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大家都愛大黃鴨(下)

【文/陳意華】
Point 1 隨時都在你眼前
197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同時也是美國知名心理學家Herbert Alexander Simon就曾針對未來資訊社會的現象提出預測。「隨著資訊的發達,有價值的不再是資訊,而是注意力。」而這次大黃鴨在香港造成的吸睛程度,正可以說明在資訊氾濫的年代,如何抓住消費者的「關注力」才是企業出奇制勝的關鍵秘技。

大黃鴨來港一炮而紅,不僅替海港城與周邊商家帶來龐大商機,海港城自身銷售與股價也顯著上漲,展現藝術與商業合作的成功。

不可否認的,這次大黃鴨在香港引起轟動,與香港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關係,而首要條件即是「大黃鴨必須漂浮在水面上與大眾見面」。因此,霍夫曼挑選的地點必須是一個有「水」的城市,而以「水」發跡的城市,例如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日本的大阪、澳洲雪梨等都具備這樣的條件。2009年,大黃鴨首次來到亞洲,第一站就在日本大阪,當時未能引起太大的關注,但這次來訪香港,大黃鴨的命運卻大不相同!林樹鑫表示:「這和香港的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係,每座城市都有各自的特色,巨鴨不一定會在每一座城市都成功。」
其實這次能夠成功出擊,都歸因於擁有天然且開放港灣的維多利亞港。這座天然的港灣與城市的聯結十分密切,不論走在哪裡,只要望向維多利亞港,即使看不到整隻大黃鴨,但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當時正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現場的蔚龍藝術策展公司總經理王玉齡說:「因為放在『對』的地方,所以迴響很大。」她分析說,亞洲很多城市的港口,不是開放式的,必須走進港區內才能看到海洋。「但香港不一樣,因為香港地小人稠,光是在市區裡走動,就能夠看到它。不論身處何處,即使從辦公大樓的玻璃帷幕裡往外看,也能看到大黃鴨可愛的身影。」
Point 2 一呼百應的力量
除了地理位置外,大黃鴨游香江能成功昭告天下,社群網路的力量占很重要的因素。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一群熱愛小鴨的粉絲,透過拍照、打卡等方式,分享經驗、喜悅與觀點,發揮了社群驚人的傳播力量。例如,大黃鴨粉絲在社群網站如Facebook上發布動態消息,引發網友興趣,投入參與討論,再繼續吸引感興趣者的關注,進而開啟一連串虛擬網路的探索活動。近年來,社群網絡逐漸興起,人們互動的方式也隨之改變,即使不相識,也能因相同的志趣而拉近距離。2009年黃鴨游入大阪時,雖然未造成隔鄰的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等地轟動,然而就在中國大陸各地出現的「山寨版」黃鴨入侵後,讓看不到正版霍夫曼的鴨迷也能一睹黃鴨的魅力,進而推波助瀾了香港正版鴨的聲勢,顯而易見,成功的網路傳播力量不可小覷。因此,只要是新奇,能抓住眼球短暫注意力的事物,也能有一番成績。
對於擅長使用網路科技的後70林樹鑫而言,當初他也是在網路上發現了霍夫曼。林樹鑫分享了他與霍夫曼合作的緣起。一年多前,林樹鑫透過網路看到了大黃鴨的作品,雖然覺得新奇有趣,但評估後發現時機尚未成熟因而作罷,直到後來有部分媒體開始報導,他開始與霍夫曼連上線,也為這次的合作定案。「我當時留意到維多利亞港有很多的可塑性,一直希望能在維港做一次創作。繼哆啦A夢展後,我發覺一個能帶來正能量和喜悅的創作,是能夠締造公眾熱潮的!」但若僅止於「被關注」還是不夠的,引發全港人為之瘋狂是其中的手段,還必須創造議題,激起思辨,深化問題核心;由於開放的網路世界,能夠容納不同價值觀念的激盪,這種接納正反不同意見的包容性,正是虛擬世界的本質。如果把大黃鴨這樣的藝術事件,放在網路世界充滿流動而開放的本質上來討論,只要能引發愈來愈多人投入討論就算成功一半了。「大黃鴨究竟是不是一件藝術品?」「大黃鴨是公共藝術?」,在這樣的辯論下,大黃鴨效應所激發的影響力,才算真正的開始!
Point 3 必須有療癒感
