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鼓勵身心障礙者參與藝文 慷表演團隊之慨?—身障法修正條文出爐 表演場館與團隊如何因應?(上)

【文字/朱安如、黎家齊】

演出場館的輪椅席相當有限,未必能滿足想觀賞表演的身障者需求。(黎家齊/攝)


去年十一月三十日,立法院三讀通過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的修正條文,包括:
第五十九條 身心障礙者進入收費之公營或公設民營風景區、康樂場所或文教設施,憑身心障礙證明應予免費;其為民營者,應予半價優待。
身心障礙者經需求評估結果,認需人陪伴者,其必要陪伴者以一人為限,得享有前項之優待措施。
第一百零四條之一 違反第五十九條規定者,經主管機關令限期改善,仍不改善者,予以警告;經警告仍不改善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其情節重大者,並得公告其事業單位及負責人姓名。
其中「文教設施」,包含了劇場、音樂廳等表演藝術演出場館。乍看之下,依此法規,身心障礙者似乎憑證得以免費至兩廳院、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城市舞台、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至善廳、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等公營場館欣賞演出;至新舞臺等民營場館,則應予半價票優待。
然而,內政部社會司身心障礙福利科科長宋冀寧表示,多數演出是由表演藝術團隊承租(公營、公設民營及民營)場地進行演出,法律認定其為租賃關係,因此納入「民營」的範疇;半價票的成本落差,應由表演藝術團隊吸收。若是公共營造物委託某個民營表演藝術團體經營管理,契約期間,全數演出節目都由該表演藝術團體承攬,並無另外租賃的民營樣態,則應算在「公設民營」的規範之內。
表演藝術場館的因應與難處
為因應此條文,各表演藝術場館針對身心障礙席及輪椅席的免費發放與優惠要點,也紛紛進行內部討論與調整。
兩廳院自開幕之初,便於每月固定期間,提供身心障礙席(國家劇院每場十三席、國家音樂廳每場十九席)與輪椅席(國家劇院每場五席、國家音樂廳每場六席)的免費索取,至多每人每月可領兩張(包含陪同人員在內,需求評估從寬認定),發完為止。由於修正條文並未註明數量上限,目前兩廳院正研擬新增條文,在前述票券發完後,若還有身心障礙人士及其必要陪同人員希望觀賞演出,可於節目演出當日(最遲於演出卅分鐘前),憑證明文件於演出場地售票處領取尚未售出的免費票券。預計於今年三月一日開始實施,確切細則以正式公告為準。
綠光劇團公關李彥祥表示,有接獲社教館城市舞台的正式來函,說明場地設有十二席身心障礙席(包含輪椅席與陪同人員)。這十二席,若為社教館主辦節目,將提供身心障礙者免費索取;外租團體則須遵行法規,出售半價票。超過十二席的部分,以表演藝術團隊自行認定為準。
高雄市文化中心管理處演藝活動課辦事員林志祥,以至德堂為例說明:民國九十九年三月前,每場演出提供八張免費票券供身心障礙者索取。當時,這八張免費票券相當熱門,甚至引起領取糾紛與陳情案件。其後按照相關法規,一律半價辦理。目前遇到兩大問題:一、舊版身心障礙手冊沒有註記陪同者的需求評估,在手冊全數更新前,若無註記者,需要提出相關文件證明,顯示陪同必要才可領取。二、身心障礙席沒有數量限制,但輪椅席受限於硬體空間,以至德堂為例,至多只有八席。去年郭金發演唱會上,輪椅觀眾就超出八席。有不清楚輪椅席定義的觀眾,幫長輩購買了一般席次票券入場,進場才發現,輪椅無處可放。現場工作人員雖然協助背、抱進一般座位,但若就緊急狀況的安全考量,包括輪椅擺放空間、身心障礙者的疏散,都可能形成極大的問題。
溯及去年十月,立法院衛環委員會(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針對本條文的修正過程,其中多以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為例,討論「公設民營單位的收費標準,該視同公營抑或民營單位」。然而,表演藝術票券,其性質顯然不同於參觀展覽或風景區的門票。展館、園區的容納人數有其彈性,但表演場館空間的硬體限制極高,不同座次價位也不同,如何認定身心障礙席的座位,是否也會形成另一個難題?
※延伸閱讀:
‧鼓勵身心障礙者參與藝文 慷表演團隊之慨?—身障法修正條文出爐 表演場館與團隊如何因應?(下)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3年2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多益

7大心法讓你晉身成訓練規劃達人!

身為企業內部的學習推手,除須確保員工擁有合適的技能與能力,以達到最佳工作效率外,也要確定花費的訓練投資,的確能改變整個企業組織氣候與競爭能力。這些目標,都有賴內部 教育訓練 規劃者作縝密的評估與設計。然而,一位優秀的教育訓練規劃者,應該擁有哪些本領,才能有效地抓準企業整體需求,讓課程發揮最大效益,協助組織向上提升、出奇制勝?各方專家開出7大致勝心法,讓你順利成為訓練規劃達人!

