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舌尖上的藝術(上)

在藝術圈,無論是藝術家、評論家還是策展人,他們當中有人急欲將「它」拋棄,欲去之而後快;有人則死命也要套「它」在頭上,不肯讓誰傷其一根汗毛。
「它」,是光環,aura。藝術的光環,一種讓人覺得深不可測的印象。藝術家,不就是那些淡泊名利、拒絕享受,為了精神甘於放棄物質的奇人嗎?
「我認識很多藝術圈中人,他們對飲食其實是很有要求的,社交聊天時話題往往還是要回到『食』字裡去。可能我們會從中東藝術,談到土耳其的餐廳,然後對方說:『恰巧我也要去土耳其出差,你剛才說的餐廳名字,可以電郵給我嗎?』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建立了。」Alan Lo(羅揚傑)說。作為一個香港收藏家兼餐飲集團主人,今年5月他在中環創辦了都爹利會館,一家以藝術為主題的餐廳酒吧。
對,藝術家也是人。美酒佳餚的魔力,對他們來說也是擋不住的。

都爹利會館展品:Hans-Peter Feldmann Mann und Frau mit roter Nase(都爹利會館提供)

許多藝術大師,會把飲食視為生活重中之重的一環。例如達文西,他的名作蒙娜麗莎自是人盡皆知,或許知道他是醫學和工學專家的人也不少,但他對飲食的研究,包括策畫宮廷饗宴、發明烹飪辦法,以至發明獨門沙拉醬(10茶匙碎香芹、1茶匙碎薄荷、1茶匙碎麝香草、少量鹽、新鮮磨好的黑椒、3/4杯橄欖油、1/4杯醋,放進瓶子搖勻),則不是那麼多人聽聞了。
如果達文西的時空離你太遠,那民以食為天的中國,或許能給你更深刻的啟示。
在中國大陸當代藝術發展進程中,一家名為阿仙蒂(Ashanti) 的西班牙餐廳,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它創辦於1995年,位於北京工人體育館北門對面的新中街一條168號。在那裡,餐廳主人文少勵教曾梵志、劉煒、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等藝術家如何喝紅酒、抽雪茄,展示西方飲食生活的文化。
當時這些藝術家還是籍籍無名者居多。與此同時,北京也沒有幾家精緻餐廳,而Ashanti作為一個高雅場所,就成了他們落腳、聚首、展示個人作品的地方。我們未必能武斷地說,因為Ashanti給予這些明日之星機會,他們才有今日的成就;但Ashanti卻無疑對他們的人生具有重大的意義。許多藝術家均曾以Ashanti為題創作,如王廣義,他在那著名的「大批判」系列中,就有一幅以餐廳名字為題。
中 國 會 
政商名流爭相出入的頂級招待所

中國會出入皆為名流仕紳,梯間、酒吧、會客室等地方也掛滿藝術品。(sosoku提供)

在今日的香港藝術圈,只要是稍有資歷的人,都會記得這位於2004年去世的文少勵。大家談起他的名字,也會知道他就是少勵畫廊的創辦人。然而大概要再老一些的藝圈前輩,才會知道文少勵其實也做古董生意,而且做得很出色。名聞中外的香港中國會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中國會的一切都是古董,只有人是新的。」這些古董,最初就是由文少勵提供的。
中國會的成立比Ashanti還要更早。那是1991年6月30日的事了。它的六周年紀念日,正是香港這個前殖民地在英國統治下的最後一天。
當年,香港著名企業家鄧肇堅(1901-1986)長孫鄧永鏘以4千萬港元,在中環舊中國銀行大廈最高的三層,即13至15樓,開辦這間高級會所。室內設計以1930、40年代的老香港、老上海為主調,13樓是主餐廳,而14和15樓則是私人客室。
在藝術幾可說是遭受冷待的1990年代初,中國會成為香港絕無僅有的中國藝術展示空間。1992年,文少勵首度在港舉辦的當代藝術展,便是選址中國會。
22年後的今日,它已是世界各地名流貴胄談生意及社交聯誼的「老地方」。問這些名流貴胄是誰?隨便一數,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法國前總統席哈克、英國王子安德魯、前古巴領導人卡斯楚等人均名列其中。由於以會所形式經營,只能招待會員,在中國會,這些公眾人物能得以享受難得的私人空間。
當然,中國會的會員也可以邀請非會員入內聚會。對於初到中國會的人來說,最具吸引力的「景點」莫過於三個地方,第一是位於14樓的酒吧長征吧(Long March Bar),在長征吧的露台,來客可飽覽中環日夜美景;第二是藏書數超過八千的圖書館,這批藏書內容多與中國文化相關,當中不乏難得的絕版珍藏;而第三便是掛滿梯間、酒吧、會客室等地方的藝術品了。
※延伸閱讀:
舌 尖 上 的 藝 術(下)
【《典藏投資》2013年9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全民英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