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年輕人收什麼?藏什麼? 兩岸三地青年藏家論壇(下)

【文/吳亞男】
收藏狂人:周大為/Keywords:不跟風、公益性
周大為是一個對收藏和金融有狂熱興趣並投入大量時間鑽研的人。他的收藏趣味廣泛的驚人,小學時期就開始收藏郵票及籃球卡,年紀再大一點是錢幣跟古籍,接著民國老畫;如今他是業內擁有300張老畫的達人,再加上稀罕的「奉天癸卯一兩」及古籍達爾文《物種起源》第一版。

周大為自小熱衷於各類品目的收藏,笑稱「收藏這種病」自己已經沒得治了。

大學畢業之後回到亞洲,父親借了他一筆錢創業,周大為在香港設立Lishen基金,通過2006、2007年這一波行情賺進不少錢,後來又在2009年分別於香港及上海創立信都國際租賃有限公司。由於擁有金融背景,周大偉將收藏和經濟的關係看得特別透徹,他將自己的收藏分為三類:第一類就是像童年時代那樣的收藏郵票,只管自己喜歡;第二類是收購具備「投資優勢」的藝術品;第三類則是公益性質的,專門收藏年輕藝術家作品並成立藝術基金會,將私人藏品擴大到公共事務的範疇。
「富二代」是周大為很厭惡被外人貼上的標簽,但他也承認這樣的標簽時時提醒他必須比別人更努力,他說了句很80後的話:「我不在意別人怎麼看我,只在意買的好不好,對不對,我的基金會在未來能不能將年輕藝術家推廣出去,就這樣而已。」
典 談一下是什麼動機開啟你的收藏?
周 我從六歲開始收藏郵票,把所有的錢拿去買,甚至借錢。後來90年代初中國郵票市場大漲又暴跌,我心靈上受到很大的刺激,或許是不服輸吧,就開始研究市場。不同的刺激會讓一個十幾歲的小孩見識到一個不應該會見識到的世界。所以我後來才會收藏,一發不可收拾,再慢慢延續到藝術領域。直到現在我很少走到誤區,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我買一個東西之前一定要研究。
典 有藝術品讓你賺到錢的例子嗎?
周 其實最早讓我賺到錢的是陳逸飛,我用100萬美元買了一張音樂家系列的作品,後來以1700多萬人民幣賣掉,賺了1千多萬人民幣。不過後來那張作品又被拍賣,到下位藏家手中已經是4千萬人民幣。
典 你收藏的第一件藝術品?
周 我記得應該就是吳大羽的紙上作品,2005年買的時候就一、兩萬人民幣。現在他的紙上作品差不多也要十幾萬,吳大羽一直是被市場嚴重低估的,我從小學美術史是循著中國美術學院的脈絡,所以受吳大羽那一輩的影響很深。
典 現在你怎麼界定自己的收藏脈絡?
周 剛進社會的時候,會覺得藝術是很偉大的東西,是人類文化進步的證據,但幾年之後就不是這個樣子,現實會摧殘很多理想。我現在的狀態還是帶有抱負心的,以前是想改變人類的抱負心,現在是更具體化,更現實化,轉而思考怎麼改變自己,怎麼先認可自己的趣味和品味,去做跟自己有關的收藏。我的收藏可以分為為自己收藏,第二種是買來投資,能夠帶來經濟上的回報,最後一種是帶有教育性、支持性的,以基金會的方式去收藏跟推廣,這三種我都有涉入。
典 你收藏品的關鍵字?
周 一定是跟我的個性有關,不跟風,比較偏門的;比較不刺激,但是細水長流的。
典 你崇敬哪幾位藏家?
周 Dia Beacon及Rubell Family,前者更加學術,從不賣作品,後者則會視需要而調整藏品組合。我不認為藏家不應該調整作品,就算是公益性的還是要調整。所以我認為像Rubell Family這樣的藏家是我的榜樣,更多的去支持年輕藝術家或者是支持我們認為價值完全沒有被挖掘的藝術家。
典 身為80後的收藏家,你會怎麼鼓勵對藝術有興趣的年輕人?
周 首先不要像我這樣借錢去買東西,在經濟範圍裡面,先照顧好家人和生活該有的資金,才買最好的東西。不管是什麻東西,讓你最幸福最開心的東西,就不要有模式,因為收藏是個概念,收藏不需要有模式。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而活 。收藏不需要有模式,通過犯錯就會找到自己的模式。收藏是一種病,每個收藏家的病態是一模一樣的,而我的收藏病是不會好的。
難捨陳逸飛:包一峰/Keywords:精巧、文人
從事公關工作多年以來,包一峰早已練就一身的精明幹練。唯有談到藝術這一塊,他才稍微顯露出像孩子的一面,對他熱愛的藝術侃侃而談。

