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天帥】
位於畢打街的畢打行,屬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揉合藝術裝飾元素。
每年5月某兩、三天,在香港中環畢打街,你總會見到本已擠得水洩不通的行人路上,排起一條長長的人龍。高峰時間,人龍可長達五十人以上。他們當中大部份來自外國,但亦不乏中國人臉孔。
人龍在等待的是畢打行的電梯。畢打行那狹窄得僅能讓一兩人通過的門旁,是Abercrombie & Fitch。Abercrombie & Fitch 的門口要比畢打行大上三四倍。左右兩旁各守著一個門神。他們是外國彪形大漢,穿緊身恤衫、拖鞋,以迷離而不乏英偉的眼神掃視人群。他們的身體散發著香氣。有幾個正在排隊的人聞了直咳嗽。
第一次出現這奇景,是2011年的事。至於最後一次又將在何時?當然未來誰也無法確定,只是估計這不會太遙遠──畢打行作為香港畫廊業核心,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在畢打行,觀眾可一口氣逛完六間高質素畫廊。
首間來到畢打行的畫廊,是位於3樓的Ben Brown Fine Arts。
時為2009年。
「畢打行可說是全中環唯一適合經營畫廊的地方。」香港Ben Brown Fine Arts總監Andreas Hecker說。「主要是因為天花板夠高(約3.8米,比一般大廈高約一倍)。另外,我不是說香港人懶,但是他們較不願意上山(前往荷里活道),當然你也很難要求他們去更遙遠的香港仔或其他工業區。最好的地點始終還是中環。」
Ben Brown落戶後,接下來在2011年1月,畢打行7樓迎來了高古軒(Gagosian Gallery)。同年5月,漢雅軒也從皇后大道中5號遷進4樓。漢雅軒位於畢打行的面積約900平方英呎。當時市場估計呎租約150港元,與中環IFC寫字樓平均呎價160港元相約。換句話說,漢雅軒月租達13萬5000港元。當時畫廊主人張頌仁直言,新租金較舊租金貴一倍,然而他還是毫不猶豫地轉移陣地。理由亦與 Ben Brown Fine Arts 相同。
「早就想入來了,無奈舊租約未滿,如此高樓底空間,在中環幾乎絕無僅有。」
協同效應 製造共贏
香港Ben Brown Fine Arts藝廊。
在三家重要畫廊進駐下,畢打行開始受全球藝術圈注目。這讓後來Simon Lee Gallery在2012年4月遷入,又多了一個原因:協同效應(synergy effect)。正如Andreas所言:「多間畫廊匯聚一堂,令畢打行成為全香港看藝術的最佳地方。它甚至比博物館更好─因為這裡的畫廊質素甚高,展覽許多都屬博物館級。」
事實上,畢打行也確實吸引不少藝術愛好者。這些愛好者好一部分是在香港工作的商界人士。與許多地區例如上海、紐約等不同的是,香港並沒有許多博物館或公益藝術機構管理層來訪,這是因為香港始終是一個商業城市,藝術的所謂蓬勃,目前基本上也只限於市場。Andreas認為,畢打行其他商戶如經營高級鐘錶的Independence - The Art of Horology,以及經營服飾的The Armoury,亦對畫廊有一定幫助,因為他們的客戶群有不少重疊的地方。
上述種種原因,令香港的Ben Brown Fine Arts成功吸引不輸給倫敦總店的人流。這對於逛畫廊未成風尚的香港而言,可算是一項奇蹟了。
畢打行畫廊的參觀者,除本地人外,由於一些旅遊書已把它列作藝術旅遊景點,是以當中也有不少是國外遊客。至於買家,除香港本地人,還有不少來自台灣。雖然外界許多人認為,國外畫廊在香港落戶,主要是為了內地市場,然而事實上中國大陸藏家,時至今日仍然不多。Andreas指,台灣藏家已接觸當代藝術一段日子,總體而言知識要比內地藏家豐富得多。「但內地藏家學得很快,我想短期內中國有質素的收藏家將會增加不少。」
有趣的是,Andreas透露,他們的香港畫廊亦有不少歐洲客人。
歐洲藏家要買作品,為何不在倫敦總店,而要跑到香港?
「因為有時候某些作品無法在倫敦取得。」Andreas解釋。「2011年我們做過Miquel Barcelo的展覽,但在倫敦上次展出是何年何月?我已經不記得了。」
Andreas說,較之於在倫敦,許多時候藝術家更願意在香港展覽。那是因為香港對他們而言仍然是一個新鮮的城市。藝術家也非常希望得到嶄新的經驗,所以他們在香港辦展覽,要比在西方雀躍得多。
當然這些優勢,是在香港經營分店的國際畫廊共享的。然而畢打行六家畫廊匯聚一處,可直接導致人流增加,彼此分享藏家群,因而更易獲得新客源。
類似於畢打行的畫廊聚集點,要數干諾道中五十號的中國農業銀行大廈。那裡的畫廊雖然只有兩家,但因為是白立方(White Cube)和貝浩登(Galerie Perrotin),吸引力並不遜色。
「但你不會從中國農業銀行大廈頂樓一直走下來看藝術的。」
Andreas對中國農業銀行大廈,不以為然。「畢打行不同,你會從七樓看到三樓。當你想去Simon Lee的時候,必須先經過Ben Brown。透過櫥窗,你或許會感興趣,於是也順道進來了。這些機會都是在中國農業銀行大廈不會有的。」
「更不用說,畢打行位於熱鬧的街道,而中國農業銀行大廈面前只是高速公路。加上我們的旁邊就是中環地鐵站。人們步出地鐵站,來到畢打行,看過六家畫廊,到底還會不會想看其他呢?」言語間,不難感到Andreas對畢打行的欣賞與自豪。
他說,畢打行的情況,有點像昔日的阿拉伯的巴剎(Bazaar)。同一行業的商販匯聚一處,彼此互相提攜、幫忙,創造共贏局面。有時候Andreas會與鄰居Simon Lee的亞洲總監Katherine Schaefer把展覽約在同日開幕,藉此提升人流。「不是每個展覽都適合同日開幕,但間中一次也不錯。」
藝術門(Pearl Lam Galleries)新任國際總監Althea Viafora Kress 說,她與樂曼慕品(Lehmann Maupin)合伙人Courtney Plummer及香港高古軒總監Nick Simunovic亦早認識,分屬好友。「這不是偶然。」Althea笑道。「我們都是前衛的人,屬於同一社群,對藝術亦擁有類似的信念。Nick的妻子我也認識。我們的出生地很近呀!」
Courtney則把畢打行比喻作紐約的雀兒喜區。當然前者只有六家畫廊,而後者則是超過三百家畫廊的居所,但共享人流的協同作用,仍然生效。
同一塊餅的競爭
當然從另一角度看,他們也是競爭對手。畢竟畢打行的六間畫廊,都在爭奪同一個客戶群。最明顯的例子是,每到藝博會時節,畫廊重頭展覽全部堆在同一天開幕,直接讓潛在客人逗留在每間畫廊的時間大幅減少。Andreas直言,他甚至寧願反其道而行,發電郵提醒客戶不要在藝博會開幕前天,即最多人湧進畢打行的時候來臨。「有些藏家,你知道他們是『不能排隊』的。他們不會願意這樣做。我常跟他們說,如果要來,隨時都可以來。我們這裡常備香檳,沒必要特意與人推擠。」
特別是在香港,當來自世界不同城市的畫廊聚集一城,代理的國際級藝術家卻大同小異,你也做村上隆,我也做村上隆,競爭便更加激烈了。也是因為這一點,當貝浩登在香港尋找落腳點時,曾希望選址畢打行,但終於因某畫廊向業主提出反對,沒有租成。
Andreas坦言,Ben Brown 2009年來港時,經營方針本來是把高質素的西方藝術帶來香港。回顧其2009年開幕展覽,展出的是沃荷(Andy Warhol)、李希特(Gerhard Richter)與畢卡索(Pablo Picasso)。但如今這方針已經行不通。「當你有白立方和高古軒的時候,帶來赫斯特(Damien Hirst)已沒有意義。」
時移世易,Ben Brown也不得不調整策略。於是香港分行的角色,從單純輸出西方藝術,改為同時輸入亞洲、特別是香港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在香港畫廊出售,甚至反過來帶到倫敦藏家面前。2012年5月,香港Ben Brown為今年28歲的中國大陸新進葉凌瀚首次辦個展;同年7月在倫敦辦了當代印尼藝術聯展;今年3月香港Ben Brown首度為當地藝術家Kitty Chou辦個展,緊接著4月亦是當地畫家Simon Birch,辦的同樣也是首次個展。
Andreas接受訪問時,香港Ben Brown正在展出藝術家Not Vital的作品。雖然他是瑞士人,其雕塑卻深具中國風味。事實上那些作品都是他在北京草場地的工作室製作的。「我們希望這些展覽,可以為Ben Brown建立一個同時受東西兩地影響的形象。」
Not Vital的創作,某種意義上與香港,特別是畢打行非常匹配。香港是有名的東西交會之所,而畢打行則是中環已經難得一見的戰前建築,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al)加上藝術裝飾(Art Deco)風格的樑瓦,是香港殖民地歷史的見證。
※延伸閱讀:
畢打行奇蹟還能走多遠?(下)
【《典藏投資》2013年7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http://www.jeda.com.tw/ 職達外語為大台南地區最具規模的成人美日語中心,提供英文會話、全民英檢、多益、TOEIC、日文檢定、商用英文、托福、MLA階段目標學習法、翻譯、教育訓練、企業語言訓練等專業語言服務。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巴塞爾會殺死香港嗎?(上)
【文/楊天帥】
無論在今年「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Hong Kong),還是過往歷屆ART HK,香港記者每每發問,話題總離不開二字:「有多少『香港』畫廊?」、「有多少『香港』藝術家?」、「有多少『香港』市民參與?」、「評審團中有多少個『香港』人?」
香港,香港。
藝圈中有人說,這些問題問得好、問得妙。巴塞爾藝術展是外資機構,連總監史畢格勒(Marc Spiegler)也不諱言,選擇落戶香港並不是因為她特別有文化。如果太多頂級美術館,買家注意力會分散,不專心在藝博會消費。所以,選一個具商業氣息的地方更為重要。既已說得這麼露骨,焉能讓外國人揩這塊本已藝術貧瘠之地的油水?
