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大的左半球分管語言、計算、閱讀、抽象思維等,右半球階管情緒、情感、審美、音樂、形象思維等。傳統的語文訓練,側重語言、閱讀、抽象
思維等左腦的運動,而少有右腦的配合。其實,科學研究認為:右腦的資訊容量是左腦的一百萬倍。如果說先進的電腦將替代左腦的許多職能,那麼,右腦的形象思
維、想像思維的功能則是任何精密儀器都無法取代的。事實上,語文訓練過多地採用“左腦教學”,大大抑制了右腦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訓練的效率,因為
這種片面的發展必然會嚴重地制約大腦的整體功能的發揮。因此,在語文訓練設計中,如能注意著眼大腦的整體功能,既發揮左右半腦各自的功能,又注意發揮左右
半腦協調運動的功能,即開展以語言、閱讀、抽象思維和音樂、圖像等非言語的形象思維相結合的“全腦”運動,必定會大大提高訓練效率。上海市一師附小蔡駿老
師以訓練課型執教《八隻小貓》的設計,筆者認為便充分體現了這種“全腦”運動的訓練特色,很值得我們思索、借鑒。她的主要教程是這樣安排的:
一、初讀訓練。出示課題後,教師指名學生讀課文,凡讀得不好或讀錯的,都一一請同學來訂正,典型的錯誤還讓大家分析原因或查工具書。教師要學生務求讀得準確、流暢、字字響亮。
二、找總領句。初讀訓練之後,教師要學生找出整篇課文的總領句,(第一小節)要學生討論為什麼這就是總領句。於是導讀就順著“我”不喜歡貓,但唯獨喜歡這八隻瓷小貓入手,由疑而讀,讀中答疑。
三、切入重點。為什麼不喜歡貓的“我”卻喜歡八隻瓷小貓?學生認為課文寫了三方面的原因。至此,導讀便順利地進入了課文重點。在導讀過程中,教師又是怎樣充分調動學生的右腦功能的呢?
1.觀察實物。在讀第二節之後,蔡老師拿出八隻瓷小貓,正是課文作者所描述的實物。這種實物教學對腦力開發有很大幫助,學生對照課文的描述,一睹實物,頓生快意。教師要學生上來邊對照課文,邊說說這八隻瓷小貓的姿態、毛色、頸圈、神情。
2.畫像導讀。畢竟瓷貓太小,只能給學生一個大致印象,而無法細細觀察它們的神態,蔡老師又拿出放大的八隻小貓畫像,貼在黑板上,讓大家琢磨,和課
文文句作一一對照。讓學生看著畫面讀書,學生讀起來便有了生動活潑的情緒。教師還讓學生體會這八個短句的排列有什麼特點,學生在討論中自然地領會到作者是
按近似歸類排列的。如1、2短句主要寫坐;3、4短句集中寫前肢動作;5、6短句寫站;7、8短句則主要寫伏。
3.辨悟節奏。蔡老師覺得這樣還不能讓小學生體會到其中的語言節律,於是叫小朋友打亂這八個短語的順序,仍用“有的”連接,再次朗讀,比較有了什麼不同的感覺,為什麼?
4.遷移應用。學生們經過反復朗讀訓練,便能相當流暢地把這節課文背下來了。只有這種非言語的形象思維相結合的“全腦”運動才能做到。這時,老師又
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請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收集來的貓的各種畫片,叫小朋友各挑幾幅畫,根據這些畫上貓的神態,用“有的”連結起來說說。
5.編寫故事。在導讀第三節課文後,老師發給每個小朋友一張印有八隻瓷貓輪廓線的紙,塗色,再剪下,然後讓學生把它們作為一個集體,想怎麼擺就怎麼擺,發揮想像,編個故事寫下來。
(摘自: 英文會話 討論區)
參考文獻:
1林月珠 教育訓練 的嘗試與設計
2劉育均 影響訓練遷移因素之研究:以某國營企業為例
3人際互動中情緒表達壓抑的理解
資料來源:藍海網—心靈潛能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78&News_Class_ID=0
http://www.jeda.com.tw/ 職達外語為大台南地區最具規模的成人美日語中心,提供英文會話、全民英檢、多益、TOEIC、日文檢定、商用英文、托福、MLA階段目標學習法、翻譯、教育訓練、企業語言訓練等專業語言服務。
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教育訓練的新趨勢
教育訓練 這幾年在許多企業已慢慢轉型改變,許多公司除了建立知識庫或成立知識規劃部門外,學習型組織及數位學習,也逐漸成為公司延伸服務或提昇企業經營績效的另外一種模式。
談到數位學習,不得不歸功於網際網路的突飛猛進,讓教育訓練不受時間及空間限制,對於連鎖或跨國企業而言,也減少不必要的交通往返時間與費用的支出,但對於教育訓練專業人員而言,如何規劃線上課程與實體課程,將是另一項工作挑戰。
另外一個趨勢是,將教育訓練的目的與企業發展目標相結合,對於公司發展或績效提昇沒有幫助的活動或訓練都可能被取消,以往將訓練列為員工均需參與的活動已 漸漸被打破,例如以語言課程來說,許多企業已不列入訓練計劃內,或採行員工自行至外部上課取得一定證照或資格後才給予部分費用補助的方式,所以訓練已不是 所有員工的福利項目,而是轉變為對於企業有所助益或績效表現良好員工所規劃的活動。
(摘自: 商用英文 教學網)
參考文獻:
1林月珠 教育訓練-對「知能取向」的省思
2台灣地區職場教育訓練發展之探討
3實施員工教育訓練
資料來源:小人資 大職場 by 許燕閣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77&News_Class_ID=0
談到數位學習,不得不歸功於網際網路的突飛猛進,讓教育訓練不受時間及空間限制,對於連鎖或跨國企業而言,也減少不必要的交通往返時間與費用的支出,但對於教育訓練專業人員而言,如何規劃線上課程與實體課程,將是另一項工作挑戰。
另外一個趨勢是,將教育訓練的目的與企業發展目標相結合,對於公司發展或績效提昇沒有幫助的活動或訓練都可能被取消,以往將訓練列為員工均需參與的活動已 漸漸被打破,例如以語言課程來說,許多企業已不列入訓練計劃內,或採行員工自行至外部上課取得一定證照或資格後才給予部分費用補助的方式,所以訓練已不是 所有員工的福利項目,而是轉變為對於企業有所助益或績效表現良好員工所規劃的活動。
(摘自: 商用英文 教學網)
參考文獻:
1林月珠 教育訓練-對「知能取向」的省思
2台灣地區職場教育訓練發展之探討
3實施員工教育訓練
資料來源:小人資 大職場 by 許燕閣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77&News_Class_ID=0
台北國圖歷代佛教經典文獻珍品特展
【文/藍玉琦】
〈捺印千佛像〉唐人捺印本。以刻在木塊上的佛像,一個個捺印在紙上,捺印愈多,就愈能獲得佛陀的保祐。捺印方式為印章至雕版的過渡型態,或可視為版畫之起源。
台北國家圖書館佛光萬丈,所藏佛經古籍將近400餘部,不乏諸多精刊珍籍,平時束之祕庫,難以一窺堂奧。2012年12月3日至26日,該館與中華文物保護協會、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合辦「現妙明心─歷代佛教經典文獻珍品特展」,讓佛經從悠遠的歷史裡走出來,讓禪典從深藏的記憶裡再顯影,大開堂奧之祕。
本展選錄了自南北朝至清末民初佛教經典,明代至近代書畫作品共171件,年代跨越千載,佛經部分依內容性質分為「敦煌寫經、歷代藏經、佛教圖像、名家抄經、印經功德、佛典裝幀」六大單元。展品包括國圖珍藏51件,其餘則為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名譽理事長王水衷積累20餘年的收藏,面向廣闊,涵蓋寫經刻經、紙墨抄繕、書畫藝術等。
最值得關注的是國圖12部國寶之一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此書為存世最早的朱墨雙色印本,雙色以同一塊版同時呈現,難度極高。由元代釋思聰註解,元至正元年(1341)中興路資福寺刊朱墨雙色印本,內容闡釋一切法無我之理,首有朱繪佛說法圖、牌記,經文以大字朱印,註文則為小字雙行墨印。經文後有朱墨印寫經圖、至元六年覺廣跋、《心經》、牌記、護法菩薩韋陀像。明萬曆年間,大量出現套色印書,而此元刊朱墨雙色印本,可據以印證其淵源脈絡,為研究中國印刷史難得的一手資料。
此外還有,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雍正御筆《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雍正帝即位之前,曾多次為其父康熙皇帝抄寫經文,祝願福壽功德。此件作品為經摺裝,絹本。經本內頁,間繪有墨筆白描佛教圖像,復書《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經文,經文由登極前的雍正皇帝親書,字體端秀溫雅,流露一股出塵意韻。經文末並署有:「康熙五十七年歲次戊戌三月十八日臣男胤禎敬書」,後有白描韋陀護法圖。
12月3日開幕式,王水衷贈送台北國家圖書館其佛典收藏品《四諦論》卷三。原典共四卷,婆藪跋摩(梵文Vasuvarman)造,南朝陳.真諦(499~569)譯,為闡釋苦集滅道四聖諦之作。捐贈國圖的卷三為分別滅諦品第五,據考證應為元版佛典,經摺裝變體。國圖館長曾淑賢表示此版本極為難得珍貴,將妥善收藏並予以數位化保存,以供更多研究者參考利用。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典藏古美術》2012年1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托福
〈捺印千佛像〉唐人捺印本。以刻在木塊上的佛像,一個個捺印在紙上,捺印愈多,就愈能獲得佛陀的保祐。捺印方式為印章至雕版的過渡型態,或可視為版畫之起源。
台北國家圖書館佛光萬丈,所藏佛經古籍將近400餘部,不乏諸多精刊珍籍,平時束之祕庫,難以一窺堂奧。2012年12月3日至26日,該館與中華文物保護協會、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合辦「現妙明心─歷代佛教經典文獻珍品特展」,讓佛經從悠遠的歷史裡走出來,讓禪典從深藏的記憶裡再顯影,大開堂奧之祕。
本展選錄了自南北朝至清末民初佛教經典,明代至近代書畫作品共171件,年代跨越千載,佛經部分依內容性質分為「敦煌寫經、歷代藏經、佛教圖像、名家抄經、印經功德、佛典裝幀」六大單元。展品包括國圖珍藏51件,其餘則為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名譽理事長王水衷積累20餘年的收藏,面向廣闊,涵蓋寫經刻經、紙墨抄繕、書畫藝術等。
最值得關注的是國圖12部國寶之一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此書為存世最早的朱墨雙色印本,雙色以同一塊版同時呈現,難度極高。由元代釋思聰註解,元至正元年(1341)中興路資福寺刊朱墨雙色印本,內容闡釋一切法無我之理,首有朱繪佛說法圖、牌記,經文以大字朱印,註文則為小字雙行墨印。經文後有朱墨印寫經圖、至元六年覺廣跋、《心經》、牌記、護法菩薩韋陀像。明萬曆年間,大量出現套色印書,而此元刊朱墨雙色印本,可據以印證其淵源脈絡,為研究中國印刷史難得的一手資料。
此外還有,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雍正御筆《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雍正帝即位之前,曾多次為其父康熙皇帝抄寫經文,祝願福壽功德。此件作品為經摺裝,絹本。經本內頁,間繪有墨筆白描佛教圖像,復書《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經文,經文由登極前的雍正皇帝親書,字體端秀溫雅,流露一股出塵意韻。經文末並署有:「康熙五十七年歲次戊戌三月十八日臣男胤禎敬書」,後有白描韋陀護法圖。
12月3日開幕式,王水衷贈送台北國家圖書館其佛典收藏品《四諦論》卷三。原典共四卷,婆藪跋摩(梵文Vasuvarman)造,南朝陳.真諦(499~569)譯,為闡釋苦集滅道四聖諦之作。捐贈國圖的卷三為分別滅諦品第五,據考證應為元版佛典,經摺裝變體。國圖館長曾淑賢表示此版本極為難得珍貴,將妥善收藏並予以數位化保存,以供更多研究者參考利用。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典藏古美術》2012年1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托福
白立方亞洲總監格瑞翰‧史提爾-在新世代來臨之前 你做了多少?
【文/黃伊涵】
被媒體封為英國白立方的頭號銷售王,現為白立方亞洲總監的格瑞翰,第一句話便幽了自己一默。「香港白立方並不是要來賣掛在牆上的東西,基本上我們的牆上甚麼也沒有!」的確,採訪的同時,香港白立方正展出概念藝術家Cerith Wyn Evans的個展【讓獲恩賜的生命活得精彩】(Grace to be born and live as variously as possible) ,偌大的展間裡只有幾件雕塑,白牆上一幅畫也沒有。
展名靈感來自美國詩人Frank O'Hara 篆刻在其墓碑上的碑文,Wyn Evans在畫廊一樓安裝了四組全新水晶吊燈。集結在一起的吊燈,個別會響應特定的音樂節拍;如:滾石樂隊60年代的名曲《Gimme Shelter》、馬勒第五交響曲..等,隨著樂音響起,水晶吊燈應聲或快或慢地閃爍著微光。置身於在刻意調暗的展覽空間裡,活像參加幽靈派對。
畫廊的二樓,映入眼簾的是一排大型的白色霓虹燈文字,文字寫到:「事物正因為它們的不存在而更為突出⋯」( Things are conspicuous in their absence...)。而就在霓虹燈旁邊的一角,放置了一株高大的熱帶植物盆栽,不仔細看還以為是藝廊常設的佈置,沒想到盆栽裡的綠葉竟緩慢地繞圓旋轉⋯。 這一切都詭異極了!但這也印證了白立方的標新立異的展覽風格確實從英國原汁原味地移植到了香港,彷彿是要向亞洲觀眾們下挑戰書:「你看過更酷的畫廊展覽嗎?」
白立方亞洲總監格瑞翰‧史提爾 (Graham Steele)
(當代藝術新聞/提供)
白立方畫廊在1993年由傑.喬普林(Jay Jopling)創立,英文原名「White Cube」直譯為白色的立方塊,象徵著現代畫廊中的展示畫作的白牆已成為當代藝術的原始模版。第一間白立方開在倫敦西區,當時還只是個小小的展示空間。2000年白立方搬到倫敦東區霍斯頓廣場(Hoxton Square),擴建了2000平方米,方便擺設大型作品。而倫敦東區原為英國新興藝術家的發源地,佔著地利之便,白立方也因此得到了許多人力資源,並從此和新世代英國藝術家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
當年代理的YBAs(Young British Artists,英國年輕藝術家),由達米赫斯特領軍之下一個接著一個出道,並在商業上獲得極大的成功。這不僅顛覆了保守英國藝術圈,也改寫了英國當代藝術史。2011年3月開設的香港分廊位於中環精華地段,佔地550平方米,為白立方在英國以外的首間海外藝廊。接下來的海外據點也跌破眾人眼鏡設址在巴西聖保羅,而非紐約、巴黎等主要藝術交易之城。問起為何選擇香港,格瑞翰一派稀鬆平常地表示:「選擇香港是很邏輯的決定。除了地理位置以及稅率自由的問題,重點是我們發現這邊對西方當代藝術有著極大的渴求,而我們非常樂意擔任餵食的角色!」
本著不把冰塊賣給愛斯基摩人(Don't sell ice to the Eskimo)的精神,格瑞翰認為,西方當代藝術作品不應該只留在歐美,反而要把他們送到世界的每個角落,讓更多人看到。揹負著這個使命,格瑞翰頻繁往來亞洲重要城市,和藏家們保持一定的熱度,也將白立方的聲名傳布到更遠的地方。格瑞翰坦承,雖然在英國說起白立方是無人不曉,但是對亞洲人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如同所有正在發展當中的企業,香港還不是很多人認識白立方。但要在一個新的領土建立自己的品牌都需要時間。」格瑞翰強調。
「然而現在對香港白立方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銷售數字,而是在亞洲建構一個藝術社群,增加觀眾與西方當代藝術的對話與交流。反之亦然,我們也積極地將亞洲的藝術家帶到西方去。」格瑞翰開心地表示,2012年年初在倫敦的白立方替劉韡、沒頂公司等中國藝術家舉辦的個展,都受到極大的迴響。「我去台灣、印尼、或是韓國,除了拜訪客戶外,也積極地在找尋藝術家,其實在英國白立方的總監也在做同樣的事情。未來在聖保羅開設的分廊也會引入許多亞洲藝術家展覽,我們的觸角是全球性的。」
目前代理約45個藝術家的白立方,在加入香港與聖保羅兩個據點後,格瑞翰不排除未來代理藝術家大幅增加的可能性。「對一個畫廊而言,前瞻性的視野很重要。」格瑞翰強調。「這不是時間點的問題,而是在新世代來臨前你做了多少?」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3年1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多益
被媒體封為英國白立方的頭號銷售王,現為白立方亞洲總監的格瑞翰,第一句話便幽了自己一默。「香港白立方並不是要來賣掛在牆上的東西,基本上我們的牆上甚麼也沒有!」的確,採訪的同時,香港白立方正展出概念藝術家Cerith Wyn Evans的個展【讓獲恩賜的生命活得精彩】(Grace to be born and live as variously as possible) ,偌大的展間裡只有幾件雕塑,白牆上一幅畫也沒有。
展名靈感來自美國詩人Frank O'Hara 篆刻在其墓碑上的碑文,Wyn Evans在畫廊一樓安裝了四組全新水晶吊燈。集結在一起的吊燈,個別會響應特定的音樂節拍;如:滾石樂隊60年代的名曲《Gimme Shelter》、馬勒第五交響曲..等,隨著樂音響起,水晶吊燈應聲或快或慢地閃爍著微光。置身於在刻意調暗的展覽空間裡,活像參加幽靈派對。
畫廊的二樓,映入眼簾的是一排大型的白色霓虹燈文字,文字寫到:「事物正因為它們的不存在而更為突出⋯」( Things are conspicuous in their absence...)。而就在霓虹燈旁邊的一角,放置了一株高大的熱帶植物盆栽,不仔細看還以為是藝廊常設的佈置,沒想到盆栽裡的綠葉竟緩慢地繞圓旋轉⋯。 這一切都詭異極了!但這也印證了白立方的標新立異的展覽風格確實從英國原汁原味地移植到了香港,彷彿是要向亞洲觀眾們下挑戰書:「你看過更酷的畫廊展覽嗎?」
白立方亞洲總監格瑞翰‧史提爾 (Graham Steele)
(當代藝術新聞/提供)
白立方畫廊在1993年由傑.喬普林(Jay Jopling)創立,英文原名「White Cube」直譯為白色的立方塊,象徵著現代畫廊中的展示畫作的白牆已成為當代藝術的原始模版。第一間白立方開在倫敦西區,當時還只是個小小的展示空間。2000年白立方搬到倫敦東區霍斯頓廣場(Hoxton Square),擴建了2000平方米,方便擺設大型作品。而倫敦東區原為英國新興藝術家的發源地,佔著地利之便,白立方也因此得到了許多人力資源,並從此和新世代英國藝術家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
當年代理的YBAs(Young British Artists,英國年輕藝術家),由達米赫斯特領軍之下一個接著一個出道,並在商業上獲得極大的成功。這不僅顛覆了保守英國藝術圈,也改寫了英國當代藝術史。2011年3月開設的香港分廊位於中環精華地段,佔地550平方米,為白立方在英國以外的首間海外藝廊。接下來的海外據點也跌破眾人眼鏡設址在巴西聖保羅,而非紐約、巴黎等主要藝術交易之城。問起為何選擇香港,格瑞翰一派稀鬆平常地表示:「選擇香港是很邏輯的決定。除了地理位置以及稅率自由的問題,重點是我們發現這邊對西方當代藝術有著極大的渴求,而我們非常樂意擔任餵食的角色!」
本著不把冰塊賣給愛斯基摩人(Don't sell ice to the Eskimo)的精神,格瑞翰認為,西方當代藝術作品不應該只留在歐美,反而要把他們送到世界的每個角落,讓更多人看到。揹負著這個使命,格瑞翰頻繁往來亞洲重要城市,和藏家們保持一定的熱度,也將白立方的聲名傳布到更遠的地方。格瑞翰坦承,雖然在英國說起白立方是無人不曉,但是對亞洲人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如同所有正在發展當中的企業,香港還不是很多人認識白立方。但要在一個新的領土建立自己的品牌都需要時間。」格瑞翰強調。
「然而現在對香港白立方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銷售數字,而是在亞洲建構一個藝術社群,增加觀眾與西方當代藝術的對話與交流。反之亦然,我們也積極地將亞洲的藝術家帶到西方去。」格瑞翰開心地表示,2012年年初在倫敦的白立方替劉韡、沒頂公司等中國藝術家舉辦的個展,都受到極大的迴響。「我去台灣、印尼、或是韓國,除了拜訪客戶外,也積極地在找尋藝術家,其實在英國白立方的總監也在做同樣的事情。未來在聖保羅開設的分廊也會引入許多亞洲藝術家展覽,我們的觸角是全球性的。」
目前代理約45個藝術家的白立方,在加入香港與聖保羅兩個據點後,格瑞翰不排除未來代理藝術家大幅增加的可能性。「對一個畫廊而言,前瞻性的視野很重要。」格瑞翰強調。「這不是時間點的問題,而是在新世代來臨前你做了多少?」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3年1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多益
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蘇富比仇國仕為 張宗憲出版影像自傳
【撰文╱田本芬】
張宗憲先生站在張陵棺木上
(CANS藝術新聞╱提供)
蘇富比仇國仕的攝影集在2012年11月底出版,這本攝影集是以古董圈耆老張宗憲先生為主題。10月中旬仇國仕伉儷與倫敦古董商Eskenazi父子來到蘇州造訪張宗憲先生,同時參觀了張宗憲先生在蘇州的三座宅邸-蘇式庭園「張園」、西式別墅「張公館」與將來安身之所「張陵」,遂將所攝影的圖片集結成冊發表付梓。照片的構圖打破傳統思維相當有創意,尤其是在「張陵」前張宗憲先生完全不忌諱,笑看生死的豁達神韻,是這位引領時代風雲、充滿時代傳奇色彩人物的最佳註解。香港蘇富比特別為張先生舉辦了新書簽名會,吸引了上百名粉絲前來一睹其風采,場面十分熱鬧。
12/1 上海圖書館 《祝君波談收藏》新書發佈會
2012年12月1日,上海政協文史委、上海圖書館和上海史版協共同為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出版界專家祝君波先生所撰寫的《祝君波談收藏》一書舉辦新書發佈會,並向上海圖書館及收藏界贈書。該書15萬字30余篇文章,分成「收藏篇」和「市場篇」兩部分。
該書特點:一是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獨到的見解,如「收藏的三種境界」、「國家收藏和私家收藏應並行發展」、「收藏也是創意產業」;二是總結歷史經驗,對新形勢下收藏的變化做出理論解釋,如「收藏環境和觀念的變化」、「私家收藏的歷史新階段」、「華人收藏事業的現狀和展望」;三是研究收藏和市場的相互關係,對藝術市場的理論建構提出獨到的論述,提供珍貴的史料,如「跨入億元時代的中國收藏」、「乾隆是個大倉庫」、「收藏家的條件和素質」等。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完整內容請見《CANS藝術新聞》2013年1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托福
張宗憲先生站在張陵棺木上
(CANS藝術新聞╱提供)
蘇富比仇國仕的攝影集在2012年11月底出版,這本攝影集是以古董圈耆老張宗憲先生為主題。10月中旬仇國仕伉儷與倫敦古董商Eskenazi父子來到蘇州造訪張宗憲先生,同時參觀了張宗憲先生在蘇州的三座宅邸-蘇式庭園「張園」、西式別墅「張公館」與將來安身之所「張陵」,遂將所攝影的圖片集結成冊發表付梓。照片的構圖打破傳統思維相當有創意,尤其是在「張陵」前張宗憲先生完全不忌諱,笑看生死的豁達神韻,是這位引領時代風雲、充滿時代傳奇色彩人物的最佳註解。香港蘇富比特別為張先生舉辦了新書簽名會,吸引了上百名粉絲前來一睹其風采,場面十分熱鬧。
12/1 上海圖書館 《祝君波談收藏》新書發佈會
2012年12月1日,上海政協文史委、上海圖書館和上海史版協共同為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出版界專家祝君波先生所撰寫的《祝君波談收藏》一書舉辦新書發佈會,並向上海圖書館及收藏界贈書。該書15萬字30余篇文章,分成「收藏篇」和「市場篇」兩部分。
該書特點:一是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獨到的見解,如「收藏的三種境界」、「國家收藏和私家收藏應並行發展」、「收藏也是創意產業」;二是總結歷史經驗,對新形勢下收藏的變化做出理論解釋,如「收藏環境和觀念的變化」、「私家收藏的歷史新階段」、「華人收藏事業的現狀和展望」;三是研究收藏和市場的相互關係,對藝術市場的理論建構提出獨到的論述,提供珍貴的史料,如「跨入億元時代的中國收藏」、「乾隆是個大倉庫」、「收藏家的條件和素質」等。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完整內容請見《CANS藝術新聞》2013年1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托福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決戰香港 7億封頂!
【文/典藏投資】
2012年秋拍落幕,11月底的香江大戰堪為亞洲現當代藝術競爭最激烈的拍賣戰場,在原本的佳士得、羅芙奧、首爾、邦瀚斯、AAAA等拍賣公司之外,又加入了重量級拳手北京保利,在香港開設保利香港公司,與眾多拍賣高手一決高下。
底蘊深厚的佳士得,此次面對諸強環伺,在全球乃至亞洲經濟不景氣的當下,尤其是保利香港首拍即吸金1億5200萬港元(以下幣值同)的壓力下,佳士得亞洲現當代藝術三大拍場,合計繳出6億7千萬的總成交金額,較同年春拍成長4千萬,力壓亞洲同業。從11月24日的「亞洲現當代藝術」夜間拍賣會,到隔日的「亞洲二十世紀藝術」與「亞洲當代藝術」日場,這三大專場裡的成交現象,帶來了2012年藝術市場的那些現象?
