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錄像、劇場、身體、觀看 四方通話—在澳門藝術節看雷.洛伊《潛藏空間》


洛伊在演出中,將洋裝上衣半褪,將頭隱藏在衣服內,當他以雙手雙腳支地行走時,觀者會陷入一種不確定感。(Katrin Schoof/攝;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提供)

【文字/鄒欣寧】
興建於一九五一年的澳門舊法院大樓,在法院遷移他處後,這棟外觀融合古典和現代的西式建築,便成為澳門藝文活動介入展演的閒置空間。二○一三年澳門藝術節有數檔節目在舊法院大樓演出,五月十七日晚上,我走進此地,準備觀看法國編舞家夏維.雷.洛伊(Xavier Le Roy)演出的《潛藏空間》Self Unfinished。
等待進場時,前台服務人員四處走動,謹慎地告知觀眾:一,演出中會出現裸露畫面;二,應編舞家要求,節目單在演出結束後才發給觀眾。看來,編舞家要求觀眾對演出認識最好近於白紙,這個條件我算符合。
人體變形記
進場後,迎接觀眾的是個廿到卅坪左右的全白房間,天花板上架設了工整且為數不少的日光燈管,毫無障礙地照亮整個房間,營造出一種觀看無死角的空間感。
除了觀眾席外,房間裡僅有的幾件東西還包括:一套桌椅、一台手提音響。洛伊本人穿著一件深色襯衫、黑褲、帆布鞋,坐在椅上,中性地觀看每個走進來的人。
觀眾人數不多,我看的這場僅三、四十位,稀疏落坐。敞亮的燈光讓觀眾不只看見表演者和「舞台」,也清楚看見彼此。雖然空間隔出了表演者和觀眾的距離,這種強大且無障礙的觀看感,令觀眾期待之餘也有某種程度的不自在。
待觀眾坐定一定時間後,洛伊將身體轉為面向桌子,觀眾僅能看到他的側身。他端坐一陣,口中發出類似模擬機器運作的單一聲響,身體也做出精準、線條單一的動作。這套動作從坐發展到站,維持相同的節奏,大約數分鐘後,我除了繼續觀看表演者外,也看到前面好些觀眾開始騷動,看手機、看手錶、面面相覷。
正在懷疑「該不會整場演出都是這樣單一的呈現」之際,洛伊的動作出現變化。他離開原本重複動作的路徑(坐在桌前、離開、到牆邊、回到桌前),走到音響旁做出按鍵的動作。但場上依舊無聲,而他也不再以聲音和肢體做出有如機器人的狀態。他脫下襯衫,脫下鞋子,將上身全黑的衣服拉成一件黑洋裝,繼續在演出開始的路徑上做出同樣的動作,但可以察覺速度、觸碰桌子和身體部位的質地都有細微的變化。逐漸地,他將洋裝上衣半褪,將頭隱藏在衣服內,加入倒立、折疊等較劇烈動作。當他以雙手雙腳支地行走時,觀者會陷入一種不確定:既不確定哪邊是手、哪邊是腳,哪邊是上、哪邊是下,也不確定這個人體的性別——既然它又穿裙裝,又著褲子。
當這具身體卸去所有衣物,完全赤裸後,這樣的不確定更擴大了。表演者巧妙地隱藏頭、臉和性器官,多半時候觀眾看見的是一個表面光滑(背部)、四肢時隱時現的物體。可供辨認表演者是機器人/男人/女人/人類的線索愈來愈少,最後,光憑觀看,我只能確認眼前移動的,是一個因為欠缺整體形狀而不怎麼像人體的東西。對我來說,這個觀看過程有如一個科幻恐怖故事,是《A.I.人工智慧》等電影的倒行逆施版本。
但更懸疑的還在後面。表演者逐漸穿回衣服和鞋子,回到表演一開始的動作軌跡和路徑裡。我望著「舞台」左牆有道門,好奇結束是否和這道門有關,而那台始終無聲的音響又是怎麼回事,這時,已「回復如初」的洛伊起身,按音響按鍵,流行歌曲〈Upside Down〉響起,黛安娜.羅絲輕快地唱著“Upside down/ Boy, you turn me/ Inside out/ And round and round……”他走出房間。
