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聰威】
文壇是什麼呢?
文壇大約就像武俠小說裡的「江湖」一樣,聽起來很抽象,您大可以說一句「文壇在哪裡?」然後把它給丟到一邊去。不過,文壇終究是由作家、讀者、評論者、學者、出版人、編輯、各種官方、私人藝文協會、文學獎評審等等組成的;從現實面來說,文壇便是環繞著文學這一範疇的名利場,有其運作的方式與潛規則,有公平與不公平的地方,有既得利益者,也有不見經傳的平凡人物,有好人也一定有壞人。對作家而言, 只要出了書成了名,再怎麼不在乎或清心寡欲的人,不管願不願意,都得被迫在當中獲得位置,因為決定這一切的是名利場本身。
當然,文學獎是文壇裡頭小得不得了的一部份,如果一一得去在乎的話,再多的熱情與堅持都會被消磨殆盡。比方說,最近討論頗為熱烈的「抄襲」或「創意挪用」事件,文章既已得獎刊登必須接受公評,由讀者自行判斷,但無論經過再怎麼縝密的文學理論分析,卻不會知道接下來會怎麼樣,誰對誰錯或許有比較客觀的標準,但在這個名利場裡,並不會依此標準最終得到一個天真無邪、黑白分明的結果,因此您可以看到,這段日子以來,類似的事情有哪一件產生了真正的影響?知名作家仍然擁有其大量讀者,沒有名氣的寫作者則飽受過多的傷害,而被抄襲的人依然無辜透頂。
又比方說諾貝爾文學獎,無疑是這個場域裡最受重視,具有最多利益的獎項,於是參與評審者擁有最大權力,當他們選出艾莉絲.孟若做為2013年得主時,大部份的人都覺得孟若實至名歸,不過若是選了村上春樹、菲利普.羅斯、湯瑪斯.品瓊、米蘭.昆德拉、唐.德里羅等等,您覺得會減損孟若身為當代偉大作家的一絲價值嗎?我的意思是說,我們也許會多買或少買一本得主的作品,但我想並不會有人因此動搖了自己熱愛的作家名單。再讓我們想像一個最誇張的狀況,若將這群諾貝爾獎評審運來台灣評選文學獎,您覺得會有什麼天差地別的決定,以致於撼動了台灣文壇嗎?並不會這樣的,因為文學獎畢竟只是文壇這個名利場裡,一個乍看之下比較有邏輯的、簡單易懂的選擇機制而已,對一個作家來說,除了應得的榮譽與金錢之外,實在不該變成文學創作的指標,無論是在內容、風格或是目的。
如果只是愛寫自己想寫的東西,根本也不用管文壇是什麼,如果真的想成為作家,還是可以選擇要跟這場域保持多麼親密或疏遠的關係,並不是一定要完全被其吞噬才行。千萬別搞錯了,是艾莉絲.孟若、大江健三郎、海明威、葉慈、帕慕克等人榮耀了諾貝爾獎,並不是諾貝爾獎榮耀了他們,而且是因為有村上春樹、湯瑪斯.品瓊、菲利普.羅斯、米蘭.昆德拉等,諾貝爾獎才勉強值得我們期待開獎,那些機制什麼的一點重要性也沒有。有世界各地偉大作家在的地方,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別搞錯了,否則什麼文壇什麼的,一點也不重要。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十一月號349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http://www.jeda.com.tw/ 職達外語為大台南地區最具規模的成人美日語中心,提供英文會話、全民英檢、多益、TOEIC、日文檢定、商用英文、托福、MLA階段目標學習法、翻譯、教育訓練、企業語言訓練等專業語言服務。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給臺階的無聊之歌
【作者/張亦絢】
臺階原不是造來給人坐的,但我們都忘了。
坐在階梯上,立即就能給人一種榮華之感:身體的高、視野的高,一點點,就很夠。那也是萬椅之椅,一人坐,像與多人在──是個時間儀式:不在場的那些人,遲早會來吧?芸芸眾生臺階上,隱形也有存在感。尊嚴?普通?草莽?貴族?一坐數得,是我感傷齊全的瑞士小刀。
法國有個城1,堤岸下海灘築一梯,還以瑪格列特‧莒哈斯的名命了名。散步發現,我失笑:小氣!非街非巷,單派給她不起眼的臺階!然而很快,我高興起來:不堂而皇之又更好。臺階有我要的一切:它重覆、它均衡、它連續。如此地非正式,又如此地在中間。我願成為它的一部份。分割是一種善與工,把坡度的難與險都化解了。換言之,臺階體恤人。羅馬的「西班牙之階」,是臺階的尼加拉瓜大瀑布。坐在那,翻騰一種情感上沒完沒了的百葉窗,開開關關,見光見影見呼吸。
2000年版的《大法師》,小女孩以「甲蟲翻肚」之勢倒身下樓,可說既恐怖,又美麗。臺階既是我們心中的理智還有彬彬有禮,其上所迸發的異常,只能將秩序粉碎得更澈底。平地上,那不過是瑜珈教室;樓梯間,這就魔鬼了。畢竟只要是人,本能上都知道,在階梯上是開不得玩笑的:發不得瘋。我有許多秘密,臺階才知道。
註:1.城名Trouville。
◎作者簡介
張亦絢
1973年出生於台北木柵。巴黎第三大學電影暨視聽研究所碩士。著有《壞掉時候》、《最好的時光》等短篇小說集。電影劇情長片劇本《我們沿河冒險》。編導有短片〈納塔莉,妳為什麼在地上?〉、紀錄片〈聽不懂?客家話:1945 台北大轟炸下的小故事〉。長篇小說《愛的不久時:南特∕巴黎回憶錄》入圍2012台北國際書展書展大獎。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十一月號349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英文會話
臺階原不是造來給人坐的,但我們都忘了。
坐在階梯上,立即就能給人一種榮華之感:身體的高、視野的高,一點點,就很夠。那也是萬椅之椅,一人坐,像與多人在──是個時間儀式:不在場的那些人,遲早會來吧?芸芸眾生臺階上,隱形也有存在感。尊嚴?普通?草莽?貴族?一坐數得,是我感傷齊全的瑞士小刀。
法國有個城1,堤岸下海灘築一梯,還以瑪格列特‧莒哈斯的名命了名。散步發現,我失笑:小氣!非街非巷,單派給她不起眼的臺階!然而很快,我高興起來:不堂而皇之又更好。臺階有我要的一切:它重覆、它均衡、它連續。如此地非正式,又如此地在中間。我願成為它的一部份。分割是一種善與工,把坡度的難與險都化解了。換言之,臺階體恤人。羅馬的「西班牙之階」,是臺階的尼加拉瓜大瀑布。坐在那,翻騰一種情感上沒完沒了的百葉窗,開開關關,見光見影見呼吸。
2000年版的《大法師》,小女孩以「甲蟲翻肚」之勢倒身下樓,可說既恐怖,又美麗。臺階既是我們心中的理智還有彬彬有禮,其上所迸發的異常,只能將秩序粉碎得更澈底。平地上,那不過是瑜珈教室;樓梯間,這就魔鬼了。畢竟只要是人,本能上都知道,在階梯上是開不得玩笑的:發不得瘋。我有許多秘密,臺階才知道。
註:1.城名Trouville。
◎作者簡介
張亦絢
1973年出生於台北木柵。巴黎第三大學電影暨視聽研究所碩士。著有《壞掉時候》、《最好的時光》等短篇小說集。電影劇情長片劇本《我們沿河冒險》。編導有短片〈納塔莉,妳為什麼在地上?〉、紀錄片〈聽不懂?客家話:1945 台北大轟炸下的小故事〉。長篇小說《愛的不久時:南特∕巴黎回憶錄》入圍2012台北國際書展書展大獎。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十一月號349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英文會話
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譚其驤 歷史尋找舞臺的人
【撰文╱衡嶽;責編/舒草】
曾是街頭熱血少年
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五日(農曆二月廿五日),正是北國千里冰封的嚴冬,瀋陽皇姑屯車站職工宿舍內響起了嬰孩的呱呱啼聲。車站站長譚新潤喜得麟兒,譚家「其」字輩再添新丁,譚新潤取「虎步龍驤」之義,為孩子起名「其驤」,字季龍。
十七年之後,這座車站因為一次震驚中外的爆炸事件而留名歷史,不過,那時譚新潤早已離開了瀋陽,就在譚其驤一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南歸,率家人住回了嘉興芝橋街。
回歸江南後,譚其驤與兄弟、表兄弟常常在一起玩耍,日子過得很快樂。他的母親王文毓是吳江人,譚其驤的大姨嫁給盛澤名門世澤堂鄭家,生下鄭之蕃(數學家)和鄭之瑛(嫁與詩人柳亞子);譚其驤的三位姑姑一位嫁給海鹽巨富三樂堂馮家,一位嫁給嘉善名門孫家,還有一位嫁給一個遊戲是互相考問地名,比如哪個地方屬於哪一省,某縣與哪些縣接壤,這為他種下了地理學習的種子。
譚其驤入學晚,但是他的特點是跳級多。小學讀完三年級就跳級;中學讀一年後就念高一,十五歲時考入上海大學,一年之後轉入上海暨南大學,兩年後提前畢業,進燕京大學研究院學習一年半後,又比原本的兩年期限提前半年通過答辯,研究生畢業。或許是學業念得太輕鬆,他似乎對學位毫不看重。從燕京大學通過答辯後要到統一時間才能領取碩士學位證書,而且當時因為燕大與哈佛的協定,獲取燕大的碩士學位證書,就可以同時得哈佛的碩士學位證書,這在很多人看來應該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他卻因為提前上班就一直懶得去取學位證書,直到晚年都沒去拿,也沒有使用過哈佛的頭銜。
這個出生於一九一一年的孩子,也曾經對政治抱有熱情。他在教會學校秀州中學念書時,受五卅運動後反帝風潮的影響,為了抗議學校對學生的「壓制」,他提前退學。後來報考的上海大學(與當今的上海大學沒有關聯),在當時老輩人的眼裡,不是什麼「正經大學」,實質是共產主義的宣傳堡壘,惲代英、蕭楚女創辦,校內有共青團、共產黨組織。巧合的是,在隨家族赴杭州祭祖之後,譚其驤回到上海,發現學校竟然被蔣介石當局查封了!他四處尋找組織,卻都聯繫不上,期間他跟同學還誤打誤撞被便衣員警抓住,托了關係才保釋出來。
經過了這一番波折,他只能轉入上海暨南大學,先是就讀中文系,後來轉入外文系,按理說念外文系當時是很「時髦」的了,但是他輾轉反側兩周之後,還是認為「我這個人形象思維能力很差,而邏輯思維能力卻比較強,所以搞文學是肯定成不了器的,學歷史並且側重於搞考證就相當合適」,再轉入歷史系,並在那裡認識恩師陳憬和潘光旦先生,從此一生以歷史為志業,作出一番成就。
「十五以前渾渾噩噩,十六、七獻身革命,十八而志於學,從今而後,矢志不移」,是譚其驤對自己一生道路的總結,從他的選擇中也可以看到確定自己能做什麼、適合什麼是多麼的重要,而得遇伯樂也是良種得以成為英才的重要原因。
最值得紀念的歲月
一個學人的養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個人的資質、家學的傳承、師友的砥礪、社會的氛圍等。而在譚其驤的學問之路上,他在國立北平圖書館的三年生活,應該是把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鑄塑成為學者的最重要的三年。
他從燕京大學提前結束學業時,被顧頡剛稱譽為「應列第一」的畢業生。那時,譚其驤的伯父譚新嘉是北平圖書館的元老,他推薦譚其驤到圖書館任館員,負責彙編館藏方志目錄。這樣,譚其驤每天有充裕的時間和資料,做方志書籍的查閱和整理,還有助手可以幫忙。
在此期間,北平圖書館的二十萬冊藏書,他可以從容地閱讀,還編就了《國立北平圖書館方志目錄》;與顧頡剛一起創辦禹貢學會,編輯《禹貢》半月刊,撰寫史學文稿,在名師身邊耳濡目染;還在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兼課,開設了多門歷史課目,備課也是一種學習,這些都為他打下了學問的基礎。所謂「未觀其人,先觀其友」,他還結識了一班良師益友:名師顧頡剛、鄧之誠;圖書館同仁向達、劉節、謝國楨、孫楷第、蕭仲珪、趙萬里都是大家;還有朋友周一良、周有光、張允和等人,他們結成曲社,學習昆曲,又常常一起吃館子、聽戲、逛書攤、泡公園,日子過得詩情畫意,愜意從容。
他在圖書館的月薪是六十元,在年輕人來說這收入不低。那時他每月房租才五元,也就是說他的月收入是房租的十二倍。何況,他在各處大學兼課,每門課每月至少可以拿四十元。而他結婚後租了十幾間屋子的院子,房租也不過十幾元。陳存仁在《銀元時代生活史》描述北平物價:北方產的水果,集中在北平,品種多得很。小兒梨每一個銅元二枚,桃子每個銅元一枚,雅兒梨、煙臺梨、萊陽梨,每斤只售一角,又有一種牛奶葡萄和玫瑰葡萄,每斤小洋一角半,是最精緻名貴的水果了。
北平商家的服務周到、態度客氣是向有口碑的:他們總是恭而敬之地先給你沏上一壺茶,隨你挑選貨物,他們都和藹可親地在旁招待,加以說明。大商家如此,小販們也是這樣,在城內的街頭,有一百多種食品小販,如脆麻花、餑餑、狗不理包子、烤白薯、糖葫蘆這類的小販,交易不過銅元一枚至三四枚,但是他們在做買賣時,無不堆滿笑容,令人感到親切異常。
市民的風度也相當好:當時見到市民日常生活,物品美好而價廉,與上海大不相同,每一個人都悠閒輕鬆而有禮貌,人情味極為濃厚,尤其是交際應酬時的談吐,另有一種藝術。
故都生活的從容優雅,文朋詩友的酬唱應和,都是涵養一個人氣質的源泉。所以故都北平當時是文化人心中最適合做學問的地方,顧頡剛就曾為父親阻撓他北上而備受苦惱。譚其驤說:「這三年的圖書館生活,確實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懷念的歲月。」而我們今天的讀書人,就很難有這樣優裕的條件了吧。
吾愛吾師 但更愛真理
譚其驤畢業時,顧頡剛在給胡適的信中說:「他在燕大研究院畢業生中應列第一。今年我所以敢辦《禹貢》半月刊,就為有了他,否則我一個人是吃不住的。」作為顧頡剛最有名的弟子,譚其驤與恩師有一段很有名的故事。
進燕京大學研究院時,譚其驤是剛剛二十歲的毛頭小夥子,而顧頡剛那時是名滿天下的學界領袖。譚其驤在學習中對顧頡剛的觀點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老師講到的「十三部」不是西漢的制度,顧頡剛聽了,不僅沒有不高興,而是很熱心地讓譚其驤把自己的觀點寫成文章。譚其驤本來是口頭跟老師說說,沒想到老師這麼看重自己的觀點,就進一步查閱資料,洋洋灑灑地寫了幾千字論述觀點。
沒想到,第二天上課,顧先生就回了他一封六千字的長信,說贊成他的三點看法,同時也有三點不贊成的地方。譚其驤展信讀後,再次就顧先生不贊成的三點考證、申述,又寫了一封信。顧先生閱讀後,回信說對他的論點又贊成一處,不贊成兩處。然後,他把這四封信加上附文,印發給全班同學,供大家學習。並且在附文中說:「現在經過這樣的辯論之後,對於這些時期中的分州制度,二千年來的學者再也沒有像我們這樣清楚了」。
一個大名鼎鼎的教授,對學生的反駁抱著如此謙虛誠懇的態度,而且印發全班,就相當於公開承認自己有一部分看法是錯誤的,這是何等胸襟;而譚其驤一個年紀輕輕的學生,勇於提出不同意見,「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這又是多麼有勇氣啊!
恩師求是、求真的引導,對譚其驤的一生影響甚巨。在紅色年代,他受命主持繪製《中國歷史地圖集》,吳晗已跟毛澤東保證過這書儘快完成,而吳晗也多次催促譚其驤,譚其驤最怕人家催問,但他堅持實事求是,不搞學術「大躍進」,硬是把這項兩年時間就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拖延為一、二十年時間,頂住方方面面的壓力,甚至在「文革」時期,還要抵制某些人的胡編亂寫,最終以嚴肅的態度完成了這部書,耗費多年心血,成就了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
有人問譚其驤,他的座右銘是什麼,他笑笑說:「談不上什麼座右銘,如果非要說的話,『鍥而不捨,生死以之』可以算是吧」。
譚氏軼事
沒什麼事要見他
胡適以交遊廣泛聞名,而那時年輕人也都以親近胡適為榮。老師顧頡剛曾經多次向胡適褒揚譚其驤,譚其驤卻從未去拜見過胡適。弟子葛劍雄問譚其驤為什麼,譚其驤淡淡地說:「不為什麼,就是因為沒什麼事要見他。」
三年不知蟹味
鄧雲鄉回憶有次在譚家聊天聊到吃東西上,譚其驤突然感慨:「黃魚紫蟹不論錢,如今已三年不知蟹味矣。」三年不知蟹味的譚其驤,捐助了兩萬元作為獎勵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基金。
無非是罵自己
一波又一波的政治運動,把人訓練得對批判自己幾近麻木。有一次運動結束時要寫小結,向來寫文章很慢的譚其驤,刷刷刷一揮而就。弟子驚奇他何以寫得這麼快,他長歎一聲:「咳,解放以來這樣的東西不知道寫過多少了!無非是罵自己吧。」
堅決不入國民黨
抗戰時期,浙大曾遷校到貴州遵義。那時遵義有一所陸軍步兵學校,想在浙大找位老師為將官班兼任文化教官。有人推薦了譚其驤,那時教授薪資常常拖欠,生活貧困,這算是一樁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步兵學校要求去兼職就要加入國民黨,並且身著軍裝,譚其驤聽後,斷然拒絕。後來,軍校只好取消這兩條要求,作出讓步。
意想不到的檢舉信
政治運動中,一封匿名檢舉信郵寄到復旦黨委,揭發譚其驤與兩位同事結成小集團,經常在一起說反動話。直到去世,譚其驤都不知道,那位匿名檢舉信竟然是自己的妻子李永藩寄的。當然,她的目的並不是要把譚打成「反革命」,她是氣憤他永遠忙於工作,疏於照顧家庭,就用這種手段「找麻煩」,企圖讓他沒資格繪製歷史地圖,回到上海家裡呆著。
就這樣過一輩子
譚其驤總結自己的婚姻生活:「結婚不久就吵,也曾動過離婚的念頭,親友就勸:『剛結婚吵嘴是免不了的,有了孩子就會好的。』等有了孩子後還是吵鬧,親友又勸:『現在孩子小,等孩子大了就好了。』到孩子長大了還是老樣子,又有人來勸阻: 『等老了就會好的。』到老了還是不好,人家就說:『都這麼老了,還值得離婚嗎?』就這樣過了一輩子。」
不要去寫應時文章
談到新一輩學人,譚其驤說:「解放後在學術領域裡經常搞政治運動,一會兒厚今薄古,講古代史的就不敢多講,最好改行搞現代史;一會兒又是評法批儒、批林批孔,大批孔老二,大捧法家。左一折騰,右一折騰,經年累月,人人都脫離了自己的專門之學去趕熱鬧,真是害人不淺。有底子的中老年人還可以等一陣風過去後重理舊業,年輕人底子薄,有的根本沒有什麼底子,大學畢業後跟上這種風氣十年八年,那就毀了一輩子,我勸想要真正取得一點成就的人,還是專心致志於你的專門,不要去寫應時文章為好。」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曾是街頭熱血少年
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五日(農曆二月廿五日),正是北國千里冰封的嚴冬,瀋陽皇姑屯車站職工宿舍內響起了嬰孩的呱呱啼聲。車站站長譚新潤喜得麟兒,譚家「其」字輩再添新丁,譚新潤取「虎步龍驤」之義,為孩子起名「其驤」,字季龍。
十七年之後,這座車站因為一次震驚中外的爆炸事件而留名歷史,不過,那時譚新潤早已離開了瀋陽,就在譚其驤一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南歸,率家人住回了嘉興芝橋街。
回歸江南後,譚其驤與兄弟、表兄弟常常在一起玩耍,日子過得很快樂。他的母親王文毓是吳江人,譚其驤的大姨嫁給盛澤名門世澤堂鄭家,生下鄭之蕃(數學家)和鄭之瑛(嫁與詩人柳亞子);譚其驤的三位姑姑一位嫁給海鹽巨富三樂堂馮家,一位嫁給嘉善名門孫家,還有一位嫁給一個遊戲是互相考問地名,比如哪個地方屬於哪一省,某縣與哪些縣接壤,這為他種下了地理學習的種子。
譚其驤入學晚,但是他的特點是跳級多。小學讀完三年級就跳級;中學讀一年後就念高一,十五歲時考入上海大學,一年之後轉入上海暨南大學,兩年後提前畢業,進燕京大學研究院學習一年半後,又比原本的兩年期限提前半年通過答辯,研究生畢業。或許是學業念得太輕鬆,他似乎對學位毫不看重。從燕京大學通過答辯後要到統一時間才能領取碩士學位證書,而且當時因為燕大與哈佛的協定,獲取燕大的碩士學位證書,就可以同時得哈佛的碩士學位證書,這在很多人看來應該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他卻因為提前上班就一直懶得去取學位證書,直到晚年都沒去拿,也沒有使用過哈佛的頭銜。
這個出生於一九一一年的孩子,也曾經對政治抱有熱情。他在教會學校秀州中學念書時,受五卅運動後反帝風潮的影響,為了抗議學校對學生的「壓制」,他提前退學。後來報考的上海大學(與當今的上海大學沒有關聯),在當時老輩人的眼裡,不是什麼「正經大學」,實質是共產主義的宣傳堡壘,惲代英、蕭楚女創辦,校內有共青團、共產黨組織。巧合的是,在隨家族赴杭州祭祖之後,譚其驤回到上海,發現學校竟然被蔣介石當局查封了!他四處尋找組織,卻都聯繫不上,期間他跟同學還誤打誤撞被便衣員警抓住,托了關係才保釋出來。
經過了這一番波折,他只能轉入上海暨南大學,先是就讀中文系,後來轉入外文系,按理說念外文系當時是很「時髦」的了,但是他輾轉反側兩周之後,還是認為「我這個人形象思維能力很差,而邏輯思維能力卻比較強,所以搞文學是肯定成不了器的,學歷史並且側重於搞考證就相當合適」,再轉入歷史系,並在那裡認識恩師陳憬和潘光旦先生,從此一生以歷史為志業,作出一番成就。
「十五以前渾渾噩噩,十六、七獻身革命,十八而志於學,從今而後,矢志不移」,是譚其驤對自己一生道路的總結,從他的選擇中也可以看到確定自己能做什麼、適合什麼是多麼的重要,而得遇伯樂也是良種得以成為英才的重要原因。
最值得紀念的歲月
一個學人的養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個人的資質、家學的傳承、師友的砥礪、社會的氛圍等。而在譚其驤的學問之路上,他在國立北平圖書館的三年生活,應該是把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鑄塑成為學者的最重要的三年。
他從燕京大學提前結束學業時,被顧頡剛稱譽為「應列第一」的畢業生。那時,譚其驤的伯父譚新嘉是北平圖書館的元老,他推薦譚其驤到圖書館任館員,負責彙編館藏方志目錄。這樣,譚其驤每天有充裕的時間和資料,做方志書籍的查閱和整理,還有助手可以幫忙。
在此期間,北平圖書館的二十萬冊藏書,他可以從容地閱讀,還編就了《國立北平圖書館方志目錄》;與顧頡剛一起創辦禹貢學會,編輯《禹貢》半月刊,撰寫史學文稿,在名師身邊耳濡目染;還在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兼課,開設了多門歷史課目,備課也是一種學習,這些都為他打下了學問的基礎。所謂「未觀其人,先觀其友」,他還結識了一班良師益友:名師顧頡剛、鄧之誠;圖書館同仁向達、劉節、謝國楨、孫楷第、蕭仲珪、趙萬里都是大家;還有朋友周一良、周有光、張允和等人,他們結成曲社,學習昆曲,又常常一起吃館子、聽戲、逛書攤、泡公園,日子過得詩情畫意,愜意從容。
他在圖書館的月薪是六十元,在年輕人來說這收入不低。那時他每月房租才五元,也就是說他的月收入是房租的十二倍。何況,他在各處大學兼課,每門課每月至少可以拿四十元。而他結婚後租了十幾間屋子的院子,房租也不過十幾元。陳存仁在《銀元時代生活史》描述北平物價:北方產的水果,集中在北平,品種多得很。小兒梨每一個銅元二枚,桃子每個銅元一枚,雅兒梨、煙臺梨、萊陽梨,每斤只售一角,又有一種牛奶葡萄和玫瑰葡萄,每斤小洋一角半,是最精緻名貴的水果了。
北平商家的服務周到、態度客氣是向有口碑的:他們總是恭而敬之地先給你沏上一壺茶,隨你挑選貨物,他們都和藹可親地在旁招待,加以說明。大商家如此,小販們也是這樣,在城內的街頭,有一百多種食品小販,如脆麻花、餑餑、狗不理包子、烤白薯、糖葫蘆這類的小販,交易不過銅元一枚至三四枚,但是他們在做買賣時,無不堆滿笑容,令人感到親切異常。
市民的風度也相當好:當時見到市民日常生活,物品美好而價廉,與上海大不相同,每一個人都悠閒輕鬆而有禮貌,人情味極為濃厚,尤其是交際應酬時的談吐,另有一種藝術。
故都生活的從容優雅,文朋詩友的酬唱應和,都是涵養一個人氣質的源泉。所以故都北平當時是文化人心中最適合做學問的地方,顧頡剛就曾為父親阻撓他北上而備受苦惱。譚其驤說:「這三年的圖書館生活,確實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懷念的歲月。」而我們今天的讀書人,就很難有這樣優裕的條件了吧。
吾愛吾師 但更愛真理
譚其驤畢業時,顧頡剛在給胡適的信中說:「他在燕大研究院畢業生中應列第一。今年我所以敢辦《禹貢》半月刊,就為有了他,否則我一個人是吃不住的。」作為顧頡剛最有名的弟子,譚其驤與恩師有一段很有名的故事。
進燕京大學研究院時,譚其驤是剛剛二十歲的毛頭小夥子,而顧頡剛那時是名滿天下的學界領袖。譚其驤在學習中對顧頡剛的觀點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老師講到的「十三部」不是西漢的制度,顧頡剛聽了,不僅沒有不高興,而是很熱心地讓譚其驤把自己的觀點寫成文章。譚其驤本來是口頭跟老師說說,沒想到老師這麼看重自己的觀點,就進一步查閱資料,洋洋灑灑地寫了幾千字論述觀點。
沒想到,第二天上課,顧先生就回了他一封六千字的長信,說贊成他的三點看法,同時也有三點不贊成的地方。譚其驤展信讀後,再次就顧先生不贊成的三點考證、申述,又寫了一封信。顧先生閱讀後,回信說對他的論點又贊成一處,不贊成兩處。然後,他把這四封信加上附文,印發給全班同學,供大家學習。並且在附文中說:「現在經過這樣的辯論之後,對於這些時期中的分州制度,二千年來的學者再也沒有像我們這樣清楚了」。
一個大名鼎鼎的教授,對學生的反駁抱著如此謙虛誠懇的態度,而且印發全班,就相當於公開承認自己有一部分看法是錯誤的,這是何等胸襟;而譚其驤一個年紀輕輕的學生,勇於提出不同意見,「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這又是多麼有勇氣啊!
恩師求是、求真的引導,對譚其驤的一生影響甚巨。在紅色年代,他受命主持繪製《中國歷史地圖集》,吳晗已跟毛澤東保證過這書儘快完成,而吳晗也多次催促譚其驤,譚其驤最怕人家催問,但他堅持實事求是,不搞學術「大躍進」,硬是把這項兩年時間就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拖延為一、二十年時間,頂住方方面面的壓力,甚至在「文革」時期,還要抵制某些人的胡編亂寫,最終以嚴肅的態度完成了這部書,耗費多年心血,成就了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
有人問譚其驤,他的座右銘是什麼,他笑笑說:「談不上什麼座右銘,如果非要說的話,『鍥而不捨,生死以之』可以算是吧」。
譚氏軼事
沒什麼事要見他
胡適以交遊廣泛聞名,而那時年輕人也都以親近胡適為榮。老師顧頡剛曾經多次向胡適褒揚譚其驤,譚其驤卻從未去拜見過胡適。弟子葛劍雄問譚其驤為什麼,譚其驤淡淡地說:「不為什麼,就是因為沒什麼事要見他。」
三年不知蟹味
鄧雲鄉回憶有次在譚家聊天聊到吃東西上,譚其驤突然感慨:「黃魚紫蟹不論錢,如今已三年不知蟹味矣。」三年不知蟹味的譚其驤,捐助了兩萬元作為獎勵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基金。
無非是罵自己
一波又一波的政治運動,把人訓練得對批判自己幾近麻木。有一次運動結束時要寫小結,向來寫文章很慢的譚其驤,刷刷刷一揮而就。弟子驚奇他何以寫得這麼快,他長歎一聲:「咳,解放以來這樣的東西不知道寫過多少了!無非是罵自己吧。」
堅決不入國民黨
抗戰時期,浙大曾遷校到貴州遵義。那時遵義有一所陸軍步兵學校,想在浙大找位老師為將官班兼任文化教官。有人推薦了譚其驤,那時教授薪資常常拖欠,生活貧困,這算是一樁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步兵學校要求去兼職就要加入國民黨,並且身著軍裝,譚其驤聽後,斷然拒絕。後來,軍校只好取消這兩條要求,作出讓步。
意想不到的檢舉信
政治運動中,一封匿名檢舉信郵寄到復旦黨委,揭發譚其驤與兩位同事結成小集團,經常在一起說反動話。直到去世,譚其驤都不知道,那位匿名檢舉信竟然是自己的妻子李永藩寄的。當然,她的目的並不是要把譚打成「反革命」,她是氣憤他永遠忙於工作,疏於照顧家庭,就用這種手段「找麻煩」,企圖讓他沒資格繪製歷史地圖,回到上海家裡呆著。
就這樣過一輩子
譚其驤總結自己的婚姻生活:「結婚不久就吵,也曾動過離婚的念頭,親友就勸:『剛結婚吵嘴是免不了的,有了孩子就會好的。』等有了孩子後還是吵鬧,親友又勸:『現在孩子小,等孩子大了就好了。』到孩子長大了還是老樣子,又有人來勸阻: 『等老了就會好的。』到老了還是不好,人家就說:『都這麼老了,還值得離婚嗎?』就這樣過了一輩子。」
不要去寫應時文章
談到新一輩學人,譚其驤說:「解放後在學術領域裡經常搞政治運動,一會兒厚今薄古,講古代史的就不敢多講,最好改行搞現代史;一會兒又是評法批儒、批林批孔,大批孔老二,大捧法家。左一折騰,右一折騰,經年累月,人人都脫離了自己的專門之學去趕熱鬧,真是害人不淺。有底子的中老年人還可以等一陣風過去後重理舊業,年輕人底子薄,有的根本沒有什麼底子,大學畢業後跟上這種風氣十年八年,那就毀了一輩子,我勸想要真正取得一點成就的人,還是專心致志於你的專門,不要去寫應時文章為好。」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當裸體成為一道道風景 (上)
【文/張禮豪】
從對希臘羅馬神話中諸多女神、精靈或海妖的想像開始,經歷了文藝復興時期、新古典主義以降以貴族名媛、風月女子為描繪對象,一直到現代藝術中不再刻意強調美醜,甚至以生活周遭可見之人物入畫,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們不管是出自於對於人體美感的追求,或是感官欲望的反映與投射,甚至將之視為一種純粹的風景,與日月山川並無二異。但無論出發點為何,不容否認的是,「裸女」這個畫題在藝術史長遠的發展歷程中始終佔有無法取代的一席之地,自然也為世人留下了不少豐碩的作品。
波提伽利《維納斯的誕生》
女體的開放與神祕
要從這當中找出多數人一致認同的大師名作似乎不是一件難事,畢竟很多作品都已經透過不同的傳播媒介,一遍又一遍地在不同的場合出現,深刻地印在世人的視網膜之上,即使不曾有緣親眼目睹真跡原作,絲毫無損於面對這些作品時所產生的內心感受,像是立刻浮現眼前的《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便是一例。這件現藏於義大利烏菲茲美術館的文藝復興時期傑作,出自波提伽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之手,他運用了自己的想像力,對古代故事重新演繹,描繪了羅馬神話中象徵了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從海洋泡沫中誕生的場景,她赤裸著身體踩在巨大的銀白貝殼上,肌膚潔白,一頭金色的長髮飄逸,儼然是完美的化身,右邊春之女神正要為她披上紅色的繡花披肩,左邊的風神則吹來暖風陣陣,也吹動了她的髮絲。維納斯臉上的表情溫柔而羞怯,似在沉思自己誕生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波提伽利所採用的繪畫風格與當時頗為與眾不同,他並未透過明暗對比來表現人體的造型,而更強調輪廓線條,使得位於畫面中央的維納斯有著類似淺浮雕的視覺感受。這件作品不僅是肉體之美與靈魂之美的結合,同時也象徵了從基督教文化走向更為開放的時代精神。
《埃斯特雷與她的一個姊妹沐浴圖》,作者不詳。
《埃斯特雷與她的一個姊妹沐浴圖》(Gabrielle d'Estrees et une de ses soeurs au bain,現藏於羅浮宮)一作大約完成於1594年前後,是屬於16世紀活躍於法國宮廷的楓丹白露畫派成員之一所畫,但實際作者不詳。畫中兩位女子都是法王亨利四世的寵妃,右邊的是姊姊埃斯特雷,左邊的是妹妹維拉爾公爵夫人,沐浴中的兩人卻擺著奇特的動作:姊姊左手拿著一枚戒指,妹妹伸出左手捏住其乳頭,似是象徵著因為埃斯特雷懷了國王的孩子而獲得了在宮廷裡的巨大權力,而遠處一名年輕女子似正在縫製衣服,也暗示了這個事實。作者以光線的明暗對比,突顯了兩名女性身體的曲線,遠處的室內情景則帶有佛蘭德繪畫的特點。不同的處理手法,加上奇特的構圖,使得這件作品的寓意至今仍未為後人所洞穿,更增添了其神秘的美感。
對軀體張力的不同詮釋
被譽為新古典主義的最後一位領導人,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的畫風線條工整,輪廓確切,構圖嚴謹,用色明晰,筆下以兩性裸體為題材亦不在少數,其中又以目前收藏於羅浮宮,完成於1814年的《大宮女》(La Grande Odalisque)最具代表性,顯示了當時法國貴族階層對於具有強烈東方情調的土耳其內宮生活的高度興趣。畫中背對側身躺在床上的裸體土耳其宮女,從配戴華麗的頭巾到微曲的雙腿,形成斜劃過畫面的對角線,再與束攏的寶藍色花紋布簾相連,引導著觀者視線的變化。尤其,為了使人物體態看來更加媚惑,安格爾其實在此刻意女子的背脊拉長了好幾節,雖然不符合真實的人體比例,卻讓整體的視覺顯得更加和諧優美。
安格爾《大宮女》
安格爾的畫風雖然與由德拉卡瓦(Eugene Delacroix,1798-1863)領軍的浪漫主義畫派爭論不休,卻對後來的許多畫家如竇加、雷諾瓦,甚至畢卡索都有影響。尤其在雷諾瓦身上,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其在晚年對裸體的癡迷,不但造成他畫風的轉變,更創作出一件件形體豐滿、色彩明麗,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女性感官健美形象之作品,令人讚嘆不已。他曾說過:「如果沒有畫出讓人想伸手去捏的感覺,這件裸女畫就不算完成。」像是現藏於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的《浴女》一作中,近景三個浴女體態豐腴,或側身、或背對,或正要披上浴衣的情狀,而雷諾瓦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他們柔嫩而富有彈性的肌膚,生動地傳達了一種青春女孩獨有的健康與歡愉韻味。
西安・佛洛伊德《沉睡的救濟金管理員》
而甫於不久前過世的英國當代畫家路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Freud,1922-2011)的在他數十年的創作生涯中,畫面都是室內的裸體模特兒,不厭其煩地刻劃著人性的神經質與歇斯底里的精神狀態,作品更經常讓人聯想到由肉塊與肉之所堆積的「人」,其中《沉睡的救濟金管理員》一作堪稱代表。真人大小的畫中,體態臃腫的女體採取的並非自由安適的舒服姿態,反而是毫無遮掩的缺點曝露,似乎表達藝術家想要捕捉到人物為何恰巧會變成某個樣貌的瞬間。此件作品在2008年紐約的拍賣會上,以3364萬美元的天價拍出,創作當時在世藝術家作品市價的最高紀錄。
※延伸閱讀:
‧當裸體成為一道道風景 (下)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翻譯
從對希臘羅馬神話中諸多女神、精靈或海妖的想像開始,經歷了文藝復興時期、新古典主義以降以貴族名媛、風月女子為描繪對象,一直到現代藝術中不再刻意強調美醜,甚至以生活周遭可見之人物入畫,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們不管是出自於對於人體美感的追求,或是感官欲望的反映與投射,甚至將之視為一種純粹的風景,與日月山川並無二異。但無論出發點為何,不容否認的是,「裸女」這個畫題在藝術史長遠的發展歷程中始終佔有無法取代的一席之地,自然也為世人留下了不少豐碩的作品。
波提伽利《維納斯的誕生》
女體的開放與神祕
要從這當中找出多數人一致認同的大師名作似乎不是一件難事,畢竟很多作品都已經透過不同的傳播媒介,一遍又一遍地在不同的場合出現,深刻地印在世人的視網膜之上,即使不曾有緣親眼目睹真跡原作,絲毫無損於面對這些作品時所產生的內心感受,像是立刻浮現眼前的《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便是一例。這件現藏於義大利烏菲茲美術館的文藝復興時期傑作,出自波提伽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之手,他運用了自己的想像力,對古代故事重新演繹,描繪了羅馬神話中象徵了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從海洋泡沫中誕生的場景,她赤裸著身體踩在巨大的銀白貝殼上,肌膚潔白,一頭金色的長髮飄逸,儼然是完美的化身,右邊春之女神正要為她披上紅色的繡花披肩,左邊的風神則吹來暖風陣陣,也吹動了她的髮絲。維納斯臉上的表情溫柔而羞怯,似在沉思自己誕生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波提伽利所採用的繪畫風格與當時頗為與眾不同,他並未透過明暗對比來表現人體的造型,而更強調輪廓線條,使得位於畫面中央的維納斯有著類似淺浮雕的視覺感受。這件作品不僅是肉體之美與靈魂之美的結合,同時也象徵了從基督教文化走向更為開放的時代精神。
《埃斯特雷與她的一個姊妹沐浴圖》,作者不詳。
《埃斯特雷與她的一個姊妹沐浴圖》(Gabrielle d'Estrees et une de ses soeurs au bain,現藏於羅浮宮)一作大約完成於1594年前後,是屬於16世紀活躍於法國宮廷的楓丹白露畫派成員之一所畫,但實際作者不詳。畫中兩位女子都是法王亨利四世的寵妃,右邊的是姊姊埃斯特雷,左邊的是妹妹維拉爾公爵夫人,沐浴中的兩人卻擺著奇特的動作:姊姊左手拿著一枚戒指,妹妹伸出左手捏住其乳頭,似是象徵著因為埃斯特雷懷了國王的孩子而獲得了在宮廷裡的巨大權力,而遠處一名年輕女子似正在縫製衣服,也暗示了這個事實。作者以光線的明暗對比,突顯了兩名女性身體的曲線,遠處的室內情景則帶有佛蘭德繪畫的特點。不同的處理手法,加上奇特的構圖,使得這件作品的寓意至今仍未為後人所洞穿,更增添了其神秘的美感。
對軀體張力的不同詮釋
被譽為新古典主義的最後一位領導人,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的畫風線條工整,輪廓確切,構圖嚴謹,用色明晰,筆下以兩性裸體為題材亦不在少數,其中又以目前收藏於羅浮宮,完成於1814年的《大宮女》(La Grande Odalisque)最具代表性,顯示了當時法國貴族階層對於具有強烈東方情調的土耳其內宮生活的高度興趣。畫中背對側身躺在床上的裸體土耳其宮女,從配戴華麗的頭巾到微曲的雙腿,形成斜劃過畫面的對角線,再與束攏的寶藍色花紋布簾相連,引導著觀者視線的變化。尤其,為了使人物體態看來更加媚惑,安格爾其實在此刻意女子的背脊拉長了好幾節,雖然不符合真實的人體比例,卻讓整體的視覺顯得更加和諧優美。
安格爾《大宮女》
安格爾的畫風雖然與由德拉卡瓦(Eugene Delacroix,1798-1863)領軍的浪漫主義畫派爭論不休,卻對後來的許多畫家如竇加、雷諾瓦,甚至畢卡索都有影響。尤其在雷諾瓦身上,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其在晚年對裸體的癡迷,不但造成他畫風的轉變,更創作出一件件形體豐滿、色彩明麗,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女性感官健美形象之作品,令人讚嘆不已。他曾說過:「如果沒有畫出讓人想伸手去捏的感覺,這件裸女畫就不算完成。」像是現藏於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的《浴女》一作中,近景三個浴女體態豐腴,或側身、或背對,或正要披上浴衣的情狀,而雷諾瓦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他們柔嫩而富有彈性的肌膚,生動地傳達了一種青春女孩獨有的健康與歡愉韻味。
西安・佛洛伊德《沉睡的救濟金管理員》
而甫於不久前過世的英國當代畫家路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Freud,1922-2011)的在他數十年的創作生涯中,畫面都是室內的裸體模特兒,不厭其煩地刻劃著人性的神經質與歇斯底里的精神狀態,作品更經常讓人聯想到由肉塊與肉之所堆積的「人」,其中《沉睡的救濟金管理員》一作堪稱代表。真人大小的畫中,體態臃腫的女體採取的並非自由安適的舒服姿態,反而是毫無遮掩的缺點曝露,似乎表達藝術家想要捕捉到人物為何恰巧會變成某個樣貌的瞬間。此件作品在2008年紐約的拍賣會上,以3364萬美元的天價拍出,創作當時在世藝術家作品市價的最高紀錄。
※延伸閱讀:
‧當裸體成為一道道風景 (下)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翻譯
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小說新人獎決審意見 與新人共勉
【作者/朱天心】
近年每看新人獎,尤以歷史最久的聯文新人獎和獎金最鉅、資格限定最嚴(高中生,這不是新人什麼是)的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總有一種愈益複雜微妙的心緒在拉扯著。
我一向把看新人獎作品當作是我評審工作中的紅利,一可藉此瞭解則個這些對文學尚有興趣的年輕族裔們看到什麼想什麼,二可呼吸一口應該未被馴服、野野的新鮮空氣。
但,失望的時候多。
每讀到那心很大,眼睛看向遠方、甚至棄現實不顧自行創造一平行世界的作品,心裡就忍不住嘀咕,怎不把目光調向自身周遭,沒有那盯牢現實處境的紮實基本功,創作長路所需的續航力如何可能?反之,看到那不厭自身鎖屑、小情小緒、小恩小義的作品,又不住在心底吶喊,拜託抬起頭來看看別人看看外頭世界有多大、對既成的眼下現實能否別如此乖順擁護,能否勇敢些,對這現實抵抗、叛逆、角力……
對新手,該如此求備嗎?或不合理甚至蠻橫的要求了兩條並不相容只能擇一的路徑?
多年來經驗告訴我,這不僅不背反,甚至是該早早做、同時做的兩件事。對無一刻一時一處不置身在現實(無間地獄?)的我們,再不滿意再討厭它,都得逼視它、理解它,知其強大不可撼動、知其叫人無奈處,唯其如此,知你對手或敵人的優勢短處才好下手不是?才能歷史的(看遠)結構的(以自己心中的黃金國度參照之對抗之)來面對現實的處境。
對我而言,這兩種努力都重要極了,沒有了後者,書寫將只是流水帳,再華美也就只是工匠技藝,沒有了前者,書寫將只是一場「小樓自成一統、哪管春夏和秋冬」與現實無涉的空言。
這兩種無可取捨的努力難嗎?年既長,我以為後者要難多了,你得調度準備的得多多了,像修行一樣一刻不鬆手那短時間內看來無明顯路用甚至會妨礙與現實相處的價值、信念、知識。
非得取舍,二者有高下嗎?求仁得仁罷了,若不想讓自己的認真書寫流於一場街頭賣藝或只成就技藝美學,那後者的努力無疑是重要且有效的。我在我崇敬喜愛的作家身影裡看到,是故我也努力於此,並樂於以此與新人同行們共勉。
◎作者簡介
朱天心
1958年生於高雄市,台大歷史系畢業。寫作起步極早,國中時期便開始寫作,作品多發表於《中國時報》。 1977年,出版短篇小說集《諾亞方舟上的日子》與北一女中就讀時寫成的長篇散文《擊壤歌》,盛名於文壇。大學畢業後專職寫作。曾任三三集刊主編,其作品多次榮獲時報金獎、聯合報文學獎、中華文藝協會文藝獎章等多項文學獎。作品有《時移事往》、《未了》、《方舟上的日子》、《古都》《獵人們》、《初夏荷花時期的愛情》等書。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十一月號349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近年每看新人獎,尤以歷史最久的聯文新人獎和獎金最鉅、資格限定最嚴(高中生,這不是新人什麼是)的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總有一種愈益複雜微妙的心緒在拉扯著。
我一向把看新人獎作品當作是我評審工作中的紅利,一可藉此瞭解則個這些對文學尚有興趣的年輕族裔們看到什麼想什麼,二可呼吸一口應該未被馴服、野野的新鮮空氣。
但,失望的時候多。
每讀到那心很大,眼睛看向遠方、甚至棄現實不顧自行創造一平行世界的作品,心裡就忍不住嘀咕,怎不把目光調向自身周遭,沒有那盯牢現實處境的紮實基本功,創作長路所需的續航力如何可能?反之,看到那不厭自身鎖屑、小情小緒、小恩小義的作品,又不住在心底吶喊,拜託抬起頭來看看別人看看外頭世界有多大、對既成的眼下現實能否別如此乖順擁護,能否勇敢些,對這現實抵抗、叛逆、角力……
對新手,該如此求備嗎?或不合理甚至蠻橫的要求了兩條並不相容只能擇一的路徑?