逐次鋪陳 將趙朱推向高潮
趙無極精品成為佳士得夜場慣用的開路先鋒。《23.05.61》一作,即由台灣高雄畫廊競得。
先回顧11月24日的夜拍。當晚45件拍品,創下87%成交率,總成交金額達4億2040萬,在全球不景氣的此刻,夜場裡包括朱德群與鍾泗賓作品,刷新了藝術家拍賣紀錄。而夜場裡的前七件拍品,除了兩件趙無極1971年與98年的創作,其餘皆為趙無極1950年代與60年代的早期精品;趙無極之後,亦是五幅朱德群1960年代的早期傑作,加上本場最引人注目的朱德群1987年雪景《白色森林之二》,一連13件趙朱超級精品,就是佳士得夜場端上的重量級主菜。
佳士得的夜場拍品安排,一貫提供估價低的市場搶手作品,果然一開拍即氣勢如虹,趙無極全數成交,其中台灣高雄一家畫廊,還以近6千萬的代價拍走《23.05.61》與《15.06.60》兩件大作。第11號拍品,由台灣知名建商龍寶建設與臻品畫廊負責人張麗莉委託的朱德群《白色森林之二》,更是以6002萬成交,創下朱德群作品拍賣紀錄!此作由誠軒油畫部經理譚波與佳士得亞洲區主席葉正元纏鬥,最終葉正元的客戶勝出,奪得此幅雪景精品。
朱德群《白色森林之二》,成交價達6002萬港元,刷新藝術家拍賣紀錄,亦是佳士得夜場狀元。
佳士得在此拍前,透過一連串的鋪排,從圖錄論述到展覽,到邀請大藏家至VIP室以3D眼鏡透視朱德群創作的另一面,再到由佳士得網站,強力播放佳士得亞洲現當代藝術主管張丁元與佳士得當代藝部國際總監暨專家主管Robert Manley的訪談,探討朱德群與西方藝術大師間的藝術成就與影響。除了平面到網路的宣傳,張丁元也透過第三屆華人收藏家大會的論壇演講,強力傳達了趙無極與朱德群在承襲東方水墨與西方抽象的藝術價值,佳士得主張朱德群的市場價格低於其藝術價值,此一主張果然獲得藏家認同,在此專場中大獲全勝。
而另一個注目焦點,即是東南亞藝術家鍾泗賓《抽象三聯作》,成交價達422萬,刷新藝術家拍賣紀錄。此次佳士得的三場拍賣,東南亞藝術家從鍾泗賓、邦尼、文圖拉、雅斯……,均拍出佳績,亦是本季拍賣的一大亮點。另一件過去從未出現過市場因而深受關注的常玉《盆菊》,成交價達3314萬,名列夜場第三高價。
而夜場中,最讓藏家引為憾事的,即為朱銘的三件雕塑全數流標。其中《掰開太極》曾於兩年前上拍,當時估價為1千萬至1800萬,此次調整為1千萬至1200萬,但依舊未能過關。此次朱銘作品流標,或許反應朱銘雕塑市場的供給大於需求,若估價過高就有可能遭逢流標命運。而佳士得拍場裡的中國當代精品,則達成100%成交率,穩住中國當代一線藝術家的市場地位。蔡國強爆破作品以超過高預估價的722萬成交,一吐近幾季怨氣;曾梵志精品,則維持高成交率,三件面具系列作品皆順利成交,維持曾天王的高價地位;劉煒《禁止吸煙》亦以超過高預估價的702萬成交;劉野兩幅作品順利成交。此外,張曉剛兩幅大家庭系列亦全數以超過千萬成交,買家皆為來自高雄的畫廊。
丘堤精品創佳績 台灣前輩不遑多讓
11月24日夜拍的成功,讓隔日的「亞洲二十世紀藝術」與「亞洲當代藝術」專場,順利延續買氣。「亞洲二十世紀藝術」專場的258件拍品,件數成交率達84%,總成交金額為1億4975萬。此拍順利平穩,成交金額與佳士得拍前預估一致,金額成交率為92%,而最大的亮點,除了趙無極、朱德群、艾軒、林風眠、阿凡迪等前輩名家,就屬作品存世稀少的丘堤《平湖秋月》,創下驚豔佳績。
丘堤與丈夫龐薰琹同為中國最早的藝術前衛團體「決瀾社」創辦成員,為中國美術貢獻良多,堪為藝術世家,其子龐均與媳婦藉虹,孫女龐銚皆為藝術家,可謂佳話。來源、著錄清楚,品項良好的《平湖秋月》估價220萬至260萬,由現場譚波與電話牌競逐,最後電話買家勝出,成交價達530萬。而其子龐鈞此次上拍5件作品,亦成交4件表現不俗。
朱銘作品,則一雪前晚太極大軍全軍覆沒之恥,日場上拍的20件作品成交13件,達成65%成交率。陳澄波《塔峰下的悠閒》一作,亦由現場藏家購藏,成交價為170萬,其另外3幅水彩紙本亦全數拍出,其中《坐姿裸女》一作更以超過高估價的2倍,以23萬7千元成交。李石樵、莊喆、楊識宏、陳銀輝、洪瑞麟各上拍1件作品皆成功拍出;藍蔭鼎的7幅作品,蕭勤的3幅作品全數成交,而難得於拍場現身的王攀元作品,此次一件小尺幅《無題》亦順利成交。總體觀之,台灣藝術家此次在亞洲二十世紀藝術專場,表現不俗。
東南亞藝術家從李曼峰、鍾泗濱、張荔英、蘇達索諾、柯法如拜雅斯、雅斯、黎譜、艾庫阿茲、塔貝納皆有不凡的表現,不少佳作甚至以超過預估價的數倍成交。而阿凡迪作品,也在採行低估價策略下,吸引包括台灣買家等各區藏家進場,6件作品全數成交,其中5件超過高估價。而台灣收藏家陳武剛力推的劉玖通,其兩幅抽象畫作皆順利成交。
周春芽帶頭 炒熱當代買氣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專場的84%件數成交率,以及92%金額成交率,代表雖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局面下,藏家資金依然願意投入購藏好作品。這樣的局面,也延伸到下午「亞洲當代藝術」專場。「亞洲當代藝術」專場的278件拍品,件數成交率為78%,金額成交率為84%,達成1億4424萬成交額。該專場的前17件拍品皆為周春芽之作,堪為周春芽小專場,其中前14件作品均來自一位德國私人收藏家之手,為藝術家1970年代至1990年的早期創作,完整回溯、披露了周春芽早期的風格實驗。這批估價範圍介於5萬至60萬的作品,安排於專場的第一順位拍品,果然引起拍場轟動,件件幾乎都超過高預估價成交,許多作品由收藏家譚國斌競得。這連帶使後面3件周春芽作品皆順利成交,創造了該專場的小高潮,《我們來自德國》一作,更以578萬的成交價,奪得專場榜首。
而亞洲當代藝術專場中,此次在展覽現場中,兩件黃永砅的作品亦十分搶眼。一件命名《無題》的洗衣機以194萬成交;以及一組由三件大碗,裡頭裝著好多包英國品牌食品的裝置作品,包括創作草稿與相紙的《大限:世界末日》。此作是黃永砅在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前所創作,裡頭所有的食品都是藝術家找來,食用期限最好在1997年7月1日(Best Before 1 July,1997)的英國零食,此作成交價達290萬名列專場第5高價。兩件黃永砅作品均突破高預估價,買主分別來自歐洲與東南亞。一位台灣收藏家也擁有《大限:世界末日》作品,當初搬運公司運抵時,看到箱子裡頭陳舊的食品包,還問主人要不要協助丟棄呢。
佳士得的亞洲當代專場,從主流藝術家周春芽、曾梵志、蔡國強、王廣義、徐冰、丁乙、李真,到旅外藝術家黃永砅,到韓國姜亨九、崔素榮、金東囿、成太鎮、崔令杰,再到日本加藤泉、七戶優、加藤良造、渡部滿、松浦浩之的作品皆有優異成交表現,例如七戶優的2件作品,皆以逾高估價3倍與4倍成交。雕塑作品中,成為圖錄封面之一的李真《黃金雨》以達高預估價2倍的182萬成交;而展覽裡一字排開的6件王克平雕塑,布展效果讓藏家驚豔,順勢反應到拍賣成績,幾乎都以逾高估價售出。
總結佳士得兩天內三專場的拍賣總成績,共創下81%的件數成交率,金額成交率達93%,顯現佳士得團隊的精準估價。此外,更有達70%的拍品以逾高預估價成交,十位藝術家作品刷新拍賣紀錄,總共11件拍品以高於1千萬港元成交。而買方更是來自全球各區,亞洲各地包括中東買家等新進客戶,也都開始將購藏目光聚焦於香港平台。透過這三場拍賣的成果,佳士得向世人昭示著亞洲平台的建構成功,未來這個平台,將聚合發酵那些藝術成績,且看2013年春拍!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典藏投資》2012年1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企業語言訓練
2012年秋拍落幕,11月底的香江大戰堪為亞洲現當代藝術競爭最激烈的拍賣戰場,在原本的佳士得、羅芙奧、首爾、邦瀚斯、AAAA等拍賣公司之外,又加入了重量級拳手北京保利,在香港開設保利香港公司,與眾多拍賣高手一決高下。
底蘊深厚的佳士得,此次面對諸強環伺,在全球乃至亞洲經濟不景氣的當下,尤其是保利香港首拍即吸金1億5200萬港元(以下幣值同)的壓力下,佳士得亞洲現當代藝術三大拍場,合計繳出6億7千萬的總成交金額,較同年春拍成長4千萬,力壓亞洲同業。從11月24日的「亞洲現當代藝術」夜間拍賣會,到隔日的「亞洲二十世紀藝術」與「亞洲當代藝術」日場,這三大專場裡的成交現象,帶來了2012年藝術市場的那些現象?
逐次鋪陳 將趙朱推向高潮
趙無極精品成為佳士得夜場慣用的開路先鋒。《23.05.61》一作,即由台灣高雄畫廊競得。
先回顧11月24日的夜拍。當晚45件拍品,創下87%成交率,總成交金額達4億2040萬,在全球不景氣的此刻,夜場裡包括朱德群與鍾泗賓作品,刷新了藝術家拍賣紀錄。而夜場裡的前七件拍品,除了兩件趙無極1971年與98年的創作,其餘皆為趙無極1950年代與60年代的早期精品;趙無極之後,亦是五幅朱德群1960年代的早期傑作,加上本場最引人注目的朱德群1987年雪景《白色森林之二》,一連13件趙朱超級精品,就是佳士得夜場端上的重量級主菜。
佳士得的夜場拍品安排,一貫提供估價低的市場搶手作品,果然一開拍即氣勢如虹,趙無極全數成交,其中台灣高雄一家畫廊,還以近6千萬的代價拍走《23.05.61》與《15.06.60》兩件大作。第11號拍品,由台灣知名建商龍寶建設與臻品畫廊負責人張麗莉委託的朱德群《白色森林之二》,更是以6002萬成交,創下朱德群作品拍賣紀錄!此作由誠軒油畫部經理譚波與佳士得亞洲區主席葉正元纏鬥,最終葉正元的客戶勝出,奪得此幅雪景精品。
朱德群《白色森林之二》,成交價達6002萬港元,刷新藝術家拍賣紀錄,亦是佳士得夜場狀元。
佳士得在此拍前,透過一連串的鋪排,從圖錄論述到展覽,到邀請大藏家至VIP室以3D眼鏡透視朱德群創作的另一面,再到由佳士得網站,強力播放佳士得亞洲現當代藝術主管張丁元與佳士得當代藝部國際總監暨專家主管Robert Manley的訪談,探討朱德群與西方藝術大師間的藝術成就與影響。除了平面到網路的宣傳,張丁元也透過第三屆華人收藏家大會的論壇演講,強力傳達了趙無極與朱德群在承襲東方水墨與西方抽象的藝術價值,佳士得主張朱德群的市場價格低於其藝術價值,此一主張果然獲得藏家認同,在此專場中大獲全勝。
而另一個注目焦點,即是東南亞藝術家鍾泗賓《抽象三聯作》,成交價達422萬,刷新藝術家拍賣紀錄。此次佳士得的三場拍賣,東南亞藝術家從鍾泗賓、邦尼、文圖拉、雅斯……,均拍出佳績,亦是本季拍賣的一大亮點。另一件過去從未出現過市場因而深受關注的常玉《盆菊》,成交價達3314萬,名列夜場第三高價。
而夜場中,最讓藏家引為憾事的,即為朱銘的三件雕塑全數流標。其中《掰開太極》曾於兩年前上拍,當時估價為1千萬至1800萬,此次調整為1千萬至1200萬,但依舊未能過關。此次朱銘作品流標,或許反應朱銘雕塑市場的供給大於需求,若估價過高就有可能遭逢流標命運。而佳士得拍場裡的中國當代精品,則達成100%成交率,穩住中國當代一線藝術家的市場地位。蔡國強爆破作品以超過高預估價的722萬成交,一吐近幾季怨氣;曾梵志精品,則維持高成交率,三件面具系列作品皆順利成交,維持曾天王的高價地位;劉煒《禁止吸煙》亦以超過高預估價的702萬成交;劉野兩幅作品順利成交。此外,張曉剛兩幅大家庭系列亦全數以超過千萬成交,買家皆為來自高雄的畫廊。
丘堤精品創佳績 台灣前輩不遑多讓
11月24日夜拍的成功,讓隔日的「亞洲二十世紀藝術」與「亞洲當代藝術」專場,順利延續買氣。「亞洲二十世紀藝術」專場的258件拍品,件數成交率達84%,總成交金額為1億4975萬。此拍順利平穩,成交金額與佳士得拍前預估一致,金額成交率為92%,而最大的亮點,除了趙無極、朱德群、艾軒、林風眠、阿凡迪等前輩名家,就屬作品存世稀少的丘堤《平湖秋月》,創下驚豔佳績。
丘堤與丈夫龐薰琹同為中國最早的藝術前衛團體「決瀾社」創辦成員,為中國美術貢獻良多,堪為藝術世家,其子龐均與媳婦藉虹,孫女龐銚皆為藝術家,可謂佳話。來源、著錄清楚,品項良好的《平湖秋月》估價220萬至260萬,由現場譚波與電話牌競逐,最後電話買家勝出,成交價達530萬。而其子龐鈞此次上拍5件作品,亦成交4件表現不俗。
朱銘作品,則一雪前晚太極大軍全軍覆沒之恥,日場上拍的20件作品成交13件,達成65%成交率。陳澄波《塔峰下的悠閒》一作,亦由現場藏家購藏,成交價為170萬,其另外3幅水彩紙本亦全數拍出,其中《坐姿裸女》一作更以超過高估價的2倍,以23萬7千元成交。李石樵、莊喆、楊識宏、陳銀輝、洪瑞麟各上拍1件作品皆成功拍出;藍蔭鼎的7幅作品,蕭勤的3幅作品全數成交,而難得於拍場現身的王攀元作品,此次一件小尺幅《無題》亦順利成交。總體觀之,台灣藝術家此次在亞洲二十世紀藝術專場,表現不俗。
東南亞藝術家從李曼峰、鍾泗濱、張荔英、蘇達索諾、柯法如拜雅斯、雅斯、黎譜、艾庫阿茲、塔貝納皆有不凡的表現,不少佳作甚至以超過預估價的數倍成交。而阿凡迪作品,也在採行低估價策略下,吸引包括台灣買家等各區藏家進場,6件作品全數成交,其中5件超過高估價。而台灣收藏家陳武剛力推的劉玖通,其兩幅抽象畫作皆順利成交。
周春芽帶頭 炒熱當代買氣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專場的84%件數成交率,以及92%金額成交率,代表雖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局面下,藏家資金依然願意投入購藏好作品。這樣的局面,也延伸到下午「亞洲當代藝術」專場。「亞洲當代藝術」專場的278件拍品,件數成交率為78%,金額成交率為84%,達成1億4424萬成交額。該專場的前17件拍品皆為周春芽之作,堪為周春芽小專場,其中前14件作品均來自一位德國私人收藏家之手,為藝術家1970年代至1990年的早期創作,完整回溯、披露了周春芽早期的風格實驗。這批估價範圍介於5萬至60萬的作品,安排於專場的第一順位拍品,果然引起拍場轟動,件件幾乎都超過高預估價成交,許多作品由收藏家譚國斌競得。這連帶使後面3件周春芽作品皆順利成交,創造了該專場的小高潮,《我們來自德國》一作,更以578萬的成交價,奪得專場榜首。
而亞洲當代藝術專場中,此次在展覽現場中,兩件黃永砅的作品亦十分搶眼。一件命名《無題》的洗衣機以194萬成交;以及一組由三件大碗,裡頭裝著好多包英國品牌食品的裝置作品,包括創作草稿與相紙的《大限:世界末日》。此作是黃永砅在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前所創作,裡頭所有的食品都是藝術家找來,食用期限最好在1997年7月1日(Best Before 1 July,1997)的英國零食,此作成交價達290萬名列專場第5高價。兩件黃永砅作品均突破高預估價,買主分別來自歐洲與東南亞。一位台灣收藏家也擁有《大限:世界末日》作品,當初搬運公司運抵時,看到箱子裡頭陳舊的食品包,還問主人要不要協助丟棄呢。
佳士得的亞洲當代專場,從主流藝術家周春芽、曾梵志、蔡國強、王廣義、徐冰、丁乙、李真,到旅外藝術家黃永砅,到韓國姜亨九、崔素榮、金東囿、成太鎮、崔令杰,再到日本加藤泉、七戶優、加藤良造、渡部滿、松浦浩之的作品皆有優異成交表現,例如七戶優的2件作品,皆以逾高估價3倍與4倍成交。雕塑作品中,成為圖錄封面之一的李真《黃金雨》以達高預估價2倍的182萬成交;而展覽裡一字排開的6件王克平雕塑,布展效果讓藏家驚豔,順勢反應到拍賣成績,幾乎都以逾高估價售出。
總結佳士得兩天內三專場的拍賣總成績,共創下81%的件數成交率,金額成交率達93%,顯現佳士得團隊的精準估價。此外,更有達70%的拍品以逾高預估價成交,十位藝術家作品刷新拍賣紀錄,總共11件拍品以高於1千萬港元成交。而買方更是來自全球各區,亞洲各地包括中東買家等新進客戶,也都開始將購藏目光聚焦於香港平台。透過這三場拍賣的成果,佳士得向世人昭示著亞洲平台的建構成功,未來這個平台,將聚合發酵那些藝術成績,且看2013年春拍!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典藏投資》2012年1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企業語言訓練
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我總是處於編舞的邊緣
【採訪/Franck Lefevre、孫嘉蓉】
去年關渡藝術節邀請法國知名編舞家瑪希德‧墨尼爾(Mathilde Monnier)帶來作品《肥皂歌劇》,這位自1993年起擔任蒙佩里耶國家編舞中心(Centre Choregraphique National Montpellier)藝術總監的舞蹈家,一手打造蒙佩里耶舞蹈節以及許多舞蹈推廣計畫,是法國當代舞蹈發展的重要推手。她是個多產的創作者,並以喜愛與非舞蹈界的藝術家合作著稱。明年她即將卸任總監職務。
Mathilde Monnier【攝/Sabrina Barre】
a+:剛剛看到你上課的時候臉是發光的,感覺到妳上課時很快樂的心情,你有同樣的感受嗎?
Monnier(以下簡稱M):這種課總是很短,兩個小時要首先了解學生,跟舞者上課你很快可以看到他們的程度,幾分鐘之內我可以知道他們有了什麼舞蹈概念,學過什麼樣的技巧,我要試著給他們一些新鮮的東西、工作的方式、內容,給他們一個新的啟發。
a+:身為編舞者,你不停跟不同領域的藝術家較量,為什麼你一直刻意尋找具有難度的合作方式?
M:我總是處於編舞的邊緣,因為我覺得舞蹈有接納別的藝術的能力,如20世紀初的俄羅斯芭蕾和繪畫就是一個例子 。舞蹈總是跟別的藝術合作,接受共同生存,這是我去學舞蹈的原因之一,她讓我跟不同的藝術家共同存在,就像在德國的包浩斯時代,所以跟一些對自己的藝術有不一樣看法的人建立對話,令我很感興趣也很感到充實。舞蹈能夠建立對話,其實我覺得人們完全不了解它,大家看不懂發生什麼事,但當代舞蹈和人體給人很大的迷惑力,神秘的身體很有吸引力,所以舞蹈很容易藉此吸引其他藝術領域的合作。
與舞者示範 【攝/Sabrina Barre】
a+:一直找尋跨界是對與舞者合作感到無趣嗎?
M:也不是,舞蹈是我很熟悉的領域,我不是為了尋找異國情調,是希望在動作方面創新。舞蹈其實是很年輕的一門藝術,當代舞正在寫它自己的歷史,有很多東西要學,發現新的身體技巧讓人覺得充實。另外,我自己非常喜歡文學,也跟法國作家Christine Angot合作過,就是一種我所謂的「移動」(Deplacement)。
a+:你認為你的舞蹈特色是什麼?
M:我的舞蹈不是抽象的,我總在尋找意義,各種動作姿勢不是為了美學美感,背後需要一個與這世界相連的主題,例如我曾和一位自閉症患者合作過,就是想把舞蹈和表演當作一種語言,用身體把關於世界的想法傳達給別人。
a+:你曾說「如果我無法移動(Deplacement),我就無法建構工作」,那麼你來台灣是為了尋找什麼?
M:學院在亞洲是對當代藝術最開放的地方之一,亞洲舞蹈水準很高,在韓國和台灣都是,技巧上甚至比法國還高,或許技巧種類沒有那麼多,但水準是高的。可能有時他們不了解我說的,但很快可以看出美感,我驚訝於他們的聰明也感到很好奇。當今歐洲舞蹈界有很多韓國或其他亞洲人都帶著一種很高的工作要求,還有很大的現代性與非常開放的精神,這是大家普遍都知道的情況。
a+:你覺得亞洲是現代舞的未來?
M:是的,我認為是。因為他們的身體有種令人驚訝的可塑性,沒有任何已經建構的東西需要刪除,他們沒有固定的表達模式,沒有深刻的風格,像英美或德國你可以感受到戲劇對表演者的影響力,我們無法改變什麼;但亞洲人相反,如同一張白紙,我們可以發揮很多東西。
a+:是因為他們很順從?
M:不,是因為他們真的很聰明。現在幾乎每個歐洲舞團都會有亞洲團員,這是很不可思議的。
a+:你認為亞洲舞團有沒有跟歐洲完全不同的接觸現代舞的方式?
M:定義一種接觸舞蹈的亞洲方式很難,但我覺得他們把美感放在第一。亞洲舞蹈是一種相當細緻純淨的藝術,他們不願發出些社會或政治的訊息,對世界有一點疏遠冷淡,日本舞蹈不一樣,他們有強烈的政治意義。
Monnier在北藝大舞蹈工作坊上課【攝/Sabrina Barre】
a+:編舞家對身體很敏感,關於台北這個城市和人體,你有感覺到什麼特殊關係嗎?
M:我第一次來台北是25年前,我看台北人在街上走動,覺得他們的動作相當優雅,不引起人注目,敏銳也不具攻擊性,有一點熱情的距離,感覺到人們很平靜,他們對別人相當尊敬。
a+:你說過「為了藝術家,我要一個在文化機構內的位置」,能不能以你身為蒙佩里耶國家編舞中心藝術總監的身分來解釋這句話?
M:在法國,藝術家在藝術行政程序上,都是被排在最後的,我認為應該要放到最前面,以他們的藝術計畫為優先,而藝術家對於與社會性要有更多的責任。
a+:你沒有受到舞蹈的專業訓練,為什麼你這麼重視編舞者的培訓?
M:在法國教導編舞的學校很少,尤其是高等以上教育只有音樂和話劇的學院,雖有舞者的訓練但沒有編舞,目前只有蒙佩里耶和昂杰(Angers)兩個地方有編舞碩士課程,大學裡的編舞課程都是偏重理論或舞蹈歷史和美學,所以在高等教育一環很弱。我們中心70%的學生來自國外,只提供15個名額,但有500多人申請。
a+:據說蒙佩里耶一年之内有100多個舞蹈節目,等於每年5萬多人看舞,為什麼蒙佩里耶的人那麼喜歡舞蹈?
M:這種活力30年前就開始,之前的市長Georges Freche的角色很重要,那時他邀請巴古耶(Dominique Bagouet)去那裏建立舞團,另外在文化政策和財源方面他也很堅持,不斷提高補助金,也保護地方上的資產,比如我們中心很棒的是在市區一間有4個工作室的修道院內,我知道我很幸運。當你跟居民說舞蹈是你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他們會願意跟著你走,有些人30年前是大學生的時候開始看舞,現在他們60歲還是繼續看舞。
Monnier作品《肥皂歌劇》(關渡藝術節提供)
a+:歐洲的經濟危機對你的工作有什麼影響?
M:蒙佩里耶國家編舞中心原有相當好的待遇,一半從中央一半來自地方政府,但是現在資金降了10%,所以要贊助年輕藝術家變得困難,我對將來的一兩年並不樂觀,畢竟舞蹈是不穩定的領域,但是舞蹈有機會出國,話劇會比較難。
a+:相較於其他領域,女性在舞蹈領域的領導角色似乎相當重要,例如里昂舞蹈雙年的總監多米尼克・艾維爾(Dominique Hervieu),你如何解釋?
M:以戲劇界來說,在法國的國家戲劇中心有39個,2006年有7個總監是女性,2009年則只有5個。的確,女性在舞蹈文化機構當主管的機率相對比較多,這和歷史有關,因女性領導建立的知名舞團不少,但女編舞家在政府單位進入首長階級的則是完全沒有。
a+:明年你要離開總監的工作,未來有什麼計畫?
M:我當了20年,明年要離開是件好事,因為覺得對我做過的事情很滿意很高興,我超越我的夢想,一直鼓勵思想自由、幻想自由,一直逼我自己打破界線。關於未來我有計劃但要保密。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1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日文檢定
去年關渡藝術節邀請法國知名編舞家瑪希德‧墨尼爾(Mathilde Monnier)帶來作品《肥皂歌劇》,這位自1993年起擔任蒙佩里耶國家編舞中心(Centre Choregraphique National Montpellier)藝術總監的舞蹈家,一手打造蒙佩里耶舞蹈節以及許多舞蹈推廣計畫,是法國當代舞蹈發展的重要推手。她是個多產的創作者,並以喜愛與非舞蹈界的藝術家合作著稱。明年她即將卸任總監職務。
Mathilde Monnier【攝/Sabrina Barre】
a+:剛剛看到你上課的時候臉是發光的,感覺到妳上課時很快樂的心情,你有同樣的感受嗎?
Monnier(以下簡稱M):這種課總是很短,兩個小時要首先了解學生,跟舞者上課你很快可以看到他們的程度,幾分鐘之內我可以知道他們有了什麼舞蹈概念,學過什麼樣的技巧,我要試著給他們一些新鮮的東西、工作的方式、內容,給他們一個新的啟發。
a+:身為編舞者,你不停跟不同領域的藝術家較量,為什麼你一直刻意尋找具有難度的合作方式?
M:我總是處於編舞的邊緣,因為我覺得舞蹈有接納別的藝術的能力,如20世紀初的俄羅斯芭蕾和繪畫就是一個例子 。舞蹈總是跟別的藝術合作,接受共同生存,這是我去學舞蹈的原因之一,她讓我跟不同的藝術家共同存在,就像在德國的包浩斯時代,所以跟一些對自己的藝術有不一樣看法的人建立對話,令我很感興趣也很感到充實。舞蹈能夠建立對話,其實我覺得人們完全不了解它,大家看不懂發生什麼事,但當代舞蹈和人體給人很大的迷惑力,神秘的身體很有吸引力,所以舞蹈很容易藉此吸引其他藝術領域的合作。
與舞者示範 【攝/Sabrina Barre】
a+:一直找尋跨界是對與舞者合作感到無趣嗎?
M:也不是,舞蹈是我很熟悉的領域,我不是為了尋找異國情調,是希望在動作方面創新。舞蹈其實是很年輕的一門藝術,當代舞正在寫它自己的歷史,有很多東西要學,發現新的身體技巧讓人覺得充實。另外,我自己非常喜歡文學,也跟法國作家Christine Angot合作過,就是一種我所謂的「移動」(Deplacement)。
a+:你認為你的舞蹈特色是什麼?
M:我的舞蹈不是抽象的,我總在尋找意義,各種動作姿勢不是為了美學美感,背後需要一個與這世界相連的主題,例如我曾和一位自閉症患者合作過,就是想把舞蹈和表演當作一種語言,用身體把關於世界的想法傳達給別人。
a+:你曾說「如果我無法移動(Deplacement),我就無法建構工作」,那麼你來台灣是為了尋找什麼?