這麼著,巴塞爾藝術展中香港參與之多寡,便成為重中之重的關鍵。而提出一切關於「香港」的質詢,也就成了對外敵的監察。
也有人對上述觀點,以六個字反擊:「狹隘本土主義」。在今日已然全球化的當代藝術世界,還需要重視藝術家的「血統」嗎?
最顯而易見的事例:代表香港參加今屆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的李傑,已搬到台北工作;代表他的畫廊中,沒有一家來自香港;其作品在世界各地比香港賣得更好,名聲也更響。李傑於香港出生,但他是香港藝術家嗎?過於關注香港本土,難道不是源於一種後殖民思維,甚至純粹的排外情緒?這種排外情緒,對香港孰好孰壞?
本土與全球化的拉扯,仍在持續。有趣的是,巴塞爾藝術展揣摩到香港人這種心理,是早在召開記者會時,已特別請來美國Knight Foundation專責藝術發展的副總裁蕭爾(Dennis Scholl),以邁阿密居民身分,現身說法自從巴塞爾藝術展2002年駕臨後,對邁阿密產生了怎樣的正面作用。從新聞稿與管理團隊的發言中,也不難讀出種種指向「巴塞爾好,香港好」的語言藝術。他們早在你提問之前,已搶先聲明,首屆巴塞爾藝術展展出了哪位香港藝術家的作品,與哪些香港藝術機構合作,有多少家香港畫廊參與……
27家。香港區區一塊彈丸之地,卻在245家中佔了27家的位置,當然不賴。只是很少人深究,在這27家中,實則包括了班.布朗(Ben Brown Fine Arts)、高古軒(Gagosian Gallery)、貝浩登(Galerie Perrotin)、樂曼慕品(Lehmann Maupin)與白立方(White Cube)等外國畫廊分行。這些外國畫廊,莫說是在巴塞爾藝術展展示香港藝術家的作品,許多就連藝術家名單上,也看不到一個香港人的名字。
即便是本地畫廊,也有不經營香港藝術家的。
FEAST Projects展出已故旅法華人畫家曾海文(1927-1991)個展。(攝影/楊天帥)
例如FEAST Projects,他們過往未曾參加過ART HK,畫廊方面直指因為今年展覽冠上巴塞爾之名,吸引力大增,才選擇報名。「ART BASEL是世界上最頂尖的藝博會,參展單位篩選過程嚴謹,能成功參加,是一種榮耀(Privilege)。」
FEAST Projects展出的,是已故旅法華人畫家曾海文(1927-1991)個展。曾海文與朱德群、趙無極同樣,為在法國定居的第二代中國畫家,作品亦多以揉合東西美學為重心。畫廊指,展覽反應良好,「因為無論外國人與中國人都看得懂。」至於何以選擇曾海文,是因為「畫廊立足香港,故希望展出具亞洲特色的作品。」話雖如此,在他們的代理藝術家名單上,卻沒有一個香港人。「其實我們代表的藝術家來自世界各地,無分國籍,只要認為合適便會代理。」
那麼,撇開「27家畫廊」這個虛幻的數字,香港在巴塞爾藝術展中,實際上到底佔有一個怎樣的位置?
可圈可點的是Blindspot Gallery舉辦了香港藝術家又一山人個展;嘉圖(Grotto Fine Art)依然故我,不屈不撓,展出清一色香港藝術家作品—「全球唯一香港藝術專門店」的稱號,歸他們所有,名符其實;安全口(Gallery EXIT)、奧沙(Osage Gallery)亦有展出不少香港藝術品;Galerie Ora-Ora辦香港新進鄭哈雷個展,叫好叫座 2P Contemporary Art Gallery首度參加香港的藝博會,便推出年輕本土藝術家鄧國騫Galerie du Monde的香港藝術家林東鵬單件裝置也吸引不少眼球,雖然林東鵬於開幕當日在Facebook上痛罵展覽,甚至說要「毀掉作品」。原因不明,估計是和惡劣的佈展技術有關。
除此以外,一些外國畫廊如ShugoArts(東京)與Lombard Freid Gallery(紐約)展出了李傑的作品 Shanghai Gallery of Art展出本地藝術組合Map Office;Rhona Hoffman Gallery(芝加哥)展出活躍於香港與洛杉磯的藝術家Adrian Wong。大致如此。
※延伸閱讀:
巴塞爾會殺死香港嗎?(下)
【《典藏今藝術》2013年7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多益
無論在今年「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Hong Kong),還是過往歷屆ART HK,香港記者每每發問,話題總離不開二字:「有多少『香港』畫廊?」、「有多少『香港』藝術家?」、「有多少『香港』市民參與?」、「評審團中有多少個『香港』人?」
香港,香港。
藝圈中有人說,這些問題問得好、問得妙。巴塞爾藝術展是外資機構,連總監史畢格勒(Marc Spiegler)也不諱言,選擇落戶香港並不是因為她特別有文化。如果太多頂級美術館,買家注意力會分散,不專心在藝博會消費。所以,選一個具商業氣息的地方更為重要。既已說得這麼露骨,焉能讓外國人揩這塊本已藝術貧瘠之地的油水?
這麼著,巴塞爾藝術展中香港參與之多寡,便成為重中之重的關鍵。而提出一切關於「香港」的質詢,也就成了對外敵的監察。
也有人對上述觀點,以六個字反擊:「狹隘本土主義」。在今日已然全球化的當代藝術世界,還需要重視藝術家的「血統」嗎?
最顯而易見的事例:代表香港參加今屆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的李傑,已搬到台北工作;代表他的畫廊中,沒有一家來自香港;其作品在世界各地比香港賣得更好,名聲也更響。李傑於香港出生,但他是香港藝術家嗎?過於關注香港本土,難道不是源於一種後殖民思維,甚至純粹的排外情緒?這種排外情緒,對香港孰好孰壞?
本土與全球化的拉扯,仍在持續。有趣的是,巴塞爾藝術展揣摩到香港人這種心理,是早在召開記者會時,已特別請來美國Knight Foundation專責藝術發展的副總裁蕭爾(Dennis Scholl),以邁阿密居民身分,現身說法自從巴塞爾藝術展2002年駕臨後,對邁阿密產生了怎樣的正面作用。從新聞稿與管理團隊的發言中,也不難讀出種種指向「巴塞爾好,香港好」的語言藝術。他們早在你提問之前,已搶先聲明,首屆巴塞爾藝術展展出了哪位香港藝術家的作品,與哪些香港藝術機構合作,有多少家香港畫廊參與……
27家。香港區區一塊彈丸之地,卻在245家中佔了27家的位置,當然不賴。只是很少人深究,在這27家中,實則包括了班.布朗(Ben Brown Fine Arts)、高古軒(Gagosian Gallery)、貝浩登(Galerie Perrotin)、樂曼慕品(Lehmann Maupin)與白立方(White Cube)等外國畫廊分行。這些外國畫廊,莫說是在巴塞爾藝術展展示香港藝術家的作品,許多就連藝術家名單上,也看不到一個香港人的名字。
即便是本地畫廊,也有不經營香港藝術家的。
FEAST Projects展出已故旅法華人畫家曾海文(1927-1991)個展。(攝影/楊天帥)
例如FEAST Projects,他們過往未曾參加過ART HK,畫廊方面直指因為今年展覽冠上巴塞爾之名,吸引力大增,才選擇報名。「ART BASEL是世界上最頂尖的藝博會,參展單位篩選過程嚴謹,能成功參加,是一種榮耀(Privilege)。」
FEAST Projects展出的,是已故旅法華人畫家曾海文(1927-1991)個展。曾海文與朱德群、趙無極同樣,為在法國定居的第二代中國畫家,作品亦多以揉合東西美學為重心。畫廊指,展覽反應良好,「因為無論外國人與中國人都看得懂。」至於何以選擇曾海文,是因為「畫廊立足香港,故希望展出具亞洲特色的作品。」話雖如此,在他們的代理藝術家名單上,卻沒有一個香港人。「其實我們代表的藝術家來自世界各地,無分國籍,只要認為合適便會代理。」
那麼,撇開「27家畫廊」這個虛幻的數字,香港在巴塞爾藝術展中,實際上到底佔有一個怎樣的位置?