多年來經驗告訴我,這不僅不背反,甚至是該早早做、同時做的兩件事。對無一刻一時一處不置身在現實(無間地獄?)的我們,再不滿意再討厭它,都得逼視它、理解它,知其強大不可撼動、知其叫人無奈處,唯其如此,知你對手或敵人的優勢短處才好下手不是?才能歷史的(看遠)結構的(以自己心中的黃金國度參照之對抗之)來面對現實的處境。
對我而言,這兩種努力都重要極了,沒有了後者,書寫將只是流水帳,再華美也就只是工匠技藝,沒有了前者,書寫將只是一場「小樓自成一統、哪管春夏和秋冬」與現實無涉的空言。
這兩種無可取捨的努力難嗎?年既長,我以為後者要難多了,你得調度準備的得多多了,像修行一樣一刻不鬆手那短時間內看來無明顯路用甚至會妨礙與現實相處的價值、信念、知識。
非得取舍,二者有高下嗎?求仁得仁罷了,若不想讓自己的認真書寫流於一場街頭賣藝或只成就技藝美學,那後者的努力無疑是重要且有效的。我在我崇敬喜愛的作家身影裡看到,是故我也努力於此,並樂於以此與新人同行們共勉。
◎作者簡介
朱天心
1958年生於高雄市,台大歷史系畢業。寫作起步極早,國中時期便開始寫作,作品多發表於《中國時報》。 1977年,出版短篇小說集《諾亞方舟上的日子》與北一女中就讀時寫成的長篇散文《擊壤歌》,盛名於文壇。大學畢業後專職寫作。曾任三三集刊主編,其作品多次榮獲時報金獎、聯合報文學獎、中華文藝協會文藝獎章等多項文學獎。作品有《時移事往》、《未了》、《方舟上的日子》、《古都》《獵人們》、《初夏荷花時期的愛情》等書。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十一月號349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當裸體成為一道道風景 (下)
一抹東方韻味
丁雄泉《哥雅的情人》
如果把視角轉回到華人藝術家,同樣也有不少人以裸女為主要創作題材而聞名於世。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有「採花大盜」稱號的丁雄泉。1929年出生於上海,只受過最基本的中國書法與素描的訓練,卻對藝術創作熱愛有加,甚至在19歲那年帶著5塊美金,就這樣毅然決然地離鄉背井,遠赴非洲再輾轉去到法國,受到當時歐洲此起彼落的藝術風潮影響,尤其是馬諦斯,使他的創作開始充斥鮮艷的色彩,造就了他以流利的線條,誇大的造型與繽紛的色彩來描寫感官愉悅的獨特藝術面貌。
丁雄泉從不諱言,美麗的女體就是他靈感的泉源。據說,曾經有一回荷蘭畫商為他應徵裸女模特兒,結果竟然有上百位美女慕其畫名而來,引為藝壇的一樁趣聞。他彩筆描繪的裸女畫作為數眾多,卻都展現了不同的感性風情。其中,1977年完成的《哥雅的情人》一作,靈感來自18世紀西班牙藝術家哥雅(Francisco Jose de Goya,1746-1828)於1800年畫就的《裸體的瑪哈》(La maja desnuda,現藏於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深受該作的浪漫精神啟發,丁雄泉懷抱著對於大師的敬意,以繽紛淋漓的色彩畫下了類似的斜倚裸女,婀娜而感官性的肉體展現出唯美嬌媚的溫柔,更在畫面中添加了他最喜愛的花卉與貓,充滿活潑盎然的律動與生機,也成為其生平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此件於2006年底現身台北羅芙奧拍場,最終以新台幣1141萬元成交,至今仍高懸丁雄泉作品的拍賣最高價寶座,足見此作魅力。
另一位亦常以裸女入畫的,則是被譽為「華人的馬諦斯」的常玉。常玉的裸女作品表現角度與常人不同,與其說他畫的是裸女,倒不如說他是以她們的身體輪廓表現內心的風景。在她筆下多是豐滿肥碩的女子,即便是亭亭玉立、玉體冰肌的女體,也都是脂潤肌滿,風韻張揚,又帶著幾許中國傳統文人氣息,與西洋藝術史上同一題材的作品大異其趣,在在彰顯了其藝術風格的獨特之處。
常玉《五裸女》
在常玉傳世的50餘幅裸女油畫作品中,多數採臥姿,而採取站姿的《五裸女》則是尺幅最大的少見代表作。有別於西方對於人體描繪上嚴格的體態比例要求,以及注重明暗、光影的對比等,常玉在此作中依舊以類似書法的有力線條,勾勒出四位正面,僅有最右邊的一位是背面的女體輪廓,再藉由簡單的色塊塗染,營造出特殊的空間感來,使得這幾個女體的型態呈現一種既誇張又簡約的優雅韻致,傳達了屬於東方傳統的美學思想。這件作品在2011年時現身香港羅芙奧拍場,最終以1億2832萬港元拍出,不僅寫下了常玉作品價格的最高紀錄,也率先帶領華人藝術走進了所謂的「億元時代」,深具劃時代的意義。
自然,上述只不過是大略援引幾個例子,在這之外還有難以盡數的作品等著我們去欣賞,如同一道道美麗的風景。
※延伸閱讀:
‧當裸體成為一道道風景 (上)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企業語言訓練
丁雄泉《哥雅的情人》
如果把視角轉回到華人藝術家,同樣也有不少人以裸女為主要創作題材而聞名於世。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有「採花大盜」稱號的丁雄泉。1929年出生於上海,只受過最基本的中國書法與素描的訓練,卻對藝術創作熱愛有加,甚至在19歲那年帶著5塊美金,就這樣毅然決然地離鄉背井,遠赴非洲再輾轉去到法國,受到當時歐洲此起彼落的藝術風潮影響,尤其是馬諦斯,使他的創作開始充斥鮮艷的色彩,造就了他以流利的線條,誇大的造型與繽紛的色彩來描寫感官愉悅的獨特藝術面貌。
丁雄泉從不諱言,美麗的女體就是他靈感的泉源。據說,曾經有一回荷蘭畫商為他應徵裸女模特兒,結果竟然有上百位美女慕其畫名而來,引為藝壇的一樁趣聞。他彩筆描繪的裸女畫作為數眾多,卻都展現了不同的感性風情。其中,1977年完成的《哥雅的情人》一作,靈感來自18世紀西班牙藝術家哥雅(Francisco Jose de Goya,1746-1828)於1800年畫就的《裸體的瑪哈》(La maja desnuda,現藏於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深受該作的浪漫精神啟發,丁雄泉懷抱著對於大師的敬意,以繽紛淋漓的色彩畫下了類似的斜倚裸女,婀娜而感官性的肉體展現出唯美嬌媚的溫柔,更在畫面中添加了他最喜愛的花卉與貓,充滿活潑盎然的律動與生機,也成為其生平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此件於2006年底現身台北羅芙奧拍場,最終以新台幣1141萬元成交,至今仍高懸丁雄泉作品的拍賣最高價寶座,足見此作魅力。
另一位亦常以裸女入畫的,則是被譽為「華人的馬諦斯」的常玉。常玉的裸女作品表現角度與常人不同,與其說他畫的是裸女,倒不如說他是以她們的身體輪廓表現內心的風景。在她筆下多是豐滿肥碩的女子,即便是亭亭玉立、玉體冰肌的女體,也都是脂潤肌滿,風韻張揚,又帶著幾許中國傳統文人氣息,與西洋藝術史上同一題材的作品大異其趣,在在彰顯了其藝術風格的獨特之處。
常玉《五裸女》
在常玉傳世的50餘幅裸女油畫作品中,多數採臥姿,而採取站姿的《五裸女》則是尺幅最大的少見代表作。有別於西方對於人體描繪上嚴格的體態比例要求,以及注重明暗、光影的對比等,常玉在此作中依舊以類似書法的有力線條,勾勒出四位正面,僅有最右邊的一位是背面的女體輪廓,再藉由簡單的色塊塗染,營造出特殊的空間感來,使得這幾個女體的型態呈現一種既誇張又簡約的優雅韻致,傳達了屬於東方傳統的美學思想。這件作品在2011年時現身香港羅芙奧拍場,最終以1億2832萬港元拍出,不僅寫下了常玉作品價格的最高紀錄,也率先帶領華人藝術走進了所謂的「億元時代」,深具劃時代的意義。
自然,上述只不過是大略援引幾個例子,在這之外還有難以盡數的作品等著我們去欣賞,如同一道道美麗的風景。
※延伸閱讀:
‧當裸體成為一道道風景 (上)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企業語言訓練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沙溪 古鎮極品 水鄉絕境
【整理╱張永禕;責編╱慧靜】
──我們立即下車,來到門前,看到牌坊兩旁有「沙裡淘金金耀千年古鎮,溪中染彩彩溢三裡古街」的對聯,想來是在臨門之初就把古鎮的精華濃縮於字裡行間,至於「古塑今」三字用意何在?我們似懂非懂,當時也未深究。
走進這個大門,一片寧靜,迎面撲來,綿延的古街,靜幽的古巷,稀少的遊人,彷彿一時間穿越了時空,繁華、俗世、浮躁,竟是那麼的遙遠……
據說全國叫沙溪鎮的有十多個,我們所到的是蘇州太倉市的沙溪鎮,又稱沙頭,又名印溪、團溪。唐代已形成村落,佛教寺廟興起;元代自塗菘西遷,形成市集;明代商運通達,成為商貿重鎮。據志書記載:「古巷同戶寬,古街三裡長,戶戶有雕花,家家有長窗,橋在前門進,船在門前蕩」。到了民國年間,小橋流水,枕河人家,巷街深幽,水鄉風貌,清麗典雅,當時就有「東南十八鄉、沙溪第一鄉」之說。時至今日,綽約風姿,仍舊燦爛,「一河二街三橋四居」的基本格局,在江南水鄉中依然獨樹一幟。
「一河」裡的悠悠歲月
「一河」自然就是七浦河。七浦河開鑿於宋代,橫貫於溪鎮,流經塗落,東注長江,是條古老的河。自古以來就是古鎮的生命和流動的血脈,它就像瓊漿玉液一樣,哺育著這裡的百姓,滋潤這裡的一切。
開始時我們對此並不以為然,當看到七浦河時,還真的被這條平常而又美麗的小河給驚呆了。恬靜的河面在午後陽光的折射下閃著點點金光,彎彎曲曲,羞羞答答,欲走還留,彷彿一條漂亮的綢帶飄繞古鎮之中。據說從水上看風景更美,於是我們上了船,就見河裡夏荷亭亭、紅花點點,兩岸草如茵、柳如眉,有亭翼然,玉樹臨風!面對那種青翠欲滴的河水,真想掬上一捧,洗上一把,品上一口,讓這灣清清的河水盛滿我們身心的酒杯,滌去浮躁的心靈,觸發思古的幽情:監察禦史蘇贊「禦史府」的磚瓦是從這裡運來的,山西道禦史曹逵,刑部朗中葉遇春等達官貴人也是從這裡上岸的。
這時導遊向我們介紹說,沙溪在明代中葉,由於婁江淤塞,途經鎮中的七浦河成了溝通崇明與蘇州一帶的航道。官民船舶,來往穿梭,商賈雲集,四方商人遊客紛至遝來,市鎮日趨繁榮,居民增多,沿七浦河而建的臨水住宅紛紛出現,印溪書舍、南野齋居、連蕊樓等均拔地而起。至今仍留著沿七浦河而建的枕河人家。這些人家為了通舟取水、洗滌乘涼和透徹賞景,家家都在臨河一面都搭起了河棚間,有吊腳樓式的,也有石頭砌的。河棚窗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半窗的,也有落地長窗的,還配有欄杆和美人靠,而棚下有的還有船塢,特別是那些水橋石級也很別緻,有駁岸式或條石懸挑式,這種種別具一格的構件意味著別具韻味的風景。
透過這些高低著的河棚,目光逡巡,移船換景,可以看到一幅幅小鎮民居的生活圖。窗,有微開著的,有大開著的;裡面,繡花的、做畫的、閑坐的,還有人把桌子搬到窗邊,臨河小酌,或者泡杯茶,獨斟自飲,優哉遊哉,這是水岸人家的家常片段,也是水鄉生活的有趣畫面。小船搖過石橋,沒有繼續前行,我們捨船登岸,河水依然故我地向前流去,漸漸消失在轉彎處,流盡了歷史的歲月裡。
「二街」裡的往日時光
「二街」,就是緊緊倚靠在七浦兩岸綿延三裡長的二條古街河南街和河北街。對於河南街,我們只是匆匆走過,倒是對河北老街,作了一番認真仔細的品味。據說這條老街宋代就有,至明代最為繁華,後經倭寇侵擾,毀於戰火。現在看到的這些粉牆黛瓦,都是明清甚至是民國初期重建的,時代特徵非常鮮明。從外部看,這些臨街住宅多為二層木樓,斗拱、出簷、挑梁一應齊全。從內部看,梁拱雕刻著各種圖案,包括花卉、雲朵、壽桃、動物等等;有的大戶人家雕樑畫棟,出神入化,形成了雕花廳、花籃廳等。這些民居進深頗深,一般分為三進,頭進為門廳,二進為客廳,三進為起居之處,最後是臨河的河棚間,每進之間都有小天井相連。宅與宅、院落與院落之間形成了許多天然的巷子和弄堂,它們大大小小,形式各異,方便人們的出行,也壓成了狹小窄細的空間,比如邱家弄僅容兩人側身而過,人稱「天下第一古巷」。
「三橋」裡的文化氣度
「三橋」即橫跨在七浦河上的三座單孔古石拱橋,分別是利濟橋(又名新橋),閹橋,義興橋(又名曾家橋)。新橋位於西市街,建於明代崇禎七年,至今完好無損;庵橋位於東市街新弄東側,原為木橋,始建於宋代,清康熙四十四年重建。其北堍的過巷更樓和磚石橋門洞,不僅構思巧妙,也為吳地之所罕見。義興橋位於東市街高真堂弄南端,初建於明嘉靖三年,系明知州劉世龍因當地市民曾彪好義而令建造的表彰橋。
三座單孔古石拱橋淩駕於七浦河之上,使鎮裡人到島上有了便捷的通途。所謂「島」,就是鎮對面的一個小島,兩頭尖、中間鼓,當地人謂之橄欖島。一九五六年蘇州行署在組織當地民工對七浦河進行全面疏浚時,為不影響兩岸民房和水利發展,在鎮南開挖了「新七浦河」,那些被截的土地自然堆成了一個小島。島上竹林掩映中原有一尼庵,名「竹林居」。庵內小橋流水,曲徑通幽,修竹萬竿,鬱鬱蔥蔥。林中棲有多種鳥類,一到暮色時分,林內百鳥齊鳴,竹濤陣陣。如今,尼庵雖已不復存在,但島上新建了三個竹亭,取名「松鶴亭」、「晚翠亭」、「聽潮亭」,居高臨下,深情凝望,婉如亭亭玉立的沙溪女。烈日當空的夏日,在島上納涼,會讓人心曠神怡。
能夠沐浴到如此盪氣迴腸、回歸大自然的感覺,皆賴於明清古橋的直接擺渡。橋上天光人蹤相輝映,橋下拱洞連影成滿月,不僅連接了兩岸,也打通了歷史。
「四居」裡的人生軌跡
沙溪鎮清代、民國初年的民居故宅六百多家四千二百多間,連片成群,錯落有致,名人故居不在少數,比如有宋代隱士瞿孝禎的樂蔭園,有清乾隆年間富商龔氏所建的宅院,還有原國民黨中央委員、臺北市市長陸京士的老宅,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中國現代舞鼻祖吳曉邦的故居。
這是一幢民國初年建造的歐式雙層建築,因其外觀白色,鎮上的人稱它為「小白樓」。此樓建造於一九二七年,占地面積六百多平方米,主體為西班牙式建築,內部為法式風格,有客廳、主臥室、儲藏室、用膳房等。客廳內裝有壁爐,房頂建有遼望台,可觀望沙溪全景。窗戶為百葉窗、紗窗、玻璃窗三層組成,轉角木樓梯雕花精細,雄偉堅固。上下兩層均為木地板,院內的拼花地磚,色彩鮮豔,完好無損。
吳曉邦(一九○六—一九九五)舞蹈藝術家、舞蹈理論家、教育家。上世紀初,西方舞蹈剛剛傳入,人們在接受交誼舞的同時,也受到了自由表達理念的啟發,因此催生了新舞蹈藝術的萌芽。吳曉邦生逢其時,上世紀二○年代末就離家去上海滬江大學讀書;五卅運動,沖出校門,走進了示威遊行的行列;大革命失敗後,回故鄉任教,辦起了「書報流通社」,傳播革命道理;為避免敵人的搜捕,東渡日本學習。有次偶然看到舞蹈《群鬼》的精彩橋段,激蕩起內心的巨大激情,他沒想到,形體動作也能表達生命的律動和奏響生命的旋律,而且竟能如此入木三分!至此,他毅然轉向舞蹈家江口隆哉學習了現代舞蹈。
回國後,在上海開辦了舞蹈學校。相繼創作了《傀儡》、《送葬》、《小丑》、《浦江之夜》、《和平的憧憬》等許多現實主義的舞蹈。吳曉邦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把舞蹈作為追求人生真諦的終身事業去奮鬥,始終把自己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緊緊相聯。迎著抗日的烽火,他執意走出自己的「舞蹈王國」,同仇敵愾地奔向民族救亡的新戰場。一九三八年以著名作曲家賀綠汀的同名歌曲創作了群舞《遊擊隊員之歌》,表達了民族救亡的萬眾一心的神奇偉力;一九四二創作獨舞《饑火》,著力表現一個被「饑火」燃燒的軀體發出的「怒問蒼天」的吶喊。這兩個舞蹈皆以鮮明的特點和熾烈的情感,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共鳴,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多年後也因其卓越的藝術成就,被評為中華民族二十世紀舞蹈經典。
一九四五年在周恩來的關心下,他與妻子盛捷一同投奔延安,繼續以忠勇戰士的政治品格和藝術家的敏感意識,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一九四九年後,他開創了「天馬藝術工作室」,致力於中國現代舞及新古典舞的探索;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創建了全國唯一的培養舞蹈碩士、博士研究生的舞蹈系;他勤於筆耕,著述甚眾,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宣傳講學,傳道解惑……吳曉邦主張舞蹈應當表現社會生活,他也用自己的舞蹈證明並實踐了自己的主張,他因此成為中國新舞蹈藝術的開創者之一,也是中國舞蹈界普遍公認的一代宗師。
除了吳曉邦外,沙溪鎮裡還走出了許多優秀人才,諸如還史學家桑悅、古琴家徐上瀛、星象學家龔樹模、兒童文學家龔堡等。這些名人志士的足跡走出古鎮時,我們對「古塑今」三字的含義已有所悟。其實訪古塑今、憶古塑今、追古塑今的最終答案就在自強不息的古鎮人,是他們,也只有他們,伴隨著古鎮走過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而且還將繼續推動這個古老的水鄉不斷地煥發出青春的光焰!
江南名鎮怎麼去
1、上海→沙溪鎮:
從上海火車站乘坐火車到蘇州火車站,再從蘇州汽車站乘坐到太倉沙溪汽車站的長途汽車。或從上海市長途汽車客運總站乘坐到太倉的長途汽車,再從太倉汽車站乘坐到沙溪鎮的汽車。
2、杭州→沙溪鎮:
從杭州火車站乘坐火車到蘇州火車站,再從蘇州汽車站乘坐到太倉沙溪汽車站的長途汽車。或從杭州北站乘坐到太倉市的長途汽車,再從太倉汽車站乘坐到沙溪鎮的汽車。
3、上海→淳溪鎮:
從南京火車站乘坐火車到蘇州火車站,再從蘇州汽車站乘坐到太倉沙溪汽車站的長途汽車。或從南京中央門汽車客運站乘坐到太倉市的長途汽車,再從太倉汽車站乘坐到沙溪鎮的汽車。
4、江蘇省內自駕路線:
沿江高速至太倉出口下—三三九複綫—向西至東亭路—東亭路一直往北即到沙溪鎮蘇昆太高速—雙鳳出口下,雙鳳方向—二○四國道—新港路—行至新港路與東亭路交界處往北—沙溪鎮。(乘機先到南京、杭州、上海。)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我們立即下車,來到門前,看到牌坊兩旁有「沙裡淘金金耀千年古鎮,溪中染彩彩溢三裡古街」的對聯,想來是在臨門之初就把古鎮的精華濃縮於字裡行間,至於「古塑今」三字用意何在?我們似懂非懂,當時也未深究。
走進這個大門,一片寧靜,迎面撲來,綿延的古街,靜幽的古巷,稀少的遊人,彷彿一時間穿越了時空,繁華、俗世、浮躁,竟是那麼的遙遠……
據說全國叫沙溪鎮的有十多個,我們所到的是蘇州太倉市的沙溪鎮,又稱沙頭,又名印溪、團溪。唐代已形成村落,佛教寺廟興起;元代自塗菘西遷,形成市集;明代商運通達,成為商貿重鎮。據志書記載:「古巷同戶寬,古街三裡長,戶戶有雕花,家家有長窗,橋在前門進,船在門前蕩」。到了民國年間,小橋流水,枕河人家,巷街深幽,水鄉風貌,清麗典雅,當時就有「東南十八鄉、沙溪第一鄉」之說。時至今日,綽約風姿,仍舊燦爛,「一河二街三橋四居」的基本格局,在江南水鄉中依然獨樹一幟。
「一河」裡的悠悠歲月
「一河」自然就是七浦河。七浦河開鑿於宋代,橫貫於溪鎮,流經塗落,東注長江,是條古老的河。自古以來就是古鎮的生命和流動的血脈,它就像瓊漿玉液一樣,哺育著這裡的百姓,滋潤這裡的一切。
開始時我們對此並不以為然,當看到七浦河時,還真的被這條平常而又美麗的小河給驚呆了。恬靜的河面在午後陽光的折射下閃著點點金光,彎彎曲曲,羞羞答答,欲走還留,彷彿一條漂亮的綢帶飄繞古鎮之中。據說從水上看風景更美,於是我們上了船,就見河裡夏荷亭亭、紅花點點,兩岸草如茵、柳如眉,有亭翼然,玉樹臨風!面對那種青翠欲滴的河水,真想掬上一捧,洗上一把,品上一口,讓這灣清清的河水盛滿我們身心的酒杯,滌去浮躁的心靈,觸發思古的幽情:監察禦史蘇贊「禦史府」的磚瓦是從這裡運來的,山西道禦史曹逵,刑部朗中葉遇春等達官貴人也是從這裡上岸的。
這時導遊向我們介紹說,沙溪在明代中葉,由於婁江淤塞,途經鎮中的七浦河成了溝通崇明與蘇州一帶的航道。官民船舶,來往穿梭,商賈雲集,四方商人遊客紛至遝來,市鎮日趨繁榮,居民增多,沿七浦河而建的臨水住宅紛紛出現,印溪書舍、南野齋居、連蕊樓等均拔地而起。至今仍留著沿七浦河而建的枕河人家。這些人家為了通舟取水、洗滌乘涼和透徹賞景,家家都在臨河一面都搭起了河棚間,有吊腳樓式的,也有石頭砌的。河棚窗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半窗的,也有落地長窗的,還配有欄杆和美人靠,而棚下有的還有船塢,特別是那些水橋石級也很別緻,有駁岸式或條石懸挑式,這種種別具一格的構件意味著別具韻味的風景。
透過這些高低著的河棚,目光逡巡,移船換景,可以看到一幅幅小鎮民居的生活圖。窗,有微開著的,有大開著的;裡面,繡花的、做畫的、閑坐的,還有人把桌子搬到窗邊,臨河小酌,或者泡杯茶,獨斟自飲,優哉遊哉,這是水岸人家的家常片段,也是水鄉生活的有趣畫面。小船搖過石橋,沒有繼續前行,我們捨船登岸,河水依然故我地向前流去,漸漸消失在轉彎處,流盡了歷史的歲月裡。
「二街」裡的往日時光
「二街」,就是緊緊倚靠在七浦兩岸綿延三裡長的二條古街河南街和河北街。對於河南街,我們只是匆匆走過,倒是對河北老街,作了一番認真仔細的品味。據說這條老街宋代就有,至明代最為繁華,後經倭寇侵擾,毀於戰火。現在看到的這些粉牆黛瓦,都是明清甚至是民國初期重建的,時代特徵非常鮮明。從外部看,這些臨街住宅多為二層木樓,斗拱、出簷、挑梁一應齊全。從內部看,梁拱雕刻著各種圖案,包括花卉、雲朵、壽桃、動物等等;有的大戶人家雕樑畫棟,出神入化,形成了雕花廳、花籃廳等。這些民居進深頗深,一般分為三進,頭進為門廳,二進為客廳,三進為起居之處,最後是臨河的河棚間,每進之間都有小天井相連。宅與宅、院落與院落之間形成了許多天然的巷子和弄堂,它們大大小小,形式各異,方便人們的出行,也壓成了狹小窄細的空間,比如邱家弄僅容兩人側身而過,人稱「天下第一古巷」。
「三橋」裡的文化氣度
「三橋」即橫跨在七浦河上的三座單孔古石拱橋,分別是利濟橋(又名新橋),閹橋,義興橋(又名曾家橋)。新橋位於西市街,建於明代崇禎七年,至今完好無損;庵橋位於東市街新弄東側,原為木橋,始建於宋代,清康熙四十四年重建。其北堍的過巷更樓和磚石橋門洞,不僅構思巧妙,也為吳地之所罕見。義興橋位於東市街高真堂弄南端,初建於明嘉靖三年,系明知州劉世龍因當地市民曾彪好義而令建造的表彰橋。
三座單孔古石拱橋淩駕於七浦河之上,使鎮裡人到島上有了便捷的通途。所謂「島」,就是鎮對面的一個小島,兩頭尖、中間鼓,當地人謂之橄欖島。一九五六年蘇州行署在組織當地民工對七浦河進行全面疏浚時,為不影響兩岸民房和水利發展,在鎮南開挖了「新七浦河」,那些被截的土地自然堆成了一個小島。島上竹林掩映中原有一尼庵,名「竹林居」。庵內小橋流水,曲徑通幽,修竹萬竿,鬱鬱蔥蔥。林中棲有多種鳥類,一到暮色時分,林內百鳥齊鳴,竹濤陣陣。如今,尼庵雖已不復存在,但島上新建了三個竹亭,取名「松鶴亭」、「晚翠亭」、「聽潮亭」,居高臨下,深情凝望,婉如亭亭玉立的沙溪女。烈日當空的夏日,在島上納涼,會讓人心曠神怡。
能夠沐浴到如此盪氣迴腸、回歸大自然的感覺,皆賴於明清古橋的直接擺渡。橋上天光人蹤相輝映,橋下拱洞連影成滿月,不僅連接了兩岸,也打通了歷史。
「四居」裡的人生軌跡
沙溪鎮清代、民國初年的民居故宅六百多家四千二百多間,連片成群,錯落有致,名人故居不在少數,比如有宋代隱士瞿孝禎的樂蔭園,有清乾隆年間富商龔氏所建的宅院,還有原國民黨中央委員、臺北市市長陸京士的老宅,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中國現代舞鼻祖吳曉邦的故居。
這是一幢民國初年建造的歐式雙層建築,因其外觀白色,鎮上的人稱它為「小白樓」。此樓建造於一九二七年,占地面積六百多平方米,主體為西班牙式建築,內部為法式風格,有客廳、主臥室、儲藏室、用膳房等。客廳內裝有壁爐,房頂建有遼望台,可觀望沙溪全景。窗戶為百葉窗、紗窗、玻璃窗三層組成,轉角木樓梯雕花精細,雄偉堅固。上下兩層均為木地板,院內的拼花地磚,色彩鮮豔,完好無損。
吳曉邦(一九○六—一九九五)舞蹈藝術家、舞蹈理論家、教育家。上世紀初,西方舞蹈剛剛傳入,人們在接受交誼舞的同時,也受到了自由表達理念的啟發,因此催生了新舞蹈藝術的萌芽。吳曉邦生逢其時,上世紀二○年代末就離家去上海滬江大學讀書;五卅運動,沖出校門,走進了示威遊行的行列;大革命失敗後,回故鄉任教,辦起了「書報流通社」,傳播革命道理;為避免敵人的搜捕,東渡日本學習。有次偶然看到舞蹈《群鬼》的精彩橋段,激蕩起內心的巨大激情,他沒想到,形體動作也能表達生命的律動和奏響生命的旋律,而且竟能如此入木三分!至此,他毅然轉向舞蹈家江口隆哉學習了現代舞蹈。
回國後,在上海開辦了舞蹈學校。相繼創作了《傀儡》、《送葬》、《小丑》、《浦江之夜》、《和平的憧憬》等許多現實主義的舞蹈。吳曉邦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把舞蹈作為追求人生真諦的終身事業去奮鬥,始終把自己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緊緊相聯。迎著抗日的烽火,他執意走出自己的「舞蹈王國」,同仇敵愾地奔向民族救亡的新戰場。一九三八年以著名作曲家賀綠汀的同名歌曲創作了群舞《遊擊隊員之歌》,表達了民族救亡的萬眾一心的神奇偉力;一九四二創作獨舞《饑火》,著力表現一個被「饑火」燃燒的軀體發出的「怒問蒼天」的吶喊。這兩個舞蹈皆以鮮明的特點和熾烈的情感,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共鳴,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多年後也因其卓越的藝術成就,被評為中華民族二十世紀舞蹈經典。
一九四五年在周恩來的關心下,他與妻子盛捷一同投奔延安,繼續以忠勇戰士的政治品格和藝術家的敏感意識,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一九四九年後,他開創了「天馬藝術工作室」,致力於中國現代舞及新古典舞的探索;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創建了全國唯一的培養舞蹈碩士、博士研究生的舞蹈系;他勤於筆耕,著述甚眾,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宣傳講學,傳道解惑……吳曉邦主張舞蹈應當表現社會生活,他也用自己的舞蹈證明並實踐了自己的主張,他因此成為中國新舞蹈藝術的開創者之一,也是中國舞蹈界普遍公認的一代宗師。
除了吳曉邦外,沙溪鎮裡還走出了許多優秀人才,諸如還史學家桑悅、古琴家徐上瀛、星象學家龔樹模、兒童文學家龔堡等。這些名人志士的足跡走出古鎮時,我們對「古塑今」三字的含義已有所悟。其實訪古塑今、憶古塑今、追古塑今的最終答案就在自強不息的古鎮人,是他們,也只有他們,伴隨著古鎮走過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而且還將繼續推動這個古老的水鄉不斷地煥發出青春的光焰!
江南名鎮怎麼去
1、上海→沙溪鎮:
從上海火車站乘坐火車到蘇州火車站,再從蘇州汽車站乘坐到太倉沙溪汽車站的長途汽車。或從上海市長途汽車客運總站乘坐到太倉的長途汽車,再從太倉汽車站乘坐到沙溪鎮的汽車。
2、杭州→沙溪鎮:
從杭州火車站乘坐火車到蘇州火車站,再從蘇州汽車站乘坐到太倉沙溪汽車站的長途汽車。或從杭州北站乘坐到太倉市的長途汽車,再從太倉汽車站乘坐到沙溪鎮的汽車。
3、上海→淳溪鎮:
從南京火車站乘坐火車到蘇州火車站,再從蘇州汽車站乘坐到太倉沙溪汽車站的長途汽車。或從南京中央門汽車客運站乘坐到太倉市的長途汽車,再從太倉汽車站乘坐到沙溪鎮的汽車。
4、江蘇省內自駕路線:
沿江高速至太倉出口下—三三九複綫—向西至東亭路—東亭路一直往北即到沙溪鎮蘇昆太高速—雙鳳出口下,雙鳳方向—二○四國道—新港路—行至新港路與東亭路交界處往北—沙溪鎮。(乘機先到南京、杭州、上海。)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嘉興譚氏 桃花何處笑春風
【撰文╱衡嶽;責編/舒草】
曾為名門的嘉興譚氏
身為歷史學家,譚其驤對自己家族的評價是謙遜又低調的,甚至,在他二十世紀八○年代初寫下短篇自傳中,他沒有提到譚氏原為嘉興名門,只說祖父曾中過舉人。這與一九四九年後的政治氣候有關,世家望族的出身不再被視為一種榮耀,甚至是人們避之不及的烙印。不過學者潘光旦在《明清嘉興的望族》一書中,是把嘉興譚氏列為望族的。
相傳譚氏原本是夏禹的後裔,春秋時期受封於譚國(今山東章丘),於是因國得姓,有了譚氏。明代初年,湖南譚氏的一個支系遷至浙江山陰,山陰譚氏的譚仲斌一脈大約在明朝弘治、正德年間遷至嘉興,成為嘉興譚氏的始遷祖,從此在這片彙聚了江河湖海的秀美水鄉開枝散葉,繁衍開來。
從明朝至今的數百年間,最輝煌的時期當屬明末清初的幾代人。八世後裔譚昌言科場得意,中了進士;他的兒子譚貞默緊隨父親的腳步,也高中進士;譚家十世後裔譚吉璁康熙年間舉博學鴻詞科,官授山東登州知府,譚氏遂成為數代簪纓的名門。「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隨著商品經濟在江浙的興盛,耕讀傳家的風氣受到衝擊,再加上清代文字獄對士人的震懾,輝煌期之後的百年間譚家無人博得功名,家族人口離散,逐漸衰落。
直到清朝末年,譚光熙幾兄弟利用江浙盛產絲棉、交通便利的條件,經營成衣業,再度發家,又進一步利用戰亂時期各地物價、需求的差異,經營典當貿易行業,光大家業,成為嘉興城有名的富商,完成了詩禮家族向近代商業家族的轉型。最值得一提的是,譚家重振家聲之後,不改詩禮之家的風範,以一萬五千多兩白銀的鉅資興建譚家祠堂,這座包含了宗族祭祀、家族聚會、文人雅聚等眾多功用的建築群一度是嘉興城最為宏大的建築;又購置義田千多畝,用租米作為贍養鰥寡孤獨、資助寒家子弟教育、修刻族譜的基金。隨著時代風氣的變化,譚家還投資發展新學,開辦新式學堂,成立慎遠小學、碧漪初小,為嘉興近代教育的發展立下開創之功。
一九四九年的動盪
譚其驤先生沒有提到,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早期的留日學生。祖父譚日森曾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許景澄的秘書,留日歸國後曾任嘉興府學堂監督;他的父親譚新潤在日本攻讀鐵道管理專業,回國後是京奉鐵路皇姑屯車站站長。譚新潤文理通,擅長詩詞,曾是南社成員。晚年他中風後言語不清,嘉興方言戲稱為「彎葫蘆」,於是他把自己的詩文集定名為「彎弧廬集」,頗有戲謔幽默之意。
遺憾的是,因了一九四九年後的多年動盪,鼎鼎大名的學問家譚其驤先生的子女連大學也沒有上,在政治掛帥的年代,讀書人斯文掃地,知識也被棄如敝屣,人人自危,反動學術權威的子女豈有上大學的機會。有人說中華幾千年文脈如今已斷,或許為盛世危言,但從世家望族的際遇窺之,中華民族不得不警醒矣。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TOEIC
曾為名門的嘉興譚氏
身為歷史學家,譚其驤對自己家族的評價是謙遜又低調的,甚至,在他二十世紀八○年代初寫下短篇自傳中,他沒有提到譚氏原為嘉興名門,只說祖父曾中過舉人。這與一九四九年後的政治氣候有關,世家望族的出身不再被視為一種榮耀,甚至是人們避之不及的烙印。不過學者潘光旦在《明清嘉興的望族》一書中,是把嘉興譚氏列為望族的。
相傳譚氏原本是夏禹的後裔,春秋時期受封於譚國(今山東章丘),於是因國得姓,有了譚氏。明代初年,湖南譚氏的一個支系遷至浙江山陰,山陰譚氏的譚仲斌一脈大約在明朝弘治、正德年間遷至嘉興,成為嘉興譚氏的始遷祖,從此在這片彙聚了江河湖海的秀美水鄉開枝散葉,繁衍開來。
從明朝至今的數百年間,最輝煌的時期當屬明末清初的幾代人。八世後裔譚昌言科場得意,中了進士;他的兒子譚貞默緊隨父親的腳步,也高中進士;譚家十世後裔譚吉璁康熙年間舉博學鴻詞科,官授山東登州知府,譚氏遂成為數代簪纓的名門。「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隨著商品經濟在江浙的興盛,耕讀傳家的風氣受到衝擊,再加上清代文字獄對士人的震懾,輝煌期之後的百年間譚家無人博得功名,家族人口離散,逐漸衰落。
直到清朝末年,譚光熙幾兄弟利用江浙盛產絲棉、交通便利的條件,經營成衣業,再度發家,又進一步利用戰亂時期各地物價、需求的差異,經營典當貿易行業,光大家業,成為嘉興城有名的富商,完成了詩禮家族向近代商業家族的轉型。最值得一提的是,譚家重振家聲之後,不改詩禮之家的風範,以一萬五千多兩白銀的鉅資興建譚家祠堂,這座包含了宗族祭祀、家族聚會、文人雅聚等眾多功用的建築群一度是嘉興城最為宏大的建築;又購置義田千多畝,用租米作為贍養鰥寡孤獨、資助寒家子弟教育、修刻族譜的基金。隨著時代風氣的變化,譚家還投資發展新學,開辦新式學堂,成立慎遠小學、碧漪初小,為嘉興近代教育的發展立下開創之功。
一九四九年的動盪
譚其驤先生沒有提到,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早期的留日學生。祖父譚日森曾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許景澄的秘書,留日歸國後曾任嘉興府學堂監督;他的父親譚新潤在日本攻讀鐵道管理專業,回國後是京奉鐵路皇姑屯車站站長。譚新潤文理通,擅長詩詞,曾是南社成員。晚年他中風後言語不清,嘉興方言戲稱為「彎葫蘆」,於是他把自己的詩文集定名為「彎弧廬集」,頗有戲謔幽默之意。
遺憾的是,因了一九四九年後的多年動盪,鼎鼎大名的學問家譚其驤先生的子女連大學也沒有上,在政治掛帥的年代,讀書人斯文掃地,知識也被棄如敝屣,人人自危,反動學術權威的子女豈有上大學的機會。有人說中華幾千年文脈如今已斷,或許為盛世危言,但從世家望族的際遇窺之,中華民族不得不警醒矣。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TOEIC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分享用對方法學英文很簡單
首先,要有清楚的腦袋。如果你很累,或心裡想著別的事情,那就先不要做。
大家要有清楚的觀念,上課學的,是原則,是解惑,是學習如何學習的方法。如果你以為上了課,腦袋跟舌頭就會自動協調,英文就會脫口而出,那告訴你,不如不學。
所以這上課呢,要找對的師傅,好的師傅讓你容易理解,學的輕鬆,不好的師傅,會讓你學的很累。但這好與不好,視乎個人的適應力。不同的人,當適用不同的方法。
再來,如果不想浪費錢,老師講過的東西,不要讓老師在講第二遍。所以呢,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如果你的學費很便宜,但是你不提醒自己,每次上課都再重複同樣的東西,那加起來,你還是浪費了很多錢。
那上完課後,要做甚麼呢? 立刻,立刻,把上課的東西回想一遍,做下筆記。這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喔!!!!!!!! 做到這一步,你就算有把課給吸收了90%了。
再來,發音。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優秀的運動員還要每天練習呢? 因為要保持協調性。大腦和四肢的協調性。哪怕就是休息的一陣子,納協調性就是會消失,所以運動員都要把每個動作練習到直覺反射的地步,如果到了比賽場上才 要反應,那一秒兩秒就可以導致落後。同樣的,我們的大腦與舌頭一樣需要練習協調性。如果你只是在上課講個一兩遍,就希望你的英文可以講的流利,哇! 那你一定是天才。
所以呢,請保持"碎碎念"的好習慣。我是說,對自己碎碎念。一個字的發音,音調,重音,你只需要無意識的反覆練習,就可以做到。
再來,保持思考。讓自己習慣用英文表達。要講,要寫。不要依靠 翻譯 軟體,我保證你的英文會比不用還爛。
翻譯軟體是參考用的,畢竟比不上人腦啊!
說的這些,都是最基本,最簡單的。但是多少人想立竿見影,捨近求遠呢? 結果往往繞了很大一圈冤枉路。這些很基本的東西都很重要,就是一個心態,要甘願,要認清自己。加油。
參考文獻:
1GEPT 全民英檢
2提升學生外語能力之配套措施
3中央警察大學提升學生英語能力計畫
資料來源:EN's English Fantasy World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160&News_Class_ID=0
大家要有清楚的觀念,上課學的,是原則,是解惑,是學習如何學習的方法。如果你以為上了課,腦袋跟舌頭就會自動協調,英文就會脫口而出,那告訴你,不如不學。
所以這上課呢,要找對的師傅,好的師傅讓你容易理解,學的輕鬆,不好的師傅,會讓你學的很累。但這好與不好,視乎個人的適應力。不同的人,當適用不同的方法。
再來,如果不想浪費錢,老師講過的東西,不要讓老師在講第二遍。所以呢,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如果你的學費很便宜,但是你不提醒自己,每次上課都再重複同樣的東西,那加起來,你還是浪費了很多錢。
那上完課後,要做甚麼呢? 立刻,立刻,把上課的東西回想一遍,做下筆記。這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喔!!!!!!!! 做到這一步,你就算有把課給吸收了90%了。
再來,發音。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優秀的運動員還要每天練習呢? 因為要保持協調性。大腦和四肢的協調性。哪怕就是休息的一陣子,納協調性就是會消失,所以運動員都要把每個動作練習到直覺反射的地步,如果到了比賽場上才 要反應,那一秒兩秒就可以導致落後。同樣的,我們的大腦與舌頭一樣需要練習協調性。如果你只是在上課講個一兩遍,就希望你的英文可以講的流利,哇! 那你一定是天才。
所以呢,請保持"碎碎念"的好習慣。我是說,對自己碎碎念。一個字的發音,音調,重音,你只需要無意識的反覆練習,就可以做到。
再來,保持思考。讓自己習慣用英文表達。要講,要寫。不要依靠 翻譯 軟體,我保證你的英文會比不用還爛。
翻譯軟體是參考用的,畢竟比不上人腦啊!
說的這些,都是最基本,最簡單的。但是多少人想立竿見影,捨近求遠呢? 結果往往繞了很大一圈冤枉路。這些很基本的東西都很重要,就是一個心態,要甘願,要認清自己。加油。
參考文獻:
1GEPT 全民英檢
2提升學生外語能力之配套措施
3中央警察大學提升學生英語能力計畫
資料來源:EN's English Fantasy World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160&News_Class_ID=0
分享快樂且正確的學習英文
如何快樂有效的學 商用英文 呢?
當然多聽,多讀,多說,多寫我們聽很多了。但是你究竟聽了些甚麼,讀了些甚麼,說了些甚麼與寫了些甚麼才是重點。
首先,我要給各位想把英文學好的朋友們一個建議: 那就是你的心態很重要。你可能依稀記得過去錯誤的學習方法給你帶來的影響,所以就算你想學好它,但是你的心裡已經未審先判了。你感到背生字很痛苦,想到文法就頭痛。這些都是你自己給自己設下的絆腳石。
所以我的建議就是,忘掉過去,把這次的學習當作是第一次,找到一個對的老師,不但可以幫助你學習得更有效率,你的自信也可以在無形中建立起來。
再來,你的心態也很重要,你必須要想清楚你為甚麼要學英文,是公司逼你,還是你真的想學? 當你想清楚後,下定決心,不要給自己找藉口,那麼你就成功了一半。
我覺不贊成學生死背,也不喜歡給學生考試,因為唯有在不知不覺中開心的學習,才會事半功倍。
那我們來談談:
你應該聽些甚麼?
1.千萬不要選照本宣科的CD或錄音帶,因為沉悶的內容可能會變成你最佳的安眠藥。
2.試著在開車搭捷運的時候聽聽ICRT,或許你會說你聽不懂,但是你到國外去,周圍的人都在講英文你也聽不懂啊! 你應該讓自己有習慣聽英文的機會。久而久之你會發現你習慣了外國人講話的步調,也可以幫助你的發音語腔調。
3.看沒有中文字幕的電影和美劇。你可以挑選一些你有興趣的題材來看,第一次看你可以看英文字幕,第二次,第三次你可以一邊作事一邊聽,當你聽到不 懂得字,你可以暫停看一下字幕,我在 ( 推薦美劇 )一文中有介紹一些目前正夯的影集。多聽他們的表達方式,你的思考邏輯也會跟著改變,不會講出中翻英的英文。
4.看CNN或者民事的英語新聞,因為跟時事有關,體會也會比較深刻。
5.至於網路上可以隨時找到的教材,我比較有所保留,因為大部分的對話都有文法上或者不何時宜的錯誤。
你應該看些甚麼?
1.生活中常接觸到的廣告,看板或DM。這類與生活相關的事務特別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Buy one get one free! 或 Get 50% off! 這類簡單的句子都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2. 商品的使用說明: 我自己的經驗。化妝品,洗髮精,電子用品通常都會有英文的使用說明。你可學到一些動詞,例如:Apply twice a day. 一天用兩次。Press reset bottom for 3 seconds. 按重設按鈕3秒鐘。在生活裡有許許多多的小東西,只要你多注意,都是學習的材料。
3. 英文報紙,雜誌或是你有興趣的專題。如時尚或汽車。這類原本就是你喜歡的領域也會增加你的學習興趣。
4. 書。不論是文法書,商業書信,對話交談,你都可以從書裡獲得正確的知識與用法。但是重點是:盡量買一些你覺得編排有趣,歸納清楚的。你沒有必要去買一本一毒就會讓你睡著的書,儘管裡面的內容有多豐富。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5. 多看英語影集,電影等等。記住要購買有英文字幕的DVD。你可挑選你喜歡的類型,一邊享受娛樂,一邊學英文。
多說:
很多人會說: 沒有說英文的環境和對象。我記得賴世雄先生曾經說過,他自學英問的方法就是自己創造對話內容,一人分飾多角,不斷的 "自言自語" ,這就是他給自己創造的多說的機會。而我自己也是用這樣的方法! 常常一個人走在路上,搭車,等人,我都會自己與自己對話。看影集的時候,聽到新的詞彙或新的表達方式,我也會不自禁的跟著覆頌。
此外,大聲的朗讀新聞報紙或者是一些對話情境也可以讓你自己聽到自己的發音和音調,一次念不順就多念幾次,念順了,你自然就會有深刻的印象。這個方法不論用在學習任何的語言都是一樣的。記者在成為正式的主播之前,也是要用這個方法來訓練自己的口條和咬字。
多寫:
寫些甚麼呢? 首先你可以試著把自己的行程用英文來寫。例如:Meeting with sales dept at 2pm. 或是: Dinner with Vivian. 生活中大小事,你都可以記錄下來。我自己的習慣是用英文寫日記。日寄通常記錄下的會是一些生活中的瑣事以及自己的感覺,寫對寫錯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開始 習慣用英文來記錄。再來,當然也可以交交筆友,現在網路發達,你隨時都可以跟國外的朋友通信。
另外,你也可以試著用英文來發簡訊。這也是個很好的練習。凡事只要多練習,你自然會有進步。當你收到上司或同事的email,也可取經一下,看看別 人的用詞遣句。但是千萬不要積非成是,我知道有許多的公司都會要求員工用英文來發email, 期立意雖好,但是也逼得大家自創了 "台式英文email" 就是看起來好像是一封英文信,但是不翻成中文你是看不懂的。有一次學生請我幫他看一下他的email,我發現我竟然要用猜的才能了解他們在溝通的意思! 我問他: 大家都看得懂嗎? 他告訴我公司內的同事都看得懂,因為他也是看別人這樣寫所以他也跟著這樣寫.....這種積非成是的文化真的很可怕.....所以也請大家不要毫不懷疑的 採用你看過的句型,這一點要提醒大家。
最後.....其實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是可以不勞而獲的,我常說: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努力是絕對不會成功的! 共勉之囉!
參考文獻:
1GEPT 全民英檢
2提升學生外語能力之配套措施
3中央警察大學提升學生英語能力計畫
資料來源:EN's English Fantasy World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159&News_Class_ID=0
當然多聽,多讀,多說,多寫我們聽很多了。但是你究竟聽了些甚麼,讀了些甚麼,說了些甚麼與寫了些甚麼才是重點。
首先,我要給各位想把英文學好的朋友們一個建議: 那就是你的心態很重要。你可能依稀記得過去錯誤的學習方法給你帶來的影響,所以就算你想學好它,但是你的心裡已經未審先判了。你感到背生字很痛苦,想到文法就頭痛。這些都是你自己給自己設下的絆腳石。
所以我的建議就是,忘掉過去,把這次的學習當作是第一次,找到一個對的老師,不但可以幫助你學習得更有效率,你的自信也可以在無形中建立起來。
再來,你的心態也很重要,你必須要想清楚你為甚麼要學英文,是公司逼你,還是你真的想學? 當你想清楚後,下定決心,不要給自己找藉口,那麼你就成功了一半。
我覺不贊成學生死背,也不喜歡給學生考試,因為唯有在不知不覺中開心的學習,才會事半功倍。
那我們來談談:
你應該聽些甚麼?
1.千萬不要選照本宣科的CD或錄音帶,因為沉悶的內容可能會變成你最佳的安眠藥。
2.試著在開車搭捷運的時候聽聽ICRT,或許你會說你聽不懂,但是你到國外去,周圍的人都在講英文你也聽不懂啊! 你應該讓自己有習慣聽英文的機會。久而久之你會發現你習慣了外國人講話的步調,也可以幫助你的發音語腔調。
3.看沒有中文字幕的電影和美劇。你可以挑選一些你有興趣的題材來看,第一次看你可以看英文字幕,第二次,第三次你可以一邊作事一邊聽,當你聽到不 懂得字,你可以暫停看一下字幕,我在 ( 推薦美劇 )一文中有介紹一些目前正夯的影集。多聽他們的表達方式,你的思考邏輯也會跟著改變,不會講出中翻英的英文。
4.看CNN或者民事的英語新聞,因為跟時事有關,體會也會比較深刻。
5.至於網路上可以隨時找到的教材,我比較有所保留,因為大部分的對話都有文法上或者不何時宜的錯誤。
你應該看些甚麼?
1.生活中常接觸到的廣告,看板或DM。這類與生活相關的事務特別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Buy one get one free! 或 Get 50% off! 這類簡單的句子都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2. 商品的使用說明: 我自己的經驗。化妝品,洗髮精,電子用品通常都會有英文的使用說明。你可學到一些動詞,例如:Apply twice a day. 一天用兩次。Press reset bottom for 3 seconds. 按重設按鈕3秒鐘。在生活裡有許許多多的小東西,只要你多注意,都是學習的材料。
3. 英文報紙,雜誌或是你有興趣的專題。如時尚或汽車。這類原本就是你喜歡的領域也會增加你的學習興趣。
4. 書。不論是文法書,商業書信,對話交談,你都可以從書裡獲得正確的知識與用法。但是重點是:盡量買一些你覺得編排有趣,歸納清楚的。你沒有必要去買一本一毒就會讓你睡著的書,儘管裡面的內容有多豐富。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5. 多看英語影集,電影等等。記住要購買有英文字幕的DVD。你可挑選你喜歡的類型,一邊享受娛樂,一邊學英文。
多說:
很多人會說: 沒有說英文的環境和對象。我記得賴世雄先生曾經說過,他自學英問的方法就是自己創造對話內容,一人分飾多角,不斷的 "自言自語" ,這就是他給自己創造的多說的機會。而我自己也是用這樣的方法! 常常一個人走在路上,搭車,等人,我都會自己與自己對話。看影集的時候,聽到新的詞彙或新的表達方式,我也會不自禁的跟著覆頌。
此外,大聲的朗讀新聞報紙或者是一些對話情境也可以讓你自己聽到自己的發音和音調,一次念不順就多念幾次,念順了,你自然就會有深刻的印象。這個方法不論用在學習任何的語言都是一樣的。記者在成為正式的主播之前,也是要用這個方法來訓練自己的口條和咬字。
多寫:
寫些甚麼呢? 首先你可以試著把自己的行程用英文來寫。例如:Meeting with sales dept at 2pm. 或是: Dinner with Vivian. 生活中大小事,你都可以記錄下來。我自己的習慣是用英文寫日記。日寄通常記錄下的會是一些生活中的瑣事以及自己的感覺,寫對寫錯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開始 習慣用英文來記錄。再來,當然也可以交交筆友,現在網路發達,你隨時都可以跟國外的朋友通信。
另外,你也可以試著用英文來發簡訊。這也是個很好的練習。凡事只要多練習,你自然會有進步。當你收到上司或同事的email,也可取經一下,看看別 人的用詞遣句。但是千萬不要積非成是,我知道有許多的公司都會要求員工用英文來發email, 期立意雖好,但是也逼得大家自創了 "台式英文email" 就是看起來好像是一封英文信,但是不翻成中文你是看不懂的。有一次學生請我幫他看一下他的email,我發現我竟然要用猜的才能了解他們在溝通的意思! 我問他: 大家都看得懂嗎? 他告訴我公司內的同事都看得懂,因為他也是看別人這樣寫所以他也跟著這樣寫.....這種積非成是的文化真的很可怕.....所以也請大家不要毫不懷疑的 採用你看過的句型,這一點要提醒大家。
最後.....其實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是可以不勞而獲的,我常說: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努力是絕對不會成功的! 共勉之囉!
