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怡孜】
慾 圖 . 吉 祥
現實百態 難以迴避的人生命題
對於郭維國而言,創作往往需要嚴謹而漫長的思索,2005年在《黃絲袍》埋下漢民族文化中吉祥典故的伏筆。2009年名為「漂浪青春夢」個展結束後,這近四年來,郭維國大量閱讀與吉祥圖案、話語有關的書籍,以及重新閱覽北宋以來花鳥走獸的經典畫作,並改以毛筆作為畫草圖的畫具,也養成寫日記練硬筆字並在日記中「塗鴉」畫草圖的習慣。兩年前開始嘗試以小件油畫畫「半正式」的作品,也開始有新的系列作品逐漸完成,使得今年6月集結發表的新系列「慾圖.吉祥」,有了不同於以往的新面貌。新作中,藝術家的自畫像明顯退位,或是隱藏在更繁複的偽裝之下,或是偏離畫面中央主位,在某些作品中,則完全看不到藝術家本人,取而代之的,是在華人傳統文化裡,具有吉祥寓意的動物、花卉與擺件所構成的象徵性場景。而近作個展即將登場的同時,郭維國仍然不停地構思接下來的新作,他說:「可能更形而上,更純粹,但我也不知道會怎麼轉變,那不是藝術家能掌握操控的,因為這樣所以藝術創作更像一場永無止盡的冒險劇場。」
當初開始畫自畫像,是出於對自身的一份興趣與陌生感,畫了這麼多年,郭維國現在了解自己了嗎?心靈療癒止痛了嗎?「感覺還是一樣陌生,惶恐焦慮」他說:「那是個謎,我覺得不可能看得清楚、講明白的,也正因為這樣創作的動力與靈感,才能不時地在腦中蘊釀浮現,蠻好的!」事實是,郭維國對自我的剖析,並沒有隨著身影逸出於畫面之外而結束,正如他所說的:「我只是把自己的形象掩蓋起來而己,其實還是隱密在作品的某個角落與物件之中伺機而動……」。
這系列有著美好寓意的新作之中,空氣裡不再飄散著那麼濃厚的詭異氛圍,萬物滋生,草木繁榮。依舊不變的是,藝術家延續著他對生存狀態的辯證,戲弄這些符號原本的寓意,讓死亡、破壞、殘暴與血腥,伴隨著吉祥圓滿的美好承諾。例如《慾圖吉祥—四君子竹》一作中,十隻麻雀錯落於代表著君子虛心有節、風骨凌雲的竹子之間,細看牠們的狀態,有些表現了友情、照顧、性愛,卻也有困惑與殘殺。在一派春光明媚之中,討喜可愛的動物上演現實百態劇碼,更突顯了當中不可迴避的殘酷。
郭維國在創作的修煉場中耕耘不倦,嚴密布局,搬演一齣齣寓意重重的黑色人生喜劇。
對於郭維國而言,與其徒勞逃避人生的黑暗面,不如接受不完美的存在,他並不想要在他創作的幻景世界裡,排除掉令人不快的元素,正如他所說的:「馬上封侯的背面,有多少人被你踩在底下?所有的風光,其實背後都有另一方面的代價。」郭維國筆下的歷歷幻影,其實是再現實不過的人生寫照。而談到藉由生物物種和其他物件而埋藏在畫中的政治性指涉,例如《報喜圖》中,台灣雲豹與爪下的喜鵲和珠寶,郭維國笑著說:「這是本性難改,我對社會、政治議題一向是很有看法的。」而社會與政治,不也是生活在這個時代當中,難以迴避的另一道命題?
※延伸閱讀:
郭維國 生存與欲望的永恆辯證(上)
【《典藏投資》2013年6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http://www.jeda.com.tw/ 職達外語為大台南地區最具規模的成人美日語中心,提供英文會話、全民英檢、多益、TOEIC、日文檢定、商用英文、托福、MLA階段目標學習法、翻譯、教育訓練、企業語言訓練等專業語言服務。
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懷舊時光裡的歡樂溯源—阿爾馮斯馬戲團與《伐木樂園》
《伐木樂園》中大玩斧頭拋擲。(2013臺北藝術節/提供)
【文字/周伶芝】
年輕需要多一點的冒險和想像,還有,調皮與念舊的心。來自加拿大的阿爾馮斯馬戲團(Cirque Alfonse)就是兩者兼具的年輕團體,在幾個世界知名的加拿大當代馬戲團體之中,以濃厚的地方色彩,帶來立基於傳統的新意,成為近年的新興生力軍。
新馬戲為了突破舊式僵化的規範,多在技巧和表演程式上求新求變,最常見的便是以某一兩種專門雜技作為主幹,深入探究它的變化可能,以及詩意的聯結與實驗,從中創造馬戲的新文本和雜技的指涉。延續魁北克的馬戲傳統,阿爾馮斯馬戲團試圖用雜技保存一種美好的生活價值,台上的雜耍與平衡特技引領著觀眾,擺盪在昔日的舊時光和今日的年輕創新之間。
家族馬戲團 創作家鄉味的表演傳奇
劇團的組成亦帶有濃濃的馬戲故事意味。團中的老爸爸亞蘭.卡哈賓尼耶(Alain Carabinier)生於瑞士,早年喜好旅行、四處遊歷,最後定居於加拿大的北方小鎮聖-阿爾馮斯-侯德里戈(Saint-Alphonse-Rodriguez),在這裡開始他的小丑演出。他的一雙兒女從小就跟著他在舞台上跳舞、雜耍,奠定了未來的家族創作。兒子安東‧卡哈賓尼耶.雷賓(Antoine Carabinier-Lepine)自蒙特婁國立馬戲學校畢業後,便與許多大劇團合作,甚至遠到北歐演出與教學。馬戲傳統精神裡的流浪和家族力量,同時在身上發酵;安東希望能用馬戲創作講述自己出生地的故事,於是回到家鄉、取其地名組團,找了爸爸和妹妹茱莉,也邀請馬戲學校畢業的雜技好朋友與音樂家,一起加入共同創作。
