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

這個世界會好嗎?- 向京在台北

【文/王若鈞;圖/台北當代藝術館】




碩大結實的白色駿馬,厚重濃密鬃毛垂下,轉眼回眸中一抹陰鬱眼神,那就是向京的《這個世界會好嗎?》。展覽的標題,沿用這個可狂妄,亦可輕柔的問句,關心著你我的未來。值得注意的是,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自2001年開館來,首次舉辦大陸女性藝術家個展,同時也是館內少數純然以雕塑作品為主軸的展覽之一。
跳脫創作編年史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石瑞仁表示,兩岸交流是不可逆的趨勢,而MOCA近年以策略性的方式進行主題規劃,邀請對岸重要當代藝術家來台展出。他也特別提及,所謂「當代藝術」對大陸內地而言,是一種「中國式」的當代藝術,對此基本相異之處的認知,是在觀賞作品時不能不掌握的前提。




「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在台北」一展聚焦向京《全裸》、《凡人》與《意境》共三個系列的作品,囊括24組大型雕塑作品,共同提出一個對未來的質疑與渴望。在向京的作品中,初見是其細膩溫潤的語彙,色彩在層層堆疊之中反透出光澤與亮度,展現出深具女性特質的輕盈,而藝術家先塑形再進行手工繪製的工作,不僅顛覆傳統雕塑的刻板意象,更讓情感凝結的瞬間一覽無遺。再看則可察覺慾望的突破、霸氣的流動,在相與象的交錯間互為表裡,三個不同系列的並置與對照之下,是向京對於這個世界的反思,也是雄心壯志的自我意識,以一種不張狂、不糾纏的方式,震撼全場!
大陸策展人高士明曾說:「向京的雕塑,是用最為沈重的方式捕捉著日常世界中輕快的眾生相,那些略顯荒誕的瞬間形象,構成一份輕鬆的當代生活社會學肖像報告。」而藝術家則認為,她的人像並非藝評們所討論的表面寫實,而是主觀意識、內心世界的寫實:「『逼真』一直都不是我感興趣的地方,我想呈現的是關照內在的一種方式。」




此次展覽把《全裸》、《凡人》與《意境》作品分開設置,如《面孔》在角落冷眼看著《一百人演奏你?還是一個人?》,而《盡頭》默默倚在窗外偷窺,伺機等著嚇你一跳!不僅跳脫藝術家創作的編年史,更重要的是在空間現有語彙下,自然重建作品間的故事情境,讓觀者的介入產生嶄新的共生關係。向京說:「創作是一回事,帶著作品進到館內展出則是完全不同的感受,這次和空間的結合與互動,我認為是作品最終的完整體現。」
折射的語境空間
《無限柱》是《凡人》系列的代表性作品,以超越凡人的雜技本領不斷向上堆疊,穿越MOCA一樓上空的玻璃板,氣勢磅礡地直入二樓展廳。展品由原作的10人特地增為15人,是對於眼睛所忽略並合理化的痛點進行反思,遠看是一座「肉身浮屠」,近看則發現每人長相、表情、穿著皆有差異,細膩呈現人物之餘,巧妙濃縮社會的結構,轉換有我、無我與大我、小我之間的矛盾,也暗喻人在社會不同階層、權力結構中的處境,以及與他者的互動關係。
而《意境》系列則是以動物的形體,代表一種內在的本質,藉由動物傻憨且憂傷的既定形象,展現人性中的自然和純真,同時也道出人在社會中被刻意磨滅或遮蔽的自然屬性,如一條長6公尺的青色巨蟒《行者》,揚起上身在MOCA二樓走廊大膽行動,閃耀光澤的鱗片和警戒高傲的眼神,讓《行者》與藝術家其他溫馴平靜的動物雕塑相比,顯得更加弔詭。這樣具有高爭議性的形體承載著凶險,卻也帶給觀者一點正視與對決的意味。




而當《凡人》與《意境》忙於交相呼應創造新關係時,向京早期的《全裸》系列則是大量運用鏡面產生多角度重複影像,折現出內與外的堆疊,把人與人之間、人與作品之間、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錯縱關係,再次的複雜化。《全裸》系列剝去衣物,也刻意除去任何部位的毛髮,以細膩的視角切入都市女性的形象描繪,塑造出眾多大膽、不合邏輯卻直指人心的雕塑作品。向京認為,每個人一離開母體,便是獨立存在於世界。現代社會中個體之間的關係日漸疏離,因此更加需要趨向群體發展以找尋溫暖與關心,在試探中靠近,並在靠近中得到慰藉,人或動物皆然。
因此,在向京的作品中,往往會在荒誕詭異、不合邏輯的元素中,看到一種本質上的純淨,即使在看似地球村卻日益封閉社會關係中,找到些許對於自身未來的展望。「這世界會好嗎?」這問題永遠沒有確切答案,但對於社會、人生的迴盪,或許能重啟心靈之境,反觀自照。人性的堅韌與善良,將再次帶領我們往那條,名為清澈的道路上前進。




DATA
【這個世界會好嗎?- 向京在台北】
展覽時間:2013/07/06-2013/09/01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8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