心法1:保持熱情特質 樂於服務創新
若將企業比喻成一輛車子,教育訓練就像是「定期保養」工作,讓個人與組織能隨時保持最佳狀態。從事人資訓練工作長達18年,目前擔任緯創資通行政暨人力資 源教育訓練資深經理的邱倉木明白指出:「熱情,是從事教育訓練工作的最大原動力!」教育訓練人員本身的人格特質,在教育訓練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他表 示,教育訓練人員該具備的任何一項專業能力,都可透過反覆學習而熟能生巧,但前提是,「必須建立在對教育訓練有足夠熱情的基礎上,」邱倉木說,熱情,不但 深切影響著教育訓練的品質,也影響公司同仁對待教育訓練的態度;若缺少熱情,就算滿腹經綸,只抱持著任務完成就了事的心態,絕不可能締造出好的訓練效果。
此外,邱倉木也說,除熱情外,優秀的教育訓練者,也須具備旺盛學習力,良好的吸收與轉化本領,樂於分享,勇於創新等性格,「這些與學歷、經驗並無直接相關,但與本身特質關係密切,」他說。

小叮嚀
擔任教育訓練規劃者應熟記:態度的重要性絕對不遜於專業。要有服務的熱忱,寬廣的心胸,成功不必在己的度量。而這些,並不與念了一肚子企管財經書籍,或是與擁有好幾張專業證照劃上等號。

心法2:充實專業知識  找出訓練需求與重點
身為教育訓練人員,必須針對企業各單位的工作職掌,依據所需相關知識與技巧,作有系統的蒐集與分析,進行綜合評價,以找出訓練需求與重點。所以教育訓練 者,必須多充實經營管理知識,瞭解產業動態,並精通組織行為,使員工培訓在企業文化塑造過程中,能充分發揮影響力。政大企管系教授蔡維奇認為,一位良好的 教育訓練規劃者,首先要對「學習理論」有足夠瞭解,才能在五花八門的課程中,精準判斷現階段員工究竟適合哪些課程,用什麼方式上課才有效果,並吸引員工暫 時放下手邊業務全心投入,而非抱著輸人不輸陣的趕流行心態開課。
曾任職於中鋼、信義房屋人資部門,現任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理事長林燦螢則認為,一位好的教育訓練規劃者,必須具有將問題「複雜簡單化,簡單複雜化」的本 領。所謂「複雜簡單化」,是指「分析與研判能力」,例如在與同仁的短暫訪談中,便能立即掌握員工的訓練需求;而「簡單複雜化」則是指「計畫與組織能力」, 如將員工共同缺乏的某項職能,延伸規劃為一整套教育訓練計畫的本事。

小叮嚀
教育訓練規劃人員若有機會,也應多參與主管會議,瞭解公司重要的經營管理問題,參加研討會,多與業界人士交流,如此一來,才能擴展視野,具有事業經營概念(Business Sense),進而能為企業提供量身訂作的訓練服務。

心法3:具備出色的溝通協調技巧
身為教育訓練規劃人員,良好的溝通協調技巧更是必備能力。邱倉木指出,教育訓練人員須扮演溝通者角色,不但要耐心傾聽對方需求,更要主動溝通,兩者間其實 是衝突的,故如何拿捏分外重要。再者,由於工作須溝通的對象相當多元,包括部門主管、員工,以及外部顧問或講師等,因此須具備「能與同行暢談,又能用非技 術性語言,向非同行者解釋」的能力。
在溝通過程中,教育訓練者除須探尋組織需求外,還須判斷部門主管提出訓練需求的可行性,「不同部門,立場與看法也會不同,故教育訓練人員還要扮演協調角色,找出組織的最適當需求,」邱倉木說,唯有耐心傾聽、耐心溝通並能提出解決方法,才能創造雙贏,

小叮嚀
持續不斷地有效溝通、協調,教育訓練才能獲得決策者肯定,並與各階層充分配合,達到事半功倍效果。

心法4:創造主動學習的環境
教育訓練人員除須具備訓練專業知識與技能外,還必須多瞭解「人性面」。因教育訓練單位扮演的是協助角色,若要敦促員工不斷學習,就須洞悉員工想法,並透過 生動趣味課程與建立制度,提升員工學習意願。「所有的激勵與學習,都以自我激勵、自我學習的效果最好,」林燦螢比喻,正如同可以將牛牽到河邊,但卻無法強 迫牛喝水;但若讓牛跑了一圈後感到口渴,要牛喝水也不是難事了,「故教育訓練人員應先創造學習的環境,才能有效提升員工的學習需求,」他點出洞悉並順應人 性的重要性。
林燦螢以其實務經驗建議,「創造需求」的過程可分為課前、課中與課後3階段:
(1)開課前的「暖場」很重要,如可利用公司內部刊物等管道,刊載產業新知、課程綱要等訊息,誘使同仁產生好奇感,推升員工的上課意願;
(2)上課方式儘量活潑,除專業知識成分極高的課程外,亦可用雙向互動模式,取代傳統單向授課,尤其技能性課程,可用實際練習代替。如講師訓練課程,可用V8將學員上台的狀況加以拍攝,讓學員立即得到回饋;
(3)而在上完課後,教育訓練者應找機會請教主管及學員本人,檢討課程不足處加以修正,並探詢日後開課的需求意願,為下一階段的教育訓練預作準備。

小叮嚀
與其苦思如何創造員工最大的學習成效,倒不如以引導的方式,讓員工自己認為有加強進修的必要。

心法5:貫徹職能於訓練課程中
依據Hellrigel等學者的定義,職能(Competency)指的是一組知識、技能,行為與態度的組合,能夠幫助提昇個人的工作成效,進而帶動企業 競爭力。職能可分成核心職能、專業職能、管理職能與一般職能,每個企業對不同職位者有不同的職能要求,但員工對於自己應具備哪些職能卻未必很清楚,故一位 好的教育訓練者,應讓員工瞭解屬於自身職能的相關訊息。以中鋼的教育訓練中心為例,其人資單位便整合出一套以職能為導向的e-HRD系統,任何員工只要透 過這套資訊系統,即可獲知自己在目前職位上,應具備哪些職能、還需接受哪些訓練,如此便能建構出一張專屬於員工自己的學習地圖,協助員工主動學習。
在有了學習地圖後,教育訓練人員不應只扮演催促員工上課的傳統角色,而應從旁予以指導建議:以何種課程為優先?今年的受訓重點該放在哪裡?透過「年度功課表」的設計,協助員工有系統地進行學習。

