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社群化時代的求職配對新方式,Path.To將你的社群活動變履歷

曾有研究指出,一份履歷寫得好不好、是不是會被錄取,六秒之內就會被決定;不過,未來找工作可能連履歷都不用準備了。

你是否已經準備好進入這樣的社會?未來找工作可能不再需要寫履歷,也不用備妥前雇主對自己的評價,因為關於你的資訊只要上網一查就有了。

在這個什麼都講求「社群化」的時代,連找工作也不例外,最新的人才招募概念由此衍生:從專業類型的社群當中(例如GitHub軟體社群或Dribbble設計社群),協助雇主撈取求職者的相關資訊(例如技能、名聲、或社群參與度),然後再進行評估與通知。

位於佛羅里達州的新創公司Path.to積極開發新的工作配對演算法,將個人在網路上的社群活動紀錄當作履歷,幫你配對適合工作,主動通知工作職缺,也會提供雇主適合招募名單。目前這項服務已經上線,主要以軟體和設計產業為主,侷限在加州灣區(Bay Area),使用這項服務的雇主超過百家,其中不乏知名的新創企業,例如Evernote、Lytro、和Uber等。

創辦人Darren Bounds表示,新服務試圖更深入地瞭解求職者的個性、工作經驗、和熱情,不管是Facebook還是Twitter的發文,都可以透露此人關心何事,另外從好友或追隨者名單也可以找到相關蛛絲馬跡。Darren Bounds強調這些資訊對雇主而言是「額外加分」,並不會真的直接影響評量求職者是否錄取,這樣的模式也比較適合小型企業使用。

只是,當社群世界的公私領域越來越模糊,上班和下班的那一條界線不復存在;加入每一位朋友、抒發每一個心情、或是分享每一則消息之前,都要先考慮是否能提升「外界對我的評價」,生活是不是會越來越辛苦呢?

出自Fast Company


轉貼來源:數位時代

廣告設計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以保存出發的區域再生策略—韓東洙談首爾北村韓屋的發展脈絡與矛盾(下)

【整理/張玉音】

從空間風景保存,到居民型態的孕生

與會建築學者孫全文認為,首爾地價普遍高於台北,在這樣精華地帶的「保存」意識,以政府角度來說並不容易,尤其北村是由市政府都市設計科和住宅管理局來規畫首爾韓屋的保存政策,這和台灣對於遺產都列為文化單位管理的思惟是具差異層次的。建築學者龔書章也於論壇中表示,以地區再生概念來說,他認為北村案例是成功的,區域在空間風景保存後,建構許多細緻的法規與機制,尤其是努力將階層意識和居住型態建立起來。居民型態的保存更是地區風貌軟性的靈魂,北村除原居民外,市政府也策略的針對傳統工藝匠人、藝文保存團體等單位,給予其申請入駐韓屋的低價房租獎勵。而研究室曾經入駐韓屋的韓東洙更寫實的描述居住的現實,他贊同韓屋保存的立意,然而傳統韓屋住宅的尺度,對現代人使用起來並不方便,現存韓屋大部分都是規模較小的,除位於狹窄的胡同內,以院子為中心由正房和廂房圍繞而成「ㄈ」字型或「口」字型結構,地寬非能徹底運用,使許多現代化設備如暖氣、冰箱等生活電器皆很難在狹小的空間中安裝,限制高度、地寬的美意與法規,無法貼合現代生活基本的需要,這也是在保存法規背後難以跨越的限制。



















北村韓屋清圓山房庭院。(圖/首爾市官方旅遊資訊網站)

Tweed, C. & Sutherland, M在《建置文化遺產與持續的都市發展》(Built cultural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將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分為兩種詮釋,其一為被指定的文化遺產(heritage by designation),是經國族、專家嚴審為具承載、傳承、體現傳統文化價值的象徵空間;其二為「經挪用而成立的文化遺產」(heritage by appropriation),這是指某些空間透過坊眾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沉澱累積成屬於在地的空間紋理。北村的重要性交融著上述兩種模式,既包羅傳統文化藝術空間及活動,也同時卻秉富著該地住民之文化,然而此豐富的面向也使北村被視為首爾重要的觀光與文化價值之一。

當懷舊成為生活品味,矛盾的展開

然而韓東洙也帶出北村保存後衍生更多複雜的問題,首先是房地產價格的急遽攀升、二是以飯店為首的商業設施增加、三是缺乏對韓屋保存的普遍解決方法、四是過度的流動人口流入與交通問題等。北村的成功也造就當地觀光的氾濫,文化地景逐漸成為消費性地景,許多建構的文化紋理也逐漸被消除,當「懷舊成為生活品味」,韓屋生活被中產階級認同為品味的象徵後,加速了該區域「仕紳化」(Gentrification)的進程,由於北村脫離現有的現代化時間與脈絡,韓屋逐漸成為可供消費的符號,從復古的建築元素,到與抽象的記憶、風格掛勾,這些加乘的堆疊強化了北村的不可取代性,與歷史的鑲結造就文化「厚度」的顯影,當這樣的「厚度」成為高階層的品味指向,北村即難以避免成為商品化的象徵。隨著北村越來越多權貴入駐,地價與房價應聲飆高,未來原居民與在地進駐團體的社群所形成的生活氛圍,有可能就此稀釋而瓦解。龔書章也回應北村的矛盾如同台北都更政策的矛盾,當區域的歷史、文化建物被保留,但是居民型態在經過變遷後的輪替,原來的生活氛圍卻如同宿命般被遺忘,他認為亞洲城市現皆面臨當文化建體被保留後,過去的生活型態該如何被保留的困境,生活意識才是體現聚落生命的重點。到底要保留什麼,才能將聚落最好的質地保存下來?北村提供了老建築如何與當代共存的示範,然而仍面臨居民結構逐漸改變稀釋的命運。法規能夠為建築規定詳細的保存法規,而「人」的生活型態又該如何被保存,將成為新的課題。