二○○五年時,魁北克文藝委員會(CALQ)給予的創作補助,讓他們可以實踐這個心願,而在○六年推出阿爾馮斯馬戲團的第一齣作品《黃昏時分》La Brunante,劇名的原文還特別選用加拿大地區慣用的法語,以彰顯其地方獨特性。這齣作品是獻給當時六十歲的父親,當地元素融合吉普賽音樂,用一段段雜技串起一個今日已少見的流浪馬戲家族故事,是個溫馨又具異國風情的懷舊小品。
團員們在《黃昏時分》的巡迴結束後,依然保持著馬戲人流浪復又聚首的生活方式,各奔東西和不同團隊合作、吸取養分,再重新合體,二○一○年阿爾馮斯推出第二齣創作《伐木樂園》Timber!,也就是今年受邀於臺北藝術節演出的作品。秉持創團的精神,這齣作品延續第一齣的簡單質樸,在傳統之上以當代觀點展現魁北克根源的探尋,因此回歸家鄉的林業特色,從雜技裡聆聽一段北美洲的屯墾傳奇。
木屋穀倉中 玩出伐木人的熱鬧生活
《伐木樂園》的劇名原文“Timber!”,是魁北克伐木場上常聽到的喊叫聲;當一棵樹被砍斷、正要倒下時,就會聽到伐木工高喊“tiiiiiiiimmmber~”的聲音響徹雲霄。阿爾馮斯馬戲團從劇名就帶觀眾開始進入加拿大的森林裡,而舞台設計的場景,正是一間隱入林中的伐木家族的木屋。台上的木頭全是來自劇團家鄉的原生產地,散發松木香氣,讓嗅覺作為旅行的前導。開場時,每個人各站在一塊立起的圓木段上合唱魁北克民謠,好比一幅家族群像,歌詞傳頌的正是北美伐木場的故事。對加拿大觀眾來說耳熟能詳的旋律,立刻喚起對祖父輩和土地的回憶。
《伐木樂園》融合魁北克的民俗音樂和民間林業的生動元素,既調皮又抒情地呈現出身分認同的溯源之旅。整齣創作就在農場的大榖倉裡排練發展,手上雜耍的道具或樂器便也隨手就地取材;為了完整呈現伐木場的風貌,舞台上不見一般慣有的馬戲裝置器材,而是從林業用具或木屋家具轉化而來的奇特裝置,大部分的時間也都直接使用一截截的圓木段,製造出雜技的原木遊樂場。
場上表演一開始便不曾停歇,就像小酒館裡喧鬧沸騰的氣氛,粗俗卻充滿活力;準備料理,就會演變成一場廚房鬧劇,下半身跳舞、上半身就要甩斧頭。身為伐木工人,腳下走的當然不是鋼索,而是接二連三滾來的圓木段,在緩緩行走的悠靜中,彷彿可以感受到林間的微風,下一刻又馬上變成手足間的玩耍嬉鬧。既然伐木工作很辛苦且危險,除了拋擲真的斧頭,演員們也不忘長長的鋸木鋼鋸,可以用人力彎成半圓讓其他人又鑽又跳,或是兩手拿著旋轉、變成人體木鋸風扇。三個人在圓木上疊羅漢,他們的身體好像是那些來自森林裡的樹幹。
古法煉製 創造懷舊中的歡樂時刻
雖有不少雜耍和故事寓意間的轉化,《伐木樂園》的結構,基本上仍遵循傳統馬戲安排節目的邏輯:一段驚險的特技緊接一段戲謔的遊戲,中間輪流穿插輕鬆的歌舞緩解情緒,也為下一段將來的高潮做準備。從中可以理解阿爾馮斯的企圖,以古法煉製馬戲與觀眾之間的聯結,沒有深奧的大道理,讓大人小孩可以共度情緒與感官起伏跌宕的歡樂時刻,也在懷舊中重新體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就如同六十好幾仍在舞台上活力四射的老爸爸,專門負責劇中的小丑橋段,滑稽逗趣的表演和未泯的童心,創造許多輕盈的時刻,代表家庭的傳承價值,也傳達生活的純真美好。
臺北藝術節《伐木樂園》
8/23~24 19:30
8/25 14:30
INFO 02-25289580轉192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3年7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企業語言訓練
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
編輯室報告/當他醒來的時候 恐龍還在那裡
【作者/王聰威】
大學時代念的是哲學系,當時念這類跟職業技能無關的科系的朋友,都會想念個輔系或雙學位以保障未來出路,剛念大一的我也不例外,而且也算是給大人們一個交代,於是我就先去修了好幾個學分的法律系課程。不用說,以前修過的那些民法總則、刑法總則、憲法概論什麼的,如今一概已經歸還天庭,反正我當時也學得很糟就是了,腦子完全不行。
不過最近反核行動轉趨熱烈之際,我倒想起從憲法課堂上聽來的一點內容。如果沒記錯,然後請讓我用白話文來說,憲法老師的意思大概是這樣:立法院負責立法,會訂定各式各樣的法律,絕大部分的法律公布實施之後,萬一發現出差錯了,都可以再透過立法的方式來修改或廢除,時間或長或短但總是可以解決這個法律帶來的問題。只有極少數的例外不行,比方說立法建核電廠就是一種,這種法律訂定了一旦公布實施,就不可能挽回,在我們可見的未來裡,同樣發現出了差錯,立委諸公趕忙再立法把核電廠給廢了也沒用,因為核廢料的放射性會傷害人體和自然環境,要千年萬年才會衰變消失,而且目前又沒有最終處置的好方法,勢必持續遺留給子孫巨大的威脅,也就是說這是一項「無可逆轉」的法律,如果用文學性的說法來說,這情形就像是瓜地馬拉小說家Augusto Monterroso著名的極短篇:「當他醒來的時候,恐龍還在那裡。」
