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巴塞爾會殺死香港嗎?(上)

【文/楊天帥】
無論在今年「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Hong Kong),還是過往歷屆ART HK,香港記者每每發問,話題總離不開二字:「有多少『香港』畫廊?」、「有多少『香港』藝術家?」、「有多少『香港』市民參與?」、「評審團中有多少個『香港』人?」
香港,香港。
藝圈中有人說,這些問題問得好、問得妙。巴塞爾藝術展是外資機構,連總監史畢格勒(Marc Spiegler)也不諱言,選擇落戶香港並不是因為她特別有文化。如果太多頂級美術館,買家注意力會分散,不專心在藝博會消費。所以,選一個具商業氣息的地方更為重要。既已說得這麼露骨,焉能讓外國人揩這塊本已藝術貧瘠之地的油水?
這麼著,巴塞爾藝術展中香港參與之多寡,便成為重中之重的關鍵。而提出一切關於「香港」的質詢,也就成了對外敵的監察。
也有人對上述觀點,以六個字反擊:「狹隘本土主義」。在今日已然全球化的當代藝術世界,還需要重視藝術家的「血統」嗎?
最顯而易見的事例:代表香港參加今屆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的李傑,已搬到台北工作;代表他的畫廊中,沒有一家來自香港;其作品在世界各地比香港賣得更好,名聲也更響。李傑於香港出生,但他是香港藝術家嗎?過於關注香港本土,難道不是源於一種後殖民思維,甚至純粹的排外情緒?這種排外情緒,對香港孰好孰壞?
本土與全球化的拉扯,仍在持續。有趣的是,巴塞爾藝術展揣摩到香港人這種心理,是早在召開記者會時,已特別請來美國Knight Foundation專責藝術發展的副總裁蕭爾(Dennis Scholl),以邁阿密居民身分,現身說法自從巴塞爾藝術展2002年駕臨後,對邁阿密產生了怎樣的正面作用。從新聞稿與管理團隊的發言中,也不難讀出種種指向「巴塞爾好,香港好」的語言藝術。他們早在你提問之前,已搶先聲明,首屆巴塞爾藝術展展出了哪位香港藝術家的作品,與哪些香港藝術機構合作,有多少家香港畫廊參與……
27家。香港區區一塊彈丸之地,卻在245家中佔了27家的位置,當然不賴。只是很少人深究,在這27家中,實則包括了班.布朗(Ben Brown Fine Arts)、高古軒(Gagosian Gallery)、貝浩登(Galerie Perrotin)、樂曼慕品(Lehmann Maupin)與白立方(White Cube)等外國畫廊分行。這些外國畫廊,莫說是在巴塞爾藝術展展示香港藝術家的作品,許多就連藝術家名單上,也看不到一個香港人的名字。
即便是本地畫廊,也有不經營香港藝術家的。

FEAST Projects展出已故旅法華人畫家曾海文(1927-1991)個展。(攝影/楊天帥)

例如FEAST Projects,他們過往未曾參加過ART HK,畫廊方面直指因為今年展覽冠上巴塞爾之名,吸引力大增,才選擇報名。「ART BASEL是世界上最頂尖的藝博會,參展單位篩選過程嚴謹,能成功參加,是一種榮耀(Privilege)。」
FEAST Projects展出的,是已故旅法華人畫家曾海文(1927-1991)個展。曾海文與朱德群、趙無極同樣,為在法國定居的第二代中國畫家,作品亦多以揉合東西美學為重心。畫廊指,展覽反應良好,「因為無論外國人與中國人都看得懂。」至於何以選擇曾海文,是因為「畫廊立足香港,故希望展出具亞洲特色的作品。」話雖如此,在他們的代理藝術家名單上,卻沒有一個香港人。「其實我們代表的藝術家來自世界各地,無分國籍,只要認為合適便會代理。」
那麼,撇開「27家畫廊」這個虛幻的數字,香港在巴塞爾藝術展中,實際上到底佔有一個怎樣的位置?
可圈可點的是Blindspot Gallery舉辦了香港藝術家又一山人個展;嘉圖(Grotto Fine Art)依然故我,不屈不撓,展出清一色香港藝術家作品—「全球唯一香港藝術專門店」的稱號,歸他們所有,名符其實;安全口(Gallery EXIT)、奧沙(Osage Gallery)亦有展出不少香港藝術品;Galerie Ora-Ora辦香港新進鄭哈雷個展,叫好叫座 2P Contemporary Art Gallery首度參加香港的藝博會,便推出年輕本土藝術家鄧國騫Galerie du Monde的香港藝術家林東鵬單件裝置也吸引不少眼球,雖然林東鵬於開幕當日在Facebook上痛罵展覽,甚至說要「毀掉作品」。原因不明,估計是和惡劣的佈展技術有關。
除此以外,一些外國畫廊如ShugoArts(東京)與Lombard Freid Gallery(紐約)展出了李傑的作品 Shanghai Gallery of Art展出本地藝術組合Map Office;Rhona Hoffman Gallery(芝加哥)展出活躍於香港與洛杉磯的藝術家Adrian Wong。大致如此。
※延伸閱讀:
巴塞爾會殺死香港嗎?(下)
【《典藏今藝術》2013年7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多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