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COLOR-HUNTING 由「顏色」開始發想的設計

《文/黃琬雯》
今年夏天,只要是路經東京六本木的人們,視覺都不自覺地變得繽紛起來。不管是在東京中城(Tokyo Midtown)境內,還是21_21 DESIGN SIGHT周邊的公園或是入口,都架設了一幅引人入盛的海報,海報上利用水彩調出眼前自然風景的小紙片,不論是青天、白雲、草綠還是海藍,都精準地捉住、採集或記錄了真實的自然色,令人好奇且嚮往這次的展覽主題。這正是由三宅一生(Issey Miyake)門下年輕的設計師兼創意總監—藤原大(Dai Fujiwara)所策畫的「獵取顏色—由顏色開始發想的設計」之設計展。
顏色,如生命流動,若語言傳達訊息
顏色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像是聲音或味道一樣到處可見、自由流動,我們可以由感官、科學或是文化等層面,來理解並賦予每種顏色意義與象徵。而且顏色大量地存在於生活周遭的物件、空間與訊息中,隨時傳達資訊與意義給閱讀者。若將顏色也視為一種人類可使用的語言,那我們所處的世界中「色彩」與「意義」間的潛力,就如同宇宙一樣廣闊無限。
策展人藤原大以「獵取顏色」(Color Hunting)為主題,集結了研究者、企業、不同領域的藝術家、設計師與海內外的教育團體聯合展出以顏色為設計出發點的作品。展出的作者們從各自領域的觀點與專業技術來記錄自然、物件、空間,甚至是資訊的色彩,進而發展多樣化的設計,其表現形式包含:裝置、商品設計、影像記錄、金工、音樂創作、互動藝術、香水與料理的開發等。這些作品刺激了訪客的視覺、聽覺、嗅覺與觸覺等感官的聯想與互動,同時也讓設計中「顏色」所擔任的角色和意義,有了嶄新的詮釋與嘗試。
這次21_21 DESIGN SIGHT展覽所吸引的訪客族群,不限於藝術與設計專業者,更歡迎一般民眾,甚至是小朋友參與互動。主要的展覽內容可分為「自然系」、「動物系」與「感官系」的顏色觀察與設計發想。
自然系:自然色的記錄、轉化與再現
「自然系」強調以自然為觀察記錄的對象,例如:水、風、天空、砂、植物的色彩。特色在於從抽象概念到設計具體呈現的轉化過程,突破了傳統,讓觀者驚喜不斷。再來是參展者領域的多元化,讓設計作品最後的結果跳出窠臼,激發想像。
一進到展覽入口大廳,陣陣涼風與悅耳的鈴聲,立刻讓訪客感到夏天的涼爽與愉悅。這個裝置《夏天的音與色》是由民間工藝團體和女子美術大學的學生共同合作的成果。風鈴是由精於江戶風鈴製作的篠原風鈴本鋪提供,而美麗的藍染短冊則是美術大學從1949年開始,就一直使用並承續到現在的藍染原料所製成,原液總共有五種深淺不一的藍色(淡藍、淺黃、縹、藍、紺藍)配合棉布的白,共同組成六個深藍到純白的色階,風一吹,拉動著輕盈的藍短冊,夏天的音與色正共舞著!
《天空日記》的構想來自於藤原大仰望天空時的感動,而想記錄下一年365天天空的顏色,若用現有的水彩顏料是無法精確地表現真實天空的色調,於是他花了一年的時間,每天早晨用水彩調和成當天早上的天空色,並記錄在小紙片上,最後將記錄所得的顏色,用竹尾的專用色紙再現,並請荷蘭平面設計師伊瑪.布(Irma Boom)與美編設計太田佳代子(Kayoko Ota),製成一本屬於天空的心情日記。