M:學院在亞洲是對當代藝術最開放的地方之一,亞洲舞蹈水準很高,在韓國和台灣都是,技巧上甚至比法國還高,或許技巧種類沒有那麼多,但水準是高的。可能有時他們不了解我說的,但很快可以看出美感,我驚訝於他們的聰明也感到很好奇。當今歐洲舞蹈界有很多韓國或其他亞洲人都帶著一種很高的工作要求,還有很大的現代性與非常開放的精神,這是大家普遍都知道的情況。
a+:你覺得亞洲是現代舞的未來?
M:是的,我認為是。因為他們的身體有種令人驚訝的可塑性,沒有任何已經建構的東西需要刪除,他們沒有固定的表達模式,沒有深刻的風格,像英美或德國你可以感受到戲劇對表演者的影響力,我們無法改變什麼;但亞洲人相反,如同一張白紙,我們可以發揮很多東西。
a+:是因為他們很順從?
M:不,是因為他們真的很聰明。現在幾乎每個歐洲舞團都會有亞洲團員,這是很不可思議的。
a+:你認為亞洲舞團有沒有跟歐洲完全不同的接觸現代舞的方式?
M:定義一種接觸舞蹈的亞洲方式很難,但我覺得他們把美感放在第一。亞洲舞蹈是一種相當細緻純淨的藝術,他們不願發出些社會或政治的訊息,對世界有一點疏遠冷淡,日本舞蹈不一樣,他們有強烈的政治意義。
Monnier在北藝大舞蹈工作坊上課【攝/Sabrina Barre】
a+:編舞家對身體很敏感,關於台北這個城市和人體,你有感覺到什麼特殊關係嗎?
M:我第一次來台北是25年前,我看台北人在街上走動,覺得他們的動作相當優雅,不引起人注目,敏銳也不具攻擊性,有一點熱情的距離,感覺到人們很平靜,他們對別人相當尊敬。
a+:你說過「為了藝術家,我要一個在文化機構內的位置」,能不能以你身為蒙佩里耶國家編舞中心藝術總監的身分來解釋這句話?
M:在法國,藝術家在藝術行政程序上,都是被排在最後的,我認為應該要放到最前面,以他們的藝術計畫為優先,而藝術家對於與社會性要有更多的責任。
a+:你沒有受到舞蹈的專業訓練,為什麼你這麼重視編舞者的培訓?
M:在法國教導編舞的學校很少,尤其是高等以上教育只有音樂和話劇的學院,雖有舞者的訓練但沒有編舞,目前只有蒙佩里耶和昂杰(Angers)兩個地方有編舞碩士課程,大學裡的編舞課程都是偏重理論或舞蹈歷史和美學,所以在高等教育一環很弱。我們中心70%的學生來自國外,只提供15個名額,但有500多人申請。
a+:據說蒙佩里耶一年之内有100多個舞蹈節目,等於每年5萬多人看舞,為什麼蒙佩里耶的人那麼喜歡舞蹈?
M:這種活力30年前就開始,之前的市長Georges Freche的角色很重要,那時他邀請巴古耶(Dominique Bagouet)去那裏建立舞團,另外在文化政策和財源方面他也很堅持,不斷提高補助金,也保護地方上的資產,比如我們中心很棒的是在市區一間有4個工作室的修道院內,我知道我很幸運。當你跟居民說舞蹈是你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他們會願意跟著你走,有些人30年前是大學生的時候開始看舞,現在他們60歲還是繼續看舞。
Monnier作品《肥皂歌劇》(關渡藝術節提供)
a+:歐洲的經濟危機對你的工作有什麼影響?
M:蒙佩里耶國家編舞中心原有相當好的待遇,一半從中央一半來自地方政府,但是現在資金降了10%,所以要贊助年輕藝術家變得困難,我對將來的一兩年並不樂觀,畢竟舞蹈是不穩定的領域,但是舞蹈有機會出國,話劇會比較難。
a+:相較於其他領域,女性在舞蹈領域的領導角色似乎相當重要,例如里昂舞蹈雙年的總監多米尼克・艾維爾(Dominique Hervieu),你如何解釋?
M:以戲劇界來說,在法國的國家戲劇中心有39個,2006年有7個總監是女性,2009年則只有5個。的確,女性在舞蹈文化機構當主管的機率相對比較多,這和歷史有關,因女性領導建立的知名舞團不少,但女編舞家在政府單位進入首長階級的則是完全沒有。
a+:明年你要離開總監的工作,未來有什麼計畫?
M:我當了20年,明年要離開是件好事,因為覺得對我做過的事情很滿意很高興,我超越我的夢想,一直鼓勵思想自由、幻想自由,一直逼我自己打破界線。關於未來我有計劃但要保密。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1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日文檢定
2013年1月25日 星期五
另類的召喚檮杌—當展覧機制 成為藝壇事件簿
【文/高千惠(2011年《發燒的雙年展》作者,2012年香港當代藝術獎國際評審)】
1 美術館的內外,都有怪獸
牠就像所有的怪獸一樣,是個辯證的形象,像一面鏡子,映現出實際關係的癥狀。……如今牠棲於政治和社會控制的邊界、在企盼的想像裡、在分界的線上,在架構社會生活和知識秩序的區分中。這介於之間的檮杌,不斷提醒我們:被區隔的兩邊,實際是彼此構成了對方;所有的關係—即使是最不對等的—都源自這樣交互狀態的極致結果……。
這是去年「台北雙年展」策展人法蘭克(Anselm Franke)之策展論述,〈現代檮杌/想像的死而復生〉中的引文節錄。以「透過怪獸,反映出歷史書寫與想像事物的關連」是2012台北雙年展的主題,而如鏡一般,它也在同時召喚出館內機制事件的歷史怪獸和想像怪獸。面對今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事件,無論選擇旁觀、沉默、發聲,又有誰能閃避,自己心中那頭獸,也在找一種現實與理想的最佳棲位呢?
2 尊重非議中選出來的結果
首先,還原此事件的策展選件問題。我認為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遴選的策展人,只要她沒買票沒內定沒被量身訂作,在評審決議下,她和她的構想,當被尊重。
台灣官方和民間以在地經費用肯定外地藝術家,這不是首例。2012年的金馬獎之外,早在2005年,在文化界陳郁秀領軍下,由民間集資,遠赴威尼斯,由台灣本土年輕藝術社團和本土派評審群,以高於威尼斯金獅獎的兩萬美元作為台灣獎,頒給了當年的阿富汗國家館。然而,花了兩萬美元無償獎金,以及一堆出國考察的團隊經費,除了成就島內團隊的國際行動紀錄,在文化論述上或國際發聲上(讓人看見台灣或台灣錢),一樣無後續影響力。
當時阿富汗館的瓦利扎達(Rahim Walizada)和阿布達杜(Linda Abdul)的本土性、女性勞動作品,從來沒有在威尼斯台灣館發生過,連台灣的原住民都沒有機會代表台灣館過。而真正「本土藝術」或「本土藝術家」的特質,就是沒有興趣去爭取國際。他們需要被挖掘,不會主動想進軍國際。是故,勿以本土或國家情感來操弄,無論是用官方或民間來較量,到威尼斯一事,其實就是各方爭取國際曝光機會,讓在地藝術團隊有前進的想望。
3 需正視的雙展辦事件簿
行政機制失當,是此事件核心。北美館的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以下簡稱台灣館)行經多年,策展人和藝術家大都是棋子,國際曝光率最大的乃是館方,以至於台灣館已被視為雙展辦的外館。
北美館的兩個雙年展,向來都是以「政治性藝術」為脈絡。「政治性藝術」不可能讓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十多年來的北美館雙年展活動,在「合於每屆不同規定」下,已極具明顯的政治性策略和人事同質化色彩,長期下來,「政治性藝術」已成為「藝術的政治性」。北美館的雙展辦,成為遊戲規則玩家,原屬於公務體系,對台灣當代藝術生態卻具撼動力。神奇的是,本身充滿爭議的機制,又常以抗争性、政治性為展覧訴求,無怪乎會有矛盾相向的事件不斷出現。
現階段的雙展辦被視為台灣藝壇權力巨獸之一,有其歷史養成的生態。正如同電影《為愛朗讀》(The Reader)的公務執行者,以依法行事之名,生態遂成為提供正當性的藉口或信念。因為藝壇對於雙年展的狂熱,對能夠與美術機制合作的渴求,在對官方資源分配的監督與制衡上,藝界的批判性已呈現無力,甚至被曲扭的現象。
從2009年到2012年,旁觀者均見證台灣藝壇在野力量,面對這個機制巨獸的歷史性格。2009年的台灣館事件,雙展辦和幾乎相同的評委團,推出了免審自理方案,致使藝壇出現「宏觀調控的批判事件」,但至雙年展開幕,媒體平衡報導,原事件變茶壺風暴。2010年台北雙年展開幕,出現「北美館祟洋媚外事件」,一些具指標性的抗爭者,有另組當代機制,有宣稱不再合作者,但面對機制的有形與無形資源,總是難敵「摸頭效應」。
至去年,雙展辦又自增條款,提出策展人要具「國際性」,又要具「中華民國國籍」,工作流程讓藝壇措手不及。雙展辦的章程,如果每屆都有不同的新法,每屆都依法進行,每屆都木已成舟下必須航行,每屆都只有雙展辦掌握資料流程,館長成為被館員架空的對外發言人,那麼,今日的連署,也不過是提供給北美館一份局部之音的參考名單。館方自然就當作藝壇每兩年要出一次疹子,過了就好。
4 荒謬與矛盾中的新議題
此事件激發出北美館的國家文化代理權、台灣館論述生產、對話機會等問題,還有,它應該迎合國際潮流,還 是要有區域意識?以下是個人觀點。
A.
站在自由競爭的觀念上,北美館的台灣館是館方經營出的一項國際参與活動,不能以搞破壞心態,輕言徵收或廢除。若其他館有興趣,當都可自行争取經費,申請前往機會,在威尼斯遍地開花。自然,北美館的台灣館就要再以地方代表中央,視「台灣」館為己任了。
B.
站在台灣館的論述定位(精神所在)上看,北美館的台灣館是平行展,然而北美館的論述脈絡多配合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而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向來不是論述,而是開放的命題。北美館對策展理念的想像,其實側重於國際潮勢和創意推出,其所謂的策展論述脈絡,是建立在時態反應,不是思想論述。如果台灣館需要與時俱進地「嶄新論述」或「嶄新策略」,將來可能出現:由中港台藝術家共同詮釋兩岸問題,由西藏藝術家來看台灣宗教或政治問題、由紐澳原住民藝術家來看南島文化,由日本藝術家來看台灣殖民文化與宗主文化的差異,由美國新移民工來與台灣新移民工對話。這樣的國際趨勢和生猛創意,可行嗎?
C.
取消論述或美學文字為依據,藝術團隊如何勝出?站在策展和論述培育上,所謂的策展人制,其實已邁向藝術團隊制。原來,策展/評論/藝術三位一體的策略,是邊緣力量崛起的階段性過程,若變成慣性或常態,便有集團勢力形成的危機。如何拿捏,不因噎廢食,在策展/評論/藝術的培植上尋求平衡,還是需要藝壇集體的理性和智慧。未來,若以國家文化政策作領導,那麼策展/評論/藝術的三角關係當然可以全解決,參展團隊將成為改朝換代的文化政策文宣隊,一切也都可能規格化。
5 藝術界的「少年Pi」奇幻之旅
如果威尼斯雙年展真的是各國競藝場,每兩年在威尼斯集合,各國是為了想召喚出那一種獸(國家文化圖騰)呢?
此事件,先召喚出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的「國家文化政策論」。龍應台透過媒體發言,擬提出以「國家文化政策」為「台灣館」重新定位。龍部長可能忘記她在任台北文化局局長時,是主張以「城市」定位來看此活動,並認為威尼斯雙年展的國家展機制,太國家主義化了。現在,龍部長在海外擬設「台灣書院」,在台灣則力倡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面對這個應具獨立自由思考、非經濟效益、不能刻意扶植、又時時會反對國家權力意識的一項當代藝術活動,文化部如何統籌整合,還是出現因地制宜的多元政策呢?
龍部長雖找到一個行政上的制高點,卻可能斵傷了當代藝術精神,而台灣館也應該不是文化政策的代言館。另外,國家層級愈高,不代表行政官僚系統愈好。文化部的行政官僚系統問題,不會比北美館單純,屆時,是否要動員國家機器來編整呢?
為了地方文化行政機制上的改革,台灣當代藝壇需要犧牲自治性,而由國家文化機制來主導嗎?一個國際文化活動事件,原想召喚出一群美麗的藝術獨角獸,卻也可能先召喚出每人內在那頭機動性的變色龍。藝壇的政治性,除了讓人寫得措手不及,還真像再看一場「少年Pi」的人獸奇幻之旅。
備註:威尼斯台灣館是約定俗成的說法,若要名符其實,應是北美館的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計畫。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典藏今藝術》2013年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多益
1 美術館的內外,都有怪獸
牠就像所有的怪獸一樣,是個辯證的形象,像一面鏡子,映現出實際關係的癥狀。……如今牠棲於政治和社會控制的邊界、在企盼的想像裡、在分界的線上,在架構社會生活和知識秩序的區分中。這介於之間的檮杌,不斷提醒我們:被區隔的兩邊,實際是彼此構成了對方;所有的關係—即使是最不對等的—都源自這樣交互狀態的極致結果……。
這是去年「台北雙年展」策展人法蘭克(Anselm Franke)之策展論述,〈現代檮杌/想像的死而復生〉中的引文節錄。以「透過怪獸,反映出歷史書寫與想像事物的關連」是2012台北雙年展的主題,而如鏡一般,它也在同時召喚出館內機制事件的歷史怪獸和想像怪獸。面對今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事件,無論選擇旁觀、沉默、發聲,又有誰能閃避,自己心中那頭獸,也在找一種現實與理想的最佳棲位呢?
2 尊重非議中選出來的結果
首先,還原此事件的策展選件問題。我認為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遴選的策展人,只要她沒買票沒內定沒被量身訂作,在評審決議下,她和她的構想,當被尊重。
台灣官方和民間以在地經費用肯定外地藝術家,這不是首例。2012年的金馬獎之外,早在2005年,在文化界陳郁秀領軍下,由民間集資,遠赴威尼斯,由台灣本土年輕藝術社團和本土派評審群,以高於威尼斯金獅獎的兩萬美元作為台灣獎,頒給了當年的阿富汗國家館。然而,花了兩萬美元無償獎金,以及一堆出國考察的團隊經費,除了成就島內團隊的國際行動紀錄,在文化論述上或國際發聲上(讓人看見台灣或台灣錢),一樣無後續影響力。
當時阿富汗館的瓦利扎達(Rahim Walizada)和阿布達杜(Linda Abdul)的本土性、女性勞動作品,從來沒有在威尼斯台灣館發生過,連台灣的原住民都沒有機會代表台灣館過。而真正「本土藝術」或「本土藝術家」的特質,就是沒有興趣去爭取國際。他們需要被挖掘,不會主動想進軍國際。是故,勿以本土或國家情感來操弄,無論是用官方或民間來較量,到威尼斯一事,其實就是各方爭取國際曝光機會,讓在地藝術團隊有前進的想望。
3 需正視的雙展辦事件簿
行政機制失當,是此事件核心。北美館的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以下簡稱台灣館)行經多年,策展人和藝術家大都是棋子,國際曝光率最大的乃是館方,以至於台灣館已被視為雙展辦的外館。
北美館的兩個雙年展,向來都是以「政治性藝術」為脈絡。「政治性藝術」不可能讓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十多年來的北美館雙年展活動,在「合於每屆不同規定」下,已極具明顯的政治性策略和人事同質化色彩,長期下來,「政治性藝術」已成為「藝術的政治性」。北美館的雙展辦,成為遊戲規則玩家,原屬於公務體系,對台灣當代藝術生態卻具撼動力。神奇的是,本身充滿爭議的機制,又常以抗争性、政治性為展覧訴求,無怪乎會有矛盾相向的事件不斷出現。
現階段的雙展辦被視為台灣藝壇權力巨獸之一,有其歷史養成的生態。正如同電影《為愛朗讀》(The Reader)的公務執行者,以依法行事之名,生態遂成為提供正當性的藉口或信念。因為藝壇對於雙年展的狂熱,對能夠與美術機制合作的渴求,在對官方資源分配的監督與制衡上,藝界的批判性已呈現無力,甚至被曲扭的現象。
從2009年到2012年,旁觀者均見證台灣藝壇在野力量,面對這個機制巨獸的歷史性格。2009年的台灣館事件,雙展辦和幾乎相同的評委團,推出了免審自理方案,致使藝壇出現「宏觀調控的批判事件」,但至雙年展開幕,媒體平衡報導,原事件變茶壺風暴。2010年台北雙年展開幕,出現「北美館祟洋媚外事件」,一些具指標性的抗爭者,有另組當代機制,有宣稱不再合作者,但面對機制的有形與無形資源,總是難敵「摸頭效應」。
至去年,雙展辦又自增條款,提出策展人要具「國際性」,又要具「中華民國國籍」,工作流程讓藝壇措手不及。雙展辦的章程,如果每屆都有不同的新法,每屆都依法進行,每屆都木已成舟下必須航行,每屆都只有雙展辦掌握資料流程,館長成為被館員架空的對外發言人,那麼,今日的連署,也不過是提供給北美館一份局部之音的參考名單。館方自然就當作藝壇每兩年要出一次疹子,過了就好。
4 荒謬與矛盾中的新議題
此事件激發出北美館的國家文化代理權、台灣館論述生產、對話機會等問題,還有,它應該迎合國際潮流,還 是要有區域意識?以下是個人觀點。
A.
站在自由競爭的觀念上,北美館的台灣館是館方經營出的一項國際参與活動,不能以搞破壞心態,輕言徵收或廢除。若其他館有興趣,當都可自行争取經費,申請前往機會,在威尼斯遍地開花。自然,北美館的台灣館就要再以地方代表中央,視「台灣」館為己任了。
B.
站在台灣館的論述定位(精神所在)上看,北美館的台灣館是平行展,然而北美館的論述脈絡多配合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而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向來不是論述,而是開放的命題。北美館對策展理念的想像,其實側重於國際潮勢和創意推出,其所謂的策展論述脈絡,是建立在時態反應,不是思想論述。如果台灣館需要與時俱進地「嶄新論述」或「嶄新策略」,將來可能出現:由中港台藝術家共同詮釋兩岸問題,由西藏藝術家來看台灣宗教或政治問題、由紐澳原住民藝術家來看南島文化,由日本藝術家來看台灣殖民文化與宗主文化的差異,由美國新移民工來與台灣新移民工對話。這樣的國際趨勢和生猛創意,可行嗎?
C.
取消論述或美學文字為依據,藝術團隊如何勝出?站在策展和論述培育上,所謂的策展人制,其實已邁向藝術團隊制。原來,策展/評論/藝術三位一體的策略,是邊緣力量崛起的階段性過程,若變成慣性或常態,便有集團勢力形成的危機。如何拿捏,不因噎廢食,在策展/評論/藝術的培植上尋求平衡,還是需要藝壇集體的理性和智慧。未來,若以國家文化政策作領導,那麼策展/評論/藝術的三角關係當然可以全解決,參展團隊將成為改朝換代的文化政策文宣隊,一切也都可能規格化。
5 藝術界的「少年Pi」奇幻之旅
如果威尼斯雙年展真的是各國競藝場,每兩年在威尼斯集合,各國是為了想召喚出那一種獸(國家文化圖騰)呢?
此事件,先召喚出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的「國家文化政策論」。龍應台透過媒體發言,擬提出以「國家文化政策」為「台灣館」重新定位。龍部長可能忘記她在任台北文化局局長時,是主張以「城市」定位來看此活動,並認為威尼斯雙年展的國家展機制,太國家主義化了。現在,龍部長在海外擬設「台灣書院」,在台灣則力倡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面對這個應具獨立自由思考、非經濟效益、不能刻意扶植、又時時會反對國家權力意識的一項當代藝術活動,文化部如何統籌整合,還是出現因地制宜的多元政策呢?
龍部長雖找到一個行政上的制高點,卻可能斵傷了當代藝術精神,而台灣館也應該不是文化政策的代言館。另外,國家層級愈高,不代表行政官僚系統愈好。文化部的行政官僚系統問題,不會比北美館單純,屆時,是否要動員國家機器來編整呢?