小叮嚀
越來越多企業體認到職能重要性,將職能注入企業教育訓練課程,已成為目前不可抵擋的趨勢。教育訓練人員應多方瞭解本身企業應具備的職能條件,讓職能系統地導入受訓內容之中。

心法6:課程設計兼顧實用與未來性
除幫助員工瞭解所需為何外,教育訓練規劃者在設計課程時,考量層面還應該兼顧實用性與未來性,「教育訓練不僅要重視短期技巧面的即學即用,針對中長期的知識與態度,也應有完善規畫,」蔡維奇指出,充分掌握「訓練需求分析」原理,也是不可或缺的專業能力。
就實用性來看,教育訓練人員最好不要一下子推出太多課程,並強調日常工作就是加強學習效果的最好機會,「OJT(On Job Trainning,工作中訓練)是比較適當的訓練方式,當課程內容與工作實際應用愈符合,效果就愈好,」有著深厚實務經驗的林燦螢建議。
而在未來性方面,一位成功的教育訓練規劃者,必須要有超越現實看問題的能力,瞭解公司業務發展方向,並透過這種眼光幫助員工成長。如台灣全錄因90%股份 為日方所有,為培育海外人才,便針對旗下員工推出赴海外進修兩年的訓練機會,進修期間薪資年資照常;平時全祿也鼓勵員工循企業外管道(如夜間部課程)進 修,並予以經費補助,提供未來正向成長的機會。

小叮嚀
員工的教育訓練,最好能結合「企業經營發展」與「員工生涯規劃」兩方面,除滿足員工個人需求外,也符合企業長遠利益。

心法7:與單位主管保持良好互動
    蔡維奇表示,單位與直線主管在教育訓練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角色。透過與部屬日常接觸中,主管對員工的觀念態度、工作士氣、公司忠誠度、突發狀況應變能 力,以及所缺專業職能都最為瞭解,所以進行教育訓練需求課程調查時,主管是最好的消息來源。而在進行訓練課程績效診斷時,也適合交由主管來作分析,即使由 HR設計績效問卷,裡面除要有員工自我評量外,也必須保留主管觀點,才能得到更加客觀的評估成果。
邱倉木也從自身經驗現身說法指出,近年他所引進的訓練課程中,在數量與內容上並未如往常多元,但各級主管滿意度卻比以前高,「因為這些課程都先請各部門主 管參與討論、制訂及審核通過的,更貼近員工實際狀況,也與公司策略方針直接關聯,」他說,當課程切合公司與員工發展所需,主管重視度便會提高,推動教育訓 練也更事半功倍!

小叮嚀
在瞭解教育訓練需求時,針對員工進行問卷調查,雖也可獲得部分解答,但若能與各單位主管直接溝通,會更直接有效。

(摘自: 英文會話 教學網)



參考文獻:
1蔡新玄 輔助勞資團體辦理企業訓練
2林月珠 教育訓練-對「知能取向」的省思
3台灣地區職場教育訓練發展之探討

資料來源:人才資本雜誌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80&News_Class_ID=0






中小型企業教育訓練方式

中小型企業 教育訓練 如下:
1、口述傳授:
   最常見主管或資深員工利用嘴巴描述如何區分產品,作業注意事項,傳授中常會遺漏,由其產品種類複雜,若無圖文並茂的手冊來教育新員工,這樣要花很多時間才 能了解公司產品及各產品差異處,由於對產品一知半解,在作業上出問題機會就大了,問題源頭都在教育訓練上做的不夠,無論教材或師資都有問題,想節省教育員 工的時間與費用,應建立員工教育手冊,及制定良好的教育訓練規劃。

2、個案討論:
   當有問題發生主管和當事者及大家討論如何因應,但如何記錄做成教育範例,讓日後新人避免日後再重犯,是中小企業應重視課題,將問題分門別類,制作成經驗資料﹝經驗庫﹞,這樣會大幅提升員工專業知識的水準,贏得客戶的讚賞。

3、師徒制教育:
   一般偏向技術性工作仍保持師徒制教育,一對一邊作邊學,學習時間較長,缺少完整技術KNOW HOW,事實上,只要有好的教材與案例,一年就可當師父﹝水準﹞,當然要學得更深的技術是要當事者全心全意投入。

4、參加研討會:
   參加研討會也是獲得知識好方法,看看別人了解自己,綜和專家及同行的看法,調整自己的觀念與作法,也了解自己的水平在那裏,避免變成井底之蛙。

5、同業觀摩:
   這種機會較難得,學習他人管理及生產製造優點,事實上同行有生意競爭的顧忌,也可以參加經濟部中小處辦理跨業交流活動,到不相關行業參觀,因無牽涉同業機密反而可獲得更高的管理知識與技巧。

6、員工在職進修:
   中小企業員工在職進修,通常由公司出資或分攤讓員工上電腦課、外文、會計或相關技術課程。讓員工方便作業及提升企業的水準。

7、相關行業展覽會:
   這是充電好時機,由其展覽會場大家渾身解數,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多問、多留心看產品及相關資料,便可了解這家公司水準在那裏,及流行趨勢與發展,所謂高手過招便知有沒有。