《水色手帕》。拍攝/黃琬雯

水的顏色、PH值與導電率,與當地的自然、生活、文化與歷史習習相關,換言之,水能反映出地域的本質與環境涵構。東京工藝大學教授大嶋正人(Masato Oshima)在東京地區各地蒐集了雨水、河川、湖泊、地下水、自來水,甚至是市面上販售的礦泉水等49種來源不同的水,來進行水質分析,並請染布工廠利用這些收集來的水染成紫色的《水色手帕》。遠觀這些排成7x7矩陣深淺不一紫手帕,很容易就發現37號手帕的顏色和其他的紫色差異極大,呈現出淡藕色,原來37號手帕的水源來自於箱根的硫酸鹽溫泉水。不同水源的紫手帕,果真能反映出各地獨有的風土環境。
《海灘色的音樂創作》是由沖繩島沙灘上150種的砂、草木與海的顏色轉化而來的。顏色的波長雖然只有聲音波長的十億分之一,但顏色與聲音一樣具有「波」的性質,藤原大先利用分光測色儀器測量出每種顏色的波長數值,並予以圖表化。最後請日本知名的山葉企業公司(YAMAHA)將波長轉換為樂音,再由作曲家畑中正人(Masato Hatanaka)來調和潤色,企圖透過顏色與音樂的轉化,重新詮釋沖繩島的海灘風貌。此舉也可視為是一種新型態的音樂創作手法。
《蔬菜香水與顏料》是一個融合視覺、嗅覺與味覺的料理設計與新發明。「創作美食」色、香、味三者缺一不可,若是取用食材原來的顏色或味道加以混合,有沒有可能做出創新料理呢?常磐植物化學研究所將植物的色素抽出,例如茄子的紫、南瓜的黃與紅蘿蔔的紅製成100%天然的著色香料,目前已經成功研發出12種不同口味的色料。展示現場將影像投射在白色餐桌的食具與餐盤上,流動的影像與鮮豔的色料,彷彿讓觀眾親臨一場看得到卻吃不到的視覺饗宴。
動物系:生物多樣性與動態遷移的延伸
「動物系」除了記錄對象物(動物)的顏色差異,以用於設計發想之外,還取其動態的遷徙行為、食物鏈的循環,以及物種保育的概念來做設計的衍生。「動物系」的設計總是刺激著人們思考物種間的關係,是共生呢?還是競爭?蘊涵著教育與思辨的意義。
這些《獅子靴》的顏色是根據藤原大在非洲坦尚尼亞賽倫蓋蒂國家公園所記錄的獅子毛色所染製而成的,賽倫蓋蒂(Serengeti)國家公園地屬於熱帶草原性氣候,除了獅子之外,還有上百萬頭牛羚、斑馬、瞪羚等草食性動物齊居於此,這些草食性動物每年會從肯亞出發,進行為期一年的季節遷移,終點是賽倫蓋蒂國家公園,年而復始地循環。獅子因為需要獵食這些草食性動物,也跟著進行非本能的遷徙行為。當觀眾一走進《獅子靴》的展示室時,馬上就被一群裝上輪子、隨意移動的靴子抓住了目光。這些靴子的樣式和顏色都有些微差異,沒有一雙是相同的,如同賦予這些靴子顏色的獅子般在非洲草原上奔跑、生存著。每種生物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規律,與大自然一同調和、共同呼吸。
朱鷺曾經是一種東亞地區常見的鳥類,但在1960年代之後,因為生存環境惡化和天敵威脅的影響,數量急遽減少,到了1970年代幾乎滅絕,目前野生的朱鷺不超過1,600隻,算是瀕臨絕種的世界珍貴鳥類。朱鷺的顏色雖然以白色為主,但翅膀前端的粉紅色羽毛(初列風切羽,鳥類動物翅膀最前端的羽毛)為其最明顯的特徵。43位佐渡市立新穗國小高年級的學生看著真實的朱鷺羽毛,用水彩調和出相近的嫩橘色,再塗上紙片做成的一根根複製的朱鷺羽毛。看著豎立成三排的嫩橘色羽毛,想像朱鷺原來的樣子與其生存困境,一種現實與想像間的對話,小朋友的作品誠實地記錄下每隻朱鷺的身世與美麗。
感官系:與觀眾互動的設計
「感官系」則著重於人體外貌特徵的差異,以及作品和觀眾間的互動。色彩在此如同一種無聲的語言,讓人類的交流溝通有了新的可能性。是一種貼近人性、傳達訊息的新設計方法。
《跳動的顏色》是一種互動式的裝置藝術,鼓勵訪客配合當時的心情,先選擇一枝適合的色筆,然後在台子上選一支同色的溫度計,並在溫度計旁寫下留言。當訪客的手碰觸到溫度計的前端時,裡面彩色的液體會隨著上下移動,藝術家諸泉茂(Shigeru Moroizumi)的用意不在於測量體溫,而是讓大家去思考,顏色跳動代表的意義,以及顏色為何會停在哪裡的原因,答案自由想像。這件作品必須由觀眾的即席參與,才算完整。比較展覽前後的照片,色彩繽紛的台面,再現了小市民的喜怒哀樂,而顏色、文字與心境間的轉譯,提示著色彩語言的時代即將來臨。
而《膚色眼鏡》與《唇色墨水》的設計,有著異曲同工的概念,都是利用個人外貌的特性與顏色(臉部膚色、唇色),來設計專屬的物件或用品,觀眾在參與設計的過程中,不但可了解自己身體或外貌的特徵,還能比較他人與自己的差異性。這些設計提案顛覆了自工業革命以來,商品設計的同一性與均質化,讓消費者探索各自的偏好與需求,DIY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讓設計的寬度更有彈性與人性化。
色彩,新設計語言

訪客所選的色紙拼貼是這次展覽的問卷調查。拍攝/黃琬雯

21_21 DESIGN SIGHT所舉辦的展覽,在東京設計界一直是最前衛,也是最具實驗性的美術館。這次「獵取顏色」的展覽也不例外,策展人召集不同的專業、領域,甚至是素人的小學生,一起來記錄、採集自然界中生物與非生物的色彩,並用來創造多樣的、意想不到的設計方法。這些嘗試突破了不同媒材間轉譯的限制,給予設計成果高度的想像空間和無限可能。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展覽的形式強調與觀眾互動,觀眾由展覽的接受者變為發信者,甚至是創作者。每次在參觀活動結束後,館方總是要訪客留下問卷,但這次展覽卻配合「獵取顏色」的主題,讓訪客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色紙,再依序貼到六公尺高的白紙捲軸上,這是一種記錄,也是一種回答,更是一種創作。
我選的是葡萄紫,那你呢?
【《典藏今藝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