觀看的思索
之所以鉅細靡遺地記錄演出所見,是因為隔天,當我因前一晚觀看的驚奇、困惑而前往洛伊的演後座談會時,他所陳述的創作概念大大超乎我所意料。奇妙的是,我認為這些存在於觀看與被看的「誤解」,也在他的意圖內。
座談會上,洛伊以三個編舞作品說明創作的發想概念與核心探索。他的處女作《納西瑟斯的翻轉》Narcisse Flip(1997)以一面鏡子作為表演者和觀眾間的第四面牆,表演者(也是洛伊本人)對鏡呈現一組動作,接著「模仿鏡中的自己」,這個概念源於非舞者出身的他,觀察到芭蕾舞者總是藉由此道學習動作。這當中延展出的課題,包括了舞蹈呈現歷程的自我vs.鏡像/主體vs.客體易位的複雜辯證。
《潛藏空間》是他的第二個作品(1998),起源於一位錄像藝術家與他合作,拍攝他如何「把一種身體變成另一種身體」。這個合作讓洛伊對表演的觀看與被看關係有更濃厚的探索興趣,於是,套用與前作相同的概念,他假設一個攝影機鏡頭是第四面牆,另外也將影像作品的「循環」(loop)概念植入,在這三個規則底下所發展出的《潛藏空間》,讓洛伊在劇場中創造了一種「2D」身體:他以扁平而缺少深度的移動,製造身體異化的錯覺——這個概念造成我無法辨識人體,也讓其他觀眾有「身體好像青蛙、火雞、球」等變形的感受。
「我不決定觀眾要看到什麼。」洛伊如此宣稱,將觀看的主體性完全交給觀眾,同時全然專注於自我身體的探索、呈現。如果說,《納西瑟斯翻轉》界定的觀眾與表演者關係是「你看到我看過的(You see what I saw)」,《潛藏空間》則是「我看不到你看到的(I can’t see this time)」,「注意到嗎?進場時我看著觀眾,表演一開始我就不再看了。」他說。
互動的另種可能
洛伊最後以《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2007)的編創過程,說明他如何持續演進對編舞、劇場、觀眾與表演者關係等本質的探索。《春之祭》的兩大探問是「音樂與動作的主客關係」、「觀眾和表演者的視線交流如何影響表演」。對第一個問題,洛伊從交響樂團指揮家豐富的肢體動作獲得靈感,「如果指揮家是舞者」構成了編舞概念。此外,他把交響樂團的配置安排在觀眾席間(例如,坐在小提琴的「位置」,座位下的音響會在小提琴演奏時響起),當他「跳舞」時也會凝視不同樂器/位置的觀眾,「這麼一來,觀眾表情和反應也會影響我的表演」,事實上,是互相影響。
因《潛藏空間》一夕成名的洛伊,經常被舞評人歸類為「不跳舞」(Non Danse)的編舞者,不過,洛伊對此不以為然,「我熱愛跳舞!會這麼說的舞評人,是懶惰的舞評人」。從《潛藏空間》等作看來,洛伊並非「不跳舞」,而是以精準的動作對舞蹈、表演、劇場發問。是舞不是舞或許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當編舞家與觀眾一起置身劇場,你與我將如何創造當下無可取代、日後耐人尋味的身體經驗。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3年7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商用英文