(摘自: 英文會話 教學網)



參考文獻:
1洪榮昭 人力資源發展:企業教育訓練完全手冊
2蔡新玄 輔助勞資團體辦理企業訓練
3實施員工教育訓練

資料來源:承宏電腦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79&News_Class_ID=0





2013年2月6日 星期三

聞人悅閱──小小的寂寞,小小的惆悵

【採訪/鄭政恆】
評論人的癖好,就是什麼都解讀一番,當聞人悅閱傳來電郵,說我們就在中環的交易廣場美國會所見面吧。我立刻想,經濟交易和美國紐約都是《掘金紀》(2011)的重要線索,好不好由這兩點開始談呢。後來想想,這樣未免太過主題先行了,於是我又找來《聯合文學》331期的「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專輯」,讀一讀張婉雯的文章〈聞人悅閱──流離遷徙下的「太平」〉,作為準備。
婉雯集中於聞人悅閱最早年的兩本小說:《太平盛世》(2003)與《黃小艾》(2005),看得很仔細,說得也準確:「作者不斷從成長的七、八○年代支取養分,那裡頭有杭州的生活,有讀書時代的朋友;有菜花田,有爺爺奶奶和他們那年代的防空洞。聞人悅閱帶著這些經驗看紐約,看曼哈頓,看台北,看在這些城市之間流離遷徙的男男女女。」我立刻想,如果要訪問聞人悅閱,不如細說從頭,然而結果我們的討論還是不著邊際,無拘無束。
●過去的回憶
聞人悅閱的小說有一種特殊的真實感,角色有血有肉,好像可以在現實世界裡將他們一一找出來,我也不禁問小說是不是都建基於真實體驗。聞人悅閱說:「小說本身都是虛構的,但有一些個人情感與經驗融入其中。」她將自己的小說歸類在寫實一方,正如《黃小艾》就是「一部理想化的寫實小說」,早年的作品更多反映出少年時的心情與回憶,因為小說要在中國大陸出簡體字版,她重讀自己的作品,還是有所感動。
中篇小說〈太平盛世〉以九○年代初的杭州、九○年代末的北京和世紀轉折之間的紐約為時空場景,聞人悅閱一方面展現人物的交往、性格、成長和心理,另一方面也為社會和時代的轉變,刻下面貌的見證。這兩點自〈太平盛世〉到《黃小艾》再到《掘金紀》,可謂一以貫之,作者風格及主題早就老實呈現。我說,你是早熟的作家,聞人悅閱謙稱,「一切一切包括寫作手法,都是順乎自然吧。」
早熟不是沒有理由,聞人悅閱小說中茫然若失的蒼涼,大可令張愛玲迷從中找到祖師奶奶的鼻息。〈太平盛世〉不是有如此的記述嗎:「我們這一代的人,即使沒有看過張愛玲的書,也聽到過她的名字。
她的名字是在九○年代初的時候又開始在中國大陸出現的。看見這樣陰柔華麗的文字在當時是相當陶醉,簡直有開天闢地那樣的喜悅」,很明顯,從張愛玲到聞人悅閱,可以找到清晰的連繫,擴大來看,她們都是在言情文藝小說的大傳統中,進行認真的探索,發展路線上又有許多標誌,先有張恨水和張資平,再有張愛玲,中間經過亦舒、梁鳳儀和施叔青,然後是聞人悅閱──他╱她們的作品或偏向大眾流行,或偏向藝術深度,風格並不一致,路線曲折,但隱約可見。
我們談到喜歡看的書,聞人悅閱首先提到張愛玲,說喜歡她的散文多於小說,早在國中時就讀到,已經很欣賞。聞人悅閱一如其名,看書也雜,她點出村上春樹和海明威,欣賞後者的簡練,近期就在看美國新作家Justin Tussing的成長小說The Best People in the World。
●掘金的世紀
從《黃小艾》到《掘金紀》,恰恰在中間的還有一本《小中尉》(2008),是聞人悅閱寫給自己孩子的兒童文學書(後來大女兒知道寫的就是自己呢),《小中尉》師法《小王子》,用童真的目光和筆法去刻劃外在世界的種種,童話和現實互為表裡,這本小說的任務就如貓下士的工作,就是「陪北鼻玩,教他們做人的道理」,「以幫助北鼻完成向現實世界的過渡為己任。」
《小中尉》以後,聞人悅閱回到長篇小說的創作,沿著《黃小艾》的「理想化的寫實小說」路線,寫出《掘金紀》──大概是到目前為止她最出色的小說。小說中角色對感情與財富的焦渴,就如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在〈現代文化中的金錢〉(Money in Modern Culture)一文中說:「貨幣給現代生活裝上了一個無法停轉的輪子,使生活這架機器成為一部『永動機』,由此就產生了現代生活常見的騷動不安和狂熱不休。」貨幣令人想起金融和經濟學,但在齊美爾眼中,卻可以看出現代文化的特色、個體自由的形成、都市人的精神心理──這些元素在聞人悅閱手中,就成為小說的敘述內容、角色的精神心理、都市人的眾生面貌。
難怪有讀者對聞人悅閱抱怨,想從《掘金紀》學到一點投資的伎倆,卻是如入寶山空手回。我想這位讀者可能誤會了,《掘金紀》不是一般的金融小說,甚至恐怕是反金融小說,小說所肯定的不是物質財富,而是展現出追求財富對人內心世界或感情關係的一些傷害,作者更回過頭來肯定一些良善正直的價值。
聞人悅閱說我們處於掘金的世紀,一如封面上的芭蕾舞者都手執鐵鍬了,芭蕾舞者理應是不吃人間煙火的仙子一般模樣,這時也參與到掘金大業之中。而聞人悅閱自己從掘金的商業世界裡,看到人的內心世界,感觸甚多,她嘗試從難免醜惡的現實裡尋索美善的蹤跡,展現人心中慈悲的一面──「看到世界醜惡的事情不是太難,但要看到美好光明就比較難了。
議論、抱怨甚至批判之後,一切都沉澱下來,我們還要一路走下去,這是對人生的一點責任,一分熱情。」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聞人悅閱的小說裡,有對理想的追尋,她也為了潛隱問題的大都會,加添上一點美好的可能。
