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

十二個月夜/八月鏡子

【作者/張惠菁】
1.多年以後
多年以後,重讀《百年孤寂》的第一個句子。邦迪亞上校的名字改成布恩迪亞了,因為這是另外一個譯本,簡體字,精裝,橫排。不是中學時讀的,志文出版社的鉛字印刷本。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那時的馬孔多是一個二十多戶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蘆葦蓋成的房子沿河岸排開,湍急的河水清澈見底,河床裡卵石潔白光滑宛若史前巨蛋。世界新生伊始,許多事物還沒有名字,提到的時候尚需用手指指點點。」
可能從這第一個句子的影響開始,直到故事最後的結局──那文本破譯與小說人物最後在時間中的經歷疊合的過程,這本書似乎注定具有時間的魔力。許多次當我在別處遇見「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這個經常被引用的名句,我也會想起多年以前,第一次讀《百年孤寂》的時候,那時我還是高中生,可能穿著夏季的校服,在耳膜被蟬叫鼓動的下午讀著這本人名又多又長以至於我常會忘記誰是誰的小說。我應該有許多考試需要準備,許多功課需要複習,但往往以閱讀為藉口違逆著這些應該,而放縱自己朝著小說虛構的情節投入太多激烈的情緒。對當時的我而言《百年孤寂》的悲傷與痛苦十分鮮烈。就像是第一次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第一次讀《挪威的森林》,甚至更小的時候,第一次讀伊.碧.懷特《夏綠蒂的網》。
「當馬孔多在《聖經》所載那種龍捲風的怒號中化作可怕的瓦礫與塵埃漩渦時,奧雷里亞諾為避免在熟知的事情上浪費時間又跳過十一頁,開始破譯他正在度過的這一刻,譯出的內容恰正是他當下的經歷,預言他正在破解羊皮卷的最後一頁,宛如他正在會言語的鏡中照影。他再次跳讀去尋索自己死亡的日期和情形,但沒等看到最後一行便已明白自己不會再走出這房間,因為可以預料這座鏡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將在奧雷里亞諾.巴比倫全部譯出羊皮卷之時被颶風抹去,從世人記憶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載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複,因為注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這結局的段落,消失中的文字與蜃景之城,被引用的次數遠不及小說開篇那個魔法般的起始句,那無數次被引用而出現在我眼前的,行刑隊與冰塊,上校與新生沒有名字的世界。它們像一組括弧,共同構成我對這本小說最深刻的印象。燠熱的下午,我第一次讀完它而合上書頁時,有種無計可施無處可去的傷心,混雜著暑熱中的昏沉與無力。只不過,細究起來,這則記憶中關於季節的部分,我不能肯定。或許那燠熱感並不來自身體,而是來自小說中的馬孔多。它從故事滲透出來,讓閱讀中的我彷彿記得正困坐在一個悶熱的天裡。
而多年以後,真的是多年以後。即是在剛過去的這一個星期裡,我把小說從頭到尾重讀一次,發現它不如我記憶中那麼悲傷。這個發現是雙重的。它的另一個隱蔽的投影是:原來這本書一直在我心裡留著一個難以承受的餘味。長年儲存在我體內,或許在某一段神經裡。歷經時間到現在,那段神經才被緩緩展開,看見裡面的悲傷沒有那麼悲傷,痛苦沒有那麼痛苦。當初悲傷痛苦的,是自己對人生徒勞的預感和恐懼。