可圈可點的是Blindspot Gallery舉辦了香港藝術家又一山人個展;嘉圖(Grotto Fine Art)依然故我,不屈不撓,展出清一色香港藝術家作品—「全球唯一香港藝術專門店」的稱號,歸他們所有,名符其實;安全口(Gallery EXIT)、奧沙(Osage Gallery)亦有展出不少香港藝術品;Galerie Ora-Ora辦香港新進鄭哈雷個展,叫好叫座 2P Contemporary Art Gallery首度參加香港的藝博會,便推出年輕本土藝術家鄧國騫Galerie du Monde的香港藝術家林東鵬單件裝置也吸引不少眼球,雖然林東鵬於開幕當日在Facebook上痛罵展覽,甚至說要「毀掉作品」。原因不明,估計是和惡劣的佈展技術有關。
除此以外,一些外國畫廊如ShugoArts(東京)與Lombard Freid Gallery(紐約)展出了李傑的作品 Shanghai Gallery of Art展出本地藝術組合Map Office;Rhona Hoffman Gallery(芝加哥)展出活躍於香港與洛杉磯的藝術家Adrian Wong。大致如此。
※延伸閱讀:
巴塞爾會殺死香港嗎?(下)
【《典藏今藝術》2013年7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多益
2013年7月14日 星期日
失落的笑顏──311災後實訪福島紀事
【作者/卡普西】
311東日本大地震發生迄今已經邁入第三年了,福島第一核電廠周邊的9個市町村逐步解除因核災列為警戒區的封鎖,其餘未被列為警戒區的市町村地域,人民的生活也慢慢開始步入軌道,從友人的部落格裡可以看到,許多振興鄉里的活動計畫陸陸續續地舉辦中,一切似乎逐漸歸於平靜,只是輻射的潛在威脅仍然沒有離開,後續的清理工作還是條漫漫長路。
2011年3月11日,日本時間下午2點46分,東北地方的太平洋海域發生震度9級的近海地震,伴隨引發高達40公尺的海嘯。該地震是日本有觀測紀錄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震,地震的規模不斷地上修,伴隨而至的海嘯也是最為嚴重的,再加上其引發的火災和輻射洩漏事故,導致大範圍地區的機能癱瘓和經濟活動停止,部分的城市更遭受無法挽回的毀滅性破壞。
大部分的台灣民眾對於福島這個縣市的印象應該是相當陌生與模糊,一般的觀光旅行這裡並不是最熱門的首選,但是對於曾經在那裡住上兩個月的我來說,代表的是曾經的回憶與無法忘記的溫暖人情,同時也是我人生的第二個故鄉。因此地震發生的當天,看到電視螢幕上不停閃過「福島」的字樣,當下的心情真是感到相當心疼與難過。除此之外,更多的不外乎就是為我那些親愛的福島朋友們擔心,在各種通訊方式都無法聯繫上的時候,只能衷心祈求一切平安無事才是。
雖然地震發生後,福島友人的電郵回覆要我不用太擔心,不論海嘯或者輻射對於相對位置較遠的昭和村影響都不是很大,但心中不斷浮現的莫名擔憂豈是信中寥寥數字就能排解,畢竟這些住在福島的朋友,已經如同我的家人一般。因此自從災後,心中便不時地在盤算著如何可以再回去福島,去親自看看那些朋友是否真的一切無恙?無奈當時福島的情況也是非常混亂,許多的事情都仍是狀況未明,加上台灣的家人和朋友的擔心,以及才剛剛進入軌道的工作,諸多的考量讓我無法說走就走。
災後的半年,老天爺特別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順利獲得了去北海道遊學三個月的計畫。既然這次人都已經越過海洋飛到日本來了,當然更加汲汲營營地想要實現這幾個月來腦海裡的念頭。不過當然還是有很多人為我擔心,怕我回去福島後會被輻射波及發生突變,搞不好再返回北海道搖身一變成為科學怪人,但這趟「返鄉」行程已經朝思暮想了很長一段時間,而且不過就四天應該不至於太嚴重。帶著無法阻撓的決心,不畏懼一毫西弗輻射的威脅,從北海道千歲機場出發前往福島郡山市的福島機場,飛奔似的踏上往昭和村的旅程。
當飛機越接近福島的機場,我強迫自己不要往窗外望,因為很害怕看到的會是一副滿目瘡痍的景象,那是我很不願意去面對的真相。直到飛機著陸以後才發現是自己大驚小怪,外頭並不是什麼斷垣殘壁的景象,機場裡的所有人甚至看起來都非常處之泰然,臉上也沒有戴著口罩,不禁懷疑是不是自己誤會了,還是其實危機已經解除了?直到在郡山車站尋找要搭乘的巴士時,才深切地感受了震災對福島的影響。
郡山市曾經是福島縣最大的城市,同時又是縣內的經濟和商業中心,當初隨著昭和村的村民出遊曾經路過此地,當看到街上各式各樣的商店時,我的雙眼著實為之一亮,因為已經很久沒有感受過這樣的繁華又充滿人潮的景象。如今雖然郡山市區並未遭到海嘯的摧殘,卻因為核電廠外洩的輻射物質的影響,讓人人自危足不出戶,變成一副杳無人煙的樣貌,淒涼的感受打從心底油然而生。走到每一個地方,不論是機場、車站或是百貨公司,都會看見「笑顏」、「元氣」等等的漢字,各處的留言板上貼滿來自各地大家為福島加油的留言字卡,「加油!福島!」的字樣無所不在,因為一場無法避免的天災,卻引發了這場毀滅性的災難,細細地一張張閱讀,只有無限的鼻酸。
歷經千里迢迢的轉車,好不容易終於再遇上福島的友人,聽著他回憶講述強震發生時的情況,雖然信件中他告訴我這裡都平安沒事,但是親口描述時,幾個驚險場面還是讓人捏了把冷汗。他說,在地震發生的前一天,他剛好在福島沿海的城市幫朋友慶生。那天晚上他喝得爛醉,原本打算留在那裡等酒醒後再開車回昭和村,但是剛好有個朋友有事要趕回會津附近,所以就開車把爛醉的他一併載回去,幸運地逃過一劫。他開玩笑地說,如果他等酒醒才走,現在或許就已經被海嘯捲走了!看他輕鬆地說著死裡逃生的故事,我卻聽得膽顫心驚,還好天佑好人,否則我就失去這個風趣又幽默的日本好友了。
從他的敘述中,我逐漸對福島整個的災後情形有了大致的了解。將福島從中心切為一半,東半部是嚴重受災區,不但被地震、海嘯侵襲,也逃不過核災的攻擊;西半部受災的情形較小,除了地震所帶來的災害之外,核災輻射的危害對西半部的影響也較小。以福島核電廠為中心,半徑20公里以內的範圍因為嚴重的核能輻射無法住人,所以日本政府下令全員撤退,被列為禁區,不能進入、居住,可能數十年內都沒有辦法重建,上萬名居民被迫遷離家園。而靠近福島空港的中間地帶核輻射較少,但時間久了還是會有超過安全輻射劑量的危險,因此日本政府規定那個區塊只能有部分的人留守家園,老弱婦孺都必須撤退到其他安全的城鎮,很多人被迫離開自己的生長地,離鄉背井卻不知何時才能再回來。
而我這位日本好友的妻子還有可愛的兒子和剛出生沒多久的女兒,也在這樣安全的考量下,被太太的娘家要求先回去澳洲避險,留下他獨自一人在日本,繼續在昭和村處理志工事宜並且抽空協助災後重建工作。他說,想要完全恢復到災難前的光景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他們不會放棄一定要堅持看見那天到來,而希望在這段時間裡,他們能慢慢脫離對核電的依賴,轉而尋找或發展其他更好的永續能源的選擇。但一想到自己不知道還要多久才能再見到自己心愛的家人,尤其是才剛出世的女兒,他即將在她成長的某個階段缺席,對一個父親而言是多麼的遺憾,現在的他完全能體會那些因為核災被迫分離的人的痛苦,我從後照鏡裡看著他落寞卻堅強的神情,不難想見他心中複雜的情緒,相當令人不捨。
回到昭和村裡,我逐一拜訪了幾位當初對我照顧有加的朋友,大家幾乎無法置信隔了兩年後,我居然再次出現在他們面前,而且還是在核災發生以後。雖然昭和村這裡的輻射偵測值低於警戒標準,看似不用擔心地可以過著往昔相同的日子,但隨風飄散的輻射無所不在,曾經可以恣意進到山區採摘山菜或是蕈菇等山產,現在都因為輻射的疑慮而全面禁止,以往打開水龍頭就能使用自然泉水的情形,眼下更是不可能放心無慮地飲用,當然也是可以選擇喝礦泉水,只是那還得另外花錢購買,而輻射物質所持續的時期,可能是十年、二十年都不會消除的,怎麼可能教人不憂心忡忡呢?
