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玉琦】
1949年後「渡海三家」,1957年「五月畫會」,1958年「七友畫會」、「六儷畫會」,1959年「十人書畫展」,1960年「七修金石書畫會」、「八朋畫會」,1962年的「壬寅畫會」,到1963年「八儔書畫會」,台灣藝壇一時百花齊放,各地藝文活動熱絡。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3月1日至8月31日「台灣近代名家水墨畫展」,以53位重量級畫家74件作品,揮寫出一部台灣近代水墨畫壇史。
1949年前後,傳統書畫發展面臨大時代的劇烈動盪,台灣因這場歷史性的政權遷徙,意外的成為延續傳統書畫命脈重地。一批渡海來台的書畫家、文人學者們,傳承晚清民初潮流,在台灣積極重建畫會雅集,藉此相互聯絡情誼、切磋畫藝。而華岡博物館1971年成立,珍貴書畫典藏豐碩,其中尤以1949年前後來台之產官學人、畫家作品最為大宗。
溥心畬、張大千合繪〈山水冊頁〉共12開,為1955年二人在日本旅遊時不期而遇後合繪之小品,由溥心畬題款。每幅尺寸29×19公分。
館藏溥心畬與張大千1955年合繪〈山水冊頁〉12幅,每開29×19公分,尺幅雖小,設色簡潔和諧,為二人在日本旅遊時不期而遇後合作之小品,由溥心畬題款,其畫面構圖簡潔秀逸,筆墨線條收放自如,各顯其長,是合繪作品中之精品。
呂佛庭1962年起創作〈長城萬里圖〉、〈長江萬里圖〉、〈黃河萬里圖〉百公尺巨作,1969年創作之〈橫貫公路〉為第四大巨作,60×3,334公分,描繪台灣中橫公路美景,雲橫大嶺,峰巒巍峨,奇巖邃洞,令人嘆為觀止,直如詠史詩般壯闊,氣象萬千,拖尾並具劉延濤、程滄波、劉太希、馬壽華讚賞之跋。黃君璧1952年作〈嘉陵帆影〉,善用中鋒,近景用焦墨,中遠景漸淡,乾濕並施,呈現出峽谷之險峻,流動雲水,與暖色調的淡彩,表現了自然的變化及生意。另一幅江兆申1970年〈山水〉則為作者較早期作品,可見溥心畬風格,對自然現象忠實地描繪,層巒疊翠,碧波萬頃,畫面構成細緻嚴謹,表現出空靈詩意。
本展除渡海三家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精彩紛呈,並具大千門生孫家勤、孫雲生,溥心畬門生江兆申、曾其、吳詠香、姚兆明之作,可見師生傳承之風格與精神;更難得可貴的是,該展表現了1949到1970年間台灣水墨畫發展的畫會、畫派活動,以及陳定山、賴敬程、林玉山、陳子和、吳平、劉伯鑾、吳學讓、歐豪年、梁氏一門(梁鼎銘、梁又銘、梁中銘、梁丹美、梁丹丰)等台灣重要前輩畫家作品皆一併展出,讓今人看見大時代的縮影,水墨在傳統中轉變與創新的軌跡。
【《典藏古美術》2013年4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