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

繼續「開房間」訪河床劇團郭文泰

【文/孫嘉蓉;圖/河床劇團】
「全部眼神、全部的『我』就全部只給『你』,觀眾不能因為表演者在看另一人而放輕鬆,不能逃避也不能躲。」--郭文泰。

六呎之上,十呎之下劇照。


上半年河床劇團在北美館「真真:當代超常經驗」一展中的「開房間」計畫 ,造成一票難求的盛況,許多人仍記憶猶新,這個已經第3年舉辦的演出形式,將表演設定為「一齣戲、一個空間、只為一個觀眾」,重新探索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親密關係。有趣的是,當一個演出計畫,被放到展場時,參觀群眾也轉向以展覽的角度來欣賞「開房間」。從劇場到旅店,再從旅店到展場,這過程對河床的靈魂人物郭文泰來說,又有著什麼幕後心情?
不是展覽的配角
「河床1998年成立,跟一般劇團一樣,我們從很小的規模開始,那時希望目標是進入敦南誠品,然後是實驗劇場,好像一直放大才算是成功。」郭文泰說,「但是某個角度成功,也會讓你失敗。你會失去跟觀眾互動與親密的氣氛,你可能開始形式很強、結構很強,但是少了人情味。」既然要反其道做「小」,他索性就小到最小,一場10來分鐘的演出只有一個觀眾,「對導演來說,場地小可以玩得感官就很多。全部眼神、全部的『我』就全部只給『你』,觀眾不能因為表演者在看另一人而放輕鬆,不能逃避也不能躲。」他說。

河床劇團藝術總監郭文泰。


如果說「開房間」首兩年在旅店內的舉辦,是對劇場界在經營劇團上應「無限擴張」的迷思做出反省;今年的走入美術館,以及隨之而來,在誠品畫廊及台中國美館的邀約,則是向藝術界做出一種以「態度」為創作導向的示範。空間的轉變似乎並不影響作品原有的意圖,於是「開房間」不是某個展覽的配角,或是僅用於熱絡展覽氣氛的表演;用跨領域形容或許還略顯造作,因為那是劇團一直以來的創作脈絡。郭文泰認為能融入展覽在於河床向來都強調總體劇場(total theatre) 概念:「我們一直覺得不是在作舞台劇,而是個裝置藝術,道具就是雕塑,所以到了美術館,那落差可能就不會這麼大。我跟許多藝術家合作,它們的作品都可以獨立存在,我們只是把作品放在舞台上與它互動,所以不是我想把舞台變成裝置,而是它本來就是。」
從零或從零以下開始
相對於有著既定氣氛和家具的飯店房間,郭文泰比較在美術館演出的最大差別在於,美術館是刻意縮小個性的空間:「變得好像要從零或從零以下開始,也會去強調作品的雕塑性、繪畫性,有點像走入美術的框框內了。」為了有所改變,郭文泰在誠品畫廊的製作,以兩幅畫為出發點,走進房間就像「整個走進去作品裡,而不是走進一個空間看作品」。
如果不是發生在美術館等展場,我們可能較少會把表演的「舞台、道具、配音」,解讀作「裝置、雕塑、聲音藝術」吧,而整場演出或許會被視為行為藝術也說不定。郭文泰對於得到與作劇場迥異的迴響感受深刻:「美術館那次,很多藝評家寫文章,用各種出發點,包括電影和後現代主義等去分析討論,這是很棒的。一般寫劇評會從故事劇本、演員技巧、舞台背景等去看,不會用這麼多理論和角度。劇場界的人也看到原來可以這樣去看戲劇。」

開房間劇照。


至於在畫廊開的「房間」內會發生什麼事,本文不便透露,可以確定的是如同之前參與過「開房間」的人,都會有自己私密的觀賞經驗,有人看完之後大哭,也有人從頭到尾分心,回到郭文泰希望好好照顧每一個觀眾的態度,他說,那個大哭不是為了什麼悲傷的劇情,而是為了觀眾自己的故事,對他來說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不管到什麼地方,玩什麼形式,重點是這種連結(connection)的可能性。」

六呎之上,十呎之下劇照。


DATA
【我們是否工作過量】
策展人:龔卓軍
藝術家:高俊宏、周育正、許哲瑜、倪祥、河床劇團
展覽日期:2013/08/17-2013/09/22
展覽地點:誠品畫廊
郭文泰Craig Quintero
河床劇團藝術總監,西北大學表演藝術研究博士,導演作品逾廿餘部,他以冷例而嚴謹的導演手法,樹立了河床劇團寧靜優雅且意象豐饒的風格;以濃烈而富有詩意的視覺意象,營造出群體內心的孤寂感,在有限的空間內,具現超現實的奇想世界。
海外演出足跡包含法國巴黎穆浮塔劇院、亞維儂外圍藝術節、德國斯圖加特JES劇院、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神戶藝術村、溫哥華泰勒斯劇院、日本東京小愛麗斯劇場、波士頓莫比斯劇場等。他也是裝置藝術家及雕塑家,作品曾於台灣、日本、上海、北京等地的美術館展出。目前擔任格林奈爾學院劇場舞蹈系的助理教授。‬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8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多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