※延伸閱讀:以保存出發的區域再生策略—韓東洙談首爾北村韓屋的發展脈絡與矛盾(上)

【《典藏今藝術》2012年4月號;訂閱 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多益

網路名人堂:第一封電子郵件標準制定者、TCP/IP設計者、網路隱私控制推手…

網路協會(The Internet Society)發表33位「網路名人堂」(Internet Hall of Fame)入選者,從美國前副總統Al Gore、分類廣告創辦人Craig Newmark、到電子郵件與「@」符號的制定者Ray Tomlinson。在網路如此發達的今日,你最感謝誰對網路的貢獻?以下為大家精選10位網路名人,一起來看看他們的偉大事蹟。

1. Ray Tomlinson



如果沒有Ray Tomlinson,我們彼此之間的聯繫可能變得相當困難。他是電子郵件email的發明者,同時選用「@」這個符號作為電子郵件代表,樹立第一封電子郵件的標準。

2. Craig Newmark



僅靠獨自一人的力量,就改變了人們使用網路分類廣告的習慣,Craig Newmark創辦了Craigslist網站,每月瀏覽量達300億次,在美國多達5,000萬用戶,支援12國語言。

3. Al Gore



美國前副總統Al Gore,對公眾上網立法影響極大,在位期間特別注意網路影響教育的關係。

4. Robert Kahn



大家尊稱他為「網路之父」,是TCP/IP網路協定的共同設計者,同時對於美國國防部DARPA網路計畫有卓越貢獻。

5. Vinton Cerf



同為「網路之父」,和Robert Kahn一同設計開發TCP/IP網路協定。

6. Mitchell Baker



Mozilla基金會主席,對於拓展開放性網路應用服務不遺餘力,包括大家熟知的火狐瀏覽器,她的立場是:網路不該屬於任何一家公司或操作系統。

7. Phil Zimmermann



早期推動網路隱私控制權的重要代表人物,撰寫出電子郵件加密程式(PGP,Pretty Good Privacy),並且免費提供下載,成為全球最多人使用的加密軟體。

8. Jon Postel



一手促成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IANA)成立,負責分配網際網路域名和IP位址。

9. Tim Berners-Lee



1989年發明了網際網路(World Wide Web),一手主導了URL、HTTP和HTML的定義。

10. Linus Torvalds



21歲發明Linux操作系統,是開源世界最重要的人。

>>完整名單請參考http://www.internethalloffame.org/

出自Mashable


轉貼來源:數位時代

網頁設計

北京傳是「黃花梨家具精品展」亮相798藝術區

【撰文/CANS藝術新聞】





















(CANS藝術新聞/提供)

由北京傳是舉辦的「物得其宜—黃花梨家具精品展」於3月21日在北京798藝術區邦文藝術港灣展出亮相。該展覽匯集了包括賽克勒博物館舊藏在內的90餘件明清兩朝和當代的黃花梨精品家具,椅凳桌案、櫃架箱匣等無所不包,品類齊全,工藝精湛,將為藏家和藏愛好者呈上一場黃花梨家具盛宴。此次展覽展持續至5月10日。 展覽結束後,這批黃花梨家具將在北京傳是2012年春季拍賣會上進行拍賣。本次黃花梨家具專場上,有半數以上為珍貴的清代黃花梨古典家具,另外一部分拍品則是老料新作的黃花梨家具,即將清代黃花梨家具及古代海南黃花梨的原料經過當下的工藝大師精心雕琢的仿古典家具。

5/1-20 北京觀喜堂舉辦 「龍騰大地 玉賞人間」龍文化玉展





















(CANS藝術新聞/提供)5月1日至20日於北京愛家珠寶城2層03室(民族園店),專業經營和闐子兒玉雕的知名品牌-觀喜堂將舉辦「龍騰大地 玉賞人間」玉雕作品展。龍,作為延續幾千年的中國國粹文化,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形象標識。此次應龍年國人心境,觀喜堂收集半百件涵括龍文化的古今玉雕精品,使人一睹這遊歷古今的龍之雄姿。

觀喜堂,於1989年在台北成立,作為國內最專業的和闐子兒玉雕團體之一,從原石的採購、設計及雕琢各環節始終致力於中華玉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此次觀喜堂以龍作為媒介帶來這些獨具匠心的優秀作品,傾心於中華傳統龍文化的愛玉之人可賞一場納古出新的精緻玉雕之美。

【完整內容請見《CANS藝術新聞》2012年4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翻譯