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聰威】
如果您見過東年老師的話,一定跟我的感覺一樣,只要見過一次就絕對不會忘掉他。
一年四季不變,全身穿著白色的衣物:白長袖Polo衫、白色西裝長褲、白色皮鞋,還有一頭尚未白得很澈底的白髮,高大削瘦的身材,總是自顧自地漫步,好像會忽然在面前轉彎走掉似的,搞不清楚他是要走去哪裡。
幾年前剛認識他的時候,覺得他很嚴肅,眼神很嚇人,而且腦子裡不知道在想什麼,一開始講話,舉例來說,他會從文學獎作品的好壞,講到視覺運作,然後講到腦神經科學,再講到學習曲線,最後講到柏拉圖的《饗宴》,講到Facebook的同儕心理和精神治療的笑話……等到我好不容易搞懂他講到這裡為止,他已經又講到別的地方去了。我想他以前一定不是這樣,所以乾脆直接問他小時候是怎麼樣的人。本來以為他會感嘆地說:「啊,我以前跟現在才不一樣……」結果沒想到他居然斬釘截鐵地回答:「我從小孩子開始,就跟現在一模一樣,都是穿白色的衣服,聽古典音樂,什麼書拿到就猛讀,也喜歡做劇烈運動。」但是我才不相信咧,小時候一定長得比較可愛吧!
今年是東年創作四十年,他一次推出了兩本長篇小說:《城市微光》與《愚人國》,對一般的寫作者來說一定無法想像,這兩本皆有十餘萬字的厚重作品,居然呈現了完全不同的文體、內容取材與形式,對他本人來說也許沒什麼,但我覺得那好像是劇烈地動用了腦子裡不同的部分,甚至身體也置換過不同的骨骼與肌肉,才足以負擔這轉變的強度。簡單地來說,《愚人國》一書展現了東年對於知識的廣泛愛好與深刻專研,特別是他長時期對台灣歷史的浸潤,幾乎是面貼著面地寫作,將十九世紀這塊土地的豐富故事,用創作、翻譯、文件、日記等各種形式,拼貼成形,形成複雜的閱讀肌理,就像這島既美麗又變化多端的景色。相較於《愚人國》強烈的資料考證與知識性,重建台灣舊時鄉野的面貌,《城市微光》卻是完全相反,東年腳踏實地走入當下擁擠的城市「永和」,將市民生活的細節轉化成片段拼貼的風景與故事,跟我讀過其他寫台灣城市的作品最大不同的感受是,這是只有真正將自己投入在這個生活領域裡的人,才能寫出來的東西,他了解這個社會與世界「眉角」的程度,不是靠著訪問住民或Google就能寫出來的「鄉土文學」。我認為這兩本書正代表了他四十年來寫作的兩種樣貌:對知識熱烈愛好的感觸與真實歷練的人生故事,這也就是為什麼要同時推出兩本小說的原因。
因為很佩服能寫到這樣的程度,所以同事特別問他,《城市微光》是不是做了很多田野調查?
「我是被迫的。」東年露出這問題問對了的閃亮眼神,「因為我家的狗跑掉了,我找了21天才找到,所以變得很了解這城市。」然後他就開始講狗走失後的1.5公里尋獲圈、講到半夜下大雨他開車出去找狗,講到遇見公園裡各類奇怪的人,講到女兒如何養狗,講到為了找狗去學騎腳踏車,講到小時候在宜蘭騎過一次腳踏車,結果在路口撞到牛,害牛跑得跟馬一樣快……我看著他,忽然覺得他跟小孩子的時候,應該一模一樣吧。
懷念紀弦先生(1913-2013)。巨大的狼如今獨自遠行,但其嘶吼與爪痕早已深刻地遺留在空氣與大地之中。
◎本文作者簡介
王聰威
小說家、現任聯合文學總編輯。1972年生,台大哲學系、台大藝術史研究所。曾任台灣明報周刊副總編輯、marie claire執行副總編輯、FHM副總編輯。曾獲巫永福文學獎、中時開卷好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決選、金鼎獎入圍、台灣文學獎金典獎入圍、宗教文學獎、台灣文學獎、打狗文學獎、棒球小說獎等。著有《作家日常》、《師身》、《戀人曾經飛過》、《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複島》、《稍縱即逝的印象》、《中山北路行七擺》、《台北不在場證明事件簿》等。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八月號346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商用英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