參考文獻:
1GEPT 全民英檢
2提升學生外語能力之配套措施
3中央警察大學提升學生英語能力計畫
資料來源:EN's English Fantasy World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159&News_Class_ID=0
走近愛麗絲‧門羅 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整理╱吉瑩;責編╱張豔娟】
寫作是一場絕望的競賽
一九三一年七月十日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溫格姆鎮。一九五一年因結婚而中斷學業,婚後與丈夫到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定居。青少年時期,開始寫作。上世紀五○年代開始在各種雜誌上發表小說。一九六八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快樂影子之舞》(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一炮而紅,並得了她的第一座加拿大總督文學獎。一九七一年出版了被視作「成長類小說」的作品集《女孩和女人的生活》。二○○九年,《逃離》獲得布克國際文學獎,該書是門羅在華唯一一部中譯本的作品。二○一二年出版小說集《親愛的生活》。瑞典學院稱她為「當代短篇小說大師」,並稱「門羅以精緻的講故事方式著稱,清晰與心理現實主義是其寫作特色。」國際文學界將她喻為「當代的契訶夫」。
但門羅自己卻覺得,寫作「是一種絕望,絕望的競賽。」在過去的大半生裡,「我沒有一天停止過寫作。」門羅說。飯廳裡從地板到天花板都放滿了書,前去採訪的《巴黎評論》記者描述道,「而在其中一側,放著一張小書桌,上面是一台舊式打字機。這就是門羅寫作的地方。」二○一三年早些時候門羅表示將停止寫作。
從一九六八年到二○一二年,她在美國出版了是十四本小說集,獲得過三十多個重要的文學獎項。而從一九七三年開始,紐約時報至少對她的十一本小說發表過書評。從評述作品風格:善寫人與人之間無處可逃的微妙關係,從稱她為「當代最有才情的小說家之一」,再到「國際文學聖徒」,紐約時報書評中,對愛麗絲‧門羅的評價一路走高。
洞悉人心的大師
她的作品以情節細膩見長,文風透徹, 帶有心理現實主義特色。門羅迄今為止已出版十四部作品,多以女性為中心,聚焦於加拿大普通小鎮的生活經驗,探索普通女性複雜的心理與情感世界,在冷靜、精緻的敘事中,給讀者帶來閱讀與心靈的震撼。
門羅筆下的角色多是自知之明,能諳察人情的女性形象,所以幾乎她每本書裡的主人公都能通過細膩的心思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然後得體地處理好矛盾。除了精明能幹,深諳世事外,主角的魅力也源自於她們樂於接受生活挑戰的態度。主角雖然外表看似柔弱,內心往往很勇敢。徐娘半老的她們仍然敢於冒險,處事善斷果敢,自立自強。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應該都碰到過這種經歷豐富處事機警的成熟女性,無論是在公司的會議室還是在路邊準備去上班的白領人流裡,處處都有她們的身影。
從未想過會得獎
路透社報導指出短篇小說在二十世紀初時更流行,在小說中一次處於次要地位。門羅的短篇小說經常被稱作是「微型小說」,但她本人一直反對這個稱謂。在七月接受《紐約時報》的採訪中,門羅直言,她在寫作之初也曾希望能寫出長篇小說,「當時我認為只有寫出長篇小說,你才會被當成作家來看待。這個想法曾困擾了我很久,但現在我認為短篇小說更被重視。」
美聯社則指出,門羅被視作是「現代契訶夫」,她有很強洞察力、憐憫以及廣泛抓住人物特點的能力,而對筆下的人物又不會帶有個人評價。門羅是繼索爾‧貝婁後,又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加拿大作家。報導稱,門羅在接受一家加拿大媒體電話採訪時說:「我知道我有贏的希望,但從來沒想過會得獎。」
門羅對自己的成功非常謙虛,「我想或許我在文學方面成功是因為我沒有其他的天賦。」她一次在接受視頻網站採訪時這樣描述自己,「我並不是真正的知識份子,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沒有什麼其他的東西可以吸引我,所以我沒有像很多人那樣被太多東西干擾。」門羅的低調是公認的,美國文學評論家大衛‧何梅爾評價門羅不是社會名流,實際上她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也很少出現在簽售會上。
主要作品介紹
1. 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 《快樂影子之舞》,1968 年門羅37 歲, 那一年, 加拿大女權運動正在最高峰,她發表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快樂影子之舞》(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一炮而紅,並得了她的第一座加拿大總督文學獎。此時,她已是三個女兒的母親。據稱,這部《快樂影子之舞》是愛麗絲‧門羅前後花了20 年才寫完的。50 歲之後,愛麗絲‧門羅才真正開始擁有自己的生活,她爆發驚人的創作力。不過她寫的都是她30 歲到50 歲期間歷史背景中發生的故事。
2. The Progress of Love 《愛的進程》,1978年,她的另一部小說集《你以為你是誰》再給她捧來了一座總督獎,而1986 年的《愛的進程》為愛麗絲‧門羅帶來第三座總督獎。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她每隔四年都會出版一部短篇小說集,開始享有世界級的名譽。
3. Dear Life 《親愛的生活》,2012 年愛麗絲‧門羅2012 年11 月出版的最新作品《親愛的生活》(Dear Life)的中文版將於下月上市。在這個本書中,門羅講述了錯過的機會、命運的捉弄,對平凡人的改變:一個富有的年輕女孩和處理父親遺產的已婚律師相戀,結果陷入綁架事件。一個年輕的士兵離開戰場,回家去找未婚妻,卻在路上碰到另一個女人,和她墜入愛河……當然,這些故事仍發生在門羅的家鄉,加拿大休倫湖附近的小鎮。門羅對此書曾表示:「書裡所描寫的那些感覺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傳性的。」
4. Run away 《逃離》2004 年發表的書評則圍繞《逃離》(Run Away)所創造的奇跡,推測出她實大於名的原因。《逃離》是目前門羅唯一一本被翻譯為中文的小說,出版於2004 年,出版當年即獲加拿大吉勒文學獎。她沒有給作品很宏偉的名字,像是「加拿大牧歌」、「加拿大狂人」諸如此類。同樣,她抵制把一些戲劇性的場面融入在小說的概要裡。比起諸多修辭她更喜歡寫人物對話。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寫作是一場絕望的競賽
一九三一年七月十日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溫格姆鎮。一九五一年因結婚而中斷學業,婚後與丈夫到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定居。青少年時期,開始寫作。上世紀五○年代開始在各種雜誌上發表小說。一九六八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快樂影子之舞》(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一炮而紅,並得了她的第一座加拿大總督文學獎。一九七一年出版了被視作「成長類小說」的作品集《女孩和女人的生活》。二○○九年,《逃離》獲得布克國際文學獎,該書是門羅在華唯一一部中譯本的作品。二○一二年出版小說集《親愛的生活》。瑞典學院稱她為「當代短篇小說大師」,並稱「門羅以精緻的講故事方式著稱,清晰與心理現實主義是其寫作特色。」國際文學界將她喻為「當代的契訶夫」。
但門羅自己卻覺得,寫作「是一種絕望,絕望的競賽。」在過去的大半生裡,「我沒有一天停止過寫作。」門羅說。飯廳裡從地板到天花板都放滿了書,前去採訪的《巴黎評論》記者描述道,「而在其中一側,放著一張小書桌,上面是一台舊式打字機。這就是門羅寫作的地方。」二○一三年早些時候門羅表示將停止寫作。
從一九六八年到二○一二年,她在美國出版了是十四本小說集,獲得過三十多個重要的文學獎項。而從一九七三年開始,紐約時報至少對她的十一本小說發表過書評。從評述作品風格:善寫人與人之間無處可逃的微妙關係,從稱她為「當代最有才情的小說家之一」,再到「國際文學聖徒」,紐約時報書評中,對愛麗絲‧門羅的評價一路走高。
洞悉人心的大師
她的作品以情節細膩見長,文風透徹, 帶有心理現實主義特色。門羅迄今為止已出版十四部作品,多以女性為中心,聚焦於加拿大普通小鎮的生活經驗,探索普通女性複雜的心理與情感世界,在冷靜、精緻的敘事中,給讀者帶來閱讀與心靈的震撼。
門羅筆下的角色多是自知之明,能諳察人情的女性形象,所以幾乎她每本書裡的主人公都能通過細膩的心思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然後得體地處理好矛盾。除了精明能幹,深諳世事外,主角的魅力也源自於她們樂於接受生活挑戰的態度。主角雖然外表看似柔弱,內心往往很勇敢。徐娘半老的她們仍然敢於冒險,處事善斷果敢,自立自強。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應該都碰到過這種經歷豐富處事機警的成熟女性,無論是在公司的會議室還是在路邊準備去上班的白領人流裡,處處都有她們的身影。
從未想過會得獎
路透社報導指出短篇小說在二十世紀初時更流行,在小說中一次處於次要地位。門羅的短篇小說經常被稱作是「微型小說」,但她本人一直反對這個稱謂。在七月接受《紐約時報》的採訪中,門羅直言,她在寫作之初也曾希望能寫出長篇小說,「當時我認為只有寫出長篇小說,你才會被當成作家來看待。這個想法曾困擾了我很久,但現在我認為短篇小說更被重視。」
美聯社則指出,門羅被視作是「現代契訶夫」,她有很強洞察力、憐憫以及廣泛抓住人物特點的能力,而對筆下的人物又不會帶有個人評價。門羅是繼索爾‧貝婁後,又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加拿大作家。報導稱,門羅在接受一家加拿大媒體電話採訪時說:「我知道我有贏的希望,但從來沒想過會得獎。」
門羅對自己的成功非常謙虛,「我想或許我在文學方面成功是因為我沒有其他的天賦。」她一次在接受視頻網站採訪時這樣描述自己,「我並不是真正的知識份子,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沒有什麼其他的東西可以吸引我,所以我沒有像很多人那樣被太多東西干擾。」門羅的低調是公認的,美國文學評論家大衛‧何梅爾評價門羅不是社會名流,實際上她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也很少出現在簽售會上。
主要作品介紹
1. 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 《快樂影子之舞》,1968 年門羅37 歲, 那一年, 加拿大女權運動正在最高峰,她發表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快樂影子之舞》(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一炮而紅,並得了她的第一座加拿大總督文學獎。此時,她已是三個女兒的母親。據稱,這部《快樂影子之舞》是愛麗絲‧門羅前後花了20 年才寫完的。50 歲之後,愛麗絲‧門羅才真正開始擁有自己的生活,她爆發驚人的創作力。不過她寫的都是她30 歲到50 歲期間歷史背景中發生的故事。
2. The Progress of Love 《愛的進程》,1978年,她的另一部小說集《你以為你是誰》再給她捧來了一座總督獎,而1986 年的《愛的進程》為愛麗絲‧門羅帶來第三座總督獎。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她每隔四年都會出版一部短篇小說集,開始享有世界級的名譽。
3. Dear Life 《親愛的生活》,2012 年愛麗絲‧門羅2012 年11 月出版的最新作品《親愛的生活》(Dear Life)的中文版將於下月上市。在這個本書中,門羅講述了錯過的機會、命運的捉弄,對平凡人的改變:一個富有的年輕女孩和處理父親遺產的已婚律師相戀,結果陷入綁架事件。一個年輕的士兵離開戰場,回家去找未婚妻,卻在路上碰到另一個女人,和她墜入愛河……當然,這些故事仍發生在門羅的家鄉,加拿大休倫湖附近的小鎮。門羅對此書曾表示:「書裡所描寫的那些感覺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傳性的。」
4. Run away 《逃離》2004 年發表的書評則圍繞《逃離》(Run Away)所創造的奇跡,推測出她實大於名的原因。《逃離》是目前門羅唯一一本被翻譯為中文的小說,出版於2004 年,出版當年即獲加拿大吉勒文學獎。她沒有給作品很宏偉的名字,像是「加拿大牧歌」、「加拿大狂人」諸如此類。同樣,她抵制把一些戲劇性的場面融入在小說的概要裡。比起諸多修辭她更喜歡寫人物對話。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從電影知香港 文化忠實傳承
【撰文╱王棣;責編╱慧靜】
動作片和黑社會 不可觸碰性的吸引力
上世紀紀八九○年代的香港動作片是香港電影的標誌,它講述故事的模式也比較固定,「善」與「惡」之間的對立衝突是故事遵循的主線,但是這條主線並非是故事的中心,而是為了要將緊張刺激的動作展現給觀眾看。警匪片表現「善的員警」同「惡的罪犯」,監獄片表現「善的罪犯」和「惡的員警」。黑社會片重心放在「善的罪犯」與「惡的罪犯」的較量上;片中出現的員警往往被簡單劃分為兩種:一種是從人性立場出發與「善的罪犯」並列的「善的員警」,一種則是反人性的「惡的員警」。影片「將成就感與危機感扭結著爆發出來,非常投合當時港人的心情」。
作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香港電影裡的這些與員警對抗的罪犯形象與好萊塢科幻電影中的怪獸頗為相似。在這些片子中,從大陸偷渡到香港來的「大圈仔」成為典型的形象。在香港電影裡面「大圈仔」指的是從大陸來的犯罪團夥和殺手。不管是剛剛偷渡過來的,還是已經在香港紮下根基的大陸黑社會組織,在香港人眼中都是對原有社會秩序進行破壞的不安分因素。石川在他的文章《族群認同與香港電影中的「北佬」形象》中,提出「他者並不是一個先在的事實或自然形成的物件,而是一系列由族群成員自己生產、選擇並認可的『幻影』。它來自特定族群內部對『非我族類』的陌生化與他者化想像,並以此形成『我』與『他』的基本界限……某些香港電影中的北佬、北姑、表姐、表叔、阿燦、大圈仔等內地人形象,被視為一種被建構的他者。他們與其說是對應著內地人的某些客觀屬性,毋寧說他們首先是出於香港人自身身份認同的需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這樣簡單。華裔學者丘靜美在她的文章中也指出:「大圈仔」的出場,既可作為一種對內地他者的呈現,也可被看成香港文化自我審視所提供的一種「非香港」視點。
上世紀九○年代《英雄本色》之後,大量的黑社會片佔據了香港的銀幕。在一九六○年末,香港的黑社會活動相當猖獗,而香港警隊的貪污情況又日益嚴重,員警與黑幫之間沆瀣一氣,就像有人說的,「員警就是最大的黑社會」。當然在現在,黑社會也是香港一個不能忽視的勢力。不過由於香港政府對黑社會的嚴厲打壓(在香港街頭,不管你是不是真的黑社會,如果你有任何表示出你是黑社會的苗頭,比如說穿一件寫有「我是黑社會」的襯衫都會被抓進監獄吃牢飯),黑社會內部的接頭暗語、入門儀式等變得更加謹慎。正因為這種「不可觸碰」性,反映黑社會內部組織架構的「解密性」電影就更加受到市民的歡迎。
輕喜劇 做人 最重要是開心
李翰祥、楚原、許氏兄弟、張堅庭、周星馳等, 是香港無厘頭喜劇的代表人物。無厘頭是粵方言,本應寫作「無來頭」, 粵語中「來」字與「厘」字讀音相近,故寫作「厘頭」(「來」在粵語中讀作lei),是指本來毫無關係的事物經過一系列的搞笑歪曲達到諷刺的目的。大衛‧波德威爾在評述周星馳電影時談到「那些張狂的娛人作品,其實包括出色的創意與匠心獨運的技藝,是香港給全球文化的最大貢獻。」無厘頭的電影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港人對於九七回歸無所適從的緊張心理和消極態度,也贏得了巨大的成功。
「市民狂歡」可以說是上世紀八○年代香港喜劇精神的核心概念,觀眾只要花一點小錢買張電影票,便可以沉浸在草根變富豪、貧民娶公主、天上掉餡餅等等場景中,以此得到想像的滿足。九○年代香港電影業低迷,無厘頭卻始終叫好又賣座。
「打開文化的外衣,商業常常既是起點,也是終點。有人把這種文化命名為工業文化,當文化被商業滲透的時候,文化就只是形式,似有似無,商業才是目的。」在以商業為中心的香港,單講文化是不切實際的,也就是說文化是表現,經濟才是基礎。無論是喜劇片、動作片、黑社會片,還是較少被人提及的千術片、靈異片乃至色情片,反映的無非是香港作為一個快速發展的商業社會所遵循的價值觀—娛樂至死。「吶,做人呢,最重要的是開心」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TVB 臺詞,可以為此做一個注解。
喜歡製造黑色幽默,被媒體稱為「妖刀」、「新一代開山怪」的香港七○後導演彭浩翔擁有眾多粉絲支持,編劇出身的他非常注重劇本和電影的可看性。彭浩翔電影中的多線索和多時空敘事更多的是來自導演的隨意性、戲謔性,追求的也是由此營造的輕鬆幽默感。劉聰對他電影風格的點評很是精準:「他永遠懷著一份人際關係的不安全感來講故事,顛覆真相的結尾讓你精神一振,回味無窮;各種紅男綠女你來我往,不變的是那份永遠找不到穩定狀態的愛情。敘事結構自由又靈巧,時而現實,時而幻想,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一部電影裡混雜著多種類型,則是希望觀眾在彭浩翔的電影裡玩得開心。」他的都市輕喜劇作品《低俗喜劇》與《春嬌和志明》佔據二○一二年港產電影票房榜的二三位。單從《春嬌和志明》看,就知道彭總瑣碎的港式幽默風格背後,表達的是對於現實的無奈之情。正如彭浩翔所講,他的電影故事的底蘊,常常很具香港的核心價值觀—「凡事盡皆過火,一切盡是癲狂」。
奮鬥片
「獅子山精神」被認為是香港精神的代表,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九四年持續二十一年香港電視臺開始播放《獅子山下》為電影式的系列電視劇,劇中描寫的是香港草根階層如何通過自身努力不斷攀登的故事,為港島千家萬戶所耳熟能詳。對香港人來說,獅子山象徵著香港的精神高地。有獅子山在,精神就在,香港就在。
草根階層的自我奮鬥是香港電影最擅於表現的,也是佔據港產片大半江山的話題。比如《新精武門》中周星馳就飾演了一個到香港投親靠友的廣州仔,初來乍到的他連路邊自動售貨機也不會用,但通過持之以恆地習武,最後他變成了一個替師傅報仇除奸的大英雄,通過比武贏得金錢和美女。石川對這種精神有過很深刻的分析:「香港電影擅長援用通俗劇擅長的『灰姑娘』式的人物昇華模式,通過人物身世際遇的前後對比,彰顯了個人奮鬥的價值理念。同時,對香港『有錢要充闊,沒錢也要充闊』的拜金主義進行了嘲弄和諷刺。」
香港電影向來不大會處理比「個人」這個詞更大的譬如集體、國家等元素,或者說香港人對於集體的概念極為模糊,很少會去想集體對自己的生活有什麼影響。這個傳統其實不單單是在香港存在,在華南聚族而居的地區,國家、政府之類的詞彙對他們的影響遠遠小於宗族。這種心理經由華南移民到香港的人繼續傳承,再加上百年殖民地的教化,便顯露出香港區別於內地的獨特性。
人文關懷 事件之後的故事
還是要講一講杜琪峰。杜琪峰的嘗試將香港電影由傳統「好人- 受迫害- 重新奮起」的模式引向了更深層次的人文關懷。他的電影師法日本黑澤明,所講述的是命運的無常和個人在宇宙面前的渺小,頗有傳統儒家的意味。他評價黑澤明的電影時這樣說,「我感覺在他的電影裡,很多時候他的動作只是一招,而且很短,但是非常具有視覺衝擊力和震撼力。」杜琪峰將警匪、黑幫類型片較之前儘量減少了槍炮狂轟濫炸煙霧繚繞的激戰場面,將視角的中心轉化為「人」。不管是善還是惡,在杜琪峰看來,都應當有他自己的故事可供挖掘和展現。觀眾看到的不僅僅是事件,而是事件背後的故事,也就是將之前以點為主的香港電影擴展到線,可謂是不小的進步。當然,也有守舊的人批評杜琪峰的電影雖然隱隱有與吳宇森等老前輩並肩的趨勢,但卻因為這轉型而丟掉了香港電影的獨特性。
儘管沒有刻意追求過某種影像風格,但《毒戰》這一特殊題材、故事背景和敘事風格的成熟電影,標誌著杜琪峰電影中人文關懷精神變得更為濃郁。在拍完《暗戰》之後,杜琪峰曾經說過自己拍攝黑幫電影的理想狀態:「有時候我覺得,在香港好像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朋友是黑社會。我確實已經有過很多講黑幫的電影,但我是想做一部很冷靜的電影,用生活化的方式來講黑幫故事,而不是打打殺殺那些。」其實這一部電影捧得如此之多的大獎,也在說明香港電影的緩慢轉型。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日文檢定
動作片和黑社會 不可觸碰性的吸引力
上世紀紀八九○年代的香港動作片是香港電影的標誌,它講述故事的模式也比較固定,「善」與「惡」之間的對立衝突是故事遵循的主線,但是這條主線並非是故事的中心,而是為了要將緊張刺激的動作展現給觀眾看。警匪片表現「善的員警」同「惡的罪犯」,監獄片表現「善的罪犯」和「惡的員警」。黑社會片重心放在「善的罪犯」與「惡的罪犯」的較量上;片中出現的員警往往被簡單劃分為兩種:一種是從人性立場出發與「善的罪犯」並列的「善的員警」,一種則是反人性的「惡的員警」。影片「將成就感與危機感扭結著爆發出來,非常投合當時港人的心情」。
作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香港電影裡的這些與員警對抗的罪犯形象與好萊塢科幻電影中的怪獸頗為相似。在這些片子中,從大陸偷渡到香港來的「大圈仔」成為典型的形象。在香港電影裡面「大圈仔」指的是從大陸來的犯罪團夥和殺手。不管是剛剛偷渡過來的,還是已經在香港紮下根基的大陸黑社會組織,在香港人眼中都是對原有社會秩序進行破壞的不安分因素。石川在他的文章《族群認同與香港電影中的「北佬」形象》中,提出「他者並不是一個先在的事實或自然形成的物件,而是一系列由族群成員自己生產、選擇並認可的『幻影』。它來自特定族群內部對『非我族類』的陌生化與他者化想像,並以此形成『我』與『他』的基本界限……某些香港電影中的北佬、北姑、表姐、表叔、阿燦、大圈仔等內地人形象,被視為一種被建構的他者。他們與其說是對應著內地人的某些客觀屬性,毋寧說他們首先是出於香港人自身身份認同的需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這樣簡單。華裔學者丘靜美在她的文章中也指出:「大圈仔」的出場,既可作為一種對內地他者的呈現,也可被看成香港文化自我審視所提供的一種「非香港」視點。
上世紀九○年代《英雄本色》之後,大量的黑社會片佔據了香港的銀幕。在一九六○年末,香港的黑社會活動相當猖獗,而香港警隊的貪污情況又日益嚴重,員警與黑幫之間沆瀣一氣,就像有人說的,「員警就是最大的黑社會」。當然在現在,黑社會也是香港一個不能忽視的勢力。不過由於香港政府對黑社會的嚴厲打壓(在香港街頭,不管你是不是真的黑社會,如果你有任何表示出你是黑社會的苗頭,比如說穿一件寫有「我是黑社會」的襯衫都會被抓進監獄吃牢飯),黑社會內部的接頭暗語、入門儀式等變得更加謹慎。正因為這種「不可觸碰」性,反映黑社會內部組織架構的「解密性」電影就更加受到市民的歡迎。
輕喜劇 做人 最重要是開心
李翰祥、楚原、許氏兄弟、張堅庭、周星馳等, 是香港無厘頭喜劇的代表人物。無厘頭是粵方言,本應寫作「無來頭」, 粵語中「來」字與「厘」字讀音相近,故寫作「厘頭」(「來」在粵語中讀作lei),是指本來毫無關係的事物經過一系列的搞笑歪曲達到諷刺的目的。大衛‧波德威爾在評述周星馳電影時談到「那些張狂的娛人作品,其實包括出色的創意與匠心獨運的技藝,是香港給全球文化的最大貢獻。」無厘頭的電影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港人對於九七回歸無所適從的緊張心理和消極態度,也贏得了巨大的成功。
「市民狂歡」可以說是上世紀八○年代香港喜劇精神的核心概念,觀眾只要花一點小錢買張電影票,便可以沉浸在草根變富豪、貧民娶公主、天上掉餡餅等等場景中,以此得到想像的滿足。九○年代香港電影業低迷,無厘頭卻始終叫好又賣座。
「打開文化的外衣,商業常常既是起點,也是終點。有人把這種文化命名為工業文化,當文化被商業滲透的時候,文化就只是形式,似有似無,商業才是目的。」在以商業為中心的香港,單講文化是不切實際的,也就是說文化是表現,經濟才是基礎。無論是喜劇片、動作片、黑社會片,還是較少被人提及的千術片、靈異片乃至色情片,反映的無非是香港作為一個快速發展的商業社會所遵循的價值觀—娛樂至死。「吶,做人呢,最重要的是開心」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TVB 臺詞,可以為此做一個注解。
喜歡製造黑色幽默,被媒體稱為「妖刀」、「新一代開山怪」的香港七○後導演彭浩翔擁有眾多粉絲支持,編劇出身的他非常注重劇本和電影的可看性。彭浩翔電影中的多線索和多時空敘事更多的是來自導演的隨意性、戲謔性,追求的也是由此營造的輕鬆幽默感。劉聰對他電影風格的點評很是精準:「他永遠懷著一份人際關係的不安全感來講故事,顛覆真相的結尾讓你精神一振,回味無窮;各種紅男綠女你來我往,不變的是那份永遠找不到穩定狀態的愛情。敘事結構自由又靈巧,時而現實,時而幻想,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一部電影裡混雜著多種類型,則是希望觀眾在彭浩翔的電影裡玩得開心。」他的都市輕喜劇作品《低俗喜劇》與《春嬌和志明》佔據二○一二年港產電影票房榜的二三位。單從《春嬌和志明》看,就知道彭總瑣碎的港式幽默風格背後,表達的是對於現實的無奈之情。正如彭浩翔所講,他的電影故事的底蘊,常常很具香港的核心價值觀—「凡事盡皆過火,一切盡是癲狂」。
奮鬥片
「獅子山精神」被認為是香港精神的代表,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九四年持續二十一年香港電視臺開始播放《獅子山下》為電影式的系列電視劇,劇中描寫的是香港草根階層如何通過自身努力不斷攀登的故事,為港島千家萬戶所耳熟能詳。對香港人來說,獅子山象徵著香港的精神高地。有獅子山在,精神就在,香港就在。
草根階層的自我奮鬥是香港電影最擅於表現的,也是佔據港產片大半江山的話題。比如《新精武門》中周星馳就飾演了一個到香港投親靠友的廣州仔,初來乍到的他連路邊自動售貨機也不會用,但通過持之以恆地習武,最後他變成了一個替師傅報仇除奸的大英雄,通過比武贏得金錢和美女。石川對這種精神有過很深刻的分析:「香港電影擅長援用通俗劇擅長的『灰姑娘』式的人物昇華模式,通過人物身世際遇的前後對比,彰顯了個人奮鬥的價值理念。同時,對香港『有錢要充闊,沒錢也要充闊』的拜金主義進行了嘲弄和諷刺。」
香港電影向來不大會處理比「個人」這個詞更大的譬如集體、國家等元素,或者說香港人對於集體的概念極為模糊,很少會去想集體對自己的生活有什麼影響。這個傳統其實不單單是在香港存在,在華南聚族而居的地區,國家、政府之類的詞彙對他們的影響遠遠小於宗族。這種心理經由華南移民到香港的人繼續傳承,再加上百年殖民地的教化,便顯露出香港區別於內地的獨特性。
人文關懷 事件之後的故事
還是要講一講杜琪峰。杜琪峰的嘗試將香港電影由傳統「好人- 受迫害- 重新奮起」的模式引向了更深層次的人文關懷。他的電影師法日本黑澤明,所講述的是命運的無常和個人在宇宙面前的渺小,頗有傳統儒家的意味。他評價黑澤明的電影時這樣說,「我感覺在他的電影裡,很多時候他的動作只是一招,而且很短,但是非常具有視覺衝擊力和震撼力。」杜琪峰將警匪、黑幫類型片較之前儘量減少了槍炮狂轟濫炸煙霧繚繞的激戰場面,將視角的中心轉化為「人」。不管是善還是惡,在杜琪峰看來,都應當有他自己的故事可供挖掘和展現。觀眾看到的不僅僅是事件,而是事件背後的故事,也就是將之前以點為主的香港電影擴展到線,可謂是不小的進步。當然,也有守舊的人批評杜琪峰的電影雖然隱隱有與吳宇森等老前輩並肩的趨勢,但卻因為這轉型而丟掉了香港電影的獨特性。
儘管沒有刻意追求過某種影像風格,但《毒戰》這一特殊題材、故事背景和敘事風格的成熟電影,標誌著杜琪峰電影中人文關懷精神變得更為濃郁。在拍完《暗戰》之後,杜琪峰曾經說過自己拍攝黑幫電影的理想狀態:「有時候我覺得,在香港好像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朋友是黑社會。我確實已經有過很多講黑幫的電影,但我是想做一部很冷靜的電影,用生活化的方式來講黑幫故事,而不是打打殺殺那些。」其實這一部電影捧得如此之多的大獎,也在說明香港電影的緩慢轉型。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日文檢定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千燈鎮 處處有昆曲的影子
【撰文╱老克;圖╱老克;責編/老克】
被遺忘也是保護的一種
進老街石橋之前,我們先是在河邊一家農家餐館吃中飯,來招呼我們的婦女是當地口音,臉上笑容很質樸,她家店門口放了十幾個沖滿開水的熱水瓶,方便遊客倒水。這家做的紅燒塊魚很好吃,那天我們坐在河邊喝啤酒,抬頭可看見千燈鎮的標誌性建築秦峰塔。
千燈古鎮有二千五百年的歷史,幾乎與蘇州建城一樣古老。千燈鎮距離昆山市十五公里,分別離上海和蘇州三十公里,因為周圍有周莊、同裡、錦溪這樣的知名古鎮,反而讓千燈鎮成為被遺忘的角落,被遺忘好,對待文化最好的辦法是保護,而不是過度開發。
昆山是昆曲的發源地,就像那天我們進了老街之後,一眼就看到路邊的叫「牡丹亭」的亭子,這個古鎮有兩個姓顧的名人,一個是大名鼎鼎的顧炎武,還有一個就是被稱為昆曲祖師爺的顧堅。
古鎮不光有名人,還有一些貨真價值的古跡,比如我們走在那條建於南宋的石板街,據說是江南現存最長的石板街,長達二公里,至今保持良好的排水系統。比如那個建於梁代的延福禪寺,裡面不但有秦峰塔,還有在玉佛殿裡躺著的來自緬甸的號稱世界第一大的玉臥佛。記得那天在玉佛殿裡,我背著相機,見到眼前有十幾位香客婦女齊刷刷地跪下去,我當時站立在那裡,一下子覺得很羞愧。江南自古民風淳樸,性情善良,應該說跟宗教是有關係的,只是我們一直提倡無神論,不好明說而已。
拚了命革新昆山腔
沿著那條長長的石板街,我們先到了顧堅紀念館。這是一個不大的院落,院子裡的樹幾乎遮住了天空,因而走進來時顯得特別陰涼。紀念館一樓是個小劇場,每天下午演奏江南絲竹,演出時間還沒有開始,舞臺上一位中年男子正在試琴,並和另一位穿藍花布的女子低頭交流。台下已坐滿許多老頭老太,我發現這些老年觀眾衣著整潔,皮膚白皙紅潤,哪裡像鄉下的老頭老太,看得出來他們都是常客,身邊桌子上放著自帶泡好茶的茶杯。
沿著木樓梯上了二樓,就是顧堅的展覽廳,中間放著元代千燈人顧堅的蠟像。顧堅現在被稱為昆曲的祖師爺,其實當年只是一個不出名的樂工,雖然不出名但卻是一個真才實學的音樂人,「昆山腔」就是他定下來的。
瞭解一個人的素質,要看他交往的圈子,就像與顧堅當年交往的幾個曲友,都是非常厲害的文化人、藝術家,包括楊鐵笛、顧阿瑛、倪元鎮等,倪元鎮就是大名鼎鼎的畫家倪雲林,元代四大家之一。現在提起倪雲林就是「潔癖」,比如讓僕人每天洗庭院裡的梧桐樹,比如與某名妓共度良宵,結果讓人家洗了一夜還嫌不乾淨。其實這種潔癖,正是內心裡的清潔精神,才有他的「高逸、簡約、疏淡」的山水畫風。最讓俺佩服倪雲林的是,他的學問真能用在自己身上,不像有些大人物嘴上一套,生活是另一套。傳說倪雲林某次在太湖上被農民起義首領張士信手下毒打,當時他就是一聲不吭,事後有人問他,他答道:「一出聲便俗」。
嗚呼,可見真正的讀書人把內心的「逸」,看成比什麼都重要。正是有像倪雲林這樣的讀書人參與昆曲早期創作,可見昆曲的雅,昆曲的真,是流淌在血液裡的。
同樣,後來被稱為昆曲「曲聖」的魏良輔對昆山腔的改革,也是非常了不起。這個祖籍江西南昌人,後來流寓於江蘇太倉的知識份子,他最大的功勞就是把昆山腔裡的鄉土俚語,進行「雅化」。當時在那個年代,北方有「北曲」、南方有「南音」,兩者互不往來。後來五十多歲的魏良輔認識了一位流放太倉的「罪犯」張野鶴,此人是河北人,是當時的北曲名家。最讓人感動的是,因為兩人相互欣賞,魏良輔竟把自己會唱曲的女兒嫁給他,正是翁婿兩人聯手,共同完成了昆山腔的革新和規範。從此讓昆山腔「從俗到雅」,「從土到清」,融南北曲為一爐,成為知識階層樂於接受和共同參與的藝術形式。魏良輔的故事再次說明:人有時要想做成一件事情,是要拼盡自己的全部力氣,不僅要搭上自己的命,甚至還要把親人的命也要搭上。
文化就是力量
如今,我們所看到的昆曲劇作以及宣傳昆曲,幾乎都是讀書人在參與,比如明代梁辰魚《浣紗記》、高濂《玉簪記》、湯顯祖《牡丹亭》、沈璟《義俠記》等。比如小說家馮夢龍不僅會寫「三言二拍」,還會改編昆曲劇本。比如文人袁巨集道、張岱還用文字記錄了蘇州虎丘昆曲的盛況場景。比如畫家徐渭不僅寫了第一部專論南曲戲文的專著《南詞敘錄》,還寫了《四聲猿》劇本。文人張岱、冒襄雖然沒有參與寫劇本,卻分別是有「張家班」和「冒家班」的家庭劇團。這裡面最牛的是李漁,不但寫了《風箏誤》、《憐香伴》等劇本,還是兼劇團團長、導演、策劃推廣為一身。還有孔尚任寫的《桃花扇》更是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在當時引起巨大的社會影響。當然文人也不是那麼好當的,比如洪昇寫的《長生殿》當時非常火爆,最後自己竟因為戲遭到政治的迫害。
正是歷史上有這麼多的知識份子參與,才讓昆曲不斷推波助瀾走到今天,可見「文化就是力量」真不是一句空話。像這樣的例子還可以列舉出很多,比如明式傢俱,正是明代文人的參與,將明式傢俱推向頂峰。比如蘇州的經典園林,幾乎也都是知識份子參與的結果。
我想,這麼多人喜愛昆曲,既是欣賞和享受昆曲藝術,更是對歷史上這些讀書人的肯定和尊重。
但是,由於顧堅當時的社會地位不高,儘管他是昆山腔的核心人物,但不被社會承認,連後來的《昆山縣誌》都找不到他的名字。寫史書的人往往也是狗眼睛看人低,注重名分和地位的光環,而不注重民間真正有才華的人。像司馬遷那樣的史學家歷史上有,但不多!其實那天,我們很想等演出開始,聽一段江南絲竹再走,可惜等了半天還是沒有動靜,只好放棄。
顧堅紀念館隔壁是一家評彈館,雖然牆上貼著《珍珠塔》的帖子,卻沒有人,包括我們走到二樓小劇場也沒有人,最後只好坐在那兩把評彈椅子上拍張照片過過癮。
不過,這種遺憾很快就在另一家古戲臺裡得到滿足,古戲臺原來是大戶人家的房子,從進門到二樓雕欄畫棟,非常氣派,我們上了二樓,一位清秀的小姑娘給我們驗了票,然後我們就可坐在很考究的古色古香的椅子上等待看戲,這家專門接待遊客的古戲臺,有點像流水班車的感覺,等遊客多了就會開演,果真等一大幫遊客進來,《牡丹亭‧遊園》就開始了。
隨著昆笛響起,拿著摺扇的杜麗娘和拿著團扇的春香就走出舞臺,這時候我突然發現臺上唱戲的「杜麗娘」,就是剛才替我們檢票的女孩子,雖然她們都是小鎮姑娘,但一招一式都表演的非常投入,尤其是臉上哀怨的表情倒也楚楚動人。
與房子的氣息相呼應的大樹就是歷史
自古以來,蘇州地區一是出狀元,二就是出演員。昆山千燈鎮是昆曲的發源地,有著血脈般的群眾基礎,所以臺上兩位小姑娘表演得如此到位,一點也不稀奇。在小劇場門口,我們還看到在這裡發行的昆曲郵票招貼畫,就像昆曲一樣很雅緻的畫面。
千燈鎮最經典的景點要數顧炎武故居。其實真正的大戶人家門面都不張揚,就像我們剛走進顧炎武故居裡,小院子很是清淨,沒想到越往裡走,越是有大家氣象。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可能許多人不知道顧炎武,但對他那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幾乎耳熟能詳。據說顧炎武故居原來占地六畝,現在經過當地不斷調整和修繕,已擴大十倍,整個園區包括故居老屋、亭林祠堂和墓園及顧園四個區域,尤其是裡面的古樹很有味道。考量一個文化景點是否有感覺,就是看有沒有大樹,有沒有與房子的氣息相呼應的大樹,雖然房子可以新建,古樹可以移栽,但整體呈現出來的氣象卻是一眼就能感受到的。
那天,我們還走進一家千燈館的老房子,沒有想到裡面竟展出了數千盞從古到今的油燈,造型奇特,表現了那些民間無名工匠的智慧,尤其看到那些民國年代的油燈、罩子燈,感到特別親切,讓我想到早已故去穿青布衣裳的奶奶,童年記憶裡,到了夜晚,她總是端著罩子燈去關一扇扇門。什麼是文化,所謂文化就是讓你恢復記憶,與傳統接上關係。
對了,那天在青石板街上,我們還看見兩個開店的婦女在街上吵架,兩個女人長得都眉清目秀,吵架時也是「吳儂軟語」,還伴隨「叉腰指手」的姿態,很像古裝戲臺上的場景,真是把我們給迷倒了。
我們很想下次來千燈鎮住一個晚上,按照電線杆上貼的評彈小廣告,去聽一場原汁原味的蘇州評彈,或去顧堅紀念館,自帶茶杯與那些老頭老太混在一起,去聽一個下午的江南絲竹。當然我們也希望那兩位漂亮婦女再吵一次架,聽「吳儂軟語」的同時,也給我們一次拉架的機會。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被遺忘也是保護的一種
進老街石橋之前,我們先是在河邊一家農家餐館吃中飯,來招呼我們的婦女是當地口音,臉上笑容很質樸,她家店門口放了十幾個沖滿開水的熱水瓶,方便遊客倒水。這家做的紅燒塊魚很好吃,那天我們坐在河邊喝啤酒,抬頭可看見千燈鎮的標誌性建築秦峰塔。
千燈古鎮有二千五百年的歷史,幾乎與蘇州建城一樣古老。千燈鎮距離昆山市十五公里,分別離上海和蘇州三十公里,因為周圍有周莊、同裡、錦溪這樣的知名古鎮,反而讓千燈鎮成為被遺忘的角落,被遺忘好,對待文化最好的辦法是保護,而不是過度開發。
昆山是昆曲的發源地,就像那天我們進了老街之後,一眼就看到路邊的叫「牡丹亭」的亭子,這個古鎮有兩個姓顧的名人,一個是大名鼎鼎的顧炎武,還有一個就是被稱為昆曲祖師爺的顧堅。
古鎮不光有名人,還有一些貨真價值的古跡,比如我們走在那條建於南宋的石板街,據說是江南現存最長的石板街,長達二公里,至今保持良好的排水系統。比如那個建於梁代的延福禪寺,裡面不但有秦峰塔,還有在玉佛殿裡躺著的來自緬甸的號稱世界第一大的玉臥佛。記得那天在玉佛殿裡,我背著相機,見到眼前有十幾位香客婦女齊刷刷地跪下去,我當時站立在那裡,一下子覺得很羞愧。江南自古民風淳樸,性情善良,應該說跟宗教是有關係的,只是我們一直提倡無神論,不好明說而已。
拚了命革新昆山腔
沿著那條長長的石板街,我們先到了顧堅紀念館。這是一個不大的院落,院子裡的樹幾乎遮住了天空,因而走進來時顯得特別陰涼。紀念館一樓是個小劇場,每天下午演奏江南絲竹,演出時間還沒有開始,舞臺上一位中年男子正在試琴,並和另一位穿藍花布的女子低頭交流。台下已坐滿許多老頭老太,我發現這些老年觀眾衣著整潔,皮膚白皙紅潤,哪裡像鄉下的老頭老太,看得出來他們都是常客,身邊桌子上放著自帶泡好茶的茶杯。
沿著木樓梯上了二樓,就是顧堅的展覽廳,中間放著元代千燈人顧堅的蠟像。顧堅現在被稱為昆曲的祖師爺,其實當年只是一個不出名的樂工,雖然不出名但卻是一個真才實學的音樂人,「昆山腔」就是他定下來的。
瞭解一個人的素質,要看他交往的圈子,就像與顧堅當年交往的幾個曲友,都是非常厲害的文化人、藝術家,包括楊鐵笛、顧阿瑛、倪元鎮等,倪元鎮就是大名鼎鼎的畫家倪雲林,元代四大家之一。現在提起倪雲林就是「潔癖」,比如讓僕人每天洗庭院裡的梧桐樹,比如與某名妓共度良宵,結果讓人家洗了一夜還嫌不乾淨。其實這種潔癖,正是內心裡的清潔精神,才有他的「高逸、簡約、疏淡」的山水畫風。最讓俺佩服倪雲林的是,他的學問真能用在自己身上,不像有些大人物嘴上一套,生活是另一套。傳說倪雲林某次在太湖上被農民起義首領張士信手下毒打,當時他就是一聲不吭,事後有人問他,他答道:「一出聲便俗」。
嗚呼,可見真正的讀書人把內心的「逸」,看成比什麼都重要。正是有像倪雲林這樣的讀書人參與昆曲早期創作,可見昆曲的雅,昆曲的真,是流淌在血液裡的。
同樣,後來被稱為昆曲「曲聖」的魏良輔對昆山腔的改革,也是非常了不起。這個祖籍江西南昌人,後來流寓於江蘇太倉的知識份子,他最大的功勞就是把昆山腔裡的鄉土俚語,進行「雅化」。當時在那個年代,北方有「北曲」、南方有「南音」,兩者互不往來。後來五十多歲的魏良輔認識了一位流放太倉的「罪犯」張野鶴,此人是河北人,是當時的北曲名家。最讓人感動的是,因為兩人相互欣賞,魏良輔竟把自己會唱曲的女兒嫁給他,正是翁婿兩人聯手,共同完成了昆山腔的革新和規範。從此讓昆山腔「從俗到雅」,「從土到清」,融南北曲為一爐,成為知識階層樂於接受和共同參與的藝術形式。魏良輔的故事再次說明:人有時要想做成一件事情,是要拼盡自己的全部力氣,不僅要搭上自己的命,甚至還要把親人的命也要搭上。
文化就是力量
如今,我們所看到的昆曲劇作以及宣傳昆曲,幾乎都是讀書人在參與,比如明代梁辰魚《浣紗記》、高濂《玉簪記》、湯顯祖《牡丹亭》、沈璟《義俠記》等。比如小說家馮夢龍不僅會寫「三言二拍」,還會改編昆曲劇本。比如文人袁巨集道、張岱還用文字記錄了蘇州虎丘昆曲的盛況場景。比如畫家徐渭不僅寫了第一部專論南曲戲文的專著《南詞敘錄》,還寫了《四聲猿》劇本。文人張岱、冒襄雖然沒有參與寫劇本,卻分別是有「張家班」和「冒家班」的家庭劇團。這裡面最牛的是李漁,不但寫了《風箏誤》、《憐香伴》等劇本,還是兼劇團團長、導演、策劃推廣為一身。還有孔尚任寫的《桃花扇》更是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在當時引起巨大的社會影響。當然文人也不是那麼好當的,比如洪昇寫的《長生殿》當時非常火爆,最後自己竟因為戲遭到政治的迫害。
正是歷史上有這麼多的知識份子參與,才讓昆曲不斷推波助瀾走到今天,可見「文化就是力量」真不是一句空話。像這樣的例子還可以列舉出很多,比如明式傢俱,正是明代文人的參與,將明式傢俱推向頂峰。比如蘇州的經典園林,幾乎也都是知識份子參與的結果。
我想,這麼多人喜愛昆曲,既是欣賞和享受昆曲藝術,更是對歷史上這些讀書人的肯定和尊重。
但是,由於顧堅當時的社會地位不高,儘管他是昆山腔的核心人物,但不被社會承認,連後來的《昆山縣誌》都找不到他的名字。寫史書的人往往也是狗眼睛看人低,注重名分和地位的光環,而不注重民間真正有才華的人。像司馬遷那樣的史學家歷史上有,但不多!其實那天,我們很想等演出開始,聽一段江南絲竹再走,可惜等了半天還是沒有動靜,只好放棄。
顧堅紀念館隔壁是一家評彈館,雖然牆上貼著《珍珠塔》的帖子,卻沒有人,包括我們走到二樓小劇場也沒有人,最後只好坐在那兩把評彈椅子上拍張照片過過癮。
不過,這種遺憾很快就在另一家古戲臺裡得到滿足,古戲臺原來是大戶人家的房子,從進門到二樓雕欄畫棟,非常氣派,我們上了二樓,一位清秀的小姑娘給我們驗了票,然後我們就可坐在很考究的古色古香的椅子上等待看戲,這家專門接待遊客的古戲臺,有點像流水班車的感覺,等遊客多了就會開演,果真等一大幫遊客進來,《牡丹亭‧遊園》就開始了。
隨著昆笛響起,拿著摺扇的杜麗娘和拿著團扇的春香就走出舞臺,這時候我突然發現臺上唱戲的「杜麗娘」,就是剛才替我們檢票的女孩子,雖然她們都是小鎮姑娘,但一招一式都表演的非常投入,尤其是臉上哀怨的表情倒也楚楚動人。
與房子的氣息相呼應的大樹就是歷史
自古以來,蘇州地區一是出狀元,二就是出演員。昆山千燈鎮是昆曲的發源地,有著血脈般的群眾基礎,所以臺上兩位小姑娘表演得如此到位,一點也不稀奇。在小劇場門口,我們還看到在這裡發行的昆曲郵票招貼畫,就像昆曲一樣很雅緻的畫面。
千燈鎮最經典的景點要數顧炎武故居。其實真正的大戶人家門面都不張揚,就像我們剛走進顧炎武故居裡,小院子很是清淨,沒想到越往裡走,越是有大家氣象。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可能許多人不知道顧炎武,但對他那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幾乎耳熟能詳。據說顧炎武故居原來占地六畝,現在經過當地不斷調整和修繕,已擴大十倍,整個園區包括故居老屋、亭林祠堂和墓園及顧園四個區域,尤其是裡面的古樹很有味道。考量一個文化景點是否有感覺,就是看有沒有大樹,有沒有與房子的氣息相呼應的大樹,雖然房子可以新建,古樹可以移栽,但整體呈現出來的氣象卻是一眼就能感受到的。
那天,我們還走進一家千燈館的老房子,沒有想到裡面竟展出了數千盞從古到今的油燈,造型奇特,表現了那些民間無名工匠的智慧,尤其看到那些民國年代的油燈、罩子燈,感到特別親切,讓我想到早已故去穿青布衣裳的奶奶,童年記憶裡,到了夜晚,她總是端著罩子燈去關一扇扇門。什麼是文化,所謂文化就是讓你恢復記憶,與傳統接上關係。
對了,那天在青石板街上,我們還看見兩個開店的婦女在街上吵架,兩個女人長得都眉清目秀,吵架時也是「吳儂軟語」,還伴隨「叉腰指手」的姿態,很像古裝戲臺上的場景,真是把我們給迷倒了。
我們很想下次來千燈鎮住一個晚上,按照電線杆上貼的評彈小廣告,去聽一場原汁原味的蘇州評彈,或去顧堅紀念館,自帶茶杯與那些老頭老太混在一起,去聽一個下午的江南絲竹。當然我們也希望那兩位漂亮婦女再吵一次架,聽「吳儂軟語」的同時,也給我們一次拉架的機會。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康橋 培育兼容並蓄國際人才
【撰文╱羅艾奇;圖╱康橋國際學校提供】
在學習中找到快樂 成效自然好
面對越來越大的升學壓力,每個孩子放學之後的時間幾乎都排滿了補習,就連周末都無法喘口氣,讀書似乎就是為了考試升學,沒有快樂的童年,喪失學習的樂趣,也忽略了各項生活能力的培養。但康橋雙語學校(以下簡稱康橋)的孩子們不僅學科表現優異,更有充分的時間花在培養興趣上面,這一切原因都離不開他們對學習的熱情。
總校長張啟隆說:「學習有了成就感後,就能得到快樂,學習效果更好。」這樣的正循環,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成長。尤其康橋每一項活動都與教學課程有效的結合,每學期檢討課程效果,讓孩子學習的更輕鬆。
他提出的這個正循環正好可以在前兩年於康橋畢業,順利進入美國長春藤名校就讀的李同學身上獲得驗證。接受美式開放教育啟迪的他,熱愛參加弦樂團、打籃球,隨父母回台後,一開始中文相關課程比較跟不上進度,但隨著康橋的課程規劃以及李同學為了多爭取一些課外興趣時間所做的讀書規劃,很快就跟上同學的進度,享受校園生活。
小學部校長許銘欽認為「思考就像樹幹,知識、技能是枝葉」,所以他落實「青山Time」的課程,學生自己提一個有興趣的題目,要計劃如何研究、其中的過程和結論都要在課堂上報告。
這是讓孩子從小就習慣思考,試著了解自己的人生、學習為自己做決定。在完成整份報告時,孩子得到的成就感,以及過程中累積的經驗,都會是往後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能力。許銘欽說:「學校不只是傳達知識的地方,更是成長的地方,應該要培養關鍵能力」!
為了培養活動規劃、上台獨當一面的領袖能力,康橋的學生都有機會主導校內活動。在英文方面,從小學五年級就會進行滿分六十八分的SLEP 測驗,通過者意味著就算赴美求學,也無須上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ESL 輔導課程。康橋八年級生中,便有四分之三的孩子,不必補強英語,而直接可進入一般班級就讀。
在康橋十五年一貫的學制下,學生在學科方面可獲得紮實的學習內容,在各種能力的培養方面,也持續發展多元才藝,將來無論是要出國或在國內就讀大學,都能在學校的輔導下順利申請到理想的學校。
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從中獲得生命能量
康橋董事長李萬吉以教科書起家,卻期盼孩子放下書本,用心體驗、做中學習、健康成長!他說:「雖然現在是資訊發達的時代,透過實體教材或虛擬網路,就可以輕易取得遠在天邊的各種知識。然而,實際走訪的真實感和親切感是絕對不同的。尤其許多文化特色和民俗風情,透過和當地人事物的互動,往往會更有感覺。這時學生再對照學校教材,不僅能印證所學,甚至能觸類旁通,產生更多的學習連結。」
許多歐美國家的教育觀念中,旅行或探險都是很重要的學習過程,因為有太多東西是課本上學不到的,教室裡教不來的,有些國家甚至鼓勵孩子安排長時間長距離的壯遊,除接受不同文化刺激,也學習如何面對未知的挑戰,培養堅持的毅力和勇氣。
只是在華人社會裡,多數家長沒有這樣的觀念,多數學校也不敢承擔風險舉辦類似活動,所以孩子就只好留在書本上或網路上,看著別人留下的故事和畫面, 用想像去「旅行」或「探險」了。
但攀爬玉山、泳渡日月潭及腳踏車環臺是康橋學生必修的三學分,學習不再拘泥於課堂上,康橋要求學生學會合群、人際溝通、挫折忍受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人生珍貴的資產和能力。
許明欽說:「我們十分注重孩子的運動,一方面是因為藉由運動能夠舒緩生活及學習產生的壓力,另一方面是藉由運動的挑戰過程, 能讓孩子更堅毅、更有耐力」。
一切的學習都從行前安排登階、長泳、長跑等體能訓練開始。同時在挑戰的過程中,也貫徹校本課程,領域囊括國語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社會、體育等科目,可說是另類的課程整合,旅程不只挑戰體能,還兼顧各科學習。
許銘欽說,登頂活動還特地安排了驚喜,第一晚學生收到五年級學弟妹的加油信,第二晚會有父母寫的鼓勵信,學生們戴著頭燈認真看信,有人把信折好、放進隨身包包,帶著父母的祝福登頂。許多家長都感覺到孩子們完成挑戰之後, 變得更加惜福、體認感恩;也有家長認為,孩子們的意志力讓人刮目相看,這份決心更是令人欽佩。有學生在完成登山活動後,寫下這樣的感言:「留下努力的足跡,能使成功更有意義」。康橋相信,只要活動能給孩子一點正向思考的力量,就是值得!
現今的都會孩子多數生活在舒適圈中,過度自我中心,少有機會接受課業以外的挑戰。透過團體登山活動,讓孩子們走進群山,一方面看到自己的渺小,學習謙卑;另一方面感受夥伴力量,彼此激勵不輕易放棄。當他們了解不管目標多遠,路程多累,只要一步步往上走,終究可以抵達目標時,他們便儲存了面對挑戰的勇氣;當他們發現山路有上有下,有挑戰不盡的群峰,卻沒有永遠的谷底,他們便累積了挫折的忍受力。
李萬吉期盼孩子們未來遇到挫折時能想起這段艱辛旅程,告訴自己「只要一步步往前,最後一定可以到達目標」。
競爭激烈 強調廣泛學習 獨立思考
張啟隆點出,下一代的菁英要跨出台灣、走向世界,不只需要深厚的學識基礎和英語能力,更要允文允武,在體能、藝術涵養、領導特質等等,都坐擁全方位的國際力。
為了培養學生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康橋積極推動獨立研究課程,在各年級各領域中融入多元智慧之教與學,以培養學生創造思考、自主學習、資訊素養、專題研究及專題報告等五大項能力,並啟發孩子追求創知灼見與國際關懷之視野。
此外,獨立研究課程更延伸運用到辯論與模擬聯合國等學習活動,除了加強口語表達和批判思考能力外,更要提高學生對各種國際議題的關懷與參與。扎實的轉被讓康橋在韓國、香港聖保羅中學、印度等八間優秀學校約一百位學生參加的韓國清心國際學校CSIA 第五屆模擬聯合國奪佳績。
多年前,「康軒文教集團」進軍中國大陸,目前在大陸幼兒教材占有一定的市場,深入兩岸教育現場的李萬吉有深刻的體會,李萬吉分析,外國一流大學,它們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學生,學生要具備優秀品格,興趣廣泛,更重要的是要有獨立思考的性格,而這些正是兩岸學生都比較缺乏的。
所以康橋以「華東康橋國際學校」為名在江蘇省昆山市花橋經濟發展區奠基,預計在明年九月開學,希望把康橋在臺灣的實際經驗帶進中國大陸,讓中國大陸的孩子也能感受到不一樣的教育模式。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多益
在學習中找到快樂 成效自然好
面對越來越大的升學壓力,每個孩子放學之後的時間幾乎都排滿了補習,就連周末都無法喘口氣,讀書似乎就是為了考試升學,沒有快樂的童年,喪失學習的樂趣,也忽略了各項生活能力的培養。但康橋雙語學校(以下簡稱康橋)的孩子們不僅學科表現優異,更有充分的時間花在培養興趣上面,這一切原因都離不開他們對學習的熱情。
總校長張啟隆說:「學習有了成就感後,就能得到快樂,學習效果更好。」這樣的正循環,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成長。尤其康橋每一項活動都與教學課程有效的結合,每學期檢討課程效果,讓孩子學習的更輕鬆。
他提出的這個正循環正好可以在前兩年於康橋畢業,順利進入美國長春藤名校就讀的李同學身上獲得驗證。接受美式開放教育啟迪的他,熱愛參加弦樂團、打籃球,隨父母回台後,一開始中文相關課程比較跟不上進度,但隨著康橋的課程規劃以及李同學為了多爭取一些課外興趣時間所做的讀書規劃,很快就跟上同學的進度,享受校園生活。
小學部校長許銘欽認為「思考就像樹幹,知識、技能是枝葉」,所以他落實「青山Time」的課程,學生自己提一個有興趣的題目,要計劃如何研究、其中的過程和結論都要在課堂上報告。
這是讓孩子從小就習慣思考,試著了解自己的人生、學習為自己做決定。在完成整份報告時,孩子得到的成就感,以及過程中累積的經驗,都會是往後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能力。許銘欽說:「學校不只是傳達知識的地方,更是成長的地方,應該要培養關鍵能力」!
為了培養活動規劃、上台獨當一面的領袖能力,康橋的學生都有機會主導校內活動。在英文方面,從小學五年級就會進行滿分六十八分的SLEP 測驗,通過者意味著就算赴美求學,也無須上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ESL 輔導課程。康橋八年級生中,便有四分之三的孩子,不必補強英語,而直接可進入一般班級就讀。
在康橋十五年一貫的學制下,學生在學科方面可獲得紮實的學習內容,在各種能力的培養方面,也持續發展多元才藝,將來無論是要出國或在國內就讀大學,都能在學校的輔導下順利申請到理想的學校。
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從中獲得生命能量
康橋董事長李萬吉以教科書起家,卻期盼孩子放下書本,用心體驗、做中學習、健康成長!他說:「雖然現在是資訊發達的時代,透過實體教材或虛擬網路,就可以輕易取得遠在天邊的各種知識。然而,實際走訪的真實感和親切感是絕對不同的。尤其許多文化特色和民俗風情,透過和當地人事物的互動,往往會更有感覺。這時學生再對照學校教材,不僅能印證所學,甚至能觸類旁通,產生更多的學習連結。」
許多歐美國家的教育觀念中,旅行或探險都是很重要的學習過程,因為有太多東西是課本上學不到的,教室裡教不來的,有些國家甚至鼓勵孩子安排長時間長距離的壯遊,除接受不同文化刺激,也學習如何面對未知的挑戰,培養堅持的毅力和勇氣。
只是在華人社會裡,多數家長沒有這樣的觀念,多數學校也不敢承擔風險舉辦類似活動,所以孩子就只好留在書本上或網路上,看著別人留下的故事和畫面, 用想像去「旅行」或「探險」了。
但攀爬玉山、泳渡日月潭及腳踏車環臺是康橋學生必修的三學分,學習不再拘泥於課堂上,康橋要求學生學會合群、人際溝通、挫折忍受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人生珍貴的資產和能力。
許明欽說:「我們十分注重孩子的運動,一方面是因為藉由運動能夠舒緩生活及學習產生的壓力,另一方面是藉由運動的挑戰過程, 能讓孩子更堅毅、更有耐力」。
一切的學習都從行前安排登階、長泳、長跑等體能訓練開始。同時在挑戰的過程中,也貫徹校本課程,領域囊括國語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社會、體育等科目,可說是另類的課程整合,旅程不只挑戰體能,還兼顧各科學習。
許銘欽說,登頂活動還特地安排了驚喜,第一晚學生收到五年級學弟妹的加油信,第二晚會有父母寫的鼓勵信,學生們戴著頭燈認真看信,有人把信折好、放進隨身包包,帶著父母的祝福登頂。許多家長都感覺到孩子們完成挑戰之後, 變得更加惜福、體認感恩;也有家長認為,孩子們的意志力讓人刮目相看,這份決心更是令人欽佩。有學生在完成登山活動後,寫下這樣的感言:「留下努力的足跡,能使成功更有意義」。康橋相信,只要活動能給孩子一點正向思考的力量,就是值得!