為了地方文化行政機制上的改革,台灣當代藝壇需要犧牲自治性,而由國家文化機制來主導嗎?一個國際文化活動事件,原想召喚出一群美麗的藝術獨角獸,卻也可能先召喚出每人內在那頭機動性的變色龍。藝壇的政治性,除了讓人寫得措手不及,還真像再看一場「少年Pi」的人獸奇幻之旅。
備註:威尼斯台灣館是約定俗成的說法,若要名符其實,應是北美館的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計畫。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典藏今藝術》2013年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多益
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細談企業的教育訓練
職能發展模型首先要定義的就是三大支柱的內涵與範圍,接下來必須把四大職能定義清楚,才有辦法發展職能調查的內容或是問卷。要定義這三大支柱,主要的重點
目標在於焦點化,勾勒出人才像,讓員工與社會清楚了解公司的型態與文化。這些東西雖然是公司內部的事情,但對於有品牌,懂行銷的企業而言,這是企業識別
(CI:Corporate Identify,包含VI、BI、MI))的一環。
公司人才像的三大培育支柱的焦點分別是:
事業性能力的培育:
骨幹人才:支撐公司成長的骨幹,從中間幹部到經營層的培育
國際化管理:對應國際業務拓展的語言、異文化對應能力
集團化管理:集團化的集團經營上需要的管理能力
數位化:能夠有效的運用數位科技,達成事業目標
專業性能力的培育:
基礎能力:身為公司職員必備的基礎知識能力
專業能力:支撐達成業務目標的專門職能的技巧與能力
執行力:提升業務效率、成果的知識與能力
開創性能力的培育:
知識生產力:運用知識管理,提升生產力的發想與理論構築能力
變革管理:應對環境變化,組織變革上的理論構築與實踐能力
創新管理:持續改善與能力開發的創新與發想力
把這三大支柱定義清楚後,接下來就以這幅人才像來發展職能需求。經過標竿學習的比對,要滿足公司的遠景目標,職能上有很多不足的部分。常聽到有人說,核心 職能本來就是都必須具備的能力,所以通通都要,其實這種觀念有很大的討論空間。越多越好的想法是一個最不負責任的做法,即使資源再豐富的企業,要把所有想 得到的職能補齊,不只花費龐大,員工的接受 教育訓練 與消化能力都可能是問題,何況不見得所有職能都是必須的。把焦點擺在與遠景、策略目標的連結上,其中難免會出現資源衝突的情事發生,這時優先順序的決策原則,就是一個不可破的準則。
這個案例展開到一個階段後,列出許多的職能,經過整理,最後依據優先順序,將中長期經營計畫中,哪些領域是當務之急,哪些可以放在後頭的,做個通盤的考量後,鎖定在"財務管理能力"、"事業發展能力"、"資訊管理能力"與"創新管理能力"四個核心職能。
一旦核心職能定調後,接下來針對這四大職能,進行更細部的定義,以便發展職能盤點的問卷。以財務管理能力來說,先從財務管理的策略目標與遠景策略目標的連結來看,有哪些能力是必要的?為何必要?這些能力如何呈現其價值?.....等等
職能盤點有一些問題容易被忽略,甚或錯誤的應用而不自知,要特別小心。例如在盤點財務能力的時候,會問一個問題:"是否能夠從財務報表展開事業經營的問 題"時,回答以五分制來判斷,五分代表完全可以從財務報表看到經營問題,並加以應用於事業經營上;四分代表可以從財務報表看出問題,但應用上還停留於分析 階段;三分代表可以看懂財務報表,分析上稍嫌不足;二分代表還無法看懂財務報表,必須有人指導;一分代表都還不知道何謂財務報表。
這個問題要針對主管與非主管人員盤點時,每個層級需要具備的職能水平並不該一樣,要有差別才是正確的。例如處長級以上主管應該要具備五分實力,主要是這個 層級的主管是事業經營者或是準經營者,沒有具備此種職能,無法勝任;經理級則要具備四分實力,是邁向經營層的先修班,要有能力完成財務指標的執行能力;課 長級要具備三分實力主要是開始邁入管理領域,三年以上的員工必須具備兩分實力。所以以這些職能能力目標來盤點,不能夠用統計的平均值來處理,要以層別來分 別評估,此時利用直方圖來表現,才能看出整體的職能落差。以此層別圖,再依每個階層的需求來設計課程,既使同樣的課程名稱,層級的差異,內容也該有所不 同,否則就失去職能的概念了。
以系統圖的作法來展這幾層關係的話,可以互相往前、往後,往復驗證,是一個不錯的工具,建議多利用。本期會做一張模板放上去,請參考。
(摘自: 商用英文 資訊網)
參考文獻:
1李漢雄 人力訓練與發展
2蔡新玄 輔助勞資團體辦理企業訓練
3台灣地區職場教育訓練發展之探討
資料來源:這是廖國明顧問的部落格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76&News_Class_ID=0
公司人才像的三大培育支柱的焦點分別是:
事業性能力的培育:
骨幹人才:支撐公司成長的骨幹,從中間幹部到經營層的培育
國際化管理:對應國際業務拓展的語言、異文化對應能力
集團化管理:集團化的集團經營上需要的管理能力
數位化:能夠有效的運用數位科技,達成事業目標
專業性能力的培育:
基礎能力:身為公司職員必備的基礎知識能力
專業能力:支撐達成業務目標的專門職能的技巧與能力
執行力:提升業務效率、成果的知識與能力
開創性能力的培育:
知識生產力:運用知識管理,提升生產力的發想與理論構築能力
變革管理:應對環境變化,組織變革上的理論構築與實踐能力
創新管理:持續改善與能力開發的創新與發想力
把這三大支柱定義清楚後,接下來就以這幅人才像來發展職能需求。經過標竿學習的比對,要滿足公司的遠景目標,職能上有很多不足的部分。常聽到有人說,核心 職能本來就是都必須具備的能力,所以通通都要,其實這種觀念有很大的討論空間。越多越好的想法是一個最不負責任的做法,即使資源再豐富的企業,要把所有想 得到的職能補齊,不只花費龐大,員工的接受 教育訓練 與消化能力都可能是問題,何況不見得所有職能都是必須的。把焦點擺在與遠景、策略目標的連結上,其中難免會出現資源衝突的情事發生,這時優先順序的決策原則,就是一個不可破的準則。
這個案例展開到一個階段後,列出許多的職能,經過整理,最後依據優先順序,將中長期經營計畫中,哪些領域是當務之急,哪些可以放在後頭的,做個通盤的考量後,鎖定在"財務管理能力"、"事業發展能力"、"資訊管理能力"與"創新管理能力"四個核心職能。
一旦核心職能定調後,接下來針對這四大職能,進行更細部的定義,以便發展職能盤點的問卷。以財務管理能力來說,先從財務管理的策略目標與遠景策略目標的連結來看,有哪些能力是必要的?為何必要?這些能力如何呈現其價值?.....等等
職能盤點有一些問題容易被忽略,甚或錯誤的應用而不自知,要特別小心。例如在盤點財務能力的時候,會問一個問題:"是否能夠從財務報表展開事業經營的問 題"時,回答以五分制來判斷,五分代表完全可以從財務報表看到經營問題,並加以應用於事業經營上;四分代表可以從財務報表看出問題,但應用上還停留於分析 階段;三分代表可以看懂財務報表,分析上稍嫌不足;二分代表還無法看懂財務報表,必須有人指導;一分代表都還不知道何謂財務報表。
這個問題要針對主管與非主管人員盤點時,每個層級需要具備的職能水平並不該一樣,要有差別才是正確的。例如處長級以上主管應該要具備五分實力,主要是這個 層級的主管是事業經營者或是準經營者,沒有具備此種職能,無法勝任;經理級則要具備四分實力,是邁向經營層的先修班,要有能力完成財務指標的執行能力;課 長級要具備三分實力主要是開始邁入管理領域,三年以上的員工必須具備兩分實力。所以以這些職能能力目標來盤點,不能夠用統計的平均值來處理,要以層別來分 別評估,此時利用直方圖來表現,才能看出整體的職能落差。以此層別圖,再依每個階層的需求來設計課程,既使同樣的課程名稱,層級的差異,內容也該有所不 同,否則就失去職能的概念了。
以系統圖的作法來展這幾層關係的話,可以互相往前、往後,往復驗證,是一個不錯的工具,建議多利用。本期會做一張模板放上去,請參考。
(摘自: 商用英文 資訊網)
參考文獻:
1李漢雄 人力訓練與發展
2蔡新玄 輔助勞資團體辦理企業訓練
3台灣地區職場教育訓練發展之探討
資料來源:這是廖國明顧問的部落格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76&News_Class_ID=0
提升英文翻譯水準的一些竅門
資深 翻譯 師表示,翻譯是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一種創造性的語言活動。翻譯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實踐和不斷積累的過程。從事英文護理文獻翻譯的同志,特別是初學者,要想提高自己的翻譯能力,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多下功夫。
1.加強自身基本素養
所謂基本素養,碩博翻譯社資深翻譯師表示翻譯者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亦即對英文翻譯者的基本要求。除了應該具有高尚的“譯德譯風”和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 科學態度之外,譯者必須具備三方面的素養,即一定的英語水準、較高的漢語修養和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大量的翻譯實踐表明,這三方面的素養越高,越能順利地 完成翻譯工作。關於英語水準,應注意打牢基礎,擴大辭彙量,廣泛閱讀,最好能聽、說、讀、寫、譯五方面訓練同時並進,相較單攻翻譯而言能更快提高英語水 準。在漢語修養方面,應加強語法、邏輯、修辭等方面知識的研修,多閱讀、多寫作、多練習修改文章。在學科專業知識方面,要努力精通本職業務,多瞭解相關專 業知識;經常閱覽國內、外護理專業期刊,掌握學科發展動態。
2.在翻譯需實踐與千錘百煉
翻譯是一項創造性的語言活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不通過大量的實踐而要提高翻譯能力,無異於想學游泳卻又不下水一樣。當然,實踐也要講究科學性。初學者若 無經過行家的指點,最好是先找一些難度切合自己水準且有漢語譯文的材料進行翻譯練習。自己的譯文寫成後同人家的譯文相對照。先看看自己在理解方面是否準 確,其次看看自己的表達是否符合漢語的語言習慣,從中找到不足。隨著水準的提高,可找些比較簡單的本專業基礎知識方面的文章進行翻譯,以後逐步過到英文護 理文獻的翻譯。堅持循序漸進多翻譯多投稿,定會果實累累。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最好能堅持每天都多少搞點翻譯。隨著時間的變動,一定會大有長進。相關文章 請參考~如何成為一個專業的英文翻譯。
3.向他人學習並勇於創新
初學英文翻譯的同志一方面可多讀些英漢對照類閱讀材料或有漢語注釋的英語讀物;另一方面還可根據譯文類雜誌上提供的某篇譯文的原文出處去查找到相應的原 文,繼而進行對照閱讀。通過對比分析,可以找出自己的差距,學習和吸收他人在理解原文精神和翻譯表達等方面的長處,促進翻譯能力的提高。如果是自己選材進 行翻譯,當遇到問題難以解決時,要虛心向他人求教。另外經常閱讀一些有關翻譯技巧的書籍,也有助於翻譯能力的提高。與此同時,還要有敢於創新的精神。在翻 譯過程中,既不能拘泥於別人提供的譯文,也不能受限以往形成的框條。隨著翻譯能力的不斷提高,可以根據翻譯標準的要求去創造新的表現手法,進一步完善翻譯 工作。
綜上所述,有志於從事英文護理文獻翻譯的同志,特別是初涉翻譯領地的青年朋友,應不斷加強自身素質修養,只要勇於實踐,在翻譯的田園裏辛勤耕耘,翻譯能力就會不斷提高,一定能結出豐碩之果。
(摘自: 全民英檢 教學網)
參考文獻:
1葛傅槼 漫談由漢譯英文題
2廖柏森 大學生翻譯學習型態與其翻譯能力之關係
3董崇選 文學創作的理論與教學
資料來源:碩博翻譯社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75&News_Class_ID=0
1.加強自身基本素養
所謂基本素養,碩博翻譯社資深翻譯師表示翻譯者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亦即對英文翻譯者的基本要求。除了應該具有高尚的“譯德譯風”和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 科學態度之外,譯者必須具備三方面的素養,即一定的英語水準、較高的漢語修養和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大量的翻譯實踐表明,這三方面的素養越高,越能順利地 完成翻譯工作。關於英語水準,應注意打牢基礎,擴大辭彙量,廣泛閱讀,最好能聽、說、讀、寫、譯五方面訓練同時並進,相較單攻翻譯而言能更快提高英語水 準。在漢語修養方面,應加強語法、邏輯、修辭等方面知識的研修,多閱讀、多寫作、多練習修改文章。在學科專業知識方面,要努力精通本職業務,多瞭解相關專 業知識;經常閱覽國內、外護理專業期刊,掌握學科發展動態。
2.在翻譯需實踐與千錘百煉
翻譯是一項創造性的語言活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不通過大量的實踐而要提高翻譯能力,無異於想學游泳卻又不下水一樣。當然,實踐也要講究科學性。初學者若 無經過行家的指點,最好是先找一些難度切合自己水準且有漢語譯文的材料進行翻譯練習。自己的譯文寫成後同人家的譯文相對照。先看看自己在理解方面是否準 確,其次看看自己的表達是否符合漢語的語言習慣,從中找到不足。隨著水準的提高,可找些比較簡單的本專業基礎知識方面的文章進行翻譯,以後逐步過到英文護 理文獻的翻譯。堅持循序漸進多翻譯多投稿,定會果實累累。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最好能堅持每天都多少搞點翻譯。隨著時間的變動,一定會大有長進。相關文章 請參考~如何成為一個專業的英文翻譯。
3.向他人學習並勇於創新
初學英文翻譯的同志一方面可多讀些英漢對照類閱讀材料或有漢語注釋的英語讀物;另一方面還可根據譯文類雜誌上提供的某篇譯文的原文出處去查找到相應的原 文,繼而進行對照閱讀。通過對比分析,可以找出自己的差距,學習和吸收他人在理解原文精神和翻譯表達等方面的長處,促進翻譯能力的提高。如果是自己選材進 行翻譯,當遇到問題難以解決時,要虛心向他人求教。另外經常閱讀一些有關翻譯技巧的書籍,也有助於翻譯能力的提高。與此同時,還要有敢於創新的精神。在翻 譯過程中,既不能拘泥於別人提供的譯文,也不能受限以往形成的框條。隨著翻譯能力的不斷提高,可以根據翻譯標準的要求去創造新的表現手法,進一步完善翻譯 工作。
綜上所述,有志於從事英文護理文獻翻譯的同志,特別是初涉翻譯領地的青年朋友,應不斷加強自身素質修養,只要勇於實踐,在翻譯的田園裏辛勤耕耘,翻譯能力就會不斷提高,一定能結出豐碩之果。
(摘自: 全民英檢 教學網)
參考文獻:
1葛傅槼 漫談由漢譯英文題
2廖柏森 大學生翻譯學習型態與其翻譯能力之關係
3董崇選 文學創作的理論與教學
資料來源:碩博翻譯社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75&News_Class_ID=0
收藏陳界仁 大未來林舍力推幸福大廈
【採訪/林亞偉、郭怡孜;整理/郭怡孜】
從創作力源源不絕、持續自我突破的重要中國當代藝術家劉煒,到深獲國際學術界肯定的陳界仁;從悍圖社核心成員郭維國與陸先銘,到當代語彙成熟的劉時棟、賴九岑與黃嘉寧,大未來林舍畫廊以堅強且靈活的經營策略作為傑出藝術家的後盾,贏得國內外專業人士的肯定。
陳界仁於大未來林舍「被流放者的臨時集會—關於《幸福大廈I》的文件與紀錄」個展現場,牆面即為首次展出的兩幅寫生計畫作品。(攝影/林亞偉)
歲末年初,大未來林舍畫廊推出壓軸強檔:陳界仁「被流放者的臨時集會—關於《幸福大廈Ⅰ》的文件與紀錄」,同一時間,陳界仁於9月開展至今的台北雙年展也有重要展出,配合樹林的拍片場景開放,可說是火力全開,也讓群眾有機會藉著不同的觀看方式,好好地深入認識這位廣受國際肯定的藝術家。
陳界仁是台灣當代藝術家群裡,學術成就從台灣到國際,普遍為學術圈所認可的一位,但在以油畫為收藏主流的亞洲收藏市場,陳界仁作品的藝術價格,一直以來難以與其學術成就等量齊觀。如果有一家知名畫廊全力經紀這位藝術家,也就是大未來林舍加上陳界仁的組合,強強相加之下產生的化學效應頗值得期待,當有機會大幅開展陳界仁作品的收藏市場。
多位策展人與收藏家陸續造訪《幸福大廈I》於樹林的拍攝片廠。(左起)林岱蔚、林天民、陳界仁、陳泊文、收藏者一家人、趙芷姮與王嘉驥。(攝影/林亞偉)
《典藏投資》藉此機會,與大未來林舍畫廊創辦人林天民、台北負責人林岱蔚、藝術執行總監趙芷姮,暢談與陳界仁合作的點點滴滴,並分享畫廊在2013年的經營策略與展望。
問 陳界仁「被流放者的臨時集會—關於《幸福大廈I》的文件與紀錄」一展,是藝術家和林舍合作3年以來的第1次個展。請分享這次個展的發想與緣起。
林岱蔚 大未來林舍從3年前開始與陳界仁合作,就一直支持他的創作,經過了很多的討論,才有這次個展的呈現,展出工作關係圖、寫生計畫、手稿與他的影像作品,樹林片場的開放也很難得。由於租金的關係,以往陳界仁都是作品拍完了就趕快拆除片場,這次因為有我們的支持,落實了陳界仁包括開放片場在內的很多想法。
林天民 觀看陳界仁的作品就像看一部好電影,整部影片醞釀沉澱下來,當你的情緒凝聚到一個高點,就結束,然後我會在那裡坐上半個鐘頭,去沉思反芻整部作品給我的啟發,陳界仁真的是一位很棒的藝術家!最早從1996年,我們就贊助過陳界仁的創作與展覽,那時他至日本展出,想要在台灣先辦展缺乏資金,我們就提供贊助。他在走一個藝術家最自我,最不會計算現實利益的路,只想著要怎麼樣把作品做好,但往往都忽略掉現實這一塊,我們,還包括簡社長(典藏藝術家庭社長簡秀枝),就會看看能怎麼樣幫他完成作品。像是這一次創作,他另外還需要一些資金,那時我在北京,聯絡上太麻煩,岱蔚和芷姮與陳界仁私交很好,非常仰慕他,就拿自己的私房錢出來,這一點讓我覺得很開心。
問 陳界仁的作品思辨縝密且深入,直指人與社會關係的核心問題,一向深受學術界肯定。這次的展出,藝術圈的評價如何?
林岱蔚 樹林片場雖然離台北市中心遠了點,還是吸引了許多美術館與策展人前往,除了南條史生(日本森美術館館長),包括廣島美術館和泰德美術館的策展代表都去了。很多的國外策展人參觀片廠之後,都有興趣未來與他合作。
林天民 廣島美術館本來是要邀請陳界仁參加一個重要的聯展,到片廠一看之後,覺得應該要做規模更大的展,我想,舉辦個展的可能性很高。明年盧森堡美術館的個展是確定了,展出的作品一定會包含新作,應該也會有以往的一些作品。
問 從市場的角度而言,觀眾反應如何?
林天民 其實我們滿訝異的,市場的反應非常好。這次展出陳界仁的兩張寫生圖,就有很大的迴響,已經被人家挑走了,影像輸出作品接受度也很高。陳界仁和其他video artist很不一樣的是,他的繪畫能力很好,對應到修片的要求,就非常高,其實他做相片比繪畫還難。到現在他拍video也是高規格製作,他可以一面牆畫成一個廢墟,如果是架上繪畫,那不知道可以畫多少幅出來,但是他對自己的藝術很堅持,不會去抄捷徑。陳界仁做一件作品的過程是很艱難的,他不追求利益的態度,很讓人敬佩。我一直跟他溝通,創作過程中的手稿和紀錄應該要展出,讓大家了解整個拍片的過程,更能進入作品的核心理念。所以這次個展就比較完整地展出相關的文件與紀錄,包括片廠的構想圖以及兩幅寫生計畫(《寫生計畫Ⅰ:崩解的公寓》與《寫生計畫II:濃煙中的公寓》)。
問 2013年1月,大未來林舍參加新加坡Art Stage藝博會,陳界仁特別受邀展出。請和我們分享Art Stage的展覽計畫。
趙芷姮 Art Stage一直是以很嚴格的標準篩選參展畫廊,我們這次以「山水」為主題向Art Stage提出申請,展出劉煒、尹朝陽、冷冰川和劉時棟的作品,受到主辦方很大的歡迎。這次Art Stage特別規畫了Feature Installations的展出,由主辦方邀請全世界最棒的藝術家免費展出。他們的挑選非常嚴格,大未來林舍的陳界仁即是其中之一,其他受邀的藝術家還包括張洹、Philippe Pasqua與Arne Qunize等。
林岱蔚 「山水」的主題,其實是延續我們畫廊一貫的精神,就是東方在地的文化主題性。因為我父親五、六年前就在談這個理念,展出的4位藝術家,透過對自身文化傳統的理解,以及對當代的理解,作品的題材、種類、風格都不一樣,但都可以貫穿這個精神。甚至陳界仁,他的作品都是在講台灣這個國家的事,同時也是整個世界的議題。Art Stage裡的Feature Installations探討的是裝置的概念,我想其他藝術家會以裝置的形式呈現,但陳界仁比較特別,簡單來說,他要提問的是:「何謂裝置?」所以我們會帶他的工作照和影片,還有他對這個項目的論述,完整呈現一部影片的完成,其中所需涉及的關於藝術與社會的議題。
趙芷姮 新加坡有很多不同的族群,對不同藝術品的接受度很廣。我們在新加坡一位買了賴九岑作品的客人,後來才知道是當地一位著名的室內設計師,新加坡很多雜誌媒體報導他的設計案,照片裡面都有賴九岑的作品,讓賴九岑在新加坡的知名度也因此大開。劉時棟和賴九岑在新加坡非常受歡迎,我們第一次去,有些藏家看到了沒買到,第二年就請我們先傳圖檔,到了第三年,他們就直接先台北來看作品,甚至直接預定明年的作品。所以去新加坡參展,常常還要兼送畫。
林天民 不管在分家前或分家後,大未來畫廊在新加坡的知名度就滿高的,所以最初參加Art Singapore成績就很好,後來參加Art Stage,主辦單位一直維護我們,給我們很好的位置,都在展會的主軸線上,這是對我們的認同。ART HK在2012年也提供我們在主展區的畫廊區很好的位置,和西方大畫廊一起同場競技,我們等於是這區域的代表隊,展出的劉煒個展,受到很多好評,甚至有瑞典大藏家的代表,沒有買到作品跑來跟我argue。我說:「不好意思,要排在waiting list。」他就要求要排在前面的號碼,可見劉煒的作品多好。其他像北京藝博和在地的台北藝博也都給我們最好的位置。這是這麼多不同區域、不同的專業人士依據他們的評選標準,給我們的肯定。
問 2013年,大未來林舍還有哪些重要的計畫?
林岱蔚 Art Stage之後,ART HK是接下來的大項目。在畫廊部分,我們合作代理的台灣藝術家,陸先銘、郭維國、劉時棟和賴九岑明年都會有個展。劉煒正在醞釀新作,陳界仁也會在1月開拍新作。
趙芷姮 3月我們會推出邱建仁個展,是繼黃嘉寧之後,大未來林舍推出的另一位年輕藝術家,很值得期待。
問 2013年10月,今日美術館將舉辦陸先銘與郭維國的雙個展,請談談這檔台灣藝術家在今日美術館首次大型個展所代表的意義。
林天民 我們每年都會帶台灣藝術家的作品到北京藝博展出。剛卸任的今日美術館館長張子庚,很喜歡陸先銘的作品,與畫廊討論之後,促成了這次的展出,是台灣藝術家在今日美術館第一次有這麼大型的展覽,讓中國藝術圈了解、認識台灣的藝術。而10月在大陸是很好的月份,又在很棒的空間展出,可見今日美術館對兩位藝術家的重視。
林岱蔚 以陸先銘為例,他的創作思維和媒材運用,其實比很多中國當代藝術家早很多,但是沒有被他們看到,所以我們希望透過今日美術館的大展,讓大陸認識台灣兩位資深藝術家這三十年來的創作歷程,讓更多中國大陸收藏家與藝術圈人士了解台灣藝術家的創作力和重要性。我們也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點一把火,引發促成更多的台灣藝術到大陸舉行展覽。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典藏投資》2012年1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多益
從創作力源源不絕、持續自我突破的重要中國當代藝術家劉煒,到深獲國際學術界肯定的陳界仁;從悍圖社核心成員郭維國與陸先銘,到當代語彙成熟的劉時棟、賴九岑與黃嘉寧,大未來林舍畫廊以堅強且靈活的經營策略作為傑出藝術家的後盾,贏得國內外專業人士的肯定。
陳界仁於大未來林舍「被流放者的臨時集會—關於《幸福大廈I》的文件與紀錄」個展現場,牆面即為首次展出的兩幅寫生計畫作品。(攝影/林亞偉)
歲末年初,大未來林舍畫廊推出壓軸強檔:陳界仁「被流放者的臨時集會—關於《幸福大廈Ⅰ》的文件與紀錄」,同一時間,陳界仁於9月開展至今的台北雙年展也有重要展出,配合樹林的拍片場景開放,可說是火力全開,也讓群眾有機會藉著不同的觀看方式,好好地深入認識這位廣受國際肯定的藝術家。
陳界仁是台灣當代藝術家群裡,學術成就從台灣到國際,普遍為學術圈所認可的一位,但在以油畫為收藏主流的亞洲收藏市場,陳界仁作品的藝術價格,一直以來難以與其學術成就等量齊觀。如果有一家知名畫廊全力經紀這位藝術家,也就是大未來林舍加上陳界仁的組合,強強相加之下產生的化學效應頗值得期待,當有機會大幅開展陳界仁作品的收藏市場。
多位策展人與收藏家陸續造訪《幸福大廈I》於樹林的拍攝片廠。(左起)林岱蔚、林天民、陳界仁、陳泊文、收藏者一家人、趙芷姮與王嘉驥。(攝影/林亞偉)
《典藏投資》藉此機會,與大未來林舍畫廊創辦人林天民、台北負責人林岱蔚、藝術執行總監趙芷姮,暢談與陳界仁合作的點點滴滴,並分享畫廊在2013年的經營策略與展望。
問 陳界仁「被流放者的臨時集會—關於《幸福大廈I》的文件與紀錄」一展,是藝術家和林舍合作3年以來的第1次個展。請分享這次個展的發想與緣起。
林岱蔚 大未來林舍從3年前開始與陳界仁合作,就一直支持他的創作,經過了很多的討論,才有這次個展的呈現,展出工作關係圖、寫生計畫、手稿與他的影像作品,樹林片場的開放也很難得。由於租金的關係,以往陳界仁都是作品拍完了就趕快拆除片場,這次因為有我們的支持,落實了陳界仁包括開放片場在內的很多想法。
林天民 觀看陳界仁的作品就像看一部好電影,整部影片醞釀沉澱下來,當你的情緒凝聚到一個高點,就結束,然後我會在那裡坐上半個鐘頭,去沉思反芻整部作品給我的啟發,陳界仁真的是一位很棒的藝術家!最早從1996年,我們就贊助過陳界仁的創作與展覽,那時他至日本展出,想要在台灣先辦展缺乏資金,我們就提供贊助。他在走一個藝術家最自我,最不會計算現實利益的路,只想著要怎麼樣把作品做好,但往往都忽略掉現實這一塊,我們,還包括簡社長(典藏藝術家庭社長簡秀枝),就會看看能怎麼樣幫他完成作品。像是這一次創作,他另外還需要一些資金,那時我在北京,聯絡上太麻煩,岱蔚和芷姮與陳界仁私交很好,非常仰慕他,就拿自己的私房錢出來,這一點讓我覺得很開心。
問 陳界仁的作品思辨縝密且深入,直指人與社會關係的核心問題,一向深受學術界肯定。這次的展出,藝術圈的評價如何?
林岱蔚 樹林片場雖然離台北市中心遠了點,還是吸引了許多美術館與策展人前往,除了南條史生(日本森美術館館長),包括廣島美術館和泰德美術館的策展代表都去了。很多的國外策展人參觀片廠之後,都有興趣未來與他合作。
林天民 廣島美術館本來是要邀請陳界仁參加一個重要的聯展,到片廠一看之後,覺得應該要做規模更大的展,我想,舉辦個展的可能性很高。明年盧森堡美術館的個展是確定了,展出的作品一定會包含新作,應該也會有以往的一些作品。
問 從市場的角度而言,觀眾反應如何?
林天民 其實我們滿訝異的,市場的反應非常好。這次展出陳界仁的兩張寫生圖,就有很大的迴響,已經被人家挑走了,影像輸出作品接受度也很高。陳界仁和其他video artist很不一樣的是,他的繪畫能力很好,對應到修片的要求,就非常高,其實他做相片比繪畫還難。到現在他拍video也是高規格製作,他可以一面牆畫成一個廢墟,如果是架上繪畫,那不知道可以畫多少幅出來,但是他對自己的藝術很堅持,不會去抄捷徑。陳界仁做一件作品的過程是很艱難的,他不追求利益的態度,很讓人敬佩。我一直跟他溝通,創作過程中的手稿和紀錄應該要展出,讓大家了解整個拍片的過程,更能進入作品的核心理念。所以這次個展就比較完整地展出相關的文件與紀錄,包括片廠的構想圖以及兩幅寫生計畫(《寫生計畫Ⅰ:崩解的公寓》與《寫生計畫II:濃煙中的公寓》)。
問 2013年1月,大未來林舍參加新加坡Art Stage藝博會,陳界仁特別受邀展出。請和我們分享Art Stage的展覽計畫。
趙芷姮 Art Stage一直是以很嚴格的標準篩選參展畫廊,我們這次以「山水」為主題向Art Stage提出申請,展出劉煒、尹朝陽、冷冰川和劉時棟的作品,受到主辦方很大的歡迎。這次Art Stage特別規畫了Feature Installations的展出,由主辦方邀請全世界最棒的藝術家免費展出。他們的挑選非常嚴格,大未來林舍的陳界仁即是其中之一,其他受邀的藝術家還包括張洹、Philippe Pasqua與Arne Qunize等。
林岱蔚 「山水」的主題,其實是延續我們畫廊一貫的精神,就是東方在地的文化主題性。因為我父親五、六年前就在談這個理念,展出的4位藝術家,透過對自身文化傳統的理解,以及對當代的理解,作品的題材、種類、風格都不一樣,但都可以貫穿這個精神。甚至陳界仁,他的作品都是在講台灣這個國家的事,同時也是整個世界的議題。Art Stage裡的Feature Installations探討的是裝置的概念,我想其他藝術家會以裝置的形式呈現,但陳界仁比較特別,簡單來說,他要提問的是:「何謂裝置?」所以我們會帶他的工作照和影片,還有他對這個項目的論述,完整呈現一部影片的完成,其中所需涉及的關於藝術與社會的議題。
趙芷姮 新加坡有很多不同的族群,對不同藝術品的接受度很廣。我們在新加坡一位買了賴九岑作品的客人,後來才知道是當地一位著名的室內設計師,新加坡很多雜誌媒體報導他的設計案,照片裡面都有賴九岑的作品,讓賴九岑在新加坡的知名度也因此大開。劉時棟和賴九岑在新加坡非常受歡迎,我們第一次去,有些藏家看到了沒買到,第二年就請我們先傳圖檔,到了第三年,他們就直接先台北來看作品,甚至直接預定明年的作品。所以去新加坡參展,常常還要兼送畫。
林天民 不管在分家前或分家後,大未來畫廊在新加坡的知名度就滿高的,所以最初參加Art Singapore成績就很好,後來參加Art Stage,主辦單位一直維護我們,給我們很好的位置,都在展會的主軸線上,這是對我們的認同。ART HK在2012年也提供我們在主展區的畫廊區很好的位置,和西方大畫廊一起同場競技,我們等於是這區域的代表隊,展出的劉煒個展,受到很多好評,甚至有瑞典大藏家的代表,沒有買到作品跑來跟我argue。我說:「不好意思,要排在waiting list。」他就要求要排在前面的號碼,可見劉煒的作品多好。其他像北京藝博和在地的台北藝博也都給我們最好的位置。這是這麼多不同區域、不同的專業人士依據他們的評選標準,給我們的肯定。
問 2013年,大未來林舍還有哪些重要的計畫?
林岱蔚 Art Stage之後,ART HK是接下來的大項目。在畫廊部分,我們合作代理的台灣藝術家,陸先銘、郭維國、劉時棟和賴九岑明年都會有個展。劉煒正在醞釀新作,陳界仁也會在1月開拍新作。
趙芷姮 3月我們會推出邱建仁個展,是繼黃嘉寧之後,大未來林舍推出的另一位年輕藝術家,很值得期待。
問 2013年10月,今日美術館將舉辦陸先銘與郭維國的雙個展,請談談這檔台灣藝術家在今日美術館首次大型個展所代表的意義。
林天民 我們每年都會帶台灣藝術家的作品到北京藝博展出。剛卸任的今日美術館館長張子庚,很喜歡陸先銘的作品,與畫廊討論之後,促成了這次的展出,是台灣藝術家在今日美術館第一次有這麼大型的展覽,讓中國藝術圈了解、認識台灣的藝術。而10月在大陸是很好的月份,又在很棒的空間展出,可見今日美術館對兩位藝術家的重視。
林岱蔚 以陸先銘為例,他的創作思維和媒材運用,其實比很多中國當代藝術家早很多,但是沒有被他們看到,所以我們希望透過今日美術館的大展,讓大陸認識台灣兩位資深藝術家這三十年來的創作歷程,讓更多中國大陸收藏家與藝術圈人士了解台灣藝術家的創作力和重要性。我們也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點一把火,引發促成更多的台灣藝術到大陸舉行展覽。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典藏投資》2012年1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多益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好的藝術家應該清楚剎車在那裡
【文/鄭乃銘】
在整理歲暮的工作筆記時,我嘗試給自己一個功課,就是在沒有提示的前提之下,回想一下2012年自己最記憶的新世代藝術家展覽有哪幾個?我並且也給自己一個但書,那就是也含括我在藝術家工作室單獨能夠欣賞到的作品在內。因為,有些作品我確實都比一般人還要早一些時間就欣賞過。
然後,我發現跳出我記憶庫的藝術家名字,還真不少。首先浮出的是:韋嘉;接著是宋永興、高瑀、高磊、張發志、吳季璁、王頡、董文通、許唐瑋、康海濤、沈昭良。
對於這些人,我印象深刻的點是在哪裡呢?