包一峰受陳逸飛影響很深,非常贊同其「大美術」概念。

早在1994年,由於認識了香格納的創辦人Lorenz,包一峰買了一幅肖小蘭的版畫,那是他的第一件藝術品;這也是Lorenz辦的第一個展覽,別具意義。從那時開始,包一峰下定決心每年生日都要給自己買一件作品,當作慰勞整年辛苦工作的回報,這個習慣一直持續到現在。
同樣是上海人,已逝的知名藝術家陳逸飛是影響包一峰最深的人。陳逸飛曾經如此進行自我界定:「我畫畫、拍電影、設計服裝,如今還辦起了媒體,有人問究竟該如何稱呼我,我說叫『視覺藝術家』吧。」陳逸飛把他所涉獵的各領域統稱為「視覺產業」:「我對生活中所有美的東西都非常關注,我是在用我賣畫的錢來經營自己的視覺產業,同時涉足這些產業又會讓我的畫風得到突破。」這位藝術家這樣說。陳逸飛不贊同畫家就該一輩子埋頭作畫,他認為時代變了,藝術家們應該走出象牙塔,他不僅給後人留下一大批珍貴作品,更給人們一種追求「美的理念」,他的「大美術」概念打破了藝術的界限,提高了人們對藝術的欣賞力,讓藝術更貼近我們的生活。
當年陳逸飛提倡的「大美術」由於涉及到商業運作,曾受到保守文化圈的責難;這樣的理念卻不因為他的逝去而消失,有如傳承接棒一樣,包一峰將它延伸到時裝、媒體並積極地投入商業運作,讓藝術走向更綜合性;而這不正是「大美術」存在的意義嗎?
典 為什麼陳逸飛對你影響特別大?
包 陳逸飛說的話都沒有任何高調的口號或形式,但是潛移默化中卻給我們很大的影響。「大美術」概念到目前為止來看還是不落伍的,現在政府不也開始提倡「大美術」、「大視覺」等概念嗎?在陳逸飛的公司裡幫忙的時期,從這裡頭我學習到很多。另外一位影響我很大的是林明珠(Pearl Lam),我認識她的時候她剛好在做房地產項目,但是已經有一個對比窗畫廊,主要經營Art Deco,後來才轉型成當代藝廊。當時她跟國外知名設計師合作,給我的印象也很大。國外設計師習慣將各種各樣的元素融合包括對材質的使用,就此我就覺得藝術真的是千奇變幻。
典 你怎麼界定自己收藏的原則?
包 我可能比較接近宮津大輔,不過他的收藏尺度比較大,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能跟我有互動的,基本上絕大多數的作品都放在我不同的辦公室,不同的家。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它,我自己能夠每天看到它,我不想把作品都堆在倉庫裡,這就失去我收藏的意義了。
典 從什麼時候開始認真嚴肅看待收藏藝術這件事?
包 我覺得自己並不是一個藏家,比較像是一個藝術愛好者。我不像希客(Uli Sigg)或是尤倫斯(Guy Ullens)那樣有收藏的終極目標,但是我可能有一兩個小原則。第一我要認識這個藝術家,跟他溝通以後再來買他的作品,我覺得這樣比較能夠了解他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另外就是認準幾家比較喜歡的畫廊來買,目前為止,我覺得我口袋裡的錢只能在畫廊裡面買,去拍賣行買相對來說還是貴一點。同時我也比較喜歡能夠引起我身邊朋友話題的作品,畢竟我是做公關的,希望通過藝術情操帶來更多的人脈關係。現在有很多客戶希望借助藝術這個平台做更多的品牌宣傳,無形中也把我自己的公關事業做寬了。
典 你覺得上海人收藏有什麼特點?
包 上海人的家都不是很大,但是大家都說,上海人不管家裡怎麼樣,出門的時候永遠打扮得很精致,所以我希望自己的收藏是很精致的,除了當代藝術我也收藏家具。雖然我沒有經歷過上海的二三十年代,但是從家裡人,包括像王家衛的電影也好,你都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繁華,屬於十里洋場的氣派,那種感覺跟我現在收藏很多東西是有關係的。
典 你有賣過收藏品嗎?
包 我賣過一件關良的,後來又買了另外一張。其他當代的從來沒有賣過。包括張泉,一開始大家並不很看好他,但是這兩年新水墨開始走紅,很多人碰到我都說你買得很值,但是我想我會把它放在辦公室,不會賣掉。
典 現在比較關注哪些藝術家?
包 我現在關注的是1970年代後的藝術家,就是美術史還沒有寫到的那一塊,目前比較關注的是謝墨凛。
典 有沒有哪件作品是你收藏的終極目標?
包 由於我信佛,佛像的面目表情一直對我來說很有吸引力,所以很希望能擁有一尊鍍金的佛像。我去了印度四次,周邊地區像斯里蘭卡,與佛教有關的地方我都去了,就去看那些佛窟及壁畫,觸動很深。
※延伸閱讀:
年輕人收什麼?藏什麼? 兩岸三地青年藏家論壇(上)
【《典藏投資》2013年6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多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