我又問,為什麼你會讓《掘金紀》裡的人物角色穿插出現,如網絡一般的敘事結構,以三個朋友為軸心,再擴大到IT業的大人物、慈善家、女明星、有志青年、陽光少女、畫家等等,不同層面的人物,在廣闊的地域版圖上遊走不定,教我想起Fernando Meirelles的電影《移城別戀360》。她說,「也許我在紐約是讀電機工程的,後來才到商學院讀金融。人物在小說裡互相穿插,就像電路板上的線路與圖面吧。」電機工程可能有一點男性化,跟文學和書本又好像沒有緊密的關係,但聞人悅閱告訴我,她的父親就是研究《考工記》的專家。這個不簡單的家學淵源,好像打破了工科與文科的區隔。
●寂寞與惆悵
聞人悅閱的短篇小說集《小寂寞》即將出版,上部的三篇小說,她特意點出〈彈琴唱歌跳舞〉和〈聖吉尼斯.路易斯的中國公主〉兩篇,前者建基於香港的生活觀察,以1997年為參照點開展的不同人生,刻劃兩個女子不著邊際的旅程和心理狀態。後者相當獨特,聞人悅閱用比較超現實的未來寓言故事筆法,寫接受了大量移民的美麗天堂島國裡唯一真正居留的移民,被稱作聖吉尼斯.路易斯中國公主的女孩,而她所有的親人都居住在遙遠的她從沒去過的中國。
關於這篇小說,聞人悅閱說,「過去的中國人去國離鄉,大概是為了生存吧。現在的中國人卻爭先恐後申請別國的護照,也許是自己缺乏安全感,希望追求心裡的安定,事實上即使有錢或者申請而得的身分,也不會帶來本質的安全感,全球社會又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食物安全、基因改造、核電事故等等。這就是一種悲哀吧。」
至於《小寂寞》下部的三篇小說,都以聞人悅閱故鄉杭州的名勝美景為背景和題意。上部的重點是時間,下部的重點是空間,但同歸於輕盈的小寂寞、小寥落,正如她在《小寂寞》的跋中說「人們希望的,永遠比能夠得到的要多一些;被物質寵壞的人想要的,大概是特別的記憶,可是無法擺脫的永遠是那淡淡的一點遺憾和寂寞。」
為什麼在聞人悅閱的小說裡,總可以散散落落地找到寂寞的感受?我再一次想起齊美爾,他在〈大城市與精神生活〉(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一文中說:「從理智化和教養的意義而言,跟封閉小城鎮人的瑣碎和偏見相比,今時今日的大城市人是『自由』的。因為彼此的矜持、漠不關心和大範圍的精神生活條件,個人感覺到自身個體獨立性的影響力,這種感覺沒有比在熙來攘往的大城市中更強烈的了。因為,身體的親近和空間的狹仄,使精神的距離一目了然。明顯只有在如此表面的自由下,沒有人比大城市中擁擠的人群,更感覺到那麼的寂寞和荒涼了。
此處一如別的地方,將人的自由作為愉快經驗,反映在自身的感情生活中,根本不必要。」聞人悅閱的《小寂寞》與齊美爾的探索,可謂不謀而合,她自己說:「小寂寞是一種心情,不是了不起的事兒,因為生活本身自管自地在繼續走下去。」
●面前的計畫
聞人悅閱自小就以成為作家,為個人的第一志願。即使到紐約求學的歲月裡,她還是經常到公共圖書館看中文書,保留對中文的感覺。後來果然成真,她在2002年獲得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首獎,至今寫作十年,手頭還有不少寫作計畫,也給我們稍稍預告一下。正在著手的長篇小說《琥珀》是關於個人與國家的慾望,時間軸更往上推延至三、四○年代,跳出《太平盛世》至今的經驗範圍,她正為大背景進行研究工作,衣食住行一一涉獵,她說那個年代比想像中多元,現實可能比作家筆下的小說更精采呢。另一本散文集《小惆悵》,跟《小寂寞》對應,關於生活、時光飛逝下的情感。
聞人悅閱在香港住了八年左右,期間跟朋友黃寶蓮、文念中開過一間名為3Boxes的咖啡室書店,辦過展覽和沙龍,她的兩個孩子也在香港長大和讀書。聞人悅閱在香港寫作,都是自己靜靜地進行。也許在這個比較安定的小城裡,文藝創作總是個人而不張揚的,也是單純的,就像我們都很喜歡的美國導演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表面上歡快的天真世界,影片裡總有令人憂鬱的小片段,幽默之中又有幾分惆悵,不論是天才和狐狸一家、踏上旅途的三兄弟、離家出走的小孩,導演眼中的角色,都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種種問題,但一顆單純的心常在。
◎受訪作家簡介
聞人悅閱
筆名悅閱。紐約Cooper Union大學電機工程學士,紐約大學商學院金融碩士。寫作是童年時代的第一個夢想,在理想交互更替的成長歲月中保存了下來。2002年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著有小說集《太平盛世》、《黃小艾》、《掘金紀》,童話《小中尉》,散文集《紐約本色》。即將出版短篇小說集《小寂寞》、散文集《小惆悵》。
◎本文作者簡介
鄭政恆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現職於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著有跨媒體詩集《記憶前書》,獲得第十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推薦獎,另合著有《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主編有《2011香港電影回顧》、《讀書有時》,合編有《香港文學的傳承與轉化》、《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小說卷》、《香港文學與電影》等。「記憶後書」專欄見於《人間福報》。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一月號339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多益