我的答案是:他們都願意面對自己,而不是只在面對畫廊的要求。
這話也許聽起來絲毫不起眼,但對任何一個人來講,面對自己;確實是比什麼都還難。畢竟,我們都擅長面對別人、指責別人、苛求別人,但始終忘記也應該對自己嚴厲。所以聖經上才會說,不要老是看見別人眼中的刺,而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而對藝術家來講,能夠面對自己,也就是能夠面視自己在創作上所遭遇的順與不順,一旦能夠正視也就不難激發自己去努力克服。
吳季璁在台北TKG+展出場景
(當代藝術新聞/提供)
韋嘉在去年的台北個展之前,整整停了二年時間不參與任何活動,他專心準備作品也認真面對自己每一件作品,不理想;寧可不展也不願輕易放行。許唐瑋,不也是嗎!原來是到舊金山駐村,告一段落後,再度申請到紐約,一位母親眼中的好小孩,初次離家那麼久,但卻在美國找到自己想要留下來的動機,同時也找到自己藝術的新高度。他還趕進度似的,結了婚也生小孩呢!
至於,張發志;還記得畫紅領巾的這位藝術家嗎?當大家都還停留在紅領巾的深刻印象時,他寧可選擇沉澱自己,不再隨著市場追逐的眼光忙碌。隔了一段時間再度發表作品時,他以人工盆景為主軸《自然的界限》系列,不僅把紅領巾的環境性加以擴大,也同樣延展了作品與時代性的關係。
高瑀呢?龍的傳人;卻畫出屠龍!這又是怎樣的一番內在能量,令人折服呀!我最愛康海濤了。他的畫完全都不是在迎合市場口味,他也完全不願意與環境做任何妥協,北京再熱鬧、人際的誘惑聲再熱烈,他始終選擇待在成都。
王頡,個性敏感又有點神經質,可是對自己的藝術偏執與自省能力,讓我印象特別深刻。董文通,蟄居在西安,王風華特別介紹他參加去年【未來大明星】,結果深深受到注意,讓我也有緣認識這位好藝術家。他的畫就像宋永興的作品一樣,第一眼,就知道實力在那裡。但在去年尚未開始有活動之前,畫廊的態度可都相當保留呢!
吳季璁,絕對是去年該被提及的新世代藝術家代表。他那麼年輕卻不會讓自己停留在原地,以氰版攝影技術將感光材料塗抹在宣紙上,經過陽光曝曬之後並記錄紙張所產生的皺褶,透過自己的詮釋來重新解讀傳統水墨的皴法,我在展場逗留很久,為台灣新世代藝術家的企圖感到驕傲。
我相信自己在去年還是漏掉很多好展覽沒有看,儘管我也曾經被爛展覽搞得想吐,但我真心喜歡看到在不斷想辦法超越自己的藝術家,好的藝術價值不就在這裡嗎?因為人的努力,作品有了絕對性的誠意,這樣的誠意,怎會不被人體會到呢?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3年1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翻譯
在整理歲暮的工作筆記時,我嘗試給自己一個功課,就是在沒有提示的前提之下,回想一下2012年自己最記憶的新世代藝術家展覽有哪幾個?我並且也給自己一個但書,那就是也含括我在藝術家工作室單獨能夠欣賞到的作品在內。因為,有些作品我確實都比一般人還要早一些時間就欣賞過。
然後,我發現跳出我記憶庫的藝術家名字,還真不少。首先浮出的是:韋嘉;接著是宋永興、高瑀、高磊、張發志、吳季璁、王頡、董文通、許唐瑋、康海濤、沈昭良。
對於這些人,我印象深刻的點是在哪裡呢?
我的答案是:他們都願意面對自己,而不是只在面對畫廊的要求。
這話也許聽起來絲毫不起眼,但對任何一個人來講,面對自己;確實是比什麼都還難。畢竟,我們都擅長面對別人、指責別人、苛求別人,但始終忘記也應該對自己嚴厲。所以聖經上才會說,不要老是看見別人眼中的刺,而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而對藝術家來講,能夠面對自己,也就是能夠面視自己在創作上所遭遇的順與不順,一旦能夠正視也就不難激發自己去努力克服。
吳季璁在台北TKG+展出場景
(當代藝術新聞/提供)
韋嘉在去年的台北個展之前,整整停了二年時間不參與任何活動,他專心準備作品也認真面對自己每一件作品,不理想;寧可不展也不願輕易放行。許唐瑋,不也是嗎!原來是到舊金山駐村,告一段落後,再度申請到紐約,一位母親眼中的好小孩,初次離家那麼久,但卻在美國找到自己想要留下來的動機,同時也找到自己藝術的新高度。他還趕進度似的,結了婚也生小孩呢!
至於,張發志;還記得畫紅領巾的這位藝術家嗎?當大家都還停留在紅領巾的深刻印象時,他寧可選擇沉澱自己,不再隨著市場追逐的眼光忙碌。隔了一段時間再度發表作品時,他以人工盆景為主軸《自然的界限》系列,不僅把紅領巾的環境性加以擴大,也同樣延展了作品與時代性的關係。
高瑀呢?龍的傳人;卻畫出屠龍!這又是怎樣的一番內在能量,令人折服呀!我最愛康海濤了。他的畫完全都不是在迎合市場口味,他也完全不願意與環境做任何妥協,北京再熱鬧、人際的誘惑聲再熱烈,他始終選擇待在成都。
王頡,個性敏感又有點神經質,可是對自己的藝術偏執與自省能力,讓我印象特別深刻。董文通,蟄居在西安,王風華特別介紹他參加去年【未來大明星】,結果深深受到注意,讓我也有緣認識這位好藝術家。他的畫就像宋永興的作品一樣,第一眼,就知道實力在那裡。但在去年尚未開始有活動之前,畫廊的態度可都相當保留呢!
吳季璁,絕對是去年該被提及的新世代藝術家代表。他那麼年輕卻不會讓自己停留在原地,以氰版攝影技術將感光材料塗抹在宣紙上,經過陽光曝曬之後並記錄紙張所產生的皺褶,透過自己的詮釋來重新解讀傳統水墨的皴法,我在展場逗留很久,為台灣新世代藝術家的企圖感到驕傲。
我相信自己在去年還是漏掉很多好展覽沒有看,儘管我也曾經被爛展覽搞得想吐,但我真心喜歡看到在不斷想辦法超越自己的藝術家,好的藝術價值不就在這裡嗎?因為人的努力,作品有了絕對性的誠意,這樣的誠意,怎會不被人體會到呢?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3年1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翻譯
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傾聽的藝術
【文/馮光遠】
我們常聽人說,要養成傾聽的習慣,因為不顧及他人的感受一味表達自己的意見,在注重溝通的現代生活裡,是非常落伍的一種行為。還有,一味地用形而上的說法來訓誡旁人,也是一種落伍的行為,因為有用的教訓,都應該配以實際有用的例子才對。
於是我用一些自身的例子來告訴大家(尤其是各位愛好藝術的朋友們),傾聽絕對是重要的,重要到也許能夠保命呢。
給我報報總編輯 馮光遠
好比說前幾個星期,有天,我與朋友們在一家餐廳用餐,那是一家有著七、八張圓桌的館子,我們這一桌多是女生,嘰嘰喳喳個不停,於是我比較有機會把盤子裡的好料慢慢挑走,反正女人的嘴巴是用來講話的,男人呢,專心地吃。
就在隔壁的隔壁那一桌,幾個客人臉色鐵青地吃著飯,其中兩個人不時壓低著聲音交換意見,我的耳朵尖,再加上認真地傾聽他們談話的內容,知道其中一個留著小鬍子的,欠另一個也留著小鬍子的不少錢,可是先提到的那個小鬍子,卻不認為欠的錢有那麼多,然而後來提到的那個小鬍子則堅持有欠那麼多,於是兩個小鬍子在並不是很和氣的氣氛下用餐,這讓我有點緊張。
我若無其事地輕聲跟朋友們說,「我不跟你們開玩笑,有話待會去咖啡廳再聊,快點把飯吃完閃人;你們呢也不要轉頭看,可是左邊過去兩桌的那幾個客人,隨時會打起來。」想不到幾個蠢蛋還是別過頭去看了人家一下,還好那兩個小鬍子互相防著對方,沒有注意到有人瞄他們,我這幾個蠢蛋朋友才逃過一劫。但是大家還是很有默契地迅速把飯扒完走人,所以那兩個小鬍子後來有沒有掀桌拿刀互砍或拿槍互射我是不知道,不過如果有的話,我肯定是救了大家一命。
這就是傾聽的結果,如果不是我傾聽隔壁桌的隔壁桌的客人的談話,決定趕快走人,萬一兩個小鬍子翻臉掀桌,他們動拳頭動刀還好,因為非親非故他們不會越桌找我們麻煩。可是如果他們最後用槍解決,那就難說了,子彈不長眼睛……
想要養成傾聽的習慣其實很簡單,訣竅就在於—傾聽,當然,傾聽時不要戴個耳機在腦門上也是很重要的。
一般來講,坐在咖啡店傾聽,除了可以聽到最多的八卦,也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傾聽隔壁桌男女的對話,我知道他還沒有勇氣跟老婆提分手,而安靜的她話不多卻是那種會隨時撥手機給他老婆的小三,此時,我要再叫一杯咖啡以便多蒐集一點素材嗎?
傾聽角落那幾個女生的對話,影藝圈最近一個月負心男女排行榜的前十名我都有底了,問題是,我其實比較想聽到最適合養在窗台的十種植物的名稱?
傾聽星座專家在鄰桌為朋友解說她這個星期的運勢,我心裡想的是,要不要把星座專家的意見告訴我幾個同一個星座的朋友,他(她)們這個星期的運勢或韻事或孕事將是如何如何,可是這樣做對嗎?不同年齡、職業、性別可是同一個星座的人,他們在特定一週內的命運會雷同嗎?不管他了,先背下星座專家對於某星座本週的分析再講,這樣做有點像某些時候背下一堆品紅酒的形容詞,然後在餐會上套用,誰知道你在講什麼。
有時,當我們談到「傾聽」這事,我們談的其實是天上掉下來的任務。於是,當銀行外頭一個面貌忠厚的阿伯跟剛提完款出來的阿姨說,他有個弱智的姪子有幾塊黃金可以用低價換到,平常養成傾聽習慣的你,此時就可以報警抓金光黨了。於是,當我們在公廁聽見隔壁發出不太尋常的呻吟時,也許應該思考,是不是請他們去賓館做會比較有感。這些閒事處理起來,懂得傾聽的人,絕對要比不懂傾聽的人適合。
喔,對了,關於傾聽,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提,那就是姿勢,因為姿勢不對聽不見別人講的內容,姿勢太過引起別人的防備,就什麼都白搭了,切記!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典藏今藝術》2013年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TOEIC
我們常聽人說,要養成傾聽的習慣,因為不顧及他人的感受一味表達自己的意見,在注重溝通的現代生活裡,是非常落伍的一種行為。還有,一味地用形而上的說法來訓誡旁人,也是一種落伍的行為,因為有用的教訓,都應該配以實際有用的例子才對。
於是我用一些自身的例子來告訴大家(尤其是各位愛好藝術的朋友們),傾聽絕對是重要的,重要到也許能夠保命呢。
給我報報總編輯 馮光遠
好比說前幾個星期,有天,我與朋友們在一家餐廳用餐,那是一家有著七、八張圓桌的館子,我們這一桌多是女生,嘰嘰喳喳個不停,於是我比較有機會把盤子裡的好料慢慢挑走,反正女人的嘴巴是用來講話的,男人呢,專心地吃。
就在隔壁的隔壁那一桌,幾個客人臉色鐵青地吃著飯,其中兩個人不時壓低著聲音交換意見,我的耳朵尖,再加上認真地傾聽他們談話的內容,知道其中一個留著小鬍子的,欠另一個也留著小鬍子的不少錢,可是先提到的那個小鬍子,卻不認為欠的錢有那麼多,然而後來提到的那個小鬍子則堅持有欠那麼多,於是兩個小鬍子在並不是很和氣的氣氛下用餐,這讓我有點緊張。
我若無其事地輕聲跟朋友們說,「我不跟你們開玩笑,有話待會去咖啡廳再聊,快點把飯吃完閃人;你們呢也不要轉頭看,可是左邊過去兩桌的那幾個客人,隨時會打起來。」想不到幾個蠢蛋還是別過頭去看了人家一下,還好那兩個小鬍子互相防著對方,沒有注意到有人瞄他們,我這幾個蠢蛋朋友才逃過一劫。但是大家還是很有默契地迅速把飯扒完走人,所以那兩個小鬍子後來有沒有掀桌拿刀互砍或拿槍互射我是不知道,不過如果有的話,我肯定是救了大家一命。
這就是傾聽的結果,如果不是我傾聽隔壁桌的隔壁桌的客人的談話,決定趕快走人,萬一兩個小鬍子翻臉掀桌,他們動拳頭動刀還好,因為非親非故他們不會越桌找我們麻煩。可是如果他們最後用槍解決,那就難說了,子彈不長眼睛……
想要養成傾聽的習慣其實很簡單,訣竅就在於—傾聽,當然,傾聽時不要戴個耳機在腦門上也是很重要的。
一般來講,坐在咖啡店傾聽,除了可以聽到最多的八卦,也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傾聽隔壁桌男女的對話,我知道他還沒有勇氣跟老婆提分手,而安靜的她話不多卻是那種會隨時撥手機給他老婆的小三,此時,我要再叫一杯咖啡以便多蒐集一點素材嗎?
傾聽角落那幾個女生的對話,影藝圈最近一個月負心男女排行榜的前十名我都有底了,問題是,我其實比較想聽到最適合養在窗台的十種植物的名稱?
傾聽星座專家在鄰桌為朋友解說她這個星期的運勢,我心裡想的是,要不要把星座專家的意見告訴我幾個同一個星座的朋友,他(她)們這個星期的運勢或韻事或孕事將是如何如何,可是這樣做對嗎?不同年齡、職業、性別可是同一個星座的人,他們在特定一週內的命運會雷同嗎?不管他了,先背下星座專家對於某星座本週的分析再講,這樣做有點像某些時候背下一堆品紅酒的形容詞,然後在餐會上套用,誰知道你在講什麼。
有時,當我們談到「傾聽」這事,我們談的其實是天上掉下來的任務。於是,當銀行外頭一個面貌忠厚的阿伯跟剛提完款出來的阿姨說,他有個弱智的姪子有幾塊黃金可以用低價換到,平常養成傾聽習慣的你,此時就可以報警抓金光黨了。於是,當我們在公廁聽見隔壁發出不太尋常的呻吟時,也許應該思考,是不是請他們去賓館做會比較有感。這些閒事處理起來,懂得傾聽的人,絕對要比不懂傾聽的人適合。
喔,對了,關於傾聽,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提,那就是姿勢,因為姿勢不對聽不見別人講的內容,姿勢太過引起別人的防備,就什麼都白搭了,切記!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典藏今藝術》2013年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TOEIC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航向未來的史詩—評法國陽光劇團《未竟之業》
【文字/郭亮廷(文字工作者)】
與其說他們追求的是專業化的演出,不如說是回到專業分工之前的集體勞動。(林鑠齊/攝)
Theatre du Soleil什麼時候開始從「太陽劇團」被定名為「陽光劇團」的?我沒有直接證據,但多半和Cirque du Soleil從「太陽馬戲團」改叫「太陽劇團」有關。明明是同一顆soleil,這裡有太陽、那裡徒留陽光還不打緊,問題是cirque再怎麼翻也不可能翻成「劇團」啊?難道說,只因為太陽馬戲團(在台灣)更有名也更賣錢,它硬是要在中文裡脫胎換骨為「劇團」,我們就乾脆把太陽一併奉送給它?這給人很不好的感覺,彷彿資本家竄改了我們的語言,壟斷了我們的知識,而這恰好是「陽光劇團」一輩子在反抗的。因此,為了避免精神分裂地使用資本主義的語言討論這樣一個批判資本主義的劇團,以下容我復古使用「太陽劇團」。
作為史詩的科幻小說
莫虛金在訪談提到,法國人集體失去史詩能力有一個精確的時間點,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一九一四年,而《未竟之業》時光倒流,細說一群電影愛好者因為戰爭被迫中斷拍攝的經過,為的是重新修補這道歷史想像的傷殘。所謂鑑往知來,往過去尋找未來的可能性並不希罕,罕見的是莫虛金的史詩格局來自科幻小說,戲裡的電影拍的是凡爾納的冒險故事。
從好萊塢電影和日本卡通認識凡爾納的我們,自然很難理解,像《環遊世界八十天》、《海底兩萬哩》這樣的通俗娛樂,跟廿世紀的史詩有什麼相干?關聯在於,戲中戲的拍攝場景呈現了一群人遭遇船難、漂流到荒島上,本來想就地建立烏托邦,卻發現島上有金礦而互相殘殺,這是凡爾納典型的晚期風格。著迷於科技突飛猛進的小說家,到了晚年,卻回頭處理險惡的自然,以及比自然還險惡的人性。換句話說,把凡爾納的創作生涯攤開,一邊是充滿夢想的科技,另一邊是令人幻滅的人性,兩邊對折,就是科學進步讓人重拾孩童般無邊無際的幻想,同時也帶領你我走向滅亡。
今天更加依賴科技的我們,怕只有被科技摧折得更趨近毀滅。科幻小說果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史詩。
人不是主角 事件才是
科技的矛盾看似無解,太陽劇團卻堅持認為有。戲裡帶我們回到電影剛發明的默片時期,電影還沒發展成熟,還不是工業,而是一個新奇的玩具,一場大家可以一起玩的遊戲,碎紙片就可以製造出漫天風雪,牽一根線拉動衣角就可以表現迎風獨行,假鳥假得不得了還是天地一沙鷗。一切都很假,卻顯得那麼真,因為他們認真,他們天真,天真到相信唯有藝術可以用科技的美好戰勝科技的醜惡,所以抵抗戰爭最好的辦法就是繼續創作。
無論你認不認可這種近乎「藝術樂觀主義」的信念,都得承認太陽劇團的天真不是無知,而是一種強大的、探索未知的行動力,一種廢話少說、苦幹實幹的實驗精神。這裡我得反駁一種意見,批評這齣戲活像樣板戲。要知道,像《紅色娘子軍》那樣的革命芭蕾舞劇,是極其修飾到不容一點閃失,規格化到所有人凌空飛躍,飛得還永遠一樣高;可是太陽劇團剛好相反,是一群高度專業的演員回歸業餘人士,他們演戲誇張,時常NG,演完立刻衝到另一頭拉懸吊、扛布景,與其說他們追求的是專業化的演出,不如說,是回到專業分工之前的集體勞動。
有人質疑的正是這個:會不會集體過了頭,犧牲了個人?比如台上總是一大群人橫衝直撞,以至於分不清主角配角,看不到角色的內心情感之類的。我想,觀眾對角色的心理認同不但不是導演要的,顯然是她要避免的。別忘了,這是一部史詩作品,它就像展開一幅歷史卷軸,再了不起的人物在歷史的視野底下都只是芸芸眾生,沒有誰是主角,除了歷史事件。戲裡的大事一件接著一件,斐迪南大公被刺殺了、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饒勒斯發動歐洲大罷工、然後饒勒斯遇刺、戰爭爆發了……事件快得令人措手不及,誰等你慢慢醞釀什麼心理細節?
「這樣會很複雜!」
人心的確複雜,但是危急關頭會把人簡化,逼你不得不在極端的二元對立裡選一個:就要開戰了,你打還是不打?逃還是留下?參戰還是反戰?愛國還是不愛?現實被極端化、簡化到這個地步,也難怪劇中的電影導演尚.拉巴雷總是怒氣沖沖地拒談戰爭,只顧拍片。我們得留意,這完全不是逃避現實,這群人在戰爭前夕狂熱地投入拍攝工作,正是因為只剩下藝術還能夠不簡化地面對複雜的現實。
最鮮明的例子,是從說書人、尚.拉巴雷、到奧斯特島上的倖存者,無論電影裡外都在反覆爭辯同一個問題:我們都同意,資本家對於殖民地資源的掠奪掀起了世界大戰,但是要反抗資本主義,難道就非得是共產主義者不可嗎?現實局勢已經沒有餘地討論這個問題,只有拍電影,尚才能一方面捍衛和平主義者的立場,同時拍出資產階級銀行家是迷人的壞蛋、但無產階級革命分子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共產主義曾經是演奏著〈國際歌〉出航的大船、最後只剩下幾個人划著求生艇在大海漂泊。套句電影裡的台詞,沒有階級和死刑的社會很美,但「這樣會很複雜!」可是不用害怕,藝術讓我們勇於複雜。
不過,若是以「勇於複雜」的標準檢驗這齣戲,還是有讓人覺得過不了關的地方。例如電影出現印地安人的角色,難免涉及再現政治的敏感問題,偏偏導演就是那麼議題不敏感、政治不正確地把被殖民者處理得很扁平,除了在冰天雪地裡活蹦亂跳之外什麼都不懂。更值得商榷的是戲中一再宣揚的人道主義。我有時不免納悶,自由、平等、博愛被捧得那麼高,彷彿歷史在法國大革命之後再無推進,西方之外再沒有可貴的普世價值。要知道,人道思想可以維繫和平,但也能發動戰爭啊!美軍入侵伊拉克,不就是為了「人道主義救援」嗎?
當然,太陽劇團不是美軍,更何況慷慨激昂的理想才剛說完,戲的結尾就留下伏筆:攝影機對著觀眾靜靜轉動,突然澎湃的樂聲中斷,只聽見敲擊聲兀自作響,像是在敲打一種警報,提醒我們理想愈是崇高,實踐起來愈是充滿危險和變數。這是非常動人的誠實,追求人性的光明,卻堅定地凝視著時代的黑暗。這大概是為什麼,莫虛金七十幾歲了,依然能夠升起照耀未來的太陽。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3年1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多益
與其說他們追求的是專業化的演出,不如說是回到專業分工之前的集體勞動。(林鑠齊/攝)
Theatre du Soleil什麼時候開始從「太陽劇團」被定名為「陽光劇團」的?我沒有直接證據,但多半和Cirque du Soleil從「太陽馬戲團」改叫「太陽劇團」有關。明明是同一顆soleil,這裡有太陽、那裡徒留陽光還不打緊,問題是cirque再怎麼翻也不可能翻成「劇團」啊?難道說,只因為太陽馬戲團(在台灣)更有名也更賣錢,它硬是要在中文裡脫胎換骨為「劇團」,我們就乾脆把太陽一併奉送給它?這給人很不好的感覺,彷彿資本家竄改了我們的語言,壟斷了我們的知識,而這恰好是「陽光劇團」一輩子在反抗的。因此,為了避免精神分裂地使用資本主義的語言討論這樣一個批判資本主義的劇團,以下容我復古使用「太陽劇團」。
作為史詩的科幻小說
莫虛金在訪談提到,法國人集體失去史詩能力有一個精確的時間點,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一九一四年,而《未竟之業》時光倒流,細說一群電影愛好者因為戰爭被迫中斷拍攝的經過,為的是重新修補這道歷史想像的傷殘。所謂鑑往知來,往過去尋找未來的可能性並不希罕,罕見的是莫虛金的史詩格局來自科幻小說,戲裡的電影拍的是凡爾納的冒險故事。
從好萊塢電影和日本卡通認識凡爾納的我們,自然很難理解,像《環遊世界八十天》、《海底兩萬哩》這樣的通俗娛樂,跟廿世紀的史詩有什麼相干?關聯在於,戲中戲的拍攝場景呈現了一群人遭遇船難、漂流到荒島上,本來想就地建立烏托邦,卻發現島上有金礦而互相殘殺,這是凡爾納典型的晚期風格。著迷於科技突飛猛進的小說家,到了晚年,卻回頭處理險惡的自然,以及比自然還險惡的人性。換句話說,把凡爾納的創作生涯攤開,一邊是充滿夢想的科技,另一邊是令人幻滅的人性,兩邊對折,就是科學進步讓人重拾孩童般無邊無際的幻想,同時也帶領你我走向滅亡。
今天更加依賴科技的我們,怕只有被科技摧折得更趨近毀滅。科幻小說果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史詩。
人不是主角 事件才是
科技的矛盾看似無解,太陽劇團卻堅持認為有。戲裡帶我們回到電影剛發明的默片時期,電影還沒發展成熟,還不是工業,而是一個新奇的玩具,一場大家可以一起玩的遊戲,碎紙片就可以製造出漫天風雪,牽一根線拉動衣角就可以表現迎風獨行,假鳥假得不得了還是天地一沙鷗。一切都很假,卻顯得那麼真,因為他們認真,他們天真,天真到相信唯有藝術可以用科技的美好戰勝科技的醜惡,所以抵抗戰爭最好的辦法就是繼續創作。
無論你認不認可這種近乎「藝術樂觀主義」的信念,都得承認太陽劇團的天真不是無知,而是一種強大的、探索未知的行動力,一種廢話少說、苦幹實幹的實驗精神。這裡我得反駁一種意見,批評這齣戲活像樣板戲。要知道,像《紅色娘子軍》那樣的革命芭蕾舞劇,是極其修飾到不容一點閃失,規格化到所有人凌空飛躍,飛得還永遠一樣高;可是太陽劇團剛好相反,是一群高度專業的演員回歸業餘人士,他們演戲誇張,時常NG,演完立刻衝到另一頭拉懸吊、扛布景,與其說他們追求的是專業化的演出,不如說,是回到專業分工之前的集體勞動。
有人質疑的正是這個:會不會集體過了頭,犧牲了個人?比如台上總是一大群人橫衝直撞,以至於分不清主角配角,看不到角色的內心情感之類的。我想,觀眾對角色的心理認同不但不是導演要的,顯然是她要避免的。別忘了,這是一部史詩作品,它就像展開一幅歷史卷軸,再了不起的人物在歷史的視野底下都只是芸芸眾生,沒有誰是主角,除了歷史事件。戲裡的大事一件接著一件,斐迪南大公被刺殺了、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饒勒斯發動歐洲大罷工、然後饒勒斯遇刺、戰爭爆發了……事件快得令人措手不及,誰等你慢慢醞釀什麼心理細節?