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中國當代藝術在哪裡

【撰文/劉太乃】
有半年沒到北京了!六月中旬因【罐子書屋】要面臨搬遷選址問題,前往北京待了三天,除了考察幾個可能搬遷的新址外,還參加幾個展覽開幕式和逛了畫廊。雖然大山子七九八人氣依舊,尤其到了周末假日人潮更是喧囂不已有如繁街鬧市,但細究每個畫廊展出的作品,多是針對觀光客的商業應景行畫,難道這就是現今中國當代藝術最赤裸裸的面相嗎?
過去,要了解中國當代藝術,基本上透過拍賣和北京大山子七九八藝術區兩個介面便可以完整透視中國當代藝術的面相。如今關於拍賣,在當代藝術市場年年鈍化下,透過拍賣炒作出來的畫價也得不到市場認同,中國當代藝術的焦距逐漸從拍賣移出,轉向策展人與美術館之間的合作和一個又一個借助美術館機構的聯展或個展。這類展出需要較大的空間來突顯巨大的作品,因此私人美術館和畫廊空間越來越大,而這些擁有大空間的畫廊在北京七九八裡處處可見,甚至有些新成立的大型空間畫廊的背後老闆也是知名藝術家。藝術家開畫廊在中國不僅不是例外,而且成為常態,這就是北京七九八畫廊的另一生態。
北京七九八畫廊,基本上分為三類:
一、 外國人來開的畫廊。這類畫廊因為經營者在國外已擁有畫廊、且有多年畫廊經營經驗,到中國來開設畫廊只是國外母體畫廊的延伸,基本上都能堅持品牌形象,這些畫廊有來自歐洲、美國和日本、韓國,甚至台灣也有不少畫廊前往七九八開設分支畫廊,這類畫廊可以說是七九八最靠譜的畫廊。
二、 對藝術有理想的人開的畫廊。這類畫廊有大、有小,分別有自己偏愛的藝術家群,他們模仿西方畫廊經營的模式,一個展覽接著一個辦,比較有歷史的早已發展成七九八地標性畫廊,且具中國本土色彩,許多國外來的人到七九八,就是要看這類畫廊,因為他們展出的作品最具中國特色。
三、 以為藝術品好賣,生意人轉行來開的畫廊。這類畫廊在七九八佔的比例最多,以為有了空間、請個小姐、畫掛上去就可以販賣,畫廊展出的多是行畫。這些老闆們認為,只要一個月賣出三、五張,一張一二萬,房租開銷都有了,如果幸運的賣出個十來張,利潤就相當可觀,不輸於其他行業。
當然,這三種因不同目的開設的畫廊在上海莫干山、虹橋藝術區裡同樣可見。什麼樣的畫家跟什麼樣的畫廊合作,基本上都有所歸屬,而什麼樣的畫廊可以參加什麼樣的博覽會,各個博覽會組織方也自有定見,大家心照不宣,按自己遊戲規格辦事,這便是中國當代藝術圈的江湖規則。只是鐵打的漢子,也要有飯吃;當大環境經濟不好、畫廊經營越來越困難時,楚河漢界的江湖規矩就變得模糊不清。前面所說的那兩種畫廊,因辦展覽需要花錢,乾脆就把展覽減少或喊停。這一減一縮,七九八裡就少了值得一看的展覽,取而代之的是隨處可見的商業性行畫的展出,這就是目前北京七九八所見到的現況。
不過,五月下旬在香港巴塞爾博覽會卻是不一樣的情景。巴塞爾主辦方對於畫廊定義比較明確,限制上述第三類畫廊參與,在香港巴塞爾看到的都是第一、第二類別的畫廊,香港巴塞爾博覽會鼓勵了一、二類畫廊,抑制了第三類畫廊的發展,這對中國畫廊長遠發展是有幫助的。不過,看過香港巴塞爾博覽會和北京七九八畫廊後,卻對中國本土畫廊未來發展感到憂心。當所有西方國際畫廊都來到香港,並想藉經營中國當代藝術家打進中國市場,在西方國際畫廊豐沛資源系統下,有那個中國優秀藝術家能夠拒絕。就像姚明、易建聯、林書豪、王建民都效力於美國籃球、棒球隊,一流選手沒有人會願意放棄前往國際競賽的機會。如果中國第一線藝術家都願意被西方一級畫廊經紀,中國本土畫廊前景就不樂觀了!畢竟西方國際擁有百年藝術產業規模,如同棒球、籃球、網球、足球,只有進入該系統才能迅速被世界接受,這將是未來中國本土畫廊不得不面臨的障礙。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3年7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考不及格 錯在隔壁同學不給看答案