現今的都會孩子多數生活在舒適圈中,過度自我中心,少有機會接受課業以外的挑戰。透過團體登山活動,讓孩子們走進群山,一方面看到自己的渺小,學習謙卑;另一方面感受夥伴力量,彼此激勵不輕易放棄。當他們了解不管目標多遠,路程多累,只要一步步往上走,終究可以抵達目標時,他們便儲存了面對挑戰的勇氣;當他們發現山路有上有下,有挑戰不盡的群峰,卻沒有永遠的谷底,他們便累積了挫折的忍受力。
李萬吉期盼孩子們未來遇到挫折時能想起這段艱辛旅程,告訴自己「只要一步步往前,最後一定可以到達目標」。
競爭激烈 強調廣泛學習 獨立思考
張啟隆點出,下一代的菁英要跨出台灣、走向世界,不只需要深厚的學識基礎和英語能力,更要允文允武,在體能、藝術涵養、領導特質等等,都坐擁全方位的國際力。
為了培養學生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康橋積極推動獨立研究課程,在各年級各領域中融入多元智慧之教與學,以培養學生創造思考、自主學習、資訊素養、專題研究及專題報告等五大項能力,並啟發孩子追求創知灼見與國際關懷之視野。
此外,獨立研究課程更延伸運用到辯論與模擬聯合國等學習活動,除了加強口語表達和批判思考能力外,更要提高學生對各種國際議題的關懷與參與。扎實的轉被讓康橋在韓國、香港聖保羅中學、印度等八間優秀學校約一百位學生參加的韓國清心國際學校CSIA 第五屆模擬聯合國奪佳績。
多年前,「康軒文教集團」進軍中國大陸,目前在大陸幼兒教材占有一定的市場,深入兩岸教育現場的李萬吉有深刻的體會,李萬吉分析,外國一流大學,它們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學生,學生要具備優秀品格,興趣廣泛,更重要的是要有獨立思考的性格,而這些正是兩岸學生都比較缺乏的。
所以康橋以「華東康橋國際學校」為名在江蘇省昆山市花橋經濟發展區奠基,預計在明年九月開學,希望把康橋在臺灣的實際經驗帶進中國大陸,讓中國大陸的孩子也能感受到不一樣的教育模式。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多益
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迷失的探索 Darren Tesar
【文/王若鈞】
Already After (Ann Bancroft), Cathouse, blanket, cat toys, 43 x 33 x 50 cm, 2011
彷彿失去邏輯的貓屋、補夢網、冷凍老鼠,木頭雕塑與人造舌頭的並置,與刻意在文字上繞圈打轉的創作自述,第一次來台舉辦個展的美籍藝術家Darren Tesar透過看似簡單的作品,建構了一個複雜難懂的世界。他是故意的,他在「測試」一種藝術實踐理論,也在測試他與觀者之間的傳接球活動。
在美國長大、英國完成藝術碩士學位的藝術家,無論是關注的層面、切入的角度,都非常的「西方」 (European-British background),對台灣觀眾來說,陌生卻也新鮮;無論是對歷史背景、物件、自己的經驗,Darren始終在刻意保持的距離中鎖定「諷刺性」,甚至創造出一種無意義(meaningless)的表象和細節,抽出之後加以萃取蒸餾,因而這些看似隨機性挑選的素材,才能被一種充滿急迫性的情緒包覆,如藝術家所言:「I always believe that urgency creates an order out of randomness.」(我一直相信急迫性能在隨機的情況下創造秩序。)
那不僅是生活周遭中的「隨興」,而是「選擇」物件的挑戰,生活中如爆炸般的選擇性令他恐慌,於是他嘗試創造出一種原生的親密,如叔叔親手編織的補夢網、自己的衣物等等。那是絕對自我的經驗傳達,但卻又弔詭地與他無關:「It’s not about me. It’s just using what around me. 」(作品不是關於我,只是用身邊的物件來呈現。)
他無限制地曝光自己,試圖透過「掏空自己」討論真正的「擁有」之外,也在一種自傳式(autobiography)的練習當中討論「目的性」的轉換,意即他作品中不斷出現的repurpose的概念。貓屋,展出時可視為一件藝術品,展出之後它還是Darren愛貓的住所,而歷史存在的痕跡和原有的定位,讓他的作品維持短暫存在的一貫特色。
Storm Catcher (Richard Tesar), 110 x 74 cm, 2011
Darren常說自己不在乎「美麗」與否,反倒是詩意、隱喻性、多變且不穩定的情況(如barbarous intensity系列作品),那種多繞幾個圈讓大家觀察與思考,才是他的初衷。錄像作品《Refining Commitment》,2008年拍攝影片時,只想要殘忍且直接地呈現患有阿茲海默症的奶奶的影像,將之放在繪畫作品旁,卻意外在4年後整理資料時發現一段自己與母親對話的錄音檔。在沒有預料也沒有演練的前提下,只為保持一個「交流」的狀態,因而夾雜凌亂印象,卻能從中看到另一種未經雕琢的美感。靜止不動的奶奶由拍攝主體轉變成被觀察的客體,位置的錯置打破了藝術家統治(dominant)物件的機制,這也是他不斷讓自己生活、物件立場轉化的原因之一。
Refining Commitment, Still from SD Video, 2012
我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能體會藝術家在創作時的sensation (純然的感官知覺),但Darren認為,今日多數人在那之前都會先意識到sensibility(同為感覺,但帶有社教、歷史背景共築而成的鑒賞意味)。身為一個不太講究步驟和制式流程的藝術家來說,他比較注重他的藝術作品如何被接收、如何創造討論與感官覺知,不需要多於詮釋,只需囊括成一種本質上的delusion(迷惑、錯覺)。
「Make less sense, you make more sense. 」(小野洋子Yoko Ono名言:縮簡意義的同時,創造出更多的意涵。) 這當然不是Darren提出的概念,但他卻做得非常到位。
DATA
「Refining Commitment」重新定義-承諾/奉獻
展覽時間:2013/09/30-2013/12/20
展覽地點:XMS media gallery媒塑藝饗
台北市忠孝東路二段33號1F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10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Already After (Ann Bancroft), Cathouse, blanket, cat toys, 43 x 33 x 50 cm, 2011
彷彿失去邏輯的貓屋、補夢網、冷凍老鼠,木頭雕塑與人造舌頭的並置,與刻意在文字上繞圈打轉的創作自述,第一次來台舉辦個展的美籍藝術家Darren Tesar透過看似簡單的作品,建構了一個複雜難懂的世界。他是故意的,他在「測試」一種藝術實踐理論,也在測試他與觀者之間的傳接球活動。
在美國長大、英國完成藝術碩士學位的藝術家,無論是關注的層面、切入的角度,都非常的「西方」 (European-British background),對台灣觀眾來說,陌生卻也新鮮;無論是對歷史背景、物件、自己的經驗,Darren始終在刻意保持的距離中鎖定「諷刺性」,甚至創造出一種無意義(meaningless)的表象和細節,抽出之後加以萃取蒸餾,因而這些看似隨機性挑選的素材,才能被一種充滿急迫性的情緒包覆,如藝術家所言:「I always believe that urgency creates an order out of randomness.」(我一直相信急迫性能在隨機的情況下創造秩序。)
那不僅是生活周遭中的「隨興」,而是「選擇」物件的挑戰,生活中如爆炸般的選擇性令他恐慌,於是他嘗試創造出一種原生的親密,如叔叔親手編織的補夢網、自己的衣物等等。那是絕對自我的經驗傳達,但卻又弔詭地與他無關:「It’s not about me. It’s just using what around me. 」(作品不是關於我,只是用身邊的物件來呈現。)
他無限制地曝光自己,試圖透過「掏空自己」討論真正的「擁有」之外,也在一種自傳式(autobiography)的練習當中討論「目的性」的轉換,意即他作品中不斷出現的repurpose的概念。貓屋,展出時可視為一件藝術品,展出之後它還是Darren愛貓的住所,而歷史存在的痕跡和原有的定位,讓他的作品維持短暫存在的一貫特色。
Storm Catcher (Richard Tesar), 110 x 74 cm, 2011
Darren常說自己不在乎「美麗」與否,反倒是詩意、隱喻性、多變且不穩定的情況(如barbarous intensity系列作品),那種多繞幾個圈讓大家觀察與思考,才是他的初衷。錄像作品《Refining Commitment》,2008年拍攝影片時,只想要殘忍且直接地呈現患有阿茲海默症的奶奶的影像,將之放在繪畫作品旁,卻意外在4年後整理資料時發現一段自己與母親對話的錄音檔。在沒有預料也沒有演練的前提下,只為保持一個「交流」的狀態,因而夾雜凌亂印象,卻能從中看到另一種未經雕琢的美感。靜止不動的奶奶由拍攝主體轉變成被觀察的客體,位置的錯置打破了藝術家統治(dominant)物件的機制,這也是他不斷讓自己生活、物件立場轉化的原因之一。
Refining Commitment, Still from SD Video, 2012
我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能體會藝術家在創作時的sensation (純然的感官知覺),但Darren認為,今日多數人在那之前都會先意識到sensibility(同為感覺,但帶有社教、歷史背景共築而成的鑒賞意味)。身為一個不太講究步驟和制式流程的藝術家來說,他比較注重他的藝術作品如何被接收、如何創造討論與感官覺知,不需要多於詮釋,只需囊括成一種本質上的delusion(迷惑、錯覺)。
「Make less sense, you make more sense. 」(小野洋子Yoko Ono名言:縮簡意義的同時,創造出更多的意涵。) 這當然不是Darren提出的概念,但他卻做得非常到位。
DATA
「Refining Commitment」重新定義-承諾/奉獻
展覽時間:2013/09/30-2013/12/20
展覽地點:XMS media gallery媒塑藝饗
台北市忠孝東路二段33號1F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10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助境外生輔導 教部推認證機制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4日電)為協助大專境外生輔導,教育部規劃建立境外生輔導認證機制,從今年開始先試辦3年,認證階段包含採書面審查、實地訪評等。
教育部表示,為精進境外生在台留學的友善環境,並強化台灣高等教育輸出價值,教育部大專校院境外學生輔導人員支援體系計畫辦公室規劃,今年完成建立公開透明及符合台灣教育制度的境外學生服務品質認證機制。
境外學生服務品質認證機制包含「校園環境建置」、「輔導服務制度」與「服務人力」三大指標,共89項細部指標,40項為必要指標,49項為選擇性指標。學校如達40項必要認證指標和39項以上選擇性指標的門檻,可獲教育部核發金質標章,有效期限為3年,使用效期過後須重新受評通過才能再獲認證標章,以確保服務品質。
教育部表示,認證從今年起試辦3年,認證執行方式含書面審查、實地訪評及訪評後申復作業等階段進行,採自願申請為原則,每年參與認證學校以不超過20所為原則。今年試辦先邀請明新科技大學、中原大學、台灣海洋大學、明道大學、台北醫學大學等5所大專校院參與。1021124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托福
教育部表示,為精進境外生在台留學的友善環境,並強化台灣高等教育輸出價值,教育部大專校院境外學生輔導人員支援體系計畫辦公室規劃,今年完成建立公開透明及符合台灣教育制度的境外學生服務品質認證機制。
境外學生服務品質認證機制包含「校園環境建置」、「輔導服務制度」與「服務人力」三大指標,共89項細部指標,40項為必要指標,49項為選擇性指標。學校如達40項必要認證指標和39項以上選擇性指標的門檻,可獲教育部核發金質標章,有效期限為3年,使用效期過後須重新受評通過才能再獲認證標章,以確保服務品質。
教育部表示,認證從今年起試辦3年,認證執行方式含書面審查、實地訪評及訪評後申復作業等階段進行,採自願申請為原則,每年參與認證學校以不超過20所為原則。今年試辦先邀請明新科技大學、中原大學、台灣海洋大學、明道大學、台北醫學大學等5所大專校院參與。1021124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托福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聯大校慶 校友開啟時空膠囊
(中央社記者管瑞平苗栗縣23日電)國立聯合大學今天舉行41週年校慶,多名校友回到學校開啟10年前密封的時光膠囊,大家宛如回到電影「那一年」的情境中。
聯合大學前身是聯合工專,10年前升格為苗栗第一所綜合型大學,從改制第1屆開始,就利用在地陶甕當成時光膠囊,讓畢業生把願景卡以及想說的話寫下來封進甕中,成為學校畢業典禮的特色。
校慶當天,學校也邀請畢業滿10年的校友回娘家,舉辦「十年有成、願景成真」開甕儀式,2003年畢業班同學更約定以「2013」愛你一生,做為開甕幸福密碼;校友今天把當年所寫的願景卡從「願景甕」取出時,有人說「10年期盼終於完成了」。
其中,光電系傑出系友蔡榮洲,帶來LED燈發光供應道具讓學弟妹們欣賞,蔡榮洲目前是馬可多光劍本部負責人,從事結合光電和藝術美感工作,創造出獨特的發光工藝品,不但受到許多電視節目採用,更外銷到30多個國家;他指出,「這是把在校所學光電知識加以創意發揮」。
聯大校長許銘熙指出,明年寒假開始,第2校區八甲用地建案陸續竣工、啟用,校地面積從7.7公頃擴充到70.2公頃,校舍樓地板面積增加2.4倍,相信未來聯大勢必能「點『十』成金、飛耀成長」。1021123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職達外語
聯合大學前身是聯合工專,10年前升格為苗栗第一所綜合型大學,從改制第1屆開始,就利用在地陶甕當成時光膠囊,讓畢業生把願景卡以及想說的話寫下來封進甕中,成為學校畢業典禮的特色。
校慶當天,學校也邀請畢業滿10年的校友回娘家,舉辦「十年有成、願景成真」開甕儀式,2003年畢業班同學更約定以「2013」愛你一生,做為開甕幸福密碼;校友今天把當年所寫的願景卡從「願景甕」取出時,有人說「10年期盼終於完成了」。
其中,光電系傑出系友蔡榮洲,帶來LED燈發光供應道具讓學弟妹們欣賞,蔡榮洲目前是馬可多光劍本部負責人,從事結合光電和藝術美感工作,創造出獨特的發光工藝品,不但受到許多電視節目採用,更外銷到30多個國家;他指出,「這是把在校所學光電知識加以創意發揮」。
聯大校長許銘熙指出,明年寒假開始,第2校區八甲用地建案陸續竣工、啟用,校地面積從7.7公頃擴充到70.2公頃,校舍樓地板面積增加2.4倍,相信未來聯大勢必能「點『十』成金、飛耀成長」。1021123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職達外語
網友力量大 揪教部辭典上千錯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3日電)由上百位網友組成的「萌典」團隊,揪出教育部國語辭典數千個錯誤,今天獲得國家教育研究院表揚。
教育部的「重編國語辭典」編撰已將近20年,社會風氣大有改變,許多詞語已經不符合現在的觀念。例如曾將「單身公害」,解釋為「還未結婚,卻跟已婚男人有外遇的女子」,有貶抑女性的問題,引起婦女團體批評。
教育部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重新編撰,後者今年8月起舉辦「辭典啄木鳥」活動,號召民眾一起抓錯誤、提供修訂意見。
國教院今天舉辦感恩茶會,表揚「啄木鳥」貢獻最為卓著的民眾。唐鳳、Kirby、ETBlue等人組成的「萌典」團隊,拿下社會人士組首獎。「啄木鳥」活動一共揪出5000多筆錯誤,「萌典」就貢獻了4000多筆。
唐鳳表示,參與這次活動的有500多位網友,他們都是「零時政府」的一員,以「拆政府、原地重建」為號召,將政府的開放資料拆解,用更方便、接近使用者的方式呈現出來。
「萌典」是「零時政府」的其中一項計畫,他們將教育部國語、台灣閩南語、台灣客家語辭典等資源整合,設計出網頁版、手機版等功能。
他們還撰寫程式,比對教部辭典中各條目的差異,藉此揪出錯誤。唐鳳舉例,不同的條目引用同一段書證,字句卻不一樣,就可能寫錯了,例如「猋輪」和「鳴鏑」條目都引用「回憶鳴鏑飛空,猋輪逐浪,脫險真奇絕」,其中一筆卻寫成「脫臉真奇絕」,沒仔細查證,還以為是電影「變臉(Face-off)」的情節。
另外,他們也撰寫程式比對辭典中相似詞、相反詞,成功抓出上千筆錯誤。不過,唐鳳說,電腦只能抓出問題,卻不能判斷何者為正確,這時就得靠上百位「熱血阿宅」幫忙查證了。
就這樣,「萌典」整理出網友們合力查出的錯誤,成為國教院「啄木鳥」活動的最大贏家。國教院還想借助他們的智慧,持續收集網友的意見,讓國語辭典更完善且與時俱進。1021123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多益
教育部的「重編國語辭典」編撰已將近20年,社會風氣大有改變,許多詞語已經不符合現在的觀念。例如曾將「單身公害」,解釋為「還未結婚,卻跟已婚男人有外遇的女子」,有貶抑女性的問題,引起婦女團體批評。
教育部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重新編撰,後者今年8月起舉辦「辭典啄木鳥」活動,號召民眾一起抓錯誤、提供修訂意見。
國教院今天舉辦感恩茶會,表揚「啄木鳥」貢獻最為卓著的民眾。唐鳳、Kirby、ETBlue等人組成的「萌典」團隊,拿下社會人士組首獎。「啄木鳥」活動一共揪出5000多筆錯誤,「萌典」就貢獻了4000多筆。
唐鳳表示,參與這次活動的有500多位網友,他們都是「零時政府」的一員,以「拆政府、原地重建」為號召,將政府的開放資料拆解,用更方便、接近使用者的方式呈現出來。
「萌典」是「零時政府」的其中一項計畫,他們將教育部國語、台灣閩南語、台灣客家語辭典等資源整合,設計出網頁版、手機版等功能。
他們還撰寫程式,比對教部辭典中各條目的差異,藉此揪出錯誤。唐鳳舉例,不同的條目引用同一段書證,字句卻不一樣,就可能寫錯了,例如「猋輪」和「鳴鏑」條目都引用「回憶鳴鏑飛空,猋輪逐浪,脫險真奇絕」,其中一筆卻寫成「脫臉真奇絕」,沒仔細查證,還以為是電影「變臉(Face-off)」的情節。
另外,他們也撰寫程式比對辭典中相似詞、相反詞,成功抓出上千筆錯誤。不過,唐鳳說,電腦只能抓出問題,卻不能判斷何者為正確,這時就得靠上百位「熱血阿宅」幫忙查證了。
就這樣,「萌典」整理出網友們合力查出的錯誤,成為國教院「啄木鳥」活動的最大贏家。國教院還想借助他們的智慧,持續收集網友的意見,讓國語辭典更完善且與時俱進。1021123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多益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勉勵學生學好英文 馬英九:這只是卑微的要求!
記者王鼎鈞/台北報導
英文是許多人的痛,有人一輩子都在想如何學好英文,媒體調查國際知名餐廳鼎泰豐,發現服務人員英文說明不夠靈光,馬英九總統21日到台中高工與學生座談,也特別提醒學生們要學好英文,「這只是卑微的要求」。
「蘋果」22日報導,經實地測試,發現鼎泰豐的服務比美、俄餐廳好,但服務員英語能力有待加強,因為點「不辣的紅燒牛肉麵」,卻送來「清燉牛肉麵」。
馬總統昨訪視高職致詞時,也特別提醒學子們,要學好英文。
馬英九說,他發現,高職學生不太重視英文,有次去他到台北市某高職去看英文上課情況,問同學為什麼?有學生告訴他,「市長,我在國中就放棄英文了」。
馬英九表示,他知道那一定是英文教育有問題,他請校長快改善,是不是學習方法影響到學習動機。
馬英九還說,有次去看某高工,發現英文課一周才3小時,他認為不夠。
他還提到,在總統府接見紐倫堡發明展得獎者時,有位得講學生跟他說,國中時是在放牛班,無路可走去念高職,沒想到卻得獎,整個人生觀感改變,所以他也鼓勵對方學英文。
馬英九強調,他不是說英文比什麼都重要,而是去參加比賽時,能用英文說明作品,「這只是卑微的要求」。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職達外語
英文是許多人的痛,有人一輩子都在想如何學好英文,媒體調查國際知名餐廳鼎泰豐,發現服務人員英文說明不夠靈光,馬英九總統21日到台中高工與學生座談,也特別提醒學生們要學好英文,「這只是卑微的要求」。
「蘋果」22日報導,經實地測試,發現鼎泰豐的服務比美、俄餐廳好,但服務員英語能力有待加強,因為點「不辣的紅燒牛肉麵」,卻送來「清燉牛肉麵」。
馬總統昨訪視高職致詞時,也特別提醒學子們,要學好英文。
馬英九說,他發現,高職學生不太重視英文,有次去他到台北市某高職去看英文上課情況,問同學為什麼?有學生告訴他,「市長,我在國中就放棄英文了」。
馬英九表示,他知道那一定是英文教育有問題,他請校長快改善,是不是學習方法影響到學習動機。
馬英九還說,有次去看某高工,發現英文課一周才3小時,他認為不夠。
他還提到,在總統府接見紐倫堡發明展得獎者時,有位得講學生跟他說,國中時是在放牛班,無路可走去念高職,沒想到卻得獎,整個人生觀感改變,所以他也鼓勵對方學英文。
馬英九強調,他不是說英文比什麼都重要,而是去參加比賽時,能用英文說明作品,「這只是卑微的要求」。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職達外語
退休公教轉職 私校退撫負擔增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22日電)立法院院會今天三讀修正通過學校法人及其所屬私立學校教職員退休撫卹離職資遣條例部分條文,明定退休軍公教人員轉任私校的退撫儲金,原政府負擔的32.5%改由私立學校負擔。
按學校法人及其所屬私立學校教職員退休撫卹離職資遣條例規定,私立學校教職員個人退撫儲金專戶,由教職員撥繳35%、學校儲金準備專戶撥繳26%、私立學校撥繳6.5%,其餘32.5%由學校主管機關撥繳。
不過,立法院審查教育部99年度、10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時曾做成決議,要求教育部研擬建立退休公教人員轉任政府獎(補)助私立學校的薪資規範,退休軍公教人員再任私校人員的退撫儲金專戶,不宜再由政府負擔撥繳32.5%退撫儲金。
三讀修正通過條文明定,私校教職員由已領退休(職、伍)金的公務人員、教育人員、政務人員、軍職人員、公營事業人員及其它公職人員轉任者,學校主管機關退撫儲金撥補責任,改由私立學校負擔,且自公布日施行。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傍晚受訪表示,修法是考量公平性,因退休公務人員已領取相關退休給付,如果轉任私校,又由政府負擔部分退撫儲金,政府形同雙重負擔。
退休公教人員轉任私校,領取雙薪曾引發爭議,陳德華說,修法通過後原政府負擔的32.5%退撫儲金改為私校負責,意即私校聘用退休軍公教人員的成本提高,也會讓私校更審慎評估,有助改善轉任狀況。1021122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英文會話
按學校法人及其所屬私立學校教職員退休撫卹離職資遣條例規定,私立學校教職員個人退撫儲金專戶,由教職員撥繳35%、學校儲金準備專戶撥繳26%、私立學校撥繳6.5%,其餘32.5%由學校主管機關撥繳。
不過,立法院審查教育部99年度、10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時曾做成決議,要求教育部研擬建立退休公教人員轉任政府獎(補)助私立學校的薪資規範,退休軍公教人員再任私校人員的退撫儲金專戶,不宜再由政府負擔撥繳32.5%退撫儲金。
三讀修正通過條文明定,私校教職員由已領退休(職、伍)金的公務人員、教育人員、政務人員、軍職人員、公營事業人員及其它公職人員轉任者,學校主管機關退撫儲金撥補責任,改由私立學校負擔,且自公布日施行。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傍晚受訪表示,修法是考量公平性,因退休公務人員已領取相關退休給付,如果轉任私校,又由政府負擔部分退撫儲金,政府形同雙重負擔。
退休公教人員轉任私校,領取雙薪曾引發爭議,陳德華說,修法通過後原政府負擔的32.5%退撫儲金改為私校負責,意即私校聘用退休軍公教人員的成本提高,也會讓私校更審慎評估,有助改善轉任狀況。1021122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英文會話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總統:高職產學合作 培養更多隱形冠軍
總統馬英九今天(二十一號)到台中高工與青年座談,並由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陪同,參訪機械加工實習工場,總統說,上銀對台中高工情有獨鍾,願意投入資金培訓人才,但還不夠,需要更多企業參與。他指出,政府重視技職教育,從高職起培養就業能力,產學合作,培養更多小而強的隱形冠軍。(寇世菁報導)
總統與青年有約,二十一號到台中高工,先由校長和上銀科技董事長陪同參觀機械加工實習場,並參觀3D快速成型機及CNC五軸加工機,學生則送上以五軸加工機,製成的風獅爺紀念品。總統說,九月底上銀董事長卓永財到總統府演講時,稱許台中高工學生素質不亞於許多科技大學,促成這次參訪。
校方指出,台中高工有五種產學合作班,其中,跟上銀科技合作的建教班,學生畢業後到上銀工作,年薪六十萬,短時間年薪就超過一百萬,馬總統表示,上銀對台中高工情有獨衷,但光靠一家還不夠,希望更多企業參與,從高職起培養就業能力。總統指出,政府重視技職教育,技職再造,產學合作,要從高職階段做起,才能真正產業轉型,從效率驅動,轉到創新驅動,培養更多小而強的隱形冠軍。
總統和學子互動熱絡,機械科女生賴同學說,英文國文不好,才選讀高工。馬總統則建議,一定要加強英文,參加國際比賽才能以英文說明作品,跟上世界腳步,他允諾政府會努力增加經費,推動技職再造二期計畫,在學校培植充分就業能力,形成多贏局面。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職達外語
總統與青年有約,二十一號到台中高工,先由校長和上銀科技董事長陪同參觀機械加工實習場,並參觀3D快速成型機及CNC五軸加工機,學生則送上以五軸加工機,製成的風獅爺紀念品。總統說,九月底上銀董事長卓永財到總統府演講時,稱許台中高工學生素質不亞於許多科技大學,促成這次參訪。
校方指出,台中高工有五種產學合作班,其中,跟上銀科技合作的建教班,學生畢業後到上銀工作,年薪六十萬,短時間年薪就超過一百萬,馬總統表示,上銀對台中高工情有獨衷,但光靠一家還不夠,希望更多企業參與,從高職起培養就業能力。總統指出,政府重視技職教育,技職再造,產學合作,要從高職階段做起,才能真正產業轉型,從效率驅動,轉到創新驅動,培養更多小而強的隱形冠軍。
總統和學子互動熱絡,機械科女生賴同學說,英文國文不好,才選讀高工。馬總統則建議,一定要加強英文,參加國際比賽才能以英文說明作品,跟上世界腳步,他允諾政府會努力增加經費,推動技職再造二期計畫,在學校培植充分就業能力,形成多贏局面。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職達外語
港校招台生 學測68級分才要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1日電)香港大專院校近年積極來台招生,香港城市大學搶第一棒,開出全額獎學金吸引優秀人才,學測要68級分以上,較有機會錄取。
香港費用比台灣高出許多,讓人卻步,一年光學費就需新台幣40萬元以上,若加上住宿、生活費,可能需要60萬元。不過多數學校都有提供獎學金,只要學生夠優秀,不僅「包吃包住」,還有剩下的錢可以旅遊。
目前就讀於香港城市大學三年級的周安平,畢業於桃園高中,獲得校方提供的全額獎學金,科學及工程學院又給予額外一筆生活補助,使他不僅學費、生活費無虞,每年暑假還可以出國旅行,擴大自己的視野。
周安平坦白地說,當初他曾考慮進入台灣科技大學或交通大學,但台灣學校獎學金給的不夠「阿殺力」,最後才選擇到香港。
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程星表示,香港近年積極到世界各地招生,但不是為了賺學費,而是要吸引一流的人才,增加本地學生的國際接觸機會,畢業後留港服務,也能增加香港的競爭力。
香港大專境外生最大的來源是中國大陸,程星說,香港城市大學可以爭取到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同等級的學生。而在台灣、馬來西亞等地,也都以爭取最優秀的學生為目標。
香港城市大學對外聯絡事務經理卓燕表示,去年城大招收17位台灣學生,平均學測分數在70級分以上。按照往例,學測大概要68級分以上才比較有機會,如果想要拿到全額獎學金,則需要72級分以上。1021121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TOEIC
香港費用比台灣高出許多,讓人卻步,一年光學費就需新台幣40萬元以上,若加上住宿、生活費,可能需要60萬元。不過多數學校都有提供獎學金,只要學生夠優秀,不僅「包吃包住」,還有剩下的錢可以旅遊。
目前就讀於香港城市大學三年級的周安平,畢業於桃園高中,獲得校方提供的全額獎學金,科學及工程學院又給予額外一筆生活補助,使他不僅學費、生活費無虞,每年暑假還可以出國旅行,擴大自己的視野。
周安平坦白地說,當初他曾考慮進入台灣科技大學或交通大學,但台灣學校獎學金給的不夠「阿殺力」,最後才選擇到香港。
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程星表示,香港近年積極到世界各地招生,但不是為了賺學費,而是要吸引一流的人才,增加本地學生的國際接觸機會,畢業後留港服務,也能增加香港的競爭力。
香港大專境外生最大的來源是中國大陸,程星說,香港城市大學可以爭取到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同等級的學生。而在台灣、馬來西亞等地,也都以爭取最優秀的學生為目標。
香港城市大學對外聯絡事務經理卓燕表示,去年城大招收17位台灣學生,平均學測分數在70級分以上。按照往例,學測大概要68級分以上才比較有機會,如果想要拿到全額獎學金,則需要72級分以上。1021121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TOEIC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補救教學增五百班 立委:越補越大洞
教育部表示,配合十二年國教上路,明年開始會放寬國中生參加補救教學的條件,預估會增加五千名學生參與,但立委質疑,補救教學越補人越多,是不是也代表補救教學沒有真的發揮補救效果。對此,教育部長蔣偉寧回應,會檢討補救教學是否是同一個學生從小補到大,不過從多項學生能力檢測中可以看出台灣學生程度有明顯提升,補救教學不代表沒有效果。(陳葦庭報導)
國教署組長邱乾國二十號上午在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中表示,明年開始補救教學的對象將擴大,從國一到國三,每班十人,預計增加五百班,會有五千人受惠,但是立委陳亭妃卻質疑,教育部從九十五年開始就針對國一生進行補救教學,但是越補人越多,是不是代表越補越大洞,教育失敗。
對此,教育部長蔣偉寧回應,過去補救教學的對象必須是身分弱勢、學習成就低的學生,但是在十二年國教上路後,只要是評量沒達到標準的,就可以參加,也承諾未來會對被補救的學生進行分析,看同一名學生是否真的從小補到大,他說: �如果他小時候就做補救教學,到長大還在做,這部分當然要做改善,比較有系統地做,但在全球評比中我們是第二名,代表我們的努力應該是有成效的,我們的小孩也不是大家講得不好啦。」
他強調,補教教學當然是參加人數越少越好,但是不能為了美化數據就減少開班,而立委邱志偉則建議補救教學開班下線人數雖然是六人,但是如果偏鄉人數少,該開的班還是要開。(圖片來源:臺東縣補救教學成果網站)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職達外語
國教署組長邱乾國二十號上午在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中表示,明年開始補救教學的對象將擴大,從國一到國三,每班十人,預計增加五百班,會有五千人受惠,但是立委陳亭妃卻質疑,教育部從九十五年開始就針對國一生進行補救教學,但是越補人越多,是不是代表越補越大洞,教育失敗。
對此,教育部長蔣偉寧回應,過去補救教學的對象必須是身分弱勢、學習成就低的學生,但是在十二年國教上路後,只要是評量沒達到標準的,就可以參加,也承諾未來會對被補救的學生進行分析,看同一名學生是否真的從小補到大,他說: �如果他小時候就做補救教學,到長大還在做,這部分當然要做改善,比較有系統地做,但在全球評比中我們是第二名,代表我們的努力應該是有成效的,我們的小孩也不是大家講得不好啦。」
他強調,補教教學當然是參加人數越少越好,但是不能為了美化數據就減少開班,而立委邱志偉則建議補救教學開班下線人數雖然是六人,但是如果偏鄉人數少,該開的班還是要開。(圖片來源:臺東縣補救教學成果網站)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職達外語
台北史博館光華可賞─寄暢園藏螺鈿漆器展
《文/王怡文》
眾星雲集,金光閃耀,但此次登場的不是Cartier的璀璨珠鑽,而是媲美Cartier的中國古代工藝──螺鈿。「光華可賞─寄暢園藏螺鈿漆器展」10月10日起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登場,準備閃亮每個人的眼。
琉球17/18世紀〈黑漆嵌螺鈿人物紋八角形套盒〉。
螺鈿,又稱螺甸、螺填、螺嵌。「螺」為貝殼類的殼片,而「鈿」在《集韻》中稱:「鈿,以寶飾物。」簡單說來,螺鈿就是在木胎、漆胎上鑲嵌貝殼類殼片的一種裝飾工法。中國的螺鈿鑲嵌漆器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時期,唐代始興,影響所及達朝鮮、日本等地,代表作為日本奈良正倉院所藏的〈平螺鈿背圓鏡〉等。明清時期,傳世品的留存加上專書《髹飾錄》問世等,見證了中國螺鈿漆器發展的高峰時期。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國向明朝廷朝貢,明朝廷冊封琉球國中山王,開啟中、琉之間的互動關係,螺鈿漆器技術也透過朝貢貿易,影響到琉球鑲嵌工藝。
寄暢園收藏約有300件漆器作品,台北史博館協同鴻禧美術館副館長廖桂英從中挑選出約50件精美的螺鈿漆器作品,舉辦此次展覽。漆器涵蓋廣大,為什麼會將焦點放在螺鈿漆器呢?該館展覽組承辦人陳勇成表示,過去談論漆器時,往往廣泛討論各類技法,如雕漆、剔漆、填彩等,螺鈿鑲嵌只是眾多技法的一部分,例如史博館稍早舉辦的「剔采玄光:館藏漆器特展」,便是從重點技法切入討論。但在這次策展中,寄暢園所藏的螺鈿漆器便提供一個不一樣的切入點。這一批製作精美的螺鈿漆器中,器形豐富,且時代跨距甚大,最早可見有14世紀元代晚期的作品,但更為人注目的是其中包含一些生產於琉球的作品,實屬難得,展品〈黑漆嵌螺鈿人物紋八角形套盒〉即為一例。此件作品為八方形盒,橢形圈足,通體內外皆髹黑漆,以青貝螺鈿鑲嵌紋飾。盒面嵌瑞雲、古松為背景,二文人於樹蔭下賞畫。外箱內更墨書「天明二丑年三月德川家より拜領」,代表此件作品曾為日本德川家的收藏,流傳有緒。
為了帶給觀者不一樣的感受,史博館集結各方學者,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陳麗華、日本沖繩浦添市美術館館長宮里正子,以及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教授黃麗淑等人,聯合收藏家、研究者以及漆器工藝家,企圖釐清中國、琉球以及朝鮮三地螺鈿漆器作品間的影響及延續。有別於過去以技巧為主的討論,此次展覽概念從螺鈿漆器的地域性著手,希望帶動漆器研究一個新的可能性。
此展開幕式於10月11日舉行,當天眾多藝文界人士到場祝賀,史博館館長張譽騰、行政院政務委員黃光男、北京故宮副院長陳麗華、寄暢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順易及鴻禧美術館副館長廖桂英先後上台致詞。此展展期為10月10日至11月24日。
【《典藏古美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企業語言訓練
眾星雲集,金光閃耀,但此次登場的不是Cartier的璀璨珠鑽,而是媲美Cartier的中國古代工藝──螺鈿。「光華可賞─寄暢園藏螺鈿漆器展」10月10日起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登場,準備閃亮每個人的眼。
琉球17/18世紀〈黑漆嵌螺鈿人物紋八角形套盒〉。
螺鈿,又稱螺甸、螺填、螺嵌。「螺」為貝殼類的殼片,而「鈿」在《集韻》中稱:「鈿,以寶飾物。」簡單說來,螺鈿就是在木胎、漆胎上鑲嵌貝殼類殼片的一種裝飾工法。中國的螺鈿鑲嵌漆器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時期,唐代始興,影響所及達朝鮮、日本等地,代表作為日本奈良正倉院所藏的〈平螺鈿背圓鏡〉等。明清時期,傳世品的留存加上專書《髹飾錄》問世等,見證了中國螺鈿漆器發展的高峰時期。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國向明朝廷朝貢,明朝廷冊封琉球國中山王,開啟中、琉之間的互動關係,螺鈿漆器技術也透過朝貢貿易,影響到琉球鑲嵌工藝。
寄暢園收藏約有300件漆器作品,台北史博館協同鴻禧美術館副館長廖桂英從中挑選出約50件精美的螺鈿漆器作品,舉辦此次展覽。漆器涵蓋廣大,為什麼會將焦點放在螺鈿漆器呢?該館展覽組承辦人陳勇成表示,過去談論漆器時,往往廣泛討論各類技法,如雕漆、剔漆、填彩等,螺鈿鑲嵌只是眾多技法的一部分,例如史博館稍早舉辦的「剔采玄光:館藏漆器特展」,便是從重點技法切入討論。但在這次策展中,寄暢園所藏的螺鈿漆器便提供一個不一樣的切入點。這一批製作精美的螺鈿漆器中,器形豐富,且時代跨距甚大,最早可見有14世紀元代晚期的作品,但更為人注目的是其中包含一些生產於琉球的作品,實屬難得,展品〈黑漆嵌螺鈿人物紋八角形套盒〉即為一例。此件作品為八方形盒,橢形圈足,通體內外皆髹黑漆,以青貝螺鈿鑲嵌紋飾。盒面嵌瑞雲、古松為背景,二文人於樹蔭下賞畫。外箱內更墨書「天明二丑年三月德川家より拜領」,代表此件作品曾為日本德川家的收藏,流傳有緒。
為了帶給觀者不一樣的感受,史博館集結各方學者,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陳麗華、日本沖繩浦添市美術館館長宮里正子,以及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教授黃麗淑等人,聯合收藏家、研究者以及漆器工藝家,企圖釐清中國、琉球以及朝鮮三地螺鈿漆器作品間的影響及延續。有別於過去以技巧為主的討論,此次展覽概念從螺鈿漆器的地域性著手,希望帶動漆器研究一個新的可能性。
此展開幕式於10月11日舉行,當天眾多藝文界人士到場祝賀,史博館館長張譽騰、行政院政務委員黃光男、北京故宮副院長陳麗華、寄暢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順易及鴻禧美術館副館長廖桂英先後上台致詞。此展展期為10月10日至11月24日。
【《典藏古美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企業語言訓練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聽歌學英文
整個歌詞就是從「期待甜美愛情的到來」描繪至「終於預見白馬王子」的心情,各段中的miracle、you、angel、rain、boy都是指心目中的lover啦~
其實我並不太喜歡最後一段的描述~沒有愛情,人生就很黑暗、痛苦、脆弱。我覺得除了愛情,明明就有很多事情可以讓生活過得多采多姿啊~說穿了這個歌詞是 “思春詞”吧?!XD (開玩笑) 突然想到米小鹹某位好朋友~哈哈~
若單獨看第一段還滿勵志的。米小鹹在這裡以第一段歌詞祝福大家,在這個薪水低物價高常被老闆當低廉勞工的年代,大家一定要堅信奇蹟會出現,勇敢地活著啊!
A New Day Has Come
嶄新日子的到來
I was waiting for so long
我已經等了許久
For a miracle to come
等奇蹟到來
Everyone told me to be strong
每個人都告訴我
Hold on and don't shed a tear
堅持住且一滴淚也別掉
hold on 也可以用在叫別人等一下時,等於wait a second, hold on a second等等。
Through the darkness and good times
越過黑暗和美好時光
I knew I'd make it through
我知道我可以撐過這一切
And the world thought I had it all
全世界的人以為我擁有了一切
But I was waiting for you
但我是在等你
through前應有動詞被省略,可以是walking through或going through之類的。
Hush, now
噓,現在先別作聲
I see a light in the sky
我看見空中的一道曙光
Oh, it's almost blinding me
喔,它幾乎使我睜不開雙眼
I can't believe I've been touched by an angel with love
我不敢相信天使用愛感動了我
hush [hʌʃ] :
1. (vt.) 使安靜、沉默/ (vi.) 安靜、沉默 (If you hush someone or if they hush, they stop speaking or making a noise.)
EX. She tried to hush her noisy father. 她試著讓她那很吵的父親安靜。
EX. The students hushed when their teacher came in. 當老師進來時學生們便安靜下來了。
2. (n.) 安靜 (= silence) (You say there is a hush in a place when everything is quiet and peaceful, or suddenly becomes quiet.)
EX. A hush fell over the crowd and I knew something terrible had happened. 大家一陣沉默,我知道有可怕的事發生了。
3. 噓! (You say `Hush!' to someone when you are asking or telling them to be quiet.)
Let the rain come down and wash away my tears
讓甘雨降下並沖走我的淚水
Let it fill my soul and drown my fears
讓它充滿我的心靈並淹沒我的恐懼
Let it shatter the walls for a new sun
讓它沖毀城牆以迎接嶄新的陽光
A new day has come
一個嶄新的日子已經到來
drown [draʊn] :
1. (vt)使...溺死/ (vi.) 溺死 (When someone drowns or is drowned, they die because they have gone or been pushed under water and cannot breathe.)
EX. Last night a boy was drowned in the river. 昨晚一個男孩在河裡溺死。
EX. A child can drown in only a few inches of water. 小孩是可能在只有幾英吋深的水中溺死的。
2. (vi) (vt) 淹沒 (比喻) (If you say that a person or thing is drowning in something, you are emphasizing that they have a very large amount of it, or are completely covered in it.)
EX. He finds himself drowning in debt. 他發現自己欠一屁股債。
EX. The potatoes were drowned in chilli. 番茄被辣椒淹沒了。(P.S. Chillies are small red or green peppers. They have a very hot taste and are used in cooking.)
3. (vt.) 淹沒(比喻),某聲音壓過另一個聲音 (If something drowns a sound, it is so loud that you cannot hear that sound properly.)
EX. Clapping drowned the speaker's words for a moment. 掌聲一度壓過演講者聲音。
Where it was dark now there's light
以前黑暗的地方,現在有了曙光
Where there was pain now there's joy
以前曾有過痛苦,現在有了歡樂
Where there was weakness, I found my strength
以前曾經脆弱,但我找到了力量
All in the eyes of a boy
在一個男人的眼神中
用類似的句型舉幾個例子:
1.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2. 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3. Where there is smoke, there is fire. 事出必有因(無風不起浪)。
boy除了有"男孩"和"兒子"的意思外,口語中也有"年輕男人"的意思。另外,美國口語中也會用"boy!"來表示驚訝和興奮的情緒,例如 "Oh Boy! Just think what I could tell him."。
(摘自: 商用英文 討論區)
參考文獻:
1學習 英文會話 技巧
2基本實用英語會話課程
3增進您的英文閱讀、寫作、以及會話技能
資料來源:米小鹹英文自學有玩沒完?!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158&News_Class_ID=0
其實我並不太喜歡最後一段的描述~沒有愛情,人生就很黑暗、痛苦、脆弱。我覺得除了愛情,明明就有很多事情可以讓生活過得多采多姿啊~說穿了這個歌詞是 “思春詞”吧?!XD (開玩笑) 突然想到米小鹹某位好朋友~哈哈~
若單獨看第一段還滿勵志的。米小鹹在這裡以第一段歌詞祝福大家,在這個薪水低物價高常被老闆當低廉勞工的年代,大家一定要堅信奇蹟會出現,勇敢地活著啊!
A New Day Has Come
嶄新日子的到來
I was waiting for so long
我已經等了許久
For a miracle to come
等奇蹟到來
Everyone told me to be strong
每個人都告訴我
Hold on and don't shed a tear
堅持住且一滴淚也別掉
hold on 也可以用在叫別人等一下時,等於wait a second, hold on a second等等。
Through the darkness and good times
越過黑暗和美好時光
I knew I'd make it through
我知道我可以撐過這一切
And the world thought I had it all
全世界的人以為我擁有了一切
But I was waiting for you
但我是在等你
through前應有動詞被省略,可以是walking through或going through之類的。
Hush, now
噓,現在先別作聲
I see a light in the sky
我看見空中的一道曙光
Oh, it's almost blinding me
喔,它幾乎使我睜不開雙眼
I can't believe I've been touched by an angel with love
我不敢相信天使用愛感動了我
hush [hʌʃ] :
1. (vt.) 使安靜、沉默/ (vi.) 安靜、沉默 (If you hush someone or if they hush, they stop speaking or making a noise.)
EX. She tried to hush her noisy father. 她試著讓她那很吵的父親安靜。
EX. The students hushed when their teacher came in. 當老師進來時學生們便安靜下來了。
2. (n.) 安靜 (= silence) (You say there is a hush in a place when everything is quiet and peaceful, or suddenly becomes quiet.)
EX. A hush fell over the crowd and I knew something terrible had happened. 大家一陣沉默,我知道有可怕的事發生了。
3. 噓! (You say `Hush!' to someone when you are asking or telling them to be quiet.)
Let the rain come down and wash away my tears
讓甘雨降下並沖走我的淚水
Let it fill my soul and drown my fears
讓它充滿我的心靈並淹沒我的恐懼
Let it shatter the walls for a new sun
讓它沖毀城牆以迎接嶄新的陽光
A new day has come
一個嶄新的日子已經到來
drown [draʊn] :
1. (vt)使...溺死/ (vi.) 溺死 (When someone drowns or is drowned, they die because they have gone or been pushed under water and cannot breathe.)
EX. Last night a boy was drowned in the river. 昨晚一個男孩在河裡溺死。
EX. A child can drown in only a few inches of water. 小孩是可能在只有幾英吋深的水中溺死的。
2. (vi) (vt) 淹沒 (比喻) (If you say that a person or thing is drowning in something, you are emphasizing that they have a very large amount of it, or are completely covered in it.)
EX. He finds himself drowning in debt. 他發現自己欠一屁股債。
EX. The potatoes were drowned in chilli. 番茄被辣椒淹沒了。(P.S. Chillies are small red or green peppers. They have a very hot taste and are used in cooking.)
3. (vt.) 淹沒(比喻),某聲音壓過另一個聲音 (If something drowns a sound, it is so loud that you cannot hear that sound properly.)
EX. Clapping drowned the speaker's words for a moment. 掌聲一度壓過演講者聲音。
Where it was dark now there's light
以前黑暗的地方,現在有了曙光
Where there was pain now there's joy
以前曾有過痛苦,現在有了歡樂
Where there was weakness, I found my strength
以前曾經脆弱,但我找到了力量
All in the eyes of a boy
在一個男人的眼神中
用類似的句型舉幾個例子:
1.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2. 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3. Where there is smoke, there is fire. 事出必有因(無風不起浪)。
boy除了有"男孩"和"兒子"的意思外,口語中也有"年輕男人"的意思。另外,美國口語中也會用"boy!"來表示驚訝和興奮的情緒,例如 "Oh Boy! Just think what I could tell him."。
(摘自: 商用英文 討論區)
參考文獻:
1學習 英文會話 技巧
2基本實用英語會話課程
3增進您的英文閱讀、寫作、以及會話技能
資料來源:米小鹹英文自學有玩沒完?!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158&News_Class_ID=0
看笑話學英文
When my eight-year-old asked how I knew I was pregnant, I told her I had taken a pregnancy test.
“Oh,” she said. “What questions were on the test?”
When my eight-year-old asked (how I knew I was pregnant), I told her (I had taken a pregnancy test).
“Oh,” she said. “What questions were on the test?”
eight-year-old: 這其實是個形容詞,本來應是eight-year-old boy或eight-year-old son 之類的,但在口語中直接將後面名詞省略,由"I told her"和 "she said"就可以得知作者的小孩是小女生。另外,因為year這種單位詞已經變為形容詞的一部分,所以不用加s變成複數形式喔~舉例 "Is a 100-pound 0-year-old boy overweight?"(一個100磅的十歲小男生算過重嗎?)中的pound和year都是單數形式。
這個笑話的梗就是在test,它有以下幾個意思:
1. (n.) 試驗,化驗,檢驗 (A test is a deliberate action or experiment to find out how well something works.)
EX. The test will show if this is a real gold. 這個試驗可以證明這是否是真金。
EX. I just had a blood test. My blood type is A. 我剛剛去驗血。我是A型。
2. (n.) 測驗,小考 (A test is a series of questions that you must answer or actions that you must perform in order to show how much you know about a subject or how well you are able to do something.)
EX. We had a math test this morning. 今天早上我們有一個數學測驗。
EX. He did not pass the English test. 他沒通過英文小考。
3. (vt.) 試驗,化驗,檢驗 (When you test something, you try it, for example by touching it or using it for a short time, in order to find out what it is, what condition it is in, or how well it works.)
EX. The drug must first be tested to see if it works on other cancers. 一定要先化驗這個藥,看它能否對其他癌症起作用。
EX. My doctor wants me to be tested for diabetes. 我的醫生希望我能夠做糖尿病檢驗。
4. (vt.) 測驗 (If you test someone, you ask them questions or tell them to perform certain actions in order to find out how much they know about a subject or how well they are able to do something.)
EX. The teacher is going to test us in history. 老師要給我們歷史測驗。
5. 常用組合~ stand the test of time 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If you say that something will stand the test of time, you mean that it is strong or effective enough to last for a very long time.)
EX. I'm sure that my product can stand the test of time. 我相信我的產品可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中文 翻譯 ~
When my eight-year-old asked how I knew I was pregnant, I told her I had taken a pregnancy test.
當我八歲的小孩問我是怎麼知道自己懷孕了,我告訴她我有去做懷孕測驗(應該翻"驗孕"比較好啦~)。
“Oh,” she said. “What questions were on the test?”
「喔,」她說。「那測驗裡的問題是什麼?」
(摘自: 商用英文 討論區)
參考文獻:
1學習 英文會話 技巧
2基本實用英語會話課程
3增進您的英文閱讀、寫作、以及會話技能
資料來源:米小鹹英文自學有玩沒完?!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157&News_Class_ID=0
“Oh,” she said. “What questions were on the test?”
When my eight-year-old asked (how I knew I was pregnant), I told her (I had taken a pregnancy test).
“Oh,” she said. “What questions were on the test?”
eight-year-old: 這其實是個形容詞,本來應是eight-year-old boy或eight-year-old son 之類的,但在口語中直接將後面名詞省略,由"I told her"和 "she said"就可以得知作者的小孩是小女生。另外,因為year這種單位詞已經變為形容詞的一部分,所以不用加s變成複數形式喔~舉例 "Is a 100-pound 0-year-old boy overweight?"(一個100磅的十歲小男生算過重嗎?)中的pound和year都是單數形式。
這個笑話的梗就是在test,它有以下幾個意思:
1. (n.) 試驗,化驗,檢驗 (A test is a deliberate action or experiment to find out how well something works.)
EX. The test will show if this is a real gold. 這個試驗可以證明這是否是真金。
EX. I just had a blood test. My blood type is A. 我剛剛去驗血。我是A型。
2. (n.) 測驗,小考 (A test is a series of questions that you must answer or actions that you must perform in order to show how much you know about a subject or how well you are able to do something.)
EX. We had a math test this morning. 今天早上我們有一個數學測驗。
EX. He did not pass the English test. 他沒通過英文小考。
3. (vt.) 試驗,化驗,檢驗 (When you test something, you try it, for example by touching it or using it for a short time, in order to find out what it is, what condition it is in, or how well it works.)
EX. The drug must first be tested to see if it works on other cancers. 一定要先化驗這個藥,看它能否對其他癌症起作用。
EX. My doctor wants me to be tested for diabetes. 我的醫生希望我能夠做糖尿病檢驗。
4. (vt.) 測驗 (If you test someone, you ask them questions or tell them to perform certain actions in order to find out how much they know about a subject or how well they are able to do something.)
EX. The teacher is going to test us in history. 老師要給我們歷史測驗。
5. 常用組合~ stand the test of time 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If you say that something will stand the test of time, you mean that it is strong or effective enough to last for a very long time.)
EX. I'm sure that my product can stand the test of time. 我相信我的產品可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中文 翻譯 ~
When my eight-year-old asked how I knew I was pregnant, I told her I had taken a pregnancy test.
當我八歲的小孩問我是怎麼知道自己懷孕了,我告訴她我有去做懷孕測驗(應該翻"驗孕"比較好啦~)。
“Oh,” she said. “What questions were on the test?”
「喔,」她說。「那測驗裡的問題是什麼?」
(摘自: 商用英文 討論區)
參考文獻:
1學習 英文會話 技巧
2基本實用英語會話課程
3增進您的英文閱讀、寫作、以及會話技能
資料來源:米小鹹英文自學有玩沒完?!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157&News_Class_ID=0
最後的訪談 向英國藝術史家、漢學家邁可・蘇立文致敬
《文.攝影/陳柏谷》
倫敦時間9月28日,蘇立文教授(Michael Sullivan)在倫敦過世了。他在教師節這天離開人間,但卻留下了無數的知識財寶,他是當之無愧的為人師表。在8月18日,蘇立文對典藏的一段訪談,成為他留在亞洲的最後聲音。
今年,蘇立文教授在亞洲有好幾個行程,新書發表會在上海書展、收藏展在香港,以及,非常臨時的,而且在幾乎在最後一刻才敲定的台北私人行程。從倫敦出門之前,他曾對助理說,這是他最後一次遠行,太辛苦了。今年,他97歲。雖然助理仍然認為老師的身體狀況頗佳,還有好多事情可以繼續忙碌下去。
與蘇立文同為劍橋大學建築系同窗的台灣知名建築師王大閎,兩人相知相惜。在餐敘時,蘇立文開心拿出去年牛津大學出版他的新書中,關於王大閎建築的篇章。
8月,他忙完上海的新書發表活動,下旬,他私訪台北,與建築師也是劍橋大學同窗的王大閎先生及其家人,還有藝術家朱銘夫婦等人見面餐敘。席間談及當時與王大閎同窗時發生的種種趣事,那時候,他溫和又微微帶著笑容的表情,談起七十年前的回憶,清晰又生動。其實,蘇立文教授每一次來亞洲,只要經過台灣,都會想盡辦法能夠與王先生見上一面,曾經有過一段時日的失去聯繫,但都因為他努力不懈地找尋各種與王先生的消息,終於又與一生的老友碰上了面。可以見得蘇立文對於情誼的珍重。
之後,蘇立文在與筆者的小小訪談中,問及他的收藏觀。他說他的收藏,不是錢的問題,這批收藏能夠建立的起來,都是因為與這些藝術家的交遊與情誼。其中許多作品是藝術家贈送他的,藝術家與他的來往和收藏關係,建立在彼此珍惜、了解和欣賞。名單從吳冠中、龐薰琹、吳作人、張大千、齊白石、趙無極到朱銘等人,堪堪是族繁不及備載,恰恰可以書寫一部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家群像。雖然,蘇立文學術研究的領域為中國古代美術再到二十世紀中國藝術,但是,他對於中國當代藝術亦是極為推崇、觀察也十分投入,對於今日許多中國藝術家受到市場因素影響創作的現象,他更提出許多警語。
蘇立文教授在8月18日晚間與朱銘夫婦餐敘留影。他擁有的朱銘創作,也一併捐贈牛津大學博物館。
9月下旬,蘇立文教授因為跌倒住院,據聞呼吸系統亦受到損傷,加上他在生前即已簽署病危不接受侵入性急救的同意書,於9月28日辭世,彷彿映證了他在今年年初,自己將完成人生遠行的最後一程,一語成讖。這一天,是教師節,海內外他的許多學生,在還來不及向他說聲教師節快樂的那天,凌晨4時許,他已先向世人們道別。
典藏投資(以下簡稱典) 您收藏中國現當代藝術,但是也投注一生的時間研究中國古代藝術,您是否感覺到中國古美術與中國當代藝術的連結,兩者之間是比較模糊、不是如此明確而強烈的連結,相較於西方的藝術史,後者的時代性或說線性發展是很明確的?
蘇立文(以下簡稱蘇) 的確,相較之下,西方是比中國明確也清楚的,連貫性也是。西方藝術史的連貫性下來是很清楚的,但是中國的問題是傳統太過強大,每一個藝術家都要、都得從過去的歷史傳統之中學習,學習如何複製、模仿古代大師之作。然後一個又一個的世代、世紀傳承這個傳統與畫法。只不過,你也得訓練自己去看那些傳承之中的變化,以及這些當時的藝術家對於傳統的新詮釋、新作法。
舉一個最為極端的例子是董其昌,他對於傳統有非常強烈的感受、想法,他用古代大師的畫法作畫,但是他仍然保有強烈的個人性格,再將這些古畫與傳統加以變形、轉化。在這個角度之下,他就是把傳統給活化了,讓傳統活在當下。而在今日,當代的藝術家也是在做同樣的事情,把舊的傳統用自己的語彙、方式、風格、感覺去重新詮釋,同樣是把傳統給注入新生命。而不只是單純的複製,那就一點意義也沒有。
典 作為一個評論者、觀賞者,基於中國藝術史的背景與了解,對於我們理解與認識中國當代藝術有何助益呢?
蘇 星星畫會的成員之一馬德升曾說:「我反對傳統,因為這就是傳統!」所以我們可以說,如果沒有傳統,那麼藝術家似乎就沒有東西可以反對了。作為創作者,當代藝術家必須了解歷史、傳統,否則你沒有根本、憑據可以去反叛、對抗與創造。
典 請談談您的收藏。
蘇 關於我與我太太所做的收藏,我們從未認為自己是收藏家,然後依此去建立起自己的藏品。但是我們認識很多很多的藝術家,他們送給我們作品,之後我們變成了朋友。約從1940年代起(二次大戰期間),包含了龐薰琹、吳作人等藝術家,我們就建立了情誼,就收藏了他們的創作,距今也已經是七十年前了!
這其中九成的作品,都是藝術家送給我們的禮物,這些作品不見得是什麼代表性的藝術品;而我們也沒有徐悲鴻、劉海粟的畫作,但是我們有一些知名藝術家的作品,來自朋友送給我們的,或是從繼承而來的傅抱石、齊白石的畫作,儘管我們並不真的熟識這幾位藝術家,但是總的來說,這些收藏其實是奠基在友誼之上而建立起來的。
【《典藏今藝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倫敦時間9月28日,蘇立文教授(Michael Sullivan)在倫敦過世了。他在教師節這天離開人間,但卻留下了無數的知識財寶,他是當之無愧的為人師表。在8月18日,蘇立文對典藏的一段訪談,成為他留在亞洲的最後聲音。
今年,蘇立文教授在亞洲有好幾個行程,新書發表會在上海書展、收藏展在香港,以及,非常臨時的,而且在幾乎在最後一刻才敲定的台北私人行程。從倫敦出門之前,他曾對助理說,這是他最後一次遠行,太辛苦了。今年,他97歲。雖然助理仍然認為老師的身體狀況頗佳,還有好多事情可以繼續忙碌下去。
與蘇立文同為劍橋大學建築系同窗的台灣知名建築師王大閎,兩人相知相惜。在餐敘時,蘇立文開心拿出去年牛津大學出版他的新書中,關於王大閎建築的篇章。
8月,他忙完上海的新書發表活動,下旬,他私訪台北,與建築師也是劍橋大學同窗的王大閎先生及其家人,還有藝術家朱銘夫婦等人見面餐敘。席間談及當時與王大閎同窗時發生的種種趣事,那時候,他溫和又微微帶著笑容的表情,談起七十年前的回憶,清晰又生動。其實,蘇立文教授每一次來亞洲,只要經過台灣,都會想盡辦法能夠與王先生見上一面,曾經有過一段時日的失去聯繫,但都因為他努力不懈地找尋各種與王先生的消息,終於又與一生的老友碰上了面。可以見得蘇立文對於情誼的珍重。
之後,蘇立文在與筆者的小小訪談中,問及他的收藏觀。他說他的收藏,不是錢的問題,這批收藏能夠建立的起來,都是因為與這些藝術家的交遊與情誼。其中許多作品是藝術家贈送他的,藝術家與他的來往和收藏關係,建立在彼此珍惜、了解和欣賞。名單從吳冠中、龐薰琹、吳作人、張大千、齊白石、趙無極到朱銘等人,堪堪是族繁不及備載,恰恰可以書寫一部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家群像。雖然,蘇立文學術研究的領域為中國古代美術再到二十世紀中國藝術,但是,他對於中國當代藝術亦是極為推崇、觀察也十分投入,對於今日許多中國藝術家受到市場因素影響創作的現象,他更提出許多警語。
蘇立文教授在8月18日晚間與朱銘夫婦餐敘留影。他擁有的朱銘創作,也一併捐贈牛津大學博物館。
9月下旬,蘇立文教授因為跌倒住院,據聞呼吸系統亦受到損傷,加上他在生前即已簽署病危不接受侵入性急救的同意書,於9月28日辭世,彷彿映證了他在今年年初,自己將完成人生遠行的最後一程,一語成讖。這一天,是教師節,海內外他的許多學生,在還來不及向他說聲教師節快樂的那天,凌晨4時許,他已先向世人們道別。
典藏投資(以下簡稱典) 您收藏中國現當代藝術,但是也投注一生的時間研究中國古代藝術,您是否感覺到中國古美術與中國當代藝術的連結,兩者之間是比較模糊、不是如此明確而強烈的連結,相較於西方的藝術史,後者的時代性或說線性發展是很明確的?
蘇立文(以下簡稱蘇) 的確,相較之下,西方是比中國明確也清楚的,連貫性也是。西方藝術史的連貫性下來是很清楚的,但是中國的問題是傳統太過強大,每一個藝術家都要、都得從過去的歷史傳統之中學習,學習如何複製、模仿古代大師之作。然後一個又一個的世代、世紀傳承這個傳統與畫法。只不過,你也得訓練自己去看那些傳承之中的變化,以及這些當時的藝術家對於傳統的新詮釋、新作法。
舉一個最為極端的例子是董其昌,他對於傳統有非常強烈的感受、想法,他用古代大師的畫法作畫,但是他仍然保有強烈的個人性格,再將這些古畫與傳統加以變形、轉化。在這個角度之下,他就是把傳統給活化了,讓傳統活在當下。而在今日,當代的藝術家也是在做同樣的事情,把舊的傳統用自己的語彙、方式、風格、感覺去重新詮釋,同樣是把傳統給注入新生命。而不只是單純的複製,那就一點意義也沒有。
典 作為一個評論者、觀賞者,基於中國藝術史的背景與了解,對於我們理解與認識中國當代藝術有何助益呢?
蘇 星星畫會的成員之一馬德升曾說:「我反對傳統,因為這就是傳統!」所以我們可以說,如果沒有傳統,那麼藝術家似乎就沒有東西可以反對了。作為創作者,當代藝術家必須了解歷史、傳統,否則你沒有根本、憑據可以去反叛、對抗與創造。
典 請談談您的收藏。
蘇 關於我與我太太所做的收藏,我們從未認為自己是收藏家,然後依此去建立起自己的藏品。但是我們認識很多很多的藝術家,他們送給我們作品,之後我們變成了朋友。約從1940年代起(二次大戰期間),包含了龐薰琹、吳作人等藝術家,我們就建立了情誼,就收藏了他們的創作,距今也已經是七十年前了!