「這樣會很複雜!」
人心的確複雜,但是危急關頭會把人簡化,逼你不得不在極端的二元對立裡選一個:就要開戰了,你打還是不打?逃還是留下?參戰還是反戰?愛國還是不愛?現實被極端化、簡化到這個地步,也難怪劇中的電影導演尚.拉巴雷總是怒氣沖沖地拒談戰爭,只顧拍片。我們得留意,這完全不是逃避現實,這群人在戰爭前夕狂熱地投入拍攝工作,正是因為只剩下藝術還能夠不簡化地面對複雜的現實。
最鮮明的例子,是從說書人、尚.拉巴雷、到奧斯特島上的倖存者,無論電影裡外都在反覆爭辯同一個問題:我們都同意,資本家對於殖民地資源的掠奪掀起了世界大戰,但是要反抗資本主義,難道就非得是共產主義者不可嗎?現實局勢已經沒有餘地討論這個問題,只有拍電影,尚才能一方面捍衛和平主義者的立場,同時拍出資產階級銀行家是迷人的壞蛋、但無產階級革命分子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共產主義曾經是演奏著〈國際歌〉出航的大船、最後只剩下幾個人划著求生艇在大海漂泊。套句電影裡的台詞,沒有階級和死刑的社會很美,但「這樣會很複雜!」可是不用害怕,藝術讓我們勇於複雜。
不過,若是以「勇於複雜」的標準檢驗這齣戲,還是有讓人覺得過不了關的地方。例如電影出現印地安人的角色,難免涉及再現政治的敏感問題,偏偏導演就是那麼議題不敏感、政治不正確地把被殖民者處理得很扁平,除了在冰天雪地裡活蹦亂跳之外什麼都不懂。更值得商榷的是戲中一再宣揚的人道主義。我有時不免納悶,自由、平等、博愛被捧得那麼高,彷彿歷史在法國大革命之後再無推進,西方之外再沒有可貴的普世價值。要知道,人道思想可以維繫和平,但也能發動戰爭啊!美軍入侵伊拉克,不就是為了「人道主義救援」嗎?
當然,太陽劇團不是美軍,更何況慷慨激昂的理想才剛說完,戲的結尾就留下伏筆:攝影機對著觀眾靜靜轉動,突然澎湃的樂聲中斷,只聽見敲擊聲兀自作響,像是在敲打一種警報,提醒我們理想愈是崇高,實踐起來愈是充滿危險和變數。這是非常動人的誠實,追求人性的光明,卻堅定地凝視著時代的黑暗。這大概是為什麼,莫虛金七十幾歲了,依然能夠升起照耀未來的太陽。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3年1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多益
2013年1月20日 星期日
聆聽木桐堡的傳奇饗宴
【文/張維芬】
在舉世聞名的法國西南部波爾多地區,從「梅鐸」(Medoc)產區Chateau Lafite、Chateau Latour、Chateau Margaux以及「格拉芙」 (Graves)產區Chateau Haut-Brian,和1973年加入梅鐸產區原被列為二級酒莊的Chateau Mouton-Rothschild,並稱五大酒莊,此分野是在1855年法王拿破崙三世為向外國人展現法國葡萄酒的優越,下令波爾多地區建立葡萄酒分級制度,依品酒專家主觀的「品質」與酒商客觀的「市場價格」而挑選出。
木桐酒莊Chateau Mouton-Rothschild
歸咎為何木桐酒莊Chateau Mouton-Rothschild在當時酒價與其他名列一級的四大酒莊同級,卻只位居二級酒莊?據觀察家指出,其一是菲利普男爵的曾祖父納塔涅.羅其德男爵(Baron Nathaniel de Rothschild, 1812-1870)在1853年購入酒莊的該任莊主,未親自掌管使葡萄園疏於管理,加上當時粉孢菌肆虐園況不佳,即使納塔涅.羅其德男爵最後想力挽狂瀾挽救,卻離1855年分級制度施行僅兩年之隔,仍就為時已晚。其二是國籍情結緣故,1330年代英法百年戰爭,法國戰敗割讓給英國,一直到聖女貞德帶領法軍反敗為勝,這片波爾多葡萄園在1453年才重回法國人懷抱,因此法國人始終對於英國人在波爾多的勢力特別敏感。而納塔涅.羅其德男爵為德國羅其德大家族的英國分支,法國人認為木桐堡落入英人之手,雖當時評選以「梅鐸」產區聚焦,頂級的四大酒莊中居然破例納入非「梅鐸」產區的Chateau Haut-Brian,但因刻意打壓「屬於英國人的」木桐酒莊Chateau Mouton-Rothschild,故違背原則而未將其列入。
而木桐酒莊Chateau Mouton-Rothschild晉升一級酒莊契機在於,年僅20歲的偉大改造者菲利普男爵不甘位居第二,在正式繼承接受一家英國雜誌訪問時,直指這次評選是「令人髮指的不公正」(the moustrous injustice)。於是逕行改革,發揮其牡羊座的社交手腕,自1950年起長達20年積極遊說及論戰,終於在1973年讓法令正式宣告木桐堡改列一級酒莊。從1855年分級制度施行至今,此條款僅為木桐堡做過更動,簡直可稱「木桐條款」,開心令菲利普男爵將自許名言改為「我現在是第一級,我曾經是第二級,但木桐未曾改變。」(Premier Je suis, second je fus, Mouton ne change),並將其名言印在1973年份的酒標上。
在法國歷史中,1728年才出現玻璃瓶裝的葡萄酒,在之前買者需帶容器到店裡,從橡木桶盛裝,即使玻璃瓶裝的葡萄酒開始普及,酒莊還是將桶裝葡萄酒直接賣給店家,再由店家統一裝瓶貼標籤,因而發生同一年份同一款酒因不同酒商裝瓶而有不同版本的趣事。而菲利普男爵首要改革就是1924年將酒莊釀酒全部自行裝瓶,顛覆既有法國傳統,雖不是自行裝瓶的第一家酒莊,但卻是將100%酒釀裝瓶不再外售的首例。同年酒標上也開始印有「城堡瓶裝」(Mise en Bouteille au Chateau),成為酒質保障的象徵,並為其他酒莊所仿效。
木桐酒莊的葡萄園在波爾多地區山坡上的吉倫特河口,主要出產的葡萄大約是赤霞珠(卡本內-蘇維濃)(77%)、梅洛(11%)、品麗珠(10%)和Petit Verdot(2%)。木桐堡具有典型赤霞珠特徵,成熟的黑醋栗、咖啡、烤木香氣、香氣熟美豐沛,口感濃厚、層次豐富、單寧強勁。
畫廊的新空間,散發出剛強又具柔軟氣息
而葡萄酒像是一把鑰匙,巧妙打開通往藝術殿堂的門,可以大膽毫無畏懼,近距離欣賞著藝術品,而不再手足無措。台北市部分畫廊已創意結合咖啡和Lounge Bar概念,企圖打破畫廊與消費者之間的界限。
在台北復興南路巷子裡的維嘉畫廊,有著咖啡調酒吧檯,往裡面走是法國復古家具用餐區,牆上掛的卻是新銳藝術家作品,不管是為品飲葡萄酒或咖啡來的客人或收藏家,皆一臉困惑問道:「你們是賣咖啡?還是畫廊?還是你們賣酒?」畫廊在今年6月從內湖百坪空間搬遷至此,開始提供葡萄酒、咖啡和輕食,老闆黃琪晃說:「現在的畫廊是沒有人要走進去的,尤其是對70~80年這一代來說。但現在只要進來點一杯葡萄酒或咖啡,就可以欣賞到我的畫。」如此理念就是為了讓藝術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藝術的觀念進入到這空間,甚至跳脫畫廊型式,販售的不只是商品,而是老闆的lifestyle,「當你喜歡這裡的lifestyle,自然也會認同這裡的藝術品,取而代之藝術轉化成是一種觀念,不再是掛在冰冷的牆上。」
黃琪晃一個月有15天在世界各國親自挑選藝術品,途中看見巴黎和丹麥設計風格簡潔有力,靈機一動決定讓這棟建築物用自己的生命講故事,現在畫廊所在的建築物超過40年,裡面的牆面一邊是紅磚頭,另一邊則是清水模,黃琪晃解釋著:「這紅磚牆不是刻意做的,只是把水泥剃掉,讓最原始的面貌露出來,而另一邊採用清水模,很簡單的混搭風不至於讓空間色調太溫暖。」紅磚牆更彰顯出藝術畫作的獨特味道,令人目光久久不能移開。
店內葡萄酒挑選也是匠心獨具搭配空間個性
畫廊的新空間,散發出剛強又具柔軟氣息,空氣飄散老舊與藝術的微妙花火,置身在其中是一種全然感受,連店內葡萄酒挑選也是匠心獨具搭配空間個性,黃琪晃提到:「自己比較喜歡老產區法國酒,挑選的葡萄酒口感,會符合空間氣氛與之配搭,有時候牆上掛的畫作較悲傷,就會選擇口感較酸的葡萄酒。」葡萄酒的酒單不定時會依藝術品的個性更換。喜愛葡萄酒的熱愛者,也可以另類體驗以藝術佐葡萄酒、以藝術會友的絕美經驗,放鬆享受葡萄酒香氣與藝術相互交織出的優美交響曲。
DATA
維嘉畫廊
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279巷4號1樓
電話:02-2706-2116
※ 聯合書報攤提醒您:飲酒過量 有礙健康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1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多益
在舉世聞名的法國西南部波爾多地區,從「梅鐸」(Medoc)產區Chateau Lafite、Chateau Latour、Chateau Margaux以及「格拉芙」 (Graves)產區Chateau Haut-Brian,和1973年加入梅鐸產區原被列為二級酒莊的Chateau Mouton-Rothschild,並稱五大酒莊,此分野是在1855年法王拿破崙三世為向外國人展現法國葡萄酒的優越,下令波爾多地區建立葡萄酒分級制度,依品酒專家主觀的「品質」與酒商客觀的「市場價格」而挑選出。
木桐酒莊Chateau Mouton-Rothschild
歸咎為何木桐酒莊Chateau Mouton-Rothschild在當時酒價與其他名列一級的四大酒莊同級,卻只位居二級酒莊?據觀察家指出,其一是菲利普男爵的曾祖父納塔涅.羅其德男爵(Baron Nathaniel de Rothschild, 1812-1870)在1853年購入酒莊的該任莊主,未親自掌管使葡萄園疏於管理,加上當時粉孢菌肆虐園況不佳,即使納塔涅.羅其德男爵最後想力挽狂瀾挽救,卻離1855年分級制度施行僅兩年之隔,仍就為時已晚。其二是國籍情結緣故,1330年代英法百年戰爭,法國戰敗割讓給英國,一直到聖女貞德帶領法軍反敗為勝,這片波爾多葡萄園在1453年才重回法國人懷抱,因此法國人始終對於英國人在波爾多的勢力特別敏感。而納塔涅.羅其德男爵為德國羅其德大家族的英國分支,法國人認為木桐堡落入英人之手,雖當時評選以「梅鐸」產區聚焦,頂級的四大酒莊中居然破例納入非「梅鐸」產區的Chateau Haut-Brian,但因刻意打壓「屬於英國人的」木桐酒莊Chateau Mouton-Rothschild,故違背原則而未將其列入。
而木桐酒莊Chateau Mouton-Rothschild晉升一級酒莊契機在於,年僅20歲的偉大改造者菲利普男爵不甘位居第二,在正式繼承接受一家英國雜誌訪問時,直指這次評選是「令人髮指的不公正」(the moustrous injustice)。於是逕行改革,發揮其牡羊座的社交手腕,自1950年起長達20年積極遊說及論戰,終於在1973年讓法令正式宣告木桐堡改列一級酒莊。從1855年分級制度施行至今,此條款僅為木桐堡做過更動,簡直可稱「木桐條款」,開心令菲利普男爵將自許名言改為「我現在是第一級,我曾經是第二級,但木桐未曾改變。」(Premier Je suis, second je fus, Mouton ne change),並將其名言印在1973年份的酒標上。
在法國歷史中,1728年才出現玻璃瓶裝的葡萄酒,在之前買者需帶容器到店裡,從橡木桶盛裝,即使玻璃瓶裝的葡萄酒開始普及,酒莊還是將桶裝葡萄酒直接賣給店家,再由店家統一裝瓶貼標籤,因而發生同一年份同一款酒因不同酒商裝瓶而有不同版本的趣事。而菲利普男爵首要改革就是1924年將酒莊釀酒全部自行裝瓶,顛覆既有法國傳統,雖不是自行裝瓶的第一家酒莊,但卻是將100%酒釀裝瓶不再外售的首例。同年酒標上也開始印有「城堡瓶裝」(Mise en Bouteille au Chateau),成為酒質保障的象徵,並為其他酒莊所仿效。
木桐酒莊的葡萄園在波爾多地區山坡上的吉倫特河口,主要出產的葡萄大約是赤霞珠(卡本內-蘇維濃)(77%)、梅洛(11%)、品麗珠(10%)和Petit Verdot(2%)。木桐堡具有典型赤霞珠特徵,成熟的黑醋栗、咖啡、烤木香氣、香氣熟美豐沛,口感濃厚、層次豐富、單寧強勁。
畫廊的新空間,散發出剛強又具柔軟氣息
而葡萄酒像是一把鑰匙,巧妙打開通往藝術殿堂的門,可以大膽毫無畏懼,近距離欣賞著藝術品,而不再手足無措。台北市部分畫廊已創意結合咖啡和Lounge Bar概念,企圖打破畫廊與消費者之間的界限。
在台北復興南路巷子裡的維嘉畫廊,有著咖啡調酒吧檯,往裡面走是法國復古家具用餐區,牆上掛的卻是新銳藝術家作品,不管是為品飲葡萄酒或咖啡來的客人或收藏家,皆一臉困惑問道:「你們是賣咖啡?還是畫廊?還是你們賣酒?」畫廊在今年6月從內湖百坪空間搬遷至此,開始提供葡萄酒、咖啡和輕食,老闆黃琪晃說:「現在的畫廊是沒有人要走進去的,尤其是對70~80年這一代來說。但現在只要進來點一杯葡萄酒或咖啡,就可以欣賞到我的畫。」如此理念就是為了讓藝術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藝術的觀念進入到這空間,甚至跳脫畫廊型式,販售的不只是商品,而是老闆的lifestyle,「當你喜歡這裡的lifestyle,自然也會認同這裡的藝術品,取而代之藝術轉化成是一種觀念,不再是掛在冰冷的牆上。」
黃琪晃一個月有15天在世界各國親自挑選藝術品,途中看見巴黎和丹麥設計風格簡潔有力,靈機一動決定讓這棟建築物用自己的生命講故事,現在畫廊所在的建築物超過40年,裡面的牆面一邊是紅磚頭,另一邊則是清水模,黃琪晃解釋著:「這紅磚牆不是刻意做的,只是把水泥剃掉,讓最原始的面貌露出來,而另一邊採用清水模,很簡單的混搭風不至於讓空間色調太溫暖。」紅磚牆更彰顯出藝術畫作的獨特味道,令人目光久久不能移開。
店內葡萄酒挑選也是匠心獨具搭配空間個性
畫廊的新空間,散發出剛強又具柔軟氣息,空氣飄散老舊與藝術的微妙花火,置身在其中是一種全然感受,連店內葡萄酒挑選也是匠心獨具搭配空間個性,黃琪晃提到:「自己比較喜歡老產區法國酒,挑選的葡萄酒口感,會符合空間氣氛與之配搭,有時候牆上掛的畫作較悲傷,就會選擇口感較酸的葡萄酒。」葡萄酒的酒單不定時會依藝術品的個性更換。喜愛葡萄酒的熱愛者,也可以另類體驗以藝術佐葡萄酒、以藝術會友的絕美經驗,放鬆享受葡萄酒香氣與藝術相互交織出的優美交響曲。
DATA
維嘉畫廊
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279巷4號1樓
電話:02-2706-2116
※ 聯合書報攤提醒您:飲酒過量 有礙健康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1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多益
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
重新格式化的「私有」與「共享」—談美國私人美術館的靈活策略(上)
【文/黃心蓉】
美國是歐美少數沒有文化部組織的國家,來自中央及各級政府的藝文補助,如以每人平均值計算,也不特別豐厚。儘管如此,或正因為如此,美國民間慈善捐助風氣卻很蓬勃。即使是國立史密森機構(Smithsonian Institution),也是由來自詹姆士.史密森(James Smithson),一位從未踏足新大陸的英國地質學家的捐款而誕生。緊鄰史密森機構的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雖有國家之稱,亦由鋼鐵鉅子安德魯.美隆(Andrew Mellon)私人發起創建;在美隆率先贈與的畫作中,不但包括購自列支敦士登王室、全美境內唯一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真跡,還有史達林時代蘇聯冬宮博物館(Hermitage)祕密註銷的拉斐爾(Raphael)、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及提香(Tiziano Vecellio)的巨作。由美國個人出資購買蘇聯國有財產再轉贈美國大眾的舉措,雖然罕見,卻為美國收藏家在公共領域的活躍提供了良好的說明。
密西根州立大學伊萊與艾迪斯布洛德美術館。(攝影/Paul Warchol)
根據美國美術館館長協會的數據,美國美術館的收藏約有90%來自私人捐贈,從大都會美術館到舊金山美術館,從展廳到庫房,處處可見這份無私慷慨所造就的豐盈。但是捐贈者在捐贈後對物件就不能再輕易置喙的博物館慣例,也讓許多對作品呈現有堅持想法,又有足夠資源可為後盾的收藏家,捨捐贈一途而更進一步地設立對外開放的私人美術館。如被譽為具世界級重要性的伊莎貝拉嘉納博物館(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從收藏、建物到擺設,全由嘉納女士一人決定。在她過世後,美術館依其遺囑指示,至今未對常設展做過任何調整變動,堪稱最純粹的私人美術館。又如位於加州的蓋提美術館(The J. Paul Getty Museum)共有兩處:蓋提別莊(Getty Villa)及蓋提中心(Getty Center)。別莊仿古義大利莊園造形,展示蓋提畢生所藏希臘羅馬時代文物;蓋提中心則占據整個山頭,還有專屬的輕軌電車,完整反映私人品味及巨大財力,是美國最顯著的文化地景之一。2011年,由全美首富沃爾瑪超市(Walmart)創辦人後裔所捐出的水晶橋美國藝術博物館(Crystal Bridges Museum of American Art)在阿肯色州中不足四萬人的小鎮落成,是美國首間座落在大都會地區外的巨星級美術館,以回饋沃爾瑪家族的發跡點。手筆之大,投入之多,亦是數十年來首見。
雖然個人收藏內容類型各異,但私人美術館中專注當代藝術的館舍,在美國一向都有很突出的表現。這或許是因為個人收藏在形成期時,決策過程簡單,毋需向納稅人或關係人交代,對於具強烈冒險意味的新藝術,接受度也就遠較保守審慎的博物館來得高,往往可以搶得先機購藏。20世紀早期藝術發展仍以歐陸為重,不少當代藝術熱愛者,原是求學或旅遊歐洲時,直接浸濡於第一手氛圍,有所感而展開收藏。戰後,美國世界經濟霸主地位確定,造就了為數可觀的億萬富豪;從《馬內到曼哈頓》(From Manet to Manhattan: The Rise of the Modern Art Market)一書中,亦有「當代藝術收藏,尤其是在美國,乃是一種社交與社會活動」之說。當然,財富未必是收藏入門的唯一途徑,但是財富在創立典藏、建設及提撥經營博物館所需的資金運用上,自然有很大的助益。
如美國第一個現代美術館就是1921年由唐肯.飛利浦(Duncan Phillips)在華府所創設的私人美術館菲利浦紀念美術館(The Phillips Memorial Gallery),擁有大量大眾眼中前衛難解的現代主義畫作;繼之而有巴恩斯(Albert Barnes)在費城近郊的巴恩斯基金會(The Barnes Foundation)。1929年,由艾比.洛克斐勒(Abby Rockefeller)及兩位女性友人麗莉.比利斯(Lillie Bliss)和瑪莉.蘇麗文(Mary Quinn Sullivan)共同籌設的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開幕,媒體紛以「大膽的女士」(the daring ladies)稱之。紐約現代美術館的成功,很快起了發酵作用。雕刻家及收藏者惠特尼(Gertrude Whitney)以其為本,成立惠特尼美國藝術美術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因礦業而致富的古根漢(Solomon Guggenheim)也在紐約設立美術館,正式奠定美國東岸的藝術樞紐地位。一般而言,私人美術館雖名為私人,但需登記為非營利組織,以理事會管理監控典藏、營運基金等。美術館能以基金孳息持續增加藏品,也多會接受外界捐贈。如紐約現代美術館和惠特尼美術館,都是在收藏家及藝術家的源源捐贈下,穩定擴張。
蘇富比在1980年代末期曾指出,當代藝術的收藏者在所有藝術類收藏者中,為數最多。眾人的追逐,使得成交價格節節攀升,但是挾著雄厚經濟資本的私人,在市場上依舊勢不可擋。當代美術館的圖像,雖然在過去百年已有很大轉變,然而對希望保有藝術參與權,尤其是希望所有藏品或指定藏品都獲展出的收藏家,私人美術館所賦予的自由度,仍舊很具吸引力。從休閒服飾品牌Gap創辦人唐諾.費雪(Donald Fisher)到對沖基金經理人史蒂夫.高恆(Steven Cohen),都曾表示過對設立私人美術館的興趣,長期獲藝術新聞《ARTnews》評選為十大最重要收藏家的伊萊.布洛德(Eli Broad)更是其中指標人物。
借閱圖書館式的布洛德基金會
布洛德畢業於密西根州立大學,其後從商,兩度擔任財富雜誌全美500大公司執行總裁,並多次名列世界富豪榜。縱橫當代藝壇,成績也很亮麗,不但出任紐約現代美術館等館理事,更特別的是,在過去數年內,洛杉磯市及密西根州立大學,先後有兩間以布洛德為名的美術館成立,布洛德的私人美術館,亦已動工,預計於2014年落成,而其對私人所有/公共共享的理念,獨具一格,也為私人美術館開拓了新的面向。
1972年,布洛德與妻子艾迪斯(Edythe Broad)以九萬美金買下梵谷的《亞爾的草屋》(Thatched huts in Arles),正式踏上收藏之路,之後又陸續購進畢卡索(Pablo Picasso)、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米羅(Joan Miro)的作品,但是很快的,布洛德夫婦關注的焦點就轉移到當代。他們以梵谷的畫作換入羅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紅》(Red Painting),改以二戰後創作為收藏核心。除了伊萊與艾迪斯布洛德私人收藏(Eli and Edythe L. Broad Collection)外,又於1984年成立布洛德藝術基金會(Broad Art Foundation),皆以典藏當代藝術為主。現兩者合計擁有作品總值超過24億美金,是眾多評論家心中世上最精彩的當代藝術收藏之一。布洛德曾說,積極的實業家,總是不斷追逐新想法,或者也特別容易受充滿活力及突破性的當代藝術、建築感動。也許對他而言,收藏和生意一樣,成功之計都在擁抱變革,勇於求新。
※延伸閱讀:
重新格式化的「私有」與「共享」—談美國私人美術館的靈活策略(下)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典藏今藝術》2013年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TOEIC
美國是歐美少數沒有文化部組織的國家,來自中央及各級政府的藝文補助,如以每人平均值計算,也不特別豐厚。儘管如此,或正因為如此,美國民間慈善捐助風氣卻很蓬勃。即使是國立史密森機構(Smithsonian Institution),也是由來自詹姆士.史密森(James Smithson),一位從未踏足新大陸的英國地質學家的捐款而誕生。緊鄰史密森機構的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雖有國家之稱,亦由鋼鐵鉅子安德魯.美隆(Andrew Mellon)私人發起創建;在美隆率先贈與的畫作中,不但包括購自列支敦士登王室、全美境內唯一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真跡,還有史達林時代蘇聯冬宮博物館(Hermitage)祕密註銷的拉斐爾(Raphael)、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及提香(Tiziano Vecellio)的巨作。由美國個人出資購買蘇聯國有財產再轉贈美國大眾的舉措,雖然罕見,卻為美國收藏家在公共領域的活躍提供了良好的說明。
密西根州立大學伊萊與艾迪斯布洛德美術館。(攝影/Paul Warchol)
根據美國美術館館長協會的數據,美國美術館的收藏約有90%來自私人捐贈,從大都會美術館到舊金山美術館,從展廳到庫房,處處可見這份無私慷慨所造就的豐盈。但是捐贈者在捐贈後對物件就不能再輕易置喙的博物館慣例,也讓許多對作品呈現有堅持想法,又有足夠資源可為後盾的收藏家,捨捐贈一途而更進一步地設立對外開放的私人美術館。如被譽為具世界級重要性的伊莎貝拉嘉納博物館(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從收藏、建物到擺設,全由嘉納女士一人決定。在她過世後,美術館依其遺囑指示,至今未對常設展做過任何調整變動,堪稱最純粹的私人美術館。又如位於加州的蓋提美術館(The J. Paul Getty Museum)共有兩處:蓋提別莊(Getty Villa)及蓋提中心(Getty Center)。別莊仿古義大利莊園造形,展示蓋提畢生所藏希臘羅馬時代文物;蓋提中心則占據整個山頭,還有專屬的輕軌電車,完整反映私人品味及巨大財力,是美國最顯著的文化地景之一。2011年,由全美首富沃爾瑪超市(Walmart)創辦人後裔所捐出的水晶橋美國藝術博物館(Crystal Bridges Museum of American Art)在阿肯色州中不足四萬人的小鎮落成,是美國首間座落在大都會地區外的巨星級美術館,以回饋沃爾瑪家族的發跡點。手筆之大,投入之多,亦是數十年來首見。
雖然個人收藏內容類型各異,但私人美術館中專注當代藝術的館舍,在美國一向都有很突出的表現。這或許是因為個人收藏在形成期時,決策過程簡單,毋需向納稅人或關係人交代,對於具強烈冒險意味的新藝術,接受度也就遠較保守審慎的博物館來得高,往往可以搶得先機購藏。20世紀早期藝術發展仍以歐陸為重,不少當代藝術熱愛者,原是求學或旅遊歐洲時,直接浸濡於第一手氛圍,有所感而展開收藏。戰後,美國世界經濟霸主地位確定,造就了為數可觀的億萬富豪;從《馬內到曼哈頓》(From Manet to Manhattan: The Rise of the Modern Art Market)一書中,亦有「當代藝術收藏,尤其是在美國,乃是一種社交與社會活動」之說。當然,財富未必是收藏入門的唯一途徑,但是財富在創立典藏、建設及提撥經營博物館所需的資金運用上,自然有很大的助益。
如美國第一個現代美術館就是1921年由唐肯.飛利浦(Duncan Phillips)在華府所創設的私人美術館菲利浦紀念美術館(The Phillips Memorial Gallery),擁有大量大眾眼中前衛難解的現代主義畫作;繼之而有巴恩斯(Albert Barnes)在費城近郊的巴恩斯基金會(The Barnes Foundation)。1929年,由艾比.洛克斐勒(Abby Rockefeller)及兩位女性友人麗莉.比利斯(Lillie Bliss)和瑪莉.蘇麗文(Mary Quinn Sullivan)共同籌設的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開幕,媒體紛以「大膽的女士」(the daring ladies)稱之。紐約現代美術館的成功,很快起了發酵作用。雕刻家及收藏者惠特尼(Gertrude Whitney)以其為本,成立惠特尼美國藝術美術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因礦業而致富的古根漢(Solomon Guggenheim)也在紐約設立美術館,正式奠定美國東岸的藝術樞紐地位。一般而言,私人美術館雖名為私人,但需登記為非營利組織,以理事會管理監控典藏、營運基金等。美術館能以基金孳息持續增加藏品,也多會接受外界捐贈。如紐約現代美術館和惠特尼美術館,都是在收藏家及藝術家的源源捐贈下,穩定擴張。
蘇富比在1980年代末期曾指出,當代藝術的收藏者在所有藝術類收藏者中,為數最多。眾人的追逐,使得成交價格節節攀升,但是挾著雄厚經濟資本的私人,在市場上依舊勢不可擋。當代美術館的圖像,雖然在過去百年已有很大轉變,然而對希望保有藝術參與權,尤其是希望所有藏品或指定藏品都獲展出的收藏家,私人美術館所賦予的自由度,仍舊很具吸引力。從休閒服飾品牌Gap創辦人唐諾.費雪(Donald Fisher)到對沖基金經理人史蒂夫.高恆(Steven Cohen),都曾表示過對設立私人美術館的興趣,長期獲藝術新聞《ARTnews》評選為十大最重要收藏家的伊萊.布洛德(Eli Broad)更是其中指標人物。
借閱圖書館式的布洛德基金會
布洛德畢業於密西根州立大學,其後從商,兩度擔任財富雜誌全美500大公司執行總裁,並多次名列世界富豪榜。縱橫當代藝壇,成績也很亮麗,不但出任紐約現代美術館等館理事,更特別的是,在過去數年內,洛杉磯市及密西根州立大學,先後有兩間以布洛德為名的美術館成立,布洛德的私人美術館,亦已動工,預計於2014年落成,而其對私人所有/公共共享的理念,獨具一格,也為私人美術館開拓了新的面向。
1972年,布洛德與妻子艾迪斯(Edythe Broad)以九萬美金買下梵谷的《亞爾的草屋》(Thatched huts in Arles),正式踏上收藏之路,之後又陸續購進畢卡索(Pablo Picasso)、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米羅(Joan Miro)的作品,但是很快的,布洛德夫婦關注的焦點就轉移到當代。他們以梵谷的畫作換入羅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紅》(Red Painting),改以二戰後創作為收藏核心。除了伊萊與艾迪斯布洛德私人收藏(Eli and Edythe L. Broad Collection)外,又於1984年成立布洛德藝術基金會(Broad Art Foundation),皆以典藏當代藝術為主。現兩者合計擁有作品總值超過24億美金,是眾多評論家心中世上最精彩的當代藝術收藏之一。布洛德曾說,積極的實業家,總是不斷追逐新想法,或者也特別容易受充滿活力及突破性的當代藝術、建築感動。也許對他而言,收藏和生意一樣,成功之計都在擁抱變革,勇於求新。