2013年2月5日 星期二

編輯室報告/最久的一份工作

【文/王聰威】
2013年1月,這是我在聯合文學工作的第五個年頭了,想起來真是不可思議,這居然已經是我工作過最久的一份工作。但為什麼這份工作會成了我做最久的工作呢?我想跟各位說一件只有內行人才知道的事。
這兩年,許多有志於出版華文文學的出版社,若非改變出版方針以求獲利,要不然就乾脆關門大吉,我們很容易把這現象直接歸咎於整體出版市場的景氣衰弱所致,我卻覺得這只是表面原因。
姑且不論是否真心喜歡文學,但在面臨華文電子書市場逐漸成型,與翻譯書獲利下降的情況下,打算投入華文文學創作的出版社其實變多了,但甚至與錢無關,最重要的問題往往是:找不到作家,也就沒有作品可以出版,特別是缺乏具有影響力的作家支撐,太過勉強做的話,通常只能草草收場。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得知林文義老師以《遺事八帖》得到2012年台灣文學獎圖書類散文金典獎時,我幾乎激動得的難以自已。
懷著公事與私誼的兩樣心情,我們這一期做了林文義與台灣散文專輯,也特別把他拉進攝影棚裡好好地拍照,他一邊跟我們聊天,一邊讓我們擺佈姿勢取景,還說自己上鏡頭經驗豐富,怎麼拍都行。
「聰威,我跟你說喔,以前就有人不屑地對我說,我都是靠臉才會紅的喔。」
他說。
「什麼啊!」我反駁說,「我才是靠臉才紅的啊!」
我當然知道他對《遺事八帖》的出版有多麼重視,不用說,這本大散文無論在企圖心、視野的深度與廣度、架構完整性,都是近年散文出版品中難得一見的大氣魄、大開闔,其中文筆雄強柔美兼具,內容論辯與抒情並陳,既論公也談私,時而輾轉纏綿,時而豁然開闊,彷彿長途行旅路經斷崖峽谷、長江大河,又逢田園村落,雞犬相聞,得以一窺作家心靈的全覽式風景。我認為這書不僅是他個人創作四十年的定音之作,更是當下散文書寫的顛峰作品之一。
只是這書對我個人的意義卻不僅於為他得獎而感到激動,我感到激動是因為林文義老師從我到聯合文學任職起,便全心全意地支撐著我,持續地將他最好的作品交給我們出版。我剛任職的時候,誰也不認識,一點人脈也沒有,只能說幸好有個聯合文學的招牌亮著,但他的作品卻有太多人想要出版,我想他大可以不管我的,會有人捧著更好的條件請他去出書,可是他最終仍將《遺事八帖》交給我,就像交給我一整個到目前為止的創作人生。
正是因為他,以及和他一樣的幾位老師、作家願意這樣支撐著我,叫我好好幹下去,所以我才有可能做這份工作這麼久,雖然這是我個人的小事,但倘若您了解這一行實際運作中,有情與無情的程度,或許也會有一點點同意我的想法與感謝。2013年就這樣開始了!順利的話,還可以繼續讀到我的「編輯室報告」……對了,不如就先打個廣告吧:
千呼萬喚,(有嗎?)整整四十二期加上我個人編輯術大公開之「《聯合文學》史上最強編輯室報告」即將結集出版了,敬請期待!(拜託了!)
◎本文作者簡介
王聰威
小說家、現任聯合文學總編輯。1972年生,台大哲學系、台大藝術史研究所。曾任台灣明報周刊副總編輯、marie claire執行副總編輯、FHM副總編輯。曾獲巫永福文學獎、中時開卷好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決選、金鼎獎入圍、台灣文學獎金典獎入圍、宗教文學獎、台灣文學獎、打狗文學獎、棒球小說獎等。著有《師身》、《戀人曾經飛過》、《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複島》、《稍縱即逝的印象》、《中山北路行七擺》、《台北不在場證明事件簿》等。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一月號339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全民英檢

2013年2月3日 星期日

雙括號裡的『台灣館』(上)