【撰文/當代藝術新聞】
生活當中有許多簡單平淡的故事,可被拿來作為學習的功課。
有則故事是關於法國米其林三星廚師。這對雙胞胎廚師被邀請到台灣來做短期示範教學,只帶著個人簡單行李,沒有種類繁多笨重的器材、更沒有需要特別通關的食材,甚至也沒有事先傳真過來要台灣準備的任何材料。隔天清晨,在工作人員陪同到傳統市場選購食材,也一邊作著筆記,法國米其林三星料理似乎在兩人的腦中逐漸有了輪廓。事實,最後也證明高端的料理並非都得依賴高端的食材,才能夠做得出來。法籍米其林三星廚師昭驗出一個道理;沒有什麼食材該被看輕,平凡的素材只要有一顆想要不平凡的心;想要讓它超越平凡,那麼哪個地方隨手可得的食材,也能成為一道道可口的米其林三星料理。
生活過程中,我們或許都曾花很多時間在埋怨環境或人所給予的配備不夠完全;以至於無法讓自己的出類拔萃。但這些族繁不及備載的抱怨內容裡,卻鮮少聽到對自己能力的檢討。
把成績不及格歸咎於隔壁同學不願讓自己看答案,卻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是因為沒做好溫習才考不好,這似乎是現實生活司空見慣的處事通則。習慣把責任推諉給旁人,但對自己則欠缺責任感的規範,尤其很大多數的人都慣於去接收別人的成功,且還將這樣的事情視為一種理所當然,這使得現今社會普遍養成好高鶩遠的心理弊病。
我喜歡在藝術家的工作室與藝術家對談,甚至我很要求自己一定要到過藝術家工作室或一定得與藝術家談過話,才能動手寫藝術家。會養成這樣習慣是因為人與人一旦能面對面說話;眼神就騙不了人。而且,在藝術家工作室可以看出藝術家對待藝術的態度。缺乏裝飾但卻井然有序收拾得有條理的工作室,即表示藝術家對自己的創作有著嚴謹的責任感與秩序力,這樣的藝術家擅長對自己的創作懷抱規劃性。過度裝飾與一塵不染的工作室,則多少可以猜測出藝術家擅長羅織人際關係,對自己的創作說得永遠比做的還要來得有勁。
多數藝術家都可望快速成功,未必願意花時間來要求自己,相反卻選擇更多心力去羅織人際關係、趨近成功人士;但卻不是去借鏡成功人士是如何攀爬到高階。如果藝術市場普遍是在鼓勵藝術家如何去複製別人的成功樣式,而不是要求藝術家想要一樣東西;得需要付出相當程度的努力,那麼快速成功就會好比快速減肥一樣;復胖比率偏高,成功消失的比率也很快。首度舉行的Art Basel HK互有兩極評價,其中最讓自我感覺良好的收藏家、藝術家感到挫折的是;主辦單位嚴格控管貴賓卡的發送,造成為數可觀藏家與藝術家貴賓預展不得其門,必須得在公眾日掏錢購買價昂門票才能進場。我覺得,這是亞洲城市藝博會首先要學習的一種心態調整。如果你只是一位「職業藏家」而不是藝術收藏家,那麼為何應當受到禮遇呢?今年藝術北京貴賓預展就發現很多流浪漢式的貴賓,任何知覺再駑鈍的畫廊都清楚這些人絕非能取能貴賓卡的貴賓,但卻都被放行進入,背後影響的則是主辦單位信譽。亞洲環境習慣混淆價值;而不是釐清價值。如果價值容易被混淆,那麼就不會有人打心眼去尊重真正努力才獲得肯定的價值。這好比考試自己不溫書,隔壁同學不給看,出了教室;卻把同學狠打一頓出氣是一樣道理。社會病了,可悲的是人心卻更沉淪。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3年7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TOEIC

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安卓藝術 李政勇 收藏家可以推動「質」的改變

【文/姜毓芸】

安卓藝術 李政勇(當代藝術新聞/提供)

