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4日 星期四

製作不斷前仆後繼 中國將成為歌劇強國?

【文字/王泊】

北京國家大劇院入口處陳列的2013歌劇節看板。(王泊/攝)


三月十六日,北京國家大劇院小劇場舉行了一場授牌活動,北京一百五十所中小學被授予國家大劇院「歌劇興趣培養基地」的牌匾,引起大家對即將於四月份開幕的「2013國家大劇院歌劇節」的注意,歌劇節自○九年開辦以來,一向是國家大劇院年度項目的重中之重,今年亦不例外,從四月十一日至七月七日,八十八天裡將上演十二齣歌劇,共卅三場演出。
國家級劇院紛紛投入歌劇製作
國家大劇院對歌劇的偏好與重視,完全可以從他們的自製作品數量上看出,自○八年到二○一二年底,五年間自製的作品已達驚人的廿八齣,其中歌劇占了廿一齣,演出總場次為二百廿一場。在這廿一部自製歌劇中,除了歐洲經典歌劇之外,還包括了五部原創中文歌劇:《西施》、《鄉村女教師》、《趙氏孤兒》、《運河謠》和《洪湖赤衛隊》。對一個綜合性的表演中心來說,五年之內製作了廿一部歌劇確實是個很驚人的數字,也可看出國家大劇院對於中國邁向歌劇大國甚至歌劇強國是起著引領作用的。
無獨有偶,營運剛滿一周年的天津大劇院成立了由湯沐海任藝術總監的天津歌劇院,並把二○一三年演出季主題定為「有歌劇的城市」,自三月廿日起將演出九齣經典歌劇,包括五齣義大利歌劇、兩齣德奧歌劇、一齣俄羅斯歌劇和一齣現代歌劇。這個被許多人視為「瘋狂」的計畫,讓距離北京不到一百五十公里的天津也有希望成為中國的歌劇重鎮之一。
毫無疑問,歌劇是一種極為迷人的音樂品類,但,為什麼是歌劇?為什麼要企圖以歌劇來想像中國?歌劇能夠讓中國在世界表演藝術領域中獨樹一幟,盡享光芒嗎?這是讓人疑惑的。但,可以理解的是,歌劇這種結合音樂、戲劇及美術的綜合表演藝術,是所有音樂品類中在藝術表現上最複雜、最困難的一種,而能夠克服並駕馭這種複雜與困難正是中國國力中軟實力的展現。同時,一部歌劇的製作及演出成本,不論是原創或引進,總以千萬元人民幣起跳,如此厚重的成本壓力也確實不是一般演出場館所能擔負的,只有國家級的演出中心或「瘋狂」的計畫才足以支撐。北京國家大劇院在經營五年後的今天,年營收已達五億人民幣,收支平衡,這表示大量歌劇的製作並未影響劇院營運(甚至有所助益),在歌劇路上持續大步邁進是可以預見的,而剛起步的天津大劇院的歌劇計畫成果,尚待驗證。
中文與西方歌劇格式契合嗎?
另一個疑惑是有關原創中文歌劇。中文與歌劇並非格格不入,但中文與西方歌劇既有格式之契合卻是所有人的大惑。當下的中文歌劇創作絕大部分仍依西方歌劇格式,惑消不去之餘只有皺眉。作曲家對歌劇的理解、詞曲的搭配及中文宣敘調的使用在學術界早有議論,只能說中文與歌劇的媒合遠未成功,仍需努力。另一個事實是,歌劇迷的祟洋與媚經典使得原創中文歌劇的票房與西方經典歌劇一直無法相提並論,這似乎也可以作為審美品味偏好的佐證。
如果用歌劇最寬泛的定義「以音樂敘事,以音樂引領劇情發展的舞台作品」來設想,中文歌劇有沒有可能走出什麼樣與西方歌劇形式不同的路子?答案也許要多年後才會逐漸清晰,但值得等待。總之,見到在台灣幾近絕跡的歌劇在中的方興未艾是一樂事,只希望眼前的歌劇mania(狂熱)只是過程,而且是一個具有正面力量的探索過程,讓歌劇在未來能夠真正成為想像中國的一種方式。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3年4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英文會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