那麼可想而知,要訂定類似「無可逆轉」的法律一定要比其他法律更慎重1,000倍也不為過吧,我所學有限,有關法律的事情僅知於此,接下來該怎麼做我也不知道,但是如您所知,如今「無可逆轉」的法律跟恐龍一樣還是在那裡,而台灣都已經蓋到核四廠了,人造災難的因子早就深深地埋入台灣這塊土地、飄浮在空氣、滲透到水、花朵、身體裡了,我們所面臨的事情變得很簡單:「我們遲早會被自己毀滅,只是時間長短和規模大小的問題而已。」再悲觀一點想,我們甚至已經失去了談論反核與擁核的權利了,只剩下如何向孩子們道歉,和救救他們的義務而已。
今年我去參加了最多人的那一場反核大遊行,說起來不好意思,我只在大學時代參加過一次政治性質的大遊行,或許是因為我從最底層的地方,就不相信任何政府會抱持著善意去傾聽一般人的意見。(若有,也只是個別公務員的好心腸而已)
走到半路休息的時候,導演朋友遞來一把白傘,說希望文藝界的同伴們能簽名表示支持反核,我跟一群作家朋友都簽了,別人怎麼樣我不清楚,我只懂得一般的反核、擁核觀點,再經過常識性的思考後,便決定採取了這一邊的立場,您不一定同意,但難道您對靠民主制度投票、政黨政治、專業官僚也沒辦法解決的公共事務不會感到絕望嗎?
朋友們帶了年幼的孩子來一起遊行,孩子當然什麼也不懂,只是跟著爸媽來湊熱鬧,等一下要一起去吃冰,我一邊戒慎恐懼地幫忙推嬰兒車,一邊覺得抱歉:「我們做壞掉的事情得依賴你們來承受和收拾了,真的很遺憾,我們為你們留下了一個無可逆轉的前災難世界。」
◎本文作者簡介
王聰威
小說家、現任聯合文學總編輯。1972年生,台大哲學系、台大藝術史研究所。曾任台灣明報周刊副總編輯、marie claire執行副總編輯、FHM副總編輯。曾獲巫永福文學獎、中時開卷好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決選、金鼎獎入圍、台灣文學獎金典獎入圍、宗教文學獎、台灣文學獎、打狗文學獎、棒球小說獎等。著有《作家日常》、《師身》、《戀人曾經飛過》、《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複島》、《稍縱即逝的印象》、《中山北路行七擺》、《台北不在場證明事件簿》等。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七月號345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大學時代念的是哲學系,當時念這類跟職業技能無關的科系的朋友,都會想念個輔系或雙學位以保障未來出路,剛念大一的我也不例外,而且也算是給大人們一個交代,於是我就先去修了好幾個學分的法律系課程。不用說,以前修過的那些民法總則、刑法總則、憲法概論什麼的,如今一概已經歸還天庭,反正我當時也學得很糟就是了,腦子完全不行。
不過最近反核行動轉趨熱烈之際,我倒想起從憲法課堂上聽來的一點內容。如果沒記錯,然後請讓我用白話文來說,憲法老師的意思大概是這樣:立法院負責立法,會訂定各式各樣的法律,絕大部分的法律公布實施之後,萬一發現出差錯了,都可以再透過立法的方式來修改或廢除,時間或長或短但總是可以解決這個法律帶來的問題。只有極少數的例外不行,比方說立法建核電廠就是一種,這種法律訂定了一旦公布實施,就不可能挽回,在我們可見的未來裡,同樣發現出了差錯,立委諸公趕忙再立法把核電廠給廢了也沒用,因為核廢料的放射性會傷害人體和自然環境,要千年萬年才會衰變消失,而且目前又沒有最終處置的好方法,勢必持續遺留給子孫巨大的威脅,也就是說這是一項「無可逆轉」的法律,如果用文學性的說法來說,這情形就像是瓜地馬拉小說家Augusto Monterroso著名的極短篇:「當他醒來的時候,恐龍還在那裡。」
那麼可想而知,要訂定類似「無可逆轉」的法律一定要比其他法律更慎重1,000倍也不為過吧,我所學有限,有關法律的事情僅知於此,接下來該怎麼做我也不知道,但是如您所知,如今「無可逆轉」的法律跟恐龍一樣還是在那裡,而台灣都已經蓋到核四廠了,人造災難的因子早就深深地埋入台灣這塊土地、飄浮在空氣、滲透到水、花朵、身體裡了,我們所面臨的事情變得很簡單:「我們遲早會被自己毀滅,只是時間長短和規模大小的問題而已。」再悲觀一點想,我們甚至已經失去了談論反核與擁核的權利了,只剩下如何向孩子們道歉,和救救他們的義務而已。
今年我去參加了最多人的那一場反核大遊行,說起來不好意思,我只在大學時代參加過一次政治性質的大遊行,或許是因為我從最底層的地方,就不相信任何政府會抱持著善意去傾聽一般人的意見。(若有,也只是個別公務員的好心腸而已)
走到半路休息的時候,導演朋友遞來一把白傘,說希望文藝界的同伴們能簽名表示支持反核,我跟一群作家朋友都簽了,別人怎麼樣我不清楚,我只懂得一般的反核、擁核觀點,再經過常識性的思考後,便決定採取了這一邊的立場,您不一定同意,但難道您對靠民主制度投票、政黨政治、專業官僚也沒辦法解決的公共事務不會感到絕望嗎?
