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徐瑞憲─詩意的理性 溫暖的冰冷

【文/李星瑤】

藝術家徐瑞憲


徐瑞憲是台灣當代動力藝術最重要的先鋒者之一,善以冰冷剛硬的工業媒材,述說懷舊與詩意的故事。藝術家本人正如他的作品,一張堅毅的方臉,卻掛著靦腆的笑容,說起話來溫厚斯文,與人交談不時流露出他細緻敏感的一面;也正是需要有一雙勞動者的手,與一顆詩人的心,才能創作出剛與柔、冰冷與溫暖、理性與感性相互衝擊的動人藝術。
在一個簡單的家庭中成長,徐瑞憲其實是個有許多故事的人。他的作品都是生命經驗與記憶的轉化,對生活的觀察成為他創作的能量來源,收集機械零件做為藝術素材,也似乎與他童年時協助母親拾荒的經驗有關。
個性內向的他,在19歲以前不知道人生的目標在哪裡,是美術改變了他的人生。徐瑞憲從90年代留法開始,獲得法國藝術界的肯定,1997年以第1名的佳績獲得法國國家高等造型藝術表達文憑,近年常受邀參加國際展覽,包括2011年倫敦安畢卡當代藝術特區(Ambika)「機械動力藝術博覽會」、加拿大多倫多湖濱中心「LunarFest」與紐約的天理文化中心。2012年更獲選於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個展,展出最新系列創作「彩虹的邊線」,廣受藝文界好評。徐瑞憲說,自己的藝術之路起步得晚,因此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他進入法國高等藝術學院學習美術,為了創作可以連續幾天不睡覺;當時經濟條件並不寬裕,他以最簡約的方式過日子,生活中除了藝術沒有其他。

每一件裝置作品從零到有都是藝術家親手製作


他很感念當時校長Jean Biagini給他盡情發揮與實驗的自由,法國藝術界在創作的媒材上相較起來比美國保守,但是他的校長教導學生要以開放的心態去看待東西方不同的美學概念,並且總是提醒他要去更遠的地方接受新挑戰。因此直到今天,徐瑞憲無論在主題或表現手法,總是不忘在創作過程中挑戰自己,例如畫畫時總是喜歡以寫實手法,描繪上千個小細節;而現在用機械為素材創作,則是需要大量體力、耐心、時間的創作方式,「我總是選擇困難的路走。」他說。從尋找素材、繪製動力結構圖,到切割零件、焊接組裝,每一件裝置作品都是他從零到有親手製作,創作過程精細而費時。
徐瑞憲目前在紐約生活與創作,這次在紐約展出的作品,分別代表他對自然、環境的關懷,以及童年記憶的懷舊追想。他的作品《童河》,是64艘以陶燒成的白色紙船,在機械的節奏控制下,依和緩的韻律擺動。這件作品是他對童年和早逝的二姊的紀念。小時候常在河流邊折紙船玩耍,他的第一艘模型船,就是二姊打工買給他的。

理性與感性相互衝擊的藝術作品


《痕跡》如跳舞般擺動的炭筆,則是一筆一劃,有意無意地留下了時間的痕跡,如同歲月不經意地在生命中留下印記。徐瑞憲在2002年因一場意外,從住所6樓摔到1樓,當躺在地上發現自己還是醒著的時候,他領悟到老天還有任務給他,接下來活著的每一天,都是上天的恩賜。因此他每分每秒都珍惜,在創作中不忘自己的社會責任。在他的作品《生滅》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他述說對生命與自然的省思,藉由淺顯易懂的裝置,傳達生態平衡、生命之前各物種平等的意念。
徐瑞憲說,在工作的時候,被銳利金屬割傷流血是每天都會發生的事,甚至有些作品上還留著他的血跡,但是在創作的過程中感到非常快樂。
「因為這讓我覺得自己還活著!」
DATA
詩意的理性,溫暖的冰冷
展覽日期:2013/01/11-2013/03/01
展覽地點:紐約伊勢文化基金會
555 Broadway, New York, NY 10012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3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