【文/呂佩怡】
1895年成立的「威尼斯雙年展」以其獨特的分類方式,分為主題館與國家館,主題館由策展人規畫展出,國家館則以國為單位,代表一國之形象與呈現其藝術發展現況。國家館的設計架構延續19世紀的博覽會模式,強調透過和平方式做國際競爭。博覽會展示機制正呼應當時帝國主義殖民擴張狂潮,以及在此之下對建構民族國家的熱衷。若威尼斯雙年展國家館的機制淵源於此,在21世紀的當下,「國家」概念已異於過往,「國家館」被賦予的意義是如何?各國家如何思考與看待這樣的國家館機制?對「台灣」這個具有雙重意義之地:對內是一主權獨立之國家,對外不被國際社會承認,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個雙括號裡的台灣館?本文將在回顧與分析1995年參展以來九屆的『台灣館』(註1),並在此基礎上討論第十屆(2013)的台灣館提案為何受到如此大的爭議。
台灣製造.製造台灣(1995-2001)
1995年台灣第一次參與威尼斯雙年展,以「中華民國在台灣—台北」的名義成為國家館之一,入大會目錄,在綠園懸掛國旗,這是台灣在艱困的國際環境中以「彈性外交」而得到罕見的成績。媒體報導多用「期待自我的發聲」、「國家代表隊」、「成功出擊」等詞彙,反映當時台灣內部對此事件的觀看角度,也可得知台灣館成立之初所擔負的「代表台灣」政治任務比藝術涵量更受人矚目。『台灣館』做為國家館出現於威尼斯雙年展,呼應自解嚴之後全民對台灣主體性追求之渴望,『台灣館』之成立也具體化「新台灣人」之新國家的概念,以藝術展覽得到某種精神勝利。
在展覽結構上,第一與二屆由評審團直接選取藝術家,其中的差異除了本土與國際評審比例的調整之外,更重要的是對於展覽的想法之改變,1995年評審「幾乎是把重點放在如何『選拔』藝術家」與「如何產生組成一個最具說服力的聯展組合」;而1997年評審團以「如何建構一個展覽」作為考量重點。由此,推向1999年台灣館轉向策展人提案機制的進程。雖然此三屆在組織結構不盡相似,但展示台灣的方式是相似的,這一點從展覽名稱可茲證明:「台灣.藝術」(1995)、「台灣.台灣:面目全非」(1997)、「意.亂.情.迷:台灣藝術三路線」(1999),另外,不論是展覽論述或是文宣設計皆致力突出「台灣」二字,強化宣揚台灣印象。展出的作品也企圖以片段「在場」具台灣特色情調之作品推衍至台灣藝術「不在場」之全體風貌。總而言之,代表台灣的『台灣館』,對內以文化召喚民族主義,形塑台灣想像共同體,對外則以台灣做為新國家的姿態出現,期待台灣被世界看見與認識。
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數千飛彈對準台灣,之後由具台獨色彩的民進黨執政,海峽兩岸煙硝味濃重。次年第四屆『台灣館』參展遭受中國打壓,從大會「國家館」(national pavilion)中除名,改為「平行展」(collateral event),參加名稱也被迫改為「Taipei Fine Art Museum of Taiwan」。然而,這屆推出的展覽是在原認定『台灣館』做為「國家館」路徑下的製作。(註2)此屆徵選模式改由12位評審組成評審團推薦策展人,高千惠的「活性因子」獲選,評審團的想法為:「台灣館在理念的訴求上,對內希望有學術性史觀的建立或延伸,對外則傾向以渾沌的、當下的、現象性的面貌呈現,而幾乎是佔多數的意願,不要去強調台灣」。雖然評審有不要強調台灣的共識,也實際將提案的副標題「台灣製造」改為「人的精神工坊」,但選出的五位藝術家來演繹這個展覽有類似上屆風格:展現台灣藝術五線路,外加上北美館臨門一腳推出「新寶島康樂隊」做為開幕活動,使第四屆展覽與前三屆有著相似的以視覺震撼為策略的「台灣製造.製造台灣」。這正是我認為有必要將第一到四屆放在一起討論的原因。
※延伸閱讀:
雙括號裡的『台灣館』(下)
【《典藏今藝術》2013年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全民英檢

2013年2月1日 星期五

劉益謙+王薇 百億人民幣的價值?

【文/吳亞男】

龍美術館創辦人劉益謙、館長王薇。夫婦倆致力打造的龍美術館,於2012年年底盛大開幕。

2012年12月18日,眾人引頸期盼的龍美術館盛大開幕,熱鬧程度可謂2012年年底最大的藝術盛會。儘管作為私人美術館,龍美術館的成效尚待評估,而帶著嚴格檢驗的心情前去的我們,在見到劉益謙與王薇夫婦的豐富館藏,以及他們為與公眾分享藝術所付出的努力,即便美術館仍有需要稍作調整的空間,但誠如成都當代美術館館長呂澎所言:「中國藝術未來的力量必定來自民間。」而龍美術館,肯定是其中一股中堅力量。
這場2012年末最大的藝術盛會,吸引了逾兩千位各界名流參加,除了上海政商代表,藝術圈人士幾乎全員到齊。館方招待貴賓住宿在不遠的四顆星酒店,酒店與美術館間都有接駁車可搭,慶功晚宴熱鬧非凡。