李政勇大學主修設計,畢業後曾當了5年的設計師,之後進入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在2004年畢業後,李政勇就進入中環美術館。這是李政勇在藝術市場的第一份工作,中環美術館主要以近現在收藏為主,這與李政勇在研究所主攻的19世紀末研究相契合,透過企業收藏的建構過程,李政勇有機會接觸了國外一線的畫廊與拍賣會,深入市場核心,「在中環的前三年中,我聚焦在館藏編制與建構;但後三年我慢慢的發現工作開始會有重複性,於是就有想法要做轉換。」在2008年之後,透過策展、專欄與講座等方式,李政勇開始積極地與當代藝術市場聯繫,也開始認識一些收藏家,這促使李政勇心裡的想法開始醞釀,「我認為台灣收藏家、藝術家的品質與藝術產業的質量是不對等的,收藏家與藝術家已經很有遠見,但許多畫廊經營模式還在很初階,甚至有些連獨家代理的藝術家都沒有。我覺得這個產業應該還有不同的做法,可以有些新的想法投入,所以我應該要提出具體的東西。」
李政勇笑著說他從來沒有想過要創業,但是他渴望創新的自覺力量,慢慢的驅使他向前,安卓藝術的前身安卓藝術顧問有限公司於2010年成立,李政勇說「我認為台灣藝術產業如果要升級與轉變,唯一可以期待的是收藏家,因為收藏家是唯一有權力要求產業發生質變的人,收藏家的體質建構好,產業就會有好的循環。顧問公司的目標是設定在服務藏家,透過塑造一批不一樣的藏家,來推動、改變市場。」
李政勇思創卻不躁進,在成立顧問公司時他提出了三年計畫,前三年主要是協助藏家架構出一個具有觀點與脈絡的當代藝術收藏系統,目前雛型已大致完成,「我希望可以傳達的是收藏與購買不一樣,如何透過收藏,把收藏的態度與高度示範出來。」從藝術顧問公司到安卓藝術,主因是與將捷建設公司合作,將捷建設新生南路的空間給了安卓使用,有了空間就需要經營,安卓開始有針對藝術家提供藝術推廣,展覽也已經排到2015年,但李政勇繼續保持藝術顧問的業務。「持續做很重要,我認為還要5年,別人才會注意你,安卓還很小、很新,如何把有限的資源運用在最核心的部分」。下一個三年計畫,李政勇要經營出更具體的成果,把藝術家更積極推到海外,安卓將積極與美術館合作推出由安卓所協助建立的第一個亞洲當代藝術私人收藏展。現在安卓藝術服務的收藏家多是介於40-50歲,在他們身上李政勇看到的是未來10年的願景,「當下絕不是安卓可以改變的,我能用的是專業、時間與遠見來推動未來的藝術產業。」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3年6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夏霏/其實,我們都在愛裡受傷了

【撰文/夏霏】
夜半三點還掛在線上的,都是寂寞的人。
那夜,我與寂寞一起工作。還掛在網路上的友人,有的和我一樣正在趕工作進度;有的正在玩遊戲樂不思蜀;而他,則是為情所困而失眠。
「霏姊,在忙嗎?我有一些問題一直想不透,想問問妳。」臉書上,他小心翼翼地問。
三年前,我和他在大陸旅行團中認識。那時的他還是無憂無慮的大二生,五天的旅程中使盡瘋癲搞笑,是我們整團的開心果。回國後我們成了臉書上的朋友,關係僅止於為彼此按讚,再無出現於對方的生活圈。沒想到過了三年,這大男孩戀愛了,戀情還十分棘手坎坷……
我揉揉痠澀的眼,正想將工作告一段落稍事休息,於是告訴他:「說吧。」
「霏姊,你覺得一個二十八歲的女生,整天不工作在家上網,會不會讓男生心煩意亂?」他問。
我忍不住笑出聲來。「當然會啊!你現在不就心煩意亂才來問我。」
「她是我在網路上認識的女生,因為她說當時同居的男友會打她,她和我交往一個月後,便搬到我家住。我雖然一開始就知道她沒在工作,但後來我發現自己愈來愈受不了她。她說,不想工作是因為『工作容易變老、曾被上司欺負』。我聽了很生氣,這世界上誰不是每分每秒都在變老?她自從高中畢業做過一陣子的便利商店員工後,便不曾再工作了。因為母親早逝,父親又外遇離家,沒有收入的她,每交一個男朋友就搬去跟他同居。妳不覺得,這就好像寄生蟲一樣嗎?最近我們吵架,她只要不高興就離家出走,過幾天又若無其事的回來,說和陌生網友出去泡溫泉散心,妳說,我能不抓狂嗎?」他話匣子一開,叨叨絮絮地數落著女友的罪狀。
我靜靜地聽著,淡淡地問:「既然聽起來這麼糟,為什麼你還要繼續和她在一起?」
「她很瞭解我。因為我們都是在不健全的家庭裡長大的。我父親也離家多年,剩下我和母親相依為命。她說,我的脾氣會這麼差,是因為父親的嚴厲軍事管教所留下的遺毒。每次我們意見不合,就會用最難聽的話攻擊對方,最後又抱頭痛哭。我不知道這樣的關係還能持續多久?我好累……」
「愛恨交織,痛苦又離不開」,是戀愛中最掙扎與痛楚的矛盾情緒。他的話裡其實透露了很多答案:兩人認識不久便陷入愛戀、女方是劈腿慣犯、男方有英雄情結,兩人一拍即合,上演英雄救美的劇情,將公主從「現任暴力男友」魔爪中救出。我可以理解女生不願工作的原因,雖然說「工作容易變老」有點太誇張,但做不開心的工作,的確容貌和精神都會快速衰老枯萎。女生因為曾在職場有過不愉快的經驗,產生杯弓蛇影的餘悸,乾脆逃避工作,選擇窩在家中保護自己。這兩人因為幼年家庭不完整,造成現在人格上的陰影。
愛情防護員 夏霏
文字是呼吸;小說是人生;星座,是我的讀心術。十二歲開始創作,嗜創意、愛情、音樂、文字、電影。目前為專業講師、新浪星座專欄作家。
「想入霏霏」部落格www.wretch.cc/blog/fay88
‧看更多精彩文章
【完整內容請見《双河彎》2013年七月號;訂閱双河彎電子雜誌】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日文檢定