大蘆的區長先生同我說道,福島縣一直以來就憑著肥沃的土地而成為日本相當重要的農業區域,如今因為地震造成核電廠的連環爆炸,發生了輻射外洩的事件,許許多多的農地都遭到汙染,什麼東西都不能種,對於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地方來說,這真的是非常恐怖的事情,因為這已經不是在賺多或賺少的問題,而是完全影響他們的生計了。
他說,當然還有很多地方像昭和村一樣輻射偵測值很低,區域內的農田仍可繼續耕種與收穫,只是縱使經過了極嚴謹的安全檢測,指出食物根本沒有任何汙染的情況下,但多數日本國民對從福島出產的農產品仍然存有疑慮,信心亦不見得比外國來得高多少,產品除了滯銷之外還是滯銷,面對這樣的情況,他們實在是無可奈何。而像他這樣當了大半生的農民,哪裡還有能力跟時間轉行重新發展呢?這可能同樣也是大部分福島縣內老一輩的工作者最擔憂的問題。對於很多扎根在福島的居民來說,要去嘗試、尋找新的機會,完全就是天方夜譚。此外,更別說輻射線可能會造成的健康影響,那又是另一項潛在的危機,他們一切的一切就被這次的地震給完全摧毀了。
現在,震災發生三年了,因為這場地震引發的輻射外洩事件,讓許許多多的福島人重新思考核能發電的安全性,也喚起更多日本人民對於核能發電的未知風險的意識。歷經311事件後,福島民眾的反對意識相當強烈,數萬人不斷地走上街頭表達其不滿的訴求,希望日本政府能以福島事件為借鏡,逐步停止國內多座核電廠的運作,希望終有一天能夠擺脫對核能的強烈依賴,也希望福島的事件不再重演。我不知道現在福島災區是什麼樣的面貌,但從福島友人們的臉書或是部落格裡,我可以看見他們逐漸振作復興了,或許回到往日的樣貌還要一段不短的時間,但只要懷抱著對未來的憧憬,我相信福島和東北的人民始終能夠恢復往昔的朝氣。
◎本文作者簡介
卡普西
台大農藝所碩士畢業,於2009年至福島昭和村擔任農業志工。「要認識一個城市,就要靠自己的雙腳」,因為相信這樣的道理,不論到了哪個城市旅行都堅持用心漫步的方式,親身去感受人的溫度。穿梭在城市與街道之間,總是喜歡帶著相機走動著,希望能透過每一次的快門留下許多記憶與瞬間的感動,把認為美好的保留在心中。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七月號345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311東日本大地震發生迄今已經邁入第三年了,福島第一核電廠周邊的9個市町村逐步解除因核災列為警戒區的封鎖,其餘未被列為警戒區的市町村地域,人民的生活也慢慢開始步入軌道,從友人的部落格裡可以看到,許多振興鄉里的活動計畫陸陸續續地舉辦中,一切似乎逐漸歸於平靜,只是輻射的潛在威脅仍然沒有離開,後續的清理工作還是條漫漫長路。
2011年3月11日,日本時間下午2點46分,東北地方的太平洋海域發生震度9級的近海地震,伴隨引發高達40公尺的海嘯。該地震是日本有觀測紀錄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震,地震的規模不斷地上修,伴隨而至的海嘯也是最為嚴重的,再加上其引發的火災和輻射洩漏事故,導致大範圍地區的機能癱瘓和經濟活動停止,部分的城市更遭受無法挽回的毀滅性破壞。
大部分的台灣民眾對於福島這個縣市的印象應該是相當陌生與模糊,一般的觀光旅行這裡並不是最熱門的首選,但是對於曾經在那裡住上兩個月的我來說,代表的是曾經的回憶與無法忘記的溫暖人情,同時也是我人生的第二個故鄉。因此地震發生的當天,看到電視螢幕上不停閃過「福島」的字樣,當下的心情真是感到相當心疼與難過。除此之外,更多的不外乎就是為我那些親愛的福島朋友們擔心,在各種通訊方式都無法聯繫上的時候,只能衷心祈求一切平安無事才是。
雖然地震發生後,福島友人的電郵回覆要我不用太擔心,不論海嘯或者輻射對於相對位置較遠的昭和村影響都不是很大,但心中不斷浮現的莫名擔憂豈是信中寥寥數字就能排解,畢竟這些住在福島的朋友,已經如同我的家人一般。因此自從災後,心中便不時地在盤算著如何可以再回去福島,去親自看看那些朋友是否真的一切無恙?無奈當時福島的情況也是非常混亂,許多的事情都仍是狀況未明,加上台灣的家人和朋友的擔心,以及才剛剛進入軌道的工作,諸多的考量讓我無法說走就走。
災後的半年,老天爺特別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順利獲得了去北海道遊學三個月的計畫。既然這次人都已經越過海洋飛到日本來了,當然更加汲汲營營地想要實現這幾個月來腦海裡的念頭。不過當然還是有很多人為我擔心,怕我回去福島後會被輻射波及發生突變,搞不好再返回北海道搖身一變成為科學怪人,但這趟「返鄉」行程已經朝思暮想了很長一段時間,而且不過就四天應該不至於太嚴重。帶著無法阻撓的決心,不畏懼一毫西弗輻射的威脅,從北海道千歲機場出發前往福島郡山市的福島機場,飛奔似的踏上往昭和村的旅程。
當飛機越接近福島的機場,我強迫自己不要往窗外望,因為很害怕看到的會是一副滿目瘡痍的景象,那是我很不願意去面對的真相。直到飛機著陸以後才發現是自己大驚小怪,外頭並不是什麼斷垣殘壁的景象,機場裡的所有人甚至看起來都非常處之泰然,臉上也沒有戴著口罩,不禁懷疑是不是自己誤會了,還是其實危機已經解除了?直到在郡山車站尋找要搭乘的巴士時,才深切地感受了震災對福島的影響。
郡山市曾經是福島縣最大的城市,同時又是縣內的經濟和商業中心,當初隨著昭和村的村民出遊曾經路過此地,當看到街上各式各樣的商店時,我的雙眼著實為之一亮,因為已經很久沒有感受過這樣的繁華又充滿人潮的景象。如今雖然郡山市區並未遭到海嘯的摧殘,卻因為核電廠外洩的輻射物質的影響,讓人人自危足不出戶,變成一副杳無人煙的樣貌,淒涼的感受打從心底油然而生。走到每一個地方,不論是機場、車站或是百貨公司,都會看見「笑顏」、「元氣」等等的漢字,各處的留言板上貼滿來自各地大家為福島加油的留言字卡,「加油!福島!」的字樣無所不在,因為一場無法避免的天災,卻引發了這場毀滅性的災難,細細地一張張閱讀,只有無限的鼻酸。
歷經千里迢迢的轉車,好不容易終於再遇上福島的友人,聽著他回憶講述強震發生時的情況,雖然信件中他告訴我這裡都平安沒事,但是親口描述時,幾個驚險場面還是讓人捏了把冷汗。他說,在地震發生的前一天,他剛好在福島沿海的城市幫朋友慶生。那天晚上他喝得爛醉,原本打算留在那裡等酒醒後再開車回昭和村,但是剛好有個朋友有事要趕回會津附近,所以就開車把爛醉的他一併載回去,幸運地逃過一劫。他開玩笑地說,如果他等酒醒才走,現在或許就已經被海嘯捲走了!看他輕鬆地說著死裡逃生的故事,我卻聽得膽顫心驚,還好天佑好人,否則我就失去這個風趣又幽默的日本好友了。
從他的敘述中,我逐漸對福島整個的災後情形有了大致的了解。將福島從中心切為一半,東半部是嚴重受災區,不但被地震、海嘯侵襲,也逃不過核災的攻擊;西半部受災的情形較小,除了地震所帶來的災害之外,核災輻射的危害對西半部的影響也較小。以福島核電廠為中心,半徑20公里以內的範圍因為嚴重的核能輻射無法住人,所以日本政府下令全員撤退,被列為禁區,不能進入、居住,可能數十年內都沒有辦法重建,上萬名居民被迫遷離家園。而靠近福島空港的中間地帶核輻射較少,但時間久了還是會有超過安全輻射劑量的危險,因此日本政府規定那個區塊只能有部分的人留守家園,老弱婦孺都必須撤退到其他安全的城鎮,很多人被迫離開自己的生長地,離鄉背井卻不知何時才能再回來。
而我這位日本好友的妻子還有可愛的兒子和剛出生沒多久的女兒,也在這樣安全的考量下,被太太的娘家要求先回去澳洲避險,留下他獨自一人在日本,繼續在昭和村處理志工事宜並且抽空協助災後重建工作。他說,想要完全恢復到災難前的光景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他們不會放棄一定要堅持看見那天到來,而希望在這段時間裡,他們能慢慢脫離對核電的依賴,轉而尋找或發展其他更好的永續能源的選擇。但一想到自己不知道還要多久才能再見到自己心愛的家人,尤其是才剛出世的女兒,他即將在她成長的某個階段缺席,對一個父親而言是多麼的遺憾,現在的他完全能體會那些因為核災被迫分離的人的痛苦,我從後照鏡裡看著他落寞卻堅強的神情,不難想見他心中複雜的情緒,相當令人不捨。
回到昭和村裡,我逐一拜訪了幾位當初對我照顧有加的朋友,大家幾乎無法置信隔了兩年後,我居然再次出現在他們面前,而且還是在核災發生以後。雖然昭和村這裡的輻射偵測值低於警戒標準,看似不用擔心地可以過著往昔相同的日子,但隨風飄散的輻射無所不在,曾經可以恣意進到山區採摘山菜或是蕈菇等山產,現在都因為輻射的疑慮而全面禁止,以往打開水龍頭就能使用自然泉水的情形,眼下更是不可能放心無慮地飲用,當然也是可以選擇喝礦泉水,只是那還得另外花錢購買,而輻射物質所持續的時期,可能是十年、二十年都不會消除的,怎麼可能教人不憂心忡忡呢?
