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

女作家的《不安全的慾望》--一

【寶瓶文化/提供】
書名:不安全的慾望
系列:Island 198
定價/頁數:$300/224頁
出版日期:102/04/03
類別:散文集
作者簡介:
葉佳怡,台北人,曾獲林榮三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以及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專職譯者。悲觀之餘喜歡果醬、貓和白色封面的書,目前最痛恨毛筆課與爵士樂。喜歡與痛恨間遺忘的事很多,偶爾會沉澱為不安全的慾望,但深信寫下之後能長成美好的花林或藤蔓。曾出版短篇小說集《溢出》。
內容簡介:
愛不讓人病,意圖擁有卻讓人病。
「全世界現在只有我的悲傷最重要,再給我一秒鐘,再給我一秒鐘讓全世界為我停擺。」
★七年級新生代女作家,第一本散文集耀眼面世!
★林榮三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得主!
★《聯合文學》2013年.3月號「七年級小說家的快思慢想」報導!
那裡有各種野生而堅韌的花,不停生長且死去,死去且重複……
終於我們知道所有風景其實相連,我們只要自然地成為風景,
也許我們就能自然地相愛。
──摘錄自〈H〉
寥寥千餘字,乾淨而日常的文字,像是偷渡了一場關於城市、食物與想像力的三人愛情。在這樣歲月靜好的城裡,在這樣的生活之內、旅遊之外,作家葉佳怡儼然成了觀覽異地街弄的旅人,跫過伊斯坦堡、台北、花蓮,貪看且旁觀所有的離合聚散,一一記錄也許無力但親愛的生活。
我們著迷於作家對這個世界理智而確切的解釋,跟著只是光影般的一場知性之旅:那些生命中不安全的慾望、遠去與回歸之間的流動與停滯,在她理性的文字包裹之下,找到了所有關於此地與他方的祕密……
少女的眼淚
少女的眼淚如雨,是文藝電影中潔淨的聖水。
悲傷往往有其悖反的一面。許多時候當悲傷最是深沉,展現出來的反而是輕鬆、是看破、是知道一旦放鬆就無法回收的堅毅。少女的眼淚卻是最徹底的反面,她們哭,她們讓世界如聚光燈打在聚了淚水的眼睫,但我們都知道那悲傷終會過去,於是我們縱容自己感同身受,縱容自己欣賞那美,濕淋淋如同最純潔的色慾。
在台北,要是有這麼一位少女在大眾運輸系統上淚眼如花,大家或許坐立不安,或許好奇地議論窺探,但總之無人會主動干涉。這裡的人對情緒害怕,對表達自己的情緒更為害怕;要是在深夜的紐約,或許就要看地域,要是在治安較差的區塊,或許會有警察上前探問,要是在夜生活林立之處,或許會有人上前搭訕,用指尖立刻為你揉合色慾與溫情。那麼在伊斯坦堡呢?
伊斯坦堡的少女大多戴著頭巾,真正穿全身黑衣蒙面的只有已婚婦女,甚至在已婚婦女當中都是少數。和政教合一的回教國家不同,土耳其的法律不認可一夫多妻制,當然在大都市更無法看到這種現象,再加上這個國家及大部分人民迫切想證明自己身為歐洲的一份子,於是即使這個城市充滿回教氣氛,也多少參雜了歐洲的情調,而伊斯坦堡的少女因此成為其中最魅惑的象徵。她們既是拘謹又奔放,當中個性極端的展現更是隨處可見。
女人身體總有此般宿命,越是包裹,越是惹人猜疑,就連頭巾這樣簡單的裝飾也不例外。在來到伊斯坦堡前,我承認頭髮的存在有其美感,但來到這個大部分女人戴著頭巾的城市,我才意識到髮絲的弧度與香氣有其神祕的慾力。有時一位看似包裹拘謹的女孩,身上穿著碎花服,頭巾素淨,我卻在兩人接近時看到一縷深棕色的髮絲勾在她的耳畔,不知是身上或髮際還散出類似依蘭依蘭的花香。更多女性全身穿著現代衣飾,開襟毛衣、牛仔褲再搭上短靴,頭上卻還是搭上喀什米爾羊毛或蠶絲的高級頭巾。當我看得越多,那款式越華麗,有織了金絲進去的,也有些隱隱透出花葉紋路。
你甚至懷疑,一位中東長相的婦女,即使從未信仰阿拉,但當她將頭巾當作配飾般穿戴時,你也無法分辨其中差別。因為原先凝結在衣飾上的宗教符碼正慢慢於美學中消融,圖案的蔓延一點一滴將頭巾從符號還原為物件,再將物件轉化為符號,只是這次,是時尚的符號。
你知道,越界可以很大膽,但也能非常輕巧。
正如同少女眼淚如雨,輕易穿透時間邊界,曾經當我身為少女,哭泣非常容易。台北是雨織的城市,無論如何穿梭都甩不去曾經身為湖泊的潮濕,彷彿歷史宿命,我在其中只能時起時沒。不過雖然同樣讓人潮濕,眼淚卻給我可能的逃脫。我哭,那並不讓我與台北交融,卻是為了拒絕,我用眼淚構築世界,構築那最小的一粒沙。你們說什麼都好,都對,但我就是哭。即便沒有觀眾,獨自在街道或暗巷中的哭泣也能立刻發揮魔力,我彷彿一場獨立的悲劇,不看人們眼中的季節遞嬗、不看歲時團聚,當然也不看鴿灰色的清晨,更不看偶爾出現的豪壯落日。
※延伸閱讀:
‧女作家的《不安全的慾望》--二
‧女作家的《不安全的慾望》--三
‧女作家的《不安全的慾望》--四
【更多內容請見《寶瓶文化》】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