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求死不得的童年‧《過度教育》--二

【寶瓶文化/提供】
我不知道為什麼爸爸會選這台樂器給我。或許當他童年時,曾經夢想著能夠彈奏鋼琴,但是因為家裡沒有錢,所以只能彈手風琴過過癮。
也或許,他想要將我在這段期間顯得過於充沛的精力,以及活潑衝動,加以排解,從而轉化為某種具有建設性的東西。坦白說,就我的年齡而言,我算是早熟。
我媽媽在我出生前便辭掉工作。她很早便開始教我說話、閱讀,以及走路,因為那對她來說,十分重要。她經常語帶驕傲地敘述,當我九個月大,還躺在娃娃推車裡時,是如何讓路人有些訝異地自問,和我媽媽聊天的,是一個小娃娃嗎?
在我差不多兩歲大時,就成天問一些有關於生命的事情。我什麼都想知道、也都想做,總讓我媽媽疲於應付,因此她偶爾會故意轉換話題,並且打發我去找爸爸,好能夠偷得幾分鐘的喘息。
要是我年紀還小時,能夠不要那麼難纏的話,或許事情會有不同的發展。要是能夠重來的話,當我媽媽宣布懷孕時,我就不會變得更固執與更衝動,甚至也不會有那麼一點兒嫉妒。當時,我壓根兒不想要有個弟弟或妹妹來霸占我爸媽,並且將我從他們的心目中往後趕到了第二位的位置。
故事的情節發展其實很典型。我或許有點太黏我媽媽,而且還想辦法盡可能地獨占她。我緊緊地跟著她,連她上廁所也黏著不放,而我的這種行為也惹惱了她的朋友。她們覺得她對我太好了。我媽媽這個人,並不懂得說不。
然而,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日那天晚上,我與媽媽的緊密連結斷了。
那一晚,我爸爸倉促地把我叫醒,並且把我託給鄰居婦人照顧,便開車載著正強烈宮縮的媽媽,衝往了最近的醫學中心。媽媽此時才懷孕五個半月。在這個懷孕週數下出生的寶寶,是否能夠存活呢?
當媽媽一抵達醫院,很快便開始大出血,然後陷入昏迷。醫生不得已替她進行剖腹,生下我妹妹瑪麗。瑪麗的出生週數過低,因為腦部缺氧而左半身麻痺,但是依然活了下來。醫護人員立刻將她放入保溫箱,轉送到了兒童醫院。在這段期間,我一直待在鄰居婦人家 ── 她是我媽媽的朋友。對我來說,那些日子代表的是孤寂,以及感情的缺乏。
在還沒見到妹妹之前,我就已經毫無意外地嫉妒起她來了。在我這個小女孩的心靈之中,媽媽離開我身邊這麼久,全都是妹妹的錯。
瑪麗恢復得挺好,所以呼吸器很快地拿掉了。她也能夠自己喝奶,而且大腦似乎毫無損傷,半身麻痺的現象也開始改善,只不過她髖部的嚴重問題依然存在,也因此需要穿戴上擺位固定帶,也就是一種固定下肢,使肢體對稱生長的虐待器具。可是,這東西穿戴起來,對一個小嬰兒來說是十分難受的。儘管如此,瑪麗在三個月之後,也就是達到了原定的預產期,醫生終於允許我爸媽帶她回家。
我似乎一直對這個寶寶表現出十足的嫉妒,並且要媽媽無時無刻地注意我,可是,她卻因為瑪麗的身體狀況,無法滿足我的期待。妹妹不分日夜,每兩個小時就得喝奶,並且因為穿戴固定帶的關係而飽受折磨,需要極為細心的照料,以避免肌膚因為摩擦與浸潤而受傷。我媽媽因此在哭泣與焦慮之中,度過一天又一天,所以沒什麼時間可以陪我。我只好開始學著自己想辦法。偶爾,我會因為缺乏她的關注,而變得討人厭,不但老是跟她作對,還會什麼都搖頭說不要。我讓她累到把我交給爸爸照顧。爸爸於是決定讓我學音樂。
在其他孩子還在牙牙學語的年紀,我便藉由彩色小標籤,開始了鋼琴家的生涯。每種顏色與一個琴鍵、樂譜上的一個音符相對應的學習技巧,是我的新鋼琴老師──也是第一位──雷文太太發明的。在我爸爸大力拜託之下,她成了我們這一區唯一願意收年紀這麼小的孩子為徒的老師。而我爸爸呢,則是改扮起了輔導老師的角色。
我從《梅陶德.露絲鋼琴教本》開始學起,接著很快地進階到《最愛古典樂選鋼琴教本》(Classiques favoris du piano)──這些都是鋼琴學習的重要標準教材。鋼琴,於我而言是個遊戲;我也喜歡上雷文太太家,因為她對我很好,也很溫柔。每回下課時,她都會給我一顆糖,好褒獎我的認真學習。
在家時,爸爸一開始規定我每天得練琴三十分鐘;很快的,之後就從三十分鐘增加為一小時。只是,才三歲的我,無法長時間維持專注力。儘管我時時對此表達抗議,但其實我也喜歡他在這些家教課時,所給予我的關心與注意。我喜歡有人可以照顧我。
就這樣,我們家開始漸漸地分裂成兩邊。我和爸爸是在同一邊,而且在遊戲室練琴的時間越來越多;而媽媽和妹妹,則是在另一邊,在屋內除了遊戲室以外的其他地方悠哉度日。
這段時期的我,是個活潑的小女孩,而且如同許多小孩一樣,有些叛逆。我很喜歡故意唱反調來惹惱大人──而我到現在,還是有這個本事。
只是,不久之後,我將會變得什麼都不是了。我會一點一點地變成一個完全無法表達自己想法的人;無法說不、無法喊停,也無法揭發真相。兩歲時的我,渾身充滿了好奇心,結果幾年後的我,就只能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倖存之上。生硬冰冷的象牙鍵,以及整台鋼琴的漆黑,即將成為我人生唯一的前景。
※延伸閱讀:
‧求死不得的童年‧《過度教育》--一
‧求死不得的童年‧《過度教育》--三
‧求死不得的童年‧《過度教育》--四
【更多內容請見《寶瓶文化》】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英文會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