大蘆的區長先生同我說道,福島縣一直以來就憑著肥沃的土地而成為日本相當重要的農業區域,如今因為地震造成核電廠的連環爆炸,發生了輻射外洩的事件,許許多多的農地都遭到汙染,什麼東西都不能種,對於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地方來說,這真的是非常恐怖的事情,因為這已經不是在賺多或賺少的問題,而是完全影響他們的生計了。
他說,當然還有很多地方像昭和村一樣輻射偵測值很低,區域內的農田仍可繼續耕種與收穫,只是縱使經過了極嚴謹的安全檢測,指出食物根本沒有任何汙染的情況下,但多數日本國民對從福島出產的農產品仍然存有疑慮,信心亦不見得比外國來得高多少,產品除了滯銷之外還是滯銷,面對這樣的情況,他們實在是無可奈何。而像他這樣當了大半生的農民,哪裡還有能力跟時間轉行重新發展呢?這可能同樣也是大部分福島縣內老一輩的工作者最擔憂的問題。對於很多扎根在福島的居民來說,要去嘗試、尋找新的機會,完全就是天方夜譚。此外,更別說輻射線可能會造成的健康影響,那又是另一項潛在的危機,他們一切的一切就被這次的地震給完全摧毀了。
現在,震災發生三年了,因為這場地震引發的輻射外洩事件,讓許許多多的福島人重新思考核能發電的安全性,也喚起更多日本人民對於核能發電的未知風險的意識。歷經311事件後,福島民眾的反對意識相當強烈,數萬人不斷地走上街頭表達其不滿的訴求,希望日本政府能以福島事件為借鏡,逐步停止國內多座核電廠的運作,希望終有一天能夠擺脫對核能的強烈依賴,也希望福島的事件不再重演。我不知道現在福島災區是什麼樣的面貌,但從福島友人們的臉書或是部落格裡,我可以看見他們逐漸振作復興了,或許回到往日的樣貌還要一段不短的時間,但只要懷抱著對未來的憧憬,我相信福島和東北的人民始終能夠恢復往昔的朝氣。
◎本文作者簡介
卡普西
台大農藝所碩士畢業,於2009年至福島昭和村擔任農業志工。「要認識一個城市,就要靠自己的雙腳」,因為相信這樣的道理,不論到了哪個城市旅行都堅持用心漫步的方式,親身去感受人的溫度。穿梭在城市與街道之間,總是喜歡帶著相機走動著,希望能透過每一次的快門留下許多記憶與瞬間的感動,把認為美好的保留在心中。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七月號345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反核筆記/不到兩年後的台灣
【作者/黃崇凱】
每日新聞事件不斷輪番沖洗的過程中,顏色換來換去的說法和意見,偶爾會使麻痺的我想起楊照寫過一本書,叫做《十年後的台灣》。這本書出版於2005年,序章和終章想像了兩種不同版本的2015年1月1日的台灣樣貌。
楊照在自序裡說:「我們失去了替未來作準備的習慣,未來思考在這個社會快速消逝中。」、「台灣最大的危機不在於中共武力犯台,而在於快速地從全球化世界體系中被邊緣化。」、「在世界體系中邊緣化,做為厭惡中國、抵禦中國的代價,很可能會讓台灣越來越沒籌碼、沒條件抵禦中國,這是台灣現實處境最大的弔詭,也是最大危機所在。」這些句子背後反映楊照當年寫作此書的社會面貌:2004年民進黨在驚濤駭浪中從總統大選獲勝,繼續執政;台灣在本土化的大旗幟下,困處在尷尬的政經僵局裡;中共通過「反分裂國家法」製造武力犯台的陰影;因此可以想見楊照當時對這些現象有多麼憂心。
如今八年過去了,距離2015不到兩年。楊照在序章想像的2015年台灣圖像相當恐怖:2014年的直轄市長選舉又出現了「非台灣人」、「不愛台灣的人」這類政治操作;人口負成長,新生兒只有十六萬四千多人;國家總負債高到破表,政府甚至發不出薪水;「『反背叛法』公投」被提出,做為愛不愛台灣的檢查標準;中共武力犯台的恐懼高漲、高科技產業因中國同業崛起陷入惡性競爭、股市崩盤、房地產大跌,這些種種導致了台灣戒嚴……。這個圖像真的非常可怖,尤其在我們抬頭一望,再大半年就將跨入2014年的現在。有些預測真的發生了(新生兒越來越少、國家負債越來越高),也有很多事楊照不可能料想得到,例如第二次政黨輪替,台灣的政經局勢又出現了別的重大轉向(像是簽訂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的後續效應);例如「反背叛法」公投沒有出現,倒是核四公投將要登場了。而這場核四公投可能要比楊照虛構的反背叛法公投之於台灣要來得關鍵重要。
做為人類歷史上最昂貴的核能發電廠、施工歷時最久的未完成,核四應該可以算是世界頂尖。這樣的世界名聲說起來有些可笑,我卻時常覺得慶幸──反過來想,台灣人花了那麼多金錢讓外商、包商中飽私囊,施工品質零零落落,整整蓋了十年還蓋不完,直到現在不管反不反核的人大概都不免要想「呃這麼囧的施工和監督品質,真的足以讓這座電廠正式運轉了嗎?」從這點來看,台灣人真的很捨得花錢,兩三千億也沒在怕。
接著我又會想,既然花掉這麼多錢了,夠不夠證明這個核電廠沒有運轉的必要呢?先扯個遠的。日本了不起的經濟學家宇澤弘文在1974年出版《汽車的社會性費用》,談的是當時汽車雖然給日本社會帶來便捷,也創造了社會經濟的重大發展,可也同時讓社會整體承擔了難以估算的社會性費用──公害、環境汙染、危及公民生命健康的隱憂等等。宇澤指出,儘管汽車真的非常便利,可是使用者事實上只有支付了非常微薄的費用,若是考量到汽車的外部不經濟對整個社會共有資產(包括人工或自然)的影響,怎麼算都不可能真正算出合理的代價──因為人類的生命和健康是不可逆的,而自然環境的濫用破壞也是不可逆的。
套用這個概念來思考核電的使用,所謂最清潔、最便宜的發電能源就得打上超大的問號。好比說,當我們興沖沖地在夏天跑到貢寮海洋音樂季玩耍,總不免要看到遠遠矗立的核電廠,一年只來這麼一趟的遊客要如何想像經年累月面對打開門就是核電廠的貢寮居民呢?又好比說,當我們興沖沖搭船搭飛機到國境之東的蘭嶼,可以騎單車或摩托車慢慢環島繞行,看吊起來的串串飛魚乾,吹太平洋的風,等路邊的羊群路過,又該怎麼想像這座小島被寄放著一桶桶(有些還破洞)沒人知道該怎麼置放才好的核廢料呢?這是我們的短暫外出,卻是他人的日常生活。
可怕的是,人類最精巧的智慧所提煉出來的核能已經使得這裡所說的「他人」不僅僅是他處的人,也將會是以後的人──不要說低放射線核廢料至少要三百年才衰減到無害人體,十年後的台灣人會怎麼看待現在的核四廠存廢呢?楊照《十年後的台灣》簡明敘述了台灣從1975年以來,每個十年的計畫思維如何影響下個十年,他說:「雖然世界越變越複雜,不過世界從來沒有真正複雜難解到我們應該放棄對未來的主觀想像和規劃。」
距離楊照預言的時間還有將近兩年,我期望那之後可以指著核四廠,告訴外國朋友們:「喏,那是人類史上最貴的核電廠,可是我們台灣人太有氣魄了,決定放著不用,讓它成為世界最貴的核能蚊子館。」
◎本文作者簡介
黃崇凱
諢名黃蟲。1981年生,雲林人,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畢業。曾獲文學獎若干。曾任耕莘青年寫作會總幹事、雜誌編輯。現任出版社編輯。與朱宥勳合編《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著有小說集《靴子腿》、《比冥王星更遠的地方》、《壞掉的人》。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七月號345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企業語言訓練
每日新聞事件不斷輪番沖洗的過程中,顏色換來換去的說法和意見,偶爾會使麻痺的我想起楊照寫過一本書,叫做《十年後的台灣》。這本書出版於2005年,序章和終章想像了兩種不同版本的2015年1月1日的台灣樣貌。
楊照在自序裡說:「我們失去了替未來作準備的習慣,未來思考在這個社會快速消逝中。」、「台灣最大的危機不在於中共武力犯台,而在於快速地從全球化世界體系中被邊緣化。」、「在世界體系中邊緣化,做為厭惡中國、抵禦中國的代價,很可能會讓台灣越來越沒籌碼、沒條件抵禦中國,這是台灣現實處境最大的弔詭,也是最大危機所在。」這些句子背後反映楊照當年寫作此書的社會面貌:2004年民進黨在驚濤駭浪中從總統大選獲勝,繼續執政;台灣在本土化的大旗幟下,困處在尷尬的政經僵局裡;中共通過「反分裂國家法」製造武力犯台的陰影;因此可以想見楊照當時對這些現象有多麼憂心。