朋友們帶了年幼的孩子來一起遊行,孩子當然什麼也不懂,只是跟著爸媽來湊熱鬧,等一下要一起去吃冰,我一邊戒慎恐懼地幫忙推嬰兒車,一邊覺得抱歉:「我們做壞掉的事情得依賴你們來承受和收拾了,真的很遺憾,我們為你們留下了一個無可逆轉的前災難世界。」
◎本文作者簡介
王聰威
小說家、現任聯合文學總編輯。1972年生,台大哲學系、台大藝術史研究所。曾任台灣明報周刊副總編輯、marie claire執行副總編輯、FHM副總編輯。曾獲巫永福文學獎、中時開卷好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決選、金鼎獎入圍、台灣文學獎金典獎入圍、宗教文學獎、台灣文學獎、打狗文學獎、棒球小說獎等。著有《作家日常》、《師身》、《戀人曾經飛過》、《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複島》、《稍縱即逝的印象》、《中山北路行七擺》、《台北不在場證明事件簿》等。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七月號345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人間.苦樂.瘋病院 ─ 侯聰慧與他再現的精神病患
【企劃/人籟編輯部;撰文/林佳禾;攝影/侯聰慧】
龍發堂II 高雄 1983
當我被認為是「攝影家」時,我已經沒有照相機了,而要出攝影集時,所有底片很自然丟了。
回想沒當所謂「攝影家」前的生活,那時候沒有酒。只有自溺的生活,想當一個優秀的精神病犯。
一個不成熟的男人──一個女人說的。
龍發堂、精神病犯、拆船工人,就是那時候拍的。要面對它,我所不能或我、或那些人、那時發霉的生活,去吧!
台北、喝酒、很遠的看人在拍電影,人是單位,物也是單位,公車站牌、垃圾都是單位,方位不再重要了,移動是必須的。
讓我騙一下嘛──我對女人說的。乾杯,是告別所必要的,談攝影,卻面對白紙,是我所不能,也不會的,我只期望找回慾望。它跟攝影或藝術、女人都是關係,只要它不跟酒有染。
對不起妳們,──真的! (侯聰慧 1989)
「龍發堂算是一個系列嗎?我只是在拍攝一個現象,擷取看到的畫面,把它們選取出來給人家看。對我來說,就是這樣而已。會有系列,只是因為它們被出版了。
很奇怪嗎?你不要把我當成攝影家來看,就不會覺得奇怪。」
「我一輩子只有喝酒才用生命在做,消耗生命…… 唉,要怎麼用生命去換什麼東西?那是錯,用生命去換東西,是一個愚蠢的東西。」 (侯聰慧 2013)
侯聰慧與龍發堂的八○年代
你有沒有用過「龍發堂」來罵別人瘋子?
大約在八○到九○年代,龍發堂幾乎就是台灣精神病機構的代名詞。「龍發堂出來的」──被用來批評人宛如精神病患般「不正常」,曾經非常直覺,甚至自然到讓人幾乎不會去思考:龍發堂是什麼?在哪裡?
草繩綁出傳奇
1970年在高雄縣路竹鄉,中年出家的釋開豐法師在自家農地上搭起草寮做為修行處所,並取名「龍發堂」。後來他受人請託,收了一名家人束手無策的精神病患為弟子。為方便照料,他用草繩將自己與這位弟子繫在一起,不論生活、勞動或念佛,兩人日夜同進同出。想不到,弟子的病況竟然逐漸穩定下來。消息傳開,釋開豐這番做法被視為有效的另類療法,頓時聲名大噪。
口耳相傳下,越來越多家庭找上釋開豐,希望他能收容家人,代為照顧起居並提供「治療」。於是龍發堂裡有了越來越多的精神病患,廟堂規模也日漸擴大。釋開豐主張精神病是「心病」,應該用愛心感化;因此不需吃藥打針,也不需要醫生護士。原先的草繩連繫後來發展成頗受爭議的「感情鍊」,亦即將病況輕者與重者兩兩配對並鍊在一起,讓他們彼此帶動並互相照顧。此外,龍發堂也組織病患進行勞動,例如飼養家禽家畜、做成衣加工,甚至成立樂團在外演出。
龍發堂認為透過聽佛、感情鍊與集體工作,就足以穩定病情;同時宣稱只要接受病患就願意「終身收容」,而且不收取費用──這對家有精神病患的家庭來說,很具吸引力,也因此龍發堂長年收容了數百人,高峰時甚至曾逾千人。....(全文未完)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3年7-8月號;訂閱:人籟論辨月刊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企業語言訓練
龍發堂II 高雄 1983
當我被認為是「攝影家」時,我已經沒有照相機了,而要出攝影集時,所有底片很自然丟了。
回想沒當所謂「攝影家」前的生活,那時候沒有酒。只有自溺的生活,想當一個優秀的精神病犯。
一個不成熟的男人──一個女人說的。
龍發堂、精神病犯、拆船工人,就是那時候拍的。要面對它,我所不能或我、或那些人、那時發霉的生活,去吧!