※延伸閱讀:
重新格式化的「私有」與「共享」—談美國私人美術館的靈活策略(下)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典藏今藝術》2013年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TOEIC
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
城市的晃遊者 林宏信「迴身之地」個展開幕
【文/郭怡孜】
有時候,我們需要無數次的追尋,才能夠為自己在這萬花筒般的塵世中,找到最適切的位置。當前,依然有追夢人勇闖藝壇。
「迴身之地」展出現場。
林宏信很早就掌握了的繪畫功底,年輕時卻因為找不到作畫的意義而擱下畫筆,改以廣告設計為業。儘管在廣告設計的領域裡勝任愉快,卻怎麼也填不滿內心某處的空缺。於是他在二十幾歲重回校園,考進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這段時間他試圖追尋藝術的真理,嘗試裝置、影像各種不同的創作媒材,就是不碰繪畫。及至研究所期間,林宏信回頭思索繪畫對於他自己的意義,隨著生活的累積,隨著視野的開展,終於為自身的創作,找到了定位。
從2011年在台灣藝術大學發表的「晃遊者」,到今年於尊彩藝術中心的個展「迴身之地」,林宏信持續關注當今高度城市化且數位化的社會之中,人們的生存樣貌與心理狀態。此次尊彩藝術中心林宏信個展於12月8日開幕,並於12月15日舉辦座談。開幕當天,林宏信在台藝大的老師黃元慶、楊識宏和陳貺怡都到場祝賀,欣見林宏信在峰迴路轉的追尋之中,有了豐碩的成果。
林宏信冷冽的畫風,正好配合冬季的氛圍。他的作品遊走於影像特質與繪畫手感之間,以屬於當代的圖像語彙,闡述這個世代的社會樣貌,映照數位化生活的存在,在冷調色彩與異化構圖之中,保留了人性的溫度。誠如台藝大學美術系所副教授陳貺怡所說:「林宏信的作品中充滿了城市意象,我認為是一種帶著超現實主義味道的,人格化了的城市意象。他的目的不在記錄與描述城市的風景,而是想化身為晃遊者在台北街頭漫步,被城市的氛圍鋪天蓋地、既內且外地包圍住。」
或許是因為林宏信經歷過上班族生活,他的作品並不提供一個世外桃源,而是試圖在真槍實彈的現實生活中,鑿出一道心靈的出口。他探索自己的內在欲求,也混跡於人群之中觀照當代社會裡的人性百態。他在畫布上構築而出的種種奇想,提供了自現實世界暫時遁脫的出口,反映出實體與虛擬交錯的當代生活裡,人們內心的矛盾、瀟灑、孤獨、堅強,以及潛藏於心底,那不變的溫柔。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典藏投資》2012年1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翻譯
有時候,我們需要無數次的追尋,才能夠為自己在這萬花筒般的塵世中,找到最適切的位置。當前,依然有追夢人勇闖藝壇。
「迴身之地」展出現場。
林宏信很早就掌握了的繪畫功底,年輕時卻因為找不到作畫的意義而擱下畫筆,改以廣告設計為業。儘管在廣告設計的領域裡勝任愉快,卻怎麼也填不滿內心某處的空缺。於是他在二十幾歲重回校園,考進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這段時間他試圖追尋藝術的真理,嘗試裝置、影像各種不同的創作媒材,就是不碰繪畫。及至研究所期間,林宏信回頭思索繪畫對於他自己的意義,隨著生活的累積,隨著視野的開展,終於為自身的創作,找到了定位。
從2011年在台灣藝術大學發表的「晃遊者」,到今年於尊彩藝術中心的個展「迴身之地」,林宏信持續關注當今高度城市化且數位化的社會之中,人們的生存樣貌與心理狀態。此次尊彩藝術中心林宏信個展於12月8日開幕,並於12月15日舉辦座談。開幕當天,林宏信在台藝大的老師黃元慶、楊識宏和陳貺怡都到場祝賀,欣見林宏信在峰迴路轉的追尋之中,有了豐碩的成果。
林宏信冷冽的畫風,正好配合冬季的氛圍。他的作品遊走於影像特質與繪畫手感之間,以屬於當代的圖像語彙,闡述這個世代的社會樣貌,映照數位化生活的存在,在冷調色彩與異化構圖之中,保留了人性的溫度。誠如台藝大學美術系所副教授陳貺怡所說:「林宏信的作品中充滿了城市意象,我認為是一種帶著超現實主義味道的,人格化了的城市意象。他的目的不在記錄與描述城市的風景,而是想化身為晃遊者在台北街頭漫步,被城市的氛圍鋪天蓋地、既內且外地包圍住。」
或許是因為林宏信經歷過上班族生活,他的作品並不提供一個世外桃源,而是試圖在真槍實彈的現實生活中,鑿出一道心靈的出口。他探索自己的內在欲求,也混跡於人群之中觀照當代社會裡的人性百態。他在畫布上構築而出的種種奇想,提供了自現實世界暫時遁脫的出口,反映出實體與虛擬交錯的當代生活裡,人們內心的矛盾、瀟灑、孤獨、堅強,以及潛藏於心底,那不變的溫柔。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典藏投資》2012年1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翻譯
大家庭是我的魔咒 「北京之聲:張曉剛」個展佩斯北京開幕
【文/鄒曉慶、以青】
「北京之聲:張曉剛」個展,無疑是歲末藝術圈的一場重頭戲,從12月12日的VIP預展到次日的媒體見面會和開幕式,毛焰、楊千、岳敏君、呂澎、譚國斌、黃燎原、趙能智、趙旭等業界大腕的捧場,以至微博各界人士的評論,都可看出這場展覽的重要性,以及張曉剛在中國當代藝術界的影響力。
「北京之聲:張曉剛」個展展出作品《我的母親》(My Mother)。
2012年12月13日下午4點,「北京之聲:張曉剛」在佩斯北京開幕,這位闊別藝術圈一年有餘的大腕,藉由第二次在佩斯的大型展覽重新回歸。這次展覽比原訂計畫推遲了一年,張曉剛因心臟疾病不得不暫時修養。而在此次展覽中,他也直白地說自己憋足了勁兒,想趁這次機會把之前沒畫完、未完成的想法,全給撿起來完成。在這樣的契機下,此次展品的都是2012年新作,包括兩件從2010年就開始創作的作品,以及一幅2009年動筆迄今才算完成的作品。雖然近幾年張曉剛動作不多,但此次攜新作高調亮相卻意外獲得藝術家、媒體及藏家的認同,顯示出這位昔日「天王」的藝術造詣實力和市場號召力。
大家庭魔咒
很多人知道張曉剛,是從他的「大家庭」系列開始的。充滿個人記憶和時代記憶的作品,憂鬱、傷感的藝術特質,讓圈內圈外的人開始關注起這位雲南籍藝術家。「大家庭」系列作品為張曉剛贏得無數讚譽及藝術市場的肯定。但開幕當天,張曉剛表示,一方面覺得相當幸運,因「大家庭」成就了自己,但同時他也無奈地說:「『大家庭』是我的魔咒,因為大家記住了它,而忽略了我其他方面。」
為了破除魔咒,張曉剛在日復一日的創作中尋求突破。有人統計過,自1989年起,張曉剛共舉辦18次個展,參加150餘次群展,僅2003年至今十年間就有8次個展。長期的超負荷工作量,讓張曉剛在2010年因心臟病住院,做心臟搭橋手術,也被醫生勒令不准工作。
「北京之聲:張曉剛」個展展出作品《大女人和小男人》(Woman and Little Man)。
此次展覽讓觀眾看到了一個陌生又熟悉的張曉剛。進入展廳,迎面而來的是牆上的一句話:「來自深淵的孤獨,使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超越的意義,而一旦我們知道了如何去使用我們的孤獨,世界對我們而言,又開始有了新的意義。」這種孤獨的意味在張曉剛的作品中一直存在,懷舊與傷感的氣息也從未消失。
新舊並陳 返璞歸真
在以往張曉剛的作品中,總帶有對記憶碎片的描述與追憶,但卻又保持一種冷眼旁觀的態度,似乎永遠活在記憶,獨自享受似水年華的追憶。在此次展出的新作品中,張曉剛仍然使用其標誌性的符號表現這一情懷,例如「大家庭」系列中的血線、灰色調,家庭的描繪,「記憶與失憶」系列中的光斑,「裡和外」系列中電燈、燈繩。在在延續了他對於童年和那個特定年代的不斷追尋,以個人經歷和記憶為主線表現壓抑、疏離和悠然,這種淡淡幽然的抒情,幾乎成了他的個人特色符號。正如展場中摘自張曉剛「1990年手記」中的文字:「我理解的真正的藝術,它既來自於具體的偶然事件,更具有宏觀共性的精神。它不表達某一個人或物,而是表達某一種人或物。它不表達某一次事件或情感的開始與結束,而是展示一種具有戲劇性效果的精神狀態。」張曉剛永遠是一個沉迷於記憶中的懷舊者,然而他用畫筆記錄著童年的憂鬱黯淡和屬於1980年代的壓抑氣息。
進入展廳,迎面而來的是牆上的一句話:「來自深淵的孤獨,使我們更深的體會到超越的意義,而一旦我們知道了如何去使用我們的孤獨,世界對我們而言,又開始有了新的意義。」這種孤獨的意味在張曉剛的作品中一直存在,懷舊與傷感的氣息也從未消失。
但這次展覽中,「什麼」系列也突顯出張曉剛對於新鮮元素的嘗試。與之前晦暗的色調不同,張曉剛在部分新作中更大膽地使用了明亮的色彩,以大色塊的黃、綠、紫平塗在沙發和人物中,也運用青松、紅梅、手電筒等傳統和現代的象徵符號隱喻著舊與新的碰撞,彷彿時間就在畫中匆匆逝去。作品的創作主線相較以往也有所不同,張曉剛將此番創作概括為「不設定主題,不依靠大腦,完全跟著身體的感受走」的創作方式。面對「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動力何來」這個問題時,他說:「真正的動力是熱愛,更具體來講,是身體在帶動大腦,身體大於大腦對於藝術的熱愛。」
而藝術家似乎在休養期間將藝術表現地愈加返璞歸真。就像新作《我的母親》,畫中的男孩坐在沙發一角,用畏懼的眼神仰望著自己的母親,他攜帶脆弱與孤獨的氣息,似乎要走出畫幅變為真實。這是在張曉剛作品中首次肯定了存在的意義,重新定義著觀看的方式。儘管在張曉剛的畫面中,孤獨感是如此強烈地存在著,但在現實生活中,繪畫何嘗不是消解孤獨的一種方式呢。他曾說,在當下喧囂躁動的現實世界,自己更加迷戀關在房間畫畫的時光。
在張曉剛新作中,紅梅、青松、電燈、手電筒、書藥瓶、以及老式家具等物象的存在,讓專屬於某一時期的時代記憶和個人記憶體現得非常強烈。這種時代感和專屬於個人的記憶並沒有淹沒作品本身具有的引人共鳴的力量。在張曉剛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作為人都會有的孤獨、壓抑等情緒,同時也深感生命的脆弱。在這些情緒的背後,又似乎生長出一種溫情的力量。經歷過人生的大落大起,飽嘗過生活的艱辛,也體驗過名利雙收的滋味,已過知天命之年的張曉剛,賦予他的作品一種「看透後的輕鬆感」。回憶與懷舊是張曉剛幾十年創作中的重要脈絡,他說:「我是一個往回看的藝術家,不喜歡往前看,我不相信未來,從這裡來說我可能是一個悲觀主義者,我不是一個懷舊的藝術家,只是對回憶本身感興趣,在我的作品中有時間的印記。」
北京藝壇關注
開幕前一天的VIP預展,因一場大雪,現場嘉賓人數並未達到市場鼎沸時期首度個展開幕的規模。但在今年度一片冷清的藝術市場氛圍中,此次張曉剛新作展仍吸引各界人士到場。開幕充滿溫馨的寒暄問好,一是關心身體狀況,二是讚揚畫作精益求精,皆是鼓舞之聲。張曉剛的眾多藝術圈好友紛紛在微博發表「觀展感言」,絲毫不吝惜溢美之詞:藝術家楊千在微博寫道:「看了老友張曉剛在北京佩斯畫廊的個展很有感觸,這位對自己精益求精嚴格要求的藝術家,在身體稍好些時候還常加班至深夜,一筆一畫創作至開幕式的前三天。對於他來說是非常不容易了。現在對自己的作品這樣負責的藝術家已經很少了。這種精神也呈現在他的新作中,敬仰!」好友方力鈞發微博稱:「這個展覽有些新舊混雜的東西值得細細咀嚼。因身體狀況曉剛停畫一年,這可能是時間的神秘禮物。停畫期間,對時間和生命,對藝術之根本,曉剛的所思、所想,以及因慢下來和停止下來,而從上蒼、從虛空、從遠處和萬古獲得的說不清楚的東西,浮現出來。」
中央電視台英文頻道(CCTV NEWS)也於開幕當天對張曉剛新個展進行主題採訪。報導將張曉剛稱為「當代藝術家中最活躍的人物」,介紹了張曉剛新作的主題和創意,著重提到作品中的血脈、父子、情感等,認為這表現了他對於舊主題的回歸。畫中表現出的孤獨、複雜的人物關係和特定的時代記憶,正是以張曉剛個人的記憶作為主要靈感來源。除了人物之外,畫中的新元素手電筒、紅梅、青松則象徵著希望與信心。中央電視台作為最為重要的主流媒體,雖然視頻報導僅有3分鐘的播出時間,且僅限於泛泛的作品解讀,但也充分體現主流文化對於張曉剛本人及此次展覽的關注。
張曉剛1988年的作品《生生息息之愛》,於2011年在蘇富比尤倫斯專拍中以7906萬港元成交,締造亞洲當代藝術最高拍賣紀錄,之後,媒體對張曉剛言必稱「標王」。而在此次新作展中,張曉剛卻坦言「怕了媒體動輒拿那些拍品說事」,甚至抱怨觀眾似乎並不在乎他作品中的改變。實際上,通過拍賣行業人員的回饋,他們以及部分藏家對這批新作的市場前景相當看好。北京保利拍賣執行董事趙旭連發微博稱許此次展覽,而匡時拍賣負責人董國強則戲稱在展場:「想拍一張『匡時錄』,卻被保安喝斥制止了。」不論稱讚、力挺還是玩笑,拍賣從業人士的捧場依然顯示了這位「標王」的市場價值。此次新作展,據悉在VIP預展之夜,作品已全部售出。
藝術家的生活總是被外界想像的異乎神秘,被問起一天的時光是如何安排的?張曉剛用「枯燥」形容,除了畫畫,上微博、鍛鍊身體和聽音樂,是他僅有的幾樣消遣。如今張曉剛的微博粉絲已近23萬人,他在上面結交了不少朋友,也時常發表一些漫畫和自己的觀點,在他看來,微博把自己心中的單純保留和釋放了出來。如今的張曉剛,正在擺脫大家庭的魔咒,讓藝術創作以一種自在之態的本來面目呈現。
與以往展覽一出就眾說紛紜的情況不同,雖然北京藝壇各界一直對張曉剛的作品有不同的解讀方式,但對此次「北京之聲:張曉剛」個展口徑卻出奇一致,缺少了各個角度的評論讓人深有遺憾之感。但不論褒貶,此次展覽的確在歲末為北京藝壇奉上了一分精彩,為冷清的2012年度畫上了句號。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典藏投資》2012年1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托福
「北京之聲:張曉剛」個展,無疑是歲末藝術圈的一場重頭戲,從12月12日的VIP預展到次日的媒體見面會和開幕式,毛焰、楊千、岳敏君、呂澎、譚國斌、黃燎原、趙能智、趙旭等業界大腕的捧場,以至微博各界人士的評論,都可看出這場展覽的重要性,以及張曉剛在中國當代藝術界的影響力。
「北京之聲:張曉剛」個展展出作品《我的母親》(My Mother)。
2012年12月13日下午4點,「北京之聲:張曉剛」在佩斯北京開幕,這位闊別藝術圈一年有餘的大腕,藉由第二次在佩斯的大型展覽重新回歸。這次展覽比原訂計畫推遲了一年,張曉剛因心臟疾病不得不暫時修養。而在此次展覽中,他也直白地說自己憋足了勁兒,想趁這次機會把之前沒畫完、未完成的想法,全給撿起來完成。在這樣的契機下,此次展品的都是2012年新作,包括兩件從2010年就開始創作的作品,以及一幅2009年動筆迄今才算完成的作品。雖然近幾年張曉剛動作不多,但此次攜新作高調亮相卻意外獲得藝術家、媒體及藏家的認同,顯示出這位昔日「天王」的藝術造詣實力和市場號召力。
大家庭魔咒
很多人知道張曉剛,是從他的「大家庭」系列開始的。充滿個人記憶和時代記憶的作品,憂鬱、傷感的藝術特質,讓圈內圈外的人開始關注起這位雲南籍藝術家。「大家庭」系列作品為張曉剛贏得無數讚譽及藝術市場的肯定。但開幕當天,張曉剛表示,一方面覺得相當幸運,因「大家庭」成就了自己,但同時他也無奈地說:「『大家庭』是我的魔咒,因為大家記住了它,而忽略了我其他方面。」
為了破除魔咒,張曉剛在日復一日的創作中尋求突破。有人統計過,自1989年起,張曉剛共舉辦18次個展,參加150餘次群展,僅2003年至今十年間就有8次個展。長期的超負荷工作量,讓張曉剛在2010年因心臟病住院,做心臟搭橋手術,也被醫生勒令不准工作。
「北京之聲:張曉剛」個展展出作品《大女人和小男人》(Woman and Little Man)。
此次展覽讓觀眾看到了一個陌生又熟悉的張曉剛。進入展廳,迎面而來的是牆上的一句話:「來自深淵的孤獨,使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超越的意義,而一旦我們知道了如何去使用我們的孤獨,世界對我們而言,又開始有了新的意義。」這種孤獨的意味在張曉剛的作品中一直存在,懷舊與傷感的氣息也從未消失。
新舊並陳 返璞歸真
在以往張曉剛的作品中,總帶有對記憶碎片的描述與追憶,但卻又保持一種冷眼旁觀的態度,似乎永遠活在記憶,獨自享受似水年華的追憶。在此次展出的新作品中,張曉剛仍然使用其標誌性的符號表現這一情懷,例如「大家庭」系列中的血線、灰色調,家庭的描繪,「記憶與失憶」系列中的光斑,「裡和外」系列中電燈、燈繩。在在延續了他對於童年和那個特定年代的不斷追尋,以個人經歷和記憶為主線表現壓抑、疏離和悠然,這種淡淡幽然的抒情,幾乎成了他的個人特色符號。正如展場中摘自張曉剛「1990年手記」中的文字:「我理解的真正的藝術,它既來自於具體的偶然事件,更具有宏觀共性的精神。它不表達某一個人或物,而是表達某一種人或物。它不表達某一次事件或情感的開始與結束,而是展示一種具有戲劇性效果的精神狀態。」張曉剛永遠是一個沉迷於記憶中的懷舊者,然而他用畫筆記錄著童年的憂鬱黯淡和屬於1980年代的壓抑氣息。
進入展廳,迎面而來的是牆上的一句話:「來自深淵的孤獨,使我們更深的體會到超越的意義,而一旦我們知道了如何去使用我們的孤獨,世界對我們而言,又開始有了新的意義。」這種孤獨的意味在張曉剛的作品中一直存在,懷舊與傷感的氣息也從未消失。
但這次展覽中,「什麼」系列也突顯出張曉剛對於新鮮元素的嘗試。與之前晦暗的色調不同,張曉剛在部分新作中更大膽地使用了明亮的色彩,以大色塊的黃、綠、紫平塗在沙發和人物中,也運用青松、紅梅、手電筒等傳統和現代的象徵符號隱喻著舊與新的碰撞,彷彿時間就在畫中匆匆逝去。作品的創作主線相較以往也有所不同,張曉剛將此番創作概括為「不設定主題,不依靠大腦,完全跟著身體的感受走」的創作方式。面對「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動力何來」這個問題時,他說:「真正的動力是熱愛,更具體來講,是身體在帶動大腦,身體大於大腦對於藝術的熱愛。」
而藝術家似乎在休養期間將藝術表現地愈加返璞歸真。就像新作《我的母親》,畫中的男孩坐在沙發一角,用畏懼的眼神仰望著自己的母親,他攜帶脆弱與孤獨的氣息,似乎要走出畫幅變為真實。這是在張曉剛作品中首次肯定了存在的意義,重新定義著觀看的方式。儘管在張曉剛的畫面中,孤獨感是如此強烈地存在著,但在現實生活中,繪畫何嘗不是消解孤獨的一種方式呢。他曾說,在當下喧囂躁動的現實世界,自己更加迷戀關在房間畫畫的時光。
在張曉剛新作中,紅梅、青松、電燈、手電筒、書藥瓶、以及老式家具等物象的存在,讓專屬於某一時期的時代記憶和個人記憶體現得非常強烈。這種時代感和專屬於個人的記憶並沒有淹沒作品本身具有的引人共鳴的力量。在張曉剛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作為人都會有的孤獨、壓抑等情緒,同時也深感生命的脆弱。在這些情緒的背後,又似乎生長出一種溫情的力量。經歷過人生的大落大起,飽嘗過生活的艱辛,也體驗過名利雙收的滋味,已過知天命之年的張曉剛,賦予他的作品一種「看透後的輕鬆感」。回憶與懷舊是張曉剛幾十年創作中的重要脈絡,他說:「我是一個往回看的藝術家,不喜歡往前看,我不相信未來,從這裡來說我可能是一個悲觀主義者,我不是一個懷舊的藝術家,只是對回憶本身感興趣,在我的作品中有時間的印記。」
北京藝壇關注
開幕前一天的VIP預展,因一場大雪,現場嘉賓人數並未達到市場鼎沸時期首度個展開幕的規模。但在今年度一片冷清的藝術市場氛圍中,此次張曉剛新作展仍吸引各界人士到場。開幕充滿溫馨的寒暄問好,一是關心身體狀況,二是讚揚畫作精益求精,皆是鼓舞之聲。張曉剛的眾多藝術圈好友紛紛在微博發表「觀展感言」,絲毫不吝惜溢美之詞:藝術家楊千在微博寫道:「看了老友張曉剛在北京佩斯畫廊的個展很有感觸,這位對自己精益求精嚴格要求的藝術家,在身體稍好些時候還常加班至深夜,一筆一畫創作至開幕式的前三天。對於他來說是非常不容易了。現在對自己的作品這樣負責的藝術家已經很少了。這種精神也呈現在他的新作中,敬仰!」好友方力鈞發微博稱:「這個展覽有些新舊混雜的東西值得細細咀嚼。因身體狀況曉剛停畫一年,這可能是時間的神秘禮物。停畫期間,對時間和生命,對藝術之根本,曉剛的所思、所想,以及因慢下來和停止下來,而從上蒼、從虛空、從遠處和萬古獲得的說不清楚的東西,浮現出來。」
中央電視台英文頻道(CCTV NEWS)也於開幕當天對張曉剛新個展進行主題採訪。報導將張曉剛稱為「當代藝術家中最活躍的人物」,介紹了張曉剛新作的主題和創意,著重提到作品中的血脈、父子、情感等,認為這表現了他對於舊主題的回歸。畫中表現出的孤獨、複雜的人物關係和特定的時代記憶,正是以張曉剛個人的記憶作為主要靈感來源。除了人物之外,畫中的新元素手電筒、紅梅、青松則象徵著希望與信心。中央電視台作為最為重要的主流媒體,雖然視頻報導僅有3分鐘的播出時間,且僅限於泛泛的作品解讀,但也充分體現主流文化對於張曉剛本人及此次展覽的關注。
張曉剛1988年的作品《生生息息之愛》,於2011年在蘇富比尤倫斯專拍中以7906萬港元成交,締造亞洲當代藝術最高拍賣紀錄,之後,媒體對張曉剛言必稱「標王」。而在此次新作展中,張曉剛卻坦言「怕了媒體動輒拿那些拍品說事」,甚至抱怨觀眾似乎並不在乎他作品中的改變。實際上,通過拍賣行業人員的回饋,他們以及部分藏家對這批新作的市場前景相當看好。北京保利拍賣執行董事趙旭連發微博稱許此次展覽,而匡時拍賣負責人董國強則戲稱在展場:「想拍一張『匡時錄』,卻被保安喝斥制止了。」不論稱讚、力挺還是玩笑,拍賣從業人士的捧場依然顯示了這位「標王」的市場價值。此次新作展,據悉在VIP預展之夜,作品已全部售出。
藝術家的生活總是被外界想像的異乎神秘,被問起一天的時光是如何安排的?張曉剛用「枯燥」形容,除了畫畫,上微博、鍛鍊身體和聽音樂,是他僅有的幾樣消遣。如今張曉剛的微博粉絲已近23萬人,他在上面結交了不少朋友,也時常發表一些漫畫和自己的觀點,在他看來,微博把自己心中的單純保留和釋放了出來。如今的張曉剛,正在擺脫大家庭的魔咒,讓藝術創作以一種自在之態的本來面目呈現。
與以往展覽一出就眾說紛紜的情況不同,雖然北京藝壇各界一直對張曉剛的作品有不同的解讀方式,但對此次「北京之聲:張曉剛」個展口徑卻出奇一致,缺少了各個角度的評論讓人深有遺憾之感。但不論褒貶,此次展覽的確在歲末為北京藝壇奉上了一分精彩,為冷清的2012年度畫上了句號。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典藏投資》2012年1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托福
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TOEIC多益的解題技巧之閱讀篇
閱讀訓練:在閱讀時常會碰到以下幾種困擾
1 字彙太多看不懂
建議同學平日要多涉獵各方面的文章,也可以上一些英文報紙的網站,挑一、二篇社論來閱讀,或是瀏覽每則新聞的標題。在學習新的單字時,建議同學先買一本好 的英英字典 ( 因為查單字時用英英字典,不僅可以增加閱讀英文的機會,同時還可以學習這個字彙的正確用法和意義。)查到一個單字可以將其紀錄在一本個人專用的字彙筆記本 上,記得寫下它的音標、詞性,還有字典上所援用的例句;如果知道該字的一些相似可以互換的字彙,也可以將那些字和它們的用法寫在旁邊。這個方式有助於在 TOEIC 多益 文法項目中測試選擇正確用字 (Word Choice) 的部分。
2. 閱讀的速度不夠快
閱讀速度不夠快的原因除了回溯到單字認識的不夠多之外,不會分析句型也是一項主因。因此,文法上的訓練也是和閱讀訓練是相輔相成的。坊間的文法書成千上百 本,選擇一本好的、實用的文法工具書比起花俏又華而不實編排的文法書還要重要的多。建議同學可以多方比較。此外,文法書只是參考用的工具書,千萬不要拿來 從第一頁開始死記硬背,而是針對自己較弱的環節下工夫。在準備多益TOEIC考試時,同學們可以從平常做練習時錯誤的文法句型記錄在一本筆記本上,歸納自 己是文法中的哪一個部分不夠熟悉,再利用文法書釐清自己的觀念。這樣,比抱著一本文法書硬啃的方式還有效率。
在此順道一提:一本好的文法書除了能有系統且清楚地闡述文法概念以外,應該也要同時具備有練習題的部分,讓學習者可以測試自己是不是已經真正學會了該項文法概念。
此外,在考多益TOEIC 閱讀測驗時,因為時間上的限制,往往讓應試者沒有足夠的時間將每一篇文章從頭到尾閱讀完;因此建議同學在有限的時間中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1. 先快速瀏覽每一篇的考試題目,同時掌握題目中的關鍵字,例如:人名、地名、數字等等;這樣做有助於應試者在回頭看文章時,可以快速地循線找出正確答案。
2. 文章的第一句或第一段往往是該篇文章的主旨,而主旨題幾乎是每一篇閱讀必考的部分。文章的最後一句或是最後一段,往往是結論的部分,除了考結論題之外,也是替推理題埋下伏筆的地方。
3. 另外,文章中出現的一些關鍵字,例如像:" however ", " on the other hand "," nevertheless " 等,也都是常考部分;因為它們代表了與文章原先呈現的觀念相反的論點,而這些往往也是成為考題中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段德慧 從GEPT初級口說測驗探討提昇 英文會話 能力之方向與方法
2李惠芳 提升學生英語的學與教策略
3賴怡秀 大學英語特色課程效益之研究-以多益課程為例
資料來源:愛咪上班族心天地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74&News_Class_ID=0
1 字彙太多看不懂
建議同學平日要多涉獵各方面的文章,也可以上一些英文報紙的網站,挑一、二篇社論來閱讀,或是瀏覽每則新聞的標題。在學習新的單字時,建議同學先買一本好 的英英字典 ( 因為查單字時用英英字典,不僅可以增加閱讀英文的機會,同時還可以學習這個字彙的正確用法和意義。)查到一個單字可以將其紀錄在一本個人專用的字彙筆記本 上,記得寫下它的音標、詞性,還有字典上所援用的例句;如果知道該字的一些相似可以互換的字彙,也可以將那些字和它們的用法寫在旁邊。這個方式有助於在 TOEIC 多益 文法項目中測試選擇正確用字 (Word Choice) 的部分。
2. 閱讀的速度不夠快
閱讀速度不夠快的原因除了回溯到單字認識的不夠多之外,不會分析句型也是一項主因。因此,文法上的訓練也是和閱讀訓練是相輔相成的。坊間的文法書成千上百 本,選擇一本好的、實用的文法工具書比起花俏又華而不實編排的文法書還要重要的多。建議同學可以多方比較。此外,文法書只是參考用的工具書,千萬不要拿來 從第一頁開始死記硬背,而是針對自己較弱的環節下工夫。在準備多益TOEIC考試時,同學們可以從平常做練習時錯誤的文法句型記錄在一本筆記本上,歸納自 己是文法中的哪一個部分不夠熟悉,再利用文法書釐清自己的觀念。這樣,比抱著一本文法書硬啃的方式還有效率。
在此順道一提:一本好的文法書除了能有系統且清楚地闡述文法概念以外,應該也要同時具備有練習題的部分,讓學習者可以測試自己是不是已經真正學會了該項文法概念。
此外,在考多益TOEIC 閱讀測驗時,因為時間上的限制,往往讓應試者沒有足夠的時間將每一篇文章從頭到尾閱讀完;因此建議同學在有限的時間中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1. 先快速瀏覽每一篇的考試題目,同時掌握題目中的關鍵字,例如:人名、地名、數字等等;這樣做有助於應試者在回頭看文章時,可以快速地循線找出正確答案。
2. 文章的第一句或第一段往往是該篇文章的主旨,而主旨題幾乎是每一篇閱讀必考的部分。文章的最後一句或是最後一段,往往是結論的部分,除了考結論題之外,也是替推理題埋下伏筆的地方。
3. 另外,文章中出現的一些關鍵字,例如像:" however ", " on the other hand "," nevertheless " 等,也都是常考部分;因為它們代表了與文章原先呈現的觀念相反的論點,而這些往往也是成為考題中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段德慧 從GEPT初級口說測驗探討提昇 英文會話 能力之方向與方法
2李惠芳 提升學生英語的學與教策略
3賴怡秀 大學英語特色課程效益之研究-以多益課程為例
資料來源:愛咪上班族心天地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74&News_Class_ID=0
翻譯所教的是翻譯能力,非語言能力!!!