當奧雷里亞諾一面破譯著密碼,一面因感受到身外龍捲風這迫近的現實,而跳讀了幾頁去看結局……。倘若這真是個鏡像般的世界,則不論他跳讀或不跳讀,世界的消失與他的破譯都會是同步發生的。倘若他不跳讀,龍捲風也會慢下一點速度,沿著更多細節進行世界的解消。倘若他去閱讀每一行密碼每一個細節(而不是只挑出和自己有關的主線來讀),他既可無盡地延遲時間,但那時間的延遲也是毫無意義的。那會像是唐僧與孫行者一行往西天取經,去程貼地行走,歷經艱險,落入他該落入的每一個洞府、打死每一個他該打死的妖精;而在回程時候,脫卻凡胎這一整條道路都可從雲路走過。對唐僧與孫行者而言,這也是一種多年以後。
2.對稱
我沒看過電影版的《雲圖》,但我喜歡小說。它被我帶著從台北,到上海,去哈爾濱參加小毓的婚禮。在被小毓的親戚用一頓頓盛情食物塞滿的、餐與餐之間的空檔裡,我在七天連鎖酒店的小房間裡讀《雲圖》讀到欲罷不能。中間有一天去了北方的阿城,乘出租車繞行這個北境之地,途經看似遺址的夯土台與牆,花上半天在博物館裡看這座由女真人建立的古城的歷史──這是從前的金朝上京之地。出租車司機說他是漢人,家族本來不在東北,是他的祖父帶著父親像電視劇《闖關東》演的那樣,因貧窮無可託身之地而選擇離鄉背井到山海關外去墾荒。剛到東北不久,他祖父出意外死了,留下當時還只是個少年的父親,孤身關外,舉目無親,哭到沒眼淚後畢竟仍生存了下來,慢慢把腳步站穩,把外鄉變成了故鄉。邊聽著這樣的故事邊在阿城轉了一圈,想那些金人打入關內時也是望著建立一份家業吧。關內與關外,歷史的鏡像。天黑之前又回到哈爾濱的酒店小房間裡繼續讀《雲圖》。
那是十月,秋冬之交,寒氣剛起。廣場上的索菲亞大教堂,晚上比白天好看。休長假的人們在中央大街上漫無目的地逛著,大冷的天仍然要吃馬迭爾飯店歷史悠久的冰棒。大街上大部分的俄式建築都已經名不副實。掛著書店招牌的大樓,只剩下頂樓一小塊空間賣語言教科書。樓下三層分別出租給金店、服裝店,或眼鏡行。有非常多的俄羅斯商品店,賣的商品都一樣,彷彿一整排的商店大大小小共同構成一組俄羅斯套娃。我一次一次離開書,走上這條大街。又一次一次離開大街,回到小說裡。小說布局巧妙,形成對稱的結構,我讀到中間才意會過來。就像登山爬到山脊的稜線上,看見兩側的風景分別往下如蝴蝶雙翼展開。
我不知道人生是否會有這樣的時刻。在一個時間點上,感覺未來將發生的,同時也是過去曾經歷過所有問題的解答。可能有。我之所以會寫下這個句子,應該是因為,我懷疑自己正站在那個點上。
「『據實說出看似不可能的真理』比『虛構一些看似合理的情節』更有說服力,現在就是這樣。」
這是《雲圖》中羅伯特.佛比薛爾的話。他原本是整本小說裡我最喜歡的角色。尖酸刻薄,鋒利無比。分明囊空如洗窮途末路,仍然活得像個屈尊俯就世人的貴冑王孫。但他太孤獨。孤獨者容易誤讀這個世界,過度詮釋他人的善意,過度在意他人的惡意。而他最終未曾從這誤讀的代價中復原,便來到這一世的結束。從有限的人世看,他是個注定悲劇的角色,在這一世裡,以他個人的才情,平反不過他的命運來。但《雲圖》是一部關於時間無限,關於人的無限的小說。因此如此個人的命運之殤,終究也並不只是個人的。因為不是個人的,放大到無限裡看,它似乎只是如雲聚散的時間與因緣的一小段。不再有悲劇性,不再需要平反。
◎本文作者簡介
張惠菁
台大歷史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系碩士,博士班二年級時放棄歷史學家的夢想,致力於文學創作。著有《流浪在海綿城市》、《惡寒》、《末日早晨》、《閉上眼睛數到十》、《活得像一句廢話》、《楊牧》、《告別》、《你不相信的事》、《給冥王星》、《步行書》、《一千年夜宴》等,最新作品為《雙城通訊.上海》、《雙城通訊.臺北》。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八月號346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