如今八年過去了,距離2015不到兩年。楊照在序章想像的2015年台灣圖像相當恐怖:2014年的直轄市長選舉又出現了「非台灣人」、「不愛台灣的人」這類政治操作;人口負成長,新生兒只有十六萬四千多人;國家總負債高到破表,政府甚至發不出薪水;「『反背叛法』公投」被提出,做為愛不愛台灣的檢查標準;中共武力犯台的恐懼高漲、高科技產業因中國同業崛起陷入惡性競爭、股市崩盤、房地產大跌,這些種種導致了台灣戒嚴……。這個圖像真的非常可怖,尤其在我們抬頭一望,再大半年就將跨入2014年的現在。有些預測真的發生了(新生兒越來越少、國家負債越來越高),也有很多事楊照不可能料想得到,例如第二次政黨輪替,台灣的政經局勢又出現了別的重大轉向(像是簽訂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的後續效應);例如「反背叛法」公投沒有出現,倒是核四公投將要登場了。而這場核四公投可能要比楊照虛構的反背叛法公投之於台灣要來得關鍵重要。
做為人類歷史上最昂貴的核能發電廠、施工歷時最久的未完成,核四應該可以算是世界頂尖。這樣的世界名聲說起來有些可笑,我卻時常覺得慶幸──反過來想,台灣人花了那麼多金錢讓外商、包商中飽私囊,施工品質零零落落,整整蓋了十年還蓋不完,直到現在不管反不反核的人大概都不免要想「呃這麼囧的施工和監督品質,真的足以讓這座電廠正式運轉了嗎?」從這點來看,台灣人真的很捨得花錢,兩三千億也沒在怕。
接著我又會想,既然花掉這麼多錢了,夠不夠證明這個核電廠沒有運轉的必要呢?先扯個遠的。日本了不起的經濟學家宇澤弘文在1974年出版《汽車的社會性費用》,談的是當時汽車雖然給日本社會帶來便捷,也創造了社會經濟的重大發展,可也同時讓社會整體承擔了難以估算的社會性費用──公害、環境汙染、危及公民生命健康的隱憂等等。宇澤指出,儘管汽車真的非常便利,可是使用者事實上只有支付了非常微薄的費用,若是考量到汽車的外部不經濟對整個社會共有資產(包括人工或自然)的影響,怎麼算都不可能真正算出合理的代價──因為人類的生命和健康是不可逆的,而自然環境的濫用破壞也是不可逆的。
套用這個概念來思考核電的使用,所謂最清潔、最便宜的發電能源就得打上超大的問號。好比說,當我們興沖沖地在夏天跑到貢寮海洋音樂季玩耍,總不免要看到遠遠矗立的核電廠,一年只來這麼一趟的遊客要如何想像經年累月面對打開門就是核電廠的貢寮居民呢?又好比說,當我們興沖沖搭船搭飛機到國境之東的蘭嶼,可以騎單車或摩托車慢慢環島繞行,看吊起來的串串飛魚乾,吹太平洋的風,等路邊的羊群路過,又該怎麼想像這座小島被寄放著一桶桶(有些還破洞)沒人知道該怎麼置放才好的核廢料呢?這是我們的短暫外出,卻是他人的日常生活。
可怕的是,人類最精巧的智慧所提煉出來的核能已經使得這裡所說的「他人」不僅僅是他處的人,也將會是以後的人──不要說低放射線核廢料至少要三百年才衰減到無害人體,十年後的台灣人會怎麼看待現在的核四廠存廢呢?楊照《十年後的台灣》簡明敘述了台灣從1975年以來,每個十年的計畫思維如何影響下個十年,他說:「雖然世界越變越複雜,不過世界從來沒有真正複雜難解到我們應該放棄對未來的主觀想像和規劃。」
距離楊照預言的時間還有將近兩年,我期望那之後可以指著核四廠,告訴外國朋友們:「喏,那是人類史上最貴的核電廠,可是我們台灣人太有氣魄了,決定放著不用,讓它成為世界最貴的核能蚊子館。」
◎本文作者簡介
黃崇凱
諢名黃蟲。1981年生,雲林人,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畢業。曾獲文學獎若干。曾任耕莘青年寫作會總幹事、雜誌編輯。現任出版社編輯。與朱宥勳合編《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著有小說集《靴子腿》、《比冥王星更遠的地方》、《壞掉的人》。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七月號345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企業語言訓練
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當迴響遇到生命樹 大卷伸嗣-生命樹個展
【文/王若鈞】
「生命樹の花」展場空間
兩年前曾受國美館之邀,參與「M型思惟-2011亞洲藝術雙年展」展覽,當時適逢日本311核災,大卷伸嗣因而以「死亡」為主題,創造純白靜謐的空間讓觀者感受生命的消逝與希望的再造;今年再度來台,藝術家則希望以一個完全不同的主題,呼應之前的創作脈絡,於是植下「生命樹」,展開在台的首次大型個展。
「生命樹の實」系列作品
展覽分為兩部分,一是在安卓藝術展出的「生命樹の實」,多為大卷伸嗣近年發展的系列作品;而「生命樹の花」則是藝術家因應「將捷建設-心裡画空間」現地製作的新品,大型裝置藝術演繹文明之花的綻放,企圖展現蓬勃的生命力。主體為一株在台北花市購買的松木,藝術家表示無論日本或台灣,皆賦予松木長壽、堅忍不拔的意象,加上當時看到新聞報導,災區在經過海嘯的侵襲後,植物皆失去生命,唯有一株松樹仍屹立不搖,兩相結合後便形成「生命樹」的基本概念。
而那色彩鮮豔濃郁,以布條撕裂、重組、繫綁成球狀的奪目視覺效果,則來自於藝術家的家庭生活。小時家中經營布行,耳濡目染之下,作品往往流露出對花朵線條和紋路的深度再現;他也搭配台灣風味,選用古早味的大花布料,撕成條狀相結成果實的動作,以及懸掛的意象,在強化展覽與台灣土地的連結性之餘,更賦予「祈願」的積極意義。此外,藝術家也手繪重現台灣本島上瀕臨絕種的花卉,突顯對於自然和土地的關懷。
現地製作「迴響系列:無限」系列作品
人文關懷的投射亦無缺席,展場的另一角以台灣漂流木為媒材的創作,磨去木材外部損耗部分,呈現本質之後自中間縱向剖半,兩者之間只留一小縫隙,讓人感覺可以看到裡面的什麼,卻又因無法直視全貌反而更加仔細觀察,藝術家像是剖開一個人的本質一樣,提醒你我內在涵養往往是最值得留心的細節;同時這也傳達對傳統產業式微的隱憂,現今多數年輕人排斥從事如木工的傳統製造業,工廠裡只剩大卷口中的「歐吉桑」幫他為木材去蕪存菁,作品好比是對此現象一聲無能為力的長嘆,引領我們重新審視共生環境下「隱形的警訊與死亡」。
向上生長的生命樹,向下延伸的纍纍果實,整體空間裡點綴著藝術家現地製作「迴響系列:無限」數量不一的作品,加以鋪天蓋地延伸的樹枝,在空間裡創造時間的軸線,大卷說:「每個進來這裡的人就像這樣走躍在樹枝的時間軸上,體驗生命的延續。」而在藝術家的刻意設計之下,這裡成為一個高度包覆性的展場,每位觀者的身軀被完整包覆,活在大卷生命樹下的世界。
將木材中間縱向剖半,作品隱藏其中
然而,對藝術家來說,空間不僅僅只是為一個「展覽」使用,而是讓人產生相對的呼應位置,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作品《生命樹》投映在牆上的影子,像是個沒有自主權的魁儡玩偶,而樹枝幻化成其手腳上的數條細線,等待人的操控。大卷除了想呈現不同視角的成像之外,也翻轉主體關係的共構。
DATA
生命樹の花
展覽日期:2013/06/15-2013/09/22
展覽地點:將捷建設「心裡画空間」 台北市中山北路3段9號
生命樹の實
展覽日期:2013/06/16-2013/08/18
展覽地點:安卓藝術 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3段16-1,2號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7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生命樹の花」展場空間
兩年前曾受國美館之邀,參與「M型思惟-2011亞洲藝術雙年展」展覽,當時適逢日本311核災,大卷伸嗣因而以「死亡」為主題,創造純白靜謐的空間讓觀者感受生命的消逝與希望的再造;今年再度來台,藝術家則希望以一個完全不同的主題,呼應之前的創作脈絡,於是植下「生命樹」,展開在台的首次大型個展。
「生命樹の實」系列作品
展覽分為兩部分,一是在安卓藝術展出的「生命樹の實」,多為大卷伸嗣近年發展的系列作品;而「生命樹の花」則是藝術家因應「將捷建設-心裡画空間」現地製作的新品,大型裝置藝術演繹文明之花的綻放,企圖展現蓬勃的生命力。主體為一株在台北花市購買的松木,藝術家表示無論日本或台灣,皆賦予松木長壽、堅忍不拔的意象,加上當時看到新聞報導,災區在經過海嘯的侵襲後,植物皆失去生命,唯有一株松樹仍屹立不搖,兩相結合後便形成「生命樹」的基本概念。
而那色彩鮮豔濃郁,以布條撕裂、重組、繫綁成球狀的奪目視覺效果,則來自於藝術家的家庭生活。小時家中經營布行,耳濡目染之下,作品往往流露出對花朵線條和紋路的深度再現;他也搭配台灣風味,選用古早味的大花布料,撕成條狀相結成果實的動作,以及懸掛的意象,在強化展覽與台灣土地的連結性之餘,更賦予「祈願」的積極意義。此外,藝術家也手繪重現台灣本島上瀕臨絕種的花卉,突顯對於自然和土地的關懷。
現地製作「迴響系列:無限」系列作品