台北、喝酒、很遠的看人在拍電影,人是單位,物也是單位,公車站牌、垃圾都是單位,方位不再重要了,移動是必須的。
讓我騙一下嘛──我對女人說的。乾杯,是告別所必要的,談攝影,卻面對白紙,是我所不能,也不會的,我只期望找回慾望。它跟攝影或藝術、女人都是關係,只要它不跟酒有染。
對不起妳們,──真的! (侯聰慧 1989)
「龍發堂算是一個系列嗎?我只是在拍攝一個現象,擷取看到的畫面,把它們選取出來給人家看。對我來說,就是這樣而已。會有系列,只是因為它們被出版了。
很奇怪嗎?你不要把我當成攝影家來看,就不會覺得奇怪。」
「我一輩子只有喝酒才用生命在做,消耗生命…… 唉,要怎麼用生命去換什麼東西?那是錯,用生命去換東西,是一個愚蠢的東西。」 (侯聰慧 2013)
侯聰慧與龍發堂的八○年代
你有沒有用過「龍發堂」來罵別人瘋子?
大約在八○到九○年代,龍發堂幾乎就是台灣精神病機構的代名詞。「龍發堂出來的」──被用來批評人宛如精神病患般「不正常」,曾經非常直覺,甚至自然到讓人幾乎不會去思考:龍發堂是什麼?在哪裡?
草繩綁出傳奇
1970年在高雄縣路竹鄉,中年出家的釋開豐法師在自家農地上搭起草寮做為修行處所,並取名「龍發堂」。後來他受人請託,收了一名家人束手無策的精神病患為弟子。為方便照料,他用草繩將自己與這位弟子繫在一起,不論生活、勞動或念佛,兩人日夜同進同出。想不到,弟子的病況竟然逐漸穩定下來。消息傳開,釋開豐這番做法被視為有效的另類療法,頓時聲名大噪。
口耳相傳下,越來越多家庭找上釋開豐,希望他能收容家人,代為照顧起居並提供「治療」。於是龍發堂裡有了越來越多的精神病患,廟堂規模也日漸擴大。釋開豐主張精神病是「心病」,應該用愛心感化;因此不需吃藥打針,也不需要醫生護士。原先的草繩連繫後來發展成頗受爭議的「感情鍊」,亦即將病況輕者與重者兩兩配對並鍊在一起,讓他們彼此帶動並互相照顧。此外,龍發堂也組織病患進行勞動,例如飼養家禽家畜、做成衣加工,甚至成立樂團在外演出。
龍發堂認為透過聽佛、感情鍊與集體工作,就足以穩定病情;同時宣稱只要接受病患就願意「終身收容」,而且不收取費用──這對家有精神病患的家庭來說,很具吸引力,也因此龍發堂長年收容了數百人,高峰時甚至曾逾千人。....(全文未完)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3年7-8月號;訂閱:人籟論辨月刊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企業語言訓練
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他們.我們.故事 ─ 李權哲鏡頭下的風信子夥伴
【企劃/人籟編輯部;撰文、攝影/李權哲】
昌哥大半人生都在病房度過,活得像個木偶,到農場後他慢慢活回一個人的樣子。我在農場拍的照片中,以昌哥為對象的占了多數,可以說他是鏡頭下最有戲的。
鏡頭沒說的是……
一起,讓他們成了我們
「他們.我們.故事」這一系列照片,拍的是我和一群精神障礙者一起工作跟生活的故事。當初定下這個名稱,我思考的是自己與「桃源二村有機農場」(現已改名為「風信子有機農場」)產生關係的過程。
當我開始接觸這些罹患精神疾病的人的時候,我與他們的關係是「我們」與「他們」。我不可避免地把被社會忽略的這一群人視為「他們」,而未罹病的我則安處在所謂的「正常人」的「我們」裡面。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農場上的這群人,也把我視為「他們」,一個不是病友的外來者,一個管理他們的管理員。
然後,是一個認識對方、理解對方的過程。我們一起工作、一起吃飯、一起聊天、一起生活,我們漸漸把對方視為同事、視為夥伴。我說了「我們」了嗎?是的,後來「他們」與「我們」之間的界線逐漸產生了模糊,「他們」被接納到「我們」裡面。
當我在農場的拍攝進行到一個階段,回過頭去檢視照片以及我的拍攝行為時,我認為應該可以定義這些照片想要說的,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被看見,才可能被理解
「桃源二村有機農場」是一個夢想。相較於社會上普遍將精神障礙者負面化,有一群人意識到精神病患更貼近事實的另一面:精神病患也有生活與工作的能力,也應擁有屬於人該有的權利與義務。於是這群人希望開創一個空間,去證明並且實踐這一個想法。後來這群人以農場為基礎,進一步成立了「社團法人台灣風信子精神障礙者權益促進協會」,推動精神障礙者權益工作。
我在這時進入協會工作,初期是在協會開設的麵包店擔任店長,後來麵包店因成本不堪負荷而結束營業,我的工作場所轉到農場。在農場工作期間,工作人員們經常對所謂的精障權益進行思考與討論。除了提供工作機會以外,我們還嘗試尋求可以讓精障者的真實面貌更被看到的行動。我們認為,如果要被看到,就應該將農場的故事記錄下來。而我原本就在以拍攝來記錄自己,也因此與農場的精障權益促進行動產生更深刻的連結,成為可以呈現出夥伴們被看到的紀錄文本之一。
那界線,其實模糊難辨
在此之前,我就已經習慣帶著相機拍照,某種程度,拍照是我的自我療癒,幫助我跟這個世界維繫著一種現實關係;只是拍下來的照片多半是給自己看的,也往往不帶有什麼意識。而在農場工作期間的拍攝,是處在一種長時間與他人工作、生活的緊密關係,我的鏡頭開始更關注在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由於一開始就不是為了呈現夥伴們的「疾病」而拍攝,我按快門的目的在於生活的景象,所以照片中的夥伴看起來多半不具外界對精神障礙者想像的形象,反而呈現出與你我一樣的普通面貌。這讓「他們.我們.故事」系列照片變成一個真正的經驗,一個認識精神障礙者除了生病以外,其實也跟我們沒有什麼不一樣的經驗。
