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籃球的藝術

【文/給我報報總編輯 馮光遠】

給我報報總編輯 馮光遠

我敢說,籃球是全世界最普遍的球類運動。
足球再怎麼風行,在台灣就是吃不開;棒球相反,台灣視為國球,可是隔一道海峽的中國,大家就是興趣缺缺;我們很少見非洲人打羽毛球,是不是?非洲的原野看得到小朋友踢足球,可是大家何時看過小朋友把球網架起來打羽毛球的?雖然,草原上羽毛絕對撿不完。
籃球盛行,可是打從1891年第一場籃球比賽之後,雖然規則時有變更,但是籃球的基本概念,現在與當初並沒有多大的差別。當然,20世紀初,有個叫韓復榘的軍閥差點徹底改變了籃球的遊戲規則,可惜,他被蔣介石槍斃了,籃球的改革也就戛然而止。
可是我始終覺得,任何運動如果老是墨守陳規,總有讓人生厭的一天。真的不敢想像,哪一天大家看膩了、玩倦了現在這個面貌的籃球,到時候,體育課上些什麼?用完晚餐看些什麼?
這也是我今天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及早改革籃球,讓籃球比賽更加充滿變化、更加不可測、更加有娛樂感,也就是說,讓這個球類運動臻至一種藝術的境界。
改革的方式千百種,如果我來主導,第一件要改的,就是籃板跟籃框,不,我不會放大或縮小籃框,可是固定的籃板,難道不早就過時了?我心目中理想的籃板、籃框,是夜市常見的那種籃球投球機,如果你過了第一關,奇妙的事情就發生了,對,籃板開始移動。它左右移來移去,你投籃的時候,就得事先預料它下一秒的位置,太具挑戰性了。
想想看最會投三分球的艾倫(Ray Allen)吧,固定的籃板拿他沒輒,可是如果規則改成每節最後兩分鐘籃板開始左右移動,是不是會增加很多變數,「籃板開始動了,把艾倫換下來,換上那個每次三分球都投空心的某某,他命中的機率反而比較高……」或者,「籃板開始動了,它移到右邊的時候大家從右邊底線出手,三分球我們不行,中距離我們比較有把握。」無論戰略或戰術,從此都要考慮「會移動的籃板」這件事,比賽是不是更花大腦?
灌籃一向是籃球比賽最美妙的鏡頭,近些年,在NBA的明星賽裡,灌籃的花樣更是層出不窮,有人從別人頭上跨過灌,有人從一輛汽車上面跨過灌。我就覺得,為什麼這些增加灌籃難度的設計,不擺在平常的比賽裡?
想想看,小皇帝抄到球,往自家的籃板衝過去,他才過中線,禁區的地板來個翻轉,一輛哈雷機車擋在小皇帝的前進路上,此時,他勢必要騰空一躍跨過機車灌籃,請問,這是不是比平常的「不過又是一個灌籃」要好看?或者,地板翻轉,少林寺的18銅人出現在禁區,小皇帝的灌籃難度馬上增加十倍,不,18倍,比賽會不會更精彩?
不過我最激烈的改革概念,靈感其實來自美國搖滾女歌手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有一回去聽她的演唱會,其中有一段,舞台上的燈光全熄,安德森塗著螢光劑的小提琴在漆黑的無台上與她的琴弓成為注目焦點,其他樂手的樂器也都塗上螢光劑,此時,整個舞台上只見螢光隨著流瀉的音樂顫動飛舞,好不迷人。
然後把鏡頭轉到NBA籃球場上,第三節,「SHOWTIME!」,球場燈光全滅,十個穿上螢光球衣的球員在場上奔馳閃躲,一顆塗著螢光劑的籃球飛舞在眾球員之間,然後一個弧線,螢光球往螢光籃框飛去,老天爺,看到這裡如果你還不起來鼓掌,那我必須說,你真的一點藝術的細胞都沒有。
【《典藏今藝術》2013年9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