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抓住靈光消逝的瞬間(上)

【文/郭怡孜】
【攝影/杜鈞寧】
李傑的作品有一種令人難以捉摸的空曠感,標題有時像是一句現代詩,包含了許多隱喻與未曾言明的感覺。當我們急於追趕世界的瞬息萬變,已經習慣了那些易於傳播、直接快速、容易理解的訊息,李傑那些充滿生活感卻缺乏視覺驚奇的作品,於喧囂之中兀自散發出一種沉靜的吸引力,在熟悉與陌生的邊界,挑起一股關於真實生活的淡淡鄉愁。
2013年夏末,李傑於就在藝術空間裡呈現個展「Not Swinging 沒有擺動」,這是藝術家繼去年其玟畫廊「妳可以吹走那聲音嗎?」在台北的第二檔個展,也是緊接在完成今年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的「You(you)」之後,在畫廊空間推出的首場個展。「沒有擺動」延續了「You(you)」一展的創作脈絡,但相對於後者關注於一種情緒,前者更為聚焦在某個片刻的心理狀態。李傑如此描述:「像是回到家開燈之前,或要離開家時關燈之後,這段時間腦子裡有很多東西發生,如果這個狀態是在swinging,我想要抓住not swinging的一秒,那一剎那不是有一個事情、一個想法、或一個感覺,而是全部一起出現,然後,你才開始想。」
將明未明的那一刻
雖然這並不是就在藝術空間曾經辦過最為空曠的展覽,卻可能是最令人摸不著頭腦的一次了。展場裡散落著看似平常的生活物件:地毯、桌椅、碗、立燈、便當盒,牆上有幾件畫在木板或紙上的繪畫,角落的台階上則擱著一個電視螢幕。這些就是作品了嗎?是,也不是。或許該這麼說:這些物件所占據的空間與它們共同形成的場域,就是作品。
最搶眼的應該是靠牆的一片紅地毯了,那是展出的5組作品之一《Howl》的一部分。紅地毯上有張長方形白桌,桌上一只空碗,地上一塊木板倚牆而立,另一側的牆上,懸掛著一件木板畫,畫著李傑早期創作中常用在手繪布上的格紋,木板長方形的一側有一圓孔,令人不禁懷疑那原本是塊砧板。站在地毯上仰望牆上不停旋轉的電扇時,那感覺像是踩進了某人的生活空間,踩進了一則進行中的故事,那些沒有太多裝飾因而顯得中性的居家用品,似乎也可以是你我生活的一部分。一股似曾相識的情緒漫入心中,那或許是一股焦躁而無聲的掙扎,漸漸令人感到窒息,於是,我們逃離,同時忍不住回望那地毯的火紅。

「沒有擺動」展出作品之一《Howl》.木板畫、現成物.尺寸隨場地而定.2013。

「Not Swinging 沒有擺動」是一場視覺上開放,但心理上具有私密包覆性的展覽。因為頭部外傷而到醫院回診的李傑,帶了一本書到台北馬偕醫院候診,他讀了書,更多是看了一起候診的人,他將這個經驗拍成一部影片,成為《A voiceover》的一部分。當我們置身在這個有著桌椅、衣架、磅秤的場景中,下意識地知道那套桌椅是為了我們的身體使用而設計的,也會想要透過那磅秤得知一個關於自己身體的數字,而衣架,將在我們脫下包覆著身體的衣料之後,接手安置衣服的工作。而影片中,一幅畫在T-Shirt上不斷隨風飄動的男子肖像,字幕無聲地播放,述說著李傑在醫院裡的思緒,無論身旁是不是有人相伴,都像是獨自面對著來自內心的聲音,藉由著「就醫」事件與現場的其他物件,思索到自我與身體的關係。
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
生存的姿態

《抓桌面》(2006-2011)一作,記錄李傑徒手在一個桌面上緩慢摳出一個洞、並且寄出明信片告知朋友他正在抓桌面的過程。(維他命藝術空間提供)

李傑對於自己的狀態與所處環境有很高的自覺,那些無形的經驗與感觸可能在現實生活中顯得微不足道,也說不清楚,李傑將之留存心裡,思索著可以「做點什麼?」他依著心中的感覺、意識而有所行動。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做?往往是隨著行動的進行乃至於在完成以後,才漸漸地明白。而作為一位藝術家,許多來自於生活體驗與反思的行動,就成了他的藝術創作。大學時代開始的手繪布即是出於一種不想被既有的框架定義的自覺。當時的李傑,以淡雅的色彩在布面畫上格子或條紋,畫完了就折起來收好,看似單調而無謂,他笑著說:「最初是想做一個什麼問題都可以回答得出來的作品。如果你問:這是寫實畫嗎?我說:對呀!就是一個pattern。如果你問:這是抽象畫嗎?我也說對呀!這就是抽象。而且我也不使用畫框,畫一畫就折起來。」
到了2003年SARS肆虐期間,香港這座繁華的城市,在疾病威嚇中沉默了,在眾人都盡可能不出門的時候,李傑的朋友提議去野餐。「野餐和香港一般的生活是沒有關係的,那時更是沒有人出門。」李傑如此回憶。但,有何不可?於是李傑拿他的手繪布,就和朋友去野餐了。這次野餐,後來發展成李傑第一個以手繪布出發的作品。之後,不停地畫手繪布並在生活中使用它們,遂成為李傑的生活狀態,自己使用自己生產的物品,對高度資本化的香港而言,無疑是一種對抗消費文明與高度分工的生存宣言。
2007年,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藝術文學碩士的李傑,在香港Para/Site推出一個與觀者互動的展覽「3/4 suggestions for a better living」。他將Para/Site布置成咖啡店,店內以他的手繪布、攝影、繪畫作品裝飾,咖啡桌上鋪的也是手繪布,李傑與幾位藝術家朋友在開幕當天擔任服務生,招待來訪的觀眾,引起很多的討論。然而,隨著展覽日多,愈來愈多人想要李傑的手繪布。「一塊桌布,起碼要用半年才叫用過,有時才用不到三個月就拿去展,然後賣掉了。」李傑說:「我有一點覺得是出賣自己的生活。」於是他想要停止畫手繪布。但轉念一想,一開始畫手繪布時並沒有想到這是作品,所以也就沒有停止做作品的問題。於是,感覺來了,他還是畫,但手繪布已然淡出他藝術創作裡的主要地位。現在的李傑,更常打開筆記本寫日記,不停地寫下他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所思所感。
※延伸閱讀:
抓住靈光消逝的瞬間(下)
【《典藏投資》2013年10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