這系列照片,是我第一次進行主題式的拍攝計畫。在這之前跟之後,我都把鏡頭朝向街頭,因為街頭是一個充滿各種人事物而內容豐富的舞台,這是我最感興趣的所在。但農場系列照片卻更豐富了我日後的照片,讓我在街頭所拍攝的照片可以與之產生對話。譬如當我在思考類似「社會邊緣」的主題時,精障者跟非精障者可以相互參照,邊緣這個概念的探討可以更深入;這一點在我將兩者並置,卻讓人難以分辨出誰是病人、誰不是病人時,更充分地表現出來。....(全文未完)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3年7-8月號;訂閱:人籟論辨月刊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昌哥大半人生都在病房度過,活得像個木偶,到農場後他慢慢活回一個人的樣子。我在農場拍的照片中,以昌哥為對象的占了多數,可以說他是鏡頭下最有戲的。
鏡頭沒說的是……
一起,讓他們成了我們
「他們.我們.故事」這一系列照片,拍的是我和一群精神障礙者一起工作跟生活的故事。當初定下這個名稱,我思考的是自己與「桃源二村有機農場」(現已改名為「風信子有機農場」)產生關係的過程。
當我開始接觸這些罹患精神疾病的人的時候,我與他們的關係是「我們」與「他們」。我不可避免地把被社會忽略的這一群人視為「他們」,而未罹病的我則安處在所謂的「正常人」的「我們」裡面。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農場上的這群人,也把我視為「他們」,一個不是病友的外來者,一個管理他們的管理員。
然後,是一個認識對方、理解對方的過程。我們一起工作、一起吃飯、一起聊天、一起生活,我們漸漸把對方視為同事、視為夥伴。我說了「我們」了嗎?是的,後來「他們」與「我們」之間的界線逐漸產生了模糊,「他們」被接納到「我們」裡面。
當我在農場的拍攝進行到一個階段,回過頭去檢視照片以及我的拍攝行為時,我認為應該可以定義這些照片想要說的,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被看見,才可能被理解
「桃源二村有機農場」是一個夢想。相較於社會上普遍將精神障礙者負面化,有一群人意識到精神病患更貼近事實的另一面:精神病患也有生活與工作的能力,也應擁有屬於人該有的權利與義務。於是這群人希望開創一個空間,去證明並且實踐這一個想法。後來這群人以農場為基礎,進一步成立了「社團法人台灣風信子精神障礙者權益促進協會」,推動精神障礙者權益工作。
我在這時進入協會工作,初期是在協會開設的麵包店擔任店長,後來麵包店因成本不堪負荷而結束營業,我的工作場所轉到農場。在農場工作期間,工作人員們經常對所謂的精障權益進行思考與討論。除了提供工作機會以外,我們還嘗試尋求可以讓精障者的真實面貌更被看到的行動。我們認為,如果要被看到,就應該將農場的故事記錄下來。而我原本就在以拍攝來記錄自己,也因此與農場的精障權益促進行動產生更深刻的連結,成為可以呈現出夥伴們被看到的紀錄文本之一。
那界線,其實模糊難辨
在此之前,我就已經習慣帶著相機拍照,某種程度,拍照是我的自我療癒,幫助我跟這個世界維繫著一種現實關係;只是拍下來的照片多半是給自己看的,也往往不帶有什麼意識。而在農場工作期間的拍攝,是處在一種長時間與他人工作、生活的緊密關係,我的鏡頭開始更關注在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由於一開始就不是為了呈現夥伴們的「疾病」而拍攝,我按快門的目的在於生活的景象,所以照片中的夥伴看起來多半不具外界對精神障礙者想像的形象,反而呈現出與你我一樣的普通面貌。這讓「他們.我們.故事」系列照片變成一個真正的經驗,一個認識精神障礙者除了生病以外,其實也跟我們沒有什麼不一樣的經驗。
這系列照片,是我第一次進行主題式的拍攝計畫。在這之前跟之後,我都把鏡頭朝向街頭,因為街頭是一個充滿各種人事物而內容豐富的舞台,這是我最感興趣的所在。但農場系列照片卻更豐富了我日後的照片,讓我在街頭所拍攝的照片可以與之產生對話。譬如當我在思考類似「社會邊緣」的主題時,精障者跟非精障者可以相互參照,邊緣這個概念的探討可以更深入;這一點在我將兩者並置,卻讓人難以分辨出誰是病人、誰不是病人時,更充分地表現出來。....(全文未完)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3年7-8月號;訂閱:人籟論辨月刊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高考三級國文 打工度假入題
(中央社記者蘇龍麒台北7日電)公務人員高考三級考試今天登場,上午國文科公文寫作題目出現「打工度假」,考生認為題目很特別,但不影響公文寫作內容。
民國102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上午登場,報名人數計有6萬5632人,公告暫定需用名額2269名,預估錄取率3.46%。
高考三級上午首堂考國文,公文題目出現「近年來,外交部致力推動與先進國家簽署『青年打工度假協定』」,要考生試擬致外交部函,會同相關部會提供打工度假完備資訊,並加強宣導注意事項,與青年遇有急難救助時,掌握時效提供必要協助。
林姓考生認為,考打工度假是很活的題目,一般沒有經歷過公務體系職務的考生,可能會不好發揮。薛姓考生認為,題目內容雖然很靈活,但不影響公文寫作的格式,發揮上不成問題。