這其中九成的作品,都是藝術家送給我們的禮物,這些作品不見得是什麼代表性的藝術品;而我們也沒有徐悲鴻、劉海粟的畫作,但是我們有一些知名藝術家的作品,來自朋友送給我們的,或是從繼承而來的傅抱石、齊白石的畫作,儘管我們並不真的熟識這幾位藝術家,但是總的來說,這些收藏其實是奠基在友誼之上而建立起來的。
【《典藏今藝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活著的軌跡 周書毅
【文/許雁婷】
把時間放在身體裡面去思考
場景一:兩顆燈泡相繼閃爍,舞者時而清晰時而模糊、消失,他奮力地在探測光明與黑暗的邊界。場景二:一顆燈逕自前行,一個人以各種姿態隨之前進、後退,此二者都沒有猶豫。在排練場看見這兩個場景,那天編舞家周書毅與創作團隊,正在為他們合作的最新舞作《關於活著這一件事》排練討論中。
「光」可說是此作最重要的元素,幾顆燈泡與獨舞者周書毅共構了這個舞蹈作品的核心。但這不是他第一次嘗試以「光」為主的創作了。周書毅在2007年的第一支獨舞創作《從身體出發》中,便與一顆擺盪的燈泡共舞。當時的他已累積不少編舞經驗,卻突然間感到困惑,他想:「身體那裡來?我為什麼編舞?」幸而母親隨口的一句話:「你們跳舞不就是從身體出發嗎?」鼓舞了他繼續創作。就從身體出發,再度探索,他將一顆燈泡視為心臟,跳動著,他也隨其舞動。光與生命的關係,從那時開始,深刻存留在他心裡,持續反芻。直到2012年香港藝術節亞太舞蹈平台邀演,他再度想起《從身體出發》,思考有沒有延續的可能,於是,他決定回到那顆燈泡作為概念主軸再啟動,進行獨舞創作《關於活著這一件事》。
燈泡與獨舞者共構舞作的核心
相較於《從身體出發》這個乍看之下清晰而直接的主題,這次周書毅為其創作的「後一章」—《關於活著這一件事》主題似乎沈重許多。 周書毅說明:「每個人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問題,只是對我而言,『活著』這個問題早些來到。」不禁想到,許多師長對周書毅如此評論:「年輕的身體裡住著一個老靈魂。」或許是他的生命經驗,讓他很早便開始體悟生活、生命之不易,「要活著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他說。
2012年在香港演出時,作品中的燈光仍舊是類似《從身體出發》一作中那樣的象徵,像是心臟。周書毅認為,那是在尋找光與生命最近距離的關係,「直接面對活著這件事,面對許多未知。」今年10月回到台灣演出的同一作品,他與創作團隊持續尋找與光互動的其他可能,延伸再探光與生命更深刻的關係。他表示,這一次更確定並找到型塑身體語言的方式。
就從生活開始想像。起床,把燈打開,展開一日生活;回到家,關燈,睡覺,準備迎接新的一天。燈光啟動也結束了一日,每日如常。最初,光是實體的存在與陪伴。與創作團隊討論、排練至今,周書毅說,光也可以是他者,可以近距離地關照著人;可以如同日月流轉,遠至讓人思索時間觀。但這些思考怎麼用身體來表述?周書毅嘗試「把時間放在身體裡面」,看看是怎麼一回事?他想像將身體每個部位的肌肉置放到不同的時間裡,有些時候身體沒有後退的餘地,又些時候選擇尚未決定,停滯。就像在「竊取時間的片段」,他說。
《關於活著這一件事》傳達一股安靜的力量
不僅是時間,燈光更能令人察覺的另一個維度是,形構了空間。周書毅同時思考:活著需要多大的空間?在排練筆記上,他寫下「生命的範圍」,每個生命所需的範圍誠然相異。周書毅的排練筆記中,有著不少像這樣看得明白卻可以花上一輩子去思考、用人生去實驗的字詞,又如:生命的自尊、自然的身體……等等。這支舞作中,必然的思考是「存在」,他想著生命不同階段的狀態,生而為人能夠選擇與無法選擇,又或者決定不選擇、僅僅跟隨現實的樣貌。譬如,他見過瀕死之人不由自主的顫動,生者必定感受悲傷,但那一刻他們或許僅是自然地跟隨著某種力量動著。轉化為舞,他想,一具自然的身體,是否也能成為別人眼中的自由?如何透過身體把大家帶到一個最遠的、未曾去過的地方?
隨著燈光的軌跡,周書毅探尋、捕捉活著的軌跡。其實文字語言訴說的這些或許都不重要,要緊的是觀眾屆時將如何在光與舞者之間的關係中,賦予自己生命、生活經驗的想像。儘管主題看似沈重,周書毅說,其實不希望帶給觀眾沈重的感覺,《關於活著這一件事》致力傳達的,是一股安靜的力量。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10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全民英檢
把時間放在身體裡面去思考
場景一:兩顆燈泡相繼閃爍,舞者時而清晰時而模糊、消失,他奮力地在探測光明與黑暗的邊界。場景二:一顆燈逕自前行,一個人以各種姿態隨之前進、後退,此二者都沒有猶豫。在排練場看見這兩個場景,那天編舞家周書毅與創作團隊,正在為他們合作的最新舞作《關於活著這一件事》排練討論中。
「光」可說是此作最重要的元素,幾顆燈泡與獨舞者周書毅共構了這個舞蹈作品的核心。但這不是他第一次嘗試以「光」為主的創作了。周書毅在2007年的第一支獨舞創作《從身體出發》中,便與一顆擺盪的燈泡共舞。當時的他已累積不少編舞經驗,卻突然間感到困惑,他想:「身體那裡來?我為什麼編舞?」幸而母親隨口的一句話:「你們跳舞不就是從身體出發嗎?」鼓舞了他繼續創作。就從身體出發,再度探索,他將一顆燈泡視為心臟,跳動著,他也隨其舞動。光與生命的關係,從那時開始,深刻存留在他心裡,持續反芻。直到2012年香港藝術節亞太舞蹈平台邀演,他再度想起《從身體出發》,思考有沒有延續的可能,於是,他決定回到那顆燈泡作為概念主軸再啟動,進行獨舞創作《關於活著這一件事》。
燈泡與獨舞者共構舞作的核心
相較於《從身體出發》這個乍看之下清晰而直接的主題,這次周書毅為其創作的「後一章」—《關於活著這一件事》主題似乎沈重許多。 周書毅說明:「每個人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問題,只是對我而言,『活著』這個問題早些來到。」不禁想到,許多師長對周書毅如此評論:「年輕的身體裡住著一個老靈魂。」或許是他的生命經驗,讓他很早便開始體悟生活、生命之不易,「要活著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他說。
2012年在香港演出時,作品中的燈光仍舊是類似《從身體出發》一作中那樣的象徵,像是心臟。周書毅認為,那是在尋找光與生命最近距離的關係,「直接面對活著這件事,面對許多未知。」今年10月回到台灣演出的同一作品,他與創作團隊持續尋找與光互動的其他可能,延伸再探光與生命更深刻的關係。他表示,這一次更確定並找到型塑身體語言的方式。
就從生活開始想像。起床,把燈打開,展開一日生活;回到家,關燈,睡覺,準備迎接新的一天。燈光啟動也結束了一日,每日如常。最初,光是實體的存在與陪伴。與創作團隊討論、排練至今,周書毅說,光也可以是他者,可以近距離地關照著人;可以如同日月流轉,遠至讓人思索時間觀。但這些思考怎麼用身體來表述?周書毅嘗試「把時間放在身體裡面」,看看是怎麼一回事?他想像將身體每個部位的肌肉置放到不同的時間裡,有些時候身體沒有後退的餘地,又些時候選擇尚未決定,停滯。就像在「竊取時間的片段」,他說。
《關於活著這一件事》傳達一股安靜的力量
不僅是時間,燈光更能令人察覺的另一個維度是,形構了空間。周書毅同時思考:活著需要多大的空間?在排練筆記上,他寫下「生命的範圍」,每個生命所需的範圍誠然相異。周書毅的排練筆記中,有著不少像這樣看得明白卻可以花上一輩子去思考、用人生去實驗的字詞,又如:生命的自尊、自然的身體……等等。這支舞作中,必然的思考是「存在」,他想著生命不同階段的狀態,生而為人能夠選擇與無法選擇,又或者決定不選擇、僅僅跟隨現實的樣貌。譬如,他見過瀕死之人不由自主的顫動,生者必定感受悲傷,但那一刻他們或許僅是自然地跟隨著某種力量動著。轉化為舞,他想,一具自然的身體,是否也能成為別人眼中的自由?如何透過身體把大家帶到一個最遠的、未曾去過的地方?
隨著燈光的軌跡,周書毅探尋、捕捉活著的軌跡。其實文字語言訴說的這些或許都不重要,要緊的是觀眾屆時將如何在光與舞者之間的關係中,賦予自己生命、生活經驗的想像。儘管主題看似沈重,周書毅說,其實不希望帶給觀眾沈重的感覺,《關於活著這一件事》致力傳達的,是一股安靜的力量。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10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全民英檢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教育部:175位甘比亞公費生可讀完這學期
新頭殼newtalk2013.11.18 謝莉慧/台北報導
在交涉無效後,我國今(18)天上午宣布和甘比亞正式斷交,但甘比亞還有267個學生在台灣讀書,其中,有175人領取我國公費。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原則上,基於人道與教育考量,會讓甘比亞籍的公費生讀完這學期至明年1月底止,之後,就看學校可否提供獎學金,或者他們自己出錢;若是自費生,就看學生是否願意留下來,但如果沒有完成學業,我方不會授予學位。
蔣偉寧說:「基本上就是這一學期,因為他是有國科會的、有外交部的、有不同單位的、有專班的,這些經費原則上應該以這學期為考量,等這學期念完,他們可能就要自己支持了」。
對於因此沒有完成學業的甘比亞學生,據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司長李彥儀指出,他們是甘比亞政府派過來的,學位問題「應該是甘比亞自己要處理」。
■ 新聞專輯/馬上任首例 台甘斷交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職達外語
在交涉無效後,我國今(18)天上午宣布和甘比亞正式斷交,但甘比亞還有267個學生在台灣讀書,其中,有175人領取我國公費。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原則上,基於人道與教育考量,會讓甘比亞籍的公費生讀完這學期至明年1月底止,之後,就看學校可否提供獎學金,或者他們自己出錢;若是自費生,就看學生是否願意留下來,但如果沒有完成學業,我方不會授予學位。
蔣偉寧說:「基本上就是這一學期,因為他是有國科會的、有外交部的、有不同單位的、有專班的,這些經費原則上應該以這學期為考量,等這學期念完,他們可能就要自己支持了」。
對於因此沒有完成學業的甘比亞學生,據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司長李彥儀指出,他們是甘比亞政府派過來的,學位問題「應該是甘比亞自己要處理」。
■ 新聞專輯/馬上任首例 台甘斷交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職達外語
台灣古董拍賣週.精品接力
《文/梁悅詩》
今年上半年,台灣古董文物巿場熱鬧非凡,首屆「台灣古董博覽會」的成功展出,激起海內外廣大迴響,台灣多家古董文物拍賣公司在同一時段的接續開拍,產生了連鎖集客效應,贏得掌聲與佳績。
在中國大陸古董文物巿場飆風退燒而進入整頓修正期的同時,台灣以一甲子豐厚的人文積澱與正確收藏經驗的累積,成為古董文物市場最好的休生養息之處,不但讓西進中國大陸的行家業者紛紛返台,也吸引眾多中國的藏家業界跨海參與台灣文物拍賣,這種現象,證明了台灣藝術文物市場與收藏風氣的成熟和可為。
今年秋季拍賣旺季,台灣古董文物業界再接再勵,展現共存共榮的團結戰力,於12月17至22日推出「台灣古董拍賣週」,再次點燃台灣古董文物收藏的火苗。
世家:西周〈青銅爵杯〉,高24.5公分、徑18.5公分。
「台灣古董拍賣週」的活動時程,依序為「富得國際拍賣」的「翰墨雅趣-中國書畫專場」,12月17、18日預展,19日拍賣,地點:台北市松仁路9號(國泰會議中心)。「富博斯」的迎春拍賣,12月18、19日預展,20日下午1點拍賣,地點:台北市徐州路46號(市長官邸藝文沙龍)。「正德國際拍賣」,12月18、19日預展,地點:台北市仁愛路二段71號11樓之6,20日晚上7點拍賣,地點: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24號5樓。「沐春堂拍賣」的「一花開五葉-茶.花.香專場」及「寶島曼波-台灣文物專場」,12月19、20日預展,21、22日拍賣,地點: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24號(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五樓)。比較特殊的是,此次活動將於12月21日晚上7點在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5樓舉行「台灣聯合拍賣週精品夜場拍賣」,19、20日於該處的2樓及5樓預展,由台灣世家國際拍賣、安德昇藝術拍賣及沐春堂拍賣共同參與,這種「同業結盟」的拍賣方式,不僅為台灣首創,在全球華人藝術拍賣市場上也是首開先河。
相較於中國大陸北京、上海每到春秋兩季拍賣在時程和場次安排上的爾虞我詐、撞期衝場,台灣古董文物拍賣這一年來追求小而精且又齊心共創榮景的作為,就顯得成熟許多。或許,拍賣行業「同業結盟」的方式仍具有實驗性,但以台灣這個「小型經濟體」的巿場規模而言,在人文環境較為成熟的基礎下共創雙蠃,應該是一個值得共同努力的方向。
台灣老一輩的頂級古董商有這麼一句心法:「車多不礙道」,確實是今天古董文物產業的度世金針,中國古董文物市場天寬地濶,若能使這條坦坦大道車水馬龍,自然同業都能雨露均沾,只要大家正派經營,齊心共存共榮,雖然台灣幅員很小,卻也有機會成為全球中國藝術文物市場的巨人。
【《典藏古美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日文檢定
今年上半年,台灣古董文物巿場熱鬧非凡,首屆「台灣古董博覽會」的成功展出,激起海內外廣大迴響,台灣多家古董文物拍賣公司在同一時段的接續開拍,產生了連鎖集客效應,贏得掌聲與佳績。
在中國大陸古董文物巿場飆風退燒而進入整頓修正期的同時,台灣以一甲子豐厚的人文積澱與正確收藏經驗的累積,成為古董文物市場最好的休生養息之處,不但讓西進中國大陸的行家業者紛紛返台,也吸引眾多中國的藏家業界跨海參與台灣文物拍賣,這種現象,證明了台灣藝術文物市場與收藏風氣的成熟和可為。
今年秋季拍賣旺季,台灣古董文物業界再接再勵,展現共存共榮的團結戰力,於12月17至22日推出「台灣古董拍賣週」,再次點燃台灣古董文物收藏的火苗。
世家:西周〈青銅爵杯〉,高24.5公分、徑18.5公分。
「台灣古董拍賣週」的活動時程,依序為「富得國際拍賣」的「翰墨雅趣-中國書畫專場」,12月17、18日預展,19日拍賣,地點:台北市松仁路9號(國泰會議中心)。「富博斯」的迎春拍賣,12月18、19日預展,20日下午1點拍賣,地點:台北市徐州路46號(市長官邸藝文沙龍)。「正德國際拍賣」,12月18、19日預展,地點:台北市仁愛路二段71號11樓之6,20日晚上7點拍賣,地點: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24號5樓。「沐春堂拍賣」的「一花開五葉-茶.花.香專場」及「寶島曼波-台灣文物專場」,12月19、20日預展,21、22日拍賣,地點: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24號(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五樓)。比較特殊的是,此次活動將於12月21日晚上7點在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5樓舉行「台灣聯合拍賣週精品夜場拍賣」,19、20日於該處的2樓及5樓預展,由台灣世家國際拍賣、安德昇藝術拍賣及沐春堂拍賣共同參與,這種「同業結盟」的拍賣方式,不僅為台灣首創,在全球華人藝術拍賣市場上也是首開先河。
相較於中國大陸北京、上海每到春秋兩季拍賣在時程和場次安排上的爾虞我詐、撞期衝場,台灣古董文物拍賣這一年來追求小而精且又齊心共創榮景的作為,就顯得成熟許多。或許,拍賣行業「同業結盟」的方式仍具有實驗性,但以台灣這個「小型經濟體」的巿場規模而言,在人文環境較為成熟的基礎下共創雙蠃,應該是一個值得共同努力的方向。
台灣老一輩的頂級古董商有這麼一句心法:「車多不礙道」,確實是今天古董文物產業的度世金針,中國古董文物市場天寬地濶,若能使這條坦坦大道車水馬龍,自然同業都能雨露均沾,只要大家正派經營,齊心共存共榮,雖然台灣幅員很小,卻也有機會成為全球中國藝術文物市場的巨人。
【《典藏古美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日文檢定
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
上海虹橋古玩城「稻房新中國瓷器展」
《文/梁悅詩》
稻房新中國瓷器展暨《7501毛瓷》新書發布會,9月24日於上海虹橋古玩城5樓稻房會所拉開帷幕。共有數百名中國各地新中國瓷器的收藏家、鑑賞家及愛好者到場祝賀。
此一新中國陶瓷展未來將永久展出,展品全部是新中國建立後所燒製的精美瓷器,涵蓋了678新中國瓷器的所有版塊。而於展覽開幕式上同時發布的文匯出版社《7501毛瓷》,是第一部以第三方視角系統客觀介紹「7501毛主席專用瓷」的工具書,其內容豐富,史料詳細,並由著名藏家「稻房主人」張曙陽作序。
在展覽開幕式上,張曙陽深刻剖析了新中國瓷器的歷史地位及社會價值;中國銅鏡研究會會長狄秀斌則向觀眾介紹了其收藏理念,給廣大的收藏愛好者很大的啟發;著名「毛瓷」收藏家,同時也是中國首個當代陶瓷藝術基金的掌門人馬曉峰為「毛瓷」收藏提供了重要的鑑別真偽的資訊,並與張曙陽一同為《7501毛瓷》發行揭彩。
「稻房」展廳陳列的展品幾乎囊括了新中國陶瓷的所有門類與品種,從工藝上來講,有粉彩、薄胎、釉下五彩、青花、釉裡紅、柴窯、雕塑等;從用途上來講,有陳設瓷、日用瓷、美研室瓷、獻禮瓷、展覽瓷、出口瓷等。在當年的舉國體制下,這些都是當時部所的藝術家們聯合景德鎮各大瓷廠、研究所、設計室,共同開發設計,並挑選優質瓷土,調配自主顏料,精選能手費心盡力完成的。創作過程完全摒棄了個人榮譽,把燒製精美陶瓷當作光榮的歷史使命完成,這批瓷器可以說是代表了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陶瓷業又一次集中藝術創作的巔峰之作。
稻房藏的678新中國瓷器版塊,在中國國內是第一個建立新中國瓷器的私人展館;第一個引入互聯網終端,在信息平台上同步實現交易;也是第一支工行陶瓷藝術品基金投資收藏了新中國瓷器。
新中國瓷器是一個有著廣闊前景的新收藏門類。隨著專業人士們的不斷深入研究、大範圍推廣及廣大的收藏愛好者積極參與,未來新中國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和市場上應將占有一定的地位。
【《典藏古美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稻房新中國瓷器展暨《7501毛瓷》新書發布會,9月24日於上海虹橋古玩城5樓稻房會所拉開帷幕。共有數百名中國各地新中國瓷器的收藏家、鑑賞家及愛好者到場祝賀。
此一新中國陶瓷展未來將永久展出,展品全部是新中國建立後所燒製的精美瓷器,涵蓋了678新中國瓷器的所有版塊。而於展覽開幕式上同時發布的文匯出版社《7501毛瓷》,是第一部以第三方視角系統客觀介紹「7501毛主席專用瓷」的工具書,其內容豐富,史料詳細,並由著名藏家「稻房主人」張曙陽作序。
在展覽開幕式上,張曙陽深刻剖析了新中國瓷器的歷史地位及社會價值;中國銅鏡研究會會長狄秀斌則向觀眾介紹了其收藏理念,給廣大的收藏愛好者很大的啟發;著名「毛瓷」收藏家,同時也是中國首個當代陶瓷藝術基金的掌門人馬曉峰為「毛瓷」收藏提供了重要的鑑別真偽的資訊,並與張曙陽一同為《7501毛瓷》發行揭彩。
「稻房」展廳陳列的展品幾乎囊括了新中國陶瓷的所有門類與品種,從工藝上來講,有粉彩、薄胎、釉下五彩、青花、釉裡紅、柴窯、雕塑等;從用途上來講,有陳設瓷、日用瓷、美研室瓷、獻禮瓷、展覽瓷、出口瓷等。在當年的舉國體制下,這些都是當時部所的藝術家們聯合景德鎮各大瓷廠、研究所、設計室,共同開發設計,並挑選優質瓷土,調配自主顏料,精選能手費心盡力完成的。創作過程完全摒棄了個人榮譽,把燒製精美陶瓷當作光榮的歷史使命完成,這批瓷器可以說是代表了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陶瓷業又一次集中藝術創作的巔峰之作。
稻房藏的678新中國瓷器版塊,在中國國內是第一個建立新中國瓷器的私人展館;第一個引入互聯網終端,在信息平台上同步實現交易;也是第一支工行陶瓷藝術品基金投資收藏了新中國瓷器。
新中國瓷器是一個有著廣闊前景的新收藏門類。隨著專業人士們的不斷深入研究、大範圍推廣及廣大的收藏愛好者積極參與,未來新中國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和市場上應將占有一定的地位。
【《典藏古美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仇莊計畫:藉藝術重建人與人的關係
《文/嚴瀟瀟》
仇莊是中國江蘇省最北部豐縣的一個自然村,距華東重鎮徐州約百公里,居民上千。藝術家李牧出生並成長於此,直至17歲時前往蘇州工藝美術學校深造。今年他回到村裡,陸續複製了一批荷蘭凡阿比美術館(Van Abbemuseum)的藏品,以不同形式在仇莊展示,並漸漸為這一平淡無奇的村莊帶來了不同尋常的東西:當來自紐約的藝術家、作家茨威格(Ellen Zweig)一路輾轉而來造訪時,村頭的勒維特(Sol LeWitt)抽象牆畫讓她一眼就認出目的地已達。
以圖書館為始的返鄉計畫
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毛澤東像掛在了一戶人家的後牆上,磚牆上還隱約可見標語的痕跡。
「仇莊計畫」的靈光初現,要回溯至2010年李牧參與「Arthub Asia」總監樂大豆(Davide Quadrio)與凡阿比美術館在上海世博會平台上合作的「雙倍無限」展覽。當時的李牧已覺察出自己在城市創作的瓶頸,開始思考如何在中國的農村這樣一片與當代藝術彼此都還相當陌生的土地上工作。除了當時被採納的「新工作」方案(李牧以凡阿比美術館簽約工作人員身分工作一段時間),他還向其館長艾薛(Charles Esche)提議將美術館館藏作品帶去自己的家鄉;艾薛雖然感到這一計畫的挑戰性,但被他的熱情打動,第二天就邀請李牧去荷蘭考察、商議。翌年李牧於紐約駐留期間,前往愛因霍芬(Eindhoven)的美術館看展、研究藏品、查閱資料的同時,與荷蘭藝術家考美林(John Kormeling)對於藝術品創作中,由工人根據授權圖紙製作的作品是原作還是複製品的一番交談,給了他很大啓發,因此萌生了捨棄藏品原作、省卻運輸保險的麻煩而在仇莊當地複製這些作品的想法。這就促成了李牧、凡阿比美術館與「Arthub Aisa」的再次三方合作。
整個計畫中,於今年1月最先落腳仇莊的是「A圖書館」。2008至2009年,李牧曾在少年觀護所中開設了「藍色圖書」小型圖書館,延續的思考讓他迫切想要知道這樣一座富含其個人溫度的圖書館,會在仇莊這片已與他產生精神隔閡的故土上如何落地、生長。與後來陸續展示的藝術作品一樣,這座圖書館也是李牧個人知識結構、認知世界的一種化現,是他嘗試打破這座泯然鄉間的村莊中的平衡的開始。
設立伊始,小小的圖書館內供人閱讀的大都是些藝術畫冊、書刊,但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對其中略顯深奧的內容望而怯步,為此李牧增加了適合孩子們的繪本、插圖本乃至免費的紙筆、顏料,規畫週末的電影放映,真正讓圖書館成為以人為主體的公共空間,對孩子們來說尤其如此,他們會將在這裡畫的圖畫帶回家、被家人驕傲地掛在牆上,甚至他們於待人接物的細微處也變得更有禮貌。在計畫進行了十個月後的今天,李牧漸漸發覺,從鄉親們那裡得到最大認同的正是圖書館,因為在這個看重利益的普通村落,人們直觀地看到了圖書館帶來的好處—孩子們的進步。
做為工具的西方藝術
李牧的父親將勒維特(Sol LeWitt)的牆上雕塑《物體,抽象結構》用作掛鳥籠的架子。
除了圖書館,李牧計畫在仇莊複製十件美術館藏品,視覺層面的考量在取捨過程中佔據主導。其中,無論是勒維特作品還是其創作方式中的「可複製性」都成為介入仇莊環境的最佳範例。他的梯狀牆面結構《無題》(1972)原本就以授權設計稿的形式被凡阿比美術館收藏,而幾乎就在李牧據此複製了15件作品的同時,丹麥藝術團體SUPERFLEX也正就這件作品進行了他們的複製與贈予計畫。不同的是,仇莊的人們並不具備西方觀眾那樣的文化素養與藝術知識背景,他們憑藉自己下意識的審美、而非以藝術史的眼光來或接納或排斥這個「拐彎的梯子」。李牧在最初的贈予中遭遇過拒絕,但令人驚異的是,那些接納它的村民在對其展示、使用方式上的豐富性:在某些家庭它只是純粹的裝飾,但在更多的家庭中則成為具有實用性的擱物架;李牧酷愛養鳥的父親乾脆將之懸掛在進門處成為鳥籠支架。甚至在所有複製品都分發完畢後,還有位年輕人不太精確地自行仿造了勒維特的這件作品,掛在自己剛剛落成的新屋牆上。在這裡,實用性成為它受歡迎的首要原因,而李牧刻意留了一件掛在村子裡的一面外牆上,不做任何用途,卻意外地有位老人常常來「梯子」下小憩,只因覺得它「很好看」。
同樣分發給村民們自由處置的,還有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三幅毛澤東絲網版畫。考慮到毛澤東在中國尤其是農村地區依舊普遍具有的象徵性,這是個相當具有膽識的舉措。果然,不僅包括李牧的父親在內的一些親友質疑其合法性,一些家庭也不敢接納,連製作這些複製品的印刷廠都如臨大敵,小心謹慎地只在晚上開工、不允許影像記錄、也不允許有其廠名字樣出現。然而當李牧放棄了對這些作品展示方式的控制後,村民們仍是將之容納進自己的生活環境,成為他們日常觀看的一部分。
以我們的眼光看來,勒維特的抽象牆畫、布罕(Daniel Buren)的條紋畫、佛拉文(Dan Flavin)的幾何環形燈裝置、考美林的閃爍字母燈光裝置等等這些裝點了仇莊諸多房屋外牆的作品,在當地形成了和諧的景觀。然而這對於村民來說仍是突兀的,他們面對這些新事物時的慣常心態是疑惑不解。唯一的錄像作品在村裡雜貨鋪的小電視上循環播放,李牧選擇的是烏雷(Ulay)與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的一系列行為錄像,出乎他意料的是,大多數村民並未對裸體表演表示不接受,而雜貨鋪老闆也琢磨著如何向大家解釋他喜歡的《情人-長城》(The Lovers–The Great Wall Walk)。
接下來,理查.隆(Richard Long)、安卓(Carl Andre)的裝置作品還將陸續在仇莊被複製。在這裡,缺失了前後文脈絡的西方藝術複製品從一開始就遺失了它們做為藝術品的原創性與莊重性,而成為一種被藝術家所用的視覺工具。在艾薛看來,「仇莊計畫」是在「一個典型的現代藝術收藏與發生在我們周圍的社會與經濟變革相遇」的大環境中發生的,他們也期許通過李牧的行動得以「拓展館藏的潛力」,並瞭解當代藝術發展會如何被詮釋。
關於人、關於時間的創作
今年4月,當筆者為另一篇文章而與李牧交談時,他曾感慨自「仇莊計畫」開始以來,發現藝術所能做的事非常有限,原以為「會波瀾壯闊,實際上卻沒有特別的故事發生」。然而計畫繼續推進將近半年後,他的想法有了改變。他看到了圖書館帶來的變化,看到村民們漸漸接納出現在村裡的新事物、甚至表現出主動性,察覺出這些東西給當地人帶來的豐富性,更讓人無法預計未來可能的影響。
李牧的初衷,也正是藉由這些代表其所接受的藝術教育文化取向、並且看似與家鄉格格不入的事物為媒介,來探討自己與早已產生很深的精神隔閡的鄉親之間,當中的關係能產生什麼新的可能性。他從一開始就警惕,不讓計畫帶有某種知識分子改造鄉村的意圖,重點不在於探討農村問題或是施教於人,不是將村莊做為材料,而是將藝術品做為材料來反觀自身個體以及藝術本身。毫無疑問,整個計畫並非不具備焦點式的戲劇性事件,而是一件關於時間的創作。
幾個月來陸續有藝術圈的朋友、媒體來到仇莊,其中包括了不少國際友人,他們的到來,從一個實際層面上也杜絕了仇莊部分鄉親認為李牧在外無成、故而返鄉的猜疑。茨威格在李牧的邀請下為村裡的孩子們籌畫了一次集體野餐,而不是按她習慣的那樣來拍攝或展示作品。這些都在看得見的複製品展示之外拓展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當李牧的父親向來訪者表達自己對兒子的自豪之情時,李牧忽然意識到之前言語說教都從未能消除的芥蒂與代溝,卻在這樣日積月累的體驗中逐漸消融。村民們對他的誤解也在改變,逐漸接受了圖書館和諸多陌生事物的存在。李牧說:「因為這些藝術,我開始重新建立自己和村民的關係。」
「仇莊計畫」預計在當地持續至明年春節。之後由於面臨修路和拆遷,一部分的藝術複製品可能將隨之消失,但讓李牧感到欣慰的是,已經開始有人跟他提議,將作品轉移到不受拆遷影響的家庭中去。李牧期望能將計畫積累的資料文獻整理為出版物,而不僅僅是做為展覽展示。而在仇莊,即便計畫本身告一段落,將被保留的圖書館或許仍能延續這件作用於人和時間的作品,持續地與當地發生關係。
【《典藏今藝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TOEIC
仇莊是中國江蘇省最北部豐縣的一個自然村,距華東重鎮徐州約百公里,居民上千。藝術家李牧出生並成長於此,直至17歲時前往蘇州工藝美術學校深造。今年他回到村裡,陸續複製了一批荷蘭凡阿比美術館(Van Abbemuseum)的藏品,以不同形式在仇莊展示,並漸漸為這一平淡無奇的村莊帶來了不同尋常的東西:當來自紐約的藝術家、作家茨威格(Ellen Zweig)一路輾轉而來造訪時,村頭的勒維特(Sol LeWitt)抽象牆畫讓她一眼就認出目的地已達。
以圖書館為始的返鄉計畫
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毛澤東像掛在了一戶人家的後牆上,磚牆上還隱約可見標語的痕跡。
「仇莊計畫」的靈光初現,要回溯至2010年李牧參與「Arthub Asia」總監樂大豆(Davide Quadrio)與凡阿比美術館在上海世博會平台上合作的「雙倍無限」展覽。當時的李牧已覺察出自己在城市創作的瓶頸,開始思考如何在中國的農村這樣一片與當代藝術彼此都還相當陌生的土地上工作。除了當時被採納的「新工作」方案(李牧以凡阿比美術館簽約工作人員身分工作一段時間),他還向其館長艾薛(Charles Esche)提議將美術館館藏作品帶去自己的家鄉;艾薛雖然感到這一計畫的挑戰性,但被他的熱情打動,第二天就邀請李牧去荷蘭考察、商議。翌年李牧於紐約駐留期間,前往愛因霍芬(Eindhoven)的美術館看展、研究藏品、查閱資料的同時,與荷蘭藝術家考美林(John Kormeling)對於藝術品創作中,由工人根據授權圖紙製作的作品是原作還是複製品的一番交談,給了他很大啓發,因此萌生了捨棄藏品原作、省卻運輸保險的麻煩而在仇莊當地複製這些作品的想法。這就促成了李牧、凡阿比美術館與「Arthub Aisa」的再次三方合作。
整個計畫中,於今年1月最先落腳仇莊的是「A圖書館」。2008至2009年,李牧曾在少年觀護所中開設了「藍色圖書」小型圖書館,延續的思考讓他迫切想要知道這樣一座富含其個人溫度的圖書館,會在仇莊這片已與他產生精神隔閡的故土上如何落地、生長。與後來陸續展示的藝術作品一樣,這座圖書館也是李牧個人知識結構、認知世界的一種化現,是他嘗試打破這座泯然鄉間的村莊中的平衡的開始。
設立伊始,小小的圖書館內供人閱讀的大都是些藝術畫冊、書刊,但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對其中略顯深奧的內容望而怯步,為此李牧增加了適合孩子們的繪本、插圖本乃至免費的紙筆、顏料,規畫週末的電影放映,真正讓圖書館成為以人為主體的公共空間,對孩子們來說尤其如此,他們會將在這裡畫的圖畫帶回家、被家人驕傲地掛在牆上,甚至他們於待人接物的細微處也變得更有禮貌。在計畫進行了十個月後的今天,李牧漸漸發覺,從鄉親們那裡得到最大認同的正是圖書館,因為在這個看重利益的普通村落,人們直觀地看到了圖書館帶來的好處—孩子們的進步。
做為工具的西方藝術
李牧的父親將勒維特(Sol LeWitt)的牆上雕塑《物體,抽象結構》用作掛鳥籠的架子。
除了圖書館,李牧計畫在仇莊複製十件美術館藏品,視覺層面的考量在取捨過程中佔據主導。其中,無論是勒維特作品還是其創作方式中的「可複製性」都成為介入仇莊環境的最佳範例。他的梯狀牆面結構《無題》(1972)原本就以授權設計稿的形式被凡阿比美術館收藏,而幾乎就在李牧據此複製了15件作品的同時,丹麥藝術團體SUPERFLEX也正就這件作品進行了他們的複製與贈予計畫。不同的是,仇莊的人們並不具備西方觀眾那樣的文化素養與藝術知識背景,他們憑藉自己下意識的審美、而非以藝術史的眼光來或接納或排斥這個「拐彎的梯子」。李牧在最初的贈予中遭遇過拒絕,但令人驚異的是,那些接納它的村民在對其展示、使用方式上的豐富性:在某些家庭它只是純粹的裝飾,但在更多的家庭中則成為具有實用性的擱物架;李牧酷愛養鳥的父親乾脆將之懸掛在進門處成為鳥籠支架。甚至在所有複製品都分發完畢後,還有位年輕人不太精確地自行仿造了勒維特的這件作品,掛在自己剛剛落成的新屋牆上。在這裡,實用性成為它受歡迎的首要原因,而李牧刻意留了一件掛在村子裡的一面外牆上,不做任何用途,卻意外地有位老人常常來「梯子」下小憩,只因覺得它「很好看」。
同樣分發給村民們自由處置的,還有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三幅毛澤東絲網版畫。考慮到毛澤東在中國尤其是農村地區依舊普遍具有的象徵性,這是個相當具有膽識的舉措。果然,不僅包括李牧的父親在內的一些親友質疑其合法性,一些家庭也不敢接納,連製作這些複製品的印刷廠都如臨大敵,小心謹慎地只在晚上開工、不允許影像記錄、也不允許有其廠名字樣出現。然而當李牧放棄了對這些作品展示方式的控制後,村民們仍是將之容納進自己的生活環境,成為他們日常觀看的一部分。
以我們的眼光看來,勒維特的抽象牆畫、布罕(Daniel Buren)的條紋畫、佛拉文(Dan Flavin)的幾何環形燈裝置、考美林的閃爍字母燈光裝置等等這些裝點了仇莊諸多房屋外牆的作品,在當地形成了和諧的景觀。然而這對於村民來說仍是突兀的,他們面對這些新事物時的慣常心態是疑惑不解。唯一的錄像作品在村裡雜貨鋪的小電視上循環播放,李牧選擇的是烏雷(Ulay)與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的一系列行為錄像,出乎他意料的是,大多數村民並未對裸體表演表示不接受,而雜貨鋪老闆也琢磨著如何向大家解釋他喜歡的《情人-長城》(The Lovers–The Great Wall Walk)。
接下來,理查.隆(Richard Long)、安卓(Carl Andre)的裝置作品還將陸續在仇莊被複製。在這裡,缺失了前後文脈絡的西方藝術複製品從一開始就遺失了它們做為藝術品的原創性與莊重性,而成為一種被藝術家所用的視覺工具。在艾薛看來,「仇莊計畫」是在「一個典型的現代藝術收藏與發生在我們周圍的社會與經濟變革相遇」的大環境中發生的,他們也期許通過李牧的行動得以「拓展館藏的潛力」,並瞭解當代藝術發展會如何被詮釋。
關於人、關於時間的創作
今年4月,當筆者為另一篇文章而與李牧交談時,他曾感慨自「仇莊計畫」開始以來,發現藝術所能做的事非常有限,原以為「會波瀾壯闊,實際上卻沒有特別的故事發生」。然而計畫繼續推進將近半年後,他的想法有了改變。他看到了圖書館帶來的變化,看到村民們漸漸接納出現在村裡的新事物、甚至表現出主動性,察覺出這些東西給當地人帶來的豐富性,更讓人無法預計未來可能的影響。
李牧的初衷,也正是藉由這些代表其所接受的藝術教育文化取向、並且看似與家鄉格格不入的事物為媒介,來探討自己與早已產生很深的精神隔閡的鄉親之間,當中的關係能產生什麼新的可能性。他從一開始就警惕,不讓計畫帶有某種知識分子改造鄉村的意圖,重點不在於探討農村問題或是施教於人,不是將村莊做為材料,而是將藝術品做為材料來反觀自身個體以及藝術本身。毫無疑問,整個計畫並非不具備焦點式的戲劇性事件,而是一件關於時間的創作。
幾個月來陸續有藝術圈的朋友、媒體來到仇莊,其中包括了不少國際友人,他們的到來,從一個實際層面上也杜絕了仇莊部分鄉親認為李牧在外無成、故而返鄉的猜疑。茨威格在李牧的邀請下為村裡的孩子們籌畫了一次集體野餐,而不是按她習慣的那樣來拍攝或展示作品。這些都在看得見的複製品展示之外拓展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當李牧的父親向來訪者表達自己對兒子的自豪之情時,李牧忽然意識到之前言語說教都從未能消除的芥蒂與代溝,卻在這樣日積月累的體驗中逐漸消融。村民們對他的誤解也在改變,逐漸接受了圖書館和諸多陌生事物的存在。李牧說:「因為這些藝術,我開始重新建立自己和村民的關係。」
「仇莊計畫」預計在當地持續至明年春節。之後由於面臨修路和拆遷,一部分的藝術複製品可能將隨之消失,但讓李牧感到欣慰的是,已經開始有人跟他提議,將作品轉移到不受拆遷影響的家庭中去。李牧期望能將計畫積累的資料文獻整理為出版物,而不僅僅是做為展覽展示。而在仇莊,即便計畫本身告一段落,將被保留的圖書館或許仍能延續這件作用於人和時間的作品,持續地與當地發生關係。
【《典藏今藝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TOEIC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COLOR-HUNTING 由「顏色」開始發想的設計
《文/黃琬雯》
今年夏天,只要是路經東京六本木的人們,視覺都不自覺地變得繽紛起來。不管是在東京中城(Tokyo Midtown)境內,還是21_21 DESIGN SIGHT周邊的公園或是入口,都架設了一幅引人入盛的海報,海報上利用水彩調出眼前自然風景的小紙片,不論是青天、白雲、草綠還是海藍,都精準地捉住、採集或記錄了真實的自然色,令人好奇且嚮往這次的展覽主題。這正是由三宅一生(Issey Miyake)門下年輕的設計師兼創意總監—藤原大(Dai Fujiwara)所策畫的「獵取顏色—由顏色開始發想的設計」之設計展。
顏色,如生命流動,若語言傳達訊息
顏色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像是聲音或味道一樣到處可見、自由流動,我們可以由感官、科學或是文化等層面,來理解並賦予每種顏色意義與象徵。而且顏色大量地存在於生活周遭的物件、空間與訊息中,隨時傳達資訊與意義給閱讀者。若將顏色也視為一種人類可使用的語言,那我們所處的世界中「色彩」與「意義」間的潛力,就如同宇宙一樣廣闊無限。
策展人藤原大以「獵取顏色」(Color Hunting)為主題,集結了研究者、企業、不同領域的藝術家、設計師與海內外的教育團體聯合展出以顏色為設計出發點的作品。展出的作者們從各自領域的觀點與專業技術來記錄自然、物件、空間,甚至是資訊的色彩,進而發展多樣化的設計,其表現形式包含:裝置、商品設計、影像記錄、金工、音樂創作、互動藝術、香水與料理的開發等。這些作品刺激了訪客的視覺、聽覺、嗅覺與觸覺等感官的聯想與互動,同時也讓設計中「顏色」所擔任的角色和意義,有了嶄新的詮釋與嘗試。
這次21_21 DESIGN SIGHT展覽所吸引的訪客族群,不限於藝術與設計專業者,更歡迎一般民眾,甚至是小朋友參與互動。主要的展覽內容可分為「自然系」、「動物系」與「感官系」的顏色觀察與設計發想。
自然系:自然色的記錄、轉化與再現
「自然系」強調以自然為觀察記錄的對象,例如:水、風、天空、砂、植物的色彩。特色在於從抽象概念到設計具體呈現的轉化過程,突破了傳統,讓觀者驚喜不斷。再來是參展者領域的多元化,讓設計作品最後的結果跳出窠臼,激發想像。
一進到展覽入口大廳,陣陣涼風與悅耳的鈴聲,立刻讓訪客感到夏天的涼爽與愉悅。這個裝置《夏天的音與色》是由民間工藝團體和女子美術大學的學生共同合作的成果。風鈴是由精於江戶風鈴製作的篠原風鈴本鋪提供,而美麗的藍染短冊則是美術大學從1949年開始,就一直使用並承續到現在的藍染原料所製成,原液總共有五種深淺不一的藍色(淡藍、淺黃、縹、藍、紺藍)配合棉布的白,共同組成六個深藍到純白的色階,風一吹,拉動著輕盈的藍短冊,夏天的音與色正共舞著!
《天空日記》的構想來自於藤原大仰望天空時的感動,而想記錄下一年365天天空的顏色,若用現有的水彩顏料是無法精確地表現真實天空的色調,於是他花了一年的時間,每天早晨用水彩調和成當天早上的天空色,並記錄在小紙片上,最後將記錄所得的顏色,用竹尾的專用色紙再現,並請荷蘭平面設計師伊瑪.布(Irma Boom)與美編設計太田佳代子(Kayoko Ota),製成一本屬於天空的心情日記。
《水色手帕》。拍攝/黃琬雯
水的顏色、PH值與導電率,與當地的自然、生活、文化與歷史習習相關,換言之,水能反映出地域的本質與環境涵構。東京工藝大學教授大嶋正人(Masato Oshima)在東京地區各地蒐集了雨水、河川、湖泊、地下水、自來水,甚至是市面上販售的礦泉水等49種來源不同的水,來進行水質分析,並請染布工廠利用這些收集來的水染成紫色的《水色手帕》。遠觀這些排成7x7矩陣深淺不一紫手帕,很容易就發現37號手帕的顏色和其他的紫色差異極大,呈現出淡藕色,原來37號手帕的水源來自於箱根的硫酸鹽溫泉水。不同水源的紫手帕,果真能反映出各地獨有的風土環境。
《海灘色的音樂創作》是由沖繩島沙灘上150種的砂、草木與海的顏色轉化而來的。顏色的波長雖然只有聲音波長的十億分之一,但顏色與聲音一樣具有「波」的性質,藤原大先利用分光測色儀器測量出每種顏色的波長數值,並予以圖表化。最後請日本知名的山葉企業公司(YAMAHA)將波長轉換為樂音,再由作曲家畑中正人(Masato Hatanaka)來調和潤色,企圖透過顏色與音樂的轉化,重新詮釋沖繩島的海灘風貌。此舉也可視為是一種新型態的音樂創作手法。
《蔬菜香水與顏料》是一個融合視覺、嗅覺與味覺的料理設計與新發明。「創作美食」色、香、味三者缺一不可,若是取用食材原來的顏色或味道加以混合,有沒有可能做出創新料理呢?常磐植物化學研究所將植物的色素抽出,例如茄子的紫、南瓜的黃與紅蘿蔔的紅製成100%天然的著色香料,目前已經成功研發出12種不同口味的色料。展示現場將影像投射在白色餐桌的食具與餐盤上,流動的影像與鮮豔的色料,彷彿讓觀眾親臨一場看得到卻吃不到的視覺饗宴。
動物系:生物多樣性與動態遷移的延伸
「動物系」除了記錄對象物(動物)的顏色差異,以用於設計發想之外,還取其動態的遷徙行為、食物鏈的循環,以及物種保育的概念來做設計的衍生。「動物系」的設計總是刺激著人們思考物種間的關係,是共生呢?還是競爭?蘊涵著教育與思辨的意義。
這些《獅子靴》的顏色是根據藤原大在非洲坦尚尼亞賽倫蓋蒂國家公園所記錄的獅子毛色所染製而成的,賽倫蓋蒂(Serengeti)國家公園地屬於熱帶草原性氣候,除了獅子之外,還有上百萬頭牛羚、斑馬、瞪羚等草食性動物齊居於此,這些草食性動物每年會從肯亞出發,進行為期一年的季節遷移,終點是賽倫蓋蒂國家公園,年而復始地循環。獅子因為需要獵食這些草食性動物,也跟著進行非本能的遷徙行為。當觀眾一走進《獅子靴》的展示室時,馬上就被一群裝上輪子、隨意移動的靴子抓住了目光。這些靴子的樣式和顏色都有些微差異,沒有一雙是相同的,如同賦予這些靴子顏色的獅子般在非洲草原上奔跑、生存著。每種生物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規律,與大自然一同調和、共同呼吸。
朱鷺曾經是一種東亞地區常見的鳥類,但在1960年代之後,因為生存環境惡化和天敵威脅的影響,數量急遽減少,到了1970年代幾乎滅絕,目前野生的朱鷺不超過1,600隻,算是瀕臨絕種的世界珍貴鳥類。朱鷺的顏色雖然以白色為主,但翅膀前端的粉紅色羽毛(初列風切羽,鳥類動物翅膀最前端的羽毛)為其最明顯的特徵。43位佐渡市立新穗國小高年級的學生看著真實的朱鷺羽毛,用水彩調和出相近的嫩橘色,再塗上紙片做成的一根根複製的朱鷺羽毛。看著豎立成三排的嫩橘色羽毛,想像朱鷺原來的樣子與其生存困境,一種現實與想像間的對話,小朋友的作品誠實地記錄下每隻朱鷺的身世與美麗。
感官系:與觀眾互動的設計
「感官系」則著重於人體外貌特徵的差異,以及作品和觀眾間的互動。色彩在此如同一種無聲的語言,讓人類的交流溝通有了新的可能性。是一種貼近人性、傳達訊息的新設計方法。
《跳動的顏色》是一種互動式的裝置藝術,鼓勵訪客配合當時的心情,先選擇一枝適合的色筆,然後在台子上選一支同色的溫度計,並在溫度計旁寫下留言。當訪客的手碰觸到溫度計的前端時,裡面彩色的液體會隨著上下移動,藝術家諸泉茂(Shigeru Moroizumi)的用意不在於測量體溫,而是讓大家去思考,顏色跳動代表的意義,以及顏色為何會停在哪裡的原因,答案自由想像。這件作品必須由觀眾的即席參與,才算完整。比較展覽前後的照片,色彩繽紛的台面,再現了小市民的喜怒哀樂,而顏色、文字與心境間的轉譯,提示著色彩語言的時代即將來臨。
而《膚色眼鏡》與《唇色墨水》的設計,有著異曲同工的概念,都是利用個人外貌的特性與顏色(臉部膚色、唇色),來設計專屬的物件或用品,觀眾在參與設計的過程中,不但可了解自己身體或外貌的特徵,還能比較他人與自己的差異性。這些設計提案顛覆了自工業革命以來,商品設計的同一性與均質化,讓消費者探索各自的偏好與需求,DIY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讓設計的寬度更有彈性與人性化。
色彩,新設計語言
訪客所選的色紙拼貼是這次展覽的問卷調查。拍攝/黃琬雯
21_21 DESIGN SIGHT所舉辦的展覽,在東京設計界一直是最前衛,也是最具實驗性的美術館。這次「獵取顏色」的展覽也不例外,策展人召集不同的專業、領域,甚至是素人的小學生,一起來記錄、採集自然界中生物與非生物的色彩,並用來創造多樣的、意想不到的設計方法。這些嘗試突破了不同媒材間轉譯的限制,給予設計成果高度的想像空間和無限可能。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展覽的形式強調與觀眾互動,觀眾由展覽的接受者變為發信者,甚至是創作者。每次在參觀活動結束後,館方總是要訪客留下問卷,但這次展覽卻配合「獵取顏色」的主題,讓訪客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色紙,再依序貼到六公尺高的白紙捲軸上,這是一種記錄,也是一種回答,更是一種創作。
我選的是葡萄紫,那你呢?
【《典藏今藝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今年夏天,只要是路經東京六本木的人們,視覺都不自覺地變得繽紛起來。不管是在東京中城(Tokyo Midtown)境內,還是21_21 DESIGN SIGHT周邊的公園或是入口,都架設了一幅引人入盛的海報,海報上利用水彩調出眼前自然風景的小紙片,不論是青天、白雲、草綠還是海藍,都精準地捉住、採集或記錄了真實的自然色,令人好奇且嚮往這次的展覽主題。這正是由三宅一生(Issey Miyake)門下年輕的設計師兼創意總監—藤原大(Dai Fujiwara)所策畫的「獵取顏色—由顏色開始發想的設計」之設計展。
顏色,如生命流動,若語言傳達訊息
顏色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像是聲音或味道一樣到處可見、自由流動,我們可以由感官、科學或是文化等層面,來理解並賦予每種顏色意義與象徵。而且顏色大量地存在於生活周遭的物件、空間與訊息中,隨時傳達資訊與意義給閱讀者。若將顏色也視為一種人類可使用的語言,那我們所處的世界中「色彩」與「意義」間的潛力,就如同宇宙一樣廣闊無限。
策展人藤原大以「獵取顏色」(Color Hunting)為主題,集結了研究者、企業、不同領域的藝術家、設計師與海內外的教育團體聯合展出以顏色為設計出發點的作品。展出的作者們從各自領域的觀點與專業技術來記錄自然、物件、空間,甚至是資訊的色彩,進而發展多樣化的設計,其表現形式包含:裝置、商品設計、影像記錄、金工、音樂創作、互動藝術、香水與料理的開發等。這些作品刺激了訪客的視覺、聽覺、嗅覺與觸覺等感官的聯想與互動,同時也讓設計中「顏色」所擔任的角色和意義,有了嶄新的詮釋與嘗試。
這次21_21 DESIGN SIGHT展覽所吸引的訪客族群,不限於藝術與設計專業者,更歡迎一般民眾,甚至是小朋友參與互動。主要的展覽內容可分為「自然系」、「動物系」與「感官系」的顏色觀察與設計發想。
自然系:自然色的記錄、轉化與再現
「自然系」強調以自然為觀察記錄的對象,例如:水、風、天空、砂、植物的色彩。特色在於從抽象概念到設計具體呈現的轉化過程,突破了傳統,讓觀者驚喜不斷。再來是參展者領域的多元化,讓設計作品最後的結果跳出窠臼,激發想像。
一進到展覽入口大廳,陣陣涼風與悅耳的鈴聲,立刻讓訪客感到夏天的涼爽與愉悅。這個裝置《夏天的音與色》是由民間工藝團體和女子美術大學的學生共同合作的成果。風鈴是由精於江戶風鈴製作的篠原風鈴本鋪提供,而美麗的藍染短冊則是美術大學從1949年開始,就一直使用並承續到現在的藍染原料所製成,原液總共有五種深淺不一的藍色(淡藍、淺黃、縹、藍、紺藍)配合棉布的白,共同組成六個深藍到純白的色階,風一吹,拉動著輕盈的藍短冊,夏天的音與色正共舞著!
