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阿罩霧風雲 大膽踏向紀錄片的歷史陷阱

【文/鄭治桂】
【圖/崗華電影】

羅太夫人壽辰,子孫齊聚花廳祝壽。

1894年,清廷甲午戰爭一敗,乙未割台;唐景崧成立台灣民主國,拒絕割讓,但短暫即瓦解,國之不國,官而不官,台灣民間起而抵抗日本據台,烽煙多起,終究被日本一步步鎮壓而全面占據。逢此劇變,台灣兩大家族之一的霧峰林家,去留的決斷從此注定了後來五十年,在日據統治下的生存姿態,或是返閩回鄉的路線。
半個世紀後,台灣光復,在國共內戰的背景下治台紛紜,二二八事變種下今日猶未能開解的分離意識。台灣人,歷經明鄭、清廷、日治、國府遷台不同時期,政權統治與割據殖民本來就不可一概而論,但從何時,「台灣人」的意識與「中國人」的認同開始衝突?甚至寧向日本帝國殖民意識靠攏的傾向,值得詳究。一個小島上的權力爭奪,本來就說不上什麼冠冕堂皇的大理由,羅漢腳強渡黑水溝開啟新天地的冒險,拚搏爭鬥有之,權勢傾扎有之,何來累世衍代的深仇大恨?求生存爭地盤式的本質,何能逐步升級為族群悲情?無論是基於政治野心或是積恨記憶,這個癥結恐怕要從穿越百年台灣史的霧峰林家談起,但這個家族對於統治者更替之迎合或抵抗的立場,都成為今日不同的政黨與意識型態的陣營眼中難以捉摸、製片李崗口中無法處理的「馬蜂窩」。
觸碰最敏感的議題

林文察戰場上遭敵軍圍攻。

台中霧峰林家的歷史,也可說是一部台灣近代史──生存史的典型。台灣從化外之地的邊陲海角,到禁海令行,亡命之徒橫渡黑水溝,開闢新天地的完整歷程,可集中證於霧峰林家自林文察、林朝棟至林獻堂三代之起伏,從圈地爭強,成為土豪鄉紳,而後從官剿亂建功光耀門楣,其始則與其他族群械鬥、私刑,其兇猛與裂滅,雖鬆弛之官府,亦無力管束,而如北、中部各處遷台移民,為求生存之順與變,或附官剿匪,或聚眾起事,一言以蔽之,原是求生存的途徑,並無什麼了不起的忠孝節義大道理,而關鍵時刻的抉擇,則決定整個家族的生之存滅。
曾發行《被遺忘的一九三七》(2007)南京大屠殺慘案紀錄片的李崗,懷著一股強烈的是非感,他碰觸林家百年歷史的敏感議題,不只是因為林家在台灣的歷史上的代表性,更是祖藉江西的他,對於生長地的台灣「更有真實的感受」,時常縈繞在他腦海中的,總是思索著「台灣人」的問題。

林朝棟欲解散棟軍,忍痛火燒棟軍軍旗。

排除情感的因素,李崗還有一份焦慮,他以為一段歷史,一群人,一塊土地,由在地者取得明正言順的解釋權,實在迫不及待。對岸的大陸,早就以林家為背景,拍攝了電視劇《滄桑百年》,以戲劇渲染的手法,襲奪台灣歷史的發言權。台灣人不早著手,整理自己土地的歷史,建立正當的解釋權,拱手讓對岸有計畫地搶先發言,失了先機以後,豈不淪為被動辯護,與事倍功半的抗辯者?而林家百年史正是一個最大取樣,何可迴避?而台灣本地人,真能更公正地看待台灣的歷史嗎?也許,處理「台灣人」的根本問題,就是不要再去「辯論」所謂的理念,而是去一絲一縷地去「爬梳」台灣人原來是什麼。就這樣,李崗拍了一部紀錄片。
接近真相的一步
李崗認為,真相很難獲得,但真誠可以接近真相。這一部《阿罩霧風雲》,將台灣的這一段歷史大體勾勒,有了這第一部(步),我們可以開始批評、討論,補充。沒有人能保證第一部紀錄片的文獻或觀點沒有失誤,但李崗揭出台灣人「生存史」的結構,則在「台灣人觀點」上邁出了第一步。
李崗無意中切開了台灣族群情結(complexe)的「戈登結」。霧峰林家從忠君平亂,到向殖民者低頭的保全,從國民政府遷台的靠攏,到黨外團體的支持,一個巨大家族,是不可能固執空泛的理想(意識形態),與鮮明的是非標準的,家族的延續與利益的保持,才是最高原則。
其實,這何嘗不是一個公司,一個社團,一個企業的生存史以及競爭史?林家的百年興衰,正是台灣人生存的完整模式。李崗的這部家族史,可會解構政治上的基本教義派?或是突顯出以政治目的切割本土與外來族群的無稽?以台灣人,至少先知道,霧峰林家在日據時代為了維持家產的完整,已成立了株式會社公司,國民政府遷台後,也巧妙地轉為股份有限公司,這不是把家族的生存與發展的經營,化為一個獨立於統治與被統治之外的一個利益團體嗎?
李崗的這一部,以旁白說故事的戲劇紀錄片(王正方語Docudrama),原來是他限於經費,無法拍成劇情片的一個最終型態。但紀錄片所不可避免的,陳述人物與再現戰爭場面的動畫模擬,其實也是折衷的實驗,這也許對李崗而言,並非關鍵,因為重要的是,他首要處理林家在不同的時代,每一個浪頭襲來的當下,作下關乎存亡的抉擇。為了要拍他的第二部曲──《乙未割台到二二八》這一部傳遞「香火」的紀錄片,他總算先拍了這一部證明了他的歷史觀之首部曲。
這部紀錄片引起我的關心,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片尾林文欽的兒子林獻堂,坐船返回福建家鄉,既是結尾,也是另一個開始。我期待著霧峰林家二部曲的「香火篇」,可以看見這位在日據時代體制內抗日,卻在國民政府遷台後因恐懼政治而離開台灣,在日本終老的林家耆宿,台灣人的命運,也難揮去日本的色彩,此寧非宿命?從他開始,我們將閱讀台灣近代史上,與今日更貼近的重要事件。
【《典藏投資》2013年9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