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當金錢至上成唯一高標 人際與社會責任相對滑落

【文/鄭乃銘】
我們其實越來越難從一個成功的人身上,清楚地感受到他對於自身的內省。這就好比說當一個社會或者企業愈來愈強化金錢至上的觀念,那麼勢必就會導向對社會或員工的道德感是不受到檢視。畢竟,金錢會讓多數的人看不見社會責任、讓人開始變得自私與自給自足。有句話說得極好『當我們關心人的時候,通常也就是比較不關心錢的時期;當我們較關心錢的時候;相對也就比較不關心人』。
這話說得著實尖酸,但卻相對也令人難以反駁。追逐金錢的量化,絕非錯誤;因為金錢是建立一種外在證明最佳法門,它能證明你很好、很有社會地位。問題就在於,當金錢成為生活唯一高標,會讓我們忘記有生產力、滿足、快樂的相互性,進而會讓我們變得疏離了起來。
美國時間2月24日當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頒給李安,李安有段話始終被忽略。他說,當大家都把這部電影的焦點過多集中在特效、技術的部分,卻反而沒有看到電影裡其他的東西,比如演員表現⋯。這段話聽得令人汗顏!是丫!我們被迷惑與吸引不就也是電影裡超越常理的3D特效,還有不斷被報導出來的票房數字嗎?反倒淡忘一位落難的印度男孩如何從生存的驚險環境裡,從原本的世俗價值對峙到後來學習到感念蒼生萬物的和融體恤。
就如同多數觀眾忘記這部電影幾乎有三分之二的場景都是在海面上,男孩與孟加拉虎;就在如此素樸的情境裡面,緩緩低訴著一段乾淨的情感。這樣的內容,大大違反餵養我們胃口的好萊塢電影文化!但,我們終究只記得繁複後製特效所帶來目不暇給的視覺感,忘記李安如何執念把天地共生倫理叨叨牽繫。
環境越是艱辛,照理講更應該反過來要求精神體量,但這種現象在亞洲社會竟然日漸受到輕忽,而且情況日漸嚴重。經濟危機尾大不當,似乎也給藝術環境有個偷懶脫罪的最佳理由,從美術館到畫廊都特意把展覽素質的要求降低,我們越來越難從大小不一藝術展覽當中,看到令人感動與印象深刻的。主辦者不願用心、觀眾自然也就更稀微,這種惡性循環成為因果互映,試問;藝術產業如何能夠從困境脫縛?
三月的月刊裡面,我尤其要推薦法國大皇宮【Edward Hopper愛德華‧霍普】展覽策展人歐唐傑(Didier Ottinger)的專訪。正當全球都同時受到經濟風暴影響,卻只有法國各大博物館在2012年繳出亮麗票房,許多展覽都受到觀眾極度推崇,以【愛德華‧霍普】這個展覽四個月展期就衝至78萬參觀人數!雖然,我不能否認法國各博物館因為有外來觀光客的加持,可是這個展覽的門票出奇地高昂,卻一點都不減損它高人氣的參觀人數。
原因出在當我們一眛活在經濟是衡量社會與政治議題的主要考量,文明的危機顯然並沒有受到重視。於是當社會開始發現財富與信仰都在潰堤,人們勢必重新發現其他精神價值的存在。記得,當美國發生911事件後,同樣也啟發美國人對生命與社會重新思考,進而帶起更多文化活動參與人數。911是個時代標誌,隨之華爾街、歐債⋯的信仰也打醒眾人,回歸到精神與知識的蓄積,很明顯就發生在去年的法國環境裡。歐唐傑的一番話,讓我久久不能釋懷,心很痛沉但也很飽實。
亞洲社會經歷過很多折難衝擊,但似乎還是習慣以金錢來丈量地位階層,問題是金錢只是其中一種力量而非總值,除了這項之外還應該有更深層的精神體量需要填充與追求,而這才會是長久能細細經營的文明。重新制定與塑造文化本質性價值,就如同重新去體認藝術所具備的閱讀性。否則,亞洲社會的經濟風暴恐怕脫除不了!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3年3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商用英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