龍美術館是去年年底中國最受注目的私人美術館,其豐富館藏來自於劉益謙、王薇夫婦的一番心血。

龍美術館開幕典禮前一天,北京保利執行董事趙旭在微博上發了一則帖子:「龍美術館倒數計時,感慨萬千,最大中國民營美術館,私藏價值百億人民幣(以下幣值同)的中國頂尖藝術品,將於明天在上海第一次展示給全球熱愛藝術品的人們,今天發覺我的朋友劉益謙真偉大!」劉益謙在開幕記者會上則對此回應:「我收藏近二十年,還真的沒計算過我到底有多少件藏品。趙旭說有100億,我也真的沒概念,大家可別被趙旭忽悠了!」輪到王薇發言時,只見平日豪爽的她帶點哽咽連說了好幾次謝謝:「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只能說謝謝大家。」
龍美術館位於上海浦東新區羅山路2255弄210號,鄰近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以及上海磁浮列車站。龍美術館前身為一大賣場,兩年前被劉益謙以2億買下,後續的資金投入約1億,直到龍美術館開幕,劉益謙已經投入近3億。美術館駐立於湯臣湖庭花園別墅區入口處,這裡是1平方米要價3.33萬的高檔住宅區。選址於此,也符合王薇早先在採訪中所說的概念,「讓大家有機會進入館內欣賞藝術品,教育中國富人有能力買藝術品。」開館前,外界的「圈地」說法也隨著開館後煙消雲散,眾人在見到硬體設備與藏品之後,幾乎一面倒地認同劉謙與王薇夫婦為文化事業付出的心血。
1F 栗憲庭☓呂澎
立足當代 找回失落的歷史
龍美術館藏品規模和規格堪稱是中國私人美術館之翹楚,其中中國傳統藝術、「紅色經典」與當代藝術最具特色。美術館展區規畫也依類別區分於每一樓層。第一層大廳處展出由中國重要藝術評論家栗憲庭所策畫的「新裁──龍美術館開館邀請展」,總計邀請15位深具代表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為「龍美術館」開館特別提供近期新作,其中周春芽新作《豫園一景》巧妙地將劉氏夫婦置入畫中,相當有趣;旅法藝術家嚴培明也為了慶祝開館特地創作一幅名為《龍》的大尺寸作品,黑白油彩道出一貫的嚴氏風格,具有張力且面目模糊﹔岳敏君則展出他近期創作的空場系列《向井岡山進軍》,另外還有丁乙的《十示2012-9》、展望的《假山石》等藝術家作品。將當代藝術展示於一樓大廳,顯示館長王薇的愛好。執行館長黃劍表示,一樓大廳原本設計容納800人,沒想到愈做愈大,目前已可容納1500人。不過由於空間太大,也導致牆面展示的當代藝術作品視覺衝擊力減弱。
再往裡走的展間是呂澎主持的「新續史──龍美術館現當代藝術館藏展」,呂澎認為:「國家與地方美術館很少收藏民國時期與1980年代開始的現當代藝術。戰爭、政治運動以及缺乏美術史書寫的現實,讓1949年之前的民國油畫不是大量遺失,就是淹沒於民間的角落。」因此「新續史」所提供的是一個粗略的藝術史線索,在某種程度上是「尋回遺失的歷史」。
「新續史」展出從1917年至今百餘幅民國繪畫及當代藝術作品,呂澎為此編了一本《新續史》畫冊,其形式跟風格都與他所著的《改造歷史》相當類似。畫冊中以1917年為起點,每一年或每個年代各選出一位藝術家作品為代表,1917年以徐悲鴻的《仕女》為始,一直到2012年的歐陽春的《多產畫家》,總計展出將近300件作品。誠如呂澎所說,的這只是一段粗略的歷史記憶,「龍美術館」將其展出的意義在於提供學者們一個研究的對象,以學術來完整這一段中國藝術史。
2F 陳履生
紅色經典 那年我們追的毛主席
二樓展示「紅色經典」作品,由陳履生主持的「革命的時代:延安以來的主題創作展」,這對非中國大陸讀者來說是比較陌生的版塊。「紅色經典」,是一個後文革詞彙,最初在1980年代用來指文革中出現的樣板戲;後來在1990年代被懷舊情緒驅使著的人們,廣泛延伸推廣到以它指稱在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指導下的創作,為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政治運動和工農兵生活的作品。
龍美術館的「紅色經典」收藏涵蓋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等各個歷史時期,包括靳尚誼《毛主席視察上鋼三廠》、陳逸飛《踱步》、沈嘉蔚《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等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名作。開幕當晚,毛澤東外孫女毛東梅與其夫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一同現身,巧合的是,在中國以模仿毛澤東出名的一名男子突然現身,引起眾人爭相合照,相當逗趣。
3F 單國霖☓趙力
比美國際 鎮館之寶排排站
中國傳統藝術的展區位於三樓,這裡是常設展區,硬體設備按照國際規格「龍章鳳函──龍美術館中國傳統藝術館藏展」由單國霖及趙力主持。在這裡可看到包括書畫、玉器、瓷器、青銅器、古代家具等各個門類的古代藝術精品,如宋徽宗《寫生珍禽圖》、吳彬《十八應真圖卷》、乾隆御製《水波雲龍寶座》、乾隆青花《海水紅彩龍紋如意耳葫蘆瓶》等國家級的作品,數量跟質量足以與很多省級國家美術館媲美。《典藏投資》在現場詢問眾多嘉賓,全館哪一件作品最足以撐起龍美術館「鎮館之寶」的稱號?答案幾乎來自中國傳統藝術展區,尤以《寫生珍禽圖》、仇英的《人物圖卷》、唐寅的《金閶送別圖》、乾隆御製寶座最為熱門。
雙「龍」獻藝黃浦江
參訪龍美術館的豐富典藏後,龍美術館確實站穩了中國私人美術館之首。但過了第一關,王薇接下來要面對的是美術館未來的長久經營之道,並將美術館的四大核心——館藏、展覽、學術及教育版塊,加以發揮;此外,浦西的「龍當代美術館」也將於2013年年底開幕,王薇指出:「黃埔江兩岸,兩座私立美術館交相輝映,必將成為上海城市文化的新地標。」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典藏投資》2012年1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日文檢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