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蔡惠民/姑且稱之人生之味蕾的進化

【撰文/蔡惠民】
睽違四年再度返鄉,說心裡毫無忐忑也著實太逞強,畢竟現實就是,過往年年回鄉時那種老神在在、熟門熟路的篤定心情早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旅人遠遊的生份感。意識到這點讓人不覺有些愁悵,可不打緊,相信只要幾日的回溫,記憶就會像久旱枯萎的植栽,獲得甘霖滋潤般昂然勃發起來。我比較擔心的,是無法招架年年日益升高的氣溫和鎮日溼黏,而事實證明,以上兩者的確一如我的鐵口直斷,倒是完全始料未及的,是一日三膳的打理。是的,你既沒看錯,這話也絕非饒富深意的雙關語,我指的正是字面上意思,說得再直白些,就是三餐該吃啥好?臺灣多的是食之不盡的外食選項,這是什麼傻問題啊?此時你肯定這麼嘀咕了,我在飛抵國門前也是這麼想的,可執行不到幾天,我的味蕾就明白宣示:「乏了倦了膩了。」
對我來說,外食無論路邊小吃、平價簡餐或主廚料理,或多或少帶些許意圖取悅食客的匠氣,驚豔之作不是沒有,卻往往別著叫人看了倒抽一口氣的身價吊牌。再就味蕾滿足感來說,外食八成以上皆屬搔不到癢處的管飽烹調,就像無法想像以前是如何在沒有捷運的臺北存活,現在的我亦參不透是如何走過過往餐餐外食的漫漫歲月。不論如何,這轉變確實是殺個我措手不及,所幸,這次返臺在好姊姐Cathy牽線下,租到一間中山北路二段附近舊社區裡的小公寓,簡單鍋碗瓢盆鍋足足堪用,再自備些基礎調味品,熱烹簡炒些常民菜色大抵游刃有餘,加上老哥從木柵張羅來的首批時蔬鮮菜,鏘鏘鏘!就這麼拍板定案。自家小私廚堂堂開張,臺北居沒有約會飯局時,便老實待在家裡享受媽媽樸實有滋味的愛心料理吧!
其中唯一不美的是,原以為接下來可以將胃囊幸福暫時託付給隱身在隔壁巷弄的松青超市,店裡時鮮選擇超不給力,屢屢找不著欲購品項,加上幾回採買青蔥撲空,遂轉而投奔同為《双河彎》專欄作者貓。果然如是,之前提點推薦的雙連早市,捨近求遠十分值得。有天趁著到外交部辦事,繞道走逛了南門市場,我的食欲在市集雜沓叫賣人聲、時鮮漁獲熟食混融氣息、貨架上精神抖擻陳列物件的視覺,和聽憑自由挑揀的觸覺多重刺激下,直如被晨間朝陽臨幸的花朵一樣,漸次舒展綻放,欲振乏力的味蕾,也在家常菜的滋潤下甦活。最奇妙的莫過於,在找到自烹自食與出外覓食的和諧搭配節奏後,身心由裡到外彷彿也找到平衡點,法國有一派醫學理論認為:腸胃是人的第二個腦,和大腦緊密相連,亦具有牽一髮動全身的力量。聽來神奇,想來不乏其道理。因為有了媽媽私廚的後盾,我得以在外食時開懷大啖,那感覺就像之所以能安心自在出門旅行,是因為知道有一個恬適溫馨的家靜待你的歸返。

(双河彎 生活.閱讀誌/提供)


品味生活家 蔡惠民
住在舊金山灣,一手拿鏟子,一手爬格子,說設計只懂皮毛,看時尚略知一二,煮料理小有天份,買好物身手過人,譯過幾本都會愛情小說,寫過幾個專欄,主持兩個部落格 mindestyle.com、 minpicks.com
‧看更多精彩文章
【完整內容請見《双河彎》2013年9月號;訂閱 双河彎電子雜誌】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翻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