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朱銘鑑定團!(下)

【文/陳意華】
公證與翔實填寫作品來源的重要性
雖然,這幾年鑑定制度觀念受到畫廊或藏家的支持,但基金會在推行鑑定制度過程中仍遭遇不少困難。其中申請人必須先行至法院或民間公證單位進行「公證」的條件,讓不少人卻步,甚至影響申請鑑定的意願。

2006年4月,藝術家朱銘以「太極」為題,於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大型雕塑展,展出從1970年到2001年共62件創作,此為朱銘雕塑首度與中國大陸觀眾見面的第一場大型展覽。(朱銘美術館提供)


基金會的鑑定審查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書面文件審查,包含填寫作品來源、提供作品角度與簽名落款圖像等,書面審查完全通過後,接著才進入第二階段的實體作品鑑定。剛開始推行鑑定時,很多申請文件在第一關就被拒絕,主要原因是填寫人非作品所有權人,對於作品流轉、著述不甚清楚,經常發現內容與事實明顯有所出入。後來基金會與律師討論後,為劃分責任歸屬,會明確要求申請人必須是合法的所有權人,且必須到法院或透過民間公證人「公證」,確認鑑定申請文件皆為申請人本人所簽署,透過「公證」為第一階段文件審查進行初步的把關。
此外,作品來源亦是鑑定流程中很重視的一環,在審查過程中,鑑定中心會與上源做進一步的確認。公證之前,很多人在填寫作品來源時,都會寫「直接向朱銘購買」、「找不到上源」、「已經過世了」、「忘記了」等原因,而且在購買金額方面,容易傾向把價格填得很高,超乎邏輯。而類似這樣的資料,在書面審查時,都必須逐一確認。
令人驚訝曾出現的案例是,作品進入鑑定程序後,曾有第三者來電告知此作品是登記有案的遺失之作。雖然類似的案例不多,但經基金會追查確定屬實後,對於來歷不明的作品會審慎處理,甚至終止鑑定程序,這也是基金會要求作品來源必須是合法的原因之一。
雖然遇到狀況不少,但還是有很多藏家具備深厚的著作權觀念,他們了解藝術品真品的價值與偽作、複製品之間的差異,也認同鑑定制度的重要。他們重視作品流向,會詳細載明作品的來源,並巨細靡遺將作品的來龍去脈說明清楚,以利鑑定作業更為順暢進行。「有些藏家會先通知上源,告訴對方即將送作品去做鑑定。『公證』程序的要求確實改善許多,促使藏家面對申請鑑定時,態度更為嚴謹。」此外,部分國際大型拍賣公司對作品真偽與流向極為重視,鑑定報告書的意義不僅止於真偽辨識,或許也是價格的保障。
對朱銘文教基金會而言,雖不涉入拍賣市場,但仍會密切關注拍賣的動態,隨時掌握朱銘作品市場流通狀況,以便建立完整的資料庫。「有時候,準備購買上拍作品的藏家,對有興趣的作品,亦會來電向基金會詢問相關資料,包括查詢拍賣公司作品訊息的真實性。當有疑慮的作品出現在拍賣市場,我們也會請拍賣公司特別留意,抑或建議撤拍等。」如此縝密的把關,或與外界保持聯繫,就是為了減少智慧財產權受到侵犯的可能性。
嚴謹的鑑定程序 藏家看不到的細節

朱銘美術館與遠雄合作的「朱銘人間系列展-看見城市的身影」於4月起在遠雄金融中心展出,透過藝術零距離與觀眾直接面對面。(攝影╱陳意華)


目前朱銘文教基金會一年的鑑定件數約達六、七十件,收件時間從5月1日到7月31日共三個月,第一階段進行書面審查,接著進入實體鑑定過程,作品送達基金會保留約70天做記錄。有些申請者會抱怨鑑定時間過於冗長,事實上,鑑定確實需要時間,而且每件作品所需的時間不同,如果作品來源清楚明確,比對資料充足,對鑑定速度會有很大的幫助。
申請人對鑑定時間的長短,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主要是以鑑定動機而定。吳素美分析,申請動機主要分為兩種,一為永久收藏,如傳給第二代;另一種則預計出售,如趕送拍賣。前者對鑑定時程長短不會特別在意,但後者會希望縮短鑑定時間。如果有些作品記錄清楚,例如曾在重要博物館展出過,由於畫冊、圖錄都有清楚的著錄,鑑定過程通常較為順暢,而類似這樣的展歷,在作品進入市場時,不僅價格穩固,且容易受到關注。
其實,嚴謹的鑑定程序,從資料的審核、確定作品來源無誤,到進入實體鑑定階段,本來就是一條漫長的過程。尤其是進入實體鑑定階段,除經由藝術家基礎判斷後,必須藉由更多一對一再比對,必要時甚至需對作品材質抽樣化驗。
鑑定時,藝術家扮演很多角色,除了提供雕刻技術、習慣的說明外,回憶也是其根據之一。例如有些創作是很早以前特殊的委託案,鑑定中心會與藝術家進行深入訪談,重現當時情況,取得有利的證據。依此根據查出更多資料的同時,再佐以科學鑑定方法,讓鑑定程序更為完善。以木雕為例,藝術家也許知道當時選用的是樟木,但卻不見得知道出自何處,以切片化驗、顯微鏡照相等科學鑑定方法,能夠得知確切的木種,在鑑定要點中,基金會要取得所有權人同意「在不影響作品的外型,取一平方公分的新鮮木材薄片」,以使鑑定紀錄更為完備。而這些專業知識都必須仰賴木質專家的判斷。當作品鑑定為真品時,鑑定報告書上會有清楚的材質學名,金屬亦如是。「雖然有些人說一看就是樟木,但樟木種類很多,還是要切片化驗,讓藏家對於作品,有更清楚的認識與記錄,對日後的保養維護亦是重要參考。」,吳素美說。
此外,同類型的作品必須累積到達一定的數量進行比對才更有意義。舉例來說,同時送來三件同款「關公」的銅質作品,鑑定中心會將三件作品一起做比對;如果是過去年度曾經鑑定過的同一型或類似的款式,也會與過去建立的檔案資料拿來做比對。
鑑定過程是很細膩且繁複的,必須顧及每個環節,而這些隱形的細節是藏家看不到的。「藏家的重點是真假。但對我們而言,這個判定過程是非常複雜的。」過去幾年來,朱銘文教基金會在鑑定制度的努力上不遺餘力,慢慢形成SOP流程,讓這項工作能夠延續下去才是朱銘文教基金會鑑定中心永續的使命。
※延伸閱讀:
朱銘鑑定團!(上)
【《典藏投資》2013年7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日文檢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