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因著海洋 我們是一家

【撰文/李禮君;圖/台北利氏學社】




她跳舞的時候,雖然只有一個鼓和她一個人的聲音,但她的身上彷彿發出強烈的光芒,我的眼睛完全被吸引住了,那種感覺是我從未有過的......
──楊柏鈞,阿美族
謝謝航海的那位男生分享他出海的經驗......告訴我們要勇敢做自己想做的事,人生中有目標、有夢想是很美的事情,就像航海一樣,雖然過程中會遇到大風大浪,但能夠撐過去就會有晴天!
──林偉凡,太魯閣族
今年六至七月間,斐濟航海家Setareki Ledua和薩摩亞舞蹈家Tupe Lualua應利氏學社及台灣太平洋研究學會之邀,來台進行交流活動。他們走訪了花蓮、台東、蘭嶼、屏東等地原住民部落、團體及各級學校,回國前,也在耕莘文教院舉辦發表會,分享台灣之行的點點滴滴。
來自斐濟的Setareki Ledua出身於航海家族。2011年,他加入了以復興太平洋傳統航海文化為宗旨的團體「太平洋航海者」(Pacific Voyager),開始為期兩年的海上航程。Setareki是船隊中最年輕的大副,他的船名為"Uto Ni Yalo”,意為「神靈之心」(Heart of Spirit)。此行共有七艘玻里尼西亞大帆船從紐西蘭啟航,途中停泊大溪地、夏威夷,以及美國西岸的舊金山、聖地牙哥等地,他們以傳統航海術航行了將近21,000浬,最後回到南太平洋。
Tupe Lualua則是一位薩摩亞籍的舞者、編舞家,目前在紐西蘭擔任表演藝術講師,她從事舞蹈創作及教育已超過十年。由Tupe擔綱編導的舞劇"Fatu Na Toto”(薩摩亞語,意為「栽下的種籽」)是以她的原生家庭為藍本,具體而微地呈現移民紐西蘭的薩摩亞家庭的故事。這齣舞劇在紐西蘭公演後,被評為「成功地將傳統薩摩亞舞蹈文化和現代表演元素結合,透過嶄新的編舞,擴展了故事的視界。」
在長達一個半月的旅程中,Tupe和Seta幾乎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部落或學校與原住民交流互動:在花蓮海星中學,同學們的掌聲、舞步聲與歡呼聲響徹會場,活動後仍圍著Tupe和Seta不想離去;在台東首站的關山工商,兩人充滿即興表演與生命能量的交流節奏,讓前來採訪的記者都忍不住跟著舞動起來;在比西里岸和都蘭部落,他們和原住民孩子一起打寶抱鼓、跳舞、跳進海水中游泳戲水;在海端和桃源,他們和布農族耆老交換著彼此的族語,並且為著諸多相似的語彙而感到驚訝;在蘭嶼,Seta划著拼板舟、Tupe和蘭嶼婦女一同吟唱的身影,讓人幾乎忘記他們的家鄉是在遙遠的海洋彼方......
不論從人群遷移、語言、音樂等各方面來看,台灣與太平洋南島民族都有非常密切的連結。Tupe與Seta在台灣的交流經驗,更證實了這一點:即使語言有所隔閡,但哪怕是一個笑容、一句吟唱、一個擁抱,或是共享食物......人們總是讓他們感到像是回到自己的家鄉。而台灣原住民復振文化的熱情與行動,也對Tupe和Seta有所啟發。未來,Tupe希望能在薩摩亞尋訪仍保有傳統舞蹈知識的老人,並鼓勵年輕人投入學習;Seta則希望有更多台灣年輕人能參與太平洋的航海行動,甚至將他們的船「划回」台灣。看來,此行的所有學習與分享,都已成為他們未來行動與傳承的能量。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3年12月號;訂閱:人籟論辨月刊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