「 翻譯 所教翻譯能力,不教語言能力!」
「翻譯所不是 語言訓練所」
台灣師範大學翻譯所副教授廖柏森和助理教授賴慈芸異口同聲表示,翻譯需要擁有良好的雙語能力,包括外語和本國母語:「這個部分在入學時就會要求,因此台師 大翻譯所學生都有很好的語言能力;老師們的想法是:語言能力必須自己想辦法,研究所只有兩三年,不可能把時間花在這裡。」
一般人常常會混淆語言能力與翻譯能力,尤其外語系往往偏重英語訓練、偏廢中文能力。況且,會寫中文不表示中文夠好,廖柏森指出,很多人的中文大有問題,例 如英語化的中文、把動詞「名詞化」的中文(進行一個XX的動作)等等,英語好過頭的人常有類似問題,「這方面前輩余光中寫過很多文章批評。」
廖柏森進一步表示,翻譯研究所和外語系、應用外語系學生的最大不同,就是前者屬於精英教育,已經有一套語言能力篩選機制;後者則偏向普及教育,入學時少有篩選機制。
具體從教學方式來看,譯研所接近師徒制、師生互動多、強調實作、具理論基礎;外語系和應用外語系則是大班制,一般25至40人,師生缺乏互動,且以語言訓練為主,「中譯英像教英文寫作、英譯中像教英文閱讀,」賴慈芸補充說明。
最重要的是,翻譯往往是一種「再創造」,好的翻譯不只是淺表的文字符碼轉換,而必須具有文化意識及社會溝通功能。由是,翻譯是一種綜合能力的要求,外語好只是基本條件,翻譯所學生要求更深更廣,因此大量且不偏食的閱讀也是必要條件。
(摘自: 英文會話 討論區)
參考文獻:
1廖柏森 大學生翻譯學習型態與其翻譯能力之關係
2李亭穎、廖柏森 台灣大學生對於口譯課程看法之探討
3戴碧珠 台灣各大學英文系及應用英文系筆譯教學現況探討
資料來源:旺報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73&News_Class_ID=0
「翻譯所不是 語言訓練所」
台灣師範大學翻譯所副教授廖柏森和助理教授賴慈芸異口同聲表示,翻譯需要擁有良好的雙語能力,包括外語和本國母語:「這個部分在入學時就會要求,因此台師 大翻譯所學生都有很好的語言能力;老師們的想法是:語言能力必須自己想辦法,研究所只有兩三年,不可能把時間花在這裡。」
一般人常常會混淆語言能力與翻譯能力,尤其外語系往往偏重英語訓練、偏廢中文能力。況且,會寫中文不表示中文夠好,廖柏森指出,很多人的中文大有問題,例 如英語化的中文、把動詞「名詞化」的中文(進行一個XX的動作)等等,英語好過頭的人常有類似問題,「這方面前輩余光中寫過很多文章批評。」
廖柏森進一步表示,翻譯研究所和外語系、應用外語系學生的最大不同,就是前者屬於精英教育,已經有一套語言能力篩選機制;後者則偏向普及教育,入學時少有篩選機制。
具體從教學方式來看,譯研所接近師徒制、師生互動多、強調實作、具理論基礎;外語系和應用外語系則是大班制,一般25至40人,師生缺乏互動,且以語言訓練為主,「中譯英像教英文寫作、英譯中像教英文閱讀,」賴慈芸補充說明。
最重要的是,翻譯往往是一種「再創造」,好的翻譯不只是淺表的文字符碼轉換,而必須具有文化意識及社會溝通功能。由是,翻譯是一種綜合能力的要求,外語好只是基本條件,翻譯所學生要求更深更廣,因此大量且不偏食的閱讀也是必要條件。
(摘自: 英文會話 討論區)
參考文獻:
1廖柏森 大學生翻譯學習型態與其翻譯能力之關係
2李亭穎、廖柏森 台灣大學生對於口譯課程看法之探討
3戴碧珠 台灣各大學英文系及應用英文系筆譯教學現況探討
資料來源:旺報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73&News_Class_ID=0
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
情態助動詞(modal auxiliaries)
多益 必考文法---英文的助動詞大致上分為兩類:
一種是「沒有語意,只有文法功能」的助動詞,如do, does, did, have, has等。另一種是「具有語意」的助動詞,也就是情態助動詞,此種助動詞多益文法填空題必考(雖然題數並不會太多),實際上也很常用,非常有必要加以熟 悉,以下我按照各種「語意」做個分類整理。
A. 許可 (permission)
may, can, could (can的過去式), must not …
a. You may leave the office as soon as you have finished. (可以…)
b. You can take three books home with you. (可以…)
c. Last summer break we could stay up late on Sundays. (可以…)
d. You must not leave your car unlocked. (不可以…)
B. 可能、推測 (possibility)
may, might, could, can, must
a. She may/might know Tom’s address. (可能…)
b. He may/might be waiting at the station when we arrive. (可能…)
c. I guess he could be in the library. (可能…)
d. Skiing on the hills can be quite dangerous. (可能…)
e. There is a lot of noise form upstairs. It must be Tom. (一定…)
C. 能力 (ability)
can (=am able to…), could (=was able to…)
a. I can’t (am not able to) pay you today. Can you wait till tomorrow? (沒辦法…)
b. When he was young, he could (was able to) climb any tree in the forest. (可以…)
D. 建議 (advice)
should, ought to, had better
a. You should tell the police about it. (應該…)
b. You ought to phone your parents. (應該…)
c. I think you'd better ask Jane first. (or he will get offended.) (最好…)
E. 必要 (necessity)
must, have to
a. You must use a dictionary. I am tired of correcting your spelling errors. (必須…)
b. We have to wear uniform on duty. (必須…)
參考文獻:
1增進您的英文閱讀、寫作、以及會話技能
2提升學生外語能力之配套措施
3李惠芳 提升學生英語的學與教策略
資料來源:Maxking的英文教室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72&News_Class_ID=0
一種是「沒有語意,只有文法功能」的助動詞,如do, does, did, have, has等。另一種是「具有語意」的助動詞,也就是情態助動詞,此種助動詞多益文法填空題必考(雖然題數並不會太多),實際上也很常用,非常有必要加以熟 悉,以下我按照各種「語意」做個分類整理。
A. 許可 (permission)
may, can, could (can的過去式), must not …
a. You may leave the office as soon as you have finished. (可以…)
b. You can take three books home with you. (可以…)
c. Last summer break we could stay up late on Sundays. (可以…)
d. You must not leave your car unlocked. (不可以…)
B. 可能、推測 (possibility)
may, might, could, can, must
a. She may/might know Tom’s address. (可能…)
b. He may/might be waiting at the station when we arrive. (可能…)
c. I guess he could be in the library. (可能…)
d. Skiing on the hills can be quite dangerous. (可能…)
e. There is a lot of noise form upstairs. It must be Tom. (一定…)
C. 能力 (ability)
can (=am able to…), could (=was able to…)
a. I can’t (am not able to) pay you today. Can you wait till tomorrow? (沒辦法…)
b. When he was young, he could (was able to) climb any tree in the forest. (可以…)
D. 建議 (advice)
should, ought to, had better
a. You should tell the police about it. (應該…)
b. You ought to phone your parents. (應該…)
c. I think you'd better ask Jane first. (or he will get offended.) (最好…)
E. 必要 (necessity)
must, have to
a. You must use a dictionary. I am tired of correcting your spelling errors. (必須…)
b. We have to wear uniform on duty. (必須…)
參考文獻:
1增進您的英文閱讀、寫作、以及會話技能
2提升學生外語能力之配套措施
3李惠芳 提升學生英語的學與教策略
資料來源:Maxking的英文教室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72&News_Class_ID=0
發展遲緩兒童語言訓練的基本認識
語言是人類傳達思想和溝通情感的工具。正常語言的習得需要健康的體質,也需要後天不斷的練習。所謂健康的體質是指跟講話有關的器官及腦神經必須正
常。有些孩子生下來在智能上的發展就比其他孩子要遲緩,對這類孩子而言,基本上都伴隨一些身體上的問題,造成他在學習方面的能力不佳,如腦性麻痺、自閉
症、唇顎裂‥‥等,這些嚴重地影響孩子本身的語言發展。然而就算是正常的孩子,有健全的身體,但其後天學習環境無法提供經常練習說話的機會,那這孩子的說
話能力也不會很好。可見語言發展及語言能力是同時考慮先天及後天的因素。
先天已經過去了,尤其是神經系統的缺陷,難以修復,但是如果我們願意在後天上多做一些努力,發展遲緩兒的語言能力仍是可以改善的!令人擔心的是許多家長抱 持「我已經嘗試各種努力了,但仍不見好轉,我看是沒希望了」,於是放棄了,並認為只要照顧好遲緩兒的生活起居即可,至於訓練是沒用的。
四歲前的孩童可塑性是相當大的,所以語言訓練最好是學齡前便開始著手,且勿拖過12歲,因為從過去的經驗發現12歲之後做的語言矯治成效不佳。對遲緩兒的語言訓練必須適材適性、因材施教及不斷練習。以下提出十點語言訓練的方法原則供家長參考:
1.了解孩子目前的語言狀況:語言遲緩除了有字彙太少、句子不完整之外,通常伴隨口吃、構音問題、聲音沙啞等問題,了解問題才能定出適當的目標。
2.以定時、定點活動為佳:訓練時間以10∼20分鐘為宜,時間太長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若難以定時定點訓練,機會教育亦是不錯的方式,機會教育需掌握的原則是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及興趣。
3.將分散注意力的東西降到最低程:在學習環境中,除了誘導學習的獎勵品外,不應擺設其他雜物,避免孩子分心。
4.事先設計活動內容:配合孩子的年紀,挑選適當的教材,通常採用2-3歲、語言與認知方面的材料。
5.以漸進的方式安排小步驟的學習:遲緩兒的學習力及挫折忍受度比正常孩子低,故每次訂定的學習目標應是具體、小步驟,同時考量每步驟間的連貫性。
6.指示語要明確、清晰、不要廢話且前後一致:以兒童能理解的、重點式的話來來協助訓練效果較好。
7.隨時隨地鼓勵發音:不論孩子說得好不好,家長仍應鼓勵他多說話,才有較多的機會了解孩子不正確的發音,家長才能提供正確的示範。
8.不要直接糾正孩子錯誤的表達,而是示範正確的發音,讓孩子自己比較對或錯。
9.反覆練習:這是最重要的技巧,對遲緩兒就是要不厭其煩的反覆教導。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都是現成且最好的素材,儘量要求孩子表達他的需要,不論是用語音、聲音、表情或手勢皆可。用鼓勵和讚美的態度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
10.遲緩兒的家長們應聚集在一起,互相聯絡、互相支持:家長不應自怨自艾過度自責、也不應有放棄的心態。如果家長們能常聚在一起聊天、交換帶孩子的心得 彼此相互鼓勵、給予支持,才有動力持續下去,不論對自己的心理調適或教育孩子均有極大的幫助;家長若能結合在一起,更能為自己的家庭或孩子爭取更大的福 利。
遲緩兒也是有學習能力的,只是他們不善於應用一些學習策略,所以家長們更不應該放棄遲緩兒的學習機會。盡力幫孩子營造一個隨時隨地皆在學習的教育環境,並堅持「不放棄」、「不事事代勞」的教養態度,遲緩兒的成長與進步是指日可待的。
(摘自: 企業語言訓練 討論區)
參考文獻:
1自閉症學生的溝通技巧訓練
2語言發展
3提升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
資料來源:王詹樣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71&News_Class_ID=0
先天已經過去了,尤其是神經系統的缺陷,難以修復,但是如果我們願意在後天上多做一些努力,發展遲緩兒的語言能力仍是可以改善的!令人擔心的是許多家長抱 持「我已經嘗試各種努力了,但仍不見好轉,我看是沒希望了」,於是放棄了,並認為只要照顧好遲緩兒的生活起居即可,至於訓練是沒用的。
四歲前的孩童可塑性是相當大的,所以語言訓練最好是學齡前便開始著手,且勿拖過12歲,因為從過去的經驗發現12歲之後做的語言矯治成效不佳。對遲緩兒的語言訓練必須適材適性、因材施教及不斷練習。以下提出十點語言訓練的方法原則供家長參考:
1.了解孩子目前的語言狀況:語言遲緩除了有字彙太少、句子不完整之外,通常伴隨口吃、構音問題、聲音沙啞等問題,了解問題才能定出適當的目標。
2.以定時、定點活動為佳:訓練時間以10∼20分鐘為宜,時間太長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若難以定時定點訓練,機會教育亦是不錯的方式,機會教育需掌握的原則是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及興趣。
3.將分散注意力的東西降到最低程:在學習環境中,除了誘導學習的獎勵品外,不應擺設其他雜物,避免孩子分心。
4.事先設計活動內容:配合孩子的年紀,挑選適當的教材,通常採用2-3歲、語言與認知方面的材料。
5.以漸進的方式安排小步驟的學習:遲緩兒的學習力及挫折忍受度比正常孩子低,故每次訂定的學習目標應是具體、小步驟,同時考量每步驟間的連貫性。
6.指示語要明確、清晰、不要廢話且前後一致:以兒童能理解的、重點式的話來來協助訓練效果較好。
7.隨時隨地鼓勵發音:不論孩子說得好不好,家長仍應鼓勵他多說話,才有較多的機會了解孩子不正確的發音,家長才能提供正確的示範。
8.不要直接糾正孩子錯誤的表達,而是示範正確的發音,讓孩子自己比較對或錯。
9.反覆練習:這是最重要的技巧,對遲緩兒就是要不厭其煩的反覆教導。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都是現成且最好的素材,儘量要求孩子表達他的需要,不論是用語音、聲音、表情或手勢皆可。用鼓勵和讚美的態度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
10.遲緩兒的家長們應聚集在一起,互相聯絡、互相支持:家長不應自怨自艾過度自責、也不應有放棄的心態。如果家長們能常聚在一起聊天、交換帶孩子的心得 彼此相互鼓勵、給予支持,才有動力持續下去,不論對自己的心理調適或教育孩子均有極大的幫助;家長若能結合在一起,更能為自己的家庭或孩子爭取更大的福 利。
遲緩兒也是有學習能力的,只是他們不善於應用一些學習策略,所以家長們更不應該放棄遲緩兒的學習機會。盡力幫孩子營造一個隨時隨地皆在學習的教育環境,並堅持「不放棄」、「不事事代勞」的教養態度,遲緩兒的成長與進步是指日可待的。
(摘自: 企業語言訓練 討論區)
參考文獻:
1自閉症學生的溝通技巧訓練
2語言發展
3提升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
資料來源:王詹樣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71&News_Class_ID=0
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準備多益(TOEIC)的秘訣
最近常有人問起如何學英文和 準備 多益 ( TOEIC ) 的事,現在 讓 Eagle 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優!
1. Premise and Condition (前提和條件) :
不管你現在英文程度如何,學英文最重要的還是"興趣",唯有興趣才能持之以恆喔!
培養自己的英文興趣吧!
每個人培養的方式都不相同,要靠自己去發掘與找尋喔!
2. Q & A (問與答) :
(1) 聽力(Listening)不夠好?
每天聽力最好至少聽個2~3小時,且涵蓋範圍最好能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多聽 空中英語教室、 彭蒙惠Advanced 英文、 ABC、BBC、CNN、 National Geographic (國家地理頻道)...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喔!
TOEIC 準備 : 可上Yahoo拍賣買美國影集(觀看時,最好設英文字幕);多益多半考些生活英文, 比 托福 (較能真正測出一個人的英文能力)簡單多囉!
(2) 不敢說(Speaking)?
老實說,台灣說英文的環境嚴重不足,當然到補習班找老外聊天最快,但可能時間有限。建議存點錢出國走走,讓自己有機會多說多練習;寄宿家庭(跟美國人住一起)、語言學校(學費貴)或海外打工(但要小心安全)都可以。
(3) 英文文章讀(Reading)不懂?
可多看英語雜誌(請參閱Eagle 的部落格相簿)、The China Post ( 英文中國郵報; 7-11每日有售; $15 ) 和書籍(如: 學生百科全書) 等。
(4) 練習寫(Writing) :
若有上台灣 " Yahoo知識 " 的習慣,可改上美國Yahoo!Answers 或申請個英語部落格做練習喔!
(5) 單字記不住?
原因只有"因為英文文章看太少囉! "
參考文獻:
1提升學生外語能力之配套措施
2柯采伶 淺探台灣語言國際化所引起的英文檢定效應
3尤雪瑛 從英語能力檢定論大學英語課程規劃
資料來源:V 翻譯 工作室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70&News_Class_ID=0
1. Premise and Condition (前提和條件) :
不管你現在英文程度如何,學英文最重要的還是"興趣",唯有興趣才能持之以恆喔!
培養自己的英文興趣吧!
每個人培養的方式都不相同,要靠自己去發掘與找尋喔!
2. Q & A (問與答) :
(1) 聽力(Listening)不夠好?
每天聽力最好至少聽個2~3小時,且涵蓋範圍最好能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多聽 空中英語教室、 彭蒙惠Advanced 英文、 ABC、BBC、CNN、 National Geographic (國家地理頻道)...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喔!
TOEIC 準備 : 可上Yahoo拍賣買美國影集(觀看時,最好設英文字幕);多益多半考些生活英文, 比 托福 (較能真正測出一個人的英文能力)簡單多囉!
(2) 不敢說(Speaking)?
老實說,台灣說英文的環境嚴重不足,當然到補習班找老外聊天最快,但可能時間有限。建議存點錢出國走走,讓自己有機會多說多練習;寄宿家庭(跟美國人住一起)、語言學校(學費貴)或海外打工(但要小心安全)都可以。
(3) 英文文章讀(Reading)不懂?
可多看英語雜誌(請參閱Eagle 的部落格相簿)、The China Post ( 英文中國郵報; 7-11每日有售; $15 ) 和書籍(如: 學生百科全書) 等。
(4) 練習寫(Writing) :
若有上台灣 " Yahoo知識 " 的習慣,可改上美國Yahoo!Answers 或申請個英語部落格做練習喔!
(5) 單字記不住?
原因只有"因為英文文章看太少囉! "
參考文獻:
1提升學生外語能力之配套措施
2柯采伶 淺探台灣語言國際化所引起的英文檢定效應
3尤雪瑛 從英語能力檢定論大學英語課程規劃
資料來源:V 翻譯 工作室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70&News_Class_ID=0
翻譯的三要素- 語言能力、翻譯技巧、知識領域
我們常常說, 翻譯 要做的好,必須兼顧「三合一」( 3 in 1),或是洋人說的「trinity」的要求。所謂「三合一」指的是「語言能力」,「翻譯技巧」,以及「知識領域」下面舉幾個例子。以錯誤的翻譯例證來說明「三合一」。
一、「語言能力」(language)
做學生都知道的「隨堂考」是「pop quiz」。某影集的中文字幕翻譯人員,竟然把「pop quiz」錯誤翻譯為「突擊」會把考試誤會成軍事行動。此譯員的「語言能力」(language)出現了問題。
二、「翻譯技巧」(translation skills set)
同一套影集,劇集的主人翁對同事說:「別介意,我只是goofed。」這邊的「goof」是「開玩笑、搞笑」的意思。結果被誤譯為「失誤」。這是翻譯能力的問題。中文用字不同,意思差很多。
三、「知識領域」「domain knowledge」
新聞雜誌報導說道,當時蘇聯(冷戰時期是「蘇聯」)發展「SAM」飛彈。「SAM」的「S」指surface,顯然翻成「地對空飛彈」,但這則報導的 「surface」指的是「海面」(亦是surface),由船艦發射。回教國家很多地方都有「Median」(聖地),未必是那個「麥地那市」。 「CSI」等犯罪鑑識影集都會提到他們的「跡證組」(Trace),專門處理「trace evidence」(微跡證物)。翻譯成「追跡組」是錯的。
(摘自: 英文會話 教學網)
參考文獻:
1李亭穎、廖柏森 台灣大學生對於口譯課程看法之探討
2趙元任 論翻譯中信達雅的信的幅度
3葛傅槼 漫談由漢譯英文題
資料來源:口譯專家王麗莎 Lissa Wang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69&News_Class_ID=0
一、「語言能力」(language)
做學生都知道的「隨堂考」是「pop quiz」。某影集的中文字幕翻譯人員,竟然把「pop quiz」錯誤翻譯為「突擊」會把考試誤會成軍事行動。此譯員的「語言能力」(language)出現了問題。
二、「翻譯技巧」(translation skills set)
同一套影集,劇集的主人翁對同事說:「別介意,我只是goofed。」這邊的「goof」是「開玩笑、搞笑」的意思。結果被誤譯為「失誤」。這是翻譯能力的問題。中文用字不同,意思差很多。
三、「知識領域」「domain knowledge」
新聞雜誌報導說道,當時蘇聯(冷戰時期是「蘇聯」)發展「SAM」飛彈。「SAM」的「S」指surface,顯然翻成「地對空飛彈」,但這則報導的 「surface」指的是「海面」(亦是surface),由船艦發射。回教國家很多地方都有「Median」(聖地),未必是那個「麥地那市」。 「CSI」等犯罪鑑識影集都會提到他們的「跡證組」(Trace),專門處理「trace evidence」(微跡證物)。翻譯成「追跡組」是錯的。
(摘自: 英文會話 教學網)
參考文獻:
1李亭穎、廖柏森 台灣大學生對於口譯課程看法之探討
2趙元任 論翻譯中信達雅的信的幅度
3葛傅槼 漫談由漢譯英文題
資料來源:口譯專家王麗莎 Lissa Wang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69&News_Class_ID=0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