《天空日記》的構想來自於藤原大仰望天空時的感動,而想記錄下一年365天天空的顏色,若用現有的水彩顏料是無法精確地表現真實天空的色調,於是他花了一年的時間,每天早晨用水彩調和成當天早上的天空色,並記錄在小紙片上,最後將記錄所得的顏色,用竹尾的專用色紙再現,並請荷蘭平面設計師伊瑪.布(Irma Boom)與美編設計太田佳代子(Kayoko Ota),製成一本屬於天空的心情日記。
《水色手帕》。拍攝/黃琬雯
水的顏色、PH值與導電率,與當地的自然、生活、文化與歷史習習相關,換言之,水能反映出地域的本質與環境涵構。東京工藝大學教授大嶋正人(Masato Oshima)在東京地區各地蒐集了雨水、河川、湖泊、地下水、自來水,甚至是市面上販售的礦泉水等49種來源不同的水,來進行水質分析,並請染布工廠利用這些收集來的水染成紫色的《水色手帕》。遠觀這些排成7x7矩陣深淺不一紫手帕,很容易就發現37號手帕的顏色和其他的紫色差異極大,呈現出淡藕色,原來37號手帕的水源來自於箱根的硫酸鹽溫泉水。不同水源的紫手帕,果真能反映出各地獨有的風土環境。
《海灘色的音樂創作》是由沖繩島沙灘上150種的砂、草木與海的顏色轉化而來的。顏色的波長雖然只有聲音波長的十億分之一,但顏色與聲音一樣具有「波」的性質,藤原大先利用分光測色儀器測量出每種顏色的波長數值,並予以圖表化。最後請日本知名的山葉企業公司(YAMAHA)將波長轉換為樂音,再由作曲家畑中正人(Masato Hatanaka)來調和潤色,企圖透過顏色與音樂的轉化,重新詮釋沖繩島的海灘風貌。此舉也可視為是一種新型態的音樂創作手法。
《蔬菜香水與顏料》是一個融合視覺、嗅覺與味覺的料理設計與新發明。「創作美食」色、香、味三者缺一不可,若是取用食材原來的顏色或味道加以混合,有沒有可能做出創新料理呢?常磐植物化學研究所將植物的色素抽出,例如茄子的紫、南瓜的黃與紅蘿蔔的紅製成100%天然的著色香料,目前已經成功研發出12種不同口味的色料。展示現場將影像投射在白色餐桌的食具與餐盤上,流動的影像與鮮豔的色料,彷彿讓觀眾親臨一場看得到卻吃不到的視覺饗宴。
動物系:生物多樣性與動態遷移的延伸
「動物系」除了記錄對象物(動物)的顏色差異,以用於設計發想之外,還取其動態的遷徙行為、食物鏈的循環,以及物種保育的概念來做設計的衍生。「動物系」的設計總是刺激著人們思考物種間的關係,是共生呢?還是競爭?蘊涵著教育與思辨的意義。
這些《獅子靴》的顏色是根據藤原大在非洲坦尚尼亞賽倫蓋蒂國家公園所記錄的獅子毛色所染製而成的,賽倫蓋蒂(Serengeti)國家公園地屬於熱帶草原性氣候,除了獅子之外,還有上百萬頭牛羚、斑馬、瞪羚等草食性動物齊居於此,這些草食性動物每年會從肯亞出發,進行為期一年的季節遷移,終點是賽倫蓋蒂國家公園,年而復始地循環。獅子因為需要獵食這些草食性動物,也跟著進行非本能的遷徙行為。當觀眾一走進《獅子靴》的展示室時,馬上就被一群裝上輪子、隨意移動的靴子抓住了目光。這些靴子的樣式和顏色都有些微差異,沒有一雙是相同的,如同賦予這些靴子顏色的獅子般在非洲草原上奔跑、生存著。每種生物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規律,與大自然一同調和、共同呼吸。
朱鷺曾經是一種東亞地區常見的鳥類,但在1960年代之後,因為生存環境惡化和天敵威脅的影響,數量急遽減少,到了1970年代幾乎滅絕,目前野生的朱鷺不超過1,600隻,算是瀕臨絕種的世界珍貴鳥類。朱鷺的顏色雖然以白色為主,但翅膀前端的粉紅色羽毛(初列風切羽,鳥類動物翅膀最前端的羽毛)為其最明顯的特徵。43位佐渡市立新穗國小高年級的學生看著真實的朱鷺羽毛,用水彩調和出相近的嫩橘色,再塗上紙片做成的一根根複製的朱鷺羽毛。看著豎立成三排的嫩橘色羽毛,想像朱鷺原來的樣子與其生存困境,一種現實與想像間的對話,小朋友的作品誠實地記錄下每隻朱鷺的身世與美麗。
感官系:與觀眾互動的設計
「感官系」則著重於人體外貌特徵的差異,以及作品和觀眾間的互動。色彩在此如同一種無聲的語言,讓人類的交流溝通有了新的可能性。是一種貼近人性、傳達訊息的新設計方法。
《跳動的顏色》是一種互動式的裝置藝術,鼓勵訪客配合當時的心情,先選擇一枝適合的色筆,然後在台子上選一支同色的溫度計,並在溫度計旁寫下留言。當訪客的手碰觸到溫度計的前端時,裡面彩色的液體會隨著上下移動,藝術家諸泉茂(Shigeru Moroizumi)的用意不在於測量體溫,而是讓大家去思考,顏色跳動代表的意義,以及顏色為何會停在哪裡的原因,答案自由想像。這件作品必須由觀眾的即席參與,才算完整。比較展覽前後的照片,色彩繽紛的台面,再現了小市民的喜怒哀樂,而顏色、文字與心境間的轉譯,提示著色彩語言的時代即將來臨。
而《膚色眼鏡》與《唇色墨水》的設計,有著異曲同工的概念,都是利用個人外貌的特性與顏色(臉部膚色、唇色),來設計專屬的物件或用品,觀眾在參與設計的過程中,不但可了解自己身體或外貌的特徵,還能比較他人與自己的差異性。這些設計提案顛覆了自工業革命以來,商品設計的同一性與均質化,讓消費者探索各自的偏好與需求,DIY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讓設計的寬度更有彈性與人性化。
色彩,新設計語言
訪客所選的色紙拼貼是這次展覽的問卷調查。拍攝/黃琬雯
21_21 DESIGN SIGHT所舉辦的展覽,在東京設計界一直是最前衛,也是最具實驗性的美術館。這次「獵取顏色」的展覽也不例外,策展人召集不同的專業、領域,甚至是素人的小學生,一起來記錄、採集自然界中生物與非生物的色彩,並用來創造多樣的、意想不到的設計方法。這些嘗試突破了不同媒材間轉譯的限制,給予設計成果高度的想像空間和無限可能。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展覽的形式強調與觀眾互動,觀眾由展覽的接受者變為發信者,甚至是創作者。每次在參觀活動結束後,館方總是要訪客留下問卷,但這次展覽卻配合「獵取顏色」的主題,讓訪客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色紙,再依序貼到六公尺高的白紙捲軸上,這是一種記錄,也是一種回答,更是一種創作。
我選的是葡萄紫,那你呢?
【《典藏今藝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台北故宮「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開幕
《文/鄭婷婷》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站在巨幅的特展主視覺看板旁致詞,主視覺分別由台北故宮藏《清高宗御製詩集》三集封面肖像與北京故宮藏那羅延窟本〈是一是二圖〉合成,也象徵了兩個故宮在此展的合作。
乾隆在日理萬機之餘還能整理收藏編目、指導藝術品製作、為藝術品評鑑下「神」、「妙」、「能」等第,藝術品好「神」,乾隆也好「神」!國立故宮博物院現正展出「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特展,將持續至明年(2014)1月7日止,是體驗乾隆品味的好機會。
10月7日台北故宮舉行盛大的開幕記者會,同時為「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特展與新媒體藝術展「乾隆潮」揭開序幕。開幕記者會當天,台北故宮院長馮明珠表示,2009年舉辦「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時,一位觀眾向前院長周功鑫提議,辦了雍正,何不辦乾隆呢!於是便有了這次展覽的機緣。而借展單位北京故宮院長單霽翔亦蒞臨現場,並允諾新媒體展未來將到北京故宮展出。
乾隆品味既複雜又矛盾,真是藝術史上懸而未解的大謎團,此次「清高宗的藝術品味」特展從乾隆講過的話、寫過的詩,讓乾隆自己說自己,告訴大家他的藝術品味。特展展件豐碩,除了台北故宮的院藏之外,更向北京故宮借展45件展品,總數達200件之多。共分為「品味養成」、「鑑藏製作」、「生活藝術」三大單元,從乾隆品味形塑到品味的展現,而生活與品味更是不斷交融的過程,品味體現於生活,生活影響了品味。展覽陳列特別可看之處在於,將相關的展件並陳,特別使得乾隆製作鑑藏的過程一目了然。譬如「鑑藏製作」單元的漢〈銅熊尊〉與清乾隆〈玉熊尊〉,兩件熊尊過去曾分開展出過,此次擺放在同一個展櫃裡,它們的上方也張貼了《西清古鑑》〈唐飛熊表作〉的輸出圖片,三熊相照更能看出它們在清宮中鑑藏與製作的脈絡──即乾隆收藏了漢〈銅熊尊〉,後斷定為唐朝作品並收錄於《西清古鑑》中,再重新製作成玉熊。此外還展出了乾隆早年皇子時的習字、御筆的花卉和古槐及批改的奏摺等,特別能展現出他個人的一面。
新媒體藝術展「乾隆潮」抓緊了「每個人都可以是現代乾隆」的主軸,以分區敘事的方式分「時空洞」、「乾隆的奇異山水」、「乾隆的春曉慶典」、「乾隆的小宇宙」、「十全乾隆」、「人人都是乾隆」六塊展開,一走進現場,就穿越了時空洞,各國人士操著不同的語言向觀眾這位「乾隆」打招呼,觀眾於此便展開了他的cosplay。每一個展件皆由乾隆與他品味的藝術品發想而來,十分生動活潑,從藝術家的創意中追尋其與發想文物的關聯性也是樂趣所在,新媒體展則將持續至明年3月16日止。
【《典藏古美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日文檢定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站在巨幅的特展主視覺看板旁致詞,主視覺分別由台北故宮藏《清高宗御製詩集》三集封面肖像與北京故宮藏那羅延窟本〈是一是二圖〉合成,也象徵了兩個故宮在此展的合作。
乾隆在日理萬機之餘還能整理收藏編目、指導藝術品製作、為藝術品評鑑下「神」、「妙」、「能」等第,藝術品好「神」,乾隆也好「神」!國立故宮博物院現正展出「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特展,將持續至明年(2014)1月7日止,是體驗乾隆品味的好機會。
10月7日台北故宮舉行盛大的開幕記者會,同時為「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特展與新媒體藝術展「乾隆潮」揭開序幕。開幕記者會當天,台北故宮院長馮明珠表示,2009年舉辦「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時,一位觀眾向前院長周功鑫提議,辦了雍正,何不辦乾隆呢!於是便有了這次展覽的機緣。而借展單位北京故宮院長單霽翔亦蒞臨現場,並允諾新媒體展未來將到北京故宮展出。
乾隆品味既複雜又矛盾,真是藝術史上懸而未解的大謎團,此次「清高宗的藝術品味」特展從乾隆講過的話、寫過的詩,讓乾隆自己說自己,告訴大家他的藝術品味。特展展件豐碩,除了台北故宮的院藏之外,更向北京故宮借展45件展品,總數達200件之多。共分為「品味養成」、「鑑藏製作」、「生活藝術」三大單元,從乾隆品味形塑到品味的展現,而生活與品味更是不斷交融的過程,品味體現於生活,生活影響了品味。展覽陳列特別可看之處在於,將相關的展件並陳,特別使得乾隆製作鑑藏的過程一目了然。譬如「鑑藏製作」單元的漢〈銅熊尊〉與清乾隆〈玉熊尊〉,兩件熊尊過去曾分開展出過,此次擺放在同一個展櫃裡,它們的上方也張貼了《西清古鑑》〈唐飛熊表作〉的輸出圖片,三熊相照更能看出它們在清宮中鑑藏與製作的脈絡──即乾隆收藏了漢〈銅熊尊〉,後斷定為唐朝作品並收錄於《西清古鑑》中,再重新製作成玉熊。此外還展出了乾隆早年皇子時的習字、御筆的花卉和古槐及批改的奏摺等,特別能展現出他個人的一面。
新媒體藝術展「乾隆潮」抓緊了「每個人都可以是現代乾隆」的主軸,以分區敘事的方式分「時空洞」、「乾隆的奇異山水」、「乾隆的春曉慶典」、「乾隆的小宇宙」、「十全乾隆」、「人人都是乾隆」六塊展開,一走進現場,就穿越了時空洞,各國人士操著不同的語言向觀眾這位「乾隆」打招呼,觀眾於此便展開了他的cosplay。每一個展件皆由乾隆與他品味的藝術品發想而來,十分生動活潑,從藝術家的創意中追尋其與發想文物的關聯性也是樂趣所在,新媒體展則將持續至明年3月16日止。
【《典藏古美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日文檢定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受台灣企業家啟發 西班牙藝術家以中國近代政治人物為題創作
《文.攝影/郭怡孜》
左起大未來林舍創辦人林天民、藝術家卡諾(Jose-Maria Cano)與國巨基金會執行長黃嘉若攝於展覽現場。(大未來林舍提供)
曾經是風靡歐洲與拉丁美洲的流行樂團Mecano成員之一,何塞馬利亞.卡諾(Jose-Maria Cano)在1980年代即靠著成功的音樂事業享有財富與盛名。近年卡諾轉而投入藝術創作,從2004年的第一次個展以來,他那洞悉社會現象、揭露人性現實的視角,每每映照出全球化背景之下,個人存在於龐大社會機器裡的當代處境。
來自西班牙的卡諾,長期生活於倫敦,他在台灣的首次個展「月之暗面:何塞馬利亞.卡諾作品選集」由大未來林舍畫廊與國巨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國巨集團董事長陳泰銘從2006年開始收藏卡諾的作品並與之結識,此次個展即是由陳泰銘促成。10月12日開幕當天,他滿面笑容開心地來到大未來林舍,展現他對卡諾的支持。
卡諾與2006年作品《Why it Pays to Have an Eye on the Market》,作品圖像挪用了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上一篇關於他自己的報導。
卡諾以熱蠟畫(encaustic)作為最主要的藝術表現形式。他挪用報章雜誌裡的名人圖像,高倍放大之後,繪製成大幅熱蠟畫作。卡諾刻意保留了報紙圖像放大後的網點,將名人肖像轉為一種當代文化的象徵符號,承繼了1960年代普普藝術的複製概念,而蠟的色澤將隨著時間流逝而改變,也為作品增添了時間感。「月之暗面」一展以「The Wall Street One Hundred 」、「The China 10」及「Raw Model」三個系列為主軸。其中以華人近代史上重要政治人物為題材的「The China 10」系列,是受陳泰銘委託而創作,卡諾如此看待陳泰銘:「他是位頂尖的藏家,也是位特別的藏家,他給了我很多的啟發,『The China 10』即是其中之一。」
現場展出卡諾以華人近代史上重要政治人物為題材的「The China 10」系列。
而早在2007年的金融海嘯發生之前,卡諾就在金融業所帶動的榮景之中,深切地感到不安,他回憶:「那時倫敦到處都是銀行家、營業員,你可以在空氣中嗅聞得到金融界的影響力。你進不了餐廳,因為位置都被金融人士訂走了。但人們並沒有真正做些什麼,他們只是把錢換來換去,就有幾百萬的進帳,這顯然是很危險的。」於是,2004年他開始了「Wall Street One Hundred」系列的創作,如今我們經歷過金融海嘯的衝擊,看著這些作品別有一番感觸。
【《典藏今藝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左起大未來林舍創辦人林天民、藝術家卡諾(Jose-Maria Cano)與國巨基金會執行長黃嘉若攝於展覽現場。(大未來林舍提供)
曾經是風靡歐洲與拉丁美洲的流行樂團Mecano成員之一,何塞馬利亞.卡諾(Jose-Maria Cano)在1980年代即靠著成功的音樂事業享有財富與盛名。近年卡諾轉而投入藝術創作,從2004年的第一次個展以來,他那洞悉社會現象、揭露人性現實的視角,每每映照出全球化背景之下,個人存在於龐大社會機器裡的當代處境。
來自西班牙的卡諾,長期生活於倫敦,他在台灣的首次個展「月之暗面:何塞馬利亞.卡諾作品選集」由大未來林舍畫廊與國巨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國巨集團董事長陳泰銘從2006年開始收藏卡諾的作品並與之結識,此次個展即是由陳泰銘促成。10月12日開幕當天,他滿面笑容開心地來到大未來林舍,展現他對卡諾的支持。
卡諾與2006年作品《Why it Pays to Have an Eye on the Market》,作品圖像挪用了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上一篇關於他自己的報導。
卡諾以熱蠟畫(encaustic)作為最主要的藝術表現形式。他挪用報章雜誌裡的名人圖像,高倍放大之後,繪製成大幅熱蠟畫作。卡諾刻意保留了報紙圖像放大後的網點,將名人肖像轉為一種當代文化的象徵符號,承繼了1960年代普普藝術的複製概念,而蠟的色澤將隨著時間流逝而改變,也為作品增添了時間感。「月之暗面」一展以「The Wall Street One Hundred 」、「The China 10」及「Raw Model」三個系列為主軸。其中以華人近代史上重要政治人物為題材的「The China 10」系列,是受陳泰銘委託而創作,卡諾如此看待陳泰銘:「他是位頂尖的藏家,也是位特別的藏家,他給了我很多的啟發,『The China 10』即是其中之一。」
現場展出卡諾以華人近代史上重要政治人物為題材的「The China 10」系列。
而早在2007年的金融海嘯發生之前,卡諾就在金融業所帶動的榮景之中,深切地感到不安,他回憶:「那時倫敦到處都是銀行家、營業員,你可以在空氣中嗅聞得到金融界的影響力。你進不了餐廳,因為位置都被金融人士訂走了。但人們並沒有真正做些什麼,他們只是把錢換來換去,就有幾百萬的進帳,這顯然是很危險的。」於是,2004年他開始了「Wall Street One Hundred」系列的創作,如今我們經歷過金融海嘯的衝擊,看著這些作品別有一番感觸。
【《典藏今藝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台大社會奉獻獎 頒給沈芯菱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5日電)台灣大學今年慶祝85週年校慶,創立「台大學生社會奉獻特別獎」,今天首屆頒給新聞所學生沈芯菱。
沈芯菱年幼家貧,隨雙親走遍全台擺路邊攤,後來靠著一台中古電腦自學,幫雙親成立服裝網站,11歲時又幫雲林農民設立農產網銷平台,廣受媒體報導。
沈芯菱持續投入公益活動,包括設置安安免費教學網站、全民吃柳丁、弱勢免費配眼鏡、台灣媳婦學習網等,又一再躍上媒體版面,時代雜誌學生版甚至稱讚她為「天堂掉落凡間的天使」。
沈芯菱年紀輕輕卻得獎無數,曾獲得十大傑出青年、總統教育獎,故事甚至被寫進數個版本的中小學教科書,作為青年學生榜樣。
台灣大學希望學生除了研究、課業表現外,也能關懷社會、貢獻社會,今年設立「台大學生社會奉獻特別獎」,首屆便頒給沈芯菱。
台大校方指出,沈芯菱自小從事公益,運用科技技能助己助人,不斷提出創新方法,展現「利他精神」,足以作為青年學子的楷模。
除了學生獎項外,台大今天還頒發名譽博士學位給台灣積體電路董事長張忠謀、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1021115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企業語言訓練
沈芯菱年幼家貧,隨雙親走遍全台擺路邊攤,後來靠著一台中古電腦自學,幫雙親成立服裝網站,11歲時又幫雲林農民設立農產網銷平台,廣受媒體報導。
沈芯菱持續投入公益活動,包括設置安安免費教學網站、全民吃柳丁、弱勢免費配眼鏡、台灣媳婦學習網等,又一再躍上媒體版面,時代雜誌學生版甚至稱讚她為「天堂掉落凡間的天使」。
沈芯菱年紀輕輕卻得獎無數,曾獲得十大傑出青年、總統教育獎,故事甚至被寫進數個版本的中小學教科書,作為青年學生榜樣。
台灣大學希望學生除了研究、課業表現外,也能關懷社會、貢獻社會,今年設立「台大學生社會奉獻特別獎」,首屆便頒給沈芯菱。
台大校方指出,沈芯菱自小從事公益,運用科技技能助己助人,不斷提出創新方法,展現「利他精神」,足以作為青年學子的楷模。
除了學生獎項外,台大今天還頒發名譽博士學位給台灣積體電路董事長張忠謀、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1021115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企業語言訓練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西方藝術的中國路(上)
《文/郭怡孜》
在中國大陸設立辦公室近二十年之後,今年,佳士得終於得以獨立展開此地的第一場拍賣會。中國在短短幾年之內躍升為全球主要藝術市場之一,早已是各大拍賣公司極欲進入的寶地,向外資開放,勢必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全球藝市版圖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東西方藝術收藏將有進一步的對話與交流。
上海展出佳士得全球拍賣精選現場,作品為紐約11月秋拍拍品之一:畢卡索1956年作品《坐搖椅的女人》。(攝影/郭怡孜)
當中國當代藝術已藉由西方藏家的引領,於全球獲得一定程度的認同與理解,西方藝術體系也積極尋求中國群眾的接納。佳士得上海首拍除了彰顯中國引以為傲的當代藝術,同時積極向中國市場推擴西方藝術,不僅在首場夜拍中包含了西方藝術品,更是不遠千里將多件畢卡索(Pablo Picasso)、夏卡爾(Marc Chagall)、沃荷(Andy Warhol)、李希特(Gerhard Richter)與羅斯科(Mark Rothko)等名家大師的作品帶到上海,舉辦私人洽購展覽及紐約、倫敦拍賣的預展。其中,畢卡索與沃荷的作品在數量上壓倒性地超過其他藝術家作品,顯見他們是佳士得向中國藏家力推的兩大藝術明星。
《典藏投資》在這場深具歷史意義的夜拍開槌之前,獨家專訪了佳士得歐洲總裁辦公室歐洲高級主管暨印象派和現代藝術部國際專家部負責人Giovanna Bertazzoni,以及戰後及當代藝術部拓展主席Amy Cappellazzo,請她們分享各自領域裡的專業觀察,以及與中國藏家的交流經驗。
《典藏投資》(以下簡稱典) 雖然這是佳士得在中國的首場獨立拍賣會,我相信你們早已開始向這裡的藏家介紹西方藝術。請兩位談談中國藏家參與收藏印象派與現代藝術,以及戰後與當代藝術的現況。
Giovanna Bertazzoni(以下簡稱B) 從2008年以來,我們的中國藏家成長了一倍,特別是在主要的中心如倫敦、紐約,當然還有香港、以及巴黎,中國藏家的數量每季都有成長。我們也接待了許多從中國親自來到拍賣現場參與的藏家,可能是顧問陪同或獨自前來。我們經常先在香港認識這些中國藏家,然後會在倫敦見到他們來看預展,並且留下來參與拍賣競價。其中不乏對高單價的拍品深感興趣,會買下封面拍品的藏家。我們已經與許多中國藏家建立密切且有效的關係。
Amy Cappellazzo(以下簡稱C) 當代的部分大略也是如此。
中國新一代藏家崛起
典 哪些中國人收藏您的領域?他們是否傾向於購買高端價格的作品?
B 這是很有趣的問題,特別當Amy和我一起接受你的採訪時。在我的領域裡,這些中國買家屬於年輕的族群,而我所謂的年輕是指他們大約在四十幾歲的年紀。中國這一代的新藏家,在這個年紀創造了財富,卻沒有從當代藝術進入收藏,而是收藏印象派與現代藝術。這些人身穿Prada、非常時尚,他們要最新最好的東西,同時認為買印象派與現代藝術是很酷的。這在全世界以及以往的市場經驗中,都是獨特的。一般而言,年輕人開始收藏藝術品,會從當代藝術開始。
C 在我的領域裡,我的確觀察到這股關注二十世紀藝術的趨勢,我想有趣的是,他們從比較昂貴的區塊開始關注,會在夜拍現身。現在我們有幾位中國藏家對非常高端的作品有興趣,但我相信將來會有愈來愈多預算小一點的藏家加入,例如每年有5萬美元預算。就新進藏家族群而言,這是典型的現象。
典 在兩位的專業領域裡,中國收藏家的重疊比例高嗎?
C 我相信是高的,我認為大約有一半的藏家同時對這兩個領域有興趣。
B 是的,他們在倫敦的拍賣季會待上兩周,一周參與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拍賣,接下來一周參與戰後及當代藝術的一連串拍賣。我的許多客戶也在戰後及當代藝術拍賣會上舉牌,他們感興趣的可能是這個區塊中較偏向傳統、經典的作品,常常是出自名家,也有可能是與經典有強烈連結的年輕藝術家。
C 例如多伊格(Peter Doig),他的繪畫在形式與風格上具有古典精神,同時又是當代的。
※延伸閱讀:
西 方 藝 術 的 中 國 路(下)
【《典藏今藝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在中國大陸設立辦公室近二十年之後,今年,佳士得終於得以獨立展開此地的第一場拍賣會。中國在短短幾年之內躍升為全球主要藝術市場之一,早已是各大拍賣公司極欲進入的寶地,向外資開放,勢必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全球藝市版圖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東西方藝術收藏將有進一步的對話與交流。
上海展出佳士得全球拍賣精選現場,作品為紐約11月秋拍拍品之一:畢卡索1956年作品《坐搖椅的女人》。(攝影/郭怡孜)
當中國當代藝術已藉由西方藏家的引領,於全球獲得一定程度的認同與理解,西方藝術體系也積極尋求中國群眾的接納。佳士得上海首拍除了彰顯中國引以為傲的當代藝術,同時積極向中國市場推擴西方藝術,不僅在首場夜拍中包含了西方藝術品,更是不遠千里將多件畢卡索(Pablo Picasso)、夏卡爾(Marc Chagall)、沃荷(Andy Warhol)、李希特(Gerhard Richter)與羅斯科(Mark Rothko)等名家大師的作品帶到上海,舉辦私人洽購展覽及紐約、倫敦拍賣的預展。其中,畢卡索與沃荷的作品在數量上壓倒性地超過其他藝術家作品,顯見他們是佳士得向中國藏家力推的兩大藝術明星。
《典藏投資》在這場深具歷史意義的夜拍開槌之前,獨家專訪了佳士得歐洲總裁辦公室歐洲高級主管暨印象派和現代藝術部國際專家部負責人Giovanna Bertazzoni,以及戰後及當代藝術部拓展主席Amy Cappellazzo,請她們分享各自領域裡的專業觀察,以及與中國藏家的交流經驗。
《典藏投資》(以下簡稱典) 雖然這是佳士得在中國的首場獨立拍賣會,我相信你們早已開始向這裡的藏家介紹西方藝術。請兩位談談中國藏家參與收藏印象派與現代藝術,以及戰後與當代藝術的現況。
Giovanna Bertazzoni(以下簡稱B) 從2008年以來,我們的中國藏家成長了一倍,特別是在主要的中心如倫敦、紐約,當然還有香港、以及巴黎,中國藏家的數量每季都有成長。我們也接待了許多從中國親自來到拍賣現場參與的藏家,可能是顧問陪同或獨自前來。我們經常先在香港認識這些中國藏家,然後會在倫敦見到他們來看預展,並且留下來參與拍賣競價。其中不乏對高單價的拍品深感興趣,會買下封面拍品的藏家。我們已經與許多中國藏家建立密切且有效的關係。
Amy Cappellazzo(以下簡稱C) 當代的部分大略也是如此。
中國新一代藏家崛起
典 哪些中國人收藏您的領域?他們是否傾向於購買高端價格的作品?
B 這是很有趣的問題,特別當Amy和我一起接受你的採訪時。在我的領域裡,這些中國買家屬於年輕的族群,而我所謂的年輕是指他們大約在四十幾歲的年紀。中國這一代的新藏家,在這個年紀創造了財富,卻沒有從當代藝術進入收藏,而是收藏印象派與現代藝術。這些人身穿Prada、非常時尚,他們要最新最好的東西,同時認為買印象派與現代藝術是很酷的。這在全世界以及以往的市場經驗中,都是獨特的。一般而言,年輕人開始收藏藝術品,會從當代藝術開始。
C 在我的領域裡,我的確觀察到這股關注二十世紀藝術的趨勢,我想有趣的是,他們從比較昂貴的區塊開始關注,會在夜拍現身。現在我們有幾位中國藏家對非常高端的作品有興趣,但我相信將來會有愈來愈多預算小一點的藏家加入,例如每年有5萬美元預算。就新進藏家族群而言,這是典型的現象。
典 在兩位的專業領域裡,中國收藏家的重疊比例高嗎?
C 我相信是高的,我認為大約有一半的藏家同時對這兩個領域有興趣。
B 是的,他們在倫敦的拍賣季會待上兩周,一周參與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拍賣,接下來一周參與戰後及當代藝術的一連串拍賣。我的許多客戶也在戰後及當代藝術拍賣會上舉牌,他們感興趣的可能是這個區塊中較偏向傳統、經典的作品,常常是出自名家,也有可能是與經典有強烈連結的年輕藝術家。
C 例如多伊格(Peter Doig),他的繪畫在形式與風格上具有古典精神,同時又是當代的。
※延伸閱讀:
西 方 藝 術 的 中 國 路(下)
【《典藏今藝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馬賽 文化就此平安入港?
【文/孫嘉蓉】
法國第三大都會區與第一大港馬賽,是希臘人於公元前600年即建立的貿易港口,至今仍是地中海最大商港,這個有著悠悠歷史的古城,見證著地中海的貿易興衰與權力爭奪,留下了豐富的古蹟與文化遺產。然而馬賽給人的印象卻不如巴黎和里昂精緻悠閒,並充滿文藝氣息,經濟上,馬賽的人均收入遠低於巴黎,失業率卻高達17%(高於全國的11%);社會上,人蛇混雜,種族、毒品、黑幫、貧窮等問題叢生,犯罪率高。
連接聖讓堡與J4的天橋
為了改造城市形象並帶動觀光,馬賽市政府20年前便著手一個長程的城市改造計畫「Euroméditerranée」,主要將具有歷史特色的舊港區(Vieux-Port)逐步重新規劃;而在馬賽獲選為2013的歐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後,更整合了許多文化面向的建設,從2009年開始開始,以6億歐元的預算,展開一系列的改造,幾乎80%的新地標都集中在馬賽的舊港城區周邊;6億經費中有1.9億(1.3億來自中央補助,其於來源為地方政府)用於歐洲與地中海文明博物館(簡稱MuCEM,Musée des civilisations de l'Europe et de la Méditerranée),是與羅浮宮同等級的國家博物館。
重現歷史,打破港口封線
MuCEM包括三個建築,位於舊港入口的聖讓堡(Fort Saint-Jean)、J4碼頭以及資源與保存中心(Centre de Conservation et de Ressources)。聖讓堡是座過去不曾開放參觀的17世紀古蹟,現在打造為博物館,將使用權回歸人民,自有空間權轉移的重要意義;展覽的詮釋觀點則一改傳統文明博物館的沉悶與國家中心主義,企圖跨越不同領域,以用歷史、人類、藝術的角度來接近當代經驗。最吸引人目光的J4,則是一個具展演功能的文化中心,裡面的地中海走廊,展出地中海不同文明間的異同。該計畫的建築師Rudy Ricciotti表示,他所思考的是如何在一個被封鎖的地方建設。於是我們看到了從J4延伸至聖讓堡及其他街區的天橋,架構出一張新的港區文化版圖,讓民眾不用門票就可走上屋頂和天橋,成為新的休閒聚點,過去無法親近的港口封線,也因為徒步區的設置,打破了給人的距離感。
Série L'apéro - collection Usages, Un repos mérité après une baignade harassante - Été 1932 - Malmousque - photographie Antoine Valbon
如前所說,80%的新文化建設都集中在舊港城區,MuCEM只是這條路線的開端,沿著港口的1.8公里,陸續可經過用於舉辦研討會議的Villa Méditerranée;已荒置40年的檢疫站所改建的Musée des Regards de Provence,展示著普羅旺斯藝術文化;其餘有J1碼頭、購物中心、地中海廣場地下200個座位的劇場,最後到達有2500座位、由儲藏塔重新翻修而成的Le Silo表演藝術中心。港區的氛圍確實因為這些令人讚嘆的古蹟與新地標變得活絡,至少人們得以站在過去不曾到過的角落或高度,用從沒有過的視野角度,看這個城市的新面貌。
卸下光環,踏上長遠之路
距離2013結束僅剩3個月,究竟歐洲文化之都的頭銜是否為馬賽帶來了預期的效益?顯然馬賽市政府是滿意的,根據官方的資料,MuCEM在開幕3個月之內吸引了85萬人次參觀(1/3為購票入場),今年夏天有200萬觀光客,較去年上揚20到25%;今年初開始的文化活動則至少已有500萬人參與。然而負面的評價和質疑也沒有停過,以下整理幾個主要的爭議。
首先是如此密集的新展演場館是否符合當地需求。馬賽的文化預算向來不低,轄下更有多達40個以上的劇場,數量僅次巴黎,馬賽的藝術團體雖然相當活躍,卻較為分散、零散,也普遍沒有充裕的經費。文化界人士擔心表演團體無法負擔進入新場館演出的成本及票房壓力,甚至為了符合新場館的經營需求,長期下來扼殺了原本多元發展的創作風格,而失去藝術創作的自由性。
La Friche Belle de Mai
而相較於社經地位較低的馬賽北部地區,那些集中於港口地區的繁盛景象似乎顯得遙遠而不相干,對於文化資源不均的現象是助力還是阻力仍未可知。此外,也有與論批評歐洲文化之都如同申辦大型節慶活動或競賽,一切以賺錢為目的,經濟商機與投資開發才是背後最大利益考量,文化只是達成目地的管道與藉口。如何改善馬賽當地的藝術創作環境?如何維持馬賽藝術生活的熱絡?如何讓新興場館和建設持續發揮特色吸引人潮,不因歐洲文化之都的光環逝去而萎縮?這些問題都在馬賽沒有完整而明確的文化政策下,讓人產生擔憂。
不過,也有人認為不需過度悲觀,馬賽可以效法其他城市如里昂,透過定期的城市節慶如藝術節或雙年展,凝聚文化圈的精神和認同,增加互相交流機會。畢竟文化的根基還是來自當地,要吸引外來遊客,得先吸引當地文化人的投入才是長久發展的關鍵。馬賽在政府全力投注資源和長遠的規劃下,從硬體到軟體展現了多層次的理念思考,儘管還未能說它已經百分之百地成功,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的確看到一個不同於以往、讓人振奮,且繼續努力向前著的馬賽。
2013年6月開幕的Villa Méditerranée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10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教育訓練
法國第三大都會區與第一大港馬賽,是希臘人於公元前600年即建立的貿易港口,至今仍是地中海最大商港,這個有著悠悠歷史的古城,見證著地中海的貿易興衰與權力爭奪,留下了豐富的古蹟與文化遺產。然而馬賽給人的印象卻不如巴黎和里昂精緻悠閒,並充滿文藝氣息,經濟上,馬賽的人均收入遠低於巴黎,失業率卻高達17%(高於全國的11%);社會上,人蛇混雜,種族、毒品、黑幫、貧窮等問題叢生,犯罪率高。
連接聖讓堡與J4的天橋
為了改造城市形象並帶動觀光,馬賽市政府20年前便著手一個長程的城市改造計畫「Euroméditerranée」,主要將具有歷史特色的舊港區(Vieux-Port)逐步重新規劃;而在馬賽獲選為2013的歐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後,更整合了許多文化面向的建設,從2009年開始開始,以6億歐元的預算,展開一系列的改造,幾乎80%的新地標都集中在馬賽的舊港城區周邊;6億經費中有1.9億(1.3億來自中央補助,其於來源為地方政府)用於歐洲與地中海文明博物館(簡稱MuCEM,Musée des civilisations de l'Europe et de la Méditerranée),是與羅浮宮同等級的國家博物館。
重現歷史,打破港口封線
MuCEM包括三個建築,位於舊港入口的聖讓堡(Fort Saint-Jean)、J4碼頭以及資源與保存中心(Centre de Conservation et de Ressources)。聖讓堡是座過去不曾開放參觀的17世紀古蹟,現在打造為博物館,將使用權回歸人民,自有空間權轉移的重要意義;展覽的詮釋觀點則一改傳統文明博物館的沉悶與國家中心主義,企圖跨越不同領域,以用歷史、人類、藝術的角度來接近當代經驗。最吸引人目光的J4,則是一個具展演功能的文化中心,裡面的地中海走廊,展出地中海不同文明間的異同。該計畫的建築師Rudy Ricciotti表示,他所思考的是如何在一個被封鎖的地方建設。於是我們看到了從J4延伸至聖讓堡及其他街區的天橋,架構出一張新的港區文化版圖,讓民眾不用門票就可走上屋頂和天橋,成為新的休閒聚點,過去無法親近的港口封線,也因為徒步區的設置,打破了給人的距離感。
Série L'apéro - collection Usages, Un repos mérité après une baignade harassante - Été 1932 - Malmousque - photographie Antoine Valbon
如前所說,80%的新文化建設都集中在舊港城區,MuCEM只是這條路線的開端,沿著港口的1.8公里,陸續可經過用於舉辦研討會議的Villa Méditerranée;已荒置40年的檢疫站所改建的Musée des Regards de Provence,展示著普羅旺斯藝術文化;其餘有J1碼頭、購物中心、地中海廣場地下200個座位的劇場,最後到達有2500座位、由儲藏塔重新翻修而成的Le Silo表演藝術中心。港區的氛圍確實因為這些令人讚嘆的古蹟與新地標變得活絡,至少人們得以站在過去不曾到過的角落或高度,用從沒有過的視野角度,看這個城市的新面貌。
卸下光環,踏上長遠之路
距離2013結束僅剩3個月,究竟歐洲文化之都的頭銜是否為馬賽帶來了預期的效益?顯然馬賽市政府是滿意的,根據官方的資料,MuCEM在開幕3個月之內吸引了85萬人次參觀(1/3為購票入場),今年夏天有200萬觀光客,較去年上揚20到25%;今年初開始的文化活動則至少已有500萬人參與。然而負面的評價和質疑也沒有停過,以下整理幾個主要的爭議。
首先是如此密集的新展演場館是否符合當地需求。馬賽的文化預算向來不低,轄下更有多達40個以上的劇場,數量僅次巴黎,馬賽的藝術團體雖然相當活躍,卻較為分散、零散,也普遍沒有充裕的經費。文化界人士擔心表演團體無法負擔進入新場館演出的成本及票房壓力,甚至為了符合新場館的經營需求,長期下來扼殺了原本多元發展的創作風格,而失去藝術創作的自由性。
La Friche Belle de Mai
而相較於社經地位較低的馬賽北部地區,那些集中於港口地區的繁盛景象似乎顯得遙遠而不相干,對於文化資源不均的現象是助力還是阻力仍未可知。此外,也有與論批評歐洲文化之都如同申辦大型節慶活動或競賽,一切以賺錢為目的,經濟商機與投資開發才是背後最大利益考量,文化只是達成目地的管道與藉口。如何改善馬賽當地的藝術創作環境?如何維持馬賽藝術生活的熱絡?如何讓新興場館和建設持續發揮特色吸引人潮,不因歐洲文化之都的光環逝去而萎縮?這些問題都在馬賽沒有完整而明確的文化政策下,讓人產生擔憂。
不過,也有人認為不需過度悲觀,馬賽可以效法其他城市如里昂,透過定期的城市節慶如藝術節或雙年展,凝聚文化圈的精神和認同,增加互相交流機會。畢竟文化的根基還是來自當地,要吸引外來遊客,得先吸引當地文化人的投入才是長久發展的關鍵。馬賽在政府全力投注資源和長遠的規劃下,從硬體到軟體展現了多層次的理念思考,儘管還未能說它已經百分之百地成功,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的確看到一個不同於以往、讓人振奮,且繼續努力向前著的馬賽。
2013年6月開幕的Villa Méditerranée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10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教育訓練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香港社區藝團活化廳事件 前因後果
文/楊天帥
開業時開展的「乒乓外交」宣傳海報,圖為總司令劉建華。(李俊峰提供)
首先是在7月30日,香港社區藝術團體活化廳未獲藝術發展局(以下稱藝發局)續約消息傳出,驚動整個香港藝文界,緊接著台灣也有組織對活化廳進行隔岸聲援,卻錯了方向—事件之初,許多人一度以為這是源於政治打壓,目的在教訓活化廳積極介入政治議題。至今還有好些人沒能弄清,所謂未獲續約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直至9月30日,活化廳遷出期限已過,該組織於社群網站Facebook表明在藝發局未交待如何「安置」活化廳前,將做無限期留守。後情如何,截稿一刻仍未塵埃落定。在這時候,或許先讓我們梳理一下前因後果,就回到半世紀以前,在1958年,當活化廳所在的上海街404號,還是一家熟藥店的時候……
上海街位於九龍油麻地區。油麻地,這個草根而在地的名字正好反映了她的特色。19世紀時,她曾經是漁民曬晾麻纜以及商店售賣油桐的地方,故名之。其後百多年,她漸次變成一個龍蛇混雜的場所。在這裡你可以找到售賣色情怪奇商品和煲仔飯的廟街,也可以去碩果僅存的香港舊冰室「美都餐室」吃下午茶。民間小店販賣的貨品林林總總,從精製菜刀到手雕佛像,不一而足。這就是油麻地。如今想來,或者早在1950年代,這區已開始沉積她的社區藝術發展沃土,為活化廳的誕生埋下了伏筆。
但最初撒落在油麻地的藝術種子,其實不是活化廳。1958年時,上海街404號本是「保齡堂熟藥店」,後來店鋪幾度易主,至1999年藝發局把它及樓上數個單位闢為「上海街視藝空間」,以年租一元港幣租給藝團舉辦展覽。
在那之後的十年間,多個團體曾於上海街視藝空間舉辦活動,當中包括香港版畫工作室、藝術地圖、四零四等。然而這些團體多把視藝空間當做白盒子(white cube)。當然白盒子是與油麻地這個老城區格格不入的,因此上海街視藝空間也一直沒能發揮顯著作用。直至在2009年活化廳遷入,這個空間才開始漸為人識。一些不熟始末的媒體,甚至誤以為「活化廳」就等同「上海街視藝空間」。由此你便可以知道,活化廳對上海街404號的歷史,具有如何重要的意義。
從2009年至今這四年間,活化廳的社區藝術工作成績是有目共睹的。當主流博物館或藝術村的「藝術家駐場計畫」皆以邀請知名國際藝術家為目標時,活化廳的駐場藝術家卻是香港本土花牌業「老行尊」黃乃忠師傅。它舉辦的展覽,沒有白盒子的高貴格調,卻去弄「知音何處—街坊鄭生唱碟收藏展」。更重要的是,其長期開放形式吸引了許多街坊在404號店鋪中聊天、閱報、看電視。在那裡,你總可以見到無論男女老幼中外的油麻地人身影。如此受鄰里歡迎的藝術機構,在港僅此一家。
但它是一個社區中心還是藝術空間?這是許多人逛過活化廳後往往會問的問題。當然這問題問得無甚意義—世間萬物尤其是藝術,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較有意思的提問則是:這種社區藝術運作手段能提升地區藝術素養嗎?縱觀活化廳的工作,他們也並非漠視深度藝術理論與文化交流,因為除花牌師傅外,「藝術家社區駐場計畫」也會邀請海外藝術家來港,如在韓國從事佔屋運動(squatting)的夫婦金江(Kim Kang)及金潤煥(Kim Youn Hoan)、近十年來一直以露宿方式生活的日本藝術家市村美佐子(Misako Ichimura)、台灣藝術家湯皇珍等。與「知音何處—街坊鄭生唱碟收藏展」互為表裡的,則是「鄭生的展覽社區藝術策展討論區」,以獨立策展人史澤曼(Harald Szeemann)紀念其已故髮型師爺爺的展覽為起點,探索策展人主導模式可能出現的問題。
生產真誠機器
做為一個新萌芽的藝團,活化廳的前衛理念與介入社會議題的靈活,展現出讓人耳目一新的朝氣,甚至讓它的名聲傳到隔岸的台灣去。藝術家高俊宏對活化廳便有如下評價:「這種小尺幅但多樣性的藝術生產,與其他藝術活動(特別是商業化的香港藝術博覽會等機制)最大不同之處,在於『真誠』層面上的判準,因此我會說,『活化廳』的藝術活動是在都市縫隙之中生產真誠,一部『生產真誠機器』。」
「生產真誠機器」失去政府支持,面臨停運危機,固然是可惜的。但可惜歸可惜,胡亂把事件原因歪曲為「政治打壓」或「無理扼殺」,皆與事實相悖。事實上,早在2009年活化廳與藝發局簽訂的合約中,已列明進駐期為一年,約滿後如成績「達至滿意水平」,藝發局會「考慮酌情以非公開邀約形式邀請該機構先提交一年的資助申請」,並決定是否續約。然而合約亦註明為「確保資助機制開放性」,只能最多續約一年,換句話說營運兩年後必須重新公開招標。
最初,活化廳共由十名成員組成(活化廳故有英文名Woofer Ten)。其中劉建華為社團註冊主席,也就是人稱為「總司令」。2009年組織開始運作,2010年續約 2011年重新招標再申請成功,是為活化廳第二屆,由李俊峰出任廳長,劉建華淡出,只在核心會議列席,偶爾發表意見。2012年又續約一次。至今年,活化廳於公開招標上落敗,須把404號店鋪轉手予資深藝術家莫昭如經營。從上述脈絡可見,活化廳被要求離開,就合約精神而言並無不合理之處。許多媒體誇誇其談,紛指政府「突然終止合約」,都是失實了。
剛過去的9月30日是活化廳約滿的日子。同日,活化廳收到藝發局通知不獲續約上訴失敗。部分成員已經離去,其餘透過Facebook宣布無限期留守。李俊峰多番強調,留守爭取的並不是繼續運作視藝空間,而是政府另外提供安身之所。
正如劉建華在《明報》發表題為〈是誰殺了活化廳?〉的文章所指出,「社區藝術門徑可以千種萬樣,並不必(不可能)有全然客觀一樣比較另一樣好的判準。反而,全港各區的市民(及藝術工作者皆)實在有權各款模樣的社區藝術都去嘗試一番。」然而問題正在於,同類型的社區藝術計畫,藝發局只有上海街視覺藝術空間一項。活化廳的成功,本來可以供藝發局借鏡,增加同類店鋪空間發展社區藝術,可惜的是藝發局並沒有這樣做。這次事件會否成為契機,讓局方痛定思痛,尋求政策上的解決辦法?這也並不樂觀:政府官僚體制笨拙,政策如何一時三刻改得了?更大問題是,藝發局真那麼重視難免與執政者對著幹的社區藝術嗎?
執筆之際,三年一度的藝發局委員推選剛結束,香港獨立本土藝術空間「1a空間」的前總監陳錦成取代在位十年、被視為思想守舊的香港蘭亭學會主席李錦賢,成為視覺藝術組委員。或許此一歷史性事件,能為香港藝術發展前途帶來曙光?
【《典藏今藝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開業時開展的「乒乓外交」宣傳海報,圖為總司令劉建華。(李俊峰提供)
首先是在7月30日,香港社區藝術團體活化廳未獲藝術發展局(以下稱藝發局)續約消息傳出,驚動整個香港藝文界,緊接著台灣也有組織對活化廳進行隔岸聲援,卻錯了方向—事件之初,許多人一度以為這是源於政治打壓,目的在教訓活化廳積極介入政治議題。至今還有好些人沒能弄清,所謂未獲續約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直至9月30日,活化廳遷出期限已過,該組織於社群網站Facebook表明在藝發局未交待如何「安置」活化廳前,將做無限期留守。後情如何,截稿一刻仍未塵埃落定。在這時候,或許先讓我們梳理一下前因後果,就回到半世紀以前,在1958年,當活化廳所在的上海街404號,還是一家熟藥店的時候……
上海街位於九龍油麻地區。油麻地,這個草根而在地的名字正好反映了她的特色。19世紀時,她曾經是漁民曬晾麻纜以及商店售賣油桐的地方,故名之。其後百多年,她漸次變成一個龍蛇混雜的場所。在這裡你可以找到售賣色情怪奇商品和煲仔飯的廟街,也可以去碩果僅存的香港舊冰室「美都餐室」吃下午茶。民間小店販賣的貨品林林總總,從精製菜刀到手雕佛像,不一而足。這就是油麻地。如今想來,或者早在1950年代,這區已開始沉積她的社區藝術發展沃土,為活化廳的誕生埋下了伏筆。
但最初撒落在油麻地的藝術種子,其實不是活化廳。1958年時,上海街404號本是「保齡堂熟藥店」,後來店鋪幾度易主,至1999年藝發局把它及樓上數個單位闢為「上海街視藝空間」,以年租一元港幣租給藝團舉辦展覽。
在那之後的十年間,多個團體曾於上海街視藝空間舉辦活動,當中包括香港版畫工作室、藝術地圖、四零四等。然而這些團體多把視藝空間當做白盒子(white cube)。當然白盒子是與油麻地這個老城區格格不入的,因此上海街視藝空間也一直沒能發揮顯著作用。直至在2009年活化廳遷入,這個空間才開始漸為人識。一些不熟始末的媒體,甚至誤以為「活化廳」就等同「上海街視藝空間」。由此你便可以知道,活化廳對上海街404號的歷史,具有如何重要的意義。
從2009年至今這四年間,活化廳的社區藝術工作成績是有目共睹的。當主流博物館或藝術村的「藝術家駐場計畫」皆以邀請知名國際藝術家為目標時,活化廳的駐場藝術家卻是香港本土花牌業「老行尊」黃乃忠師傅。它舉辦的展覽,沒有白盒子的高貴格調,卻去弄「知音何處—街坊鄭生唱碟收藏展」。更重要的是,其長期開放形式吸引了許多街坊在404號店鋪中聊天、閱報、看電視。在那裡,你總可以見到無論男女老幼中外的油麻地人身影。如此受鄰里歡迎的藝術機構,在港僅此一家。
但它是一個社區中心還是藝術空間?這是許多人逛過活化廳後往往會問的問題。當然這問題問得無甚意義—世間萬物尤其是藝術,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較有意思的提問則是:這種社區藝術運作手段能提升地區藝術素養嗎?縱觀活化廳的工作,他們也並非漠視深度藝術理論與文化交流,因為除花牌師傅外,「藝術家社區駐場計畫」也會邀請海外藝術家來港,如在韓國從事佔屋運動(squatting)的夫婦金江(Kim Kang)及金潤煥(Kim Youn Hoan)、近十年來一直以露宿方式生活的日本藝術家市村美佐子(Misako Ichimura)、台灣藝術家湯皇珍等。與「知音何處—街坊鄭生唱碟收藏展」互為表裡的,則是「鄭生的展覽社區藝術策展討論區」,以獨立策展人史澤曼(Harald Szeemann)紀念其已故髮型師爺爺的展覽為起點,探索策展人主導模式可能出現的問題。
生產真誠機器
做為一個新萌芽的藝團,活化廳的前衛理念與介入社會議題的靈活,展現出讓人耳目一新的朝氣,甚至讓它的名聲傳到隔岸的台灣去。藝術家高俊宏對活化廳便有如下評價:「這種小尺幅但多樣性的藝術生產,與其他藝術活動(特別是商業化的香港藝術博覽會等機制)最大不同之處,在於『真誠』層面上的判準,因此我會說,『活化廳』的藝術活動是在都市縫隙之中生產真誠,一部『生產真誠機器』。」
「生產真誠機器」失去政府支持,面臨停運危機,固然是可惜的。但可惜歸可惜,胡亂把事件原因歪曲為「政治打壓」或「無理扼殺」,皆與事實相悖。事實上,早在2009年活化廳與藝發局簽訂的合約中,已列明進駐期為一年,約滿後如成績「達至滿意水平」,藝發局會「考慮酌情以非公開邀約形式邀請該機構先提交一年的資助申請」,並決定是否續約。然而合約亦註明為「確保資助機制開放性」,只能最多續約一年,換句話說營運兩年後必須重新公開招標。
最初,活化廳共由十名成員組成(活化廳故有英文名Woofer Ten)。其中劉建華為社團註冊主席,也就是人稱為「總司令」。2009年組織開始運作,2010年續約 2011年重新招標再申請成功,是為活化廳第二屆,由李俊峰出任廳長,劉建華淡出,只在核心會議列席,偶爾發表意見。2012年又續約一次。至今年,活化廳於公開招標上落敗,須把404號店鋪轉手予資深藝術家莫昭如經營。從上述脈絡可見,活化廳被要求離開,就合約精神而言並無不合理之處。許多媒體誇誇其談,紛指政府「突然終止合約」,都是失實了。
剛過去的9月30日是活化廳約滿的日子。同日,活化廳收到藝發局通知不獲續約上訴失敗。部分成員已經離去,其餘透過Facebook宣布無限期留守。李俊峰多番強調,留守爭取的並不是繼續運作視藝空間,而是政府另外提供安身之所。
正如劉建華在《明報》發表題為〈是誰殺了活化廳?〉的文章所指出,「社區藝術門徑可以千種萬樣,並不必(不可能)有全然客觀一樣比較另一樣好的判準。反而,全港各區的市民(及藝術工作者皆)實在有權各款模樣的社區藝術都去嘗試一番。」然而問題正在於,同類型的社區藝術計畫,藝發局只有上海街視覺藝術空間一項。活化廳的成功,本來可以供藝發局借鏡,增加同類店鋪空間發展社區藝術,可惜的是藝發局並沒有這樣做。這次事件會否成為契機,讓局方痛定思痛,尋求政策上的解決辦法?這也並不樂觀:政府官僚體制笨拙,政策如何一時三刻改得了?更大問題是,藝發局真那麼重視難免與執政者對著幹的社區藝術嗎?
執筆之際,三年一度的藝發局委員推選剛結束,香港獨立本土藝術空間「1a空間」的前總監陳錦成取代在位十年、被視為思想守舊的香港蘭亭學會主席李錦賢,成為視覺藝術組委員。或許此一歷史性事件,能為香港藝術發展前途帶來曙光?
【《典藏今藝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西方藝術的中國路(下)
典 接下來我想請教Amy,當代藝術是現在進行式且非常多元,您如何評價一件作品的價值?您會給有興趣收藏當代藝術的收藏者什麼樣的建議?
C 當代藝術涉及很多資訊,我總是建議人們善加利用感官:用眼睛看作品、用鼻子嗅聞市場、用耳朵聽聽別人在做什麼、用嘴巴談論你喜歡的東西和問問題。當你獲得愈多的資訊,你愈能夠評判藝術品的價值,我想這是最重要的。很多人只關心拍賣結果,事實上許多較不顯著的事情也都在發生,留心並檢視這些訊息會是聰明的作法。同時也要關心其他會影響價格的事情,例如經濟環境、作品來源、作品狀況、這件作品對藝術家而言有多重要等,這些都是很關鍵的因素。但是,接收這麼多的資訊並且進行消化分析需要大量的工作和時間,所以我想到最後,找一個好的顧問可能就是我最好的建議吧。
典 Giovanna此次帶來很多畢卡索的作品到上海展出,Amy則是帶了很多沃荷。我想問兩位的是,畢卡索和沃荷在引領市場這麼多年之後,他們的市場地位還會持續嗎?
C 過去二十年沃荷在我的領域一直是領銜的地位,他是我們銷售最多作品的藝術家,無論從件數或價格上而言都是,我想畢卡索也是類似的情況。
B 是的。
C 我相信他們將會持續領導市場。市場的需求很強大,無論你有1百萬美元或1萬美元,你都可以買沃荷和畢卡索的作品。他們的市場很特別,具有非常高效的流通率。只收藏最頂尖作品的高端藏家收藏他們,其他收藏家也能以較低的價格收藏到沃荷和畢卡索的好作品。我想,如果我們來到上海不帶畢卡索和沃荷的作品,會是不太負責任的事。
典 中國藏家進行西方藝術收藏時,是否顯示一些偏好?
B 的確是有的,我想中國藏家喜愛人物畫,以藝術家而言,在印象派領域中,特別引起他們興趣而一再關注的有莫內(Claude Monet)、雷諾瓦(Pierre Auguste Renoir),現代藝術方面有畢卡索、夏卡爾和達利(Salvador Dali)。達利是個有趣的例子,因為他不是一位易於被理解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很超現實、充滿象徵、有很多層次,有時候甚至連西方藏家也會覺得達利的作品不易消化且難解。但是達利在中國大陸非常受歡迎,我想是因為達利作品裡的人物元素充滿強大的力量,同時打破了界限,當然,達利有很強的技巧,具有擬真的能力,但我留意到,中國大陸對超越現實的表現有很高的欣賞力。
C 在我的領域裡,我想中國藏家很喜歡李希特的作品,他們也喜歡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沃荷、卡爾德(Alexander Calder)和多伊格。
典 上海首拍之後,佳士得會考慮在上海設立常態性的印象派與現代藝術拍場,以及戰後與當代藝術拍場嗎?
B 兩小時後的夜拍會告訴我們答案(笑)。會的,我們會持續在中國舉辦這兩個範疇的拍賣。
C 是的,這一切只是開始,我們會常常回來上海。這是相當令人興奮的。
未來的西方藝術市場
典 可否請兩位分享對各自領域未來的市場觀察?
佳士得上海私人洽購展覽作品之一:羅斯科《無題》・油彩、紙本裱於畫布・64.8☓48.9 cm・1964。
B 這是兩個非常不同的市場。我的部分,印象派與現代藝術市場將迎接輝煌的十年。由於世代交替的緣故,一些史上最重要的印象派與現代藝術私人藏家將來到收藏的終點,意味著他們即將辭世。有些美國最著名的現代藝術收藏,可能從上世紀初甚至是1890年代就開始了,大約在1960年代成熟並傳承給下一代,而現在他們逐漸凋零了。將繼承這些收藏的新一代,對於完整保留收藏的意願不高,他們對於出售藝術品之後的收益可以進行的新事物比較有興趣。而在美國,這些收藏必然會上拍,Amy來自美國,她可以解釋一下。
C 在歐洲,家族通常會保留收藏,但是美國的遺產稅很高,超過6百萬美元以上的部分,遺產稅高達55%,原因之一是,美國相信每個世代都必須自己努力,而不是坐享其成,當然這些人繳完稅之後還是非常富有,但這裡面的精神是:你不能拿走全部而不付出一些。因此當這些重要收藏傳給下一代時,他們需要賣掉一些作品以支付高額稅金。至於為什麼這類的作品通常選擇上拍?假設過世的人有多位的後代子孫,出售藝術品時必須取得所有手足的同意,而拍賣的公開、公正就能夠避免許多爭執。
B 2013年會是一個回想二十世紀的適當時機。我相信將來,印象派、現代、戰後和當代會被視為一個二十世紀的整體,當然現在印象派和現代藝術要比晚一點的藝術更加輪廓分明。但將來,收藏古典寫實的人也會開始收藏羅斯科、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例如買席勒(Egon Schiele)作品的人,他們一定會買當代作品。十年以後,二十世紀整合為一個整體的趨勢會更加明顯,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
典 Amy的領域呢?您怎麼看未來的市場。
C 戰後及當代藝術市場過去十年成長很多,我認為當代藝術市場將持續把地基打深,並且擴展。我們將從全世界看到更多的當代藝術,而當代藝術的影響力也會愈來愈深入。我想區域之間的界線會消融,有一天,你會看到一場拍賣匯聚了各地藝術家的拍賣,這在紐約及倫敦已經開始發生了,但將來會更明顯。同時,香港市場也愈來愈國際化,漸漸地將西方藝術包含進來。這個市場太健康了,不可能一直是區域性市場,它一定會逐漸變成全球性的市場。就像我必須學習Giovanna的領域,我們也要學習關於中國傳統藝術的知識。
典 經過3天的展出,今天是上海私人洽購展覽的最後一天,可以透露銷售的成績嗎?