此外,在國文作文題目則考了「慎己戒滿」,考題說明中指出,「己之所長,未必為人之所短;己之所短,又適為人之所長。人居於世,易見他人不是,而多自負,故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請考生以「慎己戒滿」為題作文。
陳姓考生指出,作文題目與過去大同小異,但她認為題目偏難,有點難寫。林姓考生認為,「慎己戒滿」這個題目很難擴大聯想,要寫成作文不太容易,算是比較有挑戰性的題目。
薛姓考生說,高普考一般都是考論說文,這次的題目並不意外,題目不算太難,但如何結合實例或親身經歷來寫作,將是拿高分的關鍵。1020707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托福
民國102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上午登場,報名人數計有6萬5632人,公告暫定需用名額2269名,預估錄取率3.46%。
高考三級上午首堂考國文,公文題目出現「近年來,外交部致力推動與先進國家簽署『青年打工度假協定』」,要考生試擬致外交部函,會同相關部會提供打工度假完備資訊,並加強宣導注意事項,與青年遇有急難救助時,掌握時效提供必要協助。
林姓考生認為,考打工度假是很活的題目,一般沒有經歷過公務體系職務的考生,可能會不好發揮。薛姓考生認為,題目內容雖然很靈活,但不影響公文寫作的格式,發揮上不成問題。
此外,在國文作文題目則考了「慎己戒滿」,考題說明中指出,「己之所長,未必為人之所短;己之所短,又適為人之所長。人居於世,易見他人不是,而多自負,故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請考生以「慎己戒滿」為題作文。
陳姓考生指出,作文題目與過去大同小異,但她認為題目偏難,有點難寫。林姓考生認為,「慎己戒滿」這個題目很難擴大聯想,要寫成作文不太容易,算是比較有挑戰性的題目。
薛姓考生說,高普考一般都是考論說文,這次的題目並不意外,題目不算太難,但如何結合實例或親身經歷來寫作,將是拿高分的關鍵。1020707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托福
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25年前的那一槌 聽蔡辰洋談獸首故事(上)
【文/郭怡孜】
隨著法國KERING(原PPR)集團總裁小皮諾(Francois-Henri Pinault)將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中的兔首與鼠首致贈中國,連同之前經由拍賣或贈予而回到中國的牛首、虎首、馬首、猴首及豬首,目前確知尚存於世的7件圓明園獸首將悉數回到圓明園原址所在地北京。而其中的牛首、虎首、馬首及猴首,即是在1980年代末,由寒舍主人蔡辰洋自西方人手中購入,並且立下只將這些獸首賣予華人的原則,讓這些因著戰亂而流落於海外數十年的重要文物,重新回到華人手中。
寒舍主人蔡辰洋,既是令人景仰的收藏家,也是讓人信賴的古董商,如今旗下的餐旅事業更是發展得有聲有色,眾口皆碑。蔡辰洋出身豪門,年輕時即縱橫叱吒於商場,二十幾歲開始收藏書畫、古董、印石與家具,卻在意氣風發之時,經歷了家族事業的衰敗,一夕之間名下財產盡遭查封且債務纏身,從而由收藏古董而涉入古董買賣,創立了寒舍。
1987年,是蔡辰洋創立寒舍的第二年,也是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中的猴首與豬首,初次出現在紐約蘇富比秋季拍賣會的那一年,蔡辰洋便以過人的膽識與氣度,喊出刷新當時清代雕像拍賣紀錄的16萬5千美元高價,拍下了其中的猴首,從此寒舍揚名國際收藏界,而寒舍與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的遇合,於焉展開。
帝王之園
圓明園,自清朝康熙皇帝以「圓明」為名賜給皇四子胤禛(後來繼位為雍正帝)之後,經歷雍正、乾隆兩位皇帝任內的擴建,成為了由主園圓明園及附園長春園和綺春園(後改稱萬春園)組成的龐大皇室園林,佔地廣達350公頃,兼納中國及歐式造園風格與技巧,規模宏偉而景觀豐富,處處彰顯皇室氣派,堪稱中國造園史上的極至之作。而圓明園在乾隆年間建造完成之後的百餘年間,成為大清帝國的宮苑,往後清帝在圓明園園居的時間,甚至多於在北京城內的皇宮紫禁城。
圓明園是一座以水為主題的園林,園中遍布河道與湖泊,水面佔了全園面積的一半以上,如今眾所矚目的十二生肖獸首,原本即為此水景園林中,海晏堂正門前水池造景的一部分。海晏堂是長春園北部著名的歐式宮苑建築群「西洋樓」中,最大的一座建築,而其前庭的水池中央為一座由法國神父蔣友仁(Michel Benoist)設計的噴水池,池畔兩側分列十二生肖獸首人身銅像,依據十二時辰,自代表該時辰的獸首口中噴水注入水池裡,是為一座華麗的大型水力時鐘。
寒舍與獸首的遇合
馬首於2000年出現在清翫雅集於鴻禧美術館舉辦的收藏展,左至右為駱錦明、馬志玲、周義雄。(財訊提供)