人文關懷的投射亦無缺席,展場的另一角以台灣漂流木為媒材的創作,磨去木材外部損耗部分,呈現本質之後自中間縱向剖半,兩者之間只留一小縫隙,讓人感覺可以看到裡面的什麼,卻又因無法直視全貌反而更加仔細觀察,藝術家像是剖開一個人的本質一樣,提醒你我內在涵養往往是最值得留心的細節;同時這也傳達對傳統產業式微的隱憂,現今多數年輕人排斥從事如木工的傳統製造業,工廠裡只剩大卷口中的「歐吉桑」幫他為木材去蕪存菁,作品好比是對此現象一聲無能為力的長嘆,引領我們重新審視共生環境下「隱形的警訊與死亡」。
向上生長的生命樹,向下延伸的纍纍果實,整體空間裡點綴著藝術家現地製作「迴響系列:無限」數量不一的作品,加以鋪天蓋地延伸的樹枝,在空間裡創造時間的軸線,大卷說:「每個進來這裡的人就像這樣走躍在樹枝的時間軸上,體驗生命的延續。」而在藝術家的刻意設計之下,這裡成為一個高度包覆性的展場,每位觀者的身軀被完整包覆,活在大卷生命樹下的世界。
將木材中間縱向剖半,作品隱藏其中
然而,對藝術家來說,空間不僅僅只是為一個「展覽」使用,而是讓人產生相對的呼應位置,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作品《生命樹》投映在牆上的影子,像是個沒有自主權的魁儡玩偶,而樹枝幻化成其手腳上的數條細線,等待人的操控。大卷除了想呈現不同視角的成像之外,也翻轉主體關係的共構。
DATA
生命樹の花
展覽日期:2013/06/15-2013/09/22
展覽地點:將捷建設「心裡画空間」 台北市中山北路3段9號
生命樹の實
展覽日期:2013/06/16-2013/08/18
展覽地點:安卓藝術 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3段16-1,2號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7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世界劇場設計大展 看見台灣劇場能量
【文/孫嘉蓉】
EX-亞洲劇團《假戲真作》劇照
每4年一次的「世界劇場設計大展」(World Stage Design,簡稱WSD),將於2013年9月5日至15日,於英國威爾斯首府卡爾第夫(Cardiff)展開。相較於老字號的「布拉格四年展」(Prague Quadrennial,簡稱PQ)是以國家為單位策展;WSD秉持鼓勵傑出劇場設計的理念,開放全球各領域的劇場設計師以個人身分報名參展,成為劇場界跨文化交流的國際平台。
WSD的評選方式不參考國籍和過往履歷,僅針對投件作品的創新性、藝術性、表現性,以及對於活動主題(今年為「挑戰疆界」)的詮釋。知名舞台設計師,也曾擔任07年PQ競賽評審的王孟超認為,台灣的技術很好,呈現也多元:「但PQ看不出多元,只有國家的整體,所以後來有了WSD。各別報名有利於台灣人才與作品出頭。」
燈光設計入圍,高一華《重演》。
今年WSD收到全球近600位設計師投件,共選出百位入圍,包括大師級人物,如曾獲英國戲劇舞蹈最高榮譽的勞倫斯奧利維獎與美國東尼獎的舞台設計李察・哈森(Richard Hudson);多次勞倫斯奧利維獎得主的法籍服裝暨舞台設計師尚馬克・普松(Jean-Marc Puissant);與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院駐團設計湯姆・派普(Tom Piper)等。而台灣收穫頗豐,共有8位設計師入圍(名單請見附表),不但兩岸三地最多,也僅次於英國與美國,在比例上不容小覷,尤其在燈光與影像設計兩個領域共有6位,囊括了這兩項總名額12位的一半。
此外,WSD還舉辦了「劇場藝術節」(Scenofest),邀集全球40個演出節目,台灣參與的團隊和作品包括再拒劇團《接下來,是一些些消亡(包括我自己的)》、EX-亞洲劇團《假戲真作》,以及安娜琪舞蹈劇場與叁式的《第七感官》。
多媒體影像設計入圍,王奕盛《屋漏痕》
其中《第七感官》與入圍多媒體影像設計的周東彥作品《空的記憶》,均為文化部數位藝術表演計畫所補助培植的作品,顯示推廣經驗已經開始積累,記者會現場便有設計師向文化部喊話,要求已進行4年的數位藝術表演計畫不能中斷。文化部藝術發展司陳悅宜司長則表示,數位藝術表演培植為4年的中程計畫,今年將結束,未來能否在被刪減的預算中爭取到經費,設計師們的後續表現也是關鍵。換句話說,入圍者能不能在9月的WSD中拿回獎項,或許還攸關著台灣劇場設計的未來呢。
舞台裝置設計入圍,吳季璁《身體輿圖》。
關於世界劇場設計大展(World Stage Design):由OISTAT國際劇場組織於2005年發起,是全球唯一以劇場設計師個人作品展出、交流與競賽為主的大型展覽,每4年一次,由各大洲的不同城市競爭舉辦。今年特以「挑戰疆界」為題,將展覽範圍擴大到舞台、燈光、音效、服裝、多媒體、裝置、偶設計、表演設計、建築等設計領域。除了展覽、演出,更有許多精采豐富的論壇、講座與工作坊。台灣歷屆均有參與,上屆2009年於韓國首爾舉辦的大展中,設計師林恆正與簡立人,分別獲得服裝設計類金獎與燈光設計類銀獎。所有展覽活動與演講今年將首次免費對外開放,詳細活動內容可查詢官網www.wsd2013.com。
2013年兩岸三地入圍競賽名單如下:
香港
李衛民(Priman Lee)
台灣
燈光設計:曹安徽《05161973辛波絲卡》、高一華《重演》、邱逸昕《燕歌行》、李意舜《約瑟夫維特杰》
多媒體影像設計:王奕盛《屋漏痕》、周東彥《空的記憶》
服裝設計:靳萍萍《無間賦格》
舞台裝置設計:吳季璁《身體輿圖》
中國大陸
劉科棟(Kedong Liu)、劉杏林(Liu Xinglin)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7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日文檢定
EX-亞洲劇團《假戲真作》劇照
每4年一次的「世界劇場設計大展」(World Stage Design,簡稱WSD),將於2013年9月5日至15日,於英國威爾斯首府卡爾第夫(Cardiff)展開。相較於老字號的「布拉格四年展」(Prague Quadrennial,簡稱PQ)是以國家為單位策展;WSD秉持鼓勵傑出劇場設計的理念,開放全球各領域的劇場設計師以個人身分報名參展,成為劇場界跨文化交流的國際平台。
WSD的評選方式不參考國籍和過往履歷,僅針對投件作品的創新性、藝術性、表現性,以及對於活動主題(今年為「挑戰疆界」)的詮釋。知名舞台設計師,也曾擔任07年PQ競賽評審的王孟超認為,台灣的技術很好,呈現也多元:「但PQ看不出多元,只有國家的整體,所以後來有了WSD。各別報名有利於台灣人才與作品出頭。」
燈光設計入圍,高一華《重演》。
今年WSD收到全球近600位設計師投件,共選出百位入圍,包括大師級人物,如曾獲英國戲劇舞蹈最高榮譽的勞倫斯奧利維獎與美國東尼獎的舞台設計李察・哈森(Richard Hudson);多次勞倫斯奧利維獎得主的法籍服裝暨舞台設計師尚馬克・普松(Jean-Marc Puissant);與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院駐團設計湯姆・派普(Tom Piper)等。而台灣收穫頗豐,共有8位設計師入圍(名單請見附表),不但兩岸三地最多,也僅次於英國與美國,在比例上不容小覷,尤其在燈光與影像設計兩個領域共有6位,囊括了這兩項總名額12位的一半。
此外,WSD還舉辦了「劇場藝術節」(Scenofest),邀集全球40個演出節目,台灣參與的團隊和作品包括再拒劇團《接下來,是一些些消亡(包括我自己的)》、EX-亞洲劇團《假戲真作》,以及安娜琪舞蹈劇場與叁式的《第七感官》。
多媒體影像設計入圍,王奕盛《屋漏痕》
其中《第七感官》與入圍多媒體影像設計的周東彥作品《空的記憶》,均為文化部數位藝術表演計畫所補助培植的作品,顯示推廣經驗已經開始積累,記者會現場便有設計師向文化部喊話,要求已進行4年的數位藝術表演計畫不能中斷。文化部藝術發展司陳悅宜司長則表示,數位藝術表演培植為4年的中程計畫,今年將結束,未來能否在被刪減的預算中爭取到經費,設計師們的後續表現也是關鍵。換句話說,入圍者能不能在9月的WSD中拿回獎項,或許還攸關著台灣劇場設計的未來呢。
舞台裝置設計入圍,吳季璁《身體輿圖》。
關於世界劇場設計大展(World Stage Design):由OISTAT國際劇場組織於2005年發起,是全球唯一以劇場設計師個人作品展出、交流與競賽為主的大型展覽,每4年一次,由各大洲的不同城市競爭舉辦。今年特以「挑戰疆界」為題,將展覽範圍擴大到舞台、燈光、音效、服裝、多媒體、裝置、偶設計、表演設計、建築等設計領域。除了展覽、演出,更有許多精采豐富的論壇、講座與工作坊。台灣歷屆均有參與,上屆2009年於韓國首爾舉辦的大展中,設計師林恆正與簡立人,分別獲得服裝設計類金獎與燈光設計類銀獎。所有展覽活動與演講今年將首次免費對外開放,詳細活動內容可查詢官網www.wsd2013.com。