霍夫曼的創作主要是取材自日常生活中唾手可得的物品,他藉由這些親切可見的物品,引發大眾童年的情感與記憶,繼而產生共鳴。以大黃鴨為例,霍夫曼透過這些平凡微小的東西,傳達一種歡樂與愛的感覺,讓忙碌的人們忘記不開心的事情,這個簡單的概念因為容易理解,而悄悄地進入每個人的心中。
摩帝富藝術集團副總裁兼亞洲區總經理黃文叡表示:「從美學角度來看,霍夫曼的創作並非獨一無二。但他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他使用簡單平凡的語彙,挑起當地人的記憶與情感。」為什麼?理由是,霍夫曼的作品打破了文化的藩籬(Culture border),他以一個「Universal」(全球性)的message引發觀者生命經驗的連結。因此大黃鴨不論放在任何地方,都能夠勾起全世界的小孩泡澡的記憶。但黃文叡也坦言,比較弔詭的是,霍夫曼當初的創作內涵是為了反諷大美國文化充斥亞洲甚至全球,因為很多孩子的童年,都是閱讀這些童話故事長大的,像是小白兔邦尼的寓言故事等,而他的創作就是在這樣的脈絡下形成。如今反諷不成,反而為他創造了一條全新道路,也算是意外的驚喜!
其實,除了引發共鳴外,大黃鴨超乎尋常的尺寸也是引人注目的原因。矗立於維多利亞港口的大黃鴨尺寸僅次於法國聖納澤爾的26公尺,而高達16.5公尺的身形,幾乎是香港雙層巴士(4.393公尺)的3至4倍。這種超乎比例造成的視覺效果,打破了小黃鴨的刻板印象。雖然在當代藝術創作中,類似這種誇張呈現的手法頗為常見,但若比較這次在香港引發整座城市的熱情關注,大尺寸的鴨鴨無疑是成功的。此外,黃澄澄色彩鮮豔的大黃鴨,不僅帶給人們愉悅、歡樂的視覺感受,還有療癒心靈的效果,「黃色的大鴨子,打破了習以為常的大小,改變觀看的角度。但更重要的是;在全球經濟景氣低迷之際, 黃色帶給人們一種信心的力量,充滿希望的感覺。」 一位在香港工作的行銷公關從業人員說。
王玉齡也分享:「香港地小人稠,節奏快速,當人們看到鴨子,很容易聯想到童年無憂無慮的時光。許多人透過『看鴨子』的活動,回到了另一種生活經驗與氛圍,不僅轉移了注意力,同時也達到紓壓的效果。」大黃鴨的撫慰作用,或許真的讓來到現場的賞鴨人潮,得到開心的療癒之效。
Point 4 知道他們要什麼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懷抱,雖然脫離了西方殖民的身分,但香港這座城市依然是受西方影響最深的中國城市,其文化意識仍處於殖民的狀態,而這種後殖民現象充分地反映在香港人的生活方式與城市的風格上,若以此角度來看,就不難看出這隻來自西方的大黃鴨如何風靡港人。黃文叡也認為,事實上大黃鴨於香港的成功,與香港後殖民文化背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作品屬性與香港城市性格很match,這裡操作的是市民生活與城市特色的結合」,李政勇說,香港本身是一個流動性很強的城市,缺乏深耕的東西。從早期很多人到香港討生活,再到全世界都想去香港賺錢即可窺見,而這次的成功不是從藝術本身發酵,而是外圍的力量推動,其成功之處是以操作城市行銷和藝術行銷的
訴求,來回應民眾的感受。大黃鴨這件作品的符號性很強,造型很可愛,但它並不是公共藝術的創作,僅達到妝點意味的效果,與香港整座城市的風貌很契合。李政勇分析到,「以貼近大眾的手法吸引人,把遊樂園的玩具放到城市中,滿足藝術對城市的功能,再經由手法轉換為藝術品。但與當代藝術的聯結薄弱,這件作品與遊樂園中或工廠製造出來的商品沒有太大的差別。」
從藝術出發 打造商業奇蹟
大黃鴨不是第一次來到亞洲,但卻在香港打響知名度,其背後的操盤手是與海港城長期合作的策展公司AllReservedRights,他們在長期的合作中建立了共同的默契與信念,特別是在商業策略上的運用。林樹鑫認為,「作為一個藝術的創作與公共有關的計畫是需要周詳的商業思維。這個情況下,我們很多時候都在思考如何『贏』,才能達到互惠互利,甚至帶動不同的大眾階層,例如提高媒體的收視、網民們的瘋狂二次創作、海港城的人流增加、Hofman的知名度提升等。」
對林樹鑫來說,這次大黃鴨在香港發威讓他信心十足,「橡皮鴨為香港帶來很多歡樂和創意上的啟發,是終點了。」這場藝術展演,從開始到結束,雖然短暫但卻絢爛,香港在天時、地利與人和下寫下了全港瘋黃鴨的奇蹟。9月大黃鴨將游向北京繼續它的旅程,很快地也將在12月航行到台灣。大黃鴨能否在全亞洲引發熱潮,創造另一個新奇蹟,令人引頸以待!
※延伸閱讀:
大家都愛大黃鴨(上)
【《典藏投資》2013年8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英文會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