隨著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著名的十二生肖獸首迭失,究竟是隨著其它珍寶被英法聯軍掠奪回歐洲、遭隨後入園的流民偷走、或是被園林內的人攜出,至今尚無定論。可以確定的是,目前確知存世的7件獸首,最初都在歐洲或美國現蹤。首先是1987年,猴首與豬首銅像現身於紐約蘇富比拍賣會,寒舍主人蔡辰洋毅然高價標下了其中的猴首,而同時上拍的豬首,則由美國私人藏家購得。憶及往事,蔡辰洋說:「猴子很可愛,十二生肖裡,最接近人的就是猴子,這件猴頭的表情,表現得很好。」他同時坦言:「不買豬頭是一個錯誤。當時想,買一個『豬頭』會被人家笑是豬頭,因為這樣就沒有買。其實站在藝術欣賞的角度,是應該買的。」
蔡辰洋買下猴首後兩年,牛首、虎首與馬首一齊現身於1989年倫敦蘇富比拍場,這一次,全數由寒舍購入。當時的成交價,分別為牛首的14萬8500英鎊、虎首的13萬7500英鎊、以及馬首的18萬1500英鎊。據考證,牛、虎、馬三只獸首曾於1930年代透過舊貨買賣落腳於美國加州的一棟私人宅邸,直到1985年,一位美國古董商發現了擺放在宅邸花園裡的虎首與馬首,進而追蹤到置於住宅浴室裡的牛首,這位古董商遂以每件1500美元的代價,買下了這三件獸首。時隔4年後,寒舍在拍賣會上以約莫10倍的價格買下這三件獸首,讓百餘年來飄零於海外的三件圓明園文物,重回華人手中。
※延伸閱讀:
25年前的那一槌 聽蔡辰洋談獸首故事(下)
【《典藏投資》2013年6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隨著法國KERING(原PPR)集團總裁小皮諾(Francois-Henri Pinault)將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中的兔首與鼠首致贈中國,連同之前經由拍賣或贈予而回到中國的牛首、虎首、馬首、猴首及豬首,目前確知尚存於世的7件圓明園獸首將悉數回到圓明園原址所在地北京。而其中的牛首、虎首、馬首及猴首,即是在1980年代末,由寒舍主人蔡辰洋自西方人手中購入,並且立下只將這些獸首賣予華人的原則,讓這些因著戰亂而流落於海外數十年的重要文物,重新回到華人手中。
寒舍主人蔡辰洋,既是令人景仰的收藏家,也是讓人信賴的古董商,如今旗下的餐旅事業更是發展得有聲有色,眾口皆碑。蔡辰洋出身豪門,年輕時即縱橫叱吒於商場,二十幾歲開始收藏書畫、古董、印石與家具,卻在意氣風發之時,經歷了家族事業的衰敗,一夕之間名下財產盡遭查封且債務纏身,從而由收藏古董而涉入古董買賣,創立了寒舍。
1987年,是蔡辰洋創立寒舍的第二年,也是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中的猴首與豬首,初次出現在紐約蘇富比秋季拍賣會的那一年,蔡辰洋便以過人的膽識與氣度,喊出刷新當時清代雕像拍賣紀錄的16萬5千美元高價,拍下了其中的猴首,從此寒舍揚名國際收藏界,而寒舍與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的遇合,於焉展開。
帝王之園
圓明園,自清朝康熙皇帝以「圓明」為名賜給皇四子胤禛(後來繼位為雍正帝)之後,經歷雍正、乾隆兩位皇帝任內的擴建,成為了由主園圓明園及附園長春園和綺春園(後改稱萬春園)組成的龐大皇室園林,佔地廣達350公頃,兼納中國及歐式造園風格與技巧,規模宏偉而景觀豐富,處處彰顯皇室氣派,堪稱中國造園史上的極至之作。而圓明園在乾隆年間建造完成之後的百餘年間,成為大清帝國的宮苑,往後清帝在圓明園園居的時間,甚至多於在北京城內的皇宮紫禁城。
圓明園是一座以水為主題的園林,園中遍布河道與湖泊,水面佔了全園面積的一半以上,如今眾所矚目的十二生肖獸首,原本即為此水景園林中,海晏堂正門前水池造景的一部分。海晏堂是長春園北部著名的歐式宮苑建築群「西洋樓」中,最大的一座建築,而其前庭的水池中央為一座由法國神父蔣友仁(Michel Benoist)設計的噴水池,池畔兩側分列十二生肖獸首人身銅像,依據十二時辰,自代表該時辰的獸首口中噴水注入水池裡,是為一座華麗的大型水力時鐘。
寒舍與獸首的遇合
馬首於2000年出現在清翫雅集於鴻禧美術館舉辦的收藏展,左至右為駱錦明、馬志玲、周義雄。(財訊提供)
隨著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著名的十二生肖獸首迭失,究竟是隨著其它珍寶被英法聯軍掠奪回歐洲、遭隨後入園的流民偷走、或是被園林內的人攜出,至今尚無定論。可以確定的是,目前確知存世的7件獸首,最初都在歐洲或美國現蹤。首先是1987年,猴首與豬首銅像現身於紐約蘇富比拍賣會,寒舍主人蔡辰洋毅然高價標下了其中的猴首,而同時上拍的豬首,則由美國私人藏家購得。憶及往事,蔡辰洋說:「猴子很可愛,十二生肖裡,最接近人的就是猴子,這件猴頭的表情,表現得很好。」他同時坦言:「不買豬頭是一個錯誤。當時想,買一個『豬頭』會被人家笑是豬頭,因為這樣就沒有買。其實站在藝術欣賞的角度,是應該買的。」
蔡辰洋買下猴首後兩年,牛首、虎首與馬首一齊現身於1989年倫敦蘇富比拍場,這一次,全數由寒舍購入。當時的成交價,分別為牛首的14萬8500英鎊、虎首的13萬7500英鎊、以及馬首的18萬1500英鎊。據考證,牛、虎、馬三只獸首曾於1930年代透過舊貨買賣落腳於美國加州的一棟私人宅邸,直到1985年,一位美國古董商發現了擺放在宅邸花園裡的虎首與馬首,進而追蹤到置於住宅浴室裡的牛首,這位古董商遂以每件1500美元的代價,買下了這三件獸首。時隔4年後,寒舍在拍賣會上以約莫10倍的價格買下這三件獸首,讓百餘年來飄零於海外的三件圓明園文物,重回華人手中。
※延伸閱讀:
25年前的那一槌 聽蔡辰洋談獸首故事(下)
【《典藏投資》2013年6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