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謝朝宗】
明尼蘇達管絃樂團的樂手們對減薪之議堅持不讓步。(Ann Marsden 攝 Minnesota Orchestra 提供)
一個長期噤聲不能演出的樂團,還算是樂團嗎?美國的明尼蘇達管絃樂團(Minnesota Orchestra)就是這樣的一個樂團。自從去年十月一日,樂團工會與管理階級的董事會因為合約談不妥,資方片面停工,將勞方「鎖在門外」(Lock out)以來,這場美國樂壇持續最久的勞資糾紛,已經進行了整整一年,直到本文截稿之時,仍是沒有化解的跡象。
這場爭執的爭端,自從○八年美國發生金融海嘯以來,音樂界都已經屢見不鮮了。募款下降、儲備金縮水、票房收益減少,人事及行銷支出卻是有增無減。於是到頭來就是管理階層宣稱非重新調整合約,減低樂手薪資福利等的固定成本,否則無以為繼,代表樂手的工會自然不能接受,雙方達不成協議,樂聲因此中斷。
僵持不下 音樂總監也抓狂
不同的是明尼蘇達對立之烈、持續之長,已創下歷史記錄,勞資兩方都是鐵了心,誰也不肯退一步,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連談都不肯談,市長州長似乎也無力調解,派出幾次調停員都無功而返。工會堅持董事會結束lock out,讓樂手回來,邊表演邊談;董事會則說除非樂手同意暫時減薪,否則不能殺雞取卵。
這場爭議現在己經到了最緊要關頭的時候,因為樂團音樂總監范斯卡(Osmo Vanska)下了最後通牒:樂團不在九月底前復工,開始準備卡內基音樂廳十一月的演出,他就要卸印走人。
在樂團勞資糾紛時,大多數的音樂總監都是能避則避,范斯卡也是基本上保持中立,但他這個聲明有相當的分量,因為過去十年樂團在他調教下,已經成為全美一級的樂團,錄音獲葛萊美獎提名,多次舉行國內和國際巡演,二○一○年在卡內基廳演出,《紐約客》雜誌讚美在當晚,明尼蘇達聽起來「就是全世界最好的樂團。」范斯卡在○三年接任時,在北歐之外可說是沒什麼人知道他,明尼蘇達管絃樂團也只是一個美國地區性的樂團,十年以來,他與樂團的音樂素養和名聲一起成熟,因此他的話不論是樂手、董事會、乃至當地居民,都不能聽而不聞。
勞資雙方都擺出一付不惜玉石俱焚的態度(董事會之前甚至說出連范斯卡也可以犧牲的話),不免讓人覺得有些意氣用事。樂團指董事會隱藏財務,董事會指樂手不肯為將來讓步,兩方口水戰不停,卻沒有一點解決問題的行動。
經濟困境 難為樂手叫屈
讓人好奇的是,當地社區似乎也沒有強大的壓力,逼兩方和解,這不但再度顯示,古典音樂在今天社會裡已經沒什麼重要性,也可以看出,美國經濟幾年來的遲滯,已經造成大多數人存有「每個人都該有所犧牲」的想法。根據董事局最新的提議,樂手平均減薪三分之一,底薪加上福利,從過去的十五萬元降低到十萬元。這個數字,對許多藍領階級和失業者來說,都要欣羡不已,所以他們提不起勁來為同算是勞方的樂手叫陣。
與此同時,全美各地大小樂團也都面臨不同程度的財務壓力,納許維爾和亞特蘭大的樂手都有讓步、底特律罷工半年後還是以減薪收場、費城的新合約是以宣告破產換來的,就算是舊金山和芝加哥兩個大團,加薪的背後也要多負擔健康保險費用。而與明尼蘇達同在一城的聖保羅室內樂團(St Paul Chamber Orchestra),也在僵持一百九十一天後,在今年四月以減薪18%告終。有這些前軍之鑑,難怪明尼蘇達管絃樂團的董事會不惜在全美音樂界的同聲伐剿中,仍然堅持不退。
藝術無價,但音樂家卻是有價的,只是如何把無形的價換算成具體的數字,很難有客觀的標準,難怪多數局外人,只能袖手旁觀了。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3年10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英文會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