意,唯有音樂駕輕就熟,特別從技術層面而言,與生俱來的影像記憶力成了快速學習的獨特能力,加上本身對音樂濃厚的興趣,似乎那隻看不見的手已經默默地為她選擇了一條最適合她的道路。
琴藝與棋藝的競賽人生
回憶在學校時的課業生活,莉西特莎說,真正開始音樂專業的學習是進入俄羅斯 (前蘇聯)的音樂學校,像所有具備音樂天分的資優兒童一樣受訓練、參加一些比賽,為往後走音樂職業道路而預備。長期坐在鋼琴前苦練的日子和承受參加國際性比賽的莫大心理壓力,使年輕的鋼琴家開始為自己尋找「滿足感」,同時又能讓自己釋放壓力的途徑。這時候,「下棋」帶給了她心靈上的滿足,甚而激起了內心的迷戀到一種程度,產生了要成為專業象棋手的念頭。
如此迷戀下棋的原因是因為她發現——下棋和音樂是兩項完全無法同時並存的活動:「從某些程度來看,彈鋼琴其實比任何一種運動更難,因為體育活動有其較客觀的鑑定標準,但是在音樂裡,無法像運動那樣只憑比較誰的八度音跳較準、誰的快速音群較敏捷就決定勝負,而是以最終主觀的意見給與評價。然而在音樂裡沒有一套規章來規範好與不好,例如:無法規定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某個段落一定要用某個特定的速度、以某種特定的強弱表現才是正確,其他的彈奏法就都是錯誤的。」
那個時候的莉西特莎只是個青少年、涉世未深,不明白輸贏得失之間的利益關係。原來單純為了比賽獲獎而付出的心血背後,鋼琴比賽輸或贏的重點和音樂本身根本無關,而是因為評委與某些參賽者之間存在的關係所致。或許是得失心使然,對於當時常常參與比賽的莉西特莎而言,棋賽的評審標準是絕對客觀公平的,不需要加入評審的主觀意見,因此下棋成為一種讓她獲得心靈上勝利感的來源。在學校的訓練是單一為了參賽得獎,歷經比賽失落感後,莉西特莎一度曾想轉業為棋手,但夢想終究沒有實現,因為那自幼身藏在她內心對於音樂的熱愛再度喚醒了她——彈音樂不是為了比賽而已,彈音樂是為了她心裡的需求。
俄羅斯學派vs.比賽的目的
向來,一位鋼琴家的國際和其所受的教育體制常很自然地被歸類於「某個學派」,將音樂風格和彈奏法分門別類。但隨著世界科技發展,時間和空間的縮短,這位廿一世紀的鋼琴家認為,如果檢視幾個在廿世紀被公認為是俄羅斯鋼琴學派的代表如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吉里爾斯 (Emil Gilies)、索夫羅尼茨基(Vladimir Sonfronistky)、拉赫瑪尼諾夫等人,就會發現他們每一個人都擁有獨立屬於自己的技巧,專屬於個人的詮釋或說解讀音樂的方式。在相同的時代裡,法國鋼琴家和俄羅斯鋼琴家彈奏的曲目十分接近,擁有著相當穩固完善的技巧而代代傳承,而奧地利學派或是無產階級的學派等,都是類似的情況,例如米凱蘭傑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和阿格麗希等人。
至於如何界定何謂「俄羅斯鋼琴學派」?莉西特莎以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學派」並不存在著所謂「有著相同方式處理音樂」的傳統,每個人對於音樂的解釋都是全然不同的。當代鋼琴大師李希特和索夫羅尼茨基,彼此仰慕並尊稱對方是當代最偉大的鋼琴家,然而同為俄國人,他們兩人的演奏方式就像北極和南極般地迥異。
莉西特莎認為,所謂「俄羅斯鋼琴學派」指的是一種「訓練參賽者的制度」,也可說是一座「訓練資賦異稟人才的工廠」。因為莉西特莎本身經歷了這個工廠裡的訓練,也眼見過很多人在這座工廠裡喪生了。帶著記憶猶新的語氣說道:「這座工廠裡的訓練帶給我們最好的結果就是——如同在叢林裡生存,最終擁有存活並能夠戰勝那對心靈具強大威脅的力量!」很難像這位金髮碧眼的優雅鋼琴家,是歷經了數不盡震撼教育之後而佇立於世界樂壇的強人!
上個世紀人們對於「鐵幕」裡的生活型態和教育方式所知有限,負面印象多於正面功勞,莉西特莎承認前蘇聯時期政府的執政者也許帶給了人民諸多刻骨銘心的痛楚,可是對於藝術文化人才的培養,她則表示讚許和感恩。蘇聯時期能夠培訓出高度專業人才,要歸功於當時執政者意識到「藝術文化」是宣揚國力很好的管道,因此音樂、藝術就成了宣傳國家的最佳方式。為了宣揚國威而「利用」音樂家、送他們去參加國際比賽,或是安排他們去國外演奏。執政者也因此明白了藉由文化證明本國實力的重要性,因而為文化藝術發展開啟了一扇大門。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3年10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