B 我滿驚訝的,這幾天的情況和我們今年5月在香港展出的情況頗為類似,展覽引起很大的興趣,當客戶回來看第二次、第三次,交易會在接下來這幾天達成的機率就很高。我想,這裡的藏家喜歡多看幾次是值得讚許的,我自己面臨一個重大決定時也會這麼作。
C 很多人會笑美國人一到大型的藝博會就馬上下決定買作品,因為晚了可能就沒東西買了,這是非常不同的。但我頗欣賞這邊這種多看多想的購藏方式,畢竟對於這裡的觀眾而言,這些作品還有很多需要深入了解的,小心、謹慎一點是應該的。
B 分享意見也是此處藏家的另一個優點,他們可能獨自來看第一次,接著會和顧問、家人一起來。這是非常好的,他們體認到將來要跟藏品一起生活,而收藏也是家族的重要投資,家人的意見很重要,過去幾天我們看到很多這樣的藏家。我想這次的成果應該會很好。我們5月在香港,光是畢卡索就銷售了2千萬美元。
C 我的同事剛剛傳了訊息給我,我們有銷售上的好消息。你看,好消息總是最後才來。
典 太好了,恭喜你。我想我該讓兩位繼續工作了,非常謝謝你們的分享。
※延伸閱讀:
西 方 藝 術 的 中 國 路(上)
【《典藏今藝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TOEIC
C 當代藝術涉及很多資訊,我總是建議人們善加利用感官:用眼睛看作品、用鼻子嗅聞市場、用耳朵聽聽別人在做什麼、用嘴巴談論你喜歡的東西和問問題。當你獲得愈多的資訊,你愈能夠評判藝術品的價值,我想這是最重要的。很多人只關心拍賣結果,事實上許多較不顯著的事情也都在發生,留心並檢視這些訊息會是聰明的作法。同時也要關心其他會影響價格的事情,例如經濟環境、作品來源、作品狀況、這件作品對藝術家而言有多重要等,這些都是很關鍵的因素。但是,接收這麼多的資訊並且進行消化分析需要大量的工作和時間,所以我想到最後,找一個好的顧問可能就是我最好的建議吧。
典 Giovanna此次帶來很多畢卡索的作品到上海展出,Amy則是帶了很多沃荷。我想問兩位的是,畢卡索和沃荷在引領市場這麼多年之後,他們的市場地位還會持續嗎?
C 過去二十年沃荷在我的領域一直是領銜的地位,他是我們銷售最多作品的藝術家,無論從件數或價格上而言都是,我想畢卡索也是類似的情況。
B 是的。
C 我相信他們將會持續領導市場。市場的需求很強大,無論你有1百萬美元或1萬美元,你都可以買沃荷和畢卡索的作品。他們的市場很特別,具有非常高效的流通率。只收藏最頂尖作品的高端藏家收藏他們,其他收藏家也能以較低的價格收藏到沃荷和畢卡索的好作品。我想,如果我們來到上海不帶畢卡索和沃荷的作品,會是不太負責任的事。
典 中國藏家進行西方藝術收藏時,是否顯示一些偏好?
B 的確是有的,我想中國藏家喜愛人物畫,以藝術家而言,在印象派領域中,特別引起他們興趣而一再關注的有莫內(Claude Monet)、雷諾瓦(Pierre Auguste Renoir),現代藝術方面有畢卡索、夏卡爾和達利(Salvador Dali)。達利是個有趣的例子,因為他不是一位易於被理解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很超現實、充滿象徵、有很多層次,有時候甚至連西方藏家也會覺得達利的作品不易消化且難解。但是達利在中國大陸非常受歡迎,我想是因為達利作品裡的人物元素充滿強大的力量,同時打破了界限,當然,達利有很強的技巧,具有擬真的能力,但我留意到,中國大陸對超越現實的表現有很高的欣賞力。
C 在我的領域裡,我想中國藏家很喜歡李希特的作品,他們也喜歡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沃荷、卡爾德(Alexander Calder)和多伊格。
典 上海首拍之後,佳士得會考慮在上海設立常態性的印象派與現代藝術拍場,以及戰後與當代藝術拍場嗎?
B 兩小時後的夜拍會告訴我們答案(笑)。會的,我們會持續在中國舉辦這兩個範疇的拍賣。
C 是的,這一切只是開始,我們會常常回來上海。這是相當令人興奮的。
未來的西方藝術市場
典 可否請兩位分享對各自領域未來的市場觀察?
佳士得上海私人洽購展覽作品之一:羅斯科《無題》・油彩、紙本裱於畫布・64.8☓48.9 cm・1964。
B 這是兩個非常不同的市場。我的部分,印象派與現代藝術市場將迎接輝煌的十年。由於世代交替的緣故,一些史上最重要的印象派與現代藝術私人藏家將來到收藏的終點,意味著他們即將辭世。有些美國最著名的現代藝術收藏,可能從上世紀初甚至是1890年代就開始了,大約在1960年代成熟並傳承給下一代,而現在他們逐漸凋零了。將繼承這些收藏的新一代,對於完整保留收藏的意願不高,他們對於出售藝術品之後的收益可以進行的新事物比較有興趣。而在美國,這些收藏必然會上拍,Amy來自美國,她可以解釋一下。
C 在歐洲,家族通常會保留收藏,但是美國的遺產稅很高,超過6百萬美元以上的部分,遺產稅高達55%,原因之一是,美國相信每個世代都必須自己努力,而不是坐享其成,當然這些人繳完稅之後還是非常富有,但這裡面的精神是:你不能拿走全部而不付出一些。因此當這些重要收藏傳給下一代時,他們需要賣掉一些作品以支付高額稅金。至於為什麼這類的作品通常選擇上拍?假設過世的人有多位的後代子孫,出售藝術品時必須取得所有手足的同意,而拍賣的公開、公正就能夠避免許多爭執。
B 2013年會是一個回想二十世紀的適當時機。我相信將來,印象派、現代、戰後和當代會被視為一個二十世紀的整體,當然現在印象派和現代藝術要比晚一點的藝術更加輪廓分明。但將來,收藏古典寫實的人也會開始收藏羅斯科、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例如買席勒(Egon Schiele)作品的人,他們一定會買當代作品。十年以後,二十世紀整合為一個整體的趨勢會更加明顯,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
典 Amy的領域呢?您怎麼看未來的市場。
C 戰後及當代藝術市場過去十年成長很多,我認為當代藝術市場將持續把地基打深,並且擴展。我們將從全世界看到更多的當代藝術,而當代藝術的影響力也會愈來愈深入。我想區域之間的界線會消融,有一天,你會看到一場拍賣匯聚了各地藝術家的拍賣,這在紐約及倫敦已經開始發生了,但將來會更明顯。同時,香港市場也愈來愈國際化,漸漸地將西方藝術包含進來。這個市場太健康了,不可能一直是區域性市場,它一定會逐漸變成全球性的市場。就像我必須學習Giovanna的領域,我們也要學習關於中國傳統藝術的知識。
典 經過3天的展出,今天是上海私人洽購展覽的最後一天,可以透露銷售的成績嗎?
B 我滿驚訝的,這幾天的情況和我們今年5月在香港展出的情況頗為類似,展覽引起很大的興趣,當客戶回來看第二次、第三次,交易會在接下來這幾天達成的機率就很高。我想,這裡的藏家喜歡多看幾次是值得讚許的,我自己面臨一個重大決定時也會這麼作。
C 很多人會笑美國人一到大型的藝博會就馬上下決定買作品,因為晚了可能就沒東西買了,這是非常不同的。但我頗欣賞這邊這種多看多想的購藏方式,畢竟對於這裡的觀眾而言,這些作品還有很多需要深入了解的,小心、謹慎一點是應該的。
B 分享意見也是此處藏家的另一個優點,他們可能獨自來看第一次,接著會和顧問、家人一起來。這是非常好的,他們體認到將來要跟藏品一起生活,而收藏也是家族的重要投資,家人的意見很重要,過去幾天我們看到很多這樣的藏家。我想這次的成果應該會很好。我們5月在香港,光是畢卡索就銷售了2千萬美元。
C 我的同事剛剛傳了訊息給我,我們有銷售上的好消息。你看,好消息總是最後才來。
典 太好了,恭喜你。我想我該讓兩位繼續工作了,非常謝謝你們的分享。
※延伸閱讀:
西 方 藝 術 的 中 國 路(上)
【《典藏今藝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TOEIC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運動與英文
愛旅行的你也酷愛運動或觀賞運動競賽,何不參加結合運動與休閒主題的旅遊,沉醉於客製化假期時也能結識各地同好,參與喜愛運動項目,課程訓練,或欣
賞明星運動員與明星隊(star athletes and star teams)在世界級運動賽事(world sports
events)精湛表現。如此一來「寓運動於遊樂」,收「一石二鳥」(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功效。
運動種類繁多,以球類運動(ball sports)為例,常見的有:棒球、籃球、橄欖球╱足球,高爾夫球,英式橄欖球、足球、網球、排球(baseball, basketball, football, golf, rugby, soccer, tennis, volleyball)。
「打(球)」用動詞「play」,例句:「下午想不想打網球呢?」(Would you like to play tennis this afternoon?)或「我已學會怎麼打高爾夫球」(I have learned how to play golf.)。此外,下西洋棋(play chess)也用同一動詞。
問有無參與任何運動說:「Do you participate in any sports?」若回答:「Yes, I participate in some sports activities such as baseball and basketball, and I am on the office basketball team.」是指「我參與一些如棒球與籃球的運動項目,同時我是公司籃球隊隊員」。
觀賞運動比賽則用動詞「watch」,例如:「許多人熱愛看美國職籃賽」(Many people enjoy watching the NBA game.)或「在運動場╱體育場觀賞運動遠比從電視上看刺激多」(Watching sports in the stadium is much more exciting than watching them on TV.)。
(摘自: 全民英檢 分享站)
參考文獻:
1學習 英文會話 技巧
2基本實用英語會話課程
3增進您的英文閱讀、寫作、以及會話技能
資料來源:What’s new?英文大小事講給你聽!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156&News_Class_ID=0
運動種類繁多,以球類運動(ball sports)為例,常見的有:棒球、籃球、橄欖球╱足球,高爾夫球,英式橄欖球、足球、網球、排球(baseball, basketball, football, golf, rugby, soccer, tennis, volleyball)。
「打(球)」用動詞「play」,例句:「下午想不想打網球呢?」(Would you like to play tennis this afternoon?)或「我已學會怎麼打高爾夫球」(I have learned how to play golf.)。此外,下西洋棋(play chess)也用同一動詞。
問有無參與任何運動說:「Do you participate in any sports?」若回答:「Yes, I participate in some sports activities such as baseball and basketball, and I am on the office basketball team.」是指「我參與一些如棒球與籃球的運動項目,同時我是公司籃球隊隊員」。
觀賞運動比賽則用動詞「watch」,例如:「許多人熱愛看美國職籃賽」(Many people enjoy watching the NBA game.)或「在運動場╱體育場觀賞運動遠比從電視上看刺激多」(Watching sports in the stadium is much more exciting than watching them on TV.)。
(摘自: 全民英檢 分享站)
參考文獻:
1學習 英文會話 技巧
2基本實用英語會話課程
3增進您的英文閱讀、寫作、以及會話技能
資料來源:What’s new?英文大小事講給你聽!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156&News_Class_ID=0
情人節一定要會的告白英文
七夕情人節!不管是西方的羅密歐與茱麗葉,還是東方的牛郎與織女,愛情如巧克力般的滋味,是只有身歷其中的人才知道箇中的酸甜苦鹹。但是在不確定中的等待與在曖昧中的掙扎,卻讓陷入情網的男女覺得每分每秒都有如一世紀般那麼長久。
所以,不妨用一封你親自手寫的英文情書,以簡潔有力的5句英文來催化這一段原本藏在你心中的愛苗。
英文寫作,往往開始的第一句就是本段的主題句﹝theme sentence﹞,然後再往下做線性發展。這種寫作上的習慣和中文不大相同,所以常有出國留學的台灣同學以迂迴取勢的中文式寫法來寫英文報告,看得外國 教授是一頭霧水。我們這封英文情書要以英文寫作的那種「開門見山」式的第一句即道出主題:Daisy, 我無法再隱藏我對你的感覺。因此,我鼓起了勇氣,決定在七夕情人節的這一天,寫出我心中對你的愛意。第一句這麼寫:
I cannot hide my feelings for you anymore, so I summoned up my courage to write this letter to you.
[解析]:
我們用連接詞「so」,來連接句A與句B:
A:I cannot hide my feelings for you anymore
B:I summoned up my courage to write this letter to you
用這種「從屬連接詞」來連接句子,是最基本而且安全的方法。同學應該多熟悉這種寫法。常用的從屬連接詞約有十多個,如以下:
表示「時間」的從屬連接詞:
when﹝當﹞、while﹝當﹞、after﹝在…之後﹞、before﹝在…之前﹞、until﹝直到﹞、as﹝當﹞、since﹝自從﹞
表示「因果」的從屬連接詞:
because﹝因為﹞、as﹝因為﹞、since﹝因為﹞、so﹝所以﹞
表示「條件」的從屬連接詞:
if﹝如果﹞、though﹝雖然﹞、although﹝雖然﹞、unless﹝除非﹞、whether﹝是否﹞、once﹝一旦﹞
「summon」常用於「召集﹝會議﹞」、「召喚」,在此也可以用在「鼓起勇氣」的動詞表現上。
辦公室最容易發生戀情。不同公司的上班族也常因為業務上的往來而滋生情愫。一男一女可能因為進行共同的專案而經常接觸,雖彼此有好感,卻沒有勇氣與 機會表達。每次我去到妳的公司時,當我的眼神與妳四目交會時,總是讓我怦然心動、心跳加快。之後的每天,我都會禁不住的想到妳。不論吃飯、走路、坐捷運, 腦中浮現的,都是妳的倩影。第二句這麼寫:
After meeting you during my every visit to your company, I could not stop thinking about you all the time.
[解析]:
我們用了一個「分詞構句」來連接兩句。分詞構句常見於新聞英語,當相連的兩句主詞相同時,可將附屬句的主詞省略;若動詞為主動,則改為現在分詞,若動詞為 被動,則改為過去分詞。本句中,因為前後的主詞都是「I」,所以我們將原本的「After I meet you…」改為分詞構句的「After meeting you…」。
「無法停止想妳﹝你﹞」我們用了一個「could/can not stop + Ving」的句型來表達那種愛情的朝思暮想。
妳那如陽光般的燦爛笑容,讓我忘卻了工作上的緊張與疲倦。妳充滿魅力的話語,使我茅塞頓開。妳親切問候的打招呼,使我如沐春風。妳的美好,常駐我的心頭。第三句這麼寫:
Your shining smiles, your charming words, and your caring greetings are always on my mind.
[解析]:
shining與caring都是現在分詞拿來當形容詞用,來自動詞shine﹝照耀﹞與care﹝關心﹞。此外,我們用了一個「A, B, and C」的句型,使「對等連接詞」and串連起Daisy小姐三項令人心醉神迷的娉婷美好:shining smiles、charming words、caring greetings。
遇見妳,使我陷入情網。也因為妳的存在,照亮了我的生命,並且給了我希望。如果妳對我也有相同的感覺,而願意讓我倆在一起相伴相依,這將是我無上的光榮。第四句這麼寫:
With the fact that you light up my life, I would be honored if you would consider a relationship with me.
[解析]:
「文勢看山不喜平」。文章的可看性除了在遣詞用字之外,句子的連接也使文章增加層次。前面我們已用過從屬連接詞so與分詞構句,這一句我們用介系詞引導的連接法,用「with +名詞/名詞子句」的句型。這種句型很常見,﹝例﹞:
With the coming of winter, the weather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cold.
﹝隨著冬天的到來,天氣愈來愈冷。﹞
這種介系詞引導的聯接法,可用各種介系詞片語,比方說:Owing to、Due to,Because of、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By、According to、Thanks to等等。
「relationship」雖然字典上的解釋是「關係」,但是用在男女之間時,是指異性間的愛情關係。
感情的事,勉強不來。有情人最後能在一起地老天荒,是最美的一件事。但是如果Daisy小姐已心有所屬,那我們也應尊重她的選擇。情人做不成,再見面時還上工作上的伙伴、朋友。只是在此藉助七夕情人佳節,用一段英文文字表達你對Daisy小姐的愛慕之情。第五句這麼寫:
No matter what the reply from your side is, I will always have you in my heart.
[解析]:
no matter what可用whatever來代換。同理:
no matter when = whenever
no matter who = whoever
no matter where = wherever
結語
把這五句放在一起,就是一篇簡短但文情並茂的七夕情人節情書。加油!!
Dear Daisy,
I cannot hide my feelings for you anymore, so I summoned up my courage to write this letter to you. After meeting you during my every visit to your company, I could not stop thinking about you all the time. Your shining smiles, your charming words, and your caring greetings are always on my mind. With the fact that you light up my life, I would be honored if you would consider a relationship with me. No matter what the reply from your side is, I will always have you in my heart.
With lots of love,
Yours,
Tom
(摘自: 教育訓練 學習網)
參考文獻:
1學習 英文會話 技巧
2基本實用英語會話課程
3增進您的英文閱讀、寫作、以及會話技能
資料來源:What’s new?英文大小事講給你聽!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155&News_Class_ID=0
所以,不妨用一封你親自手寫的英文情書,以簡潔有力的5句英文來催化這一段原本藏在你心中的愛苗。
英文寫作,往往開始的第一句就是本段的主題句﹝theme sentence﹞,然後再往下做線性發展。這種寫作上的習慣和中文不大相同,所以常有出國留學的台灣同學以迂迴取勢的中文式寫法來寫英文報告,看得外國 教授是一頭霧水。我們這封英文情書要以英文寫作的那種「開門見山」式的第一句即道出主題:Daisy, 我無法再隱藏我對你的感覺。因此,我鼓起了勇氣,決定在七夕情人節的這一天,寫出我心中對你的愛意。第一句這麼寫:
I cannot hide my feelings for you anymore, so I summoned up my courage to write this letter to you.
[解析]:
我們用連接詞「so」,來連接句A與句B:
A:I cannot hide my feelings for you anymore
B:I summoned up my courage to write this letter to you
用這種「從屬連接詞」來連接句子,是最基本而且安全的方法。同學應該多熟悉這種寫法。常用的從屬連接詞約有十多個,如以下:
表示「時間」的從屬連接詞:
when﹝當﹞、while﹝當﹞、after﹝在…之後﹞、before﹝在…之前﹞、until﹝直到﹞、as﹝當﹞、since﹝自從﹞
表示「因果」的從屬連接詞:
because﹝因為﹞、as﹝因為﹞、since﹝因為﹞、so﹝所以﹞
表示「條件」的從屬連接詞:
if﹝如果﹞、though﹝雖然﹞、although﹝雖然﹞、unless﹝除非﹞、whether﹝是否﹞、once﹝一旦﹞
「summon」常用於「召集﹝會議﹞」、「召喚」,在此也可以用在「鼓起勇氣」的動詞表現上。
辦公室最容易發生戀情。不同公司的上班族也常因為業務上的往來而滋生情愫。一男一女可能因為進行共同的專案而經常接觸,雖彼此有好感,卻沒有勇氣與 機會表達。每次我去到妳的公司時,當我的眼神與妳四目交會時,總是讓我怦然心動、心跳加快。之後的每天,我都會禁不住的想到妳。不論吃飯、走路、坐捷運, 腦中浮現的,都是妳的倩影。第二句這麼寫:
After meeting you during my every visit to your company, I could not stop thinking about you all the time.
[解析]:
我們用了一個「分詞構句」來連接兩句。分詞構句常見於新聞英語,當相連的兩句主詞相同時,可將附屬句的主詞省略;若動詞為主動,則改為現在分詞,若動詞為 被動,則改為過去分詞。本句中,因為前後的主詞都是「I」,所以我們將原本的「After I meet you…」改為分詞構句的「After meeting you…」。
「無法停止想妳﹝你﹞」我們用了一個「could/can not stop + Ving」的句型來表達那種愛情的朝思暮想。
妳那如陽光般的燦爛笑容,讓我忘卻了工作上的緊張與疲倦。妳充滿魅力的話語,使我茅塞頓開。妳親切問候的打招呼,使我如沐春風。妳的美好,常駐我的心頭。第三句這麼寫:
Your shining smiles, your charming words, and your caring greetings are always on my mind.
[解析]:
shining與caring都是現在分詞拿來當形容詞用,來自動詞shine﹝照耀﹞與care﹝關心﹞。此外,我們用了一個「A, B, and C」的句型,使「對等連接詞」and串連起Daisy小姐三項令人心醉神迷的娉婷美好:shining smiles、charming words、caring greetings。
遇見妳,使我陷入情網。也因為妳的存在,照亮了我的生命,並且給了我希望。如果妳對我也有相同的感覺,而願意讓我倆在一起相伴相依,這將是我無上的光榮。第四句這麼寫:
With the fact that you light up my life, I would be honored if you would consider a relationship with me.
[解析]:
「文勢看山不喜平」。文章的可看性除了在遣詞用字之外,句子的連接也使文章增加層次。前面我們已用過從屬連接詞so與分詞構句,這一句我們用介系詞引導的連接法,用「with +名詞/名詞子句」的句型。這種句型很常見,﹝例﹞:
With the coming of winter, the weather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cold.
﹝隨著冬天的到來,天氣愈來愈冷。﹞
這種介系詞引導的聯接法,可用各種介系詞片語,比方說:Owing to、Due to,Because of、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By、According to、Thanks to等等。
「relationship」雖然字典上的解釋是「關係」,但是用在男女之間時,是指異性間的愛情關係。
感情的事,勉強不來。有情人最後能在一起地老天荒,是最美的一件事。但是如果Daisy小姐已心有所屬,那我們也應尊重她的選擇。情人做不成,再見面時還上工作上的伙伴、朋友。只是在此藉助七夕情人佳節,用一段英文文字表達你對Daisy小姐的愛慕之情。第五句這麼寫:
No matter what the reply from your side is, I will always have you in my heart.
[解析]:
no matter what可用whatever來代換。同理:
no matter when = whenever
no matter who = whoever
no matter where = wherever
結語
把這五句放在一起,就是一篇簡短但文情並茂的七夕情人節情書。加油!!
Dear Daisy,
I cannot hide my feelings for you anymore, so I summoned up my courage to write this letter to you. After meeting you during my every visit to your company, I could not stop thinking about you all the time. Your shining smiles, your charming words, and your caring greetings are always on my mind. With the fact that you light up my life, I would be honored if you would consider a relationship with me. No matter what the reply from your side is, I will always have you in my heart.
With lots of love,
Yours,
Tom
(摘自: 教育訓練 學習網)
參考文獻:
1學習 英文會話 技巧
2基本實用英語會話課程
3增進您的英文閱讀、寫作、以及會話技能
資料來源:What’s new?英文大小事講給你聽!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155&News_Class_ID=0
給「南島國際美術奬」一個另類的發想與期許
文/王嘉驥
策展人暨藝評家王嘉驥
由於幾位知名且資深的當代藝術家,特別是江賢二和賴純純二位,分別在最近幾年從台北前往台東都蘭、金樽一帶建立工作室,甚至成為長居住所,加上對台灣飲食與旅遊文化深有影響力的嚴長壽先生,也前往協助發展,台東的文化藝術氣息與知名度,亦隨之提高不少。不僅如此,台東縣政府也在前兩年從學界借調建築專業的張基義教授為副縣長。此舉對於台東發展文化、藝術,乃至於文創項目,也是積極而正面的。尤其是,張基義在建築界累積多年資源,對藝術界也有一定認識,應有能力引進西部的人文資源,豐富台東在地的文化氛圍。
為了營造台東的文化能見度,張基義於2011年初正式上任之後,台東縣也在同年開辦首屆「南島國際美術獎」,並於隔年續辦第二屆(如今將改為雙年獎制),採取不限媒材(但有尺寸限制)的國際徵件方式進行。據台東文化局提供的統計資料,2012年共有31國,總計417件作品參賽。可能因為提供的獎金頗豐,首獎可獲台幣40萬元,銀獎二名和銅獎六名也分別有15萬元和6萬元獎金,另外還有一名10萬元的特別獎。不過,從「南島國際美術獎」強調和鼓勵的「南島」概念而論,實際入圍和得獎的作品,如果沒有評審團針對「南島」及其可能的「文化內涵」,進行有意識的挑選的話,只怕淪於空洞化,因為送件者眾多,實際作品的內容卻很可能十有八九都與該獎所欲彰顯的「南島」概念或精神無關(參見2012年的「南島國際美術獎」專輯)。
換句話說,「南島國際美術獎」除了不限族群和國籍,在主題與媒材均不設限的徵件模式下,其實與台灣官方現行其他幾個重要的美術獎,特別是「台北獎」、「桃源創作獎」、「高雄獎」的做法相去不遠。正因為訂獎辦法差別甚小,無論是否限定媒材屬性,最終幾乎都殊途同歸—送件者的重疊度極高,且絕大多數都是學院學生或畢業不久的年青世代創作者。不但如此,送件者幾乎罕見例外地都以相同的作品和送件資料,反覆投遞各個美術獎。如此的送件生態和心態下,「南島國際美術獎」要如何有效地形塑「南島」這一具有人類學意識的概念,成為鮮明而獨特的美術獎旗幟?這不但值得深思,而且,眼前看來,大概只有從徵件辦法和給獎的前提著手,走不同的操作路徑,回歸主辦機構想要標榜的「南島」語境及內容,才可能導出名副其實的風格。否則,雖有400件以上或更多的作品參與競賽,最後卻很可能欠缺與「台東」—做為「南島」主人—的人文互動。再者,即使豐沛的獎金發出,得獎者為的只是獲取獎金和頭銜,創作者及其作品卻可能無關「南島」,那麼「南島」之名豈不空虛?
「南島國際美術獎」仍然年輕,若想要有別於台北、桃園、台中、高雄已經行之有年的美術獎,此時正是勇於求變的時刻。如何提供生活性、機能性,乃至於在地創作的資源,將「有心」的創作者吸引至台東進駐,接台東的地氣,與台東在地的文化、藝術圈子認識並互動,從而為此創作,甚至在地創作,這是值得發展的方向。同時,也要積極鼓勵在地的創作者參與「南島國際美術獎」,與有心的進駐者形成既合作也競爭的關係;如此,也能刺激在地藝術家的靈感與能量,創造更寬闊的美學視野。即使從更現實的角度來想,如何利用美術獎及獎金的資源,使其具體而實質地對「南島」在地產生經濟上的效益,甚至吸引更多外來資源進入—這也是「南島國際美術獎」在設置的同時,應該同步規畫與設想的根本課題。
即使從藝術創作的面向來看,鼓勵年輕世代創作者走出個人日常的生活象限,因「南島國際美術獎」的召喚,而願意前來台東,領教不同的自然、風土、人情,以及藝術族群的互動,思考不同的問題,激盪另類的思維—這對創作者而言,也是值得嘗試的。以短期進駐台東為前提,與南島互動,據此發想而完成的作品,透過正式的展覽形式與手段,再進行最終的美術獎決選,這很可能是最接近「南島」的最直接也最積極的手段。
台東如此美麗婆娑,而這正是「南島國際美術獎」可以有別於台灣其他美術獎的最大也最誘人的優勢與契機。有心來此的參賽者獲選入圍之後,在旅行、遊歷,或再認識台東的過程中,於期限內發想並完成創作,這總也是極具美感且深值回憶之事。
【《典藏今藝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策展人暨藝評家王嘉驥
由於幾位知名且資深的當代藝術家,特別是江賢二和賴純純二位,分別在最近幾年從台北前往台東都蘭、金樽一帶建立工作室,甚至成為長居住所,加上對台灣飲食與旅遊文化深有影響力的嚴長壽先生,也前往協助發展,台東的文化藝術氣息與知名度,亦隨之提高不少。不僅如此,台東縣政府也在前兩年從學界借調建築專業的張基義教授為副縣長。此舉對於台東發展文化、藝術,乃至於文創項目,也是積極而正面的。尤其是,張基義在建築界累積多年資源,對藝術界也有一定認識,應有能力引進西部的人文資源,豐富台東在地的文化氛圍。
為了營造台東的文化能見度,張基義於2011年初正式上任之後,台東縣也在同年開辦首屆「南島國際美術獎」,並於隔年續辦第二屆(如今將改為雙年獎制),採取不限媒材(但有尺寸限制)的國際徵件方式進行。據台東文化局提供的統計資料,2012年共有31國,總計417件作品參賽。可能因為提供的獎金頗豐,首獎可獲台幣40萬元,銀獎二名和銅獎六名也分別有15萬元和6萬元獎金,另外還有一名10萬元的特別獎。不過,從「南島國際美術獎」強調和鼓勵的「南島」概念而論,實際入圍和得獎的作品,如果沒有評審團針對「南島」及其可能的「文化內涵」,進行有意識的挑選的話,只怕淪於空洞化,因為送件者眾多,實際作品的內容卻很可能十有八九都與該獎所欲彰顯的「南島」概念或精神無關(參見2012年的「南島國際美術獎」專輯)。
換句話說,「南島國際美術獎」除了不限族群和國籍,在主題與媒材均不設限的徵件模式下,其實與台灣官方現行其他幾個重要的美術獎,特別是「台北獎」、「桃源創作獎」、「高雄獎」的做法相去不遠。正因為訂獎辦法差別甚小,無論是否限定媒材屬性,最終幾乎都殊途同歸—送件者的重疊度極高,且絕大多數都是學院學生或畢業不久的年青世代創作者。不但如此,送件者幾乎罕見例外地都以相同的作品和送件資料,反覆投遞各個美術獎。如此的送件生態和心態下,「南島國際美術獎」要如何有效地形塑「南島」這一具有人類學意識的概念,成為鮮明而獨特的美術獎旗幟?這不但值得深思,而且,眼前看來,大概只有從徵件辦法和給獎的前提著手,走不同的操作路徑,回歸主辦機構想要標榜的「南島」語境及內容,才可能導出名副其實的風格。否則,雖有400件以上或更多的作品參與競賽,最後卻很可能欠缺與「台東」—做為「南島」主人—的人文互動。再者,即使豐沛的獎金發出,得獎者為的只是獲取獎金和頭銜,創作者及其作品卻可能無關「南島」,那麼「南島」之名豈不空虛?
「南島國際美術獎」仍然年輕,若想要有別於台北、桃園、台中、高雄已經行之有年的美術獎,此時正是勇於求變的時刻。如何提供生活性、機能性,乃至於在地創作的資源,將「有心」的創作者吸引至台東進駐,接台東的地氣,與台東在地的文化、藝術圈子認識並互動,從而為此創作,甚至在地創作,這是值得發展的方向。同時,也要積極鼓勵在地的創作者參與「南島國際美術獎」,與有心的進駐者形成既合作也競爭的關係;如此,也能刺激在地藝術家的靈感與能量,創造更寬闊的美學視野。即使從更現實的角度來想,如何利用美術獎及獎金的資源,使其具體而實質地對「南島」在地產生經濟上的效益,甚至吸引更多外來資源進入—這也是「南島國際美術獎」在設置的同時,應該同步規畫與設想的根本課題。
即使從藝術創作的面向來看,鼓勵年輕世代創作者走出個人日常的生活象限,因「南島國際美術獎」的召喚,而願意前來台東,領教不同的自然、風土、人情,以及藝術族群的互動,思考不同的問題,激盪另類的思維—這對創作者而言,也是值得嘗試的。以短期進駐台東為前提,與南島互動,據此發想而完成的作品,透過正式的展覽形式與手段,再進行最終的美術獎決選,這很可能是最接近「南島」的最直接也最積極的手段。
台東如此美麗婆娑,而這正是「南島國際美術獎」可以有別於台灣其他美術獎的最大也最誘人的優勢與契機。有心來此的參賽者獲選入圍之後,在旅行、遊歷,或再認識台東的過程中,於期限內發想並完成創作,這總也是極具美感且深值回憶之事。
【《典藏今藝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丟鞋的藝術
文/馮光遠
給我報報總編輯馮光遠
最近一兩年,台灣人開始瘋丟鞋,因為拿鞋子朝狗官一丟,人民普遍叫好,丟鞋者不但自己發洩怨氣,也幫台灣人出口鳥氣,所以丟鞋者眾,丟出來的鞋子式樣也各具特色,最後甚至還發展出周邊產業,如警方學習擄鴿集團而打造出來的攔鞋網。丟鞋,真的已經是台灣行為藝術裡頭最夯的一個大概念。
當然,鞋子要丟得準,丟得有美感,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如同任何藝術,丟鞋藝術在發展之初,一定有其侷限處,有其定義未明的地方,可是只要那些對丟鞋有興趣的人能夠集思廣益、互相切磋,假以時日,誰說丟鞋不會跟丟棒球一樣,也成一門藝術。
對,棒球,這正是有志丟鞋者可以效法的一門學問,因為兩者有一共通之處,就是「丟」。所以在這裡,我們就以棒球為例,試著摸索出如果丟鞋要成為一門藝術的話,可以思考的方向。
棒球能成藝術,一個重要因素是,投手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活,而其基礎,則在於快速球。同理,丟鞋者如果要在這個圈子裡混出名堂,首先,就要具備丟「快速鞋」的能力,有此基本功,再練習其他鞋種,就比較可能成功。以下,就把常見的鞋種簡述一番。
一般來講,快速鞋(Fastshoe)分兩個系統,即二鞋帶快速鞋(Two Shoestring Fastshoe)與四鞋帶快速鞋(Four Shoestring Fastshoe ),顧名思義,二鞋帶與四鞋帶的差別,就在於四鞋帶多了兩條鞋帶(4-2=2)。這兩種快速鞋的丟法中,又以伸卡鞋與卡特鞋最有名。
伸卡鞋(Sinker)。顧名思義,伸卡鞋又可稱為「下沈鞋」,意思就是,當鞋子接近被丟目標的時候,會急速下墜,讓當事人擋錯地方。於是,本來想檔臉的可是鞋子卻往肚子跑,本來想擋肚子的,結果鞋子落在LP位置,真是痛不欲生。
卡特鞋(Cutter)。又稱「切鞋」,這種鞋最大的特點,就是當鞋子接近目標時,會有比較大幅度的橫移,在速度依舊飛快的情況下,此時不論你是右擋者(用右手擋鞋者)或左擋者,由於完全沒有料到鞋子橫移的面積竟然會超出預期這麼多,於是便常常擋空,鞋子就可以丟到狗官沒有保護到的地方。
當然,快速鞋是基本鞋路,可是如果一個好的丟鞋者沒有幾種看家變化鞋種,是很難在丟鞋圈揚名立萬的。所以我們一定也要認識下面這些變化鞋。
曲鞋(Curve)。這是最常見的變化鞋,雖然速度比較慢,可是如果丟鞋時能夠有技巧地快速旋轉鞋子,常常會讓維安人員判斷失準,揮網落空,被裁判判為好鞋。曲鞋的幅度大,丟得準會剛好丟到狗官頭上,讓他很尷尬。丟得不好也會讓狗官心生畏懼,因為不知道鞋子會彎曲下墜到哪裡。
變速鞋(Changeup)。這種鞋種,當丟鞋者出手時,狗官或者他們的隨扈會以為是一般的快速鞋,可是變速鞋的厲害處就在於,當鞋子接近目標時,會突然減速,導致狗官過早揮手擋鞋,或者隨扈提早張網攔鞋,鞋子就利用這個時間差,避過阻擋,直搗目標,讓狗官徒呼負負。
滑鞋(Slider)。滑鞋是變化鞋裡頭速度最快的一種鞋路,一個丟滑鞋丟得好的丟鞋者,丟出去的滑鞋,前半段的鞋路軌跡看似快速鞋,可是當鞋子接近目標時,會往狗官的外角下墜,也就是說,如果瞄準處是目標的左手外側,鞋子會砸到他的右大腿。一位有經驗的滑鞋丟者,他握鞋的方式比較接近曲鞋,可是鞋子出手的方式,則與快速直鞋無甚差別,所以,滑鞋幾乎是丟鞋者最想學會的一種鞋路。
蝴蝶鞋(Knuckleshoe)。講到這種鞋路,現今幾乎已經沒有幾個人會丟了。又稱「彈指鞋」的蝴蝶鞋之所以特別,因為當丟鞋者丟出鞋子之後,鞋子竟然會像蝴蝶一樣飄忽不定,讓對方驚駭莫名,因為根本不知道應該往哪裡閃躲。所以,蝴蝶鞋雖然常常造成暴投,可是卻是心理威脅最大的一種鞋路。
各位,丟鞋的鞋路隨便聊聊就這麼多種,整個丟鞋的藝術,我連先發丟手、中繼丟手以及後援丟手都還沒有談到,就已經把篇幅用光了,丟鞋,是不是真的是一門很高深的藝術呢?
【《典藏今藝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日文檢定
給我報報總編輯馮光遠
最近一兩年,台灣人開始瘋丟鞋,因為拿鞋子朝狗官一丟,人民普遍叫好,丟鞋者不但自己發洩怨氣,也幫台灣人出口鳥氣,所以丟鞋者眾,丟出來的鞋子式樣也各具特色,最後甚至還發展出周邊產業,如警方學習擄鴿集團而打造出來的攔鞋網。丟鞋,真的已經是台灣行為藝術裡頭最夯的一個大概念。
當然,鞋子要丟得準,丟得有美感,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如同任何藝術,丟鞋藝術在發展之初,一定有其侷限處,有其定義未明的地方,可是只要那些對丟鞋有興趣的人能夠集思廣益、互相切磋,假以時日,誰說丟鞋不會跟丟棒球一樣,也成一門藝術。
對,棒球,這正是有志丟鞋者可以效法的一門學問,因為兩者有一共通之處,就是「丟」。所以在這裡,我們就以棒球為例,試著摸索出如果丟鞋要成為一門藝術的話,可以思考的方向。
棒球能成藝術,一個重要因素是,投手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活,而其基礎,則在於快速球。同理,丟鞋者如果要在這個圈子裡混出名堂,首先,就要具備丟「快速鞋」的能力,有此基本功,再練習其他鞋種,就比較可能成功。以下,就把常見的鞋種簡述一番。
一般來講,快速鞋(Fastshoe)分兩個系統,即二鞋帶快速鞋(Two Shoestring Fastshoe)與四鞋帶快速鞋(Four Shoestring Fastshoe ),顧名思義,二鞋帶與四鞋帶的差別,就在於四鞋帶多了兩條鞋帶(4-2=2)。這兩種快速鞋的丟法中,又以伸卡鞋與卡特鞋最有名。
伸卡鞋(Sinker)。顧名思義,伸卡鞋又可稱為「下沈鞋」,意思就是,當鞋子接近被丟目標的時候,會急速下墜,讓當事人擋錯地方。於是,本來想檔臉的可是鞋子卻往肚子跑,本來想擋肚子的,結果鞋子落在LP位置,真是痛不欲生。
卡特鞋(Cutter)。又稱「切鞋」,這種鞋最大的特點,就是當鞋子接近目標時,會有比較大幅度的橫移,在速度依舊飛快的情況下,此時不論你是右擋者(用右手擋鞋者)或左擋者,由於完全沒有料到鞋子橫移的面積竟然會超出預期這麼多,於是便常常擋空,鞋子就可以丟到狗官沒有保護到的地方。
當然,快速鞋是基本鞋路,可是如果一個好的丟鞋者沒有幾種看家變化鞋種,是很難在丟鞋圈揚名立萬的。所以我們一定也要認識下面這些變化鞋。
曲鞋(Curve)。這是最常見的變化鞋,雖然速度比較慢,可是如果丟鞋時能夠有技巧地快速旋轉鞋子,常常會讓維安人員判斷失準,揮網落空,被裁判判為好鞋。曲鞋的幅度大,丟得準會剛好丟到狗官頭上,讓他很尷尬。丟得不好也會讓狗官心生畏懼,因為不知道鞋子會彎曲下墜到哪裡。
變速鞋(Changeup)。這種鞋種,當丟鞋者出手時,狗官或者他們的隨扈會以為是一般的快速鞋,可是變速鞋的厲害處就在於,當鞋子接近目標時,會突然減速,導致狗官過早揮手擋鞋,或者隨扈提早張網攔鞋,鞋子就利用這個時間差,避過阻擋,直搗目標,讓狗官徒呼負負。
滑鞋(Slider)。滑鞋是變化鞋裡頭速度最快的一種鞋路,一個丟滑鞋丟得好的丟鞋者,丟出去的滑鞋,前半段的鞋路軌跡看似快速鞋,可是當鞋子接近目標時,會往狗官的外角下墜,也就是說,如果瞄準處是目標的左手外側,鞋子會砸到他的右大腿。一位有經驗的滑鞋丟者,他握鞋的方式比較接近曲鞋,可是鞋子出手的方式,則與快速直鞋無甚差別,所以,滑鞋幾乎是丟鞋者最想學會的一種鞋路。
蝴蝶鞋(Knuckleshoe)。講到這種鞋路,現今幾乎已經沒有幾個人會丟了。又稱「彈指鞋」的蝴蝶鞋之所以特別,因為當丟鞋者丟出鞋子之後,鞋子竟然會像蝴蝶一樣飄忽不定,讓對方驚駭莫名,因為根本不知道應該往哪裡閃躲。所以,蝴蝶鞋雖然常常造成暴投,可是卻是心理威脅最大的一種鞋路。
各位,丟鞋的鞋路隨便聊聊就這麼多種,整個丟鞋的藝術,我連先發丟手、中繼丟手以及後援丟手都還沒有談到,就已經把篇幅用光了,丟鞋,是不是真的是一門很高深的藝術呢?
【《典藏今藝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日文檢定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蘇富比障礙(下)
連七破!東南亞群星接力
蘇富比四十周年晚間拍賣前半場,是趙無極的show time,接下來,則是東南亞藝術的接力表現。第22件拍品:胡安.盧納(Juan Luna y Novicio,1857-1899)的《西班牙與菲律賓》,估價350萬至550萬,以2588萬成交!打破藝術家拍賣紀錄。胡安.盧納是菲律賓的第一代西畫家,被視為菲律賓史上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此作標誌著西班牙與菲律賓在十九世紀末的關係,因此在菲律賓藏家的瘋狂搶標下,節節高升大幅超越估價成交。
除了《西班牙與菲律賓》,還有兩件估價待詢的東南亞大作:德籍旅印尼藝術家史畢斯(Walter Spies)1934年的作品《俯瞰》,成交價達3148萬!由於史畢斯傳世油畫僅約五十餘件,這件精品果然再次飆破天價。新加坡藝術家張荔英,這位南洋畫派的女先鋒,估價待詢的《蓮花頌》一作,引起大陸、台灣到東南亞藏家的拚搶,最後由上海藏家王薇收入,成交價達916萬,亦打破藝術家作品拍賣紀錄。每隔幾分鐘,就破一位藝術家的拍賣紀錄,已然是蘇富比四十周年夜拍的特色了。而東南亞藝術家,無疑是當晚的破陣大軍。包括沃爾特.史畢斯、艾珠.克莉絲汀(Ay Tjoe Christine)、陳文希(Chen Wen Hsi)、胡安.盧納、塞薩.李加斯比(Cesar Legaspi)、張荔英以及魯迪.曼度凡尼(Rudi Mantofani),總共7位東南亞藝術家打破拍賣紀錄。
夜場的前半場,由趙無極領銜主演,中場由東南亞群星接力,下半場,就是曾梵志的solo show了。
1 億 8 千 萬 的 晚 餐
亞洲當代藝術攀上新高點
曾梵志《最後的晚餐》甫開拍,電話台上的程壽康與代表歐洲藏家的蘇富比專家你來我往激烈競標,價格愈喊愈驚人,現場藏家紛紛拿起手機拍照留念。
第48件拍品,曾梵志《最後的晚餐》,估價待詢的此作,亞洲當代藝術部主管林家如估價8千萬至1億2千萬,高估價的1億2千萬,即已打破村上隆在2008年於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創下的1516萬美元亞洲當代藝術天價,如此高的估價,亦是亞洲當代藝術作品未曾於亞洲拍賣會上出現過的情景。因此,上拍之作之際,全場屏息以待。
一如藝術圈人士拍前所料,此作應可順利跨越底價成交,但,拍賣官郭進耀手中的拍槌,卻遲遲無法落下,因為價錢節節攀升!不僅電話競標台上的程壽康手握電話緊咬價錢不放,代表歐洲客人的蘇富比專家Alexander Branczik亦迅速回擊,價格很快就逼近1億!而現場的一位台灣大收藏家,更在現場舉出1億的價格,讓全場藏家為之沸騰!1億港元的拍賣現場藏家出價,代表著真實的買氣,曾梵志,他成為今晚的真正主角。
但,1億港元,並沒有成功讓郭進耀敲下拍槌。之後由程壽康與Alexander一路纏鬥,尤其Alexander電話另一端的買家,更以無以倫比的強悍氣勢回應程壽康的買家,喊價從不遲疑超過兩秒,讓人們充分感受其志在必得的決心。在這段拉鋸的過程中,有位中國藏家也欲加入戰局,但在Alexander迅速的喊價回擊下,只得拿下手中的牌號。從9時07分,7千萬開始起標,每個來回,不是兩百萬就是三百萬,換句話說,只要兩口價,就可以抱回一台Aston Martin慶祝建廠百年,今年新推出的超跑CC100。來來回回間的起落,讓全場藏家凝神以待。
最後,此作居然以高達1億6千萬落槌,含佣金成交價達1億8千萬!從9時07分起標到9時20分落槌,短短14分鐘創下亞洲當代的新里程碑。全場響起如雷的掌聲,電話競標台上的蘇富比專家,都開心地拿起手機拍下這一幕歷史時刻。就掛在拍賣廳旁的《最後的晚餐》一作,更讓許多藏家在拍賣後戀戀不捨,利用手機迅速借位留影。
曾梵志《最後的晚餐》一作,讓蘇富比夜拍震撼全球藝術圈。今年5月,德國藝術家李希特(Gerhard Richter)的《Domplatz, Mailand》一作,才以3710萬美元成就全球「在世藝術家」最高作品拍賣紀錄;而10月的香港蘇富比,曾梵志此作成交價達2313萬美元,已然躋身全球最昂貴當代藝術家之林了。《最後的晚餐》震撼成交,買家是誰?市場議論紛紛,從高古軒畫廊、曾梵志好友藏家到卡達公主謝耶卡.阿拉-馬亞薩.阿勒薩尼,都是人們猜測的人選。而據瞭解,買方來自歐洲,可能是一位猶太人買家。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一作,以如此之高的價格成交,頓時讓他成了全球媒體的注目焦點。這位中國當代藝術當前的真正巨星,未來的路會怎麼走,也成了當代藝術史最鮮活的實境秀。倒是兩周後的10月17日,倫敦蘇富比當代藝術夜拍,估價120萬至150萬英鎊的曾梵志《1995年面具系列第26號》,以120萬英鎊成交,並未將香港的曾梵志旋風吹到英倫。
的確,當代藝術精品的億元時代(港元),在曾梵志《最後的晚餐》此作中締造,但不盡然全部作品都會「雞犬升天」。10月5日的香港蘇富比夜拍,緊接著《最後的晚餐》上拍的,亦是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與《最後的晚餐》同在2001年創作,低估價2千萬,以2400萬落槌。藏家們,在前一刻見證了競逐《最後的晚餐》的瘋狂,但在下一分鐘即恢復理性,該是多少價錢,就出多少價。
「曾梵志障礙」成形 村上隆重振聲勢
曾梵志創下中國當代的新天價,不只掩蓋了同場趙無極作品的驚豔演出,也讓劉野的《劍》相形失色。以1600萬起拍的《劍》,包括現場的王薇與上海張姓新銳買家,以及黃林詩韻、林家如代表的客戶都加入戰局,以達3700萬港元落槌,成交價達4268萬,創下劉野的拍場新紀錄。除了曾梵志與劉野,其他上拍的中國當代作品表現一般,成交者都在估價範圍上下落槌,另外張曉剛的血緣大家庭與張培力的油畫流標,四聯作的方力鈞大作則臨時於拍前撤拍。
近年陷入盤整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彷彿有了曾梵志大作的強心劑加持,就灌注了活水,但細看接下來的其他拍品,依然是穩定中各自表現。《最後的晚餐》一作,在台灣藏家出價1億港元後,接下來就是程壽康與Alexander代表買家間的戰爭,不再有現場藏家出價,這是屬於匿名買家間的角力,對於後續市場的影響,還要看真正的買家身分浮現後,才能知曉是屬於那一方資本投資力量的進入,抑或是肯花2300萬美元買一張當代中國藝術創作的收藏家。
此次夜拍作品,估價過高的作品,包括王懷慶《雅》、蘇佐佐諾《大地女人》、以及知名度較低的滑田友《站姿裸女》都不被藏家買單。而拍前較不被看好的作品,包括兩件村上隆的大作,低估價1600萬的《The World of Sphere》畫作,以及低估價720萬的《Jellyfish Eyes-Saki》玻璃纖維雕塑,全數順利成交,買主都是非日本區的亞洲藏家,亦是夜拍的一大亮點,重振了村上隆在香港拍場高價拍品的聲勢。
藏家兩樣情 蘇富比寫拍賣史
此次參與夜拍的現場買家,王薇收穫頗豐,包括張荔英《蓮花頌》、劉野《革命家庭系列:哥哥》、三宅一樹《瑜珈-樹之化身》;東南亞藏家陳俊輝亦開心抱走朱德群《大鳴大放》與吳冠中《灕江新篁》。62件的亞洲現當代藝術精品,創下了90%的高成交率,不少已鎖定目標的大藏家,都對飆高的價格無以為繼,像台灣藏家張秋墩就感嘆,好作品總是差幾口價,買不到啊!
蘇富比自2008年秋拍後,這回沒有歷經上回金融海嘯的沖刷逆襲,在美國聯邦政府半熄燈狀態下,影響全球景氣的不確定環境裡,以自身的實力與品牌號召,順利完成拍前亞洲區總裁程壽康的野望:夜拍作品的驚奇秀!
曾梵志《最後的晚餐》一作,為蘇富比四十周年晚間拍賣畫下了強勁的狂草驚嘆號,全場總成交金額達11億3247萬港元,改寫亞洲歷年現當代藝術拍場紀錄,更創下11位藝術家作品拍賣紀錄!香港蘇富比積累四十年的實力,果然讓夜拍藝術品群英競豔,別上黃領帶的蘇富比團隊,讓這場拍賣足載拍賣史。
※延伸閱讀:
蘇 富 比 障 礙(上)
【《典藏今藝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蘇富比四十周年晚間拍賣前半場,是趙無極的show time,接下來,則是東南亞藝術的接力表現。第22件拍品:胡安.盧納(Juan Luna y Novicio,1857-1899)的《西班牙與菲律賓》,估價350萬至550萬,以2588萬成交!打破藝術家拍賣紀錄。胡安.盧納是菲律賓的第一代西畫家,被視為菲律賓史上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此作標誌著西班牙與菲律賓在十九世紀末的關係,因此在菲律賓藏家的瘋狂搶標下,節節高升大幅超越估價成交。
除了《西班牙與菲律賓》,還有兩件估價待詢的東南亞大作:德籍旅印尼藝術家史畢斯(Walter Spies)1934年的作品《俯瞰》,成交價達3148萬!由於史畢斯傳世油畫僅約五十餘件,這件精品果然再次飆破天價。新加坡藝術家張荔英,這位南洋畫派的女先鋒,估價待詢的《蓮花頌》一作,引起大陸、台灣到東南亞藏家的拚搶,最後由上海藏家王薇收入,成交價達916萬,亦打破藝術家作品拍賣紀錄。每隔幾分鐘,就破一位藝術家的拍賣紀錄,已然是蘇富比四十周年夜拍的特色了。而東南亞藝術家,無疑是當晚的破陣大軍。包括沃爾特.史畢斯、艾珠.克莉絲汀(Ay Tjoe Christine)、陳文希(Chen Wen Hsi)、胡安.盧納、塞薩.李加斯比(Cesar Legaspi)、張荔英以及魯迪.曼度凡尼(Rudi Mantofani),總共7位東南亞藝術家打破拍賣紀錄。
夜場的前半場,由趙無極領銜主演,中場由東南亞群星接力,下半場,就是曾梵志的solo show了。
1 億 8 千 萬 的 晚 餐
亞洲當代藝術攀上新高點
曾梵志《最後的晚餐》甫開拍,電話台上的程壽康與代表歐洲藏家的蘇富比專家你來我往激烈競標,價格愈喊愈驚人,現場藏家紛紛拿起手機拍照留念。
第48件拍品,曾梵志《最後的晚餐》,估價待詢的此作,亞洲當代藝術部主管林家如估價8千萬至1億2千萬,高估價的1億2千萬,即已打破村上隆在2008年於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創下的1516萬美元亞洲當代藝術天價,如此高的估價,亦是亞洲當代藝術作品未曾於亞洲拍賣會上出現過的情景。因此,上拍之作之際,全場屏息以待。
一如藝術圈人士拍前所料,此作應可順利跨越底價成交,但,拍賣官郭進耀手中的拍槌,卻遲遲無法落下,因為價錢節節攀升!不僅電話競標台上的程壽康手握電話緊咬價錢不放,代表歐洲客人的蘇富比專家Alexander Branczik亦迅速回擊,價格很快就逼近1億!而現場的一位台灣大收藏家,更在現場舉出1億的價格,讓全場藏家為之沸騰!1億港元的拍賣現場藏家出價,代表著真實的買氣,曾梵志,他成為今晚的真正主角。
但,1億港元,並沒有成功讓郭進耀敲下拍槌。之後由程壽康與Alexander一路纏鬥,尤其Alexander電話另一端的買家,更以無以倫比的強悍氣勢回應程壽康的買家,喊價從不遲疑超過兩秒,讓人們充分感受其志在必得的決心。在這段拉鋸的過程中,有位中國藏家也欲加入戰局,但在Alexander迅速的喊價回擊下,只得拿下手中的牌號。從9時07分,7千萬開始起標,每個來回,不是兩百萬就是三百萬,換句話說,只要兩口價,就可以抱回一台Aston Martin慶祝建廠百年,今年新推出的超跑CC100。來來回回間的起落,讓全場藏家凝神以待。
最後,此作居然以高達1億6千萬落槌,含佣金成交價達1億8千萬!從9時07分起標到9時20分落槌,短短14分鐘創下亞洲當代的新里程碑。全場響起如雷的掌聲,電話競標台上的蘇富比專家,都開心地拿起手機拍下這一幕歷史時刻。就掛在拍賣廳旁的《最後的晚餐》一作,更讓許多藏家在拍賣後戀戀不捨,利用手機迅速借位留影。
曾梵志《最後的晚餐》一作,讓蘇富比夜拍震撼全球藝術圈。今年5月,德國藝術家李希特(Gerhard Richter)的《Domplatz, Mailand》一作,才以3710萬美元成就全球「在世藝術家」最高作品拍賣紀錄;而10月的香港蘇富比,曾梵志此作成交價達2313萬美元,已然躋身全球最昂貴當代藝術家之林了。《最後的晚餐》震撼成交,買家是誰?市場議論紛紛,從高古軒畫廊、曾梵志好友藏家到卡達公主謝耶卡.阿拉-馬亞薩.阿勒薩尼,都是人們猜測的人選。而據瞭解,買方來自歐洲,可能是一位猶太人買家。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一作,以如此之高的價格成交,頓時讓他成了全球媒體的注目焦點。這位中國當代藝術當前的真正巨星,未來的路會怎麼走,也成了當代藝術史最鮮活的實境秀。倒是兩周後的10月17日,倫敦蘇富比當代藝術夜拍,估價120萬至150萬英鎊的曾梵志《1995年面具系列第26號》,以120萬英鎊成交,並未將香港的曾梵志旋風吹到英倫。
的確,當代藝術精品的億元時代(港元),在曾梵志《最後的晚餐》此作中締造,但不盡然全部作品都會「雞犬升天」。10月5日的香港蘇富比夜拍,緊接著《最後的晚餐》上拍的,亦是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與《最後的晚餐》同在2001年創作,低估價2千萬,以2400萬落槌。藏家們,在前一刻見證了競逐《最後的晚餐》的瘋狂,但在下一分鐘即恢復理性,該是多少價錢,就出多少價。
「曾梵志障礙」成形 村上隆重振聲勢
曾梵志創下中國當代的新天價,不只掩蓋了同場趙無極作品的驚豔演出,也讓劉野的《劍》相形失色。以1600萬起拍的《劍》,包括現場的王薇與上海張姓新銳買家,以及黃林詩韻、林家如代表的客戶都加入戰局,以達3700萬港元落槌,成交價達4268萬,創下劉野的拍場新紀錄。除了曾梵志與劉野,其他上拍的中國當代作品表現一般,成交者都在估價範圍上下落槌,另外張曉剛的血緣大家庭與張培力的油畫流標,四聯作的方力鈞大作則臨時於拍前撤拍。
近年陷入盤整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彷彿有了曾梵志大作的強心劑加持,就灌注了活水,但細看接下來的其他拍品,依然是穩定中各自表現。《最後的晚餐》一作,在台灣藏家出價1億港元後,接下來就是程壽康與Alexander代表買家間的戰爭,不再有現場藏家出價,這是屬於匿名買家間的角力,對於後續市場的影響,還要看真正的買家身分浮現後,才能知曉是屬於那一方資本投資力量的進入,抑或是肯花2300萬美元買一張當代中國藝術創作的收藏家。
此次夜拍作品,估價過高的作品,包括王懷慶《雅》、蘇佐佐諾《大地女人》、以及知名度較低的滑田友《站姿裸女》都不被藏家買單。而拍前較不被看好的作品,包括兩件村上隆的大作,低估價1600萬的《The World of Sphere》畫作,以及低估價720萬的《Jellyfish Eyes-Saki》玻璃纖維雕塑,全數順利成交,買主都是非日本區的亞洲藏家,亦是夜拍的一大亮點,重振了村上隆在香港拍場高價拍品的聲勢。
藏家兩樣情 蘇富比寫拍賣史
此次參與夜拍的現場買家,王薇收穫頗豐,包括張荔英《蓮花頌》、劉野《革命家庭系列:哥哥》、三宅一樹《瑜珈-樹之化身》;東南亞藏家陳俊輝亦開心抱走朱德群《大鳴大放》與吳冠中《灕江新篁》。62件的亞洲現當代藝術精品,創下了90%的高成交率,不少已鎖定目標的大藏家,都對飆高的價格無以為繼,像台灣藏家張秋墩就感嘆,好作品總是差幾口價,買不到啊!
