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台灣英語會話教學會失敗的原因

我曾經是一個九歲就出國的小留學生。如同許多小留學生剛到國外的不適應和一些在慘痛的經驗,我也都了解。最大的痛苦,末過於語言上的隔閡,這也導致 了許多人在交友與課堂上的種種困難。尤其對小朋友來說,當他們表達能力與邏輯能力尚未純熟時,那更是手捉無措,必竟英文並非他們的第一語言。在台灣學英文 是非常制式化的,雖然出國前,已請了當紅的英語老師來傳授傳統式的 英文會話 ,並上課認真深受老師的讚許。但是我發現從課本上所學得的對話,在真正對話上,所用到的機率是幾乎非常低的,並且都不是本意而是最方便的答案或是被英文老師硬套上的制式型回答。

台灣英語會話教學失敗的原因有三個:
一、所有的英文老師以學生“快樂學習”為第一要務,必竟我也當過知名補習班的外師,也了解“快樂學習”和續班率的關聯性與重要性,沒有人會喜歡三個月到期 後老闆向你投射出 “關愛的眼神”的那種感覺。所以學生快樂就代表他學得很好,他熱愛英文,英文很好,會唸小故事書(有插畫式)就代表他完全懂他在唸什麼。這就是惡性循環的 開始,小孩玩的快樂,等於家長快樂,家長快樂等於樂意付費,樂意付費等於老闆快樂,老闆快 樂等於 老師快樂。就是這種周而復始的惡性循環,造成許多比較自覺的家長開始一到學期末就開始另尋名師,在我接觸到的家長裡換過三間補習班的比例佔多數,更有一些 家長乾脆放棄在兒童小學時學英文的黃金時刻。

二、所有的英語會話課本都是在一個已既定的模式下進行,所有的答案都是已既定的。例如:“How are you?” (你好嗎?) 你的回答肯定是: “I am fine. Thank You!”(我很好。謝謝!) 就算上到高階的英語會話課本也是一樣,雖然答案的選擇性增加,但那些答案也是既定,並沒有教導如何表達自己當下的感覺。但是難道你真的每天都那麼好 嗎??? 如果你感到不舒服或正在流血,而當別人問你 “How are you?”的時候,難到你也要回答 “I am fine. Thank You!”嗎!? 我在中學的時候,我還真的碰過一次這種情形,那時有一位新轉來的台灣學生因為吃壞肚子,而開始明顯的感到不舒服,這時他面有難色的表情剛好被路過的副校長 看到而前去關心,副校長看到他就問他 “How are you?” “Are you ok?” 那他的回答也很妙、也很制式,他回答“I am fine. Thank You! And you?”(我很好。謝謝!那你呢??) 天啊!!這是個什麼時刻!!! 我想如果這位學生懂得表達他的不舒服感,他肯定會請副校長趕快叫台救護車來,而非還在那邊跟他噓寒問暖,試著促進師生關係。相同的,在交友的時候也是如 此,如果你永遠只會回答 “我很好。謝謝!”而不懂得分享你內心真正的感受,敢問你真的交的到知心的朋友嗎?

三、No Chinese!被濫用。在文教區你會看到一大堆美語補習班褾榜者 “No Chinese” 的招牌。這種行銷手法,也的確造就了許多連鎖補習班的崛起,也相對的為社會大眾帶來了一層又一層的迷思。就讓我們平心靜氣想一想,如果一個小孩子被帶到一 間教室是只能說美語的時候,他開口說話的機率大不大? 面對一個外國人的時候,他怕不怕? 他聽懂和同時了解外國人問的問題並能做出回答的可能性有多高? 就算他回答了,那外國人聽得懂小朋友用所謂Chinese English的回答方式嗎? 種種的問題使我懷疑No Chinese的環境是否適合所有英文層級的小朋友。 我相信全美語的環境,我也相信 No Chinese 的需要性,但應該是漸進式的提高在班上所用到的英文比例,而非馬上就進入100%全美語的環境。

在以上的分析之下,總結就是教法太過理想化而沒有認清實際面,完全學習國外的教法但並沒有認清,是否符何台灣的民情。父母親應該好好的想一想這種傳統式的英語教法,是否有效? 你也是否被迷思所包圍了呢?



參考文獻
1學習英文會話技巧
2營造有利的全民英語學習環境
3提升外語能力計畫

資料來源:四隻小豬的部落格
http://www.jeda.com.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30&News_Class_ID=0





 日文檢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