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年輕世代的H7N9—自覺性缺氧症

【文/鄭乃銘】
當代畫廊在重新面對景氣緩慢復甦的當口,已經開始布署新的營運政策,這裡面最直接的影響應該是對選擇合作藝術家數量,有了較大明顯的銳減。年輕藝術家在面對畫廊營運的局部修整,最大不解的地方竟然出在為何畫廊不願再與自己合作呢?尤其疑惑的是,何以地方性畫廊賣自己的作品賣得動,但到了全國性畫廊則呈現作品滯銷局面呢?藝術家有困惑,相對畫廊也有問號產生;都已經告訴藝術家應該把心思放在創作的突破,但怎麼藝術家還在執悟於畫廊沒有意願安排自己的個展呢?自覺,似乎發生嚴重斷層與崩落,在年輕藝術家對自我的認知能力方面。藝術家看不到自己在創作方面的問題,而始終陷入自己所設定的價值取捨,這種自覺上的缺氧現象,愈來愈惡化也愈來愈普及。
文化思維結構,在新的世紀逐漸出現極端分眾化高低之別,如此的分化,在思想的深淺高度尤其最具有顯影,也成為最容易受外界考驗的標的。從人文學科的範疇來說,中國大陸、台灣影響最鉅的一股暗勢力,應該是來自對於個人品味的崇高追求,這些人與上個世紀末所興起的高調奢華風有著極大的精神差距,這股新興的人文品味,徹底顛覆上個世紀末的高調與絕對精品主義的享樂奢華,強調的是低調卻具有餘韻的人文細節雕琢,比如說對於環保與有機的生活要素追求、對於文化的重新詮釋與新解、對於傳統閱讀更細膩的追求文本;例如在兩岸文化界蔚為新人文時尚的《藏品》季刊,就廣泛地成為現今再釋新人文經典精神的最佳說帖。事實上,這樣的一股低調卻始終洋溢著飽滿精神分量的閱讀文本,往往通過極度嚴格的文字伸張與圖版的精準分鏡,超越一般期刊或者出版品的文字規章,透過具備完整的思想學養與文字神采來做為主線訴求,讓久經資訊重複疲勞轟炸的現代人,可以在優美文字的乘載之下,獲得精神的最佳出口。
可是,這股來自文本閱讀的寧靜革命,儘管已經在菁英知識分子中建構出基本粉絲團,但如果從視覺藝術界來加以檢省,則會發現視覺藝術幾乎很難梳理出能夠與之相互輝映的精神勢力。我甚至都覺得,極大多數的新世代藝術家都罹患一種自覺性的缺氧症。
也就是說,這個世代的年輕人都習慣從電腦裡面來學習閱讀慣性與書寫風格,在絕對性粗魯白話語詞當中,只懂得一昧宣讀自己個人自以為是的「壓扁式優越主義」。好像敢講、敢言、敢利用鄉民結群成黨堆擠出民粹就是正義的鋼鐵人化身。問題是,這樣的人對文字的理解能力、對事物的判讀能力、對個人情感的自主能力、對口語的傳達能力,根本都含糊其詞,也就是像某些偶像歌手老把話含在嘴巴裡;根本就不把字給講出來,咿咿嗚嗚牽絲魍魎⋯令人反感透頂。昔日國文老師強調的口齒清晰、想法有序,在目前的年輕世代整個都反過來,強烈的追求話要講不清楚;才酷,思想要混沌;才神秘。
當你告訴年輕藝術家要多看書,他的回答是:我有看網路。當你要藝術家作品要思變,得到回答是:有唉!我現在從厚塗改成薄塗!從畫男生變成畫女生!從畫戶外改成室內!從畫自虐改成虐人⋯。似乎所有對話的頻率從頭到尾都不在一個頻道上。你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變笨、變得講話不清;重點表達不明,要不何以對方如此不理解自己的意思呢?最為詭異的還在於是連藝術家也以同樣不解臉色揪著你猛瞧,疑惑你怎沒看出『我明明就畫得跟以前不同啦』!我不太懂的是,過去的藝術家是在畫畫也是在處世待人,透過作品可以讓人體會到藝術家如何在看待人生與現境。現在的藝術家則是在作圖;而不是在畫畫,他們甚至反而覺得是在忍耐我們這些聽不懂他們的話、講話幹嘛講得那麼清楚的舊知青。如果人文合該是道風景,我終不免會感嘆:山川原本如此多嬌,怎會生成如此這般「賤」容了呢?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3年6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多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