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迷失的探索 Darren Tesar

【文/王若鈞】

Already After (Ann Bancroft), Cathouse, blanket, cat toys, 43 x 33 x 50 cm, 2011

彷彿失去邏輯的貓屋、補夢網、冷凍老鼠,木頭雕塑與人造舌頭的並置,與刻意在文字上繞圈打轉的創作自述,第一次來台舉辦個展的美籍藝術家Darren Tesar透過看似簡單的作品,建構了一個複雜難懂的世界。他是故意的,他在「測試」一種藝術實踐理論,也在測試他與觀者之間的傳接球活動。
在美國長大、英國完成藝術碩士學位的藝術家,無論是關注的層面、切入的角度,都非常的「西方」 (European-British background),對台灣觀眾來說,陌生卻也新鮮;無論是對歷史背景、物件、自己的經驗,Darren始終在刻意保持的距離中鎖定「諷刺性」,甚至創造出一種無意義(meaningless)的表象和細節,抽出之後加以萃取蒸餾,因而這些看似隨機性挑選的素材,才能被一種充滿急迫性的情緒包覆,如藝術家所言:「I always believe that urgency creates an order out of randomness.」(我一直相信急迫性能在隨機的情況下創造秩序。)
那不僅是生活周遭中的「隨興」,而是「選擇」物件的挑戰,生活中如爆炸般的選擇性令他恐慌,於是他嘗試創造出一種原生的親密,如叔叔親手編織的補夢網、自己的衣物等等。那是絕對自我的經驗傳達,但卻又弔詭地與他無關:「It’s not about me. It’s just using what around me. 」(作品不是關於我,只是用身邊的物件來呈現。)
他無限制地曝光自己,試圖透過「掏空自己」討論真正的「擁有」之外,也在一種自傳式(autobiography)的練習當中討論「目的性」的轉換,意即他作品中不斷出現的repurpose的概念。貓屋,展出時可視為一件藝術品,展出之後它還是Darren愛貓的住所,而歷史存在的痕跡和原有的定位,讓他的作品維持短暫存在的一貫特色。

Storm Catcher (Richard Tesar), 110 x 74 cm, 2011


Darren常說自己不在乎「美麗」與否,反倒是詩意、隱喻性、多變且不穩定的情況(如barbarous intensity系列作品),那種多繞幾個圈讓大家觀察與思考,才是他的初衷。錄像作品《Refining Commitment》,2008年拍攝影片時,只想要殘忍且直接地呈現患有阿茲海默症的奶奶的影像,將之放在繪畫作品旁,卻意外在4年後整理資料時發現一段自己與母親對話的錄音檔。在沒有預料也沒有演練的前提下,只為保持一個「交流」的狀態,因而夾雜凌亂印象,卻能從中看到另一種未經雕琢的美感。靜止不動的奶奶由拍攝主體轉變成被觀察的客體,位置的錯置打破了藝術家統治(dominant)物件的機制,這也是他不斷讓自己生活、物件立場轉化的原因之一。

Refining Commitment, Still from SD Video, 2012


我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能體會藝術家在創作時的sensation (純然的感官知覺),但Darren認為,今日多數人在那之前都會先意識到sensibility(同為感覺,但帶有社教、歷史背景共築而成的鑒賞意味)。身為一個不太講究步驟和制式流程的藝術家來說,他比較注重他的藝術作品如何被接收、如何創造討論與感官覺知,不需要多於詮釋,只需囊括成一種本質上的delusion(迷惑、錯覺)。
「Make less sense, you make more sense. 」(小野洋子Yoko Ono名言:縮簡意義的同時,創造出更多的意涵。) 這當然不是Darren提出的概念,但他卻做得非常到位。
DATA
「Refining Commitment」重新定義-承諾/奉獻
展覽時間:2013/09/30-2013/12/20
展覽地點:XMS media gallery媒塑藝饗
台北市忠孝東路二段33號1F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10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