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6日 星期六

香港馬凌畫廊總監 江馨玲-當努力被別人注意到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文/黃伊涵】
香港馬凌畫廊總監 江馨玲 Lorraine Kiang
當努力被別人注意到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香港馬凌畫廊總監 江馨玲 Lorraine Kiang
(當代藝術新聞/提供)


跨過車水馬龍的皇后大道,登上一處摩登的現代大樓,知名的馬凌畫廊便藏身其中。推開了厚重的畫廊大門,瞬間空氣似乎凝結;展廳中的九幅劉唯艱的油畫,無一例外都是靜物:公園裡的垃圾袋,室內一隅的飲水機,牆腳的消防栓,頂多是一道人影落在青灰色方磚上帶有一點人味兒。這樣的寧靜,與畫廊外忙碌鬧嚷的中環,是個極鮮明的對照。在畫廊中漫步的同時,不時聽到辦公室傳來輕快的笑聲,軟化了不少肅穆的氣氛。向櫃台畫廊小姐表明來意後,馬凌夫人江馨玲(Lorraine Kiang)便親切地出面迎接。
總是笑容可掬的Lorraine,講起話來輕輕柔柔,優雅中還帶有著鄰家女孩般的親和氣質。一雙俐落的鳳眼常常彎成兩道彎月,絲毫沒有大畫廊老闆的架子。Lorraine來自於台灣家庭卻在香港出生長大,隨後遠赴紐約, 一待便待了七年。在紐約大學研讀的是藝術史與經濟,畢業後隨即進入紐約佳士得西畫部,輾轉進入當時正熱門的中國瓷器部門。2009年順應著眾人對亞洲市場的期待,來到了香港佳士得。而就在此時,Lorraine結識了未來的夫婿-愛德華馬凌(Edouard Malingue)。
愛德華雖然頂著巴黎專營印象派、現代畫派的老牌畫廊主-丹尼爾馬凌 (Daniel Malingue)第二代接班人的光環,但當時仍以藝術顧問的個人身分活躍於倫敦收藏圈。愛德華馬凌在造訪香港數次後,認定香港未來的潛力無窮,進而想要在香港落地推動當代藝術。延續著父親在巴黎畫廊的經驗與人脈,加上Lorraine這位得力軍師的助陣,讓2010年成立的馬凌畫廊底盤穩固了不少。
馬凌畫廊雖為新進畫廊之姿現身香港,展覽實力已能媲美國際美術館。其中最為津津樂道的,便是去年一場與台灣寒舍合作堪稱台灣歷來最大型的畢卡索展售會。這場在寒舍艾美酒店舉辦為期僅僅5天的展覽,展售的畢卡索作品有21組(共42 件),總值8,000萬美元(約台幣24億元),在質量上都是民間畫廊展覽的新紀錄,也是台灣首次有歐洲名私人畫廊來台的展售會,引起收藏界不小的震憾。
有別於同時間一窩蜂湧進香港的西方畫廊的分店經營模式,僅僅只是將同樣的作品換個國家展出、宣傳,馬凌畫廊將自己定位為亞洲的畫廊,並主張為藏家的品味與喜好量身規劃並建立起他們的收藏。「每個人的收藏會隨著時間有所變化,所以一個專業的畫廊與藏家建立貼身的關係是必要的,也因此畫廊與藏家才能攜手走得長久。」Lorraine說道。「我們推薦的作品都是在考慮到藏家的個性與喜好才決定的。如果買賣作品只是為了讓對方再轉手高價賣出,這樣收藏就沒有意思了。」
翻開馬凌畫廊的展歷,還發現了他們對中國當代藝術用心的推動。特別是近期展出的王之博、袁遠到劉唯艱,在他們的作品中所透露出的獨特語彙與大時代的氛圍讓人格外關注。Lorraine說,其實這些藝術家的作品看似安靜,但其中的感情是非常起伏、不平衡的。「馬凌畫廊在挑選合作藝術家所注重的不僅是繪畫的技巧,還有藝術家本身的思考。」Lorraine認為,每個藝術家就像是一個哲學家,他們的思路清晰,清楚自己要傳達的訊息,且經過反覆深思熟慮,即便繪畫的對象是一件日常的生活風景,仍能深深打動人心。
經營一間國際畫廊和在國際拍賣公司裡服務,這兩者間有何不同? 即將成為準媽媽的Lorraine認為,經營一個畫廊就像是將一個小孩拉拔長大,這一路上可以看出畫廊的變化與成長的軌跡,即便現在的付出不一定會馬上有所回報,但是過了一、兩年,差別就會很明顯。不像是拍賣會就像是一個單一事件的完結,拍賣過後大家都會期待下一場拍賣,而不會再回頭看。畫廊中所有的付出都是會被記錄起來的。
最讓Lorraine感動的是,在一檔又一檔的藝術博覽會會場中遇到的客人,即便是從來不曾見過面,但當他們一聽到馬凌畫廊,都會接著說:「哦!我知道你們畫廊!我知道你們展過哪些藝術家!」這讓Lorraine發現自己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對未來甚至是對整個藝術界都是有影響的。 「當你的努力被別人注意到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Lorraine笑著說。
在同一間畫廊裡讓印象派、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作品共存的馬凌畫廊,透露在新的一年裡,除了繼續展出亞洲藝術新銳的作品,此外還將會呈現法國、土耳其、古巴籍的藝術家個展。馬凌畫廊的宗旨不只是古典大師作品的傳承,還將中國藝術家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放在同一條線上檢視,不但展現出一個畫廊在時空與空間的極大廣度視野,也讓人感受到畫廊業者對收藏家的尊重與專業的態度。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3年3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全民英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