2013年兩岸三地入圍競賽名單如下:
香港
李衛民(Priman Lee)
台灣
燈光設計:曹安徽《05161973辛波絲卡》、高一華《重演》、邱逸昕《燕歌行》、李意舜《約瑟夫維特杰》
多媒體影像設計:王奕盛《屋漏痕》、周東彥《空的記憶》
服裝設計:靳萍萍《無間賦格》
舞台裝置設計:吳季璁《身體輿圖》
中國大陸
劉科棟(Kedong Liu)、劉杏林(Liu Xinglin)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7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日文檢定
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揚言取消租約被逼演戲 柏林劇團與劇院房東爆紛爭
【文字/陳思宏】
柏林劇團與劇院房東的紛爭,可能導致劇團熄燈關門?圖為劇團所在地與布萊希特雕像。(Achim Plum/攝)
暑假終於來臨,柏林各大劇院休戲,劇團不是去巡演,就是大家先短暫道別度假去,演員導演去曬曬太陽,讓身體充飽電,秋天再回來劇場競技。但是,柏林劇團(Das Berliner Ensemble)卻在此時上了各大報紙文化版面的頭條。上頭條不是因為新戲製作備受讚譽,而是劇院空間的承租人羅爾夫.霍赫乎特(Rolf Hochhuth)揚言取消租約,逼迫柏林劇團熄燈。
這是一場柏林劇團現任總監克勞斯.派曼(Claus Peymann)與劇作家羅爾夫.霍赫乎特的劇場人戰爭,在柏林上演了幾年。這齣劇場外的真實戲碼,絕對不比舞台上的演出遜色。但這齣戲在這個夏天似乎終於抵達臨界點,讓柏林劇團面臨前所未有的尷尬處境。
房東劇作家 想重拾過往光輝
柏林劇團現任總監派曼大名鼎鼎,在德語劇場是公認的大師導演,執導出許多劇評、觀眾都愛的戲,在當代德語劇場地位無庸置疑。但是,他身為劇場的藝術總監,其實並非劇團硬體建築的實際擁有人。柏林劇團的實際硬體建築老闆,是羅爾夫.霍赫乎特,他成立的「伊爾瑟.霍爾茲阿弗爾基金會」(Ilse Holzapfel Stiftung)向柏林市政府以每年214,000歐元的租金,承租柏林劇團的劇院。
霍赫乎特現年八十二歲,寫作生涯的高峰就是一九六三年的劇作《代理人》Der Stellvertreter。《代理人》的主角是第二百六十任教宗庇護十二世(Pius Ⅻ,任期為一九三九年至一九五八年),在戰後的西柏林上演之後,由於題材非常爭議,獲得了熱烈回響,作品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也在很多國家上映。庇護十二世在位期間,面對納粹殘忍屠殺,卻選擇了緘默,以歷史脈絡來看,他當時採取了最保守的姿態,非常值得以各種眼光審視。面對種族屠殺,教宗的沉默,是忽視?還是另有宗教的神秘解答?無論怎樣,宣揚的慈悲絕對有了令人存疑的汙點。戰後的德國充滿檢討歷史之聲,《代理人》以此為題材,在那個時間點上取得了成功。
此後,他再也沒能複製這樣的劇作高峰。重拾光輝,似乎就成了他的銀髮夢想。
合約註明要重演 派曼百般推託
在柏林劇團的合約上,清楚地寫明,每年柏林劇團夏日休戲期間,霍赫乎特可以使用劇團的空間,排演《代理人》,並且在秋天劇團回歸時,必須在十月把《代理人》排上節目單,演三場。
這合約裡的特別條款,一看就知道是羅爾夫.霍赫乎特堅持要加上去的。《代理人》根本不是劇團排出來的戲,而是幕後那個基金會老闆自己堅持每年要重演的戲,跟劇團建立的美學格格不入。派曼當然也沒有輕易妥協,三番兩次找藉口,遊走合約模糊地帶,讓《代理人》無法在劇團裡演出,例如,堅持霍赫乎特太晚提出申請,或者,突然宣布劇團需要大肆整修。霍赫乎特每年都會跟媒體大聲訴苦,面對鏡頭時神采飛揚,彷彿又找到了往日燦爛。
今年,霍赫乎特多次寫信給派曼,表達演出的心願。但派曼都沒回信,劇作家老先生決定親自來到了柏林劇團遞信,想不到卻不得其門而入。根據劇場朋友的說法,老先生在劇場大發雷霆,揚言要馬上提出告訴,取消劇團租約,劇團謝幕關門熄燈,要把一切都鬧上媒體。他請了新的律師,態度轉為強硬。只是,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嘲笑他的舉動,尖銳批評。其實,《代理人》是贅言很多、長度很長的劇作,並沒有真正成為劇場經典,當代並沒有導演想要執導此劇本。劇作家以房東的身分,挾持劇團一定要讓他演他自己寫的戲,搞出了一場鬧劇。可怕的是,劇作家演得很開心。
鬧劇怎麼收尾?房東是老闆,此時,就看他有沒有歲月的智慧了。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3年7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柏林劇團與劇院房東的紛爭,可能導致劇團熄燈關門?圖為劇團所在地與布萊希特雕像。(Achim Plum/攝)
暑假終於來臨,柏林各大劇院休戲,劇團不是去巡演,就是大家先短暫道別度假去,演員導演去曬曬太陽,讓身體充飽電,秋天再回來劇場競技。但是,柏林劇團(Das Berliner Ensemble)卻在此時上了各大報紙文化版面的頭條。上頭條不是因為新戲製作備受讚譽,而是劇院空間的承租人羅爾夫.霍赫乎特(Rolf Hochhuth)揚言取消租約,逼迫柏林劇團熄燈。
這是一場柏林劇團現任總監克勞斯.派曼(Claus Peymann)與劇作家羅爾夫.霍赫乎特的劇場人戰爭,在柏林上演了幾年。這齣劇場外的真實戲碼,絕對不比舞台上的演出遜色。但這齣戲在這個夏天似乎終於抵達臨界點,讓柏林劇團面臨前所未有的尷尬處境。
房東劇作家 想重拾過往光輝
柏林劇團現任總監派曼大名鼎鼎,在德語劇場是公認的大師導演,執導出許多劇評、觀眾都愛的戲,在當代德語劇場地位無庸置疑。但是,他身為劇場的藝術總監,其實並非劇團硬體建築的實際擁有人。柏林劇團的實際硬體建築老闆,是羅爾夫.霍赫乎特,他成立的「伊爾瑟.霍爾茲阿弗爾基金會」(Ilse Holzapfel Stiftung)向柏林市政府以每年214,000歐元的租金,承租柏林劇團的劇院。
霍赫乎特現年八十二歲,寫作生涯的高峰就是一九六三年的劇作《代理人》Der Stellvertreter。《代理人》的主角是第二百六十任教宗庇護十二世(Pius Ⅻ,任期為一九三九年至一九五八年),在戰後的西柏林上演之後,由於題材非常爭議,獲得了熱烈回響,作品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也在很多國家上映。庇護十二世在位期間,面對納粹殘忍屠殺,卻選擇了緘默,以歷史脈絡來看,他當時採取了最保守的姿態,非常值得以各種眼光審視。面對種族屠殺,教宗的沉默,是忽視?還是另有宗教的神秘解答?無論怎樣,宣揚的慈悲絕對有了令人存疑的汙點。戰後的德國充滿檢討歷史之聲,《代理人》以此為題材,在那個時間點上取得了成功。
此後,他再也沒能複製這樣的劇作高峰。重拾光輝,似乎就成了他的銀髮夢想。
合約註明要重演 派曼百般推託
在柏林劇團的合約上,清楚地寫明,每年柏林劇團夏日休戲期間,霍赫乎特可以使用劇團的空間,排演《代理人》,並且在秋天劇團回歸時,必須在十月把《代理人》排上節目單,演三場。
這合約裡的特別條款,一看就知道是羅爾夫.霍赫乎特堅持要加上去的。《代理人》根本不是劇團排出來的戲,而是幕後那個基金會老闆自己堅持每年要重演的戲,跟劇團建立的美學格格不入。派曼當然也沒有輕易妥協,三番兩次找藉口,遊走合約模糊地帶,讓《代理人》無法在劇團裡演出,例如,堅持霍赫乎特太晚提出申請,或者,突然宣布劇團需要大肆整修。霍赫乎特每年都會跟媒體大聲訴苦,面對鏡頭時神采飛揚,彷彿又找到了往日燦爛。
今年,霍赫乎特多次寫信給派曼,表達演出的心願。但派曼都沒回信,劇作家老先生決定親自來到了柏林劇團遞信,想不到卻不得其門而入。根據劇場朋友的說法,老先生在劇場大發雷霆,揚言要馬上提出告訴,取消劇團租約,劇團謝幕關門熄燈,要把一切都鬧上媒體。他請了新的律師,態度轉為強硬。只是,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嘲笑他的舉動,尖銳批評。其實,《代理人》是贅言很多、長度很長的劇作,並沒有真正成為劇場經典,當代並沒有導演想要執導此劇本。劇作家以房東的身分,挾持劇團一定要讓他演他自己寫的戲,搞出了一場鬧劇。可怕的是,劇作家演得很開心。
鬧劇怎麼收尾?房東是老闆,此時,就看他有沒有歲月的智慧了。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3年7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