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日文能力檢定測驗的考試方向與標準

日文檢定 的測驗考試方向與標準

級數/考 試 方 向 與 標 準

N1
可了解在大範圍及各式場合上所使用的日語

讀 解
關於各式各樣的話題,像是報紙的社論.
或者是較專業複雜的文章和抽象度較高的文章等等,除了要明白在說些什麼之外,
還要掌握整個文章的架構及其涵意。

聽 解
聽得懂日本人自然的語速,在各個場面上的會話。另外可談話的內容和話中
人物的關係,都要有詳細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把握整個對話內容的主旨。

N2
除了日常生活用語,還要了解在各種的場合上所使用的日語

讀 解
關於各式各樣的話題,像是報紙的較簡短的評論或是主旨較明確的文章。
還有讀些般有關日常生活有關的讀物,了解其中想要表達的涵意。

聽 解
除了日常生活外,還要稍為涉獵在各式各樣場合上的會話,以自然的語速理解談話的內容和話中人物的關係,
並可掌握對話的要旨。

N3
對於日常生活用語有基本的了解

讀 解
可理解針對日常生活話題所書寫的文章,還有報紙上出現的一些標題等等。

聽 解
大致可聽得懂接近自然語速的生活會話。稍為了解話題具體的內容和話中人物的關係。
N4
能夠了解基本的日語

讀 解
能夠理解一些常用的語彙和漢字,讀一些貼近日常生活的文章。

聽 解
在日常生活,能夠聽得懂語速稍慢的對話,且大概了解內容在說些什麼。

N5
針對基礎日語能有某種程度的了解
讀 解
了解平假名和片假名,看得懂使用基本漢字和文型的日常生活的文章。

聽 解
能聽得懂在教室或自身週遭語速稍慢較短的對話,了解的一些基本需要的情報。

(摘自: 商用英文 教學網)



參考文獻:
1撇步學日文:五十音線上免費學日文日語學習網站
2徐先正 善用30分鐘日檢N4樂樂過
3日語學習與日語相關證照

資料來源:素食 隱士vegan Hermit+建築達人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120&News_Class_ID=0







多益英文證書的顏色區分

TOEIC 測驗主要為測試英語非母語人士身處國際商務環境中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由於公民營機構、外商公司及跨國企業多採用 多益 測驗作為評估訓練成果、遴選員工赴海外受訓、招聘員工、內部升遷等之標準和依據,因此越來越多的大學系所也要求學生在入學前或畢業前取得多益成績,才能取得入學許可或順利畢業。

等級-分數-說明-學歷對照-證照顏色
A-870分以上-能充分流暢的與人溝通-國外進修-『金色』
B-730分以上-可與人做適當的溝通-大學研究所以上-『藍色』
C-470分以上-能應付日常生活需要-專科以上-『綠色』
D-220分以上-基本溝通需求-高中-『棕色 』
E-10分以上-尚無法溝通-國中以下-『橘色』

CEF(語言能力參考指標)分
A1為TOEIC345以下
A2為TOEIC350以上(英檢初級)
B1為TOEIC550以上(英檢中級)
B2為TOEIC750以上(英檢中高級)
C2為TOEIC880以上(英檢高級)
C2為TOEIC950以上(英檢優級)

(摘自: 商用英文 學習網)



參考文獻:
1賴怡秀 大學英語特色課程效益之研究-以多益課程為例
2尤雪瑛 從英語能力檢定論大學英語課程規劃
3賴怡秀 大學英語特色課程效益之研究-以多益課程為例

資料來源:奇摩知識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119&News_Class_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