蘇富比自2008年秋拍後,這回沒有歷經上回金融海嘯的沖刷逆襲,在美國聯邦政府半熄燈狀態下,影響全球景氣的不確定環境裡,以自身的實力與品牌號召,順利完成拍前亞洲區總裁程壽康的野望:夜拍作品的驚奇秀!
曾梵志《最後的晚餐》一作,為蘇富比四十周年晚間拍賣畫下了強勁的狂草驚嘆號,全場總成交金額達11億3247萬港元,改寫亞洲歷年現當代藝術拍場紀錄,更創下11位藝術家作品拍賣紀錄!香港蘇富比積累四十年的實力,果然讓夜拍藝術品群英競豔,別上黃領帶的蘇富比團隊,讓這場拍賣足載拍賣史。
※延伸閱讀:
蘇 富 比 障 礙(上)
【《典藏今藝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成大校慶 美國漫畫英雄現身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11日電)成功大學今天歡度82歲生日,各院系使出看家本領進場,更有學生裝扮成美國漫威漫畫(MARVEL)中的英雄人物,獲得如雷掌聲。
成大校長黃煌煇和全校師生齊聚光復校區操場,共同慶祝成大82歲生日;成大更首次設置「最佳進場獎」,以新台幣5000元獎金吸引各院系盡情搞怪。
成大醫院進場聲勢浩大,以電音三太子現身,炒熱氣氛,並預祝校運昌隆。
工業設計學系學生很吸睛,裝扮成美國漫威漫畫的英雄人物進場,包括「復仇者聯盟」中的鋼鐵人、綠巨人浩克、美國隊長、雷神索爾,另外還有超人、蜘蛛人、蝙蝠俠等。
航太系則出動自行研發的無人飛機,空拍校慶全場盛況。
黃煌煇呼籲全體師生多運動,有健康身體,才有快樂的心情;有快樂的心情,才能讀好書、做研究;保持這種觀念,才能活得健健康康,為社會奉獻心力。1021111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托福
成大校長黃煌煇和全校師生齊聚光復校區操場,共同慶祝成大82歲生日;成大更首次設置「最佳進場獎」,以新台幣5000元獎金吸引各院系盡情搞怪。
成大醫院進場聲勢浩大,以電音三太子現身,炒熱氣氛,並預祝校運昌隆。
工業設計學系學生很吸睛,裝扮成美國漫威漫畫的英雄人物進場,包括「復仇者聯盟」中的鋼鐵人、綠巨人浩克、美國隊長、雷神索爾,另外還有超人、蜘蛛人、蝙蝠俠等。
航太系則出動自行研發的無人飛機,空拍校慶全場盛況。
黃煌煇呼籲全體師生多運動,有健康身體,才有快樂的心情;有快樂的心情,才能讀好書、做研究;保持這種觀念,才能活得健健康康,為社會奉獻心力。1021111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托福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蘇富比障礙(上)
《文/林亞偉》
曾梵志《最後的晚餐》於香港蘇富比四十周年晚間拍賣以1億8千萬港元成交亞洲當代藝術部主管林家如也繫起黃領帶,和蘇富比其他的黃領帶英雄們於作品前合影。
一場亞洲拍賣總成交額最高的拍賣會,在10月的香港蘇富比誕生!五天創下近42億港元的總成交紀錄!
10月初的香港蘇富比秋拍,適逢香港蘇富比成立四十周年,這家在亞洲耕耘最久的拍賣行,藉由四十周年慶擴大舉辦拍賣會的名頭號召各方珍品,果然在秋拍季綻放四十年來積累的深厚實力。一件件藝術精品爭奇鬥妍,奇珍異寶層出不窮,10月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蘇富比展覽會場,成了一座奇珍大觀園。
不同領域,各有珍寶領銜讓人們驚豔。趙無極《15.01.82》,8524萬港元成交;中國當代藝術家曾梵志《最後的晚餐》,1億8044萬港元成交;拍賣史上最大鑽石118.28克拉的「顯赫奪目的足色全美巨鑽」,2億3868萬港元成交;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2億3644萬港元成交;明成化「青花纏枝秋葵紋宮盌」,1億4124萬港元成交;清乾隆豆青釉浮雕瑞蝠雙魚「百壽」圖如意耳瓶
8860萬港元;唐夾紵乾漆佛頭像,4044萬港元成交……。一件件破紀錄的作品,讓拍賣會中掌聲不絕於耳。亞洲區的強勁買氣,源源不斷挹注香港蘇富比,為他們慶祝耕耘亞洲四十年!
曾梵志《最後的晚餐》。
巧合的是,就在拍賣啟動前兩天的10月2日,持股達9.3%的蘇富比最大股東,創辦避險基金Third Point的丹尼爾.勒布(Daniel Loeb),對蘇富比董事長暨執行長魯博維(Bill Ruprecht)發出公開信,指責蘇富比這幾年表現遜於競爭對手佳士得,要求其辭職。對蘇富比的歐美高層,這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但對於蘇富比的專家乃至亞洲員工與收藏家群,則是對即將迎來的香港蘇富比四十歲生日慶典專拍,懷抱著興奮期待之情。一場亞洲最盛大的拍賣會,就在這樣的氛圍開展!
東方之珠香港,每年兩季的拍賣盛事,是藝術圈人士必去的行程。拍賣行往往只精準行銷購藏藝術品的金字塔頂端客群,但今年適逢香港蘇富比成立四十周年,四十歲的生日派對,要讓香港大眾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同樣感受蘇富比的品牌魅力,於是,除了各大媒體的廣告,香港的電車、公車乃至半山道路旁的招牌,都可看到蘇富比的形象廣告。此次估價最高的曾梵志《最後的晚餐》一作,就在公車上迎風鮮活起來,只見一個個別著紅領巾的中國少年先鋒隊成員,戴著面具,眺望著這座資本主義最極致的中國城市。
頂 尖 藏 家 vs. 頂 級 拍 品
估價最高的亞洲現當代拍賣會
從今年春拍後,蘇富比就緊鑼密鼓加緊籌備秋季的四十周年拍賣會。1744年成立至今的蘇富比,是與佳士得比肩逾兩百年歷史的拍賣大行,遍布全球的收藏客戶群,則是蘇富比最珍貴的資產。在蘇富比亞洲專家動員全球資源下,徵集了一件件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精品,來到了香港蘇富比。例如,來自「頂尖重要私人收藏」的7件吳冠中、常玉、趙無極精品;來自尤倫斯夫婦收藏的陳逸飛與曾梵志大作;來自阪本五郎的北齊、北魏到盛唐的佛像收藏;來自倫敦舊藏的成化青花宮盌……,件件珍寶來源出處可考,彌足珍貴。
拍賣會的夜場拍品展覽,蘇富比更是費盡心思投注成本,展出效果遠遠勝於過往的拍賣會預展。原木地板鋪就的場地,配上堅實白漆的展板,搭配精心投射的燈光,讓在此區呈現的夜拍之作,能完美展現作品風姿。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說:「就是要讓客人踏上木板,馬上能感受到這是夜場不同凡響的作品。」豐美的藏品,吸引亞洲各地的藏家親身參與蘇富比四十周年盛宴,從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日本到東南亞乃至歐美藏家眾冠雲集,光是台灣知名收藏家團體清翫雅集會員,就有潘文華、陳泰銘、蔡明興、李明德、施俊兆、詹忠志、呂學圖等藏家抵港同慶。
一連五天的拍賣季,場場熱烈。10月5日的香港蘇富比四十周年晚間拍賣,更是一場能彪炳史冊的拍賣會。這場徵集62件亞洲現當代藝術精品的拍賣會,包括了蘇富比冠以「頂尖重要私人收藏」的7件吳冠中、常玉、趙無極精品,以及尤倫斯夫婦委託的陳逸飛、曾梵志大作,作品星光熠熠,光是估價,就超越亞洲歷年來的任何一場亞洲現當代藝術品拍賣會。
晚間7時06分,拍賣官郭進耀已在台上準備就緒,蘇富比台灣區總經理張文文照例於拍賣會前宣讀拍賣準則。張文文這位優秀的蘇富比大將,已服務蘇富比逾12年,可惜在本季的精采演出後將離開蘇富比休息沉潛。而此時此刻,眼尖的收藏家會發現,除了拍賣官郭進耀是黑色領帶,右側拍賣競標台上所有的蘇富比男性專家,西裝革履的他們全部打上了黃色領帶。黃色領帶,與拍賣廳左側牆面上,曾梵志《最後的晚餐》一作的紅領巾少年,遙相輝映。曾梵志《最後的晚餐》一作,耶穌與其他門徒皆是紅領巾,唯有猶大打上黃領巾,象徵新時代離棄共產主義思想。而程壽康以降的蘇富比男性大將全部繫上黃領帶,則意味著對這場夜拍勢在必得。
這場拍賣盛會的舞台主角,實在有太多藝術家爭相登場。舞台上,是一件件接連破紀錄的作品,舞台下,是一位位從專注、興奮到詫異等情緒輪番轉換的藏家眾生像。第1件暖身的趙無極作品《美滿家園》,1951年的早期之作,很快就以低估價3倍的244萬港元(以下幣值同)成交。第一波高潮,很快來到。第5件拍品,彩墨紙本裱於木板的潘玉良《青瓶紅菊》,估價800萬至1200萬,光是估價就超越了潘玉良作品的拍賣紀錄,是拍前較令人擔心流拍的作品。而此作來源清楚,曾於飛元藝術中心與尊彩藝術中心展覽,在偽作擾亂的潘玉良市場中,確為難得的精品,一戰成功,以1744萬成交!
潘玉良瓶花的火爆成交,讓緊接著的7件「頂尖重要私人收藏」作品,開啟火熱盛況。這7件作品來自清翫雅集的頂尖收藏家收藏,由於作品精采,加上藏家的收藏紀錄加持,委託方一直是拍賣行的頂尖VIP客戶,使得估價非常的「硬」,但最後仍盡數成交!
七 大 神 器
護航近1/4夜場成交額
1件吳冠中、3件常玉、3件趙無極作品,總共創下2億7684萬港元的總成交額!
18年,才識《廬山》真面目
這7件「頂尖重要私人收藏」,恰是見證藝術收藏升值力的最佳例證。當然,前提是精準的收藏眼光。此次除了3幅趙無極作品購自藝術家與法國藏家,吳冠中與常玉畫作,皆從1996、1997與1998年的台北蘇富比拍賣會上購藏,因此能從過去的成交紀錄,一窺作品身價驚人的飆升。先看吳冠中《廬山》一作,此作由誠軒拍賣油雕部主管譚波與東南亞大藏家陳俊輝競奪,譚波代表的客人勝出,落槌價為1550萬。《廬山》1996年於台北蘇富比春拍現身,落槌價為204萬新台幣。若以美元計價換算,經過18年,《盧山》飆漲多達26倍!
好貴!一尾身價730萬的金魚
夜拍中「七件頂尖重要私人收藏」中,常玉《八尾金魚》以5900萬港元落槌,相較於19年前台北蘇富比的720萬新台幣,暴漲達30倍之多。
再看低估價5千萬的常玉《八尾金魚》。在蘇富比夜拍中包括現場藏家與蘇富比亞洲區主席黃林詩韻、亞洲區總裁程壽康等人競逐,最後以5900萬落槌,由程壽康為客戶競得。《八尾金魚》於1997年現身台北蘇富比秋拍,當時以720萬新台幣落槌,也就是說,經過19年,這八條魚暴漲30倍!夜場低估價1800萬的常玉《果宴》同樣令人心驚,由大未來林舍畫廊負責人林天民競得,落槌價為1800萬;《果宴》與《八尾金魚》同樣來自羅勃.法蘭克舊藏,同在19年前現身台北蘇富比,當時以302萬新台幣落槌,而今已上漲22倍之多!夜拍的常玉《鏡前母與子》,以1400萬落槌,於1998年現身台北蘇富比的此作,當時以280萬新台幣成交,迄今上漲亦達21倍!
這位「頂尖重要私人收藏」的眼光,透過時間複利給藝術精品帶來的加持,帶來的就是讓人們震撼的高額回報,回饋給自己龐大的報酬紅利。而這位頂尖藏家作品的升值之旅,還有接續的趙無極精品。
15分鐘,趙無極前三高價出爐
趙無極1982年三聯屏大作《15.01.82》由台灣大未來林舍畫廊負責人林天民競得,成交價高達8524萬,不負眾望打破趙無極個人拍賣紀錄。
7件「頂尖重要私人收藏」中最受矚目之作,即為現身市場的趙無極1982年三聯屏大作《15.01.82》,估價6800萬至9千萬,光是估價即打破藝術家作品紀錄。由於價格高貴,因此有實力進場競奪的藏家不多,此作最後由大未來林舍畫廊負責人林天民競得,成交價高達8524萬,不負眾望打破趙無極作品拍賣紀錄。現場,亦響起了如雷掌聲,在這一刻,舞台的明星是趙無極。因為接下來,趙無極還有兩幅於1960年代創作力旺盛之際的大作,從未曾於收藏市場曝光,讓趙無極藏家垂涎三尺。好幾位在當天下午嘉德與保利現當代藝術專場保留實力的買家,都磨刀霍霍,瞄準這兩幅估價誘人的趙無極1960年代力作。
原本計畫兩年前於蘇富比上拍的這兩件作品,依然以兩年前的估價吸引藏家。曾於1969年比利時沙勒羅瓦藝術宮的趙無極個展展出的《16.5.66》,估價3千萬至5千萬;而《3.4.60-1.2.69》還曾於1960年代表法國館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展後趙無極持續塗改直至1969年完成,此作估價2千萬至3千萬。這兩件大作,吸引亞洲到歐美藏家瘋狂競標,熱度比稍早前的三聯屏大作有過之而無不及。
《16.5.66》這幅趙無極少見的紅色作品,蘇富比二十世紀中國藝術部門專家特別研究此作發現,畫作彷彿有著「愛」字的書法痕跡,隱隱然地存在畫中。這件紅色大作,一開始就吸引台灣藏家鄧傳馨舉牌,包括蘇富比顧問張嘉珍、程壽康、倫敦專家Alexander Branczik皆代表客戶競逐,經過一口2百萬或是3百萬的比拚,很快就從低估價一路比拚到7千萬落槌!由Alexander代表客戶奪得,含佣金成交價達7964萬。另一件《3.4.60-1.2.69》成交價亦高達7068萬,由程壽康代表客戶競得。這兩件作品,雙雙成為趙無極拍賣紀錄的榜眼與探花。蘇富比夜拍,短短15分鐘內,誕生了趙無極作品拍賣紀錄的前三高價!
※延伸閱讀:
蘇 富 比 障 礙(下)
【《典藏今藝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曾梵志《最後的晚餐》於香港蘇富比四十周年晚間拍賣以1億8千萬港元成交亞洲當代藝術部主管林家如也繫起黃領帶,和蘇富比其他的黃領帶英雄們於作品前合影。
一場亞洲拍賣總成交額最高的拍賣會,在10月的香港蘇富比誕生!五天創下近42億港元的總成交紀錄!
10月初的香港蘇富比秋拍,適逢香港蘇富比成立四十周年,這家在亞洲耕耘最久的拍賣行,藉由四十周年慶擴大舉辦拍賣會的名頭號召各方珍品,果然在秋拍季綻放四十年來積累的深厚實力。一件件藝術精品爭奇鬥妍,奇珍異寶層出不窮,10月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蘇富比展覽會場,成了一座奇珍大觀園。
不同領域,各有珍寶領銜讓人們驚豔。趙無極《15.01.82》,8524萬港元成交;中國當代藝術家曾梵志《最後的晚餐》,1億8044萬港元成交;拍賣史上最大鑽石118.28克拉的「顯赫奪目的足色全美巨鑽」,2億3868萬港元成交;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2億3644萬港元成交;明成化「青花纏枝秋葵紋宮盌」,1億4124萬港元成交;清乾隆豆青釉浮雕瑞蝠雙魚「百壽」圖如意耳瓶
8860萬港元;唐夾紵乾漆佛頭像,4044萬港元成交……。一件件破紀錄的作品,讓拍賣會中掌聲不絕於耳。亞洲區的強勁買氣,源源不斷挹注香港蘇富比,為他們慶祝耕耘亞洲四十年!
曾梵志《最後的晚餐》。
巧合的是,就在拍賣啟動前兩天的10月2日,持股達9.3%的蘇富比最大股東,創辦避險基金Third Point的丹尼爾.勒布(Daniel Loeb),對蘇富比董事長暨執行長魯博維(Bill Ruprecht)發出公開信,指責蘇富比這幾年表現遜於競爭對手佳士得,要求其辭職。對蘇富比的歐美高層,這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但對於蘇富比的專家乃至亞洲員工與收藏家群,則是對即將迎來的香港蘇富比四十歲生日慶典專拍,懷抱著興奮期待之情。一場亞洲最盛大的拍賣會,就在這樣的氛圍開展!
東方之珠香港,每年兩季的拍賣盛事,是藝術圈人士必去的行程。拍賣行往往只精準行銷購藏藝術品的金字塔頂端客群,但今年適逢香港蘇富比成立四十周年,四十歲的生日派對,要讓香港大眾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同樣感受蘇富比的品牌魅力,於是,除了各大媒體的廣告,香港的電車、公車乃至半山道路旁的招牌,都可看到蘇富比的形象廣告。此次估價最高的曾梵志《最後的晚餐》一作,就在公車上迎風鮮活起來,只見一個個別著紅領巾的中國少年先鋒隊成員,戴著面具,眺望著這座資本主義最極致的中國城市。
頂 尖 藏 家 vs. 頂 級 拍 品
估價最高的亞洲現當代拍賣會
從今年春拍後,蘇富比就緊鑼密鼓加緊籌備秋季的四十周年拍賣會。1744年成立至今的蘇富比,是與佳士得比肩逾兩百年歷史的拍賣大行,遍布全球的收藏客戶群,則是蘇富比最珍貴的資產。在蘇富比亞洲專家動員全球資源下,徵集了一件件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精品,來到了香港蘇富比。例如,來自「頂尖重要私人收藏」的7件吳冠中、常玉、趙無極精品;來自尤倫斯夫婦收藏的陳逸飛與曾梵志大作;來自阪本五郎的北齊、北魏到盛唐的佛像收藏;來自倫敦舊藏的成化青花宮盌……,件件珍寶來源出處可考,彌足珍貴。
拍賣會的夜場拍品展覽,蘇富比更是費盡心思投注成本,展出效果遠遠勝於過往的拍賣會預展。原木地板鋪就的場地,配上堅實白漆的展板,搭配精心投射的燈光,讓在此區呈現的夜拍之作,能完美展現作品風姿。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說:「就是要讓客人踏上木板,馬上能感受到這是夜場不同凡響的作品。」豐美的藏品,吸引亞洲各地的藏家親身參與蘇富比四十周年盛宴,從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日本到東南亞乃至歐美藏家眾冠雲集,光是台灣知名收藏家團體清翫雅集會員,就有潘文華、陳泰銘、蔡明興、李明德、施俊兆、詹忠志、呂學圖等藏家抵港同慶。
一連五天的拍賣季,場場熱烈。10月5日的香港蘇富比四十周年晚間拍賣,更是一場能彪炳史冊的拍賣會。這場徵集62件亞洲現當代藝術精品的拍賣會,包括了蘇富比冠以「頂尖重要私人收藏」的7件吳冠中、常玉、趙無極精品,以及尤倫斯夫婦委託的陳逸飛、曾梵志大作,作品星光熠熠,光是估價,就超越亞洲歷年來的任何一場亞洲現當代藝術品拍賣會。
晚間7時06分,拍賣官郭進耀已在台上準備就緒,蘇富比台灣區總經理張文文照例於拍賣會前宣讀拍賣準則。張文文這位優秀的蘇富比大將,已服務蘇富比逾12年,可惜在本季的精采演出後將離開蘇富比休息沉潛。而此時此刻,眼尖的收藏家會發現,除了拍賣官郭進耀是黑色領帶,右側拍賣競標台上所有的蘇富比男性專家,西裝革履的他們全部打上了黃色領帶。黃色領帶,與拍賣廳左側牆面上,曾梵志《最後的晚餐》一作的紅領巾少年,遙相輝映。曾梵志《最後的晚餐》一作,耶穌與其他門徒皆是紅領巾,唯有猶大打上黃領巾,象徵新時代離棄共產主義思想。而程壽康以降的蘇富比男性大將全部繫上黃領帶,則意味著對這場夜拍勢在必得。
這場拍賣盛會的舞台主角,實在有太多藝術家爭相登場。舞台上,是一件件接連破紀錄的作品,舞台下,是一位位從專注、興奮到詫異等情緒輪番轉換的藏家眾生像。第1件暖身的趙無極作品《美滿家園》,1951年的早期之作,很快就以低估價3倍的244萬港元(以下幣值同)成交。第一波高潮,很快來到。第5件拍品,彩墨紙本裱於木板的潘玉良《青瓶紅菊》,估價800萬至1200萬,光是估價就超越了潘玉良作品的拍賣紀錄,是拍前較令人擔心流拍的作品。而此作來源清楚,曾於飛元藝術中心與尊彩藝術中心展覽,在偽作擾亂的潘玉良市場中,確為難得的精品,一戰成功,以1744萬成交!
潘玉良瓶花的火爆成交,讓緊接著的7件「頂尖重要私人收藏」作品,開啟火熱盛況。這7件作品來自清翫雅集的頂尖收藏家收藏,由於作品精采,加上藏家的收藏紀錄加持,委託方一直是拍賣行的頂尖VIP客戶,使得估價非常的「硬」,但最後仍盡數成交!
七 大 神 器
護航近1/4夜場成交額
1件吳冠中、3件常玉、3件趙無極作品,總共創下2億7684萬港元的總成交額!
18年,才識《廬山》真面目
這7件「頂尖重要私人收藏」,恰是見證藝術收藏升值力的最佳例證。當然,前提是精準的收藏眼光。此次除了3幅趙無極作品購自藝術家與法國藏家,吳冠中與常玉畫作,皆從1996、1997與1998年的台北蘇富比拍賣會上購藏,因此能從過去的成交紀錄,一窺作品身價驚人的飆升。先看吳冠中《廬山》一作,此作由誠軒拍賣油雕部主管譚波與東南亞大藏家陳俊輝競奪,譚波代表的客人勝出,落槌價為1550萬。《廬山》1996年於台北蘇富比春拍現身,落槌價為204萬新台幣。若以美元計價換算,經過18年,《盧山》飆漲多達26倍!
好貴!一尾身價730萬的金魚
夜拍中「七件頂尖重要私人收藏」中,常玉《八尾金魚》以5900萬港元落槌,相較於19年前台北蘇富比的720萬新台幣,暴漲達30倍之多。
再看低估價5千萬的常玉《八尾金魚》。在蘇富比夜拍中包括現場藏家與蘇富比亞洲區主席黃林詩韻、亞洲區總裁程壽康等人競逐,最後以5900萬落槌,由程壽康為客戶競得。《八尾金魚》於1997年現身台北蘇富比秋拍,當時以720萬新台幣落槌,也就是說,經過19年,這八條魚暴漲30倍!夜場低估價1800萬的常玉《果宴》同樣令人心驚,由大未來林舍畫廊負責人林天民競得,落槌價為1800萬;《果宴》與《八尾金魚》同樣來自羅勃.法蘭克舊藏,同在19年前現身台北蘇富比,當時以302萬新台幣落槌,而今已上漲22倍之多!夜拍的常玉《鏡前母與子》,以1400萬落槌,於1998年現身台北蘇富比的此作,當時以280萬新台幣成交,迄今上漲亦達21倍!
這位「頂尖重要私人收藏」的眼光,透過時間複利給藝術精品帶來的加持,帶來的就是讓人們震撼的高額回報,回饋給自己龐大的報酬紅利。而這位頂尖藏家作品的升值之旅,還有接續的趙無極精品。
15分鐘,趙無極前三高價出爐
趙無極1982年三聯屏大作《15.01.82》由台灣大未來林舍畫廊負責人林天民競得,成交價高達8524萬,不負眾望打破趙無極個人拍賣紀錄。
7件「頂尖重要私人收藏」中最受矚目之作,即為現身市場的趙無極1982年三聯屏大作《15.01.82》,估價6800萬至9千萬,光是估價即打破藝術家作品紀錄。由於價格高貴,因此有實力進場競奪的藏家不多,此作最後由大未來林舍畫廊負責人林天民競得,成交價高達8524萬,不負眾望打破趙無極作品拍賣紀錄。現場,亦響起了如雷掌聲,在這一刻,舞台的明星是趙無極。因為接下來,趙無極還有兩幅於1960年代創作力旺盛之際的大作,從未曾於收藏市場曝光,讓趙無極藏家垂涎三尺。好幾位在當天下午嘉德與保利現當代藝術專場保留實力的買家,都磨刀霍霍,瞄準這兩幅估價誘人的趙無極1960年代力作。
原本計畫兩年前於蘇富比上拍的這兩件作品,依然以兩年前的估價吸引藏家。曾於1969年比利時沙勒羅瓦藝術宮的趙無極個展展出的《16.5.66》,估價3千萬至5千萬;而《3.4.60-1.2.69》還曾於1960年代表法國館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展後趙無極持續塗改直至1969年完成,此作估價2千萬至3千萬。這兩件大作,吸引亞洲到歐美藏家瘋狂競標,熱度比稍早前的三聯屏大作有過之而無不及。
《16.5.66》這幅趙無極少見的紅色作品,蘇富比二十世紀中國藝術部門專家特別研究此作發現,畫作彷彿有著「愛」字的書法痕跡,隱隱然地存在畫中。這件紅色大作,一開始就吸引台灣藏家鄧傳馨舉牌,包括蘇富比顧問張嘉珍、程壽康、倫敦專家Alexander Branczik皆代表客戶競逐,經過一口2百萬或是3百萬的比拚,很快就從低估價一路比拚到7千萬落槌!由Alexander代表客戶奪得,含佣金成交價達7964萬。另一件《3.4.60-1.2.69》成交價亦高達7068萬,由程壽康代表客戶競得。這兩件作品,雙雙成為趙無極拍賣紀錄的榜眼與探花。蘇富比夜拍,短短15分鐘內,誕生了趙無極作品拍賣紀錄的前三高價!
※延伸閱讀:
蘇 富 比 障 礙(下)
【《典藏今藝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如何抓住港人的眼球?
《文/周奕君》
嘉德香港滿周年,重點項目大觀夜場和油畫雙雙渡海加入香港秋拍戰局並繳出亮眼的成績單。圖為預展現場,藏家於嚴培明《毛澤東在天安門前》駐足欣賞,此作以632萬5千港元名列嘉德油畫專場第五高價。
今年中國的十一長假,是屬於拍賣公司的黃金周。在香港蘇富比四十周年、中國嘉德首度跨海推出油畫專場、以及保利香港的精品策略下,一場精采的「土洋大戰」,將亞洲藏家的目光集聚於此方寸之島。其中,今年歡慶二十周年的中國嘉德,更早於去年秋拍即率先在港布局,並推出書畫與家具專場初試水溫,今年春拍則陸續加入陶瓷、玉器等項目,接著在嘉德香港滿周年前夕,重點項目大觀夜場和油畫也雙雙加入秋拍戰局,一如嘉德二十年來的發展,一步步的扎根、茁壯,讓嘉德董事總裁王雁南眼中的香港大計逐漸成形。相較於前兩季成交額3.5至4億港元,嘉德香港本季秋拍逾600項拍品共創下5.1億港元新高,其中初登場的油畫項目「中國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專場,不畏強敵環伺,首戰告捷,油畫加上雕塑共35件拍品即拍出破1.1億港元,占本季總成交額20%以上的優異成績,其中更有近半數拍品以百萬港元以上成交。拍賣公司肩負著引導市場的責任,嘉德作為中國藝術品的專業拍賣公司,在煙硝四起的「渡海淘金」(Gold Rush)中漂亮出擊,接著又該如何形塑品牌,續航香江?
「嘉德香港,是嘉德的重要里程碑」,去年嘉德董事總裁王雁南的一句話,開啟了團隊的新挑戰。
策略明確 藏家回流
三個月的徵集,1.1億港元的成交額。嘉德油畫負責人李艷鋒率領團隊,於今年6月春拍甫結束即臨危受命,扛起油畫在港首拍的重任。為加強從香港以至輻射全亞洲的力道,此次油畫團隊也首赴東南亞收藏重鎮新加坡進行徵集。考慮到北京與香港的收藏品味差異,嘉德首次嘗試以二十世紀初期至今「中西融合」的藝術史線索,進行系統性的學術梳理,並邀請中國藝術家徐累策展,以林風眠、吳大羽、趙無極、朱德群等一脈相承的大師作品為亮點,不同於北京主場的寫實主力徐悲鴻與吳作人,另一方面以「後八九」核心藝術家投石問路,力求在港吹起中國當代的時代風。嘉德採取量少質精的策略,主推知名、中堅以上藝術家作品,穩扎穩打,不求破紀錄天價成交,而是藉由謹慎選件、合理估價,達到高成交率的首役目標。此次能在三個月內徵集到質優且多為水準以上作品,足見嘉德油畫團隊之用心,而藏家也多報予熱烈回應,一位台灣藏家即盛讚:「找的確實都是香港的菜」。
在港島香格里拉酒店的預展與拍賣會上,可見到許多來自港台、歐美與東南亞的藏家,此外還有不少首度露面的海外新藏家。據嘉德統計,這次來自中國內地的藏家占40%,台灣藏家為30%,香港本地與歐美藏家約占20%,東南亞藏家也有10%。李艷鋒表示這次感受最深的,就是許多多年來沒參與北京拍賣的老藏家,這次都來捧場了,同時也有不少的來自海外如新加坡、印尼的新藏家首度出現在嘉德拍場。「看到他們我就安心了」,老藏家的回流和新藏家的湧現,讓李艷鋒原本繃緊的嘴角線條看來柔和許多。
二十世紀名家引領市場 當代水墨理性看漲
趙無極1990年代代表作《18.10.98》以2415萬港元成交,拔得全場頭籌。
作為三大拍賣公司中率先鳴槍的嘉德油畫專場,藏家顯得十分積極,多件拍品均以超過高估價價格成交。其中的封面拍品、也是全場估價第二高的趙無極1990年代重要作品《18.10.98》,880萬港元(以下幣值同)起拍,甫開拍即激烈競標,以一口100萬的速度,迅速喊至2千萬,最終以2415萬成交,拔得全場頭籌,由近年積極收藏趙無極的台灣科技業朱姓藏家納為愛藏;朱德群兩件重要作品《構圖55號》、以及全場估價第三高的《藍影》,則分別以598萬和943萬由電話買家競得。兩件朱老作品估價合理,對藏家而言可謂撿漏之作,其中勇奪第二高價,以西方油彩展現中國水墨氣韻的朱老經典《藍影》,由首度參與嘉德拍場的香港本地藏家購得。
第一代華人油畫家中,來自台灣知名畫廊收藏,備受注目的吳大羽「京韻」系列重要作品《射戟轅門》,儘管估價明顯提升,仍不負眾望以超出高估價的667萬成交,同時成為畫家同等尺幅作品最高價;而拍前看好、由藏家珍藏十餘年的兩件朱沅芷作品《曼哈頓下城》、《巴黎聖母院》,則分別以超出高估價的價格成交,其中見證畫家於巴黎早期繪畫生涯探索的代表作《巴黎聖母院》,由台灣知名收藏團體清翫雅集成員詹忠志以356萬5千競得;接著三件著錄清楚的林風眠作品,其中來自瑞士艾德曼夫婦珍藏半世紀的林風眠「京劇」系列《南天門》,由現場持218號牌買家以437萬的好價格收入囊中,218號牌買家也再下一城,以94萬3千購得來自林風眠女兒林蒂娜的紙本水墨作品《渡》,而另一競拍激烈的林風眠《蘆雁圖》,則由552號電話買家以287萬5千競得;丁衍庸1960年代創作的《抽象構圖及女人像》雙面畫以72萬起拍,由533號電話買家與持679號牌現場女性買家雙方競逐,最終由679號買家以高出高估價逾兩倍的241萬5千得標;估價便宜的兩件關良紙本彩墨作品《孫悟空大鬧天宮》、《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也引起多方較勁,最終由503號中國內地藏家分別以高估價幾近翻三倍的138萬與51萬7千5百雙雙標下,鎩羽而歸的包括由李艷鋒代表的533號電話買家,與競得朱沅芷《曼哈頓下城》的668號電話買家。其中533號電話買家亦於競逐丁衍庸《抽象構圖及女人像》與朱沅芷《巴黎聖母院》失利,十分扼腕。
當代水墨經過兩輪推波助瀾,近幾季聲勢看漲,60後新工筆代表徐累是目前最受關注的當代水墨藝術家之一,今年嘉德春拍,徐累甫以《迷失的宋代》開出紅盤,此次延續氣勢,新作《氣與骨》以低估價150萬拍出264萬5千,由持240號牌買家競得;而於香港奠定當代水墨基礎的開路先鋒劉國松,兩件早期1960年代重要作品《無題》各以43萬7千拍出,由504、517號牌買家競得;王懷慶2000年作品《木與青銅之間》,藝術家以標誌性黑色線條刻畫的明式禪凳,果不其然以632萬5千高價成交;張宏圖《沈周—莫奈 No.4》、洪凌《雪靜山空》也均順利拍出。
曾梵志、劉野發威 賈藹力黑馬壓軸
藏家珍藏十餘年的兩件朱沅芷作品《曼哈頓下城》(圖中作品)、《巴黎聖母院》分別以超出高估價的價格成交,其中另一幅見證畫家於巴黎早期繪畫生涯探索的代表作《巴黎聖母院》,由台灣知名收藏團體清翫雅集成員詹忠志以356萬5千港元競得。
亞洲當代掀起新一波海內外投資熱潮,對亞洲當代和二十世紀同樣看重的嘉德,早在今年春拍前,就著手擘劃中國當代的新布局。嘉德此次推出「後八九」主力渡海打頭陣,包括徐冰、蔡國強、嚴培明、曾梵志、劉野等藝術家作品。
本季當代板塊中,分別估價第四高價和第五高價的曾梵志《無題08.12.19》、劉野《竹草圖》,同以862萬5千並列本場探花。曾梵志《無題08.12.19》曾於2009年展覽於美國紐約Acquavella畫廊,為Acquavella重點推介力作之一;劉野首次於全球拍賣市場亮相的「竹子」系列作品《竹草圖》,迥異於其他創作系列,作品中隱含的侘寂之美,以及彷彿可從中聽見自然跫音的氛圍,拍前即備受注目,經數輪競價後由59號牌買家購藏。
曾梵志《無題08.12.19》以862萬5千港元名列全場第三高價,本場當代油畫第一高價。
甫以943萬撿漏朱老精品《藍影》的918號牌香港本地藏家,也看準當代精品,以483萬競得蔡國強紙本爆破六頁屏風作《黃牡丹》。蔡國強這幾季作品少現身拍場,他在洛克・外灘源的新天安堂公開火藥畫製作,350萬人民幣起標的作品《故鄉》才剛在佳士得首次中國內地慈善義拍中以1500萬人民幣高價落槌。本季香港秋拍,嘉德、蘇富比與保利不約而同推出蔡國強,作品估價呈現平穩回昇,而此次順利拍出的《黃牡丹》也彷彿為嘉德香港添了分喜氣,嘉德董事副總裁寇勤還於預展現場開心與此作合照。接著華裔旅法畫家、以巨大單色調的毛澤東肖像畫著名的嚴培明,2000年作品《毛澤東在天安門前》以220萬起拍,台灣耿畫廊負責人耿桂英也加入競標,經幾輪爭搶,由現場持839號牌女性買家勝出,與王懷慶《木與青銅之間》以632萬5千並列本場第五高價;周春芽《紅石》、羅荃木《鹿》、吳松《國酒—五糧液》均順利拍出。
近年作品陸續現身於蘇富比、保利、誠軒拍場的中國70後青年藝術家賈藹力,作品價格於兩三年來以倍數翻漲,被封為「拍場第一黑馬」,同時也在今年7月雅昌藝術網公布的「35歲以下油畫、雕塑藝術家TOP 10」中榮登榜首。此次嘉德將賈藹力《瘋景》一作作為全場壓軸,120萬起拍,只見電話台上你來我往,掀起本場最後的小高潮,此作最終以483萬成交,整整超出起拍價四倍以上,也替嘉德油畫專場畫下一個完美的句點。此次於嘉德上拍的《瘋景》一作與香港蘇富比推出的賈藹力2009年作《早安,世界》,以483萬和340萬分居今年秋拍青年藝術家成交排行榜前兩名,可見賈藹力的市場認可度愈來愈高。儘管當前藏家嚴格篩選名家作品,但對於中端價位、具潛力青年藝術家的好作品,藏家出手也絕不猶豫。而從此次香港蘇富比和保利推出的包括劉韡、李松松等青年藝術家作
品也拿下百萬成交額來看,未來幾季青年藝術家市場後勢可期。
嘉德油畫部門本季秋拍的嘗試值得關注。從本季香港秋拍推出的劉野、賈藹力、羅荃木,以及嘉德未來將持續經營的劉韡、仇小飛、張恩力等青年藝術家,「繪畫性極強」、「觀念性符號少」、「極具個人特質」、「畫面呼應社會」四大特質,將這些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串成了一道中國當代的新風景。相較於充斥政治意涵的符號,如今的中國當代藝術亟欲脫離歷史與文化的束縛,以反映這個光怪陸離的中國。而這些青年藝術家最可貴的是,他們能以新的視野來挖掘腳下的土地,而眼前瞬息萬變的中國,正好是他們創作上最充足的養分來源。
下一個二十年 接軌國際的挑戰
至於此次流拍作品,在中國內地與香港間接受度呈顯著差距的王沂東,此次全場估價最高作品《天上人間之二》流標已是意料中事;而張培力1986年超現實風格作品《休止音符》估價合理,惜因作品受損嚴重而流標,拍後雖有買家私下議價,但未獲原藏家接受;至於吳冠中《滇池人家・雲水居》、展望《假山石系列No.76》、方力鈞《無題》、劉煒《大風景》、劉玖通《高峰絕塵》等作,則因估價、構圖未能獲得藏家共鳴成為流拍主因,顯示當前藏家群購藏之謹慎,即便是名家或市場追捧之作,但若非經典系列或估價稍高,都無法獲得藏家青睞。總體而言,本季秋拍嘉德並未推出太多令市場耳目一新之作,但誠懇合理的估價與水準以上的拍品,還是打動許多藏家的心。對於明年春拍規畫,李艷鋒表示下一季將再提升徵件品質,拍品數量上也會稍作調整,但變動幅度不大。
2013上半年以總成交額33.27億人民幣,高踞中國內地及港澳台拍賣公司榜首的嘉德,此次油畫南渡香江,即以破億成交額作出跨海宣示,在北京主場外接軌國際的嘉德香港,新戰場儼然成形。嘉德在領航內地市場之外,更企圖引領中國藝術品放眼亞洲。二十年來,他們在浪頭上,見證中國藝術品的花開花落;下一個二十年,他們將迎向另一道風起,掀開中國藝術品的新篇章。
【《典藏今藝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托福
嘉德香港滿周年,重點項目大觀夜場和油畫雙雙渡海加入香港秋拍戰局並繳出亮眼的成績單。圖為預展現場,藏家於嚴培明《毛澤東在天安門前》駐足欣賞,此作以632萬5千港元名列嘉德油畫專場第五高價。
今年中國的十一長假,是屬於拍賣公司的黃金周。在香港蘇富比四十周年、中國嘉德首度跨海推出油畫專場、以及保利香港的精品策略下,一場精采的「土洋大戰」,將亞洲藏家的目光集聚於此方寸之島。其中,今年歡慶二十周年的中國嘉德,更早於去年秋拍即率先在港布局,並推出書畫與家具專場初試水溫,今年春拍則陸續加入陶瓷、玉器等項目,接著在嘉德香港滿周年前夕,重點項目大觀夜場和油畫也雙雙加入秋拍戰局,一如嘉德二十年來的發展,一步步的扎根、茁壯,讓嘉德董事總裁王雁南眼中的香港大計逐漸成形。相較於前兩季成交額3.5至4億港元,嘉德香港本季秋拍逾600項拍品共創下5.1億港元新高,其中初登場的油畫項目「中國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專場,不畏強敵環伺,首戰告捷,油畫加上雕塑共35件拍品即拍出破1.1億港元,占本季總成交額20%以上的優異成績,其中更有近半數拍品以百萬港元以上成交。拍賣公司肩負著引導市場的責任,嘉德作為中國藝術品的專業拍賣公司,在煙硝四起的「渡海淘金」(Gold Rush)中漂亮出擊,接著又該如何形塑品牌,續航香江?
「嘉德香港,是嘉德的重要里程碑」,去年嘉德董事總裁王雁南的一句話,開啟了團隊的新挑戰。
策略明確 藏家回流
三個月的徵集,1.1億港元的成交額。嘉德油畫負責人李艷鋒率領團隊,於今年6月春拍甫結束即臨危受命,扛起油畫在港首拍的重任。為加強從香港以至輻射全亞洲的力道,此次油畫團隊也首赴東南亞收藏重鎮新加坡進行徵集。考慮到北京與香港的收藏品味差異,嘉德首次嘗試以二十世紀初期至今「中西融合」的藝術史線索,進行系統性的學術梳理,並邀請中國藝術家徐累策展,以林風眠、吳大羽、趙無極、朱德群等一脈相承的大師作品為亮點,不同於北京主場的寫實主力徐悲鴻與吳作人,另一方面以「後八九」核心藝術家投石問路,力求在港吹起中國當代的時代風。嘉德採取量少質精的策略,主推知名、中堅以上藝術家作品,穩扎穩打,不求破紀錄天價成交,而是藉由謹慎選件、合理估價,達到高成交率的首役目標。此次能在三個月內徵集到質優且多為水準以上作品,足見嘉德油畫團隊之用心,而藏家也多報予熱烈回應,一位台灣藏家即盛讚:「找的確實都是香港的菜」。
在港島香格里拉酒店的預展與拍賣會上,可見到許多來自港台、歐美與東南亞的藏家,此外還有不少首度露面的海外新藏家。據嘉德統計,這次來自中國內地的藏家占40%,台灣藏家為30%,香港本地與歐美藏家約占20%,東南亞藏家也有10%。李艷鋒表示這次感受最深的,就是許多多年來沒參與北京拍賣的老藏家,這次都來捧場了,同時也有不少的來自海外如新加坡、印尼的新藏家首度出現在嘉德拍場。「看到他們我就安心了」,老藏家的回流和新藏家的湧現,讓李艷鋒原本繃緊的嘴角線條看來柔和許多。
二十世紀名家引領市場 當代水墨理性看漲
趙無極1990年代代表作《18.10.98》以2415萬港元成交,拔得全場頭籌。
作為三大拍賣公司中率先鳴槍的嘉德油畫專場,藏家顯得十分積極,多件拍品均以超過高估價價格成交。其中的封面拍品、也是全場估價第二高的趙無極1990年代重要作品《18.10.98》,880萬港元(以下幣值同)起拍,甫開拍即激烈競標,以一口100萬的速度,迅速喊至2千萬,最終以2415萬成交,拔得全場頭籌,由近年積極收藏趙無極的台灣科技業朱姓藏家納為愛藏;朱德群兩件重要作品《構圖55號》、以及全場估價第三高的《藍影》,則分別以598萬和943萬由電話買家競得。兩件朱老作品估價合理,對藏家而言可謂撿漏之作,其中勇奪第二高價,以西方油彩展現中國水墨氣韻的朱老經典《藍影》,由首度參與嘉德拍場的香港本地藏家購得。
第一代華人油畫家中,來自台灣知名畫廊收藏,備受注目的吳大羽「京韻」系列重要作品《射戟轅門》,儘管估價明顯提升,仍不負眾望以超出高估價的667萬成交,同時成為畫家同等尺幅作品最高價;而拍前看好、由藏家珍藏十餘年的兩件朱沅芷作品《曼哈頓下城》、《巴黎聖母院》,則分別以超出高估價的價格成交,其中見證畫家於巴黎早期繪畫生涯探索的代表作《巴黎聖母院》,由台灣知名收藏團體清翫雅集成員詹忠志以356萬5千競得;接著三件著錄清楚的林風眠作品,其中來自瑞士艾德曼夫婦珍藏半世紀的林風眠「京劇」系列《南天門》,由現場持218號牌買家以437萬的好價格收入囊中,218號牌買家也再下一城,以94萬3千購得來自林風眠女兒林蒂娜的紙本水墨作品《渡》,而另一競拍激烈的林風眠《蘆雁圖》,則由552號電話買家以287萬5千競得;丁衍庸1960年代創作的《抽象構圖及女人像》雙面畫以72萬起拍,由533號電話買家與持679號牌現場女性買家雙方競逐,最終由679號買家以高出高估價逾兩倍的241萬5千得標;估價便宜的兩件關良紙本彩墨作品《孫悟空大鬧天宮》、《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也引起多方較勁,最終由503號中國內地藏家分別以高估價幾近翻三倍的138萬與51萬7千5百雙雙標下,鎩羽而歸的包括由李艷鋒代表的533號電話買家,與競得朱沅芷《曼哈頓下城》的668號電話買家。其中533號電話買家亦於競逐丁衍庸《抽象構圖及女人像》與朱沅芷《巴黎聖母院》失利,十分扼腕。
當代水墨經過兩輪推波助瀾,近幾季聲勢看漲,60後新工筆代表徐累是目前最受關注的當代水墨藝術家之一,今年嘉德春拍,徐累甫以《迷失的宋代》開出紅盤,此次延續氣勢,新作《氣與骨》以低估價150萬拍出264萬5千,由持240號牌買家競得;而於香港奠定當代水墨基礎的開路先鋒劉國松,兩件早期1960年代重要作品《無題》各以43萬7千拍出,由504、517號牌買家競得;王懷慶2000年作品《木與青銅之間》,藝術家以標誌性黑色線條刻畫的明式禪凳,果不其然以632萬5千高價成交;張宏圖《沈周—莫奈 No.4》、洪凌《雪靜山空》也均順利拍出。
曾梵志、劉野發威 賈藹力黑馬壓軸
藏家珍藏十餘年的兩件朱沅芷作品《曼哈頓下城》(圖中作品)、《巴黎聖母院》分別以超出高估價的價格成交,其中另一幅見證畫家於巴黎早期繪畫生涯探索的代表作《巴黎聖母院》,由台灣知名收藏團體清翫雅集成員詹忠志以356萬5千港元競得。
亞洲當代掀起新一波海內外投資熱潮,對亞洲當代和二十世紀同樣看重的嘉德,早在今年春拍前,就著手擘劃中國當代的新布局。嘉德此次推出「後八九」主力渡海打頭陣,包括徐冰、蔡國強、嚴培明、曾梵志、劉野等藝術家作品。
本季當代板塊中,分別估價第四高價和第五高價的曾梵志《無題08.12.19》、劉野《竹草圖》,同以862萬5千並列本場探花。曾梵志《無題08.12.19》曾於2009年展覽於美國紐約Acquavella畫廊,為Acquavella重點推介力作之一;劉野首次於全球拍賣市場亮相的「竹子」系列作品《竹草圖》,迥異於其他創作系列,作品中隱含的侘寂之美,以及彷彿可從中聽見自然跫音的氛圍,拍前即備受注目,經數輪競價後由59號牌買家購藏。
曾梵志《無題08.12.19》以862萬5千港元名列全場第三高價,本場當代油畫第一高價。
甫以943萬撿漏朱老精品《藍影》的918號牌香港本地藏家,也看準當代精品,以483萬競得蔡國強紙本爆破六頁屏風作《黃牡丹》。蔡國強這幾季作品少現身拍場,他在洛克・外灘源的新天安堂公開火藥畫製作,350萬人民幣起標的作品《故鄉》才剛在佳士得首次中國內地慈善義拍中以1500萬人民幣高價落槌。本季香港秋拍,嘉德、蘇富比與保利不約而同推出蔡國強,作品估價呈現平穩回昇,而此次順利拍出的《黃牡丹》也彷彿為嘉德香港添了分喜氣,嘉德董事副總裁寇勤還於預展現場開心與此作合照。接著華裔旅法畫家、以巨大單色調的毛澤東肖像畫著名的嚴培明,2000年作品《毛澤東在天安門前》以220萬起拍,台灣耿畫廊負責人耿桂英也加入競標,經幾輪爭搶,由現場持839號牌女性買家勝出,與王懷慶《木與青銅之間》以632萬5千並列本場第五高價;周春芽《紅石》、羅荃木《鹿》、吳松《國酒—五糧液》均順利拍出。
近年作品陸續現身於蘇富比、保利、誠軒拍場的中國70後青年藝術家賈藹力,作品價格於兩三年來以倍數翻漲,被封為「拍場第一黑馬」,同時也在今年7月雅昌藝術網公布的「35歲以下油畫、雕塑藝術家TOP 10」中榮登榜首。此次嘉德將賈藹力《瘋景》一作作為全場壓軸,120萬起拍,只見電話台上你來我往,掀起本場最後的小高潮,此作最終以483萬成交,整整超出起拍價四倍以上,也替嘉德油畫專場畫下一個完美的句點。此次於嘉德上拍的《瘋景》一作與香港蘇富比推出的賈藹力2009年作《早安,世界》,以483萬和340萬分居今年秋拍青年藝術家成交排行榜前兩名,可見賈藹力的市場認可度愈來愈高。儘管當前藏家嚴格篩選名家作品,但對於中端價位、具潛力青年藝術家的好作品,藏家出手也絕不猶豫。而從此次香港蘇富比和保利推出的包括劉韡、李松松等青年藝術家作
品也拿下百萬成交額來看,未來幾季青年藝術家市場後勢可期。
嘉德油畫部門本季秋拍的嘗試值得關注。從本季香港秋拍推出的劉野、賈藹力、羅荃木,以及嘉德未來將持續經營的劉韡、仇小飛、張恩力等青年藝術家,「繪畫性極強」、「觀念性符號少」、「極具個人特質」、「畫面呼應社會」四大特質,將這些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串成了一道中國當代的新風景。相較於充斥政治意涵的符號,如今的中國當代藝術亟欲脫離歷史與文化的束縛,以反映這個光怪陸離的中國。而這些青年藝術家最可貴的是,他們能以新的視野來挖掘腳下的土地,而眼前瞬息萬變的中國,正好是他們創作上最充足的養分來源。
下一個二十年 接軌國際的挑戰
至於此次流拍作品,在中國內地與香港間接受度呈顯著差距的王沂東,此次全場估價最高作品《天上人間之二》流標已是意料中事;而張培力1986年超現實風格作品《休止音符》估價合理,惜因作品受損嚴重而流標,拍後雖有買家私下議價,但未獲原藏家接受;至於吳冠中《滇池人家・雲水居》、展望《假山石系列No.76》、方力鈞《無題》、劉煒《大風景》、劉玖通《高峰絕塵》等作,則因估價、構圖未能獲得藏家共鳴成為流拍主因,顯示當前藏家群購藏之謹慎,即便是名家或市場追捧之作,但若非經典系列或估價稍高,都無法獲得藏家青睞。總體而言,本季秋拍嘉德並未推出太多令市場耳目一新之作,但誠懇合理的估價與水準以上的拍品,還是打動許多藏家的心。對於明年春拍規畫,李艷鋒表示下一季將再提升徵件品質,拍品數量上也會稍作調整,但變動幅度不大。
2013上半年以總成交額33.27億人民幣,高踞中國內地及港澳台拍賣公司榜首的嘉德,此次油畫南渡香江,即以破億成交額作出跨海宣示,在北京主場外接軌國際的嘉德香港,新戰場儼然成形。嘉德在領航內地市場之外,更企圖引領中國藝術品放眼亞洲。二十年來,他們在浪頭上,見證中國藝術品的花開花落;下一個二十年,他們將迎向另一道風起,掀開中國藝術品的新篇章。
